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3W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石頭再硬,經過歲月的打磨終將化作一捧沙被風吹得消散;河水再廣,經過歲月的晾嗮終將乾涸;花朵再美,經過歲月的摧殘終將枯萎,大自然中有很多事物都會因爲歲月的流逝而發生改變,或完全變了模樣,或迎接死亡。文化,在歲月的打磨下卻長久的保存下來。但也不免有所遺失。在磨難裏留下來的,都經歷無數風雨陰險,在改變下變得更加厚重,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它的地位。而那些不幸遺失的,卻在磨難中被歲月帶走,連痕跡都被風吹走了,他們沒能留於人們心中。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16篇)

文化是需要保護的,更是我們需要傳承的。

前不久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就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文化傳承的意義,令我們記憶深刻的是其中一期節目中所講述的一羣不平凡的人——麥客。這其實只是一個平凡辛苦的割麥子的職業。但這個職業的從事者,麥客,卻是不平凡的。因爲他們是這個文化的傳承人。可惜,這個文化的傳承也許要就此中斷了,像那些被風捲走的沙一般,變得無人知曉。據悉,中國現在的麥客數量已寥寥無幾。因爲時代在不斷變化,發展與進步,一些低效率的工作終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新時代的機器,所以麥客這個文化的隱沒也在所難免。在節目中,一些反存的麥客這樣說到;“這個工作苦,累,效率也不高,畢竟是人工收割,相比之下,機器的確快許多。但是,我們熱愛這個工作,熱愛這片土地,熱愛這種文化。它已經難以割捨。我們所期望的不是收入有多高,而是能將這份文化永久的傳承下去,僅此而已。”幾個農民的幾句簡單的話語,卻足以體現文化的內涵。

文化當然還包括學習方面。中國幾十年的文化思想,老子,孔子等諸多歷史文學家爲我們文化的傳承做出了貢獻,使中國文化得以在世界上有所成就。近期,傳統文化進考場的理念在日益更新,這對於學生來說似乎有些苟刻了,但這讓新一代的青年能更好地瞭解文化,深入文化,爲文化傳承做出貢獻。

被風吹化的石頭至少還有沙的足跡,乾涸的河水經歷大雨的洗禮將飽含生命之水,枯萎的花朵留下的種子又將盛開下一個春天。歲月帶走了什麼,又留下什麼。傳統文化同樣也會在歲月中再次綻放新的生命活力。而我們將把這傳統文化一直傳下去,讓先輩的英靈自豪的感慨:歲月故消逝,文化駐我心。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從現代追溯五千年的歷史。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就是從古代一直流傳至今的文化,這些文化都是古人,我們的失人,從他們身上演變而來的。比如,屈原是清明節的代表,屈原如果穿越到現在,絕對會是一位偉大烈士,供在中國最大的烈士陵園。

由於屈老的堅貞不屈,爲國爲民,不畏強權,誓死不做賣國的,寧可跳入江中犧牲自己的性命,也不會爲了一點小利益,而出賣國家出賣自己的人格,不會踐踏自己的尊嚴。

屈原死後,他的後人們爲了紀念他,雖然他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但是現實中還是需要表示一下的,他們在屈原自殺的江中划着小船,撒着用葉子包着的米團,人們覺得這樣魚蝦就會吃這些米團,而不會吃屈原的軀體了。由此在江中划船變成了賽龍舟,撒米團演變成了現在家家吃的糉子,而在那一天人們把那一天定位了紀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之士的紀念日,每年的4月4日就是紀念屈原的日子,我們叫它“清明節”。

例如這樣事例還有很多,很多人肯定都不明白,在除夕春節爲什麼要放鞭炮,讓我來告訴你爲什麼。

相傳每年有一天,有個叫“年獸”來擾亂居民的安全,出居民糧食,毀他們的房子,弄的他們人心惶惶。可是看年獸那麼兇惡高大,他們卻又不敢與之抗衡,終於有一天他們發現年獸怕響聲,於是家家戶戶都在年獸來的那天放起了鞭炮。年獸聽見這些鞭炮響聲,嚇得落荒而逃,人們終於又回到了平靜的生活。那天就成了除夕春節,就是這麼來的,家家戶戶都要過年,給紅包,這樣才吉利,說這一年都會富富貴貴,平安無事。

這些都是我們中華的傳統文化,我們中午的傳統文化節,所以源遠流長,就說明我例舉的僅僅是個皮毛,還有好多好多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所不知道的,就是有了這些傳統文化我們纔會多姿多彩,這傳統文化代表了我國古代到今天,人民的智慧結晶。

