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34W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

冬至前後,即使是處於北緯大約27度的湘西南,北京時間早上7點鐘的時候,天也算不上是全亮。所以這段日子我每天早上趕到教室裏去的時候,早到的學生還只有一半。大概也是因爲——比較其他事情而言——喜歡的緣故,一到學校我就愛往教室裏跑,並且要讓早到的學生一齊朗讀語文課本上規定要背誦的東西,除了以備考試,也謂之做晨課。這樣讀一陣子書,就又進來一個背書包的學生。這個學生一進教室就加快了腳步,書包也不會被甩到桌子上弄出很大的聲響,並且很快他就能夠找到語文書,翻到同學正在讀的那段內容,加入到做晨課的行列中來。後來的學生又依樣畫葫蘆地加入進去,一直到最後一個學生進來,這個時候早讀課的上課鈴聲大概也就要響起來了。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通用16篇)

這些時間裏我在幹什麼呢,我就一直在感受這種讀書的氣氛與味道。它與教室外面幾堆小朋友打打鬧鬧的氣氛不同,也和別的教室裏小組長檢查家庭作業或者教師在趕早講課的味道不同。在早晨的教室裏,這種讀書的氣氛與味道還是比較討人喜歡。何況在學生讀的東西里面,偶爾還有像“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以及“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這樣的好東西。

平心而論,學生們的書是讀得越來越好,因爲有一個書讀百遍的道理在那裏。書讀多了,不僅其義自現,其味也自現。而對於這樣的一種氣氛與味道,據我所感受到的一些東西來看,學生們也還是比較喜歡的。這裏面除去朗讀本身的一些樂趣,以及如同佛門弟子做早課或者尋常百姓做晨練的氣氛,一場書讀下來,大概也就相當於做了一次有關口、舌、眼、耳、腦以及五臟六腑的徒手操。更何況對於國小生來講,在幾種讀書的方式裏,他們對朗讀特別是集體的齊讀還情有獨鍾。對於很多國小生來說,背誦課文是他們所不喜歡的,但是每個早上一遍的集體朗讀下來,結果要背的東西也就不經意地背下來了。

而因爲大家都還算比較喜歡,我也就不至於因爲要做這件事情而落到只顧自得其樂的地步。譬如一些老師說,他是很樂意教學生做題,給學生補課的,對於這樣的說法,我當然可以接受。我不能接受的是他們又說學生的學習本來就是不快樂的。做一件事情,學生們都感覺不快樂,只有教師和學校是很快樂的,這算怎麼一回事呢。

在學習的問題上,喜歡與快樂是最高的境界,這個意思並不是我說的,是孔子說的。我是一個不大喜歡孔子的人,但是因爲他說的這個意思,我很佩服他。一個把知書識禮擺在無上位置的老先生,都會承認喜歡與快樂是做學問的最高境界,不像今天的一些先生,動不動就說學習是很苦的,快樂教育是沒有的。我只能說,他實在是情不自禁地說了一句發自內心的好話。除此之外,我想強調的是:

第一,能夠把一些事情做得更好特別是能夠維持一些事情長久地做下去的,是對這些事情的喜歡。

第二,在制度、法規、責任、道德、權力、政績、利益等東西之外的一些事情,只能憑對這些事情的喜歡去做。而就一所學校來看,需要這樣憑喜歡去做的事情會有很多。

第三,雖然說做喜歡的事情也不一定就能做得很有成就,但我想猶太人肯定不是衝着諾貝爾獎去讀書的,同時也不見得是爲了要拯救他們的民族而讀書,而是他們喜歡讀書,覺得讀書這件事還算比較快樂,就像一些人覺得打麻將這件事情還算比較快樂一樣。雖然就喜歡的東西來看,兩者之間有等級差別,但裏面的道理是一樣的。總而言之,對於每一個人的每一件事來講,喜歡總是最高的境界。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2

“感恩”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裏解釋爲“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類生活的重要情感行爲,這種情感和行爲包含着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回報祖國、珍愛生命、追求和諧等倫理價值。一顆顆感恩的心,組合成社會的良心、善心與愛心。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爲社會培養出健康和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傳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基本要求。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曆來就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感恩思想,魯迅先生則要求人民要“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健康的學生,讓他們繼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做品德高尚的人。

感恩教育是培養健康心理的基本要求。感恩之心是一個人幸福的源泉,一個心存感激的人,往往就是最快樂的人。在感恩的氛圍中,人們面對很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靜氣;在感恩的環境裏,人們可以認真、務實地從最細小的事情從容做起;在感恩的空氣中,人們自發地真正做到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在感恩的氣氛中,我們將不會感到自己的孤獨……加強感恩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讓他們擁有一顆陽光的心靈、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和同學,從而與人與社會和諧相處。

首先,要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學會感知他人對自己的幫助。巴爾扎克說:“驕傲的人,很少感恩,因爲他永遠不會認爲自己已得到他應得的一切”。處於成長階段的學生,尤其是部分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自我中心意識,使他們很容易形成“成皆由我,敗皆由人”的思維習慣,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努力,而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因此,要有意識地逐步引導學生用辯證的方法多角度地分析問題,在看到自己努力的同時,也要看到他人對自己的幫助,養成謙虛進取的心態,由此知道感恩、學會感恩。

其次,要培養學生的權責意識。如盧梭所言“當舒適地享受一旦成爲習慣,便使人幾乎感覺不到樂趣”。當外來的幫助和關懷成爲習慣時,人便容易變得漠然。在日常生活中,師長們更多的只是履行了自己的“責”,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師生關係、長幼關係中理應享有的“權”,亦即忽略了孩子的責任和義務。由此,孩子因沒有付出的體驗,久而久之,老師、父母的付出在孩子眼裏就會變得理所當然了。長此以往,又何談對師長的體諒和感恩呢?因此,要培養孩子正確的權責觀。師長在付出努力的同時,要有意識地讓學生看到和感覺到,讓他們理解師長的艱辛與付出,進而要求他們也要盡相應的責任和義務,逐步讓他們在享受擁有的同時懂得回報,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

加強和改進學生感恩教育,提高實效性。要使感恩意識成爲學生的一種思維習慣,成爲他們的品德中的組成部分,無疑是要經過長時間的引導和薰陶,找到正確的學校途徑。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3

前段期間,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細細地讀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說起朱老師,感覺特別親切,緣自於《新教育之夢》那獨特的親和力。簡單而尊重地道一聲“朱老師”,彷彿一下子距離近了許多,讀他的書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按最正統的解釋,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種期待: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待,社會對人發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對理想的憧憬;或者乾脆直接說,教育就是對理想的追求。

朱老師正是懷着一種赤誠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長、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家長、理想的學生我不打算在這裏一一複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強調說明的是,作者的這些理想絕不是虛無飄渺的“童話”或“神話”,而是根植於教改現實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爲例,作者從八個方面談了他對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舉四個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是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爲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

朱老師的教育理想之夢,帶給我的靈感和激動將隨着我的文字流暢成我的所得,感謝朱老師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糧,感謝朱老師願意把這些可貴的文字和我們分享,感謝朱老師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誘的引導和教誨。

