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傳讀後感(精選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W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

看完了白落梅寫的《林徽因傳》,感嘆於林徽因愛情與事業的傳奇經歷,尤其佩服於她對待情感上的果敢和淡定。

林徽因傳讀後感(精選30篇)

我總認爲經受了大痛大難的人,纔可能對人生的感悟更深刻。當有人說我已不敢付出真愛時,是多麼的難受和無奈啊。其實你付出的就是假愛,也日久生情,難以割捨。

可林徽因一個十六歲的少女在情竇初開時,遇見了極具浪漫氣質的徐志摩,相擁在康橋。徐志摩願爲她拋妻離子,證明他們當時是已經多麼的激情四溢。然而她卻果斷地離開了徐志摩。當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時他們兩人又作陪、又演戲,相聚在一起。難道林徽因一點兒也不留戀他們之間的感情嗎?決不可能!

當那種情感像潮水般呼嘯而來時,兩人卻不在一起,心應該就像刀割一樣,都在流血。如果是衝動的人,早已不顧一切了,所以我們的歷史上才留下這麼多纏綿而悲壯的愛情故事。就是一般的人也很難控制住這種相思之苦。況且他們還有這麼多的時間在一起,和樑思成當時其實還沒有真正在一起。林徽因真是個奇女子!

試問芸芸衆生,能有幾人能做到。

愛真是個雙刃劍。當愛來時,轟轟烈烈、甜甜蜜蜜,時間過得飛快。如果有一方稍有怠慢,就很傷心、痛苦,天昏地暗,每一分,每一秒都過得甚是艱難。當真的長時間在一起時,又會被無情的歲月打磨的卿卿我我成了傳說。有的更是反目成仇。問青天:情爲何物?

“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愛情可能是你最大的擁有,也可能是你最大的傷害,可以讓你瘋狂,可以置你於死地。

學一點林徽因吧,更何況我們都是平常人,承受不了愛得迷離和瘋狂。不輕易言情,不輕易去愛。愛情像一杯濃烈而甘醇的美酒,能讓你意亂情迷,神魂顛倒,但酒醉後的難受向誰訴說!

我很欣賞林徽因的這種性格,但我做不到,永遠。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

如果你不瞭解林徽因,而你想了解,不推薦你看這本書;

如果你瞭解林徽因,不推薦你看這本書;

如果你想摘錄幾句零碎的人生感悟,如果你想在微博上發幾條人生感悟,那麼推薦你看這本書。

很少看書看到想要扔書的地步,很不幸,這本中招了。

這本書的封面上“林徽因傳”四個字傳遞給讀者的信息是,本書旨在客觀地描寫林徽因的生平並可能穿插着作者的些許感悟和評價。

雖然書名寫着“林徽因傳”,但卻完全沒有按照傳記應有的邏輯和嚴謹紀實來敘事,關於林徽因的生平只是草草帶過,更多的是借林徽因的事蹟來抒發作者的人生感悟。 紀實性是傳記的基本要求,大家都知道,我想本書不宜稱作“林徽因傳”。此書只是拿林徽因來吸引的讀者眼球。

百度如此介紹本書:作者用清澈的文字、詩意的筆法、全面詳實的資料,生動地展現了林徽因的傳奇一生。儘管作者的筆觸較爲華麗,但是內容冗長,段落之間沒有邏輯連接,雖然以“散文”爲名,但沒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韻味,只是作者用華麗辭藻堆砌而成的揣測和意淫,華而不實,實在讓人難以下嚥。書名譁衆取寵,內容華而不實。正如網上所傳:林徽因是一個被成功包裝的人。字裏行間都能顯示出白落梅想要抒發一種對超凡脫俗的氣質的追求和敬仰,但是她還是不能避開世俗,跟隨着前人的脂粉俗氣,對林徽因大加褒獎和讚頌,說是奉林徽因爲女神也不爲過;作者又喜愛重複小詞小調來說一些玄乎飄渺的大道理,還不斷地用華麗的辭藻堆砌空洞的感悟,導致文章缺少內涵,缺乏深刻。

從本書中作者的筆觸可以看出作者是嚮往優美的事物的,但是也許作者本身沒有真正地經歷過,涅槃過,沉浮過,所以沒有辦法寫出有真性情、引人共鳴的文字,相反卻只是一紙浮誇。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3

知道她,讀她,瞭解她,就是因爲一首詩 《你是人間四月天》。我這纔有幸知曉一個曠世美麗、才華絕代,又可稱爲“先生”的女人,林徽因。她的自尊與自強也時時令我震撼。

耶魯、賓夕法尼亞大學,這些現今想都不敢想的夢想之地,卻是那時她的樂園。說她自強便是因爲她作爲一個女人,依然選擇前往這些最高學府求學。那是多麼強烈的求知慾啊,讀來令人感嘆:由於賓大建築系不收女生,於是她進入了美術系。在對北京親友的“狂念”與“渴想”中,她完成了“對線與形有個性的把握”。說這令人震撼,就是因爲她在學習美術中又對建築有了深刻研究,自己的夢想是自己的,她從沒放棄過她夢想的事業,這就是她的自強。而這她這一段的生活,叫做“賓大的鐘聲”。鐘聲掩映着夢想,緩緩前行。

