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7.27K

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要讀通讀透教育學這本書籍。,只有我們學透教育學,才能更好的理解教育兩個字。下面是本站帶來的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

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

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篇1

一提到《教育學》,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但是能夠把《教育學》中的教育理論領會到心,並運用到工作實踐中的也許不是很多。就拿我來說吧,《教育學》我已學了三遍。在師範學,在讀專科時學,讀本科時又學,可真正能夠深入我心的東西卻很少。而這次我選擇讀書套餐,學校裏要求我們讀這本書,這是我第四次學習《教育學》,也是學的最認真的一次。因爲本次學習除了完成學習任務外,我也想學習更多的教育理論,爲自己充電,以便在今後能夠更好的指導工作。

其中,讀了第十五章《教師》中的第二節“教師的素養及培養”給我很大的啓示:教師要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好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熱愛優秀的學生,對教師來說很普遍,而愛差生和後進生,卻不易。然而,十個手指不一樣齊,學生也一樣,不可能個個優秀。就拿我班來說,有名差生是有多動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強。我曾經想過是否要放棄他。但國小階段如果對他放任自流,讓他形成了壞習慣,這會毀掉他的一生。而對這位學生想靠壓服,顯然行不通。於是,我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誠的愛來感染他。他沒作業本,我送他一本;他不會做作業,我就留他下來教他;他經常忘記做作業,我就叫同桌每天監督他記作業;他上課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調到第一個位置,方便提醒他認真聽課……。在這學生身上,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漸漸的我們關係融洽了,下課經常找我聊天,有時還告訴我他的發現。

雖然,有時我也會因爲學生的調皮而埋怨,因爲他們的退步而急躁,因爲他們的違紀而心煩,但一想到他們還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剋制自己心中的不滿。我們當教師的,應該時刻想着兩句話:“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平日裏教師要給予學生適度的關愛,照顧,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視的,那麼,孩子心裏就會很滿足,他們也會特別感激你。

正如蘇聯教育家捷爾斯基所言:“誰愛孩子,孩子就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他纔可以教育孩子。”

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篇2

談到《教育學》,我似乎一點都不陌生,上師專時作爲一門課程來學,參加工作後又培訓過一次,升本科時還培訓了一次。次數固然不少,但自己自認爲並沒有能真正把教育學的理論運用在實踐當中,參加工作十年了,面對一個個教育難題,自己還是無所適從。

爲了讓自己對教育這門科學的理解更加深入,也爲了使自己的工作能力能有所提高,暑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這本《教育學》,細細地品讀,希望它能給自己以新的啓示。翻開這本顯得有點陳舊的書,又看到那個問題,“教育學是什麼?”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爲什麼要進行這樣一種社會活動?原來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社會要延續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逐漸完善起來,並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

教育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與社會共同存在、共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範疇。看到這裏,我心頭涌起一種強烈地自豪感。因爲教育是如此之重要,作爲一名教師,自己感覺是無尚的光榮。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職業,自己真的應該投入整個身心去認真地工作,不僅僅是投入精力和時間,更重要的是付出自己的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響孩子們,使他們健康成長。想想平時的自己,也曾爲不知如何拉回迷途的孩子而失落,也曾爲在新課改的大潮前不知如何講課而彷徨,甚至有時會產生一種逃避的心理,現在覺得真不應該,自己今後要打起精神,帶着神聖的責任感去努力工作。

接着往下讀,這本書又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學生素質及培養、課程、教學以及教學藝術和教學風格等幾方面進行了論述,使自己對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論又得到了一次回顧,在讀的過程中,自己也產生了一些對教育這門科學的新認識:一、教師要解放學生,解放自己。書中有一段話寫得特別好:“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一絲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開啓過一處美不勝收的精神世界之門,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其激動不已的讀物,從來沒有執着地思考過某一個問題,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經歷過一次刻骨銘心的體驗,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

那麼,他(她)就肯定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一段浪漫的話語告訴我們,原來良好的教育講究身心的解放。教育不是束縛,不是鉗制,它需要釋懷,需要解放。這就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啓蒙,而不是宣傳和灌輸;是平等對話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豐富認識,而不是統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極防範。可是現在教學的現狀是,學校似乎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引學生去感知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是依然把重點放在對成績的要求上,不僅要排名次,而且對優A率及達優率也要排出來。老師們爲了讓學生出成績,不停地加班加點,佈置的作業也很多。學業生每天疲於應付,缺少足夠的時間去消化所學的知識,學生的思想和身心難得自由,天長日久,學生整天到晚都處在心事重重、焦慮不安的煎熬之中,也許,他們小小年紀,但已經開始有了嚴重的厭學情緒。所以,作爲教師,我們不要再把精力放在把學生淹沒在題海戰術裏,不要再讓學生寫作業寫到很晚。我們不妨給學生一個美好而輕鬆的童年,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並交流彼此的感想,一起去大自然中探索大自然的奧祕,鼓勵孩子們擁有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引導他們學會體驗愛,這樣,學生會很快樂,而我們自己也會工作得很快樂。

二、教師要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分享,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以往的“教師中心論”,容易造成教師與學生之間彼此關係的緊張,而“學生中心論”又削弱了教師的職責,對學生成長同樣不利。其實,在現代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係應該是“主體間性”。這種關係強調的是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互相尊重、共同分享、彼此評判。這就特別需要教師具有寬容、溫厚之心。努力減少一些苛責、失望和冷漠,增加幾分理解、信心和親切。努力從學生哪怕是極細微的閃光點上,分享滿足、愉悅和歡樂的情緒,能選擇最恰當的教育時間、途徑和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這樣的教師纔會獲得學生的尊重,教學工作纔會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進行。

這一點就需要我們自己在工作中慢慢努力了。在假期中重讀《教育學》,給我以新的啓示,其實人就是在不斷的讀書中進步,讓我們繼續讀書吧!

