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34K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

隨着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涌入,“愚人節”等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我國也隨之流行起來,體現的是文化的包容並蓄,互融互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作爲黨員幹部來說,更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去找到參“愚”感。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以“愚公”的身影,踐行不懈的奮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愚公移山的故事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精神,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被稱爲“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國同志、被讚譽爲“當代愚公”的黃大發同志都是實現深刻踐行愚公精神的先進代表,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們身上紮實苦幹、奮發作爲、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臨艱難困苦時,始終保有樂觀向上的態度,敢於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啃硬骨頭,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用“愚誠”的舉動,彰顯無悔的擔當。“半生蹤跡浮滄海,一片愚誠唱赤旗。縱有繁霜摧兩鬢,更磨利劍擊蒼鷹。”是著名劇作家、詩人杜宣同志跌宕起伏、絢麗多姿傳奇人生的真實寫照。當民族危難、家園破碎之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抗戰,成爲了隱蔽戰線上的文人,85歲之後,他還堅持創作,用文字書寫他那激情噴涌的赤子情懷。黨員幹部要秉持這種“愚誠”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把羣衆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增強服務羣衆的本領,創新羣衆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打開新局面、開闢新境界,讓敢於擔當在新時代蔚然成風。

表“愚見”的實言,打撈真誠的民意。《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觸犯天威”講的是爲了國家安危,不惜代價而敢於發表意見。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在公共場合說官話、講套話的“羣體失語”現象時有發生,把真話藏在肚子裏,卻讓假大澀言語成了場面上的“硬通貨”,這種語言上的形式主義勢必會影響民情民意的表達,導致黨和政府政策決定失去依據。在工作中,黨員幹部既要在講真話、講實話上樹立榜樣,又要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胸襟氣度,在服務羣衆中營造寬鬆、愉悅的談話氛圍,主動打撈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讓黨的幹部真正成爲人民的貼心人。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

我們是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要做好這一點,首先要做好弘揚中華美德,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華美德這一方面我們都可以做到的。在學校了見到老師問好,有禮貌,於同學團結友善,學習生活上勤儉節約,在社會中,多爲他人做好事,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默默無聞,我們只要想做,一定會做到的!作爲一名中國人,我們本身就要有一正確的觀念,從子身觀念意識上做到弘揚中華美德。

現在社會的現代化帶來了價值觀念的衝突。在這場衝突中要不要保持中華美德,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前途問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就是要把傳統價值思想體系中德優秀精華髮揚光大,把它和現代化結合起來。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文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鬢繁的國際交往帶來了許多外來的價值觀念。“麥當勞文化”正在侵蝕着中國文化。對於西方文化,我們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選擇和改造,要丟起一切腐朽落後的,或者我國國情不符合的的價值觀念。弘揚中華美德就是要振奮民族精神,抵禦一切不健康的價值觀念的侵蝕,樹立健康的社會主義美德。

當前我們這樣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現狀迫切要求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長期以來,我們中國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對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卻不清楚,不實行:不能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醜惡的東西,有的甚至還受到社會上醜惡行爲的影響,因此急需告訴他們中華美德是什麼,讓他們知道中華民族創造了中華傳統美德,同時又是在中華美德的哺育下壯大發展起來的;今天我們要建設祖國,振興中華,需要身體力行,發揚中華傳統美德,遵守“愛國守法。名利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公民道德,今天爲祖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學習。

弘揚中華美德離我們並不遙遠,我們要從小做起。成爲社會建設的骨幹,因此我們必須有健康的價值觀念,樹立健康的社會美德。讓我們一起奔向現代化吧!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3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合,文化亦是亭臺樓榭、音畫歌賦,文化的概念極寬泛而又極細小;文化又是個動態概念,在交流中彼此獨立,在碰撞中相互融合。因此,通過文本研習讓學生全面地瞭解文化,有相當大的困難;再加上所閱讀的文章多以論說性文章爲主,更增加了學生閱讀的難度。因此,首先,我採用了專題式的閱讀方式,打破以文章爲單位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學之初就明確一週學習計劃,然後對文章進行分類指導,集中閱讀,使學生有了足夠的閱讀心理準備;其次,在閱讀指導中爲學生設計了階梯式的閱讀順序,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使學生對文化由零散的片段式的感受,到理性思維再到整體的文化觀的形成,水到渠成;最後,設計了體驗式的閱讀遷移創造,取諸生活,讓學生參與到文化的提煉與建設中去,在生活中感受文化,這個一個環節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收穫頗豐。