後來,她進入了“生命的夏季”,可此時的中國已是遍地烽火。林徽因與樑思成正在探尋中國古建築的奧祕。最令人難忘的是山西的佛光寺的探索,林徽因研究建築的熱情令人震撼。“在那崎嶇不平的小道上行走,一邊是絕壁,一邊是深崖。”連毛驢都不敢走的路,他們都敢走,到了那佛光寺,“矗立在高坡上的光影”令他們興奮得直叫“我佛慈悲”。那堅固而簡潔的頂部,令他們有如獲至寶的驚喜,而也令我有一種“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的感悟。

且不說後來她流亡歲月中表現出的自強,她在寫詩中獨特而寂靜的美,單是她在病中的時光,就令人唏噓不已。

她病了,每個早上都要咳一大陣子才能見人,但是,當她的學生來了,她便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咳嗽的。她是那麼有自尊心,連珠炮似的一段話說下來,似乎渾然不知自己的咳喘。她彷彿在透支自己殘餘的生命,在人前那麼充滿生命與活力,像沒事人一樣。她用生命,構建自己的自尊,於是,在人們心中,她永遠是最有風度,最美的女人。

她就像那萬古人間四月天,爲我們留下了巍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一段段佳話。還留下了,她的 自尊與自強對多年後的我,深刻的震撼。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4

什麼是好女孩,什麼是壞女孩?我這樣做就錯了嗎?

他們就沒有錯了嗎?我難道非的按他們說的做嗎?

爲什麼我按他們說的那樣做了還是有人說這樣不對?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究竟該怎麼辦?

這本書列舉出一些女孩的故事,她們是敢於挑戰舊觀念的勇士。她們追尋到重新定位自由。改變舊的觀念或許會面臨很多困難和痛苦,但是其結果會讓你感到驚訝,振奮和鼓舞。你會覺得這樣做值得。

我們需要的是找回真實的自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別人定義的好女孩模式。我就是這樣的。因爲我媽現在常對我說,女孩應該留長髮,這樣纔有女孩樣,文文靜靜的多好,不要總是留短髮,像個男孩。讓一些人弄不清你是男還是女。不過呢,我從不聽取她的這些“陳詞濫調”,剪短髮怎麼了?難到世上剪短髮的都不是女的,那,那些留長髮的男人,他們留了長髮就便成女人了嗎?我更不在乎別人問我是男還是女,我自認爲自己心裏明白就行。我堅信一個道理:你就是你自己,你有決定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一般人認爲一些拋開世俗觀念的女孩是壞女孩,不過我認爲這是一種揭開自己真實的一面的一種方式。這本書告訴大家的事好女孩需要去學壞,這裏的壞是指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永遠不會再倒流回來,那這樣會白活了的。看起來像同一個人,但是你卻不是那個人,不能哭泣,因爲你仍活在這個世上,你卻在另一個世界裏了,看起來你像同一個人,但是你卻已成爲另一個人了。

不要讓自己輕易妥協,真實的你纔是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5

最近,我學習了一篇課文叫《小草和大樹》。讀了以後,我深受感觸。

“她們應使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聖殿的大門,硬是用汗水和心血把‘小草’澆灌成‘大樹’。”這是《小草和大樹》這篇文章中最精闢的一句話。我細細的品讀着,推敲着他深刻的意思。從中,我得到了許多啓發,使我的知識寶庫又增添了一筆財富。

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夏洛蒂·勃朗特,堪稱逆境成才的典範。她出生貧窮,自幼就承擔起了家庭的一部分。但無論生活再艱苦再勞累,她都不肯放棄學習。在文學的道路上,她和兩個妹妹不斷遭受打擊和失敗。她們經過慎重考慮後,決定將寫詩改寫小說。今後,她們爭分奪秒,孜孜不倦的寫作,終於在文學盛壇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勃朗特姐妹的成功經歷使我深受啓發。只有付出艱辛的努力,才能夠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她們爲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她們不屈的抗爭精神與不懈努力的頑強意志感動着所有的人。在逆境中只有敢於不屈的奮鬥,敢於向所有人證明自己並不弱小,用自己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點燃智慧的火苗,就一定能收穫輝煌的成功!

頑強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峯。而非凡的毅力來源於毫不動搖的決心。作爲二十一世紀新一代的學生,我們更應該具有頑強拼搏的精神,爲祖國的未來建設做出偉大的貢獻。

自從我讀了《小草和大樹》這篇文章後,它使我內心充滿了勇氣。我不在選擇沉默,我要像夏洛蒂·勃朗特那樣,不畏困難,有堅韌的毅力,在生活中鼓起勇氣,走向未來的美好世界。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6

