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名著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7W

《教育漫畫》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近代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洛克,這是洛克在流亡荷蘭期間,曾擔任友人愛德華·格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師,並與格拉克進行多次通信討論關於家庭教育的問題。1963年,洛克將這些內容加以整理,並以討論紳士教育爲話題,發表了他的教育代表作《教育漫畫》。該書反映了洛克的政治和哲學思想,從體育、德育、智育三個方面探討了當時資產階級最關心的紳士培養和教育問題,對英國乃至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

教育名著心得體會

洛克在《教育漫畫》中一開始就指出,“我們日常所見的人中,他們或好或壞,或有用或無用,十分之九是他們的教育所決定的,爲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於教育之故”。洛克關於教育作用的論述不同於以往的封建社會把人的形成看做是遺傳或天賦的產物,強調教育的重要性。

洛克認爲英國的教育的重點應當放在紳士教育上,他重視紳士的道德教育和實際知識。他曾說過:“英國在世界上是一個有地位的國家,原因是我們有德行、本領和學問。”洛克關於教育目的的論述反映了英國資產階級對自己子弟的要求,即有爲統治階級所接受的道德觀念與品質,有開拓資本主義事業的廣泛知識和能力,有在各種場合與人進行交往的禮儀和規範。

如何對紳士進行教育,洛克認爲,理想的教育應是家庭教育,他主張由父母聘請優秀的家庭教師來培養紳士,而反對他們到學校去接受教育。洛克站在上層社會的立場上,認爲社會上“到處流行着粗野與邪惡”,學校裏情況複雜、道德敗壞,兒童到學校去,會由於“傳染”而失去“純潔”和美德。因此,他主張紳士教育應當在家庭中進行,認爲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其子弟舉止文雅、思維敏捷,學習容易和迅速。總之,在洛克看來,紳士所具有的道德品質在學校教育中是不能獲得的。這樣的教育思想當然有一定的侷限性,但也反映出英國當時時學校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以及英國貴族重視家庭教育的傳統。

在《教育漫畫》中,洛克把紳士教育的內容作了體育、德育和智育三個方面的劃分和詳細的論述,並提出了相應的教育立法,對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關於體育的見解,對資產階級子弟在身體素質上提出嚴格的要求。在道德教育內容上,洛克認爲要使兒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就要培養各方面的德行,主要有:勇敢、坦白、公正、大度、謙虛、剋制、聰敏等。關於道德教育的方法,洛克主張首先要以理性爲指導,從小對兒童進行說理教育,讓兒童所有的慾望和動機都服從於理智。他強調,說理教育主要是讓兒童明白,支配兒童活動的不是情感和慾望,而是理性,應讓理性伴隨着兒童成長。其次,重視榜樣示範作用。洛克說,成人可以儘量地對孩子談論禮儀,但孩子的伴侶是什麼樣子,孩子的儀態就會是什麼樣子。在《教育漫畫》中,洛克把智育放在僅次於德育的地位。他認爲,對一個紳士來說,“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二位,只能做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

教育名著心得體會(2):

當前,素質教育已越來越多地爲社會、家長和學校所接受,逐漸形成共識,已成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列入議事日程的一項中心工作。而國小教師正歷史性地站在這一前沿。爲此,國小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從全面提高國小兒童素質的角度,對國小兒童的品德、學習、生活、心理,交往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指導。

基礎教育階段,正是學生的知識技能、品德意識、行爲習慣逐漸養成的時期,教師的正確引導極爲重要。熱愛和關心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內容,也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一個基本條件。如果仍抱着陳腐的觀念;或不思進取,修養低下;或屈從升學壓力,方法粗暴,對學生進行體罰或變相體罰,造成學生心理壓抑,情緒低沉,學生的身心必然會受到傷害。

教育名著是經過歷史反覆驗證的、得到世人公認的優秀或知名的教育著作,具有以下特點:它穿越歷史的重重煙雲而光輝不減,其核心部分積澱着深邃的思想精華,有着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思想境界,傳達了科學性較強的育人精神,蘊含着先進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觀念,對後世有着深遠的影響;它具有啓發性,能使人從過去的經驗中領悟到教育法則和規律;具有暗示性和感染性,能使人感悟、煽起激情;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有血有肉;具有可操作性,能使讀者有章可循、有模可仿、有法可學;能照應教育與社會的關係,有利於全面理解教育問題。

學習教育名著,提高教師業務素質。爲了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研讀教育名著,從中獲得理論、思想、觀點,把成功的經驗上升成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理性認識。

在報告文學《每個父母都能成功----李聖珍老師的教育勝經》一書中介紹的北京的一位叫李聖珍的老師,幾年來,她已經將來自全國的50多個被家長和老師認爲在學業上無可救藥的問題學生轉變成了人見人愛的好孩子,來李老師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學校考試幾乎門門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國小四年級,有的孩子見到書就想撕…… 李聖珍,這位被中國教育界譽爲“拯救問題學生的聖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談到她的教育經驗時,她語出驚人:世界上不願意學習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學業差只是教育不當的結果。

“學業殘疾”這一概念應該換成“學習差異”,成千上萬的被認爲有“學業殘疾”的小孩,並不是真正的殘疾,而是他們有自己獨特的學習方式,而老師和家長並沒有認識清楚。而且,數以百萬計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學習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患有學校恐懼症或厭倦教室,是因爲沒有誰認識以及開發他們應該在學校表現出來的東西,也就是說他們特有的天賦與才華被教師和家長的傲慢與偏見徹底泯滅和忽視了。

李聖珍常說:教育是一門神祕科學,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細心地分析。《每個孩子都能成功》一書正是認真探析了學習這一重要的教育現象,它揭示了許多十分有學習天賦的孩子卻被送進學業殘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劇根源,尤其是介紹了家長如何去發現你的孩子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以及介紹了幫助孩子提高學習成績的不同的方法。這樣的匠心獨到的指導,無論是對孩子正在接受厭學煎熬的孩子的家長,還是問題學生的父母,或者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小孩的家長,都有開闊思路、糾正偏差的效果。在李老師的教育下,這些孩子在學業上全部脫胎換骨,全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有的一躍成爲班上的前五名,有的當上了三好學生,還有的已經考上國內重點大學,有的還赴世界一流大學留學深造。

這樣的教育名著值得一讀。研讀教育名著不只是侷限於閱讀那些“適用性”較強的學科雜誌,吸取那些“可操作的”點滴經驗,而要真正閱讀教育理論專著,要由經驗型教師成長爲學者型、科研型、專家型教師,要由“教書匠”轉變爲教育家,必須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論水平,必須研讀一定數量的教育名著,理解和掌握教育現象的歷史和全貌,獲得真正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基礎教育階段,少年兒童一般都是六到十二歲的孩子,他們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重要時期。老師是他們學習生活的組織者、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對每個學生全面負責,使他們成長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具有較高素質的人才。在學校生活中,老師與孩子們朝夕相處,正在成長的兒童隨時地都在用自己的那雙敏感的眼睛觀察着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着老師的言行舉止。因此,老師的良好修養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一種最生動的教育力量,它不僅影響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而且影響他們以後的工作生活,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因此,教師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已的文化素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