教學之後,兩點感受頗深:

一是教師要有放手讓學生閱讀的勇氣,要敢於打破“反芻式”教學方式,走出替代學生閱讀的角色,把閱讀的時間交給學生,要敢於把閱讀的文章交給學生;當然,這種勇氣要以教學的智慧爲根本,教師要善於做高效的組織者、智慧的對話者。

二是教師要不斷地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底蘊,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善於兼收幷蓄,做生活的熱愛者,善於歸納整合,做知識的敏感者,善於思考創新,做教學藝術的追求者。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4

是的,魯迅已不在了。如果他健在的話,至少,至少多一個和我一樣具有吶喊精神的中國文化的崇拜者與維護者。然而他確定已經不在了,他的軀體安臥九泉,已是無可辨駁的事實。

缺少了他,缺少了吶喊者的領導人物,一切,一切都變得那麼沉寂。縱使從深幽的山谷中傳出幾聲沉悶的吶喊,也不會有任何心靈的迴應。更令人驚恐的是,連回音也沒有,留下的孤獨無助者是全部效果。

我沒有他深厚的文化底蘊,沒有他鋒利的言辭,更沒有他一呼雲聚的威望,但我與他一樣流淌着炎黃的血,擁有一顆振興中國的心,我是一個怎樣的幸福者與哀痛者。

對於敦煌文化的流失,王圓籙是罪魁禍首,而對於中國文化的流失,誰是罪人呢?

我們都反對儒家思想的束縛,追求自由,個性解放,這是時代潮流、發展的需要。然而,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六親不認;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損人利已;失去了束縛,我們可以爲所欲爲,以至做出天理難容的事。由此看來,我們還是需要傳統文化與道德觀念的,那又爲何不快快行動,繼承發揚傳統文化呢?

現在,那個曾自以爲是吶喊者清清楚楚的明白了,吶喊終歸是吶喊。這正如他大聲喊着要吃飯而最終飢餓的原因。貪婪惰性慢慢地消磨了鬥志,腐化了身軀。我不要變成一個空殼,我有自己的思想與靈魂,我可以不做一個吶喊者,我必須驅散心靈上的污點,做個行動者。

中國文化的流失到底是誰的錯?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5

昔日的年畫、鞭炮和祭祖活動了無影蹤,中國人最傳統的新年文化似乎已逐漸被一次年夜飯、一臺春晚和幾條拜年的短信所取代。然而,安靜的新年只是中國傳統文化流失的一個表現。當韓國的端午祭申遺成功,當我們內蒙古族的馬頭琴成爲蒙古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影戲成了印度尼西亞的“傳統”,當埃及和韓國在爭奪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權時,每一箇中國人都應當在情人節的玫瑰和聖誕節的鈴聲中覺醒。我們應當重新回顧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那昔日的輝煌爲什麼如此輕易的被我們遺忘?那些正在一日日流失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究竟在何方?

斷章取義、曲解傳統思想是謬誤產生的一大原因。某些政府官員在闡述執政理念時公然打出“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口號,認爲控制民衆輿論,堵住民衆之口是重中之重,於是拒絕民衆批評意見,粉飾工作失誤。君不見,某些部門在此種方針的指引下,百姓不敢建言獻策,信訪局門口成批上訪者被黑心執政者以“維穩”爲由遣送回家。這句話本出自《國語》,原文爲:“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本意是勸諫執政者要重視民意,切勿阻止人民的批評之聲,否則後果嚴重,並非“堵住百姓之口比治理河流還重要”。愚昧的執政者恰恰把古人的觀點翻轉,倒行逆施,令百姓遭殃。

李商隱有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中國小生作文乃至不少報刊雜誌中,這句話被用來讚頌人民教師的無私奉獻。讚美教師本無可厚非,問題在於鋪天蓋地地頻繁使用在學生心中埋下根深蒂固的觀念:李商隱的這句詩只能被用來歌頌教師。殊不知原詩的意境與教師風馬牛不相及,“春蠶”一句緊接“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含一語雙關之意,絲與思諧音,表達着詩人對心上人的思念,而蠟炬的意象與人流淚相似,傳遞出詩人因思念而心力交瘁的狀態。因此,這一句的最正確用法是形容思念,與原詩最爲貼切。中學生寫牽掛親人,懷念故土的文章時皆可借用此詩句,事實情況卻是鮮有出現,可見以訛傳訛地誤解古語抑制了年輕作者的發揮。