教師教育學心得體會篇3

《教育學》是師範裏必修的一門課程,工作了幾年以後,重新拿起《教育學》這本書,感覺熟悉而又陌生。

我們整天把教育掛在嘴上,那什麼是教育呢,書中做了明確的回答。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它產生於社會生活的需要,而歸根到底產生於生產勞動。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

整本書我最感興趣的是美育這一章節。

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鑑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爲目標的教育。美育作爲一個相對獨立的、明確的教育範疇,一般認爲是由德國詩人、美學家席勒在其《美育書簡》中提出來的。美育可以分爲狹義和廣義兩類。

所謂狹義美育,極端的定義是認爲美育專指“藝術教育”;其一般的定義是認爲美育指“美感教育”“審美教育”“審美觀和美學素養教育”等。

所謂廣義美育,有人認爲:“真正的美育是將美學原則滲透於各科教學後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義由狹義而廣義的過程中夾雜的另一個維度的變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實質美育。所謂“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養對象的審美素養(如審美觀、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等)爲目標的教育活動。而“實質美育”則以上述目標爲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實質:人生的美學趣味和教育的審美境界。梁啓超先生說:“我確信‘美’是人類生活一要素,或者還是各種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內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動力。趣味喪掉,生活便成了無意義。”人生趣味與境界的追求與會聽曲子、會作詩或會一套美學理論、擁有自己的審美觀等顯然都不是一回事。稱之爲實質教育的原因就在這裏。

強調美育對詩意人生的促進功能已成爲現代美育的核心。這樣,美育概念就應在從狹義走向廣義的同時,也實現由形式向實質的革命。

定義的變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質的拓展,從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認識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兩個字表示即“育美”。我國學者認爲:“美育的任務可以概括爲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培養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審美觀以及審美、創作能力的培養等)與美育概念的狹義或形式美育相關。

美育的間接功能是一種附帶功能,或者說是一種潛在功能,是爲其他教育功能發揮提供前提條件的作用,具體講,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體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紀初就說過:“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務可以概括爲以下四個方面:

(一)培養和提高學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養和提高學生鑑賞美的能力

(三)培養和提高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四)培養和提高學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藝術美是一種以現實美爲基礎,但是又經過藝術加工,因而高於現實美的美的形態。藝術美育則是指以藝術美爲內容的美育活動。藝術美來自現實美,但是由於有了藝術家的集中、概括、提煉,因而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因此藝術美育應當成爲學校美育的核心內容。

藝術美育的具體內容主要有三項:一是在藝術美育中,應當努力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理解美的本質、內容和境界,從而在實質意義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藝術美育還應當努力使學生理解、掌握不同藝術形式及表現方式,不同藝術體裁和風格的特點,從而提高藝術的鑑賞能力。三是讓學生通過必要的訓練,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或創造能力,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方面的修養。

藝術美育在學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藝術類課程去實施的。由於藝術形式品種繁多,學校藝術美育課程應當選擇那些基礎性強,受學生喜愛,同時又適合各學校實際的藝術形式開展藝術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現出來的美的形態。大自然是學生審美情感體驗的最豐富的源泉。與藝術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現實的,生動、豐富和多變的。比如自然景緻就具有天然質樸、色彩豐富的特點,而且隨季節、晝夜和天氣變化而經常變換。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動性和隨機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內容應當包括:通過自然美的鑑賞,使學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徵,增強學生的審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過自然美的欣賞開闊視野,增加知識,陶冶性情;通過自然美的欣賞,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賞,增強學生熱愛自然環境、熱愛祖國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謂教育美育是說要使全部教育活動成爲美育事業的組成部分,教育活動本身要努力做到審美化。我們知道,衡量人類活動的標準主要有真、善、美三個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學過去在教育活動的評價尺度上主要關注的是真、善兩個尺度,而嚴重忽視了審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動最講言傳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視審美和創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學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麼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會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創造教育活動的形式美,同時努力發掘教育活動中所有美的要素作爲美育的資源。這表現在:(1)教師努力塑造美的講臺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將自身的師表之美作爲教育手段。(2)教育活動努力尋找自身的審美活動形式。創造合乎美的規律的教育活動中介形式。比如有張有弛的授課節奏,課程內容呈現的審美追求,一直到教學語言、板書的美化,等等。(3)努力發現學生個體和集體的對象美,並且努力促進學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動爲審美對象,讓學生的成長作爲他們自身成長的動力。(4)科學美也是教育過程中廣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學科蘊藏着豐富的科學美的成分。科學美可以使學生體會到人類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現的偉大的人類主體的本質力量。發掘並展示科學美不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對各科教學本身有巨大的促進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