就是靠的這些傳統文化,而就是這些傳統文化是別的國家,甚至別的星球所沒有的,它們是我國獨一無二的,是智慧,是結晶,是成果,所以它們會源遠流長。

中華傳統文化又是博大精深的,你想模仿想複製那是遠遠不可能的。如果是簡簡單單的,有何是堪稱“傳統”這兩個字,就算再給你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它只會越來越神祕,你永遠知道的不是它的皮毛,其精髓不是精深,而是很精深,非常的精深。

所以我說中華傳統文化是源遠流長,是博大精深,是獨一無二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3

觀看陳大慧老師講的《中國傳統文化聖賢教育》後,感觸很深,同時也深感自己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所以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觀看,重新接受聖賢教育,重新認識人類的瑰寶——中華傳統文化,這部紀錄片,通過大量的史料和事實,幫助今天的人們,認清楚、想明白,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把已經混亂和顛倒的,善惡、是非、美醜、智愚的標準,通通糾正過來。

在影片中陳老師講到《三字經》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會背的人很多,但真正能理解的人卻很少。意思是凡是人他天然的那個人性,那個天性,那個人性是本善的,本來就是善的'。善是什麼呢?純淨純善,這是它的天性,自然的,道,人與生俱來就這樣。就像剛出生的嬰兒,就像一杯清水,無色,無顏色,無味,無味道,無嗅,也無這個氣息,沒有氣味。透明的,這就像人性一樣。人之初,性本善,天然的人性。

原本像一杯清水一樣的我們,現在卻面臨着重重“污染”,翻開報紙,打開網頁,天天充斥着我們視野的是:一件件罪惡的事件,一段段見不得光的醜聞,扭曲的價值觀,罪惡的金錢觀,老無所依,少無所養。爲什麼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現在人們,精神文化卻如此的可怕。陳老師講到“苟不教,性乃遷”意思是假如你不教育他、不讓他保持他這個純善的人性的話,他那個剛出生的時候、從孃胎裏就帶來的本善的人性啊就改變了,特別是傳統文化匱乏的今天,人們脫離了聖賢教育,拋棄了世界觀、價值觀,放縱了自己,丟失了本性。受電視、網絡、報刊雜誌、周圍的朋友,周圍人的錯誤的價值觀、不道德的價值觀的影響,養成自私自利的性格,這已經成了很多人的通病,也是社會噬待解決的問題。

所以,現在的人們更應該接受聖賢教育,改變自己的錯誤價值觀與自私自利,多學習古人留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接受真善美的教育。並且要拋棄一切雜念,真正的理解和體會傳統文化的精髓,其實這一過程並不難,只要我們善於學習,接受正確聖賢教育,拋棄太多的物慾和金錢觀,一旦這教育恢復,實現和諧社會、和諧家庭、和諧身心,絕對不難。現在的人慾望太重,每一個人都慾望熾熱,完全糊塗了,慾望把我們的心給包裹住了,像廚房裏的燈泡一樣,被油煙燻黑了,到最後到廚房開燈跟沒開燈一樣了。所以我們要擦燈泡,先擦自己的燈泡,和諧自己的身心,擦一點亮一點,最後身心就光明瞭,一切罪惡、不和諧全都消失了。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4

我國有着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書法藝術是我最感興趣的傳統文化。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歷史悠久,也是中國最引以爲自豪的文化瑰寶之一。書法大體可分爲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五種,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我從小就認識了幾位藝術家,比如,書法家潘傑和畫家蔣耀輝。我很崇拜他們,他們還送我一些毛筆、宣紙,蔣耀輝伯伯還精心給我刻了一枚篆章。

我的爸爸媽媽都喜歡書法。我家的書房裏擺放着一個硯臺和許多毛筆,只要有空,爸爸媽媽都會練習一會兒。爸爸最喜歡臨寫“柳體”。媽媽最喜歡臨寫古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媽媽告訴我這是天下第一行書,與我們語文課本中學過的《清明上河圖》一起被稱爲“書畫雙絕”。著名書法家丁夢周爺爺還專門爲我爸爸媽媽題寫了一首《白梅》。有時爸爸媽媽還教我寫,要我從楷書寫起。一開始,毛筆在我手中一點也“不聽話”,寫出來的字也東倒西歪,難看極了,爸爸媽媽就鼓勵我堅持下去。當我寫得好的時候,他們就爲我鼓掌加油。漸漸地,我寫的字也有了進步!

今後,我要好好學習,努力學好祖國的語言文字。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5

傳統文化如同民族的靈魂,蘊含着不屈的希望與力量;傳統文化是民族發展的原動力,給人們勇攀高峯的鬥志與毅力;傳統文化彷彿是一座溝通世界的橋樑,傳遞給世界溫暖與色彩。因此,我想說:讓我們共同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吧!