凡事有利必有弊,在古人思想中優秀的固然比比皆是,思想糟粕亦不少,人們如果不假思索地亂用,無異於讓古人的謬誤與自己的歪理疊加,錯上加錯。儒家思想中有“三綱五常”,其中“五常”爲仁、義、禮、智、信,屬於中華傳統優良品質,值得我們代代相傳。相比之下,“三綱”——君爲臣綱,父爲子綱,夫爲妻綱——由於時代的侷限,在自由民主的今天則顯得格格不入。在小部分家庭中,大男子主義的丈夫一心要凌駕於妻子之上,自恃爲一家之主,處處專制獨裁,美其名曰遵循中華傳統的綱常之道,結果往往是導致妻子不堪重負,情感破裂。

郁達夫在紀念魯迅的一文中說:“一個沒有偉大人物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偉大人物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敬畏去紀念去珍惜的.民族,則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我想改用這句話煞尾:“一個沒有悠久文化的民族是可憐的民族;而一個有了悠久文化卻不知用正確的方法去珍惜去傳承去發揚的民族,也是一個沒有活力的民族。”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6

中國,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一個有着燦爛文化的偉大民族。縱觀當今世界,昔日的四大文明古國已經有三個離我們遠去,埃及人不會講埃及語,印度人不懂得印度文明,巴比倫就連一個統一的國家都沒有了,而中華文明,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也似乎岌岌可危.同學們,傳統文化的繼承需要我們獻出一份力。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什麼?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是道家、墨家、法家與儒家的文化。中國古代文化是異常燦爛、無比光輝的。拿青銅器來說,拿陶瓷來說,拿絲綢來說,都居世界的前列。拿創造發明來說,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四大發明”更是其他民族所趕不上的。

再來說說我們蘇州,蘇州園林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它綜合了建築、山水、花木、雕刻、書畫,給人一種古典的美。俗話說:民以食爲天。蘇州的傳統小吃也十分有名,海棠糕、梅花糕、豆腐乾等等,這些傳統小吃使人垂涎三尺,也是其他民族無與倫比的。

中國傳統文化有着強大的生命力,我們千萬不能讓它在歲月的車輪中慢慢地消亡。因此,我們要關注傳統,,繼承民族文化,讓中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新的活力。作爲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如何來繼承、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也許,你會認爲老祖宗留下的傳統已經過時了。但只要我們宣傳、宏揚民族傳統中優秀的部分,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華。然後,根據時代的要求,構建新時代的民族道德標準,便可更好地繼承傳統文化。

據說,今年有許多刺繡大師要繡北京奧運會的吉祥物五福娃,他們巧妙地利用蘇繡來宣傳奧運,這樣一來就可以很好的將刺繡這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前一階段,蘇州評彈“走”進了許多中學的校園,這使我們拓展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也更加了解了蘇州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世界的瑰寶,千萬不能讓它淹沒在時代的潮流之中。作爲一個炎黃子孫,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同學們,讓我們用一顆赤誠的心去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爲民族的傳統注入新的芬芳。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7

我的家鄉在順德,賽龍舟是順德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過去,由於順德河涌水道縱橫交錯,以農業耕種、種植業、飼養塘魚爲主,順德農民習慣了“開門見山,舉步登舟“的生活,逐漸演化成賽龍舟的習俗。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平時深埋河涌下的龍舟裝扮一新,各鄉各鎮擊鼓游龍。順德的男女龍舟隊實力顯赫,享譽國際,十多年來在國內外大賽中,多次勇奪桂冠。

去年農曆五月初五這天,我也隨媽媽去馬崗管理區觀看當地的賽龍舟。一大早的河岸邊,早就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熱鬧非凡了。此時,人聲鼎沸,呈現出一派喜氣洋洋的節日場面。每條彩龍顏色各異,千姿百態,它們都張着犄角,睜着眼睛,顯得神采奕奕。

“預備,開始!”隨着裁判員的一聲令下,各色各樣的“龍”如箭離弦,順流而下,欲爭羣龍之首。它們都在你追我趕,力爭上游,誰也不甘落後,那激動人心的場面,催人振奮。頓時,樂聲響徹江面,鼓聲咚咚,鑼聲噹噹,號子高亢。龍舟上的健兒們如同出征的戰士一樣,個個神采奕奕。他們狠勁猛劃,奮力衝刺,岸上山呼海嘯,滾起陣陣“加油”聲浪。

