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通用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2W

給教師的建議 篇1

最近幾個月,我有幸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在用心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產生共鳴,受益匪淺。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爲它像一面鏡子,字裏行間都真誠地表述着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忠誠與執着。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會結合自己的實際,反思自己的教學,下面我結合本書,談談自己的幾點感受:

給教師的建議(通用27篇)

一、教師要注重知識獲取的過程。

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隨着時代的進步,小孩子獲取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樣化,課堂上與教師唱反調的學生大有人在,教師說答案應該是這樣的,學生卻爭論不休,仔細想想,學生也是有理有據,有着自己的判斷與認識。教師如果非要一錘定音,那豈不是磨滅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嗎?如果教師能退一步,和學生一起探討,自己也會學到許多。課堂上,當教師在傳授知識出現錯誤時,要勇於承認,及時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教師要善於學習。

教師要善於學習,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對那些有德之人,有淵博知識的人,我們要把他們當成學習的榜樣,學習他們的長處,以補自己的短處。一個教師羣體中,個體的知識結構是不同的,年長的教師經驗豐富,年輕的教師朝氣蓬勃,富有創造精神,可以說各有所長。對於我們這些年輕的教師來說,論教育教學經驗,與年長教師比起來,真是相差甚遠。如果我們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創造的同時,能吸取一些經驗,豈不是自己的教學會更有吸引力。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多閱讀,明確閱讀的重要性。

教師面對的兒童的極易受到傷害的、心靈是極其脆弱的,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作爲教師,我們要讓學生體驗到尊嚴感。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啓迪着我,看過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課上、課下的問題,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最先吸引我的是《要使知識“活起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

我以前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嗤之以鼻。但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話後,觀念轉變了很多,從心底裏認可了這個道理,只是覺得操作起來確實困難。但是,我想,我們雖然不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那樣地去對待一個後進生,但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啓發,不要讓某些孩子在短時間裏一下子記住要背的課文、一下子記住要背的化學概念、一下子理解某道應用題,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好基礎。

在那麼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對閱讀特別看重,如《怎樣靠閱讀擴充知識》、《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談談學生的智力生活》中強調的也是說閱讀對智力的重要性。“我所說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就像音樂家不隨時拿起自己心愛的樂器就不能生活一樣,一個有思想的人如果不反覆閱讀自己心愛的書就無法生活”、“激發他們去閱讀,閱讀是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字寫得好壞,既取決於兒童閱讀得怎樣,也取決於他們閱讀的數量”、“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於良好的閱讀能力。一個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的學生,比起不掌握這種乍看起來很簡單的迅速閱讀能力的學生來,就顯得能夠更迅速、更順利地應付任何作業。”……像這樣的句子在整冊書中隨處可見。從而,我也給我的學生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讓他們多閱讀,多思考,多多學習新知識。

我還注意到,蘇霍姆林斯基說當孩子缺乏自信時,我們不要吝嗇讚美和表揚;當學生犯錯誤時,不要輕易責怪;當孩子拘謹時,要放下架子,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即便優點是那麼微小,也要讓孩子覺得成功並不那麼遙遠,從中嚐到成功的體驗,讓學生體驗被賞識的快樂。另外,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作爲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就需持之以恆地讀書,今後,我一定會每天堅持下去,多讀書,讀好書。

蘇霍姆林斯基的睿智真的讓我折服,他的話,猶如一把金鑰匙,在實際工作中,我還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題,只要靈活運用這把“金鑰匙”,相信我們一定能更科學地藝術地解決問題。蘇霍姆林斯基用真誠的筆調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來說,一點也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具有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間的推移而改變或消失。在此,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點感受,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反思,去聆聽!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精神食糧!

給教師的建議 篇2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是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絲毫不顯過時。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將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 篇3

蘇老在本節中寫到了許多,我聯繫自己的切身體驗,有了以下幾點感想:

一、教師在帶領孩子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就要使孩子獲得明確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識。

蘇老寫到:在學生的意識中,不明確的、模糊的、膚淺的表象越少,壓在他肩上的學業落後的負擔就越輕,他的思想對於以後再第一次學習新教材的準備就越充分,他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果就越好。如果學生第一次獲得的知識是模糊不清的,那麼以後他就容易在學習與其相似的知識時感覺混淆不清,或者在學習以前面的知識作爲基礎的知識時感覺十分吃力。由此看來,使孩子在第一次接觸教材時就獲得明確的、清晰的、深刻的知識是我要努力做到的。

二、第一次教學新教材時,要力爭使每個學生——特別是學困生,都進行獨立思考,並努力爲他們提供合適的材料。

第一次學習新教材時,及其重要的是要看出“學習困難的”學生的獨立工作如何,因爲這些學生思考和領悟比較緩慢,爲了使他們理解教材的實質,必須給以較多地事實和較長的時間(有時候,提供他們思考的事實也要跟給一般學生的事實有所不同)。一定要設法讓他獨立思考,促使他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取得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三、進行新教材的第一次教學前,教師要充分設想可能出現的疑難點和易錯點,進行精心備課,在正式教學時詳細講解。

蘇老在本節中提出一個目標:一定要是課堂上沒有錯誤。所以,他對任何一個“可疑的”詞,都預先加以詳細解釋。例如,語文學習中,學生會遇到許多形近字,如果不在第一次學習時就給他們講解清楚,他們就會出現許多錯誤。教師事後再給學生糾正錯誤,學生改起來困難,教師也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所以,在第一次教學新教材時,教師就要力爭消滅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

給教師的建議 篇4

早就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後,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鑑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下面就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第二條建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二十四小時”中,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如果你還要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這樣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中你才能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你不會將你的工作當成一種負擔。看到這條建議,我回想一下自身,畢業後參加工作到現在,自己真正讀過幾本書呢?除了教學必備的幾本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外,其他的書可以說是屈指可數......

在第三條建議裏,蘇霍姆林斯基反覆強調學會觀察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他說,觀察對學生來說的重要就像空氣、陽光、水分對於植物生長一樣不可或缺,他說觀察是智慧的重要源泉,他還形象的將觀察比作是思考知識和識記知識之母。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往往發現,個別學生之所以學習跟不上別人,就是缺乏觀察或者不會觀察的緣故。比如我們的物理,很多的題目就來源於生活實際,如果每個學生都學會留心觀察,注意思考,那麼很多題目就會顯得非常簡單,而恰恰在這方面,許多學生過不了關。這裏面固然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但恐怕更多地還是教師缺乏有效的指導。

實際上樂於觀察世界是每個孩子的天性,我們可以看到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發現我們許多成年人沒有看到的細節,他們會爲花的無聲開放而欣喜,會爲雨後躺在地上的一條蚯蚓而擔憂。可隨着年齡的慢慢長大,卻逐漸失去了這種興趣。所以我們老師必須善於觀察,注意引導,在教學過程中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去觀察,去思考。

第二十一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是談興趣的,關於興趣,我們當老師的,有太多的話要說,誰都知道,興趣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而看看我們現在實際的教學生活,恐怕抱怨最多的就是,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自己教課也提不起興趣。那麼如何解決這個現實的根本問題。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主要從上課的角度向我們提出了幾點建議,首先我們要將課上得有趣,何爲有趣?就是: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展示的正理感到驚奇甚至震驚;學生在學習中意識和感覺到自己的智慧力量,體驗到創造的歡樂,爲人的智慧和意志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種對課的描述很令人嚮往,說實話,要想使每一節課上得讓學生感興趣,也是不可能的。那麼,這樣說有什麼意義呢,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在這裏還提出了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第一顆火星,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學生沒有興趣,我想作爲老師我們首先要自問一下,你自己對所講的知識有興趣嗎,你有沒有想過辦法去創設情景去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這裏面我引用一句我們耳熟能詳的話: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這裏,我想到這一條建議更多地是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如何保持對知識的興趣,並且有強烈的責任感,只有我們首先做到了,纔會去激發學生的興趣,纔會不去做傷害學生心靈的事,纔不會對任何事情漠不關心。