《新教育之夢》——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近幾天閱讀此書後,收穫很多,感受頗深。書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論淺顯化,深入淺出,還有一些是馮老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工作實踐的總結和提煉,道理明確又精闢,淺顯易懂。

一、刻骨銘心的教育真諦:

在細細的閱讀中,受感動的是哪些讓自己刻骨銘心的來自馮老自己行爲和感悟的教育真諦:

1、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爲本的革命。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由心中有書走進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告別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

3、我的責任就是讓我的學生快樂,成長不需要伴隨着每天的愁眉苦臉,當我的學生走進教室,臉上沒有笑容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長,我有責任讓我的學生實現快樂的成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我發現學生是有潛能的。潛能不釋放,學生不快樂。

4、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要求我們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根據學情決定我教什麼,我怎麼教。

5、直木造樑,彎木造犁,讓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6、一個教師照亮了別人,發展了自己,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別人,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

7、這個過程來源於讀書,因爲從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沒有一天不讀1個小時的書。讀書長智慧,當讀書使我對教育的認識由簡單走向龐雜,再從龐雜迴歸到簡單的時候,我發現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諦。

8、最好只是一時的現象,更好是永恆的追求,持續改進,不斷創新。

9、有什麼樣的流程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質量。如果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的話,那麼一個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羣好學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別難受、結束忍受、遠離接受、走進享受!

二、感慨萬分的學習反思:

1、改變觀念

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好的教育應該是最有益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行爲上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我們學習了很多模式,但現在仍然沒有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模式,感覺我們總是不停地在照搬別人的東西,感到不合適就拋棄了,再搬再拋棄,這種照搬模式淺嘗輒止的做法是達不到課改目的的。我們總是想套用現成的模式,通過學模式來帶動教學進而形成模式,現在看來是行不通的,我記得在《天龍八部》裏有這樣的一個情節,吐蕃國師鳩摩智沒有練習少林內功心法,而強靠小無相功來推動少林功夫終究導致走火入魔。雖然是小說,但卻很在理。所以我們組一致認爲對一些名校的做法應該抱着學習的心態,結合學校實情在實踐中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從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實模式這個東西就是形式,是品牌,當你做出了自己的風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關注差異

老師們,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正賣力地講着習題時,他正在玩鉛筆、橡皮或做別的事情;當我們批改作業時發現一些很簡單的問題都錯了,我想這樣的情況大家都

遇到過吧!問題出在哪裏,錯誤應該歸咎與誰?至少不應該只責備學生,我們也有錯誤。我們沒有去了解我們的學生。雖然我們很多老師都知道學生存在差異這個事實,但我們在行動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標準要求他們,一旦做不到,就進行批評教育,最後得到的只是相互間的怨言,師生關係漸行漸遠。人皆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這樣的境界可能我們都做不到,但如果我們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認同我們學生的差異性,更多地包容學生的錯誤,換位思考他們的處境,更多地爲學生設計一些他們夠得着的問題,讓他們享受到哪怕一點點學習的快樂,我想我們的師生關係肯定會得到改善,我們的課堂肯定可以更活躍一些。同理,我們組還覺得在管理教師隊伍時也要關注教師的差異性,讓教師充分地發揮他們的特長,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滿足他們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傾聽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班主任更不好當,我們可能經常要發這樣的感慨,教育無小事,教育也無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然而處理不好,就會激起各種矛盾,不但影響教學,而且還真可能會有大事發生。學生是有情感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怎樣尊重呢?這就需要通過滿足學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來實現。讓他們獲得成功,產生成就感,給他們以肯定和鼓勵。特別是不能言語損傷,侮辱性的語言甚至超過一頓痛打對學生的傷害,我曾經與學生交流中獲悉,學生記住對自己不好的老師的原因都是說曾經怎樣怎樣罵過他。要博取學生的認同,還必須有心靈上的溝通,這就需要我們去傾聽他們的心聲,所以我們要更多地俯下身來聆聽學生的想法,這樣我們就和學生建立了一種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學生的心裏話會對你說,你才能去解決他們中的實際問題。

4、加強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現在我們面臨着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設備,遙遠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然而我們還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卻停留在夢想中。如果現在不抓緊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了,我們不能真等到這一天再來怨天尤人,我想我們真的要有那麼一點點危機感。我們在平時可以更多地閱讀可以提高教學技能的書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學,學習一些課件製作的本領。讓自己時刻處於前進的狀態用心了,努力了,就會有收穫,只要我們對自己還沒有放棄,我們一樣可以創造適合我們自己的教育。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們放開手腳,用規範加選擇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長的育人目標,開闢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時間閱讀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書中的九個主題,從不同的方面關注了教育的發展,給我了許多思想上的啓迪和行動上的幫助。尤其是閱讀主題七《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時感觸頗深。

1、讀書、學習是伴隨從教的永恆主題

讀書,一直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但是往往因爲我們每天在學校要忙碌很多事務性的工作,在家又要盡好自己的各項職責,沖淡了學習的時間。有時候爲了完成學習任務或者應付考試往往也是囫圇吞棗的讀完。但是當我讀到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中的事例時,讓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學生真得活到老。現在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如果我們不讀書就無法跟隨時代的步伐。讀書未必能讓我們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讀書不學習就註定我們與出色和卓越無緣。例如: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能列舉出100以內的所有質數,但是要想快速並且沒有遺漏的列舉出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時也是採用不斷嘗試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閱讀了有關記憶100以內的質數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讓我能夠快速不遺漏的列舉出這些質數。這是我以前不曾學過的方法。因此讀書、學習應該是伴隨我們從教的永恆主題。以讀書爲支撐,教師可以立足課堂,從從容容播種傳道,以讀書

爲信仰,教師可以積極坦然而寧靜,明朗的面對人生;以讀書爲生活,教師可涵養自己的豐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銳的判斷,和不竭的創造力,更好服務於學生的發展;以讀書爲己任,可使教師的生命之樹常青,無聲的潤澤學生也悄悄的蔥蘢自己。

2、學會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書中提到: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爲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爲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一節課下來,評課時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在課改年部已經快兩年了,對於課改年部的課堂流程已經很熟悉,每節課都按照流程授課。幾次教研課後,總體感覺是課堂流程完整、條理清晰、點撥及時……但是總覺得課堂缺少亮點沒有引起共鳴,效果不如平時的課堂。雖然有學科的差異,但是怎樣在數學課堂上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激盪出智慧的火花呢?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問題。通過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一節教研課我更多的關注了課堂的完整和流暢;更多的關注了學案習題設計的廣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探究過程。使課堂表面上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太強。爲此,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引導探究,這樣的課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3、學會合作爲教育教學增光添彩。

書中說:除了讀書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確實如此,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團結別人的力量,就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識已經進行了刪減或變化。我們通過教師間的合作及時發現教材中變化的地方,及時調整教學。比如:以前學習的約數改名爲因數;公約數改爲公因數.教師就要跟隨教材的變化,使用新的名稱。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打破了教師個體思維上的侷限性和模式化傾向,促進教師間的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對教師觀念的更新和專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其實,讀完一本書要想說說體會,總是千頭萬緒的。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們的.感受不同,也許我們的做法不同,但是我們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引領下,必將會在教育實踐中播種幸福。讓我們和學生共享我們的幸福人生。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4

學生與教育的關係問題,例來是教育界爭論不休的問題。到底是教育應適合學生的發展,還是教育來選擇學生,讀了馮恩洪《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要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主要取決於人們對教育觀的認識。

學生爲中心的教育觀和教育爲中心的教育觀,都有自己的優點,同時也各自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那麼到底應當怎樣去認識教育與兒童的關係呢?