看龍舟賽,作壁上觀,每一條龍舟都牽動着觀衆的`心,我的心猶如大海里的波濤,時起時伏。健兒們果然不負觀衆所望,他們沉着、冷靜、鎮定,揮動着肌肉鼓鼓的臂膀,拼命地划着。終於有一條龍舟遙遙領先,成爲了羣龍之首,岸上的人歡呼雀躍、擊掌喝彩。

就這樣,賽龍舟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了,但那催人奮發的鑼鼓聲仍在我耳邊迴盪,那拼搏向上的情景常在我眼前閃現。朋友,請到我們家鄉來,來看看這富有民族特色的賽龍舟吧!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8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近年來,我們有幸接受越來越多的感恩教育,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要進行道德教育就無法離開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華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要和諧就要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壞自然,去“人定勝天”。我們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賦予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感恩大自然賦予了與人類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萬物。有了這份感恩之心,我們就會讚美天地、讚美萬物,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這是我們人類長久生存的金鑰匙。1988年,75位諾貝尓獎得主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21世紀的人類要生存,必須從兩千多年前的中國孔老夫子那裏汲取智慧;二十世紀70年代,英國大哲學家湯恩比教授說:要解決21世紀的人類問題,只有孔、孟學說。這些世界頂尖級的人物,懂得我們中華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與大道,而我們更應感念祖恩,以中華文化之精神,重視我們的地球,重視我們的家園。

念及恩情,大莫過於父母的生養之恩。“大愛無疆”、“大道至簡”、“大恩不言謝”;要真知和踐行感恩,莫過於孝。如果說一個人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盡孝,那麼很難相信他能對別人真誠。沒有真誠就談不上信用。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就是告訴人們要從真誠開始,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踐行人性向善、擇善固執、止於至善。孝,要有一體的觀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體的觀念落實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們從對父母開始盡孝心,然後推廣開來,對兄弟姐妹、對所有的親人也有這樣的愛心;對老師同學、對領導同事、對社會大衆,不管到哪裏,都用這種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宇宙萬物與我一體,愛別人就是愛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愛。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懷,就懂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續,不僅愛現在的大衆,還要愛未來的大衆。我們要關照未來,不能因爲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孫未來的資源糟蹋了。如果爲了眼前暫時的利益,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大自然的資源被破壞,將來吞嚥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們的子孫後代。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要長久發展,就要對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親人,感恩社會。孔子的門人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謂“忠恕”?盡已之爲忠,就是要竭盡自己之力認真對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學、同事、親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認真對待工作,處理好各種關係,就能夠“團結幹事”。如此,我們才能更好地自立於社會,成就於和諧。

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每個中華民族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9

暑假裏的一天,我和媽媽一起參觀了石家莊美術館。一進館,首先映入眼簾兒的是這段時間展覽的主題——紀念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週年書法美術作品展。

一樓的幾個展廳都是書法作品,有的是小楷,寫詩詞的,媽媽告訴我說是《沁園春·雪》,有的是形草,寫的“八年驅倭擄、百代念英魂”“銘記歷史、緬懷先烈”“氣壯河山”等等,我一邊看一邊聽媽媽講,無論從書法的內容還是從書法藝術本身,都深深感受到了我們中國人不屈不撓、保家愛國的靈魂和氣魄。其中我們停留時間最長的是徐光耀爺爺的書法作品展廳,因爲我最喜歡根據徐爺爺的'小說改編的電影《小兵張嘎》了!

接着,我們上了二樓,只看了一眼,我就驚喜地差點跳起來。原來,二樓展覽的都是徐爺爺的小說《小兵張嘎》中的插圖繪畫作品,只不過比書中的圖大多了,不光是黑白的,還有顏色。看着一幅幅的畫,《小兵張嘎》中嘎子拿木頭槍智捉胖翻譯、向小夥伴們炫耀他的真槍、勇敢和日本人作鬥爭等情景浮現在我的眼前,活生生的。我們一扭頭兒,在另一個展廳正在播放《小兵張嘎》的電影呢,我和媽媽趕緊跑過去坐在凳子上開心地看了起來……

我們參觀的書法和美術(國畫)作品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我想,我們不僅要學習並弘揚中國的傳統文化,而且還要通過這種傳統的文化形式,表達我們的愛國情懷。受這文化的薰陶,我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了!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0