第二十二條建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麼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纔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大量的事實證明: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方向或者發展,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說,在教學的過程中,你首先要有這個意識,希望老師們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他還指出,你在教學的過程中,不僅有你所教的學生,例如一個班,兩個班等,還應該有“你自己的學生”,這些學生都是對你這門學科特別感興趣的學生,以至於他們可能因爲喜愛這門學科而當成自己將來所從事研究的方向,當成一門科學來攻讀。對這一類學生,教師要採取要善於動腦筋需要採取一系列的方法來保持他們的興趣,來促使他們在這門學科上更深入的思考。但不管怎樣說,我們總會碰到在教學中對什麼都不感興趣的學生,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經常會聽到老教師講這樣的話: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後、考不及格,這並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那麼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接近那種無動於衷的頭腦的最可行的途徑就是思考。只有靠思考來喚醒思考。”作爲教師碰到這樣的學生首先就要思考,是什麼促使學生變成了這個樣子。有什麼方法才能改變這一現狀呢?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每一位教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要使一個人終於有一天發現自己是知識的主宰者,使他體驗到一種駕馭感和規律性的心情。

第三十三條建議是寫給剛參加學校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歸納一下大概有三點:1、必須點滴地積累起作爲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2、要培養自己有一顆敏感的心靈。3、要積累起一定的習題集。

這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給我一種強烈的感覺,就是特別強調閱讀的重要性,在這條建議裏,他又提出了讀書對於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年青教師的意義。他建議大家每個月要買三本書,一種是關於自己學科的,一種是關於人物傳記的,還有一種是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這三種書對於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買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爲了讀,那麼讀又是爲了什麼呢,除了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之處,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廈。讀到這裏,我有些慚愧,也有些後悔,參加工作以後我買了幾本書,又真正讀了幾本書呢?如果從參加工作以來都像蘇霍姆林斯基說得那樣去做的話,那麼,現在我的書架上也應該有近百本的書了。

第四十三條建議“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這個問題不論是對於剛參加工作的教師還是其它教師都是應該掌握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首先提出了我們應該像哪些教師學習的問題,對於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教師,在不熟悉、不瞭解的情況下,應該選擇哪些老教師呢?他給了我們一條非常好的建議,那就是,你先看看學生的練習本。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學生練習本里的作業都完成的很好,那麼就是個明顯的徵兆:在這個班裏可以學到許多東西。學生的練習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鏡子。

其次,我們學習別人的經驗不是照抄照搬,而是要學習人家的思想。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說,就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的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這一條對於任何一位教師來說都是關鍵的,但是,作爲我們年青教師經常會犯這樣的錯誤,在向別的優秀教師學習的時候,全盤照搬人家的做法,也不管理解不理解,也不顧自己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結果別人的經驗沒有學到手,自己的特色也形成不了。我們要清楚別人取得那樣的成績,取得那樣的效果,絕不單單是靠簡單的行爲所能達到的。“在教育工作中,沒有一種結果是單靠一項基本的措施就能取得的,實際上每一種結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幾十種、上百種乍看起來跟所研究、觀察、探索的對象相距很遠的,甚至沒有直接聯繫的因素決定的。”

第三點,提高教學技巧,關鍵的一點是要提高自己的思想修養和學術水平。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的勞動尋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麼任何提高教學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議的。在這裏,蘇霍姆林斯基特別強調了自我認識、自我思考、自我教育,也許這對於我們,纔是最重要的。

第四十七條:關於教師日記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寫教育日記,因爲這些記錄是思考和創造的源泉。他用大量的自己和別人事例來說明記教育日記的好處,它可以使你從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去全面瞭解一件事情並採取相應的措施,最重要的是這是促進自我成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十分重要的一種手段。在上次學校要求班主任寫德育案例的時候我就覺得無從下筆,當時真後悔在平時沒有養成記日記的習慣,通過記日記的方式把平時發生在班級裏或某個學生身上的事情記錄下來。

讀了這本書後,我覺得自己真的是獲益匪淺,它教會我作爲教師應該如何去閱讀,如何去學習,如何提高自身的修養,豐富自身的知識水平,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爭取學生熱愛自己的學科......總之,作爲一名教師,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給教師的建議 篇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from 本文來自大學聯考資源網 end#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 篇6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實在太多,而我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盡的時候。“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困,學然後知不足也”。所以,讀書吧。

按照我個人制定的讀書計劃,我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每一條建議都充滿教育智慧,事例生動、分析精闢,啓人深思。從中我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在此從微觀細節方面扼要談談幾點讀書感悟。

感悟之一:成功教師應具備較高的綜合素養

何爲教師素養呢?蘇霍姆林斯基從三個方面闡述教師的教育素養:這首先是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科要有廣博的知識。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種研究兒童的方法。教育素養還有一個方面,談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這就是教師的語言修養問題。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教育素養的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教師越是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麼他的講述就越是情感鮮明,學生聽課以後需要花在摳教科書上的時間就越少。教育素養的第一個標誌,就是教師在講課時能直接塑造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講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談的學生髮表議論。教師不是宣講真理,而是在跟學生娓娓談心。

如何提高教師素養?衆所周知,名師、大師的教育素養都是很高的,能夠集文學家、藝術家、書法家等大成於一身,而且具備很好的人格修養。我自知距離名師還很遠,應想盡一切辦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還是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好,那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把讀書當作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告誡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讀好書能夠淨化我們的靈魂,開啓我們的教育良知,鍛造我們的優秀品質,因此靜下心來讀書是提高教師素養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師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感悟之二:成功教師應善於引領學生

關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動機。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論述:“學習的願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鬚在潮溼的土壤裏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鬚,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爲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沒有興趣的指引和鋪墊,學生會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從而產生厭學心理。

因此,教師要在培養學生學科興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順利獲取知識,在體驗一次次成功之後,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這樣才能激發學習的動力;教師要鑽研教學方法,用科學的教法引領學法,例如,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那樣,我們若能把帶有遊戲性質的作業、科技知識、百科知識、趣味故事、趣味實驗等列入教師備課的內容,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於課堂提問。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獲取知識——這就意味着發現真理、解答疑問。你要儘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教師要能“對教材進行深思熟慮:找出因果聯繫正好在那裏掛鉤的、初看起來不易覺察的那些交接點,因爲正是在這些地方會出現疑問。而疑問則能夠激發求知的願望。”

課堂提問便是一種引領,課堂中提問的意義是要激發求知慾,提問點應該恰當到位,應該是鋪墊學生獲取知識的臺階,好的提問就像節奏明快的韻律操,流暢優美。想想自己的課堂上真正有效的問題有多少呢?想來覺得如芒在背!