我覺得,學生與教育的關係應當是內因與外因的關係。教育的對象及最終目標都是學生,而教育能否成功起決定作用的是學生,從這一點上說,學生是內因,起決定作用。但教育也不是無能爲力的,當教育適合學生髮展的時候,教育也不是無能爲力的,當教育適合學生髮展的時候,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有時起決定性作用。反之,則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從這一點說,教育是外因,不對學生進行教育是萬萬不能的。

我想,素質教育是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形成作爲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質。這些素質在每一個學生或學生羣體身上的最優化組合,就形成他們有自己特色的而又合乎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

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發揮學生本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創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點,教育學生向最優的方向發展;而不應當根據教師自己的喜好和固有的教育模式,去限制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要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而要創造適合學生最優發展的教育。

我們要創造適合學生最優發展的教育,必須首先解決教育觀的問題,立足教育服務於學生,同時又決定於學生、改造學生的教育觀,其次還應建設良好的班級環境和師生關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動精神,創造最優的學生教育。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最優化教育,提高全民族學生的整體素質。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5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近幾天閱讀此書後,收穫很多,感受頗深。

書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論淺顯化,深入淺出,還有一些是馮老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工作實踐的總結和提煉,道理明確又精闢,淺顯易懂。

一、刻骨銘心的教育真諦:

在細細的閱讀中,受感動的是哪些讓自己刻骨銘心的來自馮老自己行爲和感悟的教育真諦:

1、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爲本的革命。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由心中有書走進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告別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

3、我的責任就是讓我的學生快樂,成長不需要伴隨着每天的愁眉苦臉,當我的學生走進教室,臉上沒有笑容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長,我有責任讓我的學生實現快樂的成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我發現學生是有潛能的。潛能不釋放,學生不快樂。

4、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要求我們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根據學情決定我教什麼,我怎麼教。

5、直木造樑,彎木造犁,讓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6、一個教師照亮了別人,發展了自己,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別人,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

7、這個過程來源於讀書,因爲從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沒有一天不讀1個小時的書。讀書長智慧,當讀書使我對教育的認識由簡單走向龐雜,再從龐雜迴歸到簡單的時候,我發現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諦。

8、最好只是一時的現象,更好是永恆的追求,持續改進,不斷創新。

9、有什麼樣的流程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質量。如果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的話,那麼一個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羣好學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別難受、結束忍受、遠離接受、走進享受!

二、感慨萬分的學習反思:

1、改變觀念

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好的教育應該是最有益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行爲上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我們學習了很多模式,但現在仍然沒有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模式,感覺我們總是不停地在照搬別人的東西,感到不合適就拋棄了,再搬再拋棄,這種照搬模式淺嘗輒止的做法是達不到課改目的的。

我們總是想套用現成的模式,通過學模式來帶動教學進而形成模式,現在看來是行不通的,我記得在《天龍八部》裏有這樣的一個情節,吐蕃國師鳩摩智沒有練習少林內功心法,而強靠小無相功來推動少林功夫終究導致走火入魔。雖然是小說,但卻很在理。所以我們組一致認爲對一些名校的做法應該抱着學習的心態,結合學校實情在實踐中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從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實模式這個東西就是形式,是品牌,當你做出了自己的風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關注差異

老師們,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正賣力地講着習題時,他正在玩鉛筆、橡皮或做別的事情;當我們批改作業時發現一些很簡單的問題都錯了,我想這樣的情況大家都遇到過吧!問題出在哪裏,錯誤應該歸咎與誰?至少不應該只責備學生,我們也有錯誤。我們沒有去了解我們的學生。雖然我們很多老師都知道學生存在差異這個事實,但我們在行動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標準要求他們,一旦做不到,就進行批評教育,最後得到的只是相互間的怨言,師生關係漸行漸遠。

"人皆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這樣的境界可能我們都做不到,但如果我們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認同我們學生的差異性,更多地包容學生的錯誤,換位思考他們的處境,更多地爲學生設計一些他們夠得着的問題,讓他們享受到哪怕一點點學習的快樂,我想我們的師生關係肯定會得到改善,我們的課堂肯定可以更活躍一些。同理,我們組還覺得在管理教師隊伍時也要關注教師的差異性,讓教師充分地發揮他們的特長,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滿足他們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傾聽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班主任更不好當",我們可能經常要發這樣的感慨,教育無小事,教育也無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然而處理不好,就會激起各種矛盾,不但影響教學,而且還真可能會有"大事"發生。學生是有情感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怎樣尊重呢?這就需要通過滿足學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來實現。讓他們獲得成功,產生成就感,給他們以肯定和鼓勵。特別是不能言語損傷,侮辱性的語言甚至超過一頓痛打對學生的傷害,我曾經與學生交流中獲悉,學生記住對自己不好的老師的原因都是說曾經怎樣怎樣罵過他。要博取學生的認同,還必須有心靈上的溝通,這就需要我們去傾聽他們的心聲,所以我們要更多地俯下身來聆聽學生的想法,這樣我們就和學生建立了一種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學生的心裏話會對你說,你才能去解決他們中的實際問題。

4、加強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現在我們面臨着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設備,遙遠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然而我們還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卻停留在夢想中。如果現在不抓緊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了,我們不能真等到這一天再來怨天尤人,我想我們真的要有那麼一點點危機感。我們在平時可以更多地閱讀可以提高教學技能的書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學,學習一些課件製作的本領。讓自己時刻處於前進的狀態用心了,努力了,就會有收穫,只要我們對自己還沒有放棄,我們一樣可以創造適合我們自己的教育。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們放開手腳,用規範加選擇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長的育人目標,開闢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6

最近閱讀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後,由衷地對該書作者馮恩洪老師產生了崇敬的情懷。之所以崇敬他,道不是他頭頂的那些“全國著名教育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教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關工委全國教育專家指導中心副主任,全國中國小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客座教授”,以及曾先後擔任的“上海培光中學副校長、上海建平中學校長兼上海建平(集團)學校總校長”等等頭銜,而是由衷地崇敬他從1985年受命擔任上海市建平中學校長開始,到20xx年主動、執意辭去上海建平中學校長爲止的28年時間中,不斷創造性地進行了諸如合格+特長的課程改革、讓每一面牆都說話的“第三課堂”建設、符合ISO9001標準的20多萬字的學校管理文件的編制等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教育改革,生生地把一個貎不出衆、平平常常的重點中學,提升爲學生特長得到很大發展、各種獲獎不計其數、大學聯考上線率接近100%、一本率90%以上,在上海乃至全國享有很高聲譽的知名學校。在他的這一系列成功的背後,我覺得上海建平中學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一、爲了真正地因材施教,大膽地將一本教材,分成三種進度進行教學,也就是建平中學倡導並實行的“差異課堂”教育改革

建平中學使用行政班和教學班並存的管理方式,一本教材,三種進度,讓學生自主選擇,家長參與選擇,管理保證選擇。稍微具體點地講是這樣的:比如高一數學,分成適合學習較困難學生的A進度,適合中等程度的B進度;適合數學很好的C進度。根據全年級學生對數學這科教學進度類別的選擇的統計人數,再分爲A1班、A2班……,B1班、B2班……,C1班、C2班。在同一時間裏,這三種進度的教學班同時上課。這樣使選擇不同教學進度的學生都能更好地聽懂、學好。在一定時間後,經過統一考試,允許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重新選擇。建平中學實行這樣的教學模式後,教學質量得較大的提高,學生大學聯考一本上線率由1990年的40%上升到1991年的65%,穩定十年後,20xx年的一本上線率更提升到90%!這個模式推薦到內蒙古包頭第二中學並實施一年後,該校的本科上線率實現了由50%到79.4%的跨越!