中華傳統文化漢字漢字,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文化的結晶。點,橫,豎,撇,捺,每一筆都至關重要。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應該寫一手中國字。小時候吧,用鉛筆寫字,我不是班級中寫字好的。那是我經常抱怨:這可惡的漢字這麼難寫。長大一些覺的這想法似乎有些大逆不道,況且用上了鋼筆,字歪的不那麼厲害,也就不那麼討厭了。現在,我愛漢字,雖然我的字仍舊歪歪扭扭不好看,雖然老師已經讓用可擦及中性,但是我仍舊喜歡用鋼筆,因爲鋼筆可以練字。漢字在整整一天都和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早晨起來讀着課文,我愛課本上的漢字。中午,打開練習冊,做着題,我愛練習冊上的漢字。晚上,打開電視,我愛電視上的漢字。整整一天,我都愛漢字!

追遂漢字,從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隸書,楷書,草書,行書,有8000多年的歷史。至於漢字的個數,沒有人細細的統計,但是可以從古代的調查中看出問題。從秦朝的《倉頡》、《博學》開始,一共有3300字。有人統計過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典籍),全部字數爲589283個字。漢字在時代的不斷變化中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可以分爲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此外,隨着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從繁體字到簡體字,漢字經歷了多少蛻變啊!

我愛漢字。因爲它飄逸,它整齊。我愛漢字。因爲它輕盈,它歡快。我愛漢字。因爲它就像中國人,堅韌不拔,端端正正,因爲它是中國千百年來的文化精髓。作爲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不但要牢記歷史的恥辱,更要感謝祖先爲我們創造了漢字。做一箇中國人寫一手中國字!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1

在這場與疫情抗擊的大戰大考中,中國取得了顯著的抗“疫”成果,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舉措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在中國疫情形勢逐漸好轉的關頭,全球疫情形勢發展日益嚴峻,在全球戰“疫”過程中,中國從未缺席,提供“中國經驗”爲世界抗“疫”爭取黃金時間,貢獻“中國力量”展現實實在在的大國擔當。在這之中,中國戰“疫”產生了積極的國際影響,與此同時也激發了全球中華兒女對國家的認同。

對偉大祖國的認同,爲中國夢實現凝聚強大中國力量。

一方面,疫情阻擊戰打響以來,在以國家領導人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體中華兒女上下一心、英勇奮戰,廣大黨員幹部挺身而出衝到一線,團結帶領人民羣衆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這種強大的凝聚力以及在應對疫情的過程中展現出來的中國速度、中國效率,進一步地激發了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凝聚起衆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力量,也讓中華兒女樹立起對祖國未來發展的堅定信心,這就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另一方面,隨着全球疫情形勢的發展,很多曾經給中國捐助過的國家在醫療物資、診療經驗等方面向中國提出了援助請求,“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提供必要的援助”,“投桃報李”、共同戰“疫”就是中國給出的答覆,這種在全球抗“疫”中彰顯出來的大國擔當及大國力量,都紮紮實實地樹立起了一個大國應該有的國家形象,這也不同程度地讓全球中華兒女建立起對祖國的自豪感和歸屬感,比如說,會表現爲對不利於祖國發展的“言論”進行理性批判,這同樣也是對偉大祖國的認同。

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增強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的情感歸屬。

中華民族是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中華大地的所有民族以及海外華僑華人的統稱,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是一個相互依存、休慼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這種意義在全球抗“疫”中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切。爲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國各地中華兒女秉持和發揚着“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秀傳統,明知征途有險阻,越是艱險越向前,紛紛逆行而上奔赴疫情嚴重地區支援,不怕犧牲、攻堅克難,這種山川異域、與子同袍的“家國”“天下”觀念就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全球華人在“中華民族”這一大前提下共同抗擊疫情,在疫情發生之初,世界各地華人華僑、中國留學生大批量捐贈物資回國,一時間,中華民族的力量表現爲“全世界的口罩都被運往中國了”,當前,全球疫情形勢“告急”,中國人民遍佈世界各地,面臨着不同的困難,中國讓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知道,有中國在,他們永遠都有家。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精神,就是無論在國家順利發展、興旺發達的時期,還是在祖國面臨危難、生死存亡的關頭,都迸發出來的一股強大力量,這些都是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凝聚思想共識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的重要道路,疫情大考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優勢,正是因爲這條道路,抗擊疫情中華兒女充滿信心,正是有了這條道路,中國在全球戰“疫”中發揮着舉足輕重的積極作用,併成爲爲世界公共衛生事業做貢獻的中堅力量。這是一條以科學理論爲指導的道路,抗擊疫情,黨中央堅持全國一盤棋,抓關鍵、找重點,發展地、全面地、系統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拿出巨大的魄力果斷做出一系列重要決策,依法防控、變革創新,阻擊疫情、穩定發展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這是中華兒女戰勝疫情的信心與底氣所在。這是一條人民創造歷史、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道路,抗擊疫情,人民羣衆是主體力量,疫情防控中人民力量得到了充分的彰顯,無論是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醫務工作者、人民子弟兵、志願者、愛心人士,還是火速建造雷神山、火神山的建設者、勞動者,亦或是情繫祖國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凝聚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抗“疫”城牆,人民力量的激發就源自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我們都有一個家,她的名字叫中國!每一箇中華兒女都要牢固樹立起正確的祖國觀、歷史觀、民族觀,共同守護這個家!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2