最近名爲“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前十二名文化大國”的調查結果已經揭曉。中國以擁有衆多的優秀傳統文化位居第二名,這個好消息令大家歡欣不已。但當我們靜下心來與擁有衆多備受歡迎的現代文化的美國作比較時,我們的優勢在於我們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然而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被很多外國朋友欣賞的時候,我們自身是否足夠重視它呢?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這難道不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嗎?

現實情況值得社會擔憂。如今很多國人特別是青少年朋友,他們對外來文化有高度的認同。於是我們不再對“哈韓”、“哈日”感到大驚小怪,不再對好萊塢影片感到陌生。其實,感受、學習外國文化的精華並沒有錯。但過分的關注與模仿必將導致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可以說,外來文化已經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衝擊。這種現狀值得我們關注。

令人欣慰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例如著名作家馮驥才實地考察並用所寫文章表達了呼籲人們保護傳統文化的迫切心聲。他說:“民間藝術是民族情感與精神的載體之一,普查與記錄是爲了見證與記載一種歷史精神。”是啊。倘若我們失去了珍貴的傳統文化,我們的內心會不會時常感受到一種不能訴說的苦衷呢?更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政府的未雨綢繆。爲了引導人們重視傳統文化,國家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守護傳統文化的決心不言而喻。是的,我們不想再看到自己的傳統節日被別的國家搶先申請註冊的事情重演。爲此,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讓它在世界的舞臺上展現耀眼的光彩。

隨着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與日俱增,我們理應滿懷信心並且堅信:懂得守護我們的傳統文化的民族會永遠屹立在世界的前列,擁有勃勃生機。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6

姑且不說北京舊城牆被拆除所帶來的物質文化和傳統精神文化的丟失,有的地方爭先把古代名人當成自己的祖先加以重金炒作,以創造收入,就讓人大跌眼界。試問:有誰還在真正捍衛民族文化?20__年,韓國人把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向聯合國申請了文化遺產保護,並獲得了成功,這件事曾讓無數的中國人感到痛心疾首。如何保護好我們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從這份痛中,要不要更深思、更反省一下自己呢?

節日是一種文化習俗,節日的意義,主要在於弘揚一種文化,倡導一種精神,如果借節日安排休息度假,那就忽略了節日的文化價值,讓節日埋沒於集中進行的物質消費中,依附於它的休閒活動,自然會變得乏味。節日,不能僅僅被當作是消費和休閒,人們更應注重享受文化的滋養。因此,“黃金週”不能只有“黃金”,好淡忘了“文化”!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結。春節,這高懸在民族天幕上的古老明燈,以其獨特而永恆的光芒映照着當代社會生活。這樣的光芒,明亮又溫暖,從滿滿羈旅風雪夜歸,到春運期間滾滾人潮,構成了從古到今中國春節來臨之際永恆的景觀。回家過年,不僅僅是親人的聚會,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係的更新。現代化的進程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但是改變不了春節返鄉的洶涌人潮,改變不了天下游子們的一片歸心。它是中國民衆一年一度的情感釋放日,我們應該努力使充滿活力與溫情的傳統春節,永遠成爲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期盼。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堅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文化多樣性中閃現出民族文化的光彩。

清明節,也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清明節祭祖掃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動,與中國文化深層的祖先崇拜、孝的文化之間有着深刻的關係。而這種文化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的支柱。清明更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季節儀式。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大節。起源與人們對月亮天體的崇拜,複合了古代秋嘗與祈求子嗣等內容,蘊含了中國人家庭團聚、分享親情、嚮往美好的人倫理想,具有整合與調節社會關係的重要意義。賞月是人與自然的對話、溝通良機,也是實現人際關係協調的有效途徑。在人心日漸疏遠的今天,中秋賞月仍然寄託着中國人“天上月團圓,地上人團圓”的情懷。對於今日的中國人來說,每年一度的中秋佳節仍是不可缺少的精神文化。

有人說:“只有整個社會具有文化良心,我們的文化纔有希望。”所以在我成長的路上,我那不變的初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伴我左右、牽着我的手,於是我成長的腳步更沉穩、更堅定!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7

中國,一個以五千年文明爲積澱,以百餘年磨難爲基點,以五十餘年發展爲基石,多少榮辱悲歡,多少興衰成敗,成就了中國這隻浴火重生的鳳凰!