二、切實有效地搞好“第二課堂”,在真正培養和發揮學生特長中,提升教育質量的提高

這裏舉一個例子說明這個道理:建平中學曾經花了10萬元人民幣購置了短波無線電臺,從此開展了短波無線電項目的第二課堂。此後不久,建平中學每年在由教育部、中宣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主辦,號稱“五部委軍事體育項目”的短波無線電收發報拆裝機比賽中有斬獲,每年該比賽設置的金、銀、銅牌,70%被建平中學參賽學生獲得。大學聯考雖然不考短波無線電收發報,但是,金牌大學聯考加分50分,銀牌加分30分,銅牌加分20分。這樣,不是在培養和發揮學生特長中拉動教育質量的提升了嗎?

三、爲了使每個學生全面合格,從讓每一面牆都說話開始搞好“第三課堂”建設

馮恩洪老師是這樣定義學校育人課堂的:使用國家教材,體現國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課堂,是給學生傳授知識,發展能力的課堂;允許學生選擇,釋放學生潛能的是學校育人的第二課堂;對學生的行爲、情感施加影響的學校教育環境,稱之爲育人的第三課堂。馮恩洪老師認爲:爲了使學校的每一面牆成爲有意無意中對學生的行爲、情感施加影響都能“說話”的“第三課堂”,教室的四壁不必那麼整潔,只要有教育意義的字畫都可以上牆,甚至再寬容些,誰的毛筆字寫得好,上牆;誰的美術畫畫得好,上牆;誰的作業做得好,上牆;誰的試卷做得又整潔質量又高,上牆。當然,建設能對學生的行爲、情感施加影響的“第三課堂”,決不是僅僅是在教室的四面牆上做文章,還有更多的辦法和措施。比如給學生提供傾訴衷腸的環境“心理諮詢室”、“週末飲茶會”等等。

四、爲了使學校的發展更加平穩、高效,建立健全並嚴格執行全套學校管理制度

馮恩洪老師認爲:學校管理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學校管理是人治。在人治階段,學校的管理者要晚眠早起,事必躬親;第二個階段,學校的管理是進食到法治階段。在法治階段,不是誰的權力大誰說了算,而是符合這個流程,符合這個標準纔是對的。學校管理的最高階段是牆上無制度,人人心中有規範,這個最高階段,我們叫做德治階段。爲了使學校管理從人治階段向法治階段過渡,馮恩洪老師率領學校各處室部門的主管人員利用18個月的所有雙休日,編制了全校所有崗位的上崗標準、工作流程、獎懲條例等在內的,符合ISO9001標準的20多萬字的學校全員全程過程(所謂全員,指的是學校裏有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上崗標準,有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操作最優化流程,有一個崗位就有一個崗位的獎懲對策。所謂全程,是指一個學校從學生進校到學生畢業的全過程,每一天、每一類事都有一個操作的標準。而最優化就是在每一個環節上努力地實現誰來做都能出這樣的結果)管理最優化的管理文件。

當制度管理、文化管理出現的時候,第一把手已經不需要事必躬親了,因爲常態下出現的問題都有標準管着,因此第一把手不是管今天的學校發展,是走出今天走到未來,思考兩年以後學校該怎麼辦,學校該怎麼發展。

在推行了符合ISO9001標準的20多萬字的學校全員全程過程管理最優化的管理文件之後,建平中學較快地由單一的一個學校發展成爲由多個學校和分部構成的建平教育集團,初步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社會效益最大化。

五、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更要求教師個人的發展與提高

教師怎樣實現個人的發展與提高呢?馮恩洪老師提出了以下幾條途徑:

1.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讀書可以使人變得更聰明,使人變得更有智慧的事實上,馮恩洪老師之所以能在1985年作爲教育部特邀基層代表,破例在教育部香山會議上作不限時的發言並引起強烈反響,在回到上海的第二天被破格任命爲建平中學校長。這都得益於馮恩洪老師長期堅持讀書、思考。

2.積累經驗,學會反思。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老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爲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爲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接下來要上的那一節課,是自己已經上地的課中永遠存在需要反思的餘地這,需要重新審視的環節。一個會反思、會讀書的老師,是一個能挑戰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師,是一個能做最好自我的老師。

3.學會合作,實現雙贏。除了讀書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

這些合作既有老師之間的合作,還有師生之間的合作。

4.做複合型的老師。教師能不能上一門國家課程,開一門校本課程,帶一個學生社團

呢?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走出了60年來中國教師的單打一,走進了三合一,在學生髮展的同時,實現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我們由單科型的老師走向了複合型的老師。

從馮恩洪老師的成功到建平中學的改革成功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讀書、思考、實踐”對於教師的成長很重要,對於一個校長或校長們更爲重要。因爲畢竟一個教師的作爲影響的是一、兩個班的學生,而一個校長的作爲則是影響到全校幾十個班上千學生的未來。所以加強學習、勤于思考,對於校長等領導們更爲迫切、更爲重要。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7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告訴我們: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僅要創造適合教育的學生,教育更有責任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需要智慧、需要激情、需要膽識。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離不開課堂變革和課程建設。

一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異,教育者對學生的差異不應該埋怨,而是研究差異,關注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很多人讚美老師的工作,把教師比作是辛勤的園丁。然而,我卻不喜歡這樣的比喻,也覺得這種比喻並不恰當。園丁的工作是把花園裏的參差不齊的草本修剪得規規整整,千篇一律。難道教師所做的工作也是把有個性的學生給調教得千篇一律?那是扼殺天性,也是教育的失敗。教師的眼裏既要有牛頓,愛因斯坦,也要容得下平凡的清潔工人,因爲社會需要多方位的人才。所以,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在某個階段落後,經過努力趕上。允許學生某個方面有所突破,某些方面平平淡淡。允許個別“超常”學生脫穎而出,這一切的參差不齊,纔是教育的正常現象,因爲教師並不是克隆專家。

二是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情感,激勵學生“你真了不得,你離成功就差一步了”,創建和諧的師生情感,讓教育的感覺不是難受,教育的感受是走進享受。教育者的責任就是讓學生快樂成長。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認爲“所有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都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的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所以,教師對每個孩子的評價顯得尤爲重要,國小生更是如此。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還有一句話這樣說:“諷刺和謾罵可使天才變白癡,鼓勵和讚美可使白癡變天才。”在教育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讚美評價。