關於學生注意力問題。蘇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把學生的注意力比作一根絲線。他在帶領孩子們上完一堂有趣的植物課後這樣寫道:“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圍攏來看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這根很細的絲線把孩子們都拴在我的身邊來,這就好比是一根無形的繮繩,只要一個兒童的注意力轉到一件有趣的事物上,那根絲線就斷了,於是我給他講的和所指給他要看的東西,他就再也不看,不聽了——思想開了小差。”我在教育教學中體會到,學生課堂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完全在於教師的引領與調控,教師要抓牢注意力這根“絲線”,使用好這根“繮繩”,才能確保高效課堂。

感悟之三:成功教師應善於思考,勤於反思

善於思考纔能有創新,讀《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我們可以看到蘇霍姆林大師的教育智慧,似乎能看到他正在凝神思考,鄭重地審視着學校教育的每一細節,我覺得善於思考是他精彩人生中最具魅力之處。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第五條提出“兩套教學大綱”,發展學生思維。第一套是指學生必須熟記和保持在記憶裏的材料,第二套是指課外閱讀和其他的資源來源。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論述來看,第二套大綱是保證第一套大綱順利完成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

蘇霍姆林斯基思考學生學習過程的每一個環節,發現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學生識記和保持在頭腦裏的知識是很多的,因爲它是進行後繼學習非常重要的一種保障,許多學生卻掌握得並不牢固,要麼是不理解去死記硬背,保持得不長久,要麼是記住了不知道如何去運用,成爲一種“死”的知識。久而久之學習上失去興趣,淪落爲“差生”,那麼如何避免呢?最重要也最有效的一種辦法,就是實施第二套大綱。具體地說,就是每呈現一種新的知識或材料時,要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與此相關的感興趣的內容讓他們進行閱讀,以使他們更好地去理解這些知識,並在閱讀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疑問,從而進一步激起他們的求知願望,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感受性”,教師要“盡力爲學生識記、記熟和在記憶裏保持教學大綱規定的教材而創造一個智力背景。”這樣,他的智力背景越廣闊,他所需要識記的教材就會變得越簡單。反觀我們平常教學,不顧知識積累和學習體驗過程,只顧死記硬背結論的做法簡直就是一種摧殘。

再如,關於後進生,如何做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蘇霍姆林斯基以成功案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爲了幫助一個叫費佳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自己親自編了一本書《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他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收集或編寫很多有趣的、能夠引起兒童思考的習題來訓練他。並且還爲他提供一套適合他閱讀的書籍,大概有一百本,後來又爲他配備了另一套圖書,約有二百本,正是這種大量的閱讀,使費佳的成績逐步趕了上來。可見,“閱讀能教會學生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覺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我們每一位教師對待教育教學中的每一項工作或每一個細節若能像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善於思考,相信學困生在我們手下會越來越少。

讀過這本書,我暗下決心,一定要勤於讀書、善於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師。通過讀書,提升教育素養;藉助思考,使教育充滿睿智。因爲只有智慧含量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才能真正滌盪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素養。

課堂時間內,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 篇7

在閱讀了書中的部分文章後我驚喜的發現,《給教師的建議》讀起來非常親切,他的每條建議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不是講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從教師的身邊出發,由一些常見的現象、普遍的觀點及頗具爭議的問題入手,獨具觀點,總能道出問題的癥結所在,並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對我們有着指導和借鑑作用。其中,我感觸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首先,教師要繼續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而“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我國早在孔子時代就有終身教育思想意識。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倡導終身教育,他主張“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用到老”。許多人說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各種各樣的檢查,開設多樣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時間讀書。但冷靜下來一想,當今世界,科技突飛猛進,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資源在增強國力方面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能守着不變的知識教幾十年的書嗎?當然不能。只有不斷讀書,不斷學習,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

“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才是財富”,“要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教育,學校教育使我們獲得的知識無疑會讓我們終身受益,但不能完全適應現代化的教育需要。江主席說過:“當今時代,是要求人們必須終身學習的時代。學習一切反映當代世界發展的新知識,學習做好工作所必須的一切知識。知識挑戰的嚴峻程度有目共睹,每門學科都是學無止境。專業知識更新週期越來越短,舊知識淘汰很快,我們隨時面臨知識危機。新世紀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習,崇尚學習我們不會落伍。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當代教師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終身學習無疑是艱苦的,同時也是快樂的。因爲學習使人自強、讓人發展、教人創新。教師要務實求真,成爲熱愛學習、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楷模;並將所學知識充分應用於教學實踐,以人爲本,尊重學生個性,引導和啓發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自我增長和應用知識,學會懷疑和創新。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教學過程既是教師教育學生的過程,也是教師自我教育的過程,教師在教與學之間循環發展。

其次,要有寬容精神。“寬容不僅是一種方法和手段,更是一種精神。”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不可避免地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作爲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爲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說過:“學生不管多麼難教育,畢竟是孩子,其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醜與真善美並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裏,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

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學生是最需要被寬容的,無論他們有多麼優秀,他們身上都免不了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或不足,他們需要教師的寬容。而那些學習上有困難,沒有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的學生更需要我們老師的寬容,需要我們老師耐心細緻的工作。一些學生學習品質差,甚至有一些不良的行爲習慣,那種對學生的缺點不依不饒,動輒譏笑、諷刺、挖苦,或多或少會使學生產生一種失意心理,自尊心受挫,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否定自己,學習信心下降,自信不足,出現自卑,充滿敵意等行爲。這時。善於寬容就意味着我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少犯錯誤或不犯錯誤,減少教育遺憾。因爲教育上的錯誤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對稍有越軌行爲的學生,我們必須耐心地加以教育,幫助他們認識錯誤,改正缺點,最終實現其人格的重塑和再造。

所以,我認爲,對於犯錯的學生,該批評的批評,該教育的教育,但最後,我們還是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對待學生。“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一種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放棄,絕不放棄。讓我們專著的神情告訴所有人,我們沒有放棄。”這話我們都應該深有感觸。讀着書中的每條建議,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因此我會更踏實地走好這條路,因爲工作是幸福的。

給教師的建議 篇8

最近,我再次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不只一次閱讀,讀後仍使我浮想聯翩,感慨萬千。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高尚的人談話。”讀着《給教師的建議》,我一下子豁然開朗了。

潛能生的轉化,我一直認爲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事倍功半的,很多道理只能從理論上行得通,而實踐中要想讓一個智力有問題的人有進步有發展是不可能的,要讓一個品質不好的人真正棄惡從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謂的“本性難移”,對現在很流行的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不敢苟同。但蘇霍姆林斯通過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實踐,和對兒童的腦力勞動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深信:兒童學習困難,功課不及格,落後於別人,其原因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在於兒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圍的條件不夠好。他認爲:當學習困難的兒童跟能力較強的兒童在一起上課學習的時候,需要對他們加以特別的關心和有耐心。不要有一句話,不要有一個手勢使得這種兒童感到教師已經對他的前途失掉信心。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強迫兒童儘量長久地死摳書本,而要培養智慧,發展大腦,教他去觀察世界,發展兒童的智力。讀了這本書,我認爲我們當教師的人應當記住:對於每一個學習困難的學生、不管他已經被耽誤到了什麼程度,我們都應當有愛心、信心、耐心。要相信人人能成才,特別要關心後進生的成長,但也不要把他們看得和優秀學生一樣的能幹,這樣只會越學越死,越學越笨。而要更注重鍛鍊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不斷髮展打磨“腦機器”。正如蘇霍姆林斯所說我們的崇高的使命就在於:要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選擇這樣一條生活道路和這樣一種專業,它不僅是供給他一塊夠吃的麪包,而且能給予他生活的歡樂,給予他一種自尊感。

現任教班級中有一名叫吳權的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回家不做作業,熱衷電腦,思維能力較好,自稱很懶,不想學習。我對他經過一段時間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耐心地一對一地陪做作業,溝通對一些事件的看法等,教育產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動要求老師放學後留下來教他學習,改變以往對待學習的冷漠的態度。作爲教師我們應該要關注每一個個體,賞識每個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因爲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我們應該摒棄冷眼和偏見,用真情去澆灌,用愛心去培育。真正的愛是不必聲張的,我們只要給他們多一份關愛,給他們多一些陽光,多一個笑臉。平時及時發現,準確把握每個後進生的優點,使他的優點得以昇華、特長得到發展,使他們感到“我也有比別人強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優勢”從而正確地認識自己。我們還要善於給他創設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舞臺和空間,正確地加以引導,讓他獲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變後進面貌的可能。正如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所告誡我們的那樣:“請記住: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願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