說起中國的傳統文化,那可真是數不計數。如:中國陶瓷、文房四寶、四大發明、皮影、樂器等等。今天,我就着重說一說元雜劇和文房四寶。元雜劇第一人是關漢卿,這位中國第一位戲劇作家一生寫了60多種雜劇,是元雜劇的奠基人。他的部分劇作700年來一直上演不衰。關漢卿的劇作有描寫社會矛盾、歌頌人們鬥爭的《竇娥冤》、《蝴蝶夢》、《魯齋郎》等。

文房四寶就是人們說的筆墨、紙、硯。筆因王羲之的緣故,李渡毛筆名聲大振。墨:具有“落紙如漆、萬載存真”的美譽。紙:明代《天工開物》中記載了鉛山造紙狀況,對連四紙作了說明,並給予很高評價。硯:星子的金星硯和婺源的龍尾硯都具有1000多年曆史。

是啊,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歷史悠久呀!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身爲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爲,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纔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8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一個民族真正的力量的決定性因素。文化必將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的發展進程,改變一個民族的命運。

許多有識之士不斷地呼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爲靈魂。警惕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斷地在流失!遺憾的是,傳統文化的流失,已經成爲不爭的事實。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獨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澱而形成的,不同的傳統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敞開國門之後,接受外來文化的衝擊,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擡頭,洋節日越來越火,傳統節日漸趨消失;狂熱的舊城改造,令許多國家保護的古建築,竟頻頻遭到拆遷改造的破壞,結果全國形成寬大新道路、高大建築物、千城一面,丟失人文特色文化,丟失特色文化傳統……

在以革命和建設爲發展的進程中,我們周邊的文化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許多文化遺產、大量古代建築,在有意或無意間消失了。文化遺產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少承載着巨大歷史文化價值的物質遺產,輕而易舉地永遠離開。許多地方城市建設,缺乏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造成對歷史古城的摧殘;結果,改造成百城雷同、千城一面,缺少民族精髓、傳統特色,丟失傳統文化的新城區……

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是具體體現在城市鄉村的精神內容功能上,每個城市鄉村有其個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的獨特文化,是一方人的審美、智慧、才華、性格獨特的創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一個精神環境,是鄉土情感和愛國情感的載體,是一方歷史經歷的活生生的物證。

馮驥才一針見血地指出,現在提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要用拯救來說,拯救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刻不容緩,國家在進行大規模舊城改過程中,城市的歷史特徵、文化風貌在全國正迅速消失,已經到了存亡的關頭。

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傳統正是現代文明的前提與根基。“四書五經”等中華傳統名篇寶典作爲其主要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時下大力提倡“文化全球共享”的背景下,我們更應重視本民族傳統文化當中的“稀有物種”。所以作爲傳統經典的“書”與“經”不可丟,必須加以傳承與光大!傳統文化需要保護,更需要在繼承中鼓勵創新,使之適應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精神生活的需要。在文化傳承過程中,書籍擔當着重要角色。讀書的趣味、喜好,可以看作是一個人甚或是一代人文化觀念的價值取向。少年兒童、青年朋友作爲未來的主人翁,讀什麼樣的書倍受關注。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讀的書不同,所養之氣也不同。要“養吾浩然之氣”,所讀之書必須得有“浩然之氣”。

大多數的中國人,一般都只是從課本上讀到“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字樣,但又有多少人真正和傳統文化做“親密的接觸”呢?不讀《楚辭》,不知其“鋪陳抒情、浪漫想象”;不讀《論語》、《孟子》,不知其“雍容和順、靈活善譬”;不讀《莊子》,不知其“想象豐富、奇氣襲人”;不讀《韓非子》,不知其“鋒利峭刻、研箴析理”……讀“經”,然後方知傳統文化之博大精深。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爲靈魂。提倡傳統文化教育,要讓下一代擁有對社會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家庭的責任,應有惻隱之心,應有憂患意識,應有赤子之心,應是立足於中國文化基石上有改造自然、改造世界能力的傳人,以正直、睿智、勇於探索、仁和的形象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們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有自己的風俗、禮儀、飲食、建築、服飾等,構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風景。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族的傳統文化具有了解歷史、教育後人、凝聚國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淨化靈魂的功能。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以文化復興作爲靈魂。希望在全社會形成弘揚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人人都來爲這件事貢獻一份力量。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9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可見,我們學習的唐詩、宋詞、四大名著;我們用的文房四寶,我們吃的中藥,喝的茶;還有我們拉的二胡,吹的笛子;我們穿的唐服,用的瓷器等等。我國的傳統文化數不勝數,隨處可見。