三是教育要讓學生徹底釋放自己潛能,讓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教育的關鍵是適合每個學生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特長的和諧發展,培養合格加特長的人才是中國社會發展需要。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輕特長。過分強調合格,過分看重學生的分數,讓分數說了算,而擁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是鳳毛麟角,令人遺憾。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8

利用假期時間閱讀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書中的九個主題,從不同的方面關注了教育的發展,給我了許多思想上的啓迪和行動上的幫助。尤其是閱讀主題七《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時感觸頗深。

1、讀書、學習是伴隨從教的永恆主題

讀書,一直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但是往往因爲我們每天在學校要忙碌很多事務性的工作,在家又要盡好自己的各項職責,沖淡了學習的時間。有時候爲了完成學習任務或者應付考試往往也是囫圇吞棗的讀完。但是當我讀到"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中的事例時,讓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學生真得活到老。現在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如果我們不讀書就無法跟隨時代的步伐。讀書未必能讓我們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讀書不學習就註定我們與出色和卓越無緣。

例如: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能列舉出100以內的所有質數,但是要想快速並且沒有遺漏的列舉出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時也是採用不斷嘗試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閱讀了有關記憶100以內的質數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讓我能夠快速不遺漏的列舉出這些質數。這是我以前不曾學過的方法。因此讀書、學習應該是伴隨我們從教的永恆主題。以讀書爲支撐,教師可以立足課堂,從從容容播種傳道,以讀書爲信仰,教師可以積極坦然而寧靜,明朗的面對人生;以讀書爲生活,教師可涵養自己的豐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銳的判斷,和不竭的創造力,更好服務於學生的發展;以讀書爲己任,可使教師的生命之樹常青,無聲的潤澤學生也悄悄的蔥蘢自己。

2、學會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書中提到:"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爲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爲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一節課下來,評課時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在課改年部已經快兩年了,對於課改年部的課堂流程已經很熟悉,每節課都按照流程授課。幾次教研課後,總體感覺是課堂流程完整、條理清晰、點撥及時……

但是總覺得課堂缺少亮點沒有引起共鳴,效果不如平時的課堂。雖然有學科的差異,但是怎樣在數學課堂上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激盪出智慧的火花呢?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問題。通過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一節教研課我更多的關注了課堂的完整和流暢;更多的關注了學案習題設計的廣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探究過程。使課堂表面上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太強。爲此,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引導探究,這樣的課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3、學會合作爲教育教學增光添彩。

書中說:"除了讀書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確實如此,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團結別人的力量,就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識已經進行了刪減或變化。我們通過教師間的合作及時發現教材中變化的地方,及時調整教學。比如:以前學習的"約數"改名爲"因數";"公約數"改爲"公因數"。教師就要跟隨教材的變化,使用新的名稱。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打破了教師個體思維上的侷限性和模式化傾向,促進教師間的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對教師觀念的更新和專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其實,讀完一本書要想說說體會,總是千頭萬緒的。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們的感受不同,也許我們的做法不同,但是我們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引領下,必將會在教育實踐中播種幸福。讓我們和學生共享我們的幸福人生。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9

10月初,我認真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的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第7 、8 、9個主題。學完此書,心頭的諸多困惑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開朗。下面針對第七主題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馮老師說得好,說到底,發展自己,就兩條途徑,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是教師的理想目標。說追求卓越也好,談魅力修煉也罷,都是講述老師專業發展的成長曆程,是一個不懈奮鬥、不斷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鍛造,自我提升的歷練過程。那麼,對於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師而言,要想獨具魅力、走向卓越,要經歷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煉。

一、積累教學經驗,學會反思。

書中指出,爲了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爲了教師羣體的專業成長,爲了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作爲老師有必要進行不斷的反思。他說: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這一公式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反思。同時教學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教師要不斷反思,他還說過這樣的兩句話:課堂沒有彩排,每一節課都是現場直播。永遠沒有成功的課堂,只有遺憾的課堂。課堂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中科學、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失、成敗,不斷地發現困惑,不斷的解決問題,幫助我們減少遺憾,

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學中學會反思自己,總結自己,取長補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斷地走向成熟。

二、養成讀書的習慣,享受讀書的樂趣。

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須有一桶源源不斷的活水。活水的源頭,則是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讀書,則是提高教師素養的最重要的途徑,有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回出現一些落伍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們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他們太笨,還是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原因呢?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再幼稚的學生,也是有個人思想和感情,有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靈魂。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需要的學生。我想,今天的老師要想做最好的自己,恐怕要拿起書來養成讀書的習慣,享受讀書的樂趣,那麼和我一起讀書吧。

三、學會合作,實現雙贏。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0

讀了這本書後,讓我們放開手腳,用規範加選擇的教育思想,合格加特長的育人目標,開闢芝罘教育的新天地。

利用假期時間閱讀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一書。書中的九個主題,從不同的方面關注了教育的發展,給我了許多思想上的啓迪和行動上的幫助。尤其是閱讀主題七《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時感觸頗深。

1、讀書、學習是伴隨從教的永恆主題

讀書,一直是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主題。但是往往因爲我們每天在學校要忙碌很多事務性的工作,在家又要盡好自己的各項職責,沖淡了學習的時間。有時候爲了完成學習任務或者應付考試往往也是囫圇吞棗的讀完。但是當我讀到養成讀書習慣,享受讀書樂趣中的事例時,讓我深刻的感到:要想教好學生真得活到老。現在我們處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如果我們不讀書就無法跟隨時代的步伐。讀書未必能讓我們在教育上走向出色和成就卓越,但不讀書不學習就註定我們與出色和卓越無緣。例如: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能列舉出100以內的所有質數,但是要想快速並且沒有遺漏的列舉出來也不是很容易的事。以前我有需要時也是採用不斷嘗試的方法。但是有一次偶然閱讀了有關記憶100以內的質數的方法,通過這種方法讓我能夠快速不遺漏的列舉出這些質數。這是我以前不曾學過的方法。因此讀書、學習應該是伴隨我們從教的永恆主題。以讀書爲支撐,教師可以立足課堂,從從容容播種傳道,以讀書

爲信仰,教師可以積極坦然而寧靜,明朗的面對人生;以讀書爲生活,教師可涵養自己的豐富的感情、健全的理性、敏銳的判斷,和不竭的創造力,更好服務於學生的發展;以讀書爲己任,可使教師的生命之樹常青,無聲的潤澤學生也悄悄的蔥蘢自己。

2、學會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書中提到:一個優秀的教師和一個普通的教師的區別在於,一個一般的教師總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經上過的那節課有多麼成功,而一個優秀的教師永遠認爲教學是一個令人遺憾的行爲科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課永遠是還沒有上……一節課下來,評課時也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我在課改年部已經快兩年了,對於課改年部的課堂流程已經很熟悉,每節課都按照流程授課。幾次教研課後,總體感覺是課堂流程完整、條理清晰、點撥及時……但是總覺得課堂缺少亮點沒有引起共鳴,效果不如平時的課堂。雖然有學科的差異,但是怎樣在數學課堂上引起學生的思維碰撞、激盪出智慧的火花呢?這一直是我不停思索的問題。通過和同事的.交流,使我終於找到了原因。一節教研課我更多的關注了課堂的完整和流暢;更多的關注了學案習題設計的廣度和深度;而忽略了學生的探究過程。使課堂表面上老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太強。爲此,在以後的課堂上,我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引導探究,這樣的課堂也就更有效了。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