書中提到閱讀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着思想的江河”讀書足以移情,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爲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因此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注重閱讀與教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爲唯有閱讀才能不斷豐富我們教師的知識底蘊,提高我們教師的教學水平。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如此之快,沒有不斷的學習就沒有紮實的知識和開闊的思維,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的視野越來越寬闊,知識面越來越豐富,求知慾也越來越強烈,不學習只能是“坐吃山空”,僅僅靠課前準備幾個小時已經不足以自如地駕馭課堂。我們說教師是文化的傳播者,我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爲了上好一節課,更重要的是要把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生活經驗和思想精髓傳播下去,讀書不僅是教師的一種喜好我覺得更是一種責任。我們應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去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讀書,使自己所從事的這種工作所需要的知識成爲你所具備的知識海洋的滄海之一粟,這樣在教學生活才能應付面對一切而左右逢源,遊刃有餘,不會將工作當成一種負擔。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使得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還有很多,書中每一篇文章都再一次深深地震撼着我,看了後,我由衷地感嘆:“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書不愧被稱爲‘活的教育學’、‘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更猶如黑暗裏的光明,給我們指明瞭方向。我要堅持每天讀一些,把書中最有用的理論摘抄下來,方便自己以後的教學。

掩卷遐思,蘇霍姆林斯基的諄諄教導仍迴盪在我耳旁。在今後的工作中,我會孜孜不倦地拜讀,用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培養出更多、更全面的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 篇9

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給了我極大的震撼。的確,這些建議使作爲教師的我有了更明確的方向,給了我極大的幫助,它就象一盞指路明燈一樣。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比之蘇霍姆林斯基所寫書的年代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的閃光的思想、精練的語言,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仍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着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製作教具、上課、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卻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情。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一節公開課,花了大量的時間在網上和雜誌上搜索着相關的圖片和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了,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我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許多偉大的真理,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顯寶貴。我想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今天,我淺談了讀《給教師的建議》後的一些感想,其實它裏面的很多經驗都值得我去一一聆聽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給教師的建議 篇10

終於讀完了!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爲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爲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啓迪。

給教師的建議 篇11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最近讀了他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提及了100建議,每一條建議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和精闢的理論分析。蘇霍姆林斯基將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文字深入淺出,讓我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感受體會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下面我就來粗略地談一談看了這些建議之後的三點感想:

一、永不停止閱讀的腳步

有句古話說的好,“活到老,學到老”。作爲教師的我們更不能停止學習的腳步,如果我們不經常的更新知識結構,就不能對新知識保持長久的好奇與敏銳,就有可能回答不出學生突發奇想的問題。因此,讀書學習能讓學生更加親近我們,也使我們更具有魅力。現在,我所從事的是國小教育,面對的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小朋友,可能不會有太大的教學壓力。但是隨着孩子們年齡的增長與知識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不僅在智力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創造性極強,經常會問一些老師很難回答的問題。以前聽過一句老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可是現在隨着社會的發展,我們教師只有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那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繼續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時刻充實自己。此外,老師向來擔任爲人師表這一角色,如果我們教師自己就養成了不斷學習、不斷閱讀的好習慣,那麼自然會給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書中強調:要訓練學生的思維,就應該把他們帶到思維的源泉那裏去,那裏會展現出現象的鏈條,應該讓學生努力把握住這根鏈條,在記憶中保持住幾樣事實,事物的關係,這時候他們就是在受着無可替代的思維訓練。當然在各種現象的鏈條中,要一個接一個地進行發現,這樣纔會刺激學生的思維,使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主要是要讓學生產生共鳴,從生活實際中出發,將要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在一起,抓住學生的認識與所要學習的內容之間的結合點,引發學生的共鳴,讓他們有的想,有的說。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前一定要充分的備好課,精心設計教學的各個環節,深入挖掘教材與學生認識之間的結合點,以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傾聽孩子的心聲

傾聽是一種身心兩方面的活動,既入耳又入心,需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對教師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教育孩子必須從心與心的對話開始的,而心與心的對話又是從真誠的傾聽開始的。只有我們善於傾聽才能真正的從心去理解學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學,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作爲國小老師的我們,工作十分的瑣碎,有時會因爲自己的忙碌,而忽略學生對自己說的話,只是敷衍一句:“好了好了,老師知道了,一會再說!”可當我們真正忙完了,又將這件事給忘了,自然給學生心裏造成了一定的陰影,覺得老師並不重視自己說的話。沒有從老師這得到一個答覆,久而久之,學生也就不願與老師溝通交流了。因此,要做一名合格的老師,我們必須要理解傾聽的意義,並懂得學會傾聽。

給教師的建議 篇12

本學期初,校領導贈與每位新教師人手一冊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並把這本書做爲今年新教師培訓的主要內容之一。拿到這本書後,我經常認真閱讀,通過閱讀以及和同事之間的相互探討,對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感悟,藉此機會將我的心得體會和各位進行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的教育名着。蘇霍姆林斯基是前蘇聯着名教育學家,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有很多鮮明的教育觀點,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讓孩子各方面和-諧發展,這種和-諧發展的前提是對每一個學生個性的尊重”,“一個人不可能對任何事物都不感興趣”等。

給教師的建議 篇13

我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到體會頗深。就是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

說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說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爲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爲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爲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讓我們銘記這些“建議”,讓它成爲我們工作中的航標燈!

給教師的建議 篇14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讀完以後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書中的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際上是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涉及教師經常遇到的棘手問題。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後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每一條建議都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它可以作爲一面如何做人的鏡子,給人以啓迪。它更是一部全面培養人的教科書,給人以借鑑。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反思,也給處於教育前線上的我們指引了方向。

一、心存博愛,永不言棄

優秀學生是相似的,“差生”卻各有各的“差法”。那些好學生,你不用對他們吆五喝六,他們總是乖乖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而當你面對那一個個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差學生,他們一旦出了點小問題,我們總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後再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的指導。其實處罰和枯燥的說理不能觸及後進生的靈魂,反而拉大了老師與後進生之間的距離。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着什麼?首先意味着熱愛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爲一個好人,善於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瞭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他告訴我們每個老師: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來學習正確的;我們永遠都不要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照亮學校的將永遠不是升學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東西,而是聖潔瑰麗的師道精神,是對孩子的不染一絲塵埃的博大的愛,和對每個孩子作爲無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憫。懷着愛與悲憫,我們不能放棄,絕不能放棄。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啓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爲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 其實後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於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作爲一名教師,很少人不愛自己的學生。但是,在教育中,儘管有時我們爲他們的成長付出了很多,可他們並不領情,甚至常常事與願違,收到相反的結果。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把他當做一個平等的人來對待,其實孩子也有自尊心。作爲一名教師,只有在教師關懷學生人格尊嚴時,教導才能成爲教育,就本質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關懷學生。我們要讓學生經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讓他們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費力氣,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穫。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是可造之材,找到了合適的教育方法,就不會有永遠的後進生。他用畢生的精力在研究學生,研究教育教學工作。在他的眼裏,這世界上沒有永遠的後進生,每位學生都有他獨特的地方,都有他可塑造的一面。所以他對後進生從來不放棄,而是竭盡全力、想方設法地研究學生特點,進而尋找到幫助學生的方法,最終讓他們“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我想,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這麼做,是跟他熱愛學生、熱愛教育事業密不可分的。而我們呢,提高不了後進生,便抱怨他們,甚至是放棄他們,在如今的應試教育下,一些老師失去了等待後進生轉變的耐心,再加上平時忽視了閱讀的重要性,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掌握的寥寥無幾,研究學生更無從談起。這樣又怎能幫助後進生提高呢?讀了此書我有了方向,想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就一定要多閱讀教育理論書籍,想要幫助後進生就一定要結合所學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經驗去研究學生。兩者相結合,就會在教育工作中尋找到工作的成功與樂趣。