這隻小精靈說它乖,也不算乖,說它醜也不算醜,而且會說人話,大家猜到這是什麼了麼?對了,它就是可愛又機智的“八哥”。

我家的八哥有一身烏黑油亮的羽毛,就像穿着一件漂亮的大衣;耳朵是金黃色的,嘴巴又長又尖,總愛學人說話,用手摸它的腳,就像鋒利的鷹爪子似的。

我家的這隻八哥非常貪吃,上次我在它的鳥籠裏放了一些米,它三下兩下地就吃光了,剛吃完它又喝水,它一口就把碗裏的水喝光了。然後我讓它出來飛一會兒,它一出來就活蹦亂跳得亂飛,因爲吃得太多了,所以它就在我家裏到處拉屎,真不好收拾,氣得我真想拿根頭髮上吊去。

八哥而且會說人話。因爲媽媽經常教它說發財之類的話,所以它就學會了說恭喜發財,天啊!八哥成了一個大財迷,每天都在那裏自言自語的說恭喜發財。還有我在做作業時,經常叫“媽”,八可也跟着學會了叫“媽”。它還會用普通話和四川話說“你好”“再見”“歡迎光臨”“下次再來”等。

雖然八哥淘氣,又喜歡惹人生氣,但是它給我的童年增添了無限的快樂。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7

那一滴眼淚,在日照下,一瞬,早已化爲飛煙;那一場迷夢,在歲月中,卻用了一朵花開,到落的時間;那一首首宋詞,別去了蝴蝶攜走杜鵑的傳言,唯留下今世的弦,彈奏着惘然的華年。

聽,

是那一篇篇彌散在如漏光陰裏的詞章。從“裁剪冰綃,輕疊露重,淡着燕脂勻注”到“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三百首,抒寫的三百個情感的誓言。

聽,

是那一絲絲敲碎了縈繞在內心的情愫。還有自徽宗趙佶到易安居士,一個個富有才氣詞人道出的縷縷情思。

合上書,閉上眼,那些詞句情景如現眼前。接下來,我就道一道,從《宋詞三百首》旖旎的詞章中體味的淡淡情懷。

國維有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此乃成就事業之說。然,今吾閱宋詞三百,另闢蹊徑,從感情方面探尋其三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曰思之境。

我默嘆,高樓獨倚時,只剩君一人,望月明星疏,寄予深情,只願人長久,只可惜遠方的佳人,卻是嬋娟不共。再沒有夢裏相遇的瞬間,悲歡離合,無人相伴這微寒的明月夜。

想念,凝結了淚水。唯有在夜深人靜時,獨自默默遙望,任憑相思泛起。深覺,相思濃如酒,亦猶記,晏殊相思四壺酒。“綠酒初嘗人易醉”,“爛醉花間應有數”,“醉後不知斜陽晚”,“一場愁夢酒醒時”。如此思念,把酒一壺, 亦宋詞三百首讀後感算是一種寬慰罷。而飄落的相思淚,跌碎了時常憶起的重逢畫面。

原來,有一種等待,叫做思念。

第二境 :“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曰等之境。

多少年華似水流去,多少等待在朝朝暮暮。

輪迴了多少春花秋月,掠過了多少春雨秋寒,落盡了多少清愁別恨。

打不開的枷鎖,衝不出來的牢籠,撩不清理還亂的鬢髮,擦不了抹不盡的苦澀淚。誰默默的廝守“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夢遊處,不知道何地何方,醉酒時,不知道何人何恨長。

嚴仁一首筆致清倩的閨怨詞,道一聲“寶奩如月不欺人,明日歸來君試看”,宣卿情調幽怨的一句“斷腸落日千山暮”,淨土盡頭,幾人解脫,談笑間,華髮早生,流年東逝而去。愴然間,留一縷青絲不肯老去,只爲等你來。

第三境:“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曰緣之境。

一陣風,一場夢,海誓山盟般磨蹭。要寂靜,誰能懂?緣來緣去緣無蹤,緣生緣滅緣是影。

佛捻斷了一聲嘆息,蒼黃便染了滿眼。

緣來,緣散,緣如水。

三生石上的印記歷歷在目,畫樓湖畔的笑聲聲縈耳。帶着前世的期盼,來到今生,尋找那個夜晚,尋找那夜的,朵朵煙花。

上元燈節,火樹銀花不夜天,人潮涌動。他和她走散了,在人羣中切切找尋,已經是燈火闌珊的時候,無意間回頭,卻看見她立在那裏微笑等待。他站在亭內,她立在橋頭,隔着燈火遙遙相望。

——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令我不禁憶起,吳文英的花夢情緣,“驚迴心未穩,送曉色、一壺蔥茜,才知花夢準”。

萬般,只因一個緣字,一切便變的美好起來。佛說:一切皆有爲法,盡是因緣和合,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恍惚間,四周已是古風古韻的亭臺樓閣,共度一幕幕哀樂交加的人事紛擾,才後知後覺,原來這一切,都只是爲了遇見。

吾,本是喜好詩詞的,特鍾於耆卿和清照,然今縱觀宋詞三百,感受頗深。

一方斜陽鋪成詩箋,一壺香茗飲出詞話。品一句“心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道一聲“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思一段“記當日,門掩梨花,剪燈深夜語”的款款柔情。心中,似無雜念。

