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5W

xx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注重思想道德建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下面由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

學生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
學生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一】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振興傳統工藝,實施中華典籍整理工程。”中華文明之所以源遠流長,歷經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幾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就是因爲沒有拋棄傳統,沒有割斷精神命脈,其“根”其“魂”一直綿延至今。我們應該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在借鑑和吸收外來文化精髓的同時,更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與當代文化相適應,真正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立足中華文化根脈,喚醒文化基因。在“十三五”期間,我們要進一步深刻理解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重大意義,立足五千年中華文明史,着眼於世界大勢,讓文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密切結合。文化是軟實力,是區別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把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國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認同中華文明的時代意識和振興中華文明的使命意識;對我們加強道德修養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等告訴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道德建設和黨性修養起着借鑑和啓示作用。現實中出現的精神空虛、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現象警示我們,必須喚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發揚光大。

傳承創新中華文脈,肥沃文化土壤。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定位、作用、影響要有新認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立竿見影的“神丹妙藥”,也不是對傳統文化的簡單複製。在“十三五”期間,首先要做好傳承的文章。要加大整理、開發和保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力度,着力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發、普及推廣和傳承保護,推動形成整體推進的戰略態勢。比如,源於春秋,確立於漢代的仁、義、禮、智、信“五常”和禮、義、廉、恥“四維”是我國古代民族傳統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規範,我們要在篩選的基礎上傳承和弘揚。其次,要做好創新的文章。文化隨着時間的更迭,不斷地延續和衍進,進而形成新的傳統。不忘本源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爲此,我們要樹立創新意識,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力。要讓文化融入當代生活,讓文化的傳承與當代人接軌,提升當代人的生命認識和精神境界。我們要大力創造文化的新的當代表達形式,藉助大衆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以求繁榮和發展,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學生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二】

中華傳統文化帶有鮮明的過去時代的烙印,它創成於本民族祖先,帶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後人重視、傳承與發展。當教師更要熱愛中國傳統文化,有相應的傳統文化根基和藝術修養,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東西闡釋出來,還能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中國社會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許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正在消失。隨着外來文化的滲透,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熱衷於外來文化,他們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韓動畫片,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傳統文化,甚至對祖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冷漠感。今天的青少年很少了解自己的傳統文化,用方塊漢字傳承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史正面臨斷鏈的危險。如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情懷,特別是在教學中更好地向學子傳播傳統文化,這是值得人們認真思考的問題。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學好中國傳統文化這一課,通過培訓學習,我纔對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有了較爲深刻地想法。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專門的學習、思考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古代的一些學問。然而,通過一天的講座和學習,使我的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優秀的傳統文化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三是努力踐行。

《論語》的思想頗爲豐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中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通過此次學習,讓我真正知道了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爲師之典範,必先成爲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爲一名好的教師我感悟到了以下幾點:

1、教師須是有道德修養的人,須修身養性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2、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

3、點燃孩子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於魚。

4、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爲孩子成長中的一汪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

今後,我將加強優秀傳統文化的業餘學習,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學生讀《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心得體會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人類文明的思想火炬,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泉。“文”的本義是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說,引申爲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化”的本義爲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引申義爲改造、教化、培育等。“文化”合在一起講,最早見於《易傳》,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簡言之,即“文化”。也就是說,文化一旦形成,就能發揮“化人”的作用。文化通過縱向影響和橫向影響來化人,前者正是傳統文化的作用和力量。從這個角度說,任何人都要受到傳統文化的浸染和薰陶。

今天,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譬如“天人合一”的觀念,非常有利於人與自然保持和諧統一,對於糾正當前人與自然對峙的弊端具有重要啓示意義;“知行合一”的觀念,對於健全現代人格也有啓示作用;“義利之辨”的觀念,劃定了追求物質利益的道義底線,可以幫助人們甄別正當利益與不當利益;“情景合一”的觀念,既給人以審美意味,也可以爲一些耽於物慾的現代人提供借鑑。

不可否認,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有封建糟粕和負面內容,也曾受到質疑挑戰乃至全盤否定。晚清以來,東西方文化的相遇、碰撞、交匯和衝突,爲我們甄別中華傳統文化提供了一個歷史座標。毛xx同志早就說過,對待老祖宗的東西,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xx同志也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爲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這就要求我們堅持正確方向,採取科學方法,因勢利導,深化研究,充分聚集和釋放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永恆價值的正能量。

近平同志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注重思想道德建設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特徵。當前,社會上出現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突出道德問題。回顧歷史、環視世界,可以說思想迷茫、道德滑坡是任何一個經歷過現代化的國家都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的問題。如何加強民族復興進程中的思想道德建設,已經成爲擺在我們面前的艱鉅課題。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道德文明,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孔子主張“仁者愛人”,希望在成己成人的過程中確立德治仁政的社會格局。他還特別強調“爲政以德”;“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德不孤,必有鄰”。春秋時期即有人生“三不朽”之說,即《左傳》所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爲人有“四端”,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情感是仁義弘揚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禮智的萌芽,故稱四端。同其他民族的文化一樣,中華傳統文化也有真善美的追求,但更強調以道德修養爲基礎來實現對真善美的追求。

需要注意的是,中華傳統文化所崇尚的道德分爲不同層次。儒家經典“初學入德之門”的《大學》,開篇即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將道德修養列爲首要綱領,然後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這八個條目所代表的人生境界實質上是三個層次道德的統一,也就是基本道德、中德、大德三者統一。其中,修身是基本之德,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爲前提;齊家是中德,即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引導和感召周邊人,在自己的周圍實現和諧有序;治國平天下則是大德,所謂大德,正如宋代大儒張載所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在當代中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其切入點是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圍繞這個目標,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xx同志指出,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承擔立德樹人重任,推動文化繁榮、加強道德建設,是大學責無旁貸的使命。黨的xx大要求“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大學文化體現了民族文化的高度和厚度,大學應自覺擔當起引領社會風尚、引導文化潮流、提升人生境界的責任和使命。

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科學與人文、爲學與爲人、能力和德性、知識和人格關係的失衡,是當前大學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應使受教育者在德才兩個方面同時得到優化,不僅有一流的知識訓練,更有健全的人格修養;應適當增加優秀傳統文化的課程內容,陶冶學生道德情操。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應借鑑傳統文化中德性優先的理念,將其貫穿到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和改革之中。同時,教育引導大學生堅持知行合一,堅持爲人與爲學的統一,實現理性與情感、智商與情商、知識與修養的均衡發展。

爲立德樹人營造濃郁文化氛圍。文化說到底是養成、浸潤、生成、昇華,而不是製造,更不是拔苗助長。大學應爲文化發酵池提供條件,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應有自己的核心價值,有自己的學術底蘊,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大學的一磚一石,都應有厚重的文化積澱和文化記憶。大學應圍繞立德樹人目標進行文化建設,着眼於守護大學傳統、弘揚大學精神、構建大學制度、美化校園環境、豐富師生活動,優化配置硬件系統和軟件系統,既蓋好大樓又培養大師,促使大學教育工作者以“君子之風、聖人氣象”來進行言傳身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