3、學會合作爲教育教學增光添彩。

書中說:除了讀書和反思,要想做最好的自己,還需要我們學會合作。確實如此,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是有限的,但要是能團結別人的力量,就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尤其現在進行的課程改革、教材的更替,有不少知識已經進行了刪減或變化。我們通過教師間的合作及時發現教材中變化的地方,及時調整教學。比如:以前學習的約數改名爲因數;公約數改爲公因數.教師就要跟隨教材的變化,使用新的名稱。通過教師間的合作打破了教師個體思維上的侷限性和模式化傾向,促進教師間的信息和資源的共享,對教師觀念的更新和專業的發展大有裨益。

其實,讀完一本書要想說說體會,總是千頭萬緒的。一千個人眼裏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許我們的感受不同,也許我們的做法不同,但是我們在《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引領下,必將會在教育實踐中播種幸福。讓我們和學生共享我們的幸福人生。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1

《愛心與教育》一書,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着我,李老師運用許多學生的原話真實地寫出他怎樣地愛學生,學生又是怎樣地愛他,真是感動人。

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一般的老師是難以做到的,他對學生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愛差生。尤其我在書中讀到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給學生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李老師在教育崗位上處處閃耀着愛的火花。李老師在書中這樣寫道:“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什麼?”“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他還說:“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師愛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劑。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基礎教育階段的兒童處於生命中最主要的集中學習時期,他們缺乏社會經驗,各方面處於形成階段,有着多方面的需求和發展,充滿生命活力和潛力。這段時期的教育影響遠遠越過該階段而擴展到終身。因此最需要老師對學生的愛,懂得兒童時期對生命的獨特價值,並善於開發其生命潛力。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動人的靈魂,無法引起人的共鳴,不足以震撼人的情感,那就不是成功的教育。師愛的最高境界是友情,具有愛心和知識,對學生來說,他們喜歡前者。學生們特別渴求和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的情感,必定有着神奇的教育效果。愛學生就讓我們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吧。

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將心比心,以心換心,用愛去贏得愛,用愛去化解許多的矛盾。愛我們身邊的人,無疑是播下愛的種子,讓他們也懂得去愛護和關心別人,尤其是當老師的我們,面對的是正在成長,性格還沒有定型的孩子,他們最需要的是愛的滋潤,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心也一定會影響到日後他們對待別人的態度。曾幾何時,看到書上有幾句話:“不會對別人寬容的人,對自己也不會寬容的;不會愛別人的人,別人也不會愛你的!”總相信你負出的愛越多,你也會獲得越多的愛。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2

最近閱讀了葉聖陶先生的《葉聖陶教育文集》。葉聖陶先生是我國現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他從事和關注教育工作70餘年,是我國現代文化史上的鉅子。他思想博大精深,既體現文化鉅子——教育家葉聖陶的教育個性,又體現寬廣的時代教育背景和文化內涵。至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義。要愛學生,這是教師首先要具備的價值觀。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要公平的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做到“一碗水端平”。不管這個學生是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幫助他們,教育沒有愛,猶如池塘之沒有水。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每個學生都是一座寶藏,而教師就是發掘寶藏的人。這種愛的力量是每個學生所需要的。用愛來書寫自己的教育人生,我想這是需要我用一生的時間去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只有愛才能贏得愛,你愛教育事業,教育事業也會愛你,你才能獲得事業上的樂趣。你愛學生,學生也纔會愛你。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講“凡爲教,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當前,“教是爲了不教”,已成爲我國教育界對教育教學最終目標的共同認識,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要達到使學生獲得通過自學來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爲了不教而教不僅是我們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種境界,更是現實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爲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更高質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務。我認爲“不教而教”其實是強化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轉換,簡言之,“不教而教”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葉老講“要特別注意引導他們知變、求變、善變,有所改革,有所創新:這就是引導他們自學。我以爲惟有能這樣做的教師夠得上稱爲名副其實的教育家。

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有相當多的糊塗和錯誤觀念。有人認爲說得越多越好,管得越細越好。在教育過程中“多與少”、“講與練”、“低與高”、“得與舍”、“專與博”一系列矛盾應從哲學高度去認識和解決。前一段流行一句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很是感動人。而最近,有識之士指出,不能窮教育,對,但“不苦也要苦孩子”,應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學吃苦是學做人的起點。深圳人感嘆“有錢難買少年窮”,這裏充滿了辯證教育思想。哲學家說:“少則得,多則感”,“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不捨不得”運用到教學領域,一些教師少留作業或不留作業,反而提高了質量。“奇人教師”魏書生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無爲”教育要實施“不教而教”,首要的要求是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3

前段期間,有幸捧起朱永新老師的《新教育之夢》,細細地讀着、品着、感受着、也思索着。說起朱老師,感覺特別親切,緣自於《新教育之夢》那獨特的親和力。簡單而尊重地道一聲“朱老師”,彷彿一下子距離近了許多,讀他的書也就更容易融入和沉醉。

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按最正統的解釋,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這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種期待: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期待,社會對人發展的期待。而“期待”本身就是對理想的憧憬;或者乾脆直接說,教育就是對理想的追求。

朱老師正是懷着一種赤誠的教育理想之心,以詩一般的語言向我們描述着他的“新教育之夢”: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體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校長、理想的教師、理想的家長、理想的學生我不打算在這裏一一複述作者的教育理想,但我要強調說明的是,作者的這些理想絕不是虛無飄渺的“童話”或“神話”,而是根植於教改現實的理性追求。

以《理想的智育》爲例,作者從八個方面談了他對理想智育的理解。在此列舉四個方面。第一,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是超越知識、走向智慧、激發創造、健全人格,爲學生將來擁有終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堅實的知識能力基礎。第二,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充滿民主精神,真正把“以學生爲主體”的理念體現於教學的全過程。第三,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面對個性、沒有失敗、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快樂地學習,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享受學習的快樂。第四,我心中的理想智育,應該注重協調和諧,融德智體美勞諸育於一體,着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着力於“合格加特長”的個性養成。

朱老師的教育理想之夢,帶給我的靈感和激動將隨着我的文字流暢成我的所得,感謝朱老師提供如此美味的精神食糧,感謝朱老師願意把這些可貴的文字和我們分享,感謝朱老師孜孜不倦和循循善誘的引導和教誨。

《新教育之夢》——將時刻警醒着我們去做一個新時代的“理想教師”,培育一羣新時代的“理想學生”。教育的未來充滿陽光。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馮恩洪教授結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實踐,對中國教育的理性思考與展望。近幾天閱讀此書後,收穫很多,感受頗深。書中一些教育故事和案例把教育理論淺顯化,深入淺出,還有一些是馮老自己的親身經歷和工作實踐的'總結和提煉,道理明確又精闢,淺顯易懂。

一、刻骨銘心的教育真諦:

在細細的閱讀中,受感動的是哪些讓自己刻骨銘心的來自馮老自己行爲和感悟的教育真諦:

