工作體會:初爲人師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4W

經歷過,思考過,纔可安心老去。 ——題記

工作體會:初爲人師

讀書與工作,於我,不是圍城;每一個自然發展的階段,我都願意用心走好。掐指一算,至今工作已整整滿兩年,這是思想成長更快、教育思考更深入的兩年,記下初爲人師時的點滴思索吧,留待未來笑笑當年的青澀。

XX年7月14日,母校華師入職,特別的紀念。入職培訓課裏的一句話,記憶猶新:新老師,先站穩講臺。這是工作伊始這兩年我一直努力的重心。何爲“站穩”?給自己就“站穩”二字具體化的目標是:學生願意聽;而自我評價的參數,是從不點名狀態下的自願出勤率,以及講臺下的擡頭率。這“兩率”,是自我的鞭策,也是一種責任。

給自己追求“兩率”的基本策略,總結了十二個字:思路清、語言明、走下去、笑出來。這也是我給所教的師範生的要求,以身作則。也一直在學習與吸取其他老師授課的精髓,尤其是十分欽佩的四位先生:北師大的樑燦彬老師和趙崢老師、華師的黃照欣老師和王笑君老師,他們的個人魅力與課程融爲一體,物理思想與具體內容融爲一體,思考與笑聲融爲一體,聽於臺下,如坐春風,如品甘露,回味無窮。

前段時日,專門去拜訪已退休幾年的黃照欣老師求教講課之道,臨走時他說櫃子裏的書任取,我在不起眼的角落竟尋到當年黃老師的幾本備課本,那是怎樣的一種工整、嚴謹與教學的藝術!在黃老師的慷慨下,我“貪婪”地如獲至寶,先生之風,吾輩一定繼承!

轉眼已共計上過五門課,各盡心思——大三科學教育專業兩門課,上學期的《中學物理微格教學》和下學期的《中學物理教學論》,爲彌補自身中學教學經驗的匱乏,斗膽大量使用一線優秀物理教師的教學視頻片段作爲課程主要內容,當堂討論、嘗試模仿、批判改進,嘿嘿,這近似於免費邀請了一批全國優秀物理教師替俺上課!^_^ 原本枯燥的教育理論,便也在討論這些具體的視頻片斷中煥發出生命力來。

研究生兩門課,上學期的《物理學習心理學》和下學期的《物理教育研究方法》,同樣斗膽引入國內外大量優秀學者的具體研究案例與成果,竊以爲研究需要從模仿與借鑑開始,我不過是扮演一個大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小中介,當然,適當的穿插個人的思考與自己的研究案例,是一種必要的思維拓展。

萬幸,聽課的學生都很賞臉,擡頭率、出勤率都很給力,甚至有掌聲,甚至教的第一屆科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在課程結束後,送給我一本精美的相冊,全班每位同學都在其相片旁,寫給我很多很多話,這對於一個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而言,是怎樣一種鼓舞與動力!謝謝,謝謝可愛的你們!9月份輪到你們走上講臺了,還記得最後一課上唸的寫給你們的小詩嗎,爲自己的夢想,尋一個可以安放的地方。加油!

一直認爲中國的教育,相對中國小基礎教育改革而言,更應該重視一頭一尾,“頭”是指學前教育,尤其是入學前的家庭教育;“尾”是指高等教育,尤其是影響面更廣的本科教育。對於本科課程改革,不僅僅是改課程方案,更需要改革授課的模式。在第五門課《諾貝爾科學獎的啓迪》上,我默默地實踐着、探索着這樣一種理念。

《諾貝爾科學獎的啓迪》是一門帶有點傳奇色彩的課。XX年秋清華大學郭奕玲教授和沈慧君教授來華師講座,有幸我是講座的主持,聆聽精彩之後,有着綜合班情節的我又斗膽聯繫了教務處,請二老給綜合班的學生就剛頒發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再講一場。講座中途我又突發奇想,一次講座不過癮,要不乾脆開設成一門課程請二老來主講?沒想到二老與教務處欣然同意,於是,由清華二老和我一起給大一綜合班和物理創新班新生開設的這門課,在XX年秋拉開了序幕。課程機遇,無處不在!

《諾貝爾科學獎的啓迪》可以說是課改的實驗區,四大嘗試,滿滿的挑戰!——

嘗試1,將最前沿的諾貝爾科學獎內容,以科普的形式講授給剛高中畢業的大學生,並且包括對理科幾乎帶有抗拒心理的文科生!打破文理分科的怪圈,打破只講經典的高中體系,竊以爲,需要在大學入學時就給這些早習慣了中學思維的孩子,換換腦^_^ ;

嘗試2,每次正式授課前先上演半小時的學生小組活動展示,囊括辯論賽、演講、三句半、歌曲改編、模擬科學家訪談、舞臺劇、模擬新聞聯播等多種表現形式,內容則緊密圍繞上一節課的主題展開,且文字作品要求在共同q空間中公開展示。竊以爲,大學了,更需要強調合作,強調創新,強調實踐,便從這課後作業改革,開始吧。

嘗試3:特邀主持嘉賓對課程設計者、課程授課者和學生進行了《相約師大大師有約》的特色訪談,作爲特殊一課。竊以爲,讓大學生們瞭解課程背後的故事,瞭解教師自身的成長故事,更能體會一門課的良苦用心,而那種現身說法的榜樣故事,比講哪個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的經歷都更容易觸動學生的內心。