詞,亦是可以養性的。讀懂一首詞,就是讀懂了一個故事。言說親情,愛情,友情和羈旅之情。

最後的最後,忽覺有點不捨了,不如就以自己的一首小詞來結束吧,繼續體味這旖旎宋詞裏的淡淡思緒,回味這宋詞裏的歷久彌香。

一剪梅

殘葉紛飛拭秋霜,徵鴻過盡,徑自彷徨。輕扶羅裙拾芬芳,荷鋤葬花,苦淚千行。

轉登小樓憑欄望,萬頃碧水,難阻悲愴。夢憶昔日心底涼,棄卻哀情,獨留暗香。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8

夜已深時,深更露重,唯有荷花立在心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

一方荷塘,就在小巷盡頭。

暖暖的月光如舞臺的燈光,打在演員紅撲撲的臉頰,美麗動人,使路過者蠢蠢欲動,忍不住去摘上一朵,別在心間。

一篇《荷塘月色》,一番動人的美景!字字句句映在心頭。

文字也如荷花的美麗:“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的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靜靜的荷塘上,荷花無比美麗。高高在上的碧綠的荷葉,轉一個圈,就如女孩子們一直夢寐以求的“蓬蓬裙”。但月光“奏響”,恐怕這條裙子要變成黃綠相間的顏色了!真美麗!零星點綴着的白色花朵,正是這方荷塘的“點睛之筆”。淡淡的刻在心間的粉色,純潔的美麗無瑕的白色,如翡翠般暗而魅力無比的墨綠色,微微的暖人心間的黃色。他們彼此屬於荷花、荷葉、月光。如此這般良辰美景怎能不令人心動呢?

想想夜晚,或許有一兩滴晶瑩的露水悄然無息的落在荷花或荷葉上,稍許微風,他們就會有一絲的顫動,自然,露珠就會滾來滾去,像一個孩子般活潑,如在草地上歡快的滾動着。但最後,可愛的小露珠還是會隨之滾落而去啊。

奶奶的村子上也有一方荷塘,但他是荷葉多,荷花少。炎炎夏日裏,仔細的尋找,才能發現藏在一片片荷葉下的一朵朵小荷花,有的還是可愛的小花骨朵。小花骨朵的花瓣上方,好像唯一一點淡淡的紅色都聚集到這兒來了。

雨天的早上,薄薄的青霧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都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蓮子可真多!但採蓮人卻見不着。有可能是家務繁多,沒有時間來吧。這時,我忽然想起了《西洲曲》裏的句子: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

但可惜的是,“蓮花並不過人頭”。若過些年再來看看,恐怕剛好如這首詩所提了。

回到朱自清的世界裏的荷花,彷彿比這荷花更加那人尋味了啊……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9

老舍的短篇小說《柳家大院》講述的是在舊時代北京的一個不起眼的大雜院裏,公公、小姑子、丈夫虐待小媳婦導致她上吊而死的悲劇故事。但作品並不僅僅唱出了黑暗社會底層婦女的悲歌,更像作者自己所說的那樣“在平凡的事件中看出意義”。從貧民窟司空見慣的血淚的生命史中挖掘出底層勞動人民的悲劇根源,揭示整個民族精神文化的痼疾。

誰是逼小媳婦走上自殺絕路的兇手?單從文章表面看,我們可以斷然地回答她是被自己家中的親人——公公,小姑子,丈夫折磨死的。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婦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就如魯迅悲痛地指出:“有時簡直並牛羊而不如”。貧窮往往能將人性的殘忍與對生命的漠視展露無疑。小媳婦是被她的父母以一百元的代價“賣”給王家的,這樣就使王家“再有一年也還不消這筆虧空”。“愛與不愛,窮人得在金錢上決定。”因爲窮,小媳婦被人認爲是王家生活貧困的根源,被當作“出氣筒”。但是如果究其根本,我們可以看到是所謂的“文明”在從中作梗。這“文明”,指的就是中國固有的封建倫理道德加上外來的資本主義文化思想,是它毒害着勞苦人民的心靈,釀造着生活的苦酒,使像小媳婦這樣的“苦人”走上絕路。

小媳婦最終是死了,她的死是苦難的終結和逃離,更是對醜惡世界的控訴與批判,但這種力量太微弱了,螢火照不亮黑暗的天際。二妞的命運就說明了一切。這個自居爲“女學生”的丫頭,變着法兒折磨她的小嫂子,恨不得“把她一下子捶碎才痛快”,可她無論怎樣自認高貴,都逃不脫“窮人家姑娘的悲劇命運”,她還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正盤算着把她賣出去,更沒有意識到她嫂子就是未來的自己。這樣的結局使得悲劇之悲達到了無以加復的地步。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0

說到餘秋雨先生,是在電視“青年歌手大獎賽上”看到的,作爲綜合素質的評委,需要多麼淵博的知識和閱歷啊,聽他對選手的點評真是一種享受,更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