我國有各種各樣的傳統節日,很多事情有各種禮儀和習俗,每個地方還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而我還是最喜歡過中國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可以收到象徵着祝福和平安的壓歲錢;過清明節可以祭拜去世的親人;過端午節可以吃到香甜軟糯的糉子;中秋節是全家團圓吃月餅、賞月的日子;重陽節是登高、佩帶茱萸的好日子……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裏,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端午節。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屈原受皇帝的侮辱,受大官的欺騙,傷心至極,當晚投江而死。人們知道了這個消息時,紛紛趕到江邊,上了小船準備把屈原的屍體打撈回來,可怎麼也打撈不回來了。人們怕屈原的屍體被魚蝦吃掉,就把糉子扔下了江,讓魚蝦吃糉子。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爲端午節,在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做糉子吃,以此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國的每個傳統文化都有它的一個歷史背景或是一個經典故事。中國的傳統文化可真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啊!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0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具有的特質。但是,在當今各種“變異”文化的衝擊之下,人們開始褻瀆傳統文化,把文明積澱看作炒作的工具。這怎能不令人擔憂?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守護心中那泓清泉迫在眉睫。

曾幾何時,我們悄悄地淡忘了李白、杜甫,淡忘了那清新自然、沉鬱頓挫的氣質和風格。微博時代的我們,早已習慣了“藍精靈體”,習慣了那句例行公事的套話:“元芳,你怎麼看?”殊不知,在我們戲謔調侃之時,傳統文化在離我們漸行漸遠。半文半白的“甄嬛體”在社會上風靡一時,不痛不癢、無病呻吟的“瓊瑤體”居然號稱能“醫治心靈創傷”。這時的我們,情何以堪!

當“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被修飾、被改造得面目全非,我們該作何感想?一片真切的思鄉之情被無聊地調侃,這是一種怎樣的悲哀!對於中國沉澱已久的文化,我們雖然沒有能力去完全深諳,但也沒有理由不保持它自然之美的本性,更沒有資格去胡編亂造,去挑戰先人們高超的文學功底。因爲我們生在一個有着古老文明的國度,所以我們要堅守本真,不要丟失了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崇敬和敬畏之心,在傳統文化調侃中迷失前進的方向。

在網絡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人們追求適宜的精神愉悅本無可非議。但各種不倫不類的體例的出現卻是一個不好的徵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連自己的文化都保護不了,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呢?當我們對“TVB體”、“流氓體”朗朗上口津津樂道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夠聽見那一聲聲來自於幾千年前的天空的無助哀號?

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並不是要我們一成不變地照搬先哲的思想,創新和突破是必要的,畢竟,那是人們前進的動力源泉。堅守本真,意味着天空的圓月依然是圓月,它是一輪思鄉的月,而非被人們俗化了的月亮;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意味着那融在酒中的是一片真情,而不是被整飾得面目全非的一潭污水。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給先哲們一份尊重和敬畏,不要矯揉造作,不要畫蛇添足,更不要將經典俗化。

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堅守傳統文化的本真,讓自然和諧的春風吹向每一個角落,讓傳統文化之樹綻放鮮花朵朵,滋潤萬物。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1

中國,最貼切的形容詞便是:文明古國、千年大國、禮儀之邦。可不管是哪個形容詞,都凸顯出中國是一個文明的特性。是的,因爲有文明,中國纔會有千年的底蘊。因爲有文明,中國纔會成爲舉世聞名的禮儀之大國。中國是一個千年的大國,其中不知道涌現出了多少影響世界的文明。四大發明:造紙術,因爲有造紙術,中國的文化才得以傳承。活字印刷,因爲有活字印刷,中國的文化得以傳向世界。指南針被廣泛用於航海和指向。炸藥更是礦物開採的必備品。四大發明是影響世界的文明,是中華文明最傑出的著作之一。除了四大發明,在科技方面,中國更是有許多其他的著作:趙州橋凸顯出我國古代先人的智慧,萬園之園的圓明園更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結晶,古代中國王權所在的故宮及其文化也是我國的寶貴遺產。

中國,一個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度,中間經歷了數十個朝代,從夏商的青銅文化到現代56個民族多樣的文化,哪一個不是中華文明的象徵?!中國文明從唐朝開始興盛,唐代的詩詞是最著名的。其中出現了詩仙李白、詩聖杜甫等著名詩人,李白的詩飄逸嚮往自由,詩聖杜甫的詩悠閒恬靜,唐詩是中國詩歌的一顆明珠。宋代詩詞更以詞曲聞名中外,出現了李清照、“三蘇”等大詞人。明清小說將白話文推向高峯,《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三國演義》並稱四大名著,流傳後世。