從今年春節後開始,我們人大機關逐步開展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通過觀看這一系列的報告和電視專題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禮,糾正了以前的很多錯誤認識,也開始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生活。

《弟子規》我以前接觸到的不多,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當成是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是以前古代兒童剛開始學習的啓蒙讀物,但裏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時候,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天天都給我講,什麼王小冰魚,丁郎刻木、蘆花絮衣等,長大上了中學以後,就開始感覺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到今天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用再學這個嗎?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特別是聽了錢文忠教授所講述的《弟子規》後,才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太少了。《弟子規》通篇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聽起來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好象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時候對孩子從小在學習、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樹立道德規範的典範之作,也可以說是一部教給我們該怎麼學習做人道理的綱領著作。

現代社會是物慾橫流、道德和價值觀扭區,人情冷漠,我們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傳統道德都給拋棄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前段時間網絡上流傳很廣的這種事情我們實在聽得太多了,廣東小悅悅事件、老太太倒地該不該扶等問題,這種問題都能拿出來討論,說明現在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很嚴重了,象傳統文化論壇中陳大惠老師做得是一件春風化雨般很有意義的工作,逐步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糾正人們扭區的價值觀,大力弘揚和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這在現在確實是很有必要的。看了這一系列片子後,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夠的。

孝敬父母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沒看這些片子前確實對這些沒做過深入地思考。爲什麼,因爲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爲從小在縣城長大,從上學、工作、結婚、有孩子,基本沒大受過什麼罪,因爲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給包辦代替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快樂的大樹》,非常感動,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樹,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給了孩子,還恐怕孩子不快樂。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與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們買房子,沒有兩邊父母的資助也實在是不敢想,這兩天裝修,父親一直說“你們還貸款不容易,過段時間我們再想辦法給你們籌集一點。”老人是隻要有一點能力,也都會想着孩子,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老人的百分之一也就他們也就使他們滿足了。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3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爲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衆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運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爲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爲先”因爲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爲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着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爲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爲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爲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4

通過開設傳統文化,我想談幾點體會: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爲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爲,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絡,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爲的一羣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爲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5

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學習,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代閒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爲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6

最近,我學習了濟寧學院第二附屬國小校長李成泉專家的《傳統文化進校園之學校方略》的講座視頻,我很受鼓舞,收穫很大。下面我就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目前學校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必要性

當今學生中,有不少人在家受親人寵愛,儼然是家中的“小太陽”、“小公主”,

因而他們身上毛病很多,缺少合作、奉獻精神,缺少“謙讓”、“友善”等品質,爲人很自私。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師應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教育學生,促其成長,使他們成爲國家未來的接班人、建設者。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是社會和諧、家庭幸福的需要,也是廣大學生個人成長髮展的需要。

二、孔子教育思想理應走進現代學校,生根,開花,結果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自古就是文明禮儀之邦。中國現代的教育理應具有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風格和色彩。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的一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改革仍具有啓發、指導意義。

三、孔子的教育思想在現代學校中的運用

孔子曾言“有教無類”,並將此言落在實處。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官府、貴族壟斷學校教育的特權,使普通大衆有了學習的機會。今天,我國教育均衡發展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因爲目前教育上還存在着不公平現象,如城鄉差異,東西差異,沿海與內地的差異等。