寒假,兒子拿回來一本餘先生的《借我一生》,無意中的拿起卻再也無法放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觀其一書,洋洋灑灑數萬字,竟然完全出自餘先生大半生的經歷!如果說許多文學作品的成功,在於文章結構安排的巧妙,在於文辭的優美,那麼我看《借我一生》中最爲成功的就是:用平實理性的語言講述着真實的人生、誠摯的感受!餘秋雨先生在寫這本書時候這樣感受着:“我歷來不贊成處於創造過程中的藝術家太激動,但寫這本書,常常淚流不止。”說起來,他筆下描寫那段中國大地的敏感歲月——十年文革,我也算親身經歷過,在閱讀中,我的腦海中又真實的再現了那樣的歷史時光,而且在餘先生平實的筆觸中顯現得越來越清晰!其中最大的因素也許就在於他用誠懇的態度將文章寫得如此真、如此妙吧!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每個人的一生又何嘗不是獨特的一生呢?我想這些文字給予人的震撼,在於他真誠的寫作態度,也在於他淵博的學識!一個從小酷愛讀書的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做得最多的事情,恐怕就是閱讀了!姑且不說他那滿滿一百二十箱的個人藏書,就單看在十年浩劫中的他因爲疾病“失蹤”在逢化大橋鎮的半山老樓,在那樣的艱難歲月中,貧病交迫的他卻感覺到一種難得的興奮,因爲他擁有了一個幾乎無人問津的舊式圖書館,並且在裏面得到了閱讀的快樂,從而感受沒有任何苦楚!學識再高的人,如果滿足於自己的知識範圍,不圖進取,終會遭至淘汰!餘先生用他精彩的文字和他無止境的學習告訴着每一個讀書人:在廣泛的閱讀中獲得快樂和進步!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很多人都知道,餘秋雨先生是個名人,他的許多作品可以說都是在四面八方的炮轟聲中問世的,《借我一生》也不例外。在網上打開相關網頁,可以看見許多對他的罵名。我不贊成這樣的攻擊,更不願意隨意地標榜人!但是我覺得評論,都應該以事實作爲依據,任何脫離事實的語言都是蒼白無力的!他的《文化苦旅》在中國大地掀起的閱讀熱潮無人可比,他沉靜而具有文化底蘊的學者散文我更是欣賞。他的沉穩和寬容不僅體現在文字上,從他在現實中與反對者餘傑的面談那“未成干戈已化玉帛”的感人一幕更可以讓人感受他的謙虛和寬讓!一個人一生中的種種磨難能夠坦然面對,可是要忍讓這樣的誣陷和攻擊需要的是何等開闊的胸襟啊?我欣賞這樣的人格,佩服這樣的骨氣!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1

堅持短短只有兩個字,但許多人卻理解並不到位,並難以做到,包括我。讀了《埋在雪下的小屋》後,我對堅持有了更深層、更廣泛的理解。

這篇小說採用了故事順敘和回憶插敘的手法,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內容令人感動。它主要講述了大野、林娃、森森、雪丫四個小夥伴到雪山裏追捕一隻小白鹿,在一間小木屋裏歇息時,不料一起喊叫的聲波引發雪崩,積雪掩埋了小屋,他們被困住了,期間雖然他們產生了一些矛盾,但一直堅持挖雪,終於打開了一條通道,最後大野爲了救大家而犧牲了,其小夥伴十天後重見天日。 他們在黑暗、飢寒交迫和缺少工具的環境下堅持挖雪來尋找逃生的通道,就在毫無希望時他們仍然沒有放棄生還的慾望。這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求生本領帶給他們的堅持。

我被他們正確抉擇堅持方向、求同存異的精神所震撼。四個孩子中最大的14歲,最小的才8歲,他們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裏成功處理了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和挑戰,最後正確選擇了應該共同堅持的目標,相互理解、互幫互助、齊心協力地挖雪,直至最後成功。

四個孩子中,最大的是大野,他非常果敢,懂得關心他人,森森病了,大野就讓他躺在牀上;林娃很冷,大野堅持把自己的衣服脫給他穿;又餓又累時大野仍然拿着木頭奮力挖雪,直至倒下犧牲大野是個好哥哥,這個小男子漢的行爲可歌可泣!他的堅持是團結友愛的體現,讓其他夥伴們獲得了重生!

生活中,我們需要學會堅持、樂觀、堅強、團結。誠然,我們不太可能遇上大野他們的經歷,但在一個個集體生活和學習的小事中,我們遇到困難時應該團結協作、迎難而上、堅持到底,直至最後的勝利。

《埋在雪下的小屋》中小夥伴的成功生還告訴我們,不論遇到什麼困難,生命最重要,沒有邁不過的坎;只要堅持不懈,努力地做,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被困難所嚇倒,勇敢地往前衝,總有一天奇蹟終會出現的。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2

最近我讀了一本名叫《寶葫蘆的祕密》的書,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叫王葆的男孩一天在河邊釣到了一個寶葫蘆,這個寶葫蘆可以隨着王葆的心意而動,但是王葆不能告訴別人它的存在。隨後的日子裏,王葆用它要了好多東西,最後明白寶葫蘆給他的東西都是別人的所有物,然後幡然醒悟,將寶葫蘆的祕密公佈於衆,末尾王葆猛然驚醒,才發覺他只是做了一個夢。