二、轉變角色、教會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們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要求,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們有時會很不解地說,“這道題我都講了好幾遍了,可學生還是沒做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後,我不得不承認是錯怪學生了。其實,我們在講解時,有時忽視了學生應該理解什麼,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麼目的。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才能成爲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於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那種認爲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麼,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

從書中我也深深地領悟到,我們教師要重視自身角色的轉變,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有些知識在學生中有人瞭解,有人不懂時,教師的最佳角色就是活動的組織者、協調者,讓“知道的人講給不知道人的聽”。愛因斯坦也指出:“教師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勵學生去實際行動。”因此,我們應通過建立合作學習的共同體,讓學生在心與心的交流中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儘管他們的語言很幼稚、很可笑、甚至不完整,但他們傳達的思想卻是一致的,只要教師不時地矯正、提升,教學的效果應是十分明顯的。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孩子最佳的學習方式”,才能更加正視“教師的身份”。

學習上存在困難,首先是兒童不願意動腦筋,將學習當成一件苦差事,確實,學習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的。“無論一個兒童感到如何困難,他都應當學會思考。應當使書籍成爲他的快樂的源泉。語言應當進入他的精神世界,成爲他個人的財富。”學習落後的兒童,我們在幫助他們時,不是直接給予他答案,而是一步步引導他去自己尋求答案,使他學會思考。

三、調動情緒、控制注意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並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自豪感。”學生在學習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學困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其實很多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內心是很想學好的,但他們由於基礎差,不懂的知識越積累越多,上課時就越不知從何學起.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他們的學習成績會更差;但如果採用強制手段,效果肯定不好,即使看着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因爲他們並沒有從心底裏認同!看來怎樣才能使學困生的注意力集中是值得我們深思的。蘇霍姆林斯基建議我們要想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就應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並使他們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一種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有一定的困難。我們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應想方設法去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做一些猜謎小遊戲、動手動腦的活動等,讓他們的思維處於緊張狀態,進而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應選擇良好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講解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從而使他們對所學知識感興趣,進而集中注意力。還要採用適當降低要求,低起點,小步子,多鼓勵和少批評等方法爲學困生創設成功的機遇,從而使學困生逐漸進步。教師可有意識的出一些較簡單的題目,然後叫他們上臺板演或回答,若“學困生”答對,則予以表揚,讓他們得到老師和學生的認可,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滋味,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可以學好的;若沒答對,教師也應予以鼓勵,相信他們下次能夠會做,讓他們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信任。逐步改變他們頭腦中在學習上總是比別人差一等的印象,從而培養了他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激勵他們積極爭取,努力向上。

四、加強閱讀、提升素質

書中有這樣一條建議:“閱讀是對‘學習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閱讀對老師和學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老師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需要大量地閱讀書籍,後進學生想要改變糟糕的學習狀況更需要大量的閱讀。閱讀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例如他在“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中說:“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學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圍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東西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而你,當教師的人,工作起來就越容易了。”聯繫實際看來,這裏的讓學困生閱讀應該不是那種放任自由的讀,而是因人而異,有指導性的閱讀。不僅學生要讀書,老師也要堅持讀書,“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應當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使學校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說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俗話說的好: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在工作中面臨的各種困難就有辦法解決了。所以作爲教師,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爲了孩子們的一生髮展,也爲了自己能夠遊刃有餘、開心工作,讓我們來閱讀吧!

以上只是我在閱讀《給教師的建議》所獲得的一些粗淺的體會,遠不能透視這部著作的全部內容,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思想,還有待於廣大的同行們通過精心地閱讀、細細地品嚐,在應用實踐中體驗、在研究探索中深入地感悟。教育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在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把這些理論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克服自己以前思想上的不合理觀念,堅持在上課時積極運用這些知識,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呵護與珍愛孩子幸福的童年。

給教師的建議 篇15

蘇聯當代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爲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閱讀完給教師的建議之後,感觸頗深,啓發非淺。

書中談到這樣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試想:每天都要備課、課前準備、上課、批改作業、課後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搞課題研究。教師和所有的人一樣,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這些都需要時間。那麼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裏來呢?蘇霍姆林斯基爲我們指明瞭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裏,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裏,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來,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因此,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想對自己及老師們說一句:讀書,能使你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教科書在你眼裏看來就淺易得像識字課本一樣了”。所以,讀書吧,老師們!

給教師的建議 篇16

“學高爲師,身正爲範”,作爲教學主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師德、師智、師能。教師可以也應該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那麼,教師在讀書中聆聽前人的教誨,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靈感,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洗禮。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告誡“每天不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博覽羣書、厚積薄發是激活教學與科研的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能夠體悟教育真諦,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學領域,進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職業生涯,最終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滿地實現教師明天的人生夢想。

教育不僅是科學,教育更是藝術,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閱讀無非是與智者、經驗和大師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賞和惟我獨尊。分享是雙向溝通、彼此給予、共同擁有,教育其實也就是老師和學生分享人類的精神財富,就是分享師生各自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分享,意味着教師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平等的傳遞,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施捨。

孔子主張“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師要在求實、求新、求活、求精上多下功夫,勇於和善於挑戰自我,向書本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儘管外界的誘惑很多,但是有益的知識能改變人的命運,大家適當投入一些時間、精力和情感,去與書共舞,與時俱進,使教師、學生與社會一起成長,何樂而不爲呢?

“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書會讓教師更加深沉,遠離膚淺.。真正的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享受,使你體會到如坐春風之中,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旅行。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陽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潤,也是心靈的滌盪與素養的提升。當然,讀書有時也勞累、孤寂和清貧,但其中的樂趣你體驗了嗎?伴隨着心領會神,豁然開朗,讓自己始終保持着一份純淨而又進取的心態。只有這樣教育才是氣象萬千的生命活動,是浮想聯翩、精神煥發和創意生成的成長過程。

面對浩如煙海的書山文海,有些不知所措,很重要的要精選,如培根所言:“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嚥,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讀書不僅要多讀,還要“奇文共與賞,疑義相與析”,同時千萬別把書讀死,沾染“唯書唯上”積習。同時,還有注意和教學的結合,把閱讀、思考和反思有機結合起來。

“處處留心皆學問”,更新、充實、優化自己已時不我待,因爲假如一個不讀書的教師,必然缺乏文化積澱,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儘管目前學風還是比較功利和浮躁,只得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讓我們爲中學教育教學默默耕耘,相信明天會更好!