孔子說:“仁者愛人”。教師應用“仁”去熱愛學生,感化學生,激勵學生,讓他們感受到人性的溫暖,從而受到好的啓示。關愛學生是師德的要求。

孔子云:“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今天的教師要認識到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要明白:只有瀰漫着儒雅文化氣息的校園才能造就溫文爾雅的一代君子。教師要從孔子思想等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教育學生,使其成爲我國現代的“四有”新人,成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

孔子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言論,啓示我們:教師要告訴學生學習方法,要把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做到知行統一,言行一致。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這已成爲現代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我們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差異,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以取得好的效果。

孔子提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這對我們今天的師生仍然具有啓發、教育意義。教師要研究教法,要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教師要在自己的努力教學中體會到成就感、幸福感,從而更加熱愛教育事業。

總之,學校,教師要注重從傳統文化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教育學生,使他們成長爲國家未來的有用之才。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7

在我們椒江有許多文化牆,烈士山腳下就有一處。在那幽靜的小路旁是一排圖字結合的文化牆。

在大年初五的早上,我和爸爸吃過飯,一起來到烈士山腳下參觀文化牆。我們來到了山腳的小路上,映入眼簾的是《千字文》三個大字,接下來是千字文的簡介,我從介紹中知道了《千字文》是周興嗣所編的,《千字文》是四言長詩,首尾連貫,以“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頭“謂語助者,焉哉乎也”結尾。全文250句,每四字一句,字不重複,據句押韻,前後貫通,內容有條不絮的介紹了天文、自然、修身養性、人倫首理、地理、歷史、農耕、祭祀、園藝、飲食起居等各方面。

《千字文》前四句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辰宿列張。”說的是天是青黑色的,地是黃色的,宇宙形成於混沌矇昧的狀態中。太陽正了又斜,月亮圓了又缺,星辰佈滿在無邊的太空中的`天文現象。接下來是有關自然地理的“雲騰致雨,露結爲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說的是雲氣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裏露水遇冷就形成霜。黃金產地在金沙江,玉石產在崑崙山岡。有修身養性的“德建名立,行端表正。空谷傳聲,虛堂習聽。”說的是養成了好的道德就會有好的名聲:就如同形體端莊了,儀表就正直了一樣。空曠的山谷口呼喊聲傳得遠,寬敞的廳堂裏說話聲非常清晰。還有關人倫道理的“罔談彼短,靡恃已長。信使可覆,器欲難量。”說的是不要談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依仗自己有長處就不思進取。誠實的話要經得起考驗。

我一邊走一邊看使我受益匪淺,學到了許多的知識,懂得了很多的做人道理。我要向他們學習,繼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8

3月16日,聯合中心學習組組織了第二次集中學習,邀請我區社會科學首席專家_教授作《認祖歸宗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專題講座,這次學習從深層次闡述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以及當前面臨的挑戰,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認知中華傳統文化。

通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

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

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

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爲一名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爲夷陵區建設發展、爲史志事業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19

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方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題記

中國泱泱五千年文明,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整整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續到今天,處處展現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精美的民間工藝,獨特的風俗習慣,各具特色的傳統節日,都是中國數千年沉澱下來的精華。

既淡到傳統文化,不得不提的,便是“傳承”二字,優秀的傳統文化須得有人繼承,再談發揚,若是不薪火相傳,再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會在不知不覺中丟失。我對中華傳統文化都會在不知不覺中丟失。我對中華傳統文化之根的理解,便在“傳承”二字上,若連“傳承”都做不到,那又何談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向我們展現了許多傳統文化。然而,在21世紀的今天,我卻能明顯感到中國五各年傳承下來的文化正在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

(一)書法—彰顯中華文化獨特魅力。

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之一,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傳統文化之一,它與繪畫、音樂等純門類不同,它不僅僅是藝術,因爲書法首先是中國的文字,文學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母體的載體。獨一無二的書法無疑是中華文化區別於世界其他文化的標誌之一,中國藝術獨特性的代表之一,是歷代書法家精神的結晶,更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

然而隨着社會的不斷進步,書法卻被人們遺忘在腦後,毛筆被硬筆所代替。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甚至即將遠離硬筆,進入一個無紙無筆的鍵盤時代,很少再有人會拿起毛筆練習書法。

書法逐漸被人們遺忘的原因是什麼?是書法本身不符合時代發展了嗎?不,是中國人在“傳承”二字上做的不夠,本該薪火相傳的中華傳統文化,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不重視之下逐漸被人們淡忘。優秀的傳統文化無人重視,無人繼承,這是何等悲哀?