1、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是一場革命,是一場告別書本中心走進學生髮展爲本的革命。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關鍵的關鍵是要研究學生,使我們的老師由心中有書走進胸中有書、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異,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告別忍受,走出接受,走進享受。

3、我的責任就是讓我的學生快樂,成長不需要伴隨着每天的愁眉苦臉,當我的學生走進教室,臉上沒有笑容的時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長,我有責任讓我的學生實現快樂的成長。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我發現學生是有潛能的。潛能不釋放,學生不快樂。

4、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要求我們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根據學情決定我教什麼,我怎麼教。

5、直木造樑,彎木造犁,讓所有的學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長。

6、一個教師照亮了別人,發展了自己,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別人,只有發展了自己,才能更長時間地照亮別人。

7、這個過程________於讀書,因爲從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沒有一天不讀1個小時的書。讀書長智慧,當讀書使我對教育的認識由簡單走向龐雜,再從龐雜迴歸到簡單的時候,我發現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諦。

8、最好只是一時的現象,更好是永恆的追求,持續改進,不斷創新。

9、有什麼樣的流程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教育質量。如果說一個好校長就是一個好學校的話,那麼一個好的管理文化可以培育一羣好學校。

10、教育就是要做到告別難受、結束忍受、遠離接受、走進享受!

二、感慨萬分的學習反思:

1、改變觀念

教育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好的教育應該是最有益於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所以我們在教學行爲上要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我們學習了很多模式,但現在仍然沒有找到最適合我們的模式,感覺我們總是不停地在照搬別人的東西,感到不合適就拋棄了,再搬再拋棄,這種照搬模式淺嘗輒止的做法是達不到課改目的的。我們總是想套用現成的模式,通過學模式來帶動教學進而形成模式,現在看來是行不通的,我記得在《天龍八部》裏有這樣的一個情節,吐蕃國師鳩摩智沒有練習少林內功心法,而強靠小無相功來推動少林功夫終究導致走火入魔。雖然是小說,但卻很在理。所以我們組一致認爲對一些名校的做法應該抱着學習的心態,結合學校實情在實踐中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從而形成自己的模式。其實模式這個東西就是形式,是品牌,當你做出了自己的風格,自然就有了模式。

2、關注差異

老師們,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當我們正賣力地講着習題時,他正在玩鉛筆、橡皮或做別的事情;當我們批改作業時發現一些很簡單的問題都錯了,我想這樣的情況大家都

遇到過吧!問題出在哪裏,錯誤應該歸咎與誰?至少不應該只責備學生,我們也有錯誤。我們沒有去了解我們的學生。雖然我們很多老師都知道學生存在差異這個事實,但我們在行動上仍然想按相同的標準要求他們,一旦做不到,就進行批評教育,最後得到的只是相互間的怨言,師生關係漸行漸遠。人皆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個個成才,這樣的境界可能我們都做不到,但如果我們真能更多地去了解和認同我們學生的差異性,更多地包容學生的錯誤,換位思考他們的處境,更多地爲學生設計一些他們夠得着的問題,讓他們享受到哪怕一點點學習的快樂,我想我們的師生關係肯定會得到改善,我們的課堂肯定可以更活躍一些。同理,我們組還覺得在管理教師隊伍時也要關注教師的差異性,讓教師充分地發揮他們的特長,揚長避短,最大程度地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滿足他們渴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3、尊重和傾聽

現在的老師不好當,班主任更不好當,我們可能經常要發這樣的感慨,教育無小事,教育也無大事呀,有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然而處理不好,就會激起各種矛盾,不但影響教學,而且還真可能會有大事發生。學生是有情感的,我們應該尊重學生的情感。怎樣尊重呢?這就需要通過滿足學生的自我尊重的精神需要來實現。讓他們獲得成功,產生成就感,給他們以肯定和鼓勵。特別是不能言語損傷,侮辱性的語言甚至超過一頓痛打對學生的傷害,我曾經與學生交流中獲悉,學生記住對自己不好的老師的原因都是說曾經怎樣怎樣罵過他。要博取學生的認同,還必須有心靈上的溝通,這就需要我們去傾聽他們的心聲,所以我們要更多地俯下身來聆聽學生的想法,這樣我們就和學生建立了一種既是師生又是朋友的關係,學生的心裏話會對你說,你才能去解決他們中的實際問題。

4、加強學習

活到老,學到老對於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現在我們面臨着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設備,遙遠的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然而我們還有很多思想和技能卻停留在夢想中。如果現在不抓緊學習,很快就會被淘汰了,我們不能真等到這一天再來怨天尤人,我想我們真的要有那麼一點點危機感。我們在平時可以更多地閱讀可以提高教學技能的書籍,多反思自己的教學,學習一些課件製作的本領。讓自己時刻處於前進的狀態用心了,努力了,就會有收穫,只要我們對自己還沒有放棄,我們一樣可以創造適合我們自己的教育。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4

10月初,我認真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專家馮恩洪的著作《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的第7 、8 、9個主題。學完此書,心頭的諸多困惑迎刃而解。展望教育前路,豁然開朗。下面針對第七主題"自我提高,實現教師專業發展"談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馮老師說得好,說到底,發展自己,就兩條途徑,第一條是知識的補充,第二條是經驗的積累。知識的補充需要讀書,經驗的積累需要反思,是學校的辦學理念,也是教師的理想目標。說追求卓越也好,談魅力修煉也罷,都是講述老師專業發展的成長曆程,是一個不懈奮鬥、不斷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自我鍛造,自我提升的歷練過程。那麼,對於一名教師,尤其是一名不懈追求的教師而言,要想獨具魅力、走向卓越,要經歷三重不同境界的修煉。

一、積累教學經驗,學會反思。

書中指出,爲了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爲了教師羣體的專業成長,爲了教學中存在問題的解決,作爲老師有必要進行不斷的反思。他說:"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這一公式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教師的成長過程離不開不斷的反思。同時教學的特殊性也決定了教師要不斷反思,他還說過這樣的兩句話:"課堂沒有彩排,每一節課都是現場直播。永遠沒有成功的課堂,只有遺憾的課堂。"課堂藝術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教學中科學、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總結教學的得失、成敗,不斷地發現困惑,不斷的解決問題,幫助我們減少遺憾,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教學中學會反思自己,總結自己,取長補短,才能提高自己,才能不斷地走向成熟。

二、養成讀書的習慣,享受讀書的樂趣。

"教師要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須有一桶源源不斷的活水。"活水的源頭,則是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讀書,則是提高教師素養的最重要的途徑,有這樣一個讓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爲什麼早在一年級就回出現一些落伍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的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師乾脆對他們放棄不管的學生呢?"是他們太笨,還是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還是應該從我們教師自己身上找原因呢?這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作爲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關愛每一位孩子?特別是弱勢羣體。再幼稚的學生,也是有個人思想和感情,有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施恩或者顯示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被動等待我們去塑造的蒼白靈魂。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份陽光,給那些需要的學生。我想,今天的老師要想做最好的自己,恐怕要拿起書來養成讀書的習慣,享受讀書的樂趣,那麼和我一起讀書吧。

