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8.27K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xx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提出了對待傳統文化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求。這一重要論述不僅抓住了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而且提出了具體的方法和要求。

中華傳統文化與核心價值觀的心得體會

提高國家倫理認同的“鑄魂工程”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諸多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在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中,最大問題就是共同價值觀的確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表明,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核心價值觀,承載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着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面對國際國內條件變化造成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樹立國家倫理價值共識,保障我國文化健康發展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成爲迫在眉睫的任務。自黨的xx屆四中全會以來,共產黨一直反覆強調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問題,正是從戰略高度提升國家倫理價值認同的需要。黨的十八大更是概括了包括“三個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12個價值理念“作爲美好的價值目標,展現着人們爲之奮鬥的前景與指向,激勵着人們奮勇前行;作爲基本的價值尺度,爲人民提供了衡量各項建設事業得失成效的重要依據,引導着社會的發展航向;作爲明確的價值範疇,確立了黨和國家、全體社會成員應當遵循的行爲準則”。

XX年五四青年節期間,xx在與北大師生座談時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莫衷一是,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無法前進。”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堅持“尊道而貴德”的好傳統,“道”就是世界上永恆運動着的最根本規律;而“德”則是人類對於“道”的認識和把握,以及它在人生和社會中的體現。如今,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時期,開始面對新的“道”和“德”:這個“道”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個“德”,狹義說就是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的道德,廣義來說,就是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它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體現,承載着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精神追求,是提高國家倫理認同的“鑄魂工程”。

破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我國是一個有着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確立反映全國各族人民共同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幸福安康。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需要我們概括和總結出反映全國各民族人民“最大公約數”的價值理念,更需要找到全國人民樂於接受的途徑方法,而這一切均源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生而爲中國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國人的獨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充分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昇華。xx多次強調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要立足於中華傳統美德,真正找到了問題的根源,他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着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爲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一個民族的傳統、傳統文化就是這個民族的自我意識,是凝結在這個民族中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中華民族五千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爲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需要我們破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從中剝離出能夠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程,又與當代世界發展相契合的優質基因,汲取豐厚養分;另一方面需要我們利用中國人樂於接受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中國學術界需要“講清楚”什麼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搞不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找不準在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位置,就不清楚我們需要繼承和揚棄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什麼,我們應該反對什麼,追求什麼。如此帶來的只能是表象的“國學熱”的虛假繁榮景象,而沒有真正把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要旨。

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並舉

優秀傳統文化不僅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豐厚的思想資源,而且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有效方法和途徑,它是中華民族世代傳承的文化基因。但是傳統文化不會自動實現現代轉化,優秀傳統文化也不能天然地發揮功能和作用,它需要我們尊重文化發展規律,根據時代發展的需要進行自覺的轉換和推動。XX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xx指出:“要繼承和弘揚我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堅持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堅持社會主義道德觀,在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基礎上,堅持古爲今用、推陳出新,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讓13億人的每一分子都成爲傳播中華美德、中華文化的主體。”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雙創”要求就是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鑑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任何一種文化傳統,作爲一種歷史的遺存,必然帶有無法剔除的天然缺陷,其精華與糟粕總是糾纏在一起,思想高度與思想限度總是瑕瑜互見。這就需要我們理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破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梳理出“古今通理”的價值理念和精神標識,並賦予其時代內涵,推進其向現代的延續和發展。這是浩瀚繁雜的過程,因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不是以獨立的完整的形態存在着,而是存在於歷代中華兒女的行爲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爲代代中華兒女口傳身行;或者存在於浩瀚的古籍文本之中,其諸多具有超時空有益價值的因素被層層厚重的幕幔所遮蔽。創造性轉化的過程,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傳統文化抽絲剝繭的過程,更是根據時代發展需要賦予其新生命的化蛹爲蝶的過程。

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如果說,在歷時性上,“創造性轉化”是從過去如何走向現在的話,那麼,“創新性發展”就是從現在如何走向未來,即如何賦予“傳統”以現代生命,促其拓展、完善和發展。無論任何時候,活在今天的“傳統”都將與負載着傳統的“現代”糾葛在一起,以物質遺存和精神遺存的形式,爲現代社會的人們、爲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提供思想資源,持續地發揮影響。立足於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不是要對十八大概括的12個價值理念搞“古已有之”的一一對應,而是根據我國國情和時代發展需要擴充其內涵,完善其表現形式,與時俱進地發展。唯有如此,才能保持“傳統”的現代生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