給教師的建議 篇17

教育就是培養人,就應該以人爲本,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的家長和一些老師卻偏失了方向,好像更注重某種功利。這種功利,讓教師和家長忘記了自己所要做的事情,而是一味地跟人家比,人家孩子考試考得怎樣。其實,正像書中所說的那樣,考個90分對有些孩子來說可能是一種退步,但對有些孩子來說就會是一種大進步。總之,尊重差異,立足人本,那纔是最重要的育人觀。

我們先來聽聽“巴甫裏克”的故事吧。在入學後的最初幾個星期裏,巴甫裏克就感到,他和別的孩子有些不同……老師給他做的鑑定是:思維遲鈍的兒童,應當花更的時間來學習。所以在校給他儘量補課,也給巴甫裏克的母親提出同樣的忠告……然而,在一次參觀生物室的時候,巴甫裏克面前展現了一個新奇的、從未見過的世界。西紅柿的莖不是直長的,洋蔥頭長得像西瓜那麼大,大黃瓜卻生長在瓶子裏。看到這裏,巴甫裏克睜大雙眼在想:這一切都是怎麼搞出來的呢?他想象着,要是在學校的室外園地裏,培育出這樣西紅柿,該有多好呀!可是他算術不及格能去幻想這些事情嗎?就這樣,巴甫裏克面對教科書十分艱難地渡過了國小階段的四年時間。在五年級的一段時間裏,學習方面與前四年相差無幾,爲了他的成績先後有八位老師找過他母親談話。說實在,他母親也已經見怪不怪了。唯有讓他感到快樂的是植物課,植物學教師不像其它老師所說的“掌握教材”,而是讓學生去自己獲取知識。他要每個學生縫一個布袋,做幾個紙袋,以便裝各種各樣的“生物材料”,準備上課使用。這可樂壞了巴甫裏克,他的袋裏面裝着各種枝、葉、根、莖、花和種子。所有這些,都讓學生用放大的鏡仔細觀看,加以比較,並且畫下來。直到這時,全體老師才第一次聽說,原來巴甫裏克是一個非常聰明好學的學生,而他的智慧,用自然學科教師的話來說是“表現在手指尖上”的。後來巴甫裏克做了一個培育樹苗的試驗,居然成功了。從這件事上,開始了甫裏克巴的轉變。老師們把巴甫裏克發展中的這一變化稱爲“思維的覺醒”。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閱讀是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他的分析是學生學習越感到困難,他在腦力勞動中遇到的困難越多,他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較長時間曝光一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的頭腦也需要科學知識之光給以更鮮明、更長久的照耀。事實證明,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的思維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對一點,其實我也有深刻的體會,我們所教的一些學生,還確實是這樣的。一般拿到一篇文章後馬上能流利讀下來的同學就是成績比較好的,而等課文學好後也不能流利讀下來的就是學習成績不行的幾位同學,其中幾個,我想可能到現在爲止,幾乎是沒有一篇文章能通順讀下來的,不過這些同學一般也不喜歡學習,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對我自己也有啓發,我自己同樣要加強閱讀,否則會越來越落後,記憶力越來越差。

在實際教學中,我也曾想去這樣去嘗試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試圖用閱讀來帶動他們的學習狀態,只不過這種教育行爲不能維持太長的時間。因此,在每個年級段,我們的教師都不得不放棄一些學生,大家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我要爲大多數學生負責。今天,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尊重學生,把學生看作完整的個體,所以我們應該讓我們的課堂面對所有的學生,堅決爲每一個學生的成長服務,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也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

在《給教師的建議》第二條建議《請記住: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中,分析了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乾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其實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說起這裏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爲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麼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不同類型的學生上着同樣的課,提着同樣的問題,做着同樣的作業,考着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後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一張試卷,既有幾乎滿分的優秀學生,又有成績在個位數的學困生。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說着“教師的時間哪裏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着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於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瞭方向: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爲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爲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爲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 篇18

作爲一名國小教師,每天面對性格各異的學生,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教育難題。有些時候自己絞盡腦汁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由於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有限,所以一直都沒有形成較好的解決對策。通過我鄉弘毅書社的成立,給我提供了更多學習的機會,讓我認識到了讀書對於一個人,對於一個教師來說的重要意義。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很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給了我啓發,而且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使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得到了解決的辦法,這也燃起了我對讀書以的熱情。

在書中的第28條建議中,提到了勞動的重要性。這裏的勞動並不只是指幹活,而是指動手操作。作爲一名數學教師我深有體會。有時候教師說了一堂課可能也不及學生動手試一試,理解的紮實。所我們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更多的採用動手操作的形式讓學生更爲直接的感受和體會,提高教學的效率。

建議中第35條和第36條都是說如何培養學生記憶力。

曾經參加過一次數學的培訓。其中提到學生的思維固然重要,但很多時候學生是在提取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問題。所以記憶力不管是對成人還是對學生都是至關重要的。我們想想那些學習好的學生是不是都是記憶力特別優秀的呢?但是這種記憶力並不是指的死記硬背。這樣只會把人變成傻瓜。他說,依靠自身的努力和頑強的意志而獲取的知識越多,邏輯的認識對學生的情緒領域觸動得越深,那麼記憶就越牢固,新的知識在意識中的安置就越有秩序和嚴整。在這裏,他特別強調了有理解的記憶。也就是說,在記憶的過程中,不隨意記憶佔得成分越大,他可能記憶的東西就越牢固。

其實,書中的每一條建議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實踐。今後我還會繼續去學習這本書中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爲己所用,讓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從而影響每一個學生。

給教師的建議 篇19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爲什麼呢?當我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我應該怎樣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後,我還要適時的從學生那裏得到反饋,而且,我自己還要不斷地反省思索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爲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教學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斷的問題解決中提高。圍繞問題的解決而進行研究,,把普遍的問題、個別的問題進行分類總結,並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上升爲課題,把問題做大、做細、做真,眼光高遠、與時俱進地看待問題。在一邊教學的同時,一邊搞教研,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教師的建議 篇20

儘管今天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着我們一顆顆乾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 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穫和體驗。

翻開書,一百條建議之首便是作者在反覆的教導我們“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首先就要我們瞭解,每個孩子都是獨立不同的個體,在學校裏,教師不應該“一視同仁”,尤其是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要個別對待。

作者打了一個最形象的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提水,有的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盡,有的孩子卻能提20多桶,但是如果你要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20桶,那麼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麼也幹不成。兒童的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象這樣各不相同的。讀到這我不禁想到一個一直困繞我的問題:爲什麼在我所教授的學生中會有明顯的優差生等級?

爲什麼同時教授,有的學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學生卻什麼也學不會,現在我終於明白原來我沒有在備課會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麼,沒有因人而異,爲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使他們取得一點小小的成就。原來就因爲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而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吧。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解決了我初爲人師的困惑。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爲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不是爲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鼓勵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中抽出時間來逐漸地,一步步的積累精神財富,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學習教育同行們的優秀經驗,取得他們的優秀信念,深入思考優秀教師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看到:在自己的實際工作中,要取得某種結果,都取決於哪些因素。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爲什麼不能在閒暇之餘讀讀手邊的書,爲什麼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爲什麼不能在晚上清閒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書是知識的源泉,聰明的殿堂!它會給人氣力,讀書可以改變人生。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這是作爲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給教師的建議 篇21

終於讀完了!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爲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爲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爲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臺,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爲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爲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爲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爲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再反省自己:我又看了多少書呢?我又認真看過多少本書呢?本書中第一章節就提到“在學習中取得成就——這一點,形象地說,乃是通往兒童心靈中點燃的想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的那個角落的一條蹊徑。教師要愛護好這條蹊徑和這點火花。”怎麼理解呢?其實就是一個“因材施教”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到:造成學生成績差異大的原因主要來自學校生活最主要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佔主要的緣故。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我們:要儘可能地讓每一位學生從課堂、老師那獲得什麼,不管多少,哪怕是很小的進步。這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小裏一直提倡的“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要想因材施教,就必須對“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境。就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們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就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

怎樣更好的做到這點呢?蘇霍姆林斯基又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多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前人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從事教學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識成爲我們所具備的知識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工作中做到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另外,本書還向廣大教師提出一些好建議,如:怎樣教給學生觀察;不能讓能力和知識失調;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要敢於鼓勵學生“超大綱”;怎樣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

相信我們每一位有志從事教育事業的學子讀過這本書後,都會和我一樣從中獲得啓迪。

給教師的建議 篇22

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老師的建議》覺得頗有收穫,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提到100 條教育理論,認同的觀點頗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點: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學生坐在課桌後面而無所事事,每天無所事事,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無所事事,這樣會使一個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人應當首先在思想領域裏成爲勞動者。在課堂上要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套用大師的話:這是一種可怕的危險,這樣會使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敗壞下去。 所以,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爲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愛因斯坦說過:” 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祕的感覺; 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癡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認爲是死人。“ 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這纔是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務。把學習當成一種思考、認識、發現和好奇的需要,這樣的學生纔會成爲會思考的勞動者。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

沒有問題意味着沒有思考,沒有思考怎麼能提出問題?較多的學生早已不會思考了,忘記了思考的概念,更不知思考的線路,要思考做啥?那麼,怎樣才能使思考的活動在學校生的頭腦裏佔據統治地位?