雖然我們華夏文明曾經是影響世界的文明,可是我們不得不沉痛的看到,我們的傳統文明正慢慢被丟棄和竊取,從基本禮儀到科技發明,爲什麼我們還要向韓國學習拜孔儀式,爲什麼韓國人說孔子是他們的祖先?爲什麼日本人說我們的武術是從日本學的?我們不珍惜自己的文化,別人就將之竊爲己有,我們紀念屈原端午節居然是韓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人們,覺醒吧,不好好保護自己的文明,我們就丟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一個強大的國家一定有自己燦爛的文明,我們應該以史爲鑑,珍視傳統文化,保護我們的精神家園,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傳承我們的五千年文明!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2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達5000年之久,從遠古的孔孟思想到當今的社會主義文明,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華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築造了一個輝煌的中國。

首先,不得不說,現今中國發展迅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這背後,中華文化卻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如中國某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語文即中文,中國人的母語,卻糟的如此待遇,何嘗不讓人痛惜。

再者,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爲著名,而現金各國有幾人會去注重所謂的禮儀:公交車上,許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着上方的“老弱病殘孕坐席”而嘆息,抑或破口大罵,打架鬥毆,聚衆鬧事。中國人如此“注重”禮儀,還有何臉面打着“禮儀之邦”的名號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華大門對外開放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涌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過聖誕節寧願棄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於不顧,韓國江陵申請端午節傳統節日,這難道還不夠點醒中國人嗎?

還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本來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好政策,卻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之風,家長說不願讓孩子過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國有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的錘擊怎練得一身正氣。

最後,日本作爲一個小小島國,二戰後,經濟迅速崛起遠超中國,日本人大力發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日本很多人都會背,中國人呢?日本人不僅會背,而且還會時間在生活中,中國人能知道就很不錯了。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激烈,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一位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說過:挽救21實際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華文化以和爲貴,確實爲當今實用典範,可中國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事情:捧着金子在大街上乞討流浪。這讓中國如何迅速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寶藏,卻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這讓聽着不得不捧腹大笑,但這是事實,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再此,我希望諸位中華骨肉同胞可以認真學習研究中國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文明,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巔!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3

祖國曆史浩若煙海,華夏文明燦爛輝煌。一代代人的經驗,積澱成這偉大的傳統文化。

——題記

今天,我看了一段“聖德教育,改變命運”的紀錄片,看完後,我百感交集……。

紀錄片的內容是這樣的:故事一開始就以世界各地的災難引出“想要救現在的世界,必須回到兩千多年前的中國的觀點,專家認爲:只有代表中國精神和靈魂的傳統文化才能改變現狀,端正人們的價值觀。而這偉大的傳統文化,在西文的影響和侵蝕下,幾乎要後繼無人了。所以我們要領悟“儒佛道”的核心思想,並在現實生活中付諸行動,弘揚偉大的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經久不息。

看完後,一個個“仁、義、禮、智、信”的字眼還在我腦海中久久迴盪。

現在社會上有部分人的潛意識是西方的文化更先進,於是不斷地“洋化”,甚至比西方人還要西人,比如說:那些崇尚所謂的自由而脫光衣服遊行的蕩婦;那些爲了賺錢而使用地溝油的奸商;那些爲了推銷汽車而一絲不掛的車模;那些爲了贏得一臺電腦而脫衣服的女性等等。如果說這是求“自由”、爲了錢,就不顧羞恥;那什麼又是尊嚴呢?有部分人認爲古代的東西聽不懂、不理解就是糟粕,誰又能說不是這些人見識短淺呢!

我認爲古代的文化十分偉大,不然漢語怎麼成爲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就比如說“聖”字古代的寫法由“耳、口、土”組成,“耳”代表要擅於聽聞、觀察,擅於發現;“口”代表要傳播倫理教育;一個類似站在地上的彎腰的人代表要結合實際,腳達實地,付諸行動。

我們不能讓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消失於我們這一代,我們要繼承中華民族的精神,宣講優秀的古文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4

感謝院長給我們提供這次傳統文化學習的機會,感謝全院職工在我們學習期間辛勤工作,讓我們安心學習。下面彙報一下9天學習的體會和心得。

一、各位老師、義工從自身實踐和落實傳統文化,示範作用好。使每位學員有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了學習的榜樣,如鞠躬、吃素、講話隨和等。大福地確實是傳統文化的示範基地。

二、自己的受益和體會

1、學到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50多歲了,在部隊25年的時間,接受過黨和軍隊不少教育,也有傳統教育,學習了哲學、政治經濟學,回想起來,這些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影響較大。但社會上和軍隊內部有的現象,也是自己的疑惑,就是官當的越大,這些理論學習的越多,學習的層次也越高,可貪腐的就越嚴重,可以說理論學習和實踐完全背離。