文中王葆因解釋不清楚名貴花草的來源而向家人說謊的情節讓我心痛,因爲王葆以前可是從不撒謊的啊!但是他卻因爲和寶葫蘆的約定向家人撒謊,究竟爲何會變成這樣呢?我想是因爲面子和他與寶葫蘆的祕密而致的,但是他卻沒有想想,他騙的,全都是相信他的人,全都是不會懷疑他的人。一個謊言要用無數個謊言來圓,這點在王葆與鄭小登和老大姐”討論“河裏怎麼會有金魚的時候就驗證了,先前王葆因爲好面子而向鄭小登炫耀他從河裏釣上不少魚,但是待捕魚能手鄭小登一看,這河裏怎麼來的金魚呢?便提着水桶拉着王葆找老大姐請教去了,到後頭王葆實在編不下去,就不得不暫時轉移話題纔沒有露餡,說謊話真是不好,有次我就犯過這樣的錯。

記得那次,我從學校回家,看着路上的小吃不禁有些眼饞,便停下腳步去買,但是轉念一想,媽媽可是從來不讓我亂吃東西的啊,我要是這樣,她會不會說我啊?我想了想媽媽的話,又看了看路邊飄香的小吃,正在猶豫不決的時候,我突然靈光一閃:我可以不告訴媽媽啊,這樣她不就不會知道了更不會說我了。這般想想,我還是擡腳向小吃走去。我拿着小吃邊走邊吃,還時不時看看有沒有疑似媽媽的身影,一看沒有,也就更放心的吃了起來,一路吃到家。

回家一開門,媽媽早做好了飯,就等着我回來呢,但是我早吃過小吃了,哪還有胃口吃正餐呢?就興致缺缺的吃了幾口,就對媽媽說:”媽,我去做作業了。“媽媽狐疑的掃了我一眼,說:”你是不是在路上吃東西了?“我頓時冷汗下來,不對呀,路上沒見到媽媽啊,她怎麼會知道呢?看了看媽媽,我硬着頭皮說:”沒有,怎麼會呢。“媽媽也不再懷疑,應道:”哦,那你去寫吧。“我坐在書桌前,滿腦子都是媽媽那句”你是不是在路上吃東西了?“越想越煩,也愈發覺得不跟媽媽說實話不對,經過了一番思想鬥爭,我終於決定跟媽媽說實話,我走到媽媽面前,怯怯地說:”媽,我其實在外面吃東西了。“媽媽看了我一眼,並沒有我預想中的暴怒,而是摸了摸我的頭,說:”以後別吃了,要記得跟媽說實話知道嗎?“我點了點頭,再也不說謊話了。

一個謊言要用無數個謊言來圓,你興許還在爲騙到了別人而高興,但是你能騙到的,都是相信你的人。不要對相信的人撒謊,一切誠實。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3

前幾天,我剛讀完冰心的一篇散文——《小桔燈》,讀完後,我深有感觸。

冰心,原名爲謝婉瑩,被稱爲“世紀老人”,現代着名詩人、作家、翻譯家、兒童文學家。她崇尚“愛的哲學”,母愛,童真,自然是其作品的題主旋律。她非常愛小孩,把小孩看做“最神聖的人”,同時也成爲了小讀者的知心朋友,深受人民的敬仰。她的作品中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以及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冰心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和他說話不必思索,態度不必矜持。擡起頭來說笑,低下頭去弄水……”可見,冰心是多麼喜愛孩子呀!

《小桔燈》裏有這麼一段:“爐火的微光,漸漸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來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極其敏捷地拿過穿着麻線的大針,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對地穿起來,像一個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從窗臺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蠟頭,放在裏面點起來,遞給我說:“天黑了,路滑,這盞小桔燈照你上山吧!” 我讚賞地接過,謝了她,她送我出到門外,我不知道說什麼好,她又像安慰我似地說:“不久,我爸爸一定會回來的。那時我媽媽就會好了,一定!”她用小手在面前畫一個圓圈,最後按到我的手上:“我們大家也都好了!”顯然地,這“大家”也包括我在內。淚水在我眼中打轉……”讀完這段後,我遲遲想不明白,爲什麼冰心奶奶會哭呢?也許是因爲她被小女孩的安慰所感動了,被小女孩懂事的表現所感染了,所以她最後纔會這麼寫道:“但是從那時起,每逢春節,我就想起那盞小桔燈。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來了。她媽媽也一定好了吧?因爲我們“大家”都“好”了!”不管多少年過去了,冰心奶奶一直牢記着小姑娘全家,只因那盞小桔燈。多麼細緻的描寫呀!冰心的作品,以一種奇蹟的模樣出現,生着翅膀,飛到每一個孩子的心上去,成爲無數歡樂的恩物,所以“冰心”這個名字,也成爲無人不知的名字了。我們的爸爸媽媽不管做什麼總會想到我們,把好的留給我們,儘量去關心我們,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去報答他們呢?

巴金說過:“我們喜歡冰心,跟着她愛星星,愛大海,我這個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裏找到溫暖,找到失去的母愛。”李素伯也讚美過冰心:“冰心的文字是那樣的清新秀麗,筆調是那樣的輕倩靈活,從那邊着畫意與詩情,真如鑲嵌在夜空裏的一顆顆晶瑩的星珠。猶如一池春水,風過後,漾起錦似的漣漪。”讓我們牢記“冰心”這個名字吧!