嘗試4:圍繞授課內容,設計一次模擬學術會議作爲特殊一課,先分論壇小組研討再派代表大會論壇發言評分,竊以爲,大學,需要創設一種爭鳴與研討的氛圍,需要引領大學生儘早地進入科研的思考。

實話實說,上述在這門課程中的種種挑戰,無不捏着一把汗冒險,但心裏知道,課程改革需要這樣一種敢於嘗試的膽識與勇氣,謝謝學校、謝謝二老、謝謝嘉賓主持人、謝謝所有學生,是他們對我的信任與支持,讓我可以勇敢的闖下去。回頭想想,關於課改,無論國小、中學還是大學,是花大力氣更換原有的課程方案,還是更強調對具體授課與評價形式的改革?這是值得所有課程實施者思考的話題。

跟隨其他老師一起指導師範生參加全校、全省、全國的講課比賽,是另外一項較爲特殊的工作。一直認爲,作爲師範生,若貪心地總是更換不同授課內容進行模擬練習,精力都放在了顧及不熟悉的授課內容認知上,而較難對各項技能進行有意識地強化,倒不如反覆打磨好某個10分鐘的上課片斷,細緻到這10分鐘裏的每個問題、每行板書、每個實驗、每次互動,近似於爲這種校賽、省賽、國賽準備的講課,反覆+反思,百鍊,成鋼。

矛盾的是,內心同時也隱隱地不太認可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講課與說課競賽:機械地背稿、高密度快進度的知識呈現、繁多花俏的實驗、精心埋伏好的模擬學生、有意或無意變調的失卻自然的授課聲音,這樣的授課,離真實的課堂太遙遠,失卻了一種物理課原始的、自然的味道,一如中國小裏畸形的奧林匹克學科競賽。我不知道這樣培養出來的師範生,是否真能很快適應真實的一線教學。我更願意看到,就在真實的幾個中學生面前,進行現場授課的平等比賽。師範生的引領,也許就是在引領着如何培養下一代孩子的理念,有着太多太多值得探索的話題。

指導大四師範生參加中國小教育實習,也是一項較爲特殊的工作內容。教育實習隊伍類型包括爲期一個半月的混編隊(由不同學科師範生組隊)和統編隊(同一學科組隊)、爲期一個學期的常規頂崗實習隊(邊遠山區頂替在職教師上課)和“2+2”頂崗實習隊(2個月邊遠地區,2個月廣州省一級學校實習)。很慶幸四類實習隊我都指導過或即將指導,有不少學生問我:究竟哪類實習隊更好?我很難答覆,混編利於體驗不同學科的合作,統編利於同一學科教學的相互促進,常規頂崗擁有更多的上課機會,2+2頂崗則能同時體驗不同地區學校的特色,根據己短,利用其長,便是好。

總覺得實習時應當帶着兩種眼光,一種是批判性地廣泛吸取實習學校各科優秀教師風格的眼光,一種是密切關注學生課上課下行爲、不斷反思自身教學細節的研究性眼光。也許聽起來輕巧,但真正實踐起來,初登講臺的師範生們,往往沒有大膽嘗試而過快定型了自身的授課風格,往往過於關注自身的講授而忽視了學生的反應,這兩點,想想,對於懵懂至今的自己,也是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

作爲教育工作者,深知不能躲在象牙塔裏閉門造車,需要更多地接地氣,慶幸一些教研員老師的熱心幫助與引領,得以時不時往中國小跑,聽課、課例研討、跟隨做課題,有時也給一線老師分享一點研究的成果。慢慢會發現,真實的教學中還停留着太多沒有研究的空白,例如,可曾思考過,如何從學生集體回答聲音的大小,判斷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程度?很可惜,多數高校教育課題研究都是偏大偏空,又懷念起在美國細緻到研究學生對某一個物理概念有多少種錯誤理解的那段時光。慢慢會發現,一線教師往往在內心排斥教育理論的指導、往往想當然地認爲離教育研究很遙遠,如何將教育理論與教育研究科普化、通俗化,需要有一部分教育研究者擔負起這樣一種責任。

迫於生活,家教兼職、教師培訓也是工作後奮鬥的一部分。從國小三年級的奧數與作文輔導,到八年級、九年級物理的家教補習,從高一、高二物理家教到高三英語輔導,從華附九年級奧數班物理代課到八年級小小班新課,從教育碩士上課到骨幹教師培訓,爲了生活,幾乎上過了各種年齡段的課程。當然,辛勞的同時,也讓自己對各階段的教育有了更直接的瞭解、思考與實踐的機會。慢慢悟出,無論是家教還是培訓,想讓學生、培訓者有所收穫,關鍵就一點,讓他們自己思考而非替代思考,並且讓他們清晰感知到自己思考後的那種成就感。一對一如此,大課如此,學生如此,培訓的老師亦如此,只是促動他們思考的方式、比例有所不同罷了。

這就是我初爲人師的兩年。已經不再去追問自己過得是否充實,不再去追問得到了什麼了又失去了什麼,有經歷,有思考,這就夠了,工作如此,生活其他方面也如此。新的學年又要開始了,何去何從,新的思考,新的經歷,出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