自己也變得麻木,說麻木是對這些不正常現象思空見慣,從當初的氣憤,到後來的無視,甚至隨波逐流。反思一下,完全是自己的自私造成的,一是對壞的社會風氣默認了、明哲保身了,二是也伸手佔點國家的便宜了,比如說:在部隊醫院,酒精、棉球、膠布開始需要什麼拿什麼,沒有感覺到。

但通過短短九天的學習,對自己有了很大的觸動,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大的受益:一是人不管學多少爲人民服務的理論,如果潛意識裏(思想深處)不紮根,是無濟無事的。這次學習深入了靈魂,對孝道是道德的根本深信無疑,建立了自己的信仰,今後必將深入學習和理解、傳播,不斷去落實。二是太上感應篇對我的警示力,“禍福無門,

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通過幾天來幾位大師的案例分享,以及回顧自己前半生的經歷和果報,(好的果報感恩黨和政府好的政策對家人和自己的護佑、聽家長老師的話得好報;聽黨的話得好報,不聽放任自己則有壞的果報)深有感觸,對父母、生靈、聖賢必需有敬畏之心,對自己有緣的人和事有感恩之心。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是律己的根源或者是保證。

三、做踐行傳統文化的使者。

學習傳統文化關鍵再做,不在說。

一是自己要按傳統文化的標準要求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語善、視善、行善。播種福田。

二是傳播好傳統文化。

三是除正惡,不斷反省自己,懺悔自己,除不作惡。

在今年的專業課培訓中,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課程,使我受益良多,給我的心靈帶來了很大的震撼,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但是學習後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智慧結晶,其中許多思想精華、處世原則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們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標準。本次學習不僅讓我從思想認識上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瞭解,還爲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鑑,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要積極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我們心中,將忠誠、守信應用於我們的一言一行,這樣我們的社會纔會更加安定和諧,我們的國家才能更加興旺發達。

一、瞭解中國傳統文化,提高思想覺悟認識

以前,在生活學習中僅僅瞭解過《弟子規》《論語》中的篇章,其餘國學書籍看之甚少。但是通過這段時間學習認識,抓緊對《道德經》、《論語》、《弟子規》等,使我對修身、處事、接物等行爲有了新的認識:一是對“孝”的認識。其實“孝”對我們這代人來說,孝敬父母是不難的,只限於物質上給父母買東西和給點錢,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從精神上關心。缺少一份大愛,做不到“泛愛衆”,也沒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懷。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子女,他們對“孝”有着嚴重的缺失,導致了他們的驕縱和不負責任,沒有了最起碼的道德。所以,我們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時,還必須讓子女知道這也是他們必須具有的品質,讓他們承擔自己該做的一切,把“孝”這種美德傳承下去,這樣纔會從小愛上升到大愛,成爲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二是從“謹信”做起。《弟子規》作爲日常生活的行爲守則,無論從“列典籍、有定處”,還是“房屋清、牆壁淨”等等,都告誡我們做每件事都要僅僅有條。我以前在工作中計劃不周全,想到哪就做到哪,毫無頭緒,所以工作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通過學了《弟子規》,我就開始對教學工作、科研工作進行規劃,工作效率有了很大地提高。三是講誠信。老子說: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以在日常工作學習中,不只聽順耳的,而是做到誠實守信。勢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無言。老子也說:民之不畏,則大畏將至矣。所以作爲高校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要寬厚仁愛,不能一味的進行批評,而要有一定的讚賞和鼓勵,這樣才能將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處事修養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作爲教師,我們不能覺得自己已經學完了,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社會在發展,所以我們要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向老教師學習經驗,向新同事學習新觀點,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工作得到更進一步地提高。同時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停留在學習表面,還要努力將之付諸於實踐。“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衆,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三、應用中國傳統文化,教書育人全面發展

作爲一箇中國人不瞭解自己國家的文化是可恥的,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

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

但是在年輕的中國一代中,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我們的學生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學生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纔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所以我們現在仍有必要系統地將我們的傳統文化教授於學生,使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深入瞭解,才能全面發展。

總之,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着“和”這個核心,我們進一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爲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爲人子(女)一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爲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爲一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當你被時代所器重時,就要擔當重任,有所作爲;當你鬱郁不得志時,就要甘於寂寞,不斷完善自己,修身養性,博聞強識。而我們作爲公務人員,更要有“兼濟天下”之心,修其身,精其業,善其事,做到恪盡職守、克己奉公。我們不但要力求“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更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爲一名高校教師,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應當將其應用在教書育人這份事業上,努力做好爲祖國培養全面發展身心健康的下一代這項工作。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5