首先,需要使用教師的智慧。

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變自己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 蘇赫姆林斯基說:” 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裏,都存放着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只有教師的思想纔有可能去點燃它。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裏,── 這就是教師點燃起來的勤學好問、渴求知識的火焰……我們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駕馭年輕的心靈。我們的思考能點燃學生的學習願望。我們的思考能激發學生對書籍的不可遏止的嚮往“ 。

其次、解放學生思想,轉變學生的學習心態。

長期以來,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能力退化。這就要求教師首先樹立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而自主學習表現爲學習責任,學習是誰的事情,誰應該改承擔學習的責任?教師固然應該承擔,但學生若意識不到學習的責任,不能把學習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長、發展有機聯繫起來,學生永遠在昏昧等待中。只有當學習的責任真正從教師身上轉移到學生身上時,學生自己的擔負起學習的責任時纔是一種真正的學習。

然後、學會等待、牽線搭橋。

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個過程。實際的課堂往往是這樣的,要叫學生提出問題,學生常常沉默寡言,面面相覷,提不出來,爲何提不出?因爲不習慣思考,也不會思考,那麼,老師提出問題,大家發表看法吧,仍然沉默,爲何?因爲沒有看法,哪裏去找?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老師了,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乾淨利索,省時省力,結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賴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於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麼點勇氣,需要教師爲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結合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結合可能開發的教學資源,如;報刊雜誌、電視、多媒體、自然風光、人文風情、國內外重要的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等,以使思考由溫故而知新,由形象到抽象,由混沌到明晰的過渡飛躍;或者要知梨子的味道,親自去嚐嚐,讓學生親自其參與去體驗,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 長效“ ,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歷應該說是值得的。

最後,以包容情誼,爲學生創造自由,和諧的課堂氛圍。

試想,身處惴惴不安,緊張壓抑,過度莊嚴肅寂的氛圍裏,學生的腦力過度集中在時時刻刻的提心吊膽,焦慮惶恐,瞻前顧後中,怎能集中精力進行積極健康有序的智力思維呢?自由就是不給學生太多的束縛,有寬泛的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輕鬆自如的各抒己見。這其中,教師和藹親切的微笑,循循善誘的開導鼓勵無疑是重要的。只要能思考,敢思考,哪怕是錯誤都是一大進步。人的認識,總是在錯誤中提高,誰畏懼錯誤,誰就毀滅進步,因而對錯誤不是批評指責,哪怕是不經意的一個輕視眼神,一句冷漠的話語,都不能輕易流露。而是引導指正,保護他們思維火化的幼芽是學生學會思考的重要開端。

只有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思考者時,學生才能體驗學習是一種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反過來促進學生的思考。其實學生不會思考,低效學習的癥結就隱藏在其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去感知,只有學生親身參與,參與體驗的過程中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這就是學生思考的過程。

給教師的建議 篇23

“讀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的確如此,前不久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反思、批改作業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首先,《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爲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爲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爲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啓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爲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爲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爲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爲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爲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 篇24

借假期時間我認真拜讀了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這本書令我深深地感到: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

這本書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它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我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參加教研活動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穫卻不大。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認爲: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爲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書中所舉的那個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在於他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儲備,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我們只有主動地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作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其次,“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這條建議也對我幫助很大。對後進生我一直認爲這是屬於智力問題,是先天因素造成的。無論是誰,無論用什麼方法教育都是無濟於事的。但讀了這本書後,我的觀念轉變了,從心底裏認可了“後進生是可以轉變的”這個道理,只是認爲操作起來還是會相當困難。書中的那個“費加”給我的印象特別深刻。他和我常認定的笨學生非常相似,我平時對這樣的學生往往採用補課的方式,使他們掌握該掌握的知識,傍晚留下來反覆地給他講解、背誦直到她“懂了、會背”爲止。而蘇霍姆林斯基卻不這樣做,他給她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蒐集了一套供她閱讀的書籍,都是關於智力訓練的。蘇霍姆林斯基也從來沒有給她補過課。後來,費加的學業成績趕上來了,併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牀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這樣的教育爲她今後的一生打下了紮實的基礎。我也從中得到啓發,對費加這樣的孩子,我們要注重訓煉他們的思維,發展智力,爲他們今後的不斷學習提供動力。

另外,這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是它字裏行間洋溢出來的對學生的那種人性化的尊重與熱愛。一切的教育方法都是基於對孩子成長的學習需要而引發的,在那裏教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雖然有國別的限制,但我仍深深的感受到教育者對孩子作爲一個獨立個體的那種神聖的尊重。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爲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說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說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在閱讀過程中,我從蘇霍姆林斯基清新的筆調中讀到了很多的東西,他沒有空洞的理論訓導,而是以提“建議”的形式,將他對教育的認識和體驗與你娓娓道來。他不喜歡大而空的說教,而是深入你的內心,聯繫教育生活的實際,用了很多生動的事例和實際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給我們提出許多飽含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建議。整本書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啓發。那些關於教育的真知灼見,值得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品味。

蘇霍姆林斯基用他30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向我們闡述了教育的真諦,雖然他來自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度,但他閃光的思想對我們這一代來說,仍有着重要的意義。教育的問題是共性的,它不會因爲時代的變遷而改變或消失。書中的許多經驗都值得我學習和反思,這些都將成爲我一生享用不盡的財富!

關於什麼是從事教師工作的才能,我是這麼想的,才能不外乎知識和能力,例如各學科的知識,處理事情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面對問題的能力等。那麼這些也是我在教學中所要面對的東西,需要摸索着去鍛鍊自己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一些優秀教師的教育技巧提高,正式由於他們持之以恆的讀書,不斷的補充他們知識的大海。如果一個教師在他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裏所具備的知識,與他要教給學生最低限度知識的比例爲10:1,那麼到他有了20xx年至20xx年教齡的時候,這個比例就變成爲10:1、30:1、50:1。”這也使我看到了自身的差距,明白教育工作不能心急吃熱豆腐,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是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通過不斷的教學,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而成長起來的。這也使我更加堅定了在奔向合格教育工作者道路上走下去的決心。

在讀完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遺著《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感覺受益菲淺。做爲一名教師,在不斷完善自己各方面能力的同時,還應該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談談其中印象深刻的叫條建議和自己的體會。最後談一下自己總結出來的想法,原本以爲教師這個職業是個很簡單的職業,等到自己親身經歷了,才知道其中的苦也累,但也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對着一張張天真的笑臉,學生的聲聲問好,我也爲之動容。每個孩子的一生只有一次,同樣他所受教育的機會也只有一次,我希望我帶給自己的學生是燦爛的明天。雖然未來從教之路會充滿艱辛與坎坷,但我會用愛心去呵護每一個孩子的成長,用知識去教育學生,這也是我的目標。好書猶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相關的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啓發非淺。

給教師的建議 篇25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學生,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首先,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發自內心地熱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每一個學生都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自己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爲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爲我討厭這個老師。爲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爲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我需要認真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爲什麼好呢?好在哪裏?”“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給教師的建議 篇26

暑假放假之際,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一本蘇聯着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着的《給教師的建議》。這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針對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寫成的作品《給教師的建議》深受一代又一代教師的喜愛。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全面反映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水平。假期裏的品讀帶給我極大的啓發和深深的感觸。