冰心是知名的女作家,而我對於她的認識是從《小桔燈》開始的。在我的印象中,第一次讀《小桔燈》是小時侯在媽媽的鋼筆字帖中。我記得,我那時基本上能夠通讀整篇文章,但是其中所蘊涵的精華,卻略知一二。現在重讀《小桔燈》,感覺上深了一點,也更容易理解了。

其實,不久前,我剛剛讀過冰心的一些其他的小說,散文。可對於她的《小桔燈》,卻讓我忍不住反覆看了好幾遍,可我說不出來它和其他作品有什麼區別。可是一看到它總能夠想起小時侯的事情,所以它給我的印象卻十分深刻。

可是過了這麼多年,直到如今,我還沒有弄清楚它是敘事散文還是兒童小說,但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因爲我已經瞭解到這篇文章爲我國當代兒童小說創作提供了可貴的經驗,是令人深思的文章,而且它也給我帶來了深刻的教育。

這篇文章結構清晰,文字短小精悍,帶給了我們人生的道路上的啓迪。

它是先通過對小姑娘簡樸的外表和簡練的對話的淡描,袒露出她的一顆純潔機敏的心。再者描繪了小女孩在濃霧迷茫中,在大黃果樹下的破陋的小黑屋裏,如何敏捷地用大紅橘子制燈,穿燈,提燈,點燈的一系列動作,以及送燈時那一段意味深長的話語。

通過作者的那段簡短的獨白“我提着這靈巧的小桔燈,慢慢地在黑暗潮溼的山路上走着。着朦朧的橘紅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這小姑娘的鎮定、勇敢、樂觀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覺得眼前有無限光明!”令我回味無窮,而且我明白了,常言的“光明”不一定要是強烈刺眼的光源所散發出的光芒,有時,內心的鎮定、勇敢、樂觀向上的精神,也會給我們帶來一大片光明,帶來衝擊黑暗的光芒。而文中的那盞實在照不了多遠的小桔燈,在小姑娘的精神映照下,頓時光華四射,驅散了眼前的黑暗,成爲作者和我心上的明燈。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4

語文老師告訴我們沈石溪又出新書了。帶着一份期待,一份興奮,我買下了這本書。我迫不及待的翻開了這本書,津津有味的讀着,完全沉浸在了書中。

這本是主要講了一個被主人扔掉的狗和一個盲少年從麗江去春城昆明找媽媽的故事。在橋洞裏,小主人阿炯發燒了,迪克爲了救小主人被五個人當活靶子來掙錢,爲給小主人治病。後來阿炯在紅蕾劇場一曲成名,但因爲迪克太醜,被漂亮的白獅狗所代替,被綁在籠子裏,阿炯不忍心看迪克這樣,就在一天晚上,他解開迪克,又繼續了他們的流浪生活……

這是一個人與狗的故事,迪克和阿炯之間建立的深厚的友情。在困難中互相幫助,互相給予。因爲他們都懷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隻狗都有感恩的心,難道我們人不應該做的更好嗎?

合上書,想一想自己,有沒有用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父母,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我想了很多。爸爸媽媽把我們養大,有時候總覺得這是爸爸媽媽應該做的,有時候不但不感激,稍有不如意,還要和爸爸媽媽吵鬧。讀完這本書我感到難過。應該懷着感恩的心對待爸媽的付出,應該理解爸媽,應該回報爸媽。

我們不僅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對待父母,還要用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我們有困難,別人幫助,哪怕只是一個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我們都要永記心底。

在教室裏做作業時,別人借我一本是看,借我一塊橡皮,一張稿紙用,這雖然都是小事,但我也要記在心裏,感激別人的幫助。

走在大街上,幫老人過馬路,坐公交車,給老人讓座,這都是給別人的一點點幫助,也是愛的傳遞。

學會感恩,懷着一顆感恩的心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學會感恩,幸福別人,快樂自己。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5

從教至今已有一年了,這一年中我學到了很多,成長了許多,也感悟了很多,要想成爲一位好老師我真的遠遠不夠,我只有不斷的充實自己,多看書,看好書,才能離目標越來越近。暑假期間我就找到了這樣一本好書,盧勤的《告訴孩子你真棒》,看後讓我受益匪淺。

教育孩子從來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牽動着千千萬萬父母、老師的心。因爲,孩子就是我們生命的延續。有了孩子,我們的願望、理想才能子子孫孫傳之久遠,不斷開創新的光輝領域。

閱讀這本書時,我感覺我是在與朋友對話,是在面對孩子那一雙雙渴望、期待的目光在說話,面對父母那一個個充滿困惑和憂鬱的面龐在說話,用一個個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教育我們做人的道理。

只知道愛孩子是不夠的,書中告訴我們愛孩子的方法,用愛的眼睛去發現孩子,用愛的行爲影響孩子,用愛的理由拒絕孩子,用愛的責任懲罰孩子 ……

新時期、新事物撲面而來,孩子在不同於前人的新環境中生活,他們面臨的矛盾、問題常常超出父母已有經驗。許多的父母常感到苦惱和困惑。書中談到家庭 教育的衝突和解決衝突給父母的忠告。首先改變自己,千萬不要跟孩子較勁,把對抗變成對話,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給孩子一個和諧的世界、和諧的環境,才能塑造出孩子美好的心靈,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孩子心靈成長的需求是什麼,則樣去挖掘孩子的潛能,書中都有很精細的闡述,書中提出的重要觀點,大量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對於當代家長是極其受益的。

聰明的父母不應希望孩子一輩子不跌倒,而是要培養能應對複雜人生的雄鷹。我們的責任是給孩子幫助、支持、鼓勵,也給孩子必要的保護。讀過這本書後,你將會動的如何去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從而把事情做得更得法、更巧妙、收效更大!