中華傳統文化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點,橫,豎,撇,捺,每一筆都至關重要。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寫一手中國字。小時候吧,用鉛筆寫字,我不是班級中寫字好的。那是我經常抱怨:這可惡的漢字這麼難寫。長大一些覺的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況且用上了鋼筆,字歪的不那麼厲害,也就不那麼討厭了。現在,我愛漢字,雖然我的字仍舊歪歪扭扭不好看,雖然老師已經讓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舊喜歡用鋼筆,因爲鋼筆可以練字。漢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早晨起來讀着課文,我愛課本上的漢字。中午,打開練習冊,做着題,我愛練習冊上的漢字。晚上,打開電視,我愛電視上的漢字。整整一天,我都愛漢字!

追遂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8000多年的歷史。至於漢字的個數,沒有人細細的統計,但是可以從古代的調查中看出問題。從秦朝的《倉頡》、《博學》開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數爲589283個字。漢字在時代的不斷變化中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可以分爲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經歷了多少蛻變啊!

我愛漢字。因爲它飄逸,它整齊。我愛漢字。因爲它輕盈,它歡快。我愛漢字。因爲它就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因爲它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的恥辱,更要感謝祖先爲我們創造了漢字。做一箇中國人寫一手中國字!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6

文字之所以比煙花更璀璨,是因爲,我們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紙頁間靜靜旋舞,演繹出永恆,淺唱低吟出歲月的旋律。

——題記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血脈中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賜予的光榮。長江、黃河交織成幾千年歷史的經緯,我們的文明,以文字爲載體的中華文明,便這樣地衝出了歷史的變遷,綿延了中華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橫跨了千年的時空,爲我們世代所傳承、發揚。

從傳說的“倉頡造字”開始,文字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霜,經歷歲月風風雨雨的洗禮。文字構成的漢語,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漢語它可以很豪邁,很大氣,亦可以很精緻,很婉約。它可以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式感慨,演繹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亦能傳達“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式風情,慨嘆着人生“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國文化,千年風韻,文字夾帶着紙墨的香氣,被深深保存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人素來就有一份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千秋萬古,世事浮沉不會使文人骨氣和情懷泯滅,卻只能激發文人的悲愴和責任。厚重文化漸漸被冷落,又有多少人會在意其背後的點點滴滴?在漂迫流浪中,餘秋雨演繹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煙雨迷霧中,餘秋雨用平淡卻又璀璨的文字再現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辛酸。漂泊流浪,煙雨平生。中國的文化,落在山重水複中,是歷史的多情造就中國千年的內涵。文字穿過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雲凝暮,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飛鴻。漢字,她承載了中華兒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無休止地涌進街頭巷尾時,在《論語》與《三國》《紅樓夢》被相繼戲說時,在全球化的呼聲下學英語的浪潮正鋪天蓋地時,爲什麼我們卻很難尋到一個國學教育機構呢?夢裏花飄落,這不是春的悲傷,而是夏天的果實已經孕育。在漫天飄飛的花瓣裏,光復漢語文明是多麼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責任。

淺吟低唱,我聽到她如詩的歌聲;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氣息;舉目遙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爲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於荒漠中乾涸的河牀裏,幽幽地嘆息。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一代傳一代的輝煌到如今的沒落,傳統文化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讓人不禁遺憾。毛筆,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字的代表。沒有毛筆,就沒有那千古絕唱的《離騷》和《史記》,就沒有中國燦爛的文化,然而現在,毛筆已逐漸走向了歷史的博物館。但是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每週都要開設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會寫書法。日本的毛筆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而我們呢?這也許是一面鏡子,唐太宗曾說過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漢字的態度。漢語,它絕不是“母語”兩個字那麼簡單。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泛黃的歷史所賦予我們的,是它背後沉沉的文化使命。漢語不是我們文化載體的工具,它是我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失卻的民族骨氣與精髓!

縱觀歷史長河,在衆多文明的誕生與消失、衰落與興盛中,在與我們一同到來的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它就這樣延續至今,而這一切或多或少與我們統一的文字有着關聯吧!我們有孔孟哲學,有百家爭鳴,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詩有宋詞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我們又怎麼能忘,怎麼敢忘呢?它豈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能承載得起的?

任憑時代如何發展,任憑世界如何變遷,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仍是那一個個精緻的方塊字,仍是那一句句親切的漢語。體內流動着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變,也不能改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是一種深深的哀怨與憂傷。我們不是文化的閉關鎖國者,所以也應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寶,保護我們大樹的根基。拯救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補救國人的精神內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