書中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令幾乎所有老師都頭疼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蘇氏在提出問題後,直接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爲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裏,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因材施教”。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要想“個別對待”“因材施教”,就必須對這“個別”“材”進行細緻的瞭解,諸如其性格脾氣、家庭背景、學習方式、思維特點等等加以熟知,從而在課堂上爲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兒童的力量和可能性發揮出來,使他享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這樣他們都會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纔會“點燃起成爲一個好人的火花。”,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

蘇霍姆林斯基稱說:“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後進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沒有那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但是,他善於從心理學和哲學的高度對一般認爲的“差生”進行分析,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差生”觀。他認爲,一般認定的“差生”,有三種類型:一類屬於思維尚未“覺醒”的學生,教師的任務是“激發它的覺醒”。第二類屬於“天賦”面紗尚未揭開時的差生。第三類屬於“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的“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學生在課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會顯得越聰明”的觀點,對“差生”是絕對行不通的。要通過對“差生”進行“有足夠耐心”的教育來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這種針對性的教育,有一個曲折的過程。況且並不是每一個“差生”都有閃光點。也並不是每一個有閃光的“差生”都能被教師發現。在轉變“差生”的過程中尋找“差生”的閃光點,從激發“差生”興趣入手進而轉變“差生”,是蘇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觀的重要理念之一。費佳是他教過五年的一位“差生”。他健忘,對學習缺乏興趣,思維遲鈍。在同一班級裏,類似於費佳的學生還有不少。蘇霍姆林斯基特地爲這些學生編了有200道應用題的習題集。其中不少題是從民間蒐集的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差生”做這類不需要進行算術運算,只要求他們感興趣,願意動腦筋。他們從這本妙趣橫生的習題中找到了興趣和自尊。“費佳整天整天地抱住那本習題集不放了,每解出一道題,他都感到是一個巨大的勝利。”蘇霍姆林斯基還專門爲費佳他們蒐集大約100本書和小冊子,他說:“有些書和小冊子是跟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有直接聯繫的,另一些書並沒有直接聯繫,不過我認爲讀這些書是一種智力訓練。”到了五年級,費佳的學習成績終於趕上一般學生。在六年級,老師終於發現了費佳的“閃光點”--對物理的極大興趣。費佳很快成了“少年設計家小組”優秀的成員。讓差生在學習中有成功感並找回自尊是差生髮現自己“智慧閃光點”的基礎,也是教師轉變差生的關鍵。從哲學的角度看,啓發“差生”尋找“成功感”,找回“自尊心”是“差生”教育的規律。

爲什麼許多教師終其一生,只是個名副其實的“教書匠”,而蘇霍姆林斯基卻能成爲着名的教育家?僅從下面幾個從該書中列出來的目錄來看,就很能給人以啓示:教師的時間從那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提倡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學研究、我怎樣研究和教育最差的學生、怎樣學習別的教師的經驗、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原來,蘇霍姆林斯基不是在簡單地重複“教書匠”的工作,而是在創造性地工作,他對工作有滿腔的熱情,求真務實,有不斷努力進取的精神,有強烈的問題意識,能自覺地將教研科研一體化等等,教育家與“教書匠”的區別由此可見一斑。而我們很多做教師的,往往自以爲是地認爲,只要教好書,育好人就可以了,至於教育科研,那是科研部門專家的事,與己無關,以至於越幹思想越落後,越幹越沒有工作熱情,越幹職業倦怠感越強烈……一個不研究學生心理和行爲,不善於總結教學經驗和教訓,不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怎麼會是一個好教師呢?  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

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裏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書中給教師的建議讓我受益匪淺,使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有理可依,有據可尋,同時也知道碰到相應的問題該如何去解決。“學無止境,教海無涯”。教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中不斷學習,充實和豐富自我,勤勤懇懇、踏踏實實的工作。

給教師的建議 篇27

每一位教師都在努力創設輕鬆、愉快、和諧的教學氛圍,並希望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有趣?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的祕密何在?對於這一連串的問題,我花費了十幾年的時間也沒能把它研究透徹。然而,當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之後,給了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書中共有100條建議,內容充實,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書中的100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每條建議像一場甘雨般化解着我在教學中的苦惱與困惑,給了我很多新的收穫與體驗。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21條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他的衆多建議中,不止一次提到關於激發學生興趣的途徑,他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興趣的祕密何在?他說,認識本身就是一個激發生動的、不可熄滅的興趣的最令人讚歎、驚奇的奇異的過程。自然界的萬物,他們的關係和相互聯繫,運動和變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創造的一切,這些都是興趣的取之不竭的源泉。同時,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終的源泉之一。因此,蘇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視學生學習知識的動腦探索過程,他認爲,離開了腦力勞動,就既談不上學生的興趣,也談不上他們的注意力。

俄國文學泰斗托爾斯泰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對於學生來說,興趣就像是一條潺潺的小溪,能夠激發他們學習的求知慾,讓他們想學、願學、樂學。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對知識的興趣的第一個源泉就在於教師對上課時要講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實所抱的態度。因此,他在備課的時候,總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結合點和線索。他認爲,只有抓住這些思想的交接點,才能在認識周圍世界的真理和規律性中解釋出某種新穎的、出人意料的東西,也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對知識的興趣還在於把知識加以運用,使學生體驗到一種理智高於事實和現象的“權利感”。讓學生在知識運用過程中體驗到知識是一種那個使人變得崇高起來的力量,這是比任何東西都更強有力的一種那個激發求知興趣的刺激物。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些觀點對於我們正在積極推進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學生學習和創造、實踐的興趣,有着直接的指導作用。

對於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爲教師,我曾做過許多嘗試:精彩的課件設計、動聽的激勵語言、形式多樣的課堂遊戲、競爭激勵等。我自認爲做得不錯,可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中的——興趣的祕密何在後,我曾經的努力就顯得黯然失色了。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爲,如果你所追求的知識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可見,我以前的努力都停留在了對學生表面的興趣刺激上。

讀完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興趣的祕密何在這一節,我的觸動很大,我捫心自問:現在的我又該從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蘇霍姆林斯基的這一建議又該怎樣落實在我的實際教學當中呢?

首先,教師要熟悉教材,充分備課。真理的知識在學生意識中產生,來源於學生認識到各種事實和現象之間的那些結合點,認識到把各種事實和現象串聯起來的那些線索。那麼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就要努力抓住並思考和理解那些結合點和線索。例如,在備jqx三個字母的教學時,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習了這三個字母,要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可以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另一個結合點上:jqx這三個聲母寶寶太孤獨了,你們能給他找些韻母朋友來陪陪它們嗎?從聲母的教學到jqx與v相拼的教學中找到恰當的結合點,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的教學中來,激發起他們的求知慾。

其次,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對於兒童來說,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都渴望獲得成功。在教學中,教師要創造合適的機會,鼓勵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讓學生在運用中感受學習知識的力量,並能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例如,在教學完五年級上冊的《桂花雨》一文後,就可以讓學生走到室外,親自去觀察一下桂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真正的發現。這種發現鼓舞了孩子們,他們也會變得好奇和活躍。

再次,多彩的課外活動,興趣盎然。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能只停留在課堂中。多彩的課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也就是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例如:辦手抄板展,讓學生體驗學習知識的喜悅;詩歌朗誦會,讓學生體會古詩學習的韻味;歇後語比賽,讓學生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等。

每次捧起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總會得到許許多多新的啓迪。當我們感到內力不夠需要充電時,馬上打開這本教育名著,回到蘇霍姆林斯基的文字裏,你一定會有所收穫,不虛此行。教育工作的道路任重而道遠,我將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在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的陪伴下,不斷學習,充實自我,全身心呵護孩子幸福的童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