三、學會合作,實現雙贏。

《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中說得好,除了讀書和反思,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我們學會合作。教師合作指的是在強調教師自我反思的同時,開放自己,加強教師之間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專業切磋、協調和合作,形成"研究共同體",共同分享經驗,互相學習,彼此支持,共同成長。合作的實質是教師之間的交往、互動和合作。經過多年的教學工作,我覺得教師之間的合作有很多的益處。

躬身自問:從教十六年,我是一個珍惜講臺,努力做最好的自我的老師嗎?我是一個熱愛讀書,學會合作的老師嗎?對此,我還有極大的差距。既然創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已成共識,我們還需要等待嗎?作爲一名現代教育者,我們要積極行動起來,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以適應教育現代化的要求,爲走進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做好準備,做出貢獻。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5

我們知道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學校需要藝術教育,實施藝術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通過藝術教育濃厚學生的藝術文化,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通過閱讀下載了赫伯裏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後,我感到其主要思想是主張依據受教育者的自然傾向,通過適當的藝術教育,養成受教育者的創造精神,養成和諧人格。將赫伯裏德的"通過藝術的教育"思想的有益部分嘗試應用於我們目前的藝術教學,也就是張揚學生個性,發揚教學民主,降低藝術教學的難度等,這對我們藝術教師是個很好的啓發。

書中提到藝術教育不能一瞰而就,不能心浮氣躁,不能做樣子打快拳,它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的任務。作爲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我結合自己的藝術教育教學的時間深深地感到:提高大學生藝術素質的措施有多種,而首先就是應注重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激發學生的興趣,可以採取多種辦法。以音樂教學爲例,通過講解音樂背景、情節等,通過畫面展示、播放幻燈或電影等多種方式,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發學生進行音樂欣賞的強烈興趣。例如,根據民間傳說的愛情故事及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而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其美妙的旋律令人無限神往,其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扣人心絃。但是,如今學生對於這個故事,並不一定完全熟悉,尤其他們欣賞是該曲時,也並不一定能夠充分理解。若在欣賞此曲前,教師將故事的梗概以及“草橋結拜”“同窗共讀”“十里相送”“婚變投墳”“化蝶”等情節向學生講述清楚,便能激發學生欣賞該曲的強烈興趣,使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此外,隨着科技的發展,多媒體越來越多地受到音樂欣賞教學研究和實踐者的注意。有論者認爲,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能夠更好地啓發、誘導、感化、影響學生心理,促使他們積極思考,激發他們認知上的需要和對音樂的興趣。比如,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通過在不同的班級分別進行聽磁帶錄音和通過多媒體欣賞樂曲,對學生注意力集中情況進行對比後發現,學生對於MIDI音樂、文字、圖片、動畫、動態視頻等多媒體綜合信息更感興趣,能更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另外,我還感到濃厚學生的藝術文化不僅落實在藝術課堂中,還應落實在中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因爲課外活動是藝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各類藝術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把建立藝術教育評估體系與標準提到日程上來,藝術教育教學考覈、評估是檢查學校藝術教學質量、改進教學的必要手段,是促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重要措施。

而藝術教師要扮演好培養者、促進者的角色,藝術教師是學生藝術素質的培養者和促進者,作爲一名藝術教師,首先要學會合作,改變傳統的單一備課、授課方式。其次,藝術教師要以與學生平等的姿態進行教學活動,建立個師生同樂的學習活動空間,使師生在一個同思索、共發展的環境中,達到教學相長,共同進步。教師要做到蹲下身來和學生講話,耐下心來聽學生做事,全身心地參與學生的活動。教師要給學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爲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藝術學習氛圍。活潑多樣的藝術教學活動,能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藝術學習,促進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探索的熱情,使課堂更加生氣盎然。在學生學習出現困難或表現不當時,教師不是求全責備,而是給予理解和鼓勵,使學生敢於行動,敢於探索和思考。讓他們從心理上接受藝術教育,並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這樣才達到了我們教育的真正的目的。

總之,通過閱讀下載學習我感到濃厚學生藝術文化的實踐研究不是短期的而應是個長期的過程,潛移默化地陶治學生的性情,純潔心靈塑造,是美的集中體現。事實上,素質的提高,不單是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更需要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審美標準個人意識、道德修養等的提高;素質的提高,也能使學生的精神風貌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學生的教育心得體會 篇16

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身邊處處存在着隱患。災害可以分爲兩種:自然災害、人爲災害。

自然災害包括地震、乾旱、洪水、颱風等大自然中存在的,人類所無可避免的。當遇到以上情況時,應保持冷靜,儘可能的保護好自己。例如,在地震發生前,會有一些預兆的現象:馬等牲畜會掙脫繮繩,並瘋狂地往外跑;正在冬眠的蛇會涌出洞外;蜜蜂會驚飛、逃竄;狗會狂吠,還有一些家畜會出圈,到處竄跑;老鼠成羣結隊搬家……這些預兆可以讓人們提前知道將發生地震,以防在先。當地震發生的時候,如果你在家裏,必須馬上鑽到堅硬、並且沒有倒塌的小房間中躲避,以免砸傷。還有,要貼着堅固的牆壁或在門口蹲着,在房子倒塌後,再求生,要避免被弄傷。

如果在野外,一定要避開陡崖,防止掉下山。還有要預防山體滑坡,以免滑下去。如果在學校,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指揮,躲到課桌下,注意保護頭部,如果在上體育課,要避免高大的建築物,不要被砸傷。如果在電影院,要躲在觀看椅底下避震,要避開掛在天花板上的燈、空調的懸掛物,用東西保護頭部,聽從指揮人員指揮撤離現場。在商場發生了地震,要避開玻璃櫃,避開貨物、廣告牌、燈等物品。如果在公共汽車內,要躲在椅子底下或蹲下,要穩住重心,扶好扶手。如果你被壓在廢墟的底下,這時候,你不要盲目亂動,要冷靜,先把手抽出來,慢慢地挪動廢墟,先保持呼吸順暢,再想辦法呼吸,喊人員來救你。

而現在全球所面臨的溫室效應、酸雨、水土流失等災害則是人爲造成的。溫室效應會使人得哮喘病等肺病,還會引發許多疾病,如腦炎、高燒。並會造成乾旱、洪水,糧食減少,許許多多地方財物損失重大。酸雨,被人們稱爲“空中死神”,因爲人們的工廠排放出的廢氣,(硫化物)飄到空中,一下雨,便和雨一起下來,就成了酸雨。酸雨會導致湖水變酸,魚蝦類死亡;森林漸漸衰老;農田變貧瘠;一旦滴到文物古蹟,珍貴字畫上,馬上會被腐蝕爛……

面對這些災害,人們應盡最大可能去防治。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1、保護森林,種植樹木,保護水土。

2、工廠不要排放太多廢氣,多用取之不盡的太陽能。

3、要保護臭氧層,汽車不要排放廢氣。

4、小心用火,不亂丟菸頭。

5、要多學防震、防災方面的知識,有防範意識。

6、節約用水,珍惜每一滴水。如果先做好了這幾點,會減少災害的發生,或儘可能的挽回更多的人的生命。

我在此發出倡議:用我們的雙手去保護好地球,做好防災減災工作,讓我們的明天更加美好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