(二)傳統節日——蘊含中華文化特色習俗。

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閤家團圓的中秋節,龍舟競賽的端午節,共插茱萸的重陽節,都是極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節日。每個傳統節日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千年傳承下來,也成了中國人口口相傳,無人不知的故事。

但是從什麼時候起,中國人只知情人節,不知七夕節?又是從什麼起,本該過重陽節的我們卻只知聖誕白鬍子老人?

中華傳統節日沿續了千年之久,如今卻漸漸被人們所淡忘,傳統節日漸漸被外國節日所取代,甚至外國節日的風頭隱隱有蓋過傳統節日之勢,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依然是中國人民族意識的薄弱。不關注中國傳統節日,盲目追求外國節日的行爲在年輕一輩中更是明顯,這一系列的行爲都導致了外國節日逐漸取代中華傳統節日成爲中國主流節日的現象產生。一個民族如果不熱愛本民族的節日,那又怎會去傳承。

綜上所述,於我看來,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便是“傳承”二字,“傳承”意在爲讓我們不忘初心,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不斷髮揚壯大,薪火相傳,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自我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這,就是“中華文化之根”,這,便是我對“中華文化之根”的理解。

只有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才能讓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篇20

詩以言志,文以載道,歌以詠懷。中華詩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富含哲思,是廣大黨員幹部的精神寶庫。《中國詩詞大會》節目自20__年推出至今,走過七個年頭,已成長爲具有社會影響力、輿論引導力的文化類節目品牌。《20__中國詩詞大會》再次以創新的姿態亮相熒屏,獲得收視和口碑的雙豐收,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塑詩詞文韻之魂,聚時代奮進之力。眼下,春回大地,奼紫嫣紅,春意正濃,生機勃勃,令人心曠神怡。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新的趕考路,黨員幹部不妨來一場“春日詩詞大會”,從中汲取先賢智慧和力量,實幹爭春早、建功新時代。

“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熱烈而奔放,綻進取之姿,展初心風采。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春光無限好,只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唯有珍惜人生大好時光,不負春光不負韶華,才能擁有人生的春天。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年輕幹部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正處在長本事、長才乾的大好時期,一定要珍惜光陰、不負韶華,如飢似渴學習,一刻不停提高。對於新時代的黨員幹部來說,爭春沒有四季之分,正所謂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每個季節都有花兒綻放。只要想拼搏進取,想幹出一番事業,任何時候都可以出發。只要我們把握好、利用好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虛度光陰,不蹉跎歲月,勤於學習、刻苦鑽研,不斷提升自我,始終保持幹事創業的濃烈激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踔厲奮發,沿着自己理性的目標堅實向前邁進,那麼就能讓自己的人生“四季如春”,讓自己腳下無悔、不留遺憾。

“不隨夭豔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慎獨而靜思,顯清廉之態,守紀律底線。

“慎獨者,慎其閉居之所爲。”意思是說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仍然自警自律、光明磊落,仍然能夠按照道德原則行事,不做任何有損道德品質的事。爭春,並非一擁而上,人云亦云,而是要沉着內斂、清醒理性、獨立自主,沿着自己的步調進行,否則就會譁衆取寵、華而不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講政治必須嚴以律己”,要“做到慎獨慎初慎微慎友”。黨員幹部手握人民賦予的權力,更要善於“慎獨”,要在獨自一人時“三省吾身”,捫心自問:自己這一天是否盡到了爲官之責?人民羣衆對自己是否滿意?自身還有哪些問題和不足,離人民羣衆的要求和期待還有哪些差距?其實,這樣的自我“檢視”既是一種謙遜姿態,也是一種自淨能力。只有這樣勇於自我革命,方能不斷自我淨化、自我提升,才能切實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做到對黨絕對老實忠誠,成爲廉潔奉公的好乾部。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愛衆而親仁,懷赤子之心,增民生福祉。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春花凋零,化作泥土,滋養母體,其心當贊。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是人民的兒子,服務人民、奉獻人民是自己的天職和本分。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共產黨人必須牢記,爲民造福是最大政績。我們謀劃推進工作,一定要堅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實事做到羣衆心坎上。眼下,推進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共同富裕和下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加快補齊民生短板,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增進民生福祉,依然任重道遠。黨員幹部當爭做那朵“落紅”,化作造福人民的“春泥”,埋頭苦幹、真抓實幹、一心爲民,奮力書寫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趕考新答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