這真是一本啓人心迪的好書,值得更多的人去欣賞,感悟!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6

《堂吉訶德》的小說主人公原名叫阿倫索·吉哈達,是一個鄉坤,他讀當時風靡社會的騎士小說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騎士出外遊俠。他從家傳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爛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訶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僕人桑丘和鄰村一個擠奶姑娘,取名杜爾西尼婭,作爲自己終生爲之效勞的意中人。然後騎上一匹瘦馬,離家出走。堂吉訶德還按他腦子裏的古怪念頭行事,把風車看作巨人,把羊羣當做敵軍,把苦役犯當作受害的騎士,把酒囊當作巨人頭,不分青紅皁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捱打受苦。他最後一次到家後即臥牀不起,臨終才明白過來。他立下遺囑,唯一的繼承人侄女如嫁給騎士,就取消其繼承權。

初看《堂吉訶德》,我認爲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經質的“勇敢精神”在書中表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越發看不起他。但是細細品味,又覺得書中蘊涵了一種道理。人們的最基本的本質就是爲了自己的目標不顧一切地去實現它。在實現的過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兒似的遊俠騎士,那位奇想聯翩的紳士,時刻體現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這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因爲太單純了,才鬧出許多笑話。

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時,爲的是打擊、諷刺胡編亂造、情節離奇的騎士小說及其在人們中造成的惡劣影響。本打算寫成幾個短篇故事,後來寫着寫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理想都寫進去了,思想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現實,直至描繪了西班牙社會給人民帶來的災難,成爲我們瞭解和研究西班牙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風俗習慣的一部百科全書。

塞萬提斯在《堂吉訶德》中一方面鍼砭時弊,揭露批判社會的醜惡現象,一方面讚揚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歌頌了黃金世紀式的社會理想目標。所有這些,都是人類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相隔四個世紀之後,仍感動着每一個讀者。《堂吉訶德》中出現了近700個人物,描寫的生活畫面十分廣闊,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7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鸚鵡螺號”的故事。1866年,有人以爲在海上見到了一條獨角鯨,出於對航海安全的考慮,也是在公衆的呼籲下,由美國派遣了亞伯拉罕·林肯號對“海怪”進行追逐。法國生物學家阿龍納斯教授受邀參加了這次追逐行動。結果,追逐怪物的戰艦反被怪物追逐,並遭到“海怪”的兇猛襲擊。阿龍納斯教授和他的助手康塞爾,以及一名捕鯨手尼德·蘭落水,被“海怪”所救,此後便被尼摩船長軟禁在這艘神祕的潛艇中,之後便開始了海底兩萬裏的環球旅行,並發現這是一艘名爲“鸚鵡螺號”的潛艇。最後,他們設法逃走,重回陸地。

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美景,同時也經歷了許多艱難險阻,例如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他們的船擱淺了,遇到當地土着人的攻擊,尼摩船長用他連接在金屬梯子上的閃電擋住土着人進入“鸚鵡螺號”;在南極他們被困在厚厚的冰下,潛艇極度缺氧,但潛艇上所有人輪流用工具和開水把底部厚10米的冰蓋砸開,逃上大海;在大西洋“鸚鵡螺號”被章魚所困擾,他們拿斧頭和章魚展開肉搏戰,一名船員慘死;在北大西洋“鸚鵡螺號”遇到一艘英國驅逐艦的炮轟,除那三位“俘虜”外個個義憤填膺,用“鸚鵡螺號”的衝角把驅逐艦擊沉;在印度洋的珠場和鯊魚展開過搏鬥,捕鯨手尼德·蘭手刃了一條兇惡的巨鯊。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髮。經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於瞭解到神祕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繫,用海底沉船裏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鬥爭。

讀完這本書,我十分佩服偉大的儒勒·凡爾納了,它給人類帶來了“鸚鵡螺號”——這艘與人世隔絕,卻與人世有着千絲萬縷關係的神祕潛艇,他憑藉他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向我們展現了深海兩萬裏行程的奇幻旅程。我感嘆道:“他真是太厲害了!”

凡爾納所描繪的那些人物所體現出來的精神也是令我十分敬佩的。“鸚鵡螺號”艇長尼摩又是個身世不明之人,他逃避人類,蟄居海底,而又隱隱約約和陸地上的某些人有一種特殊聯繫。凡此種種,都給小說增加了一層神祕色彩。既是小說,人物當然是虛構的,作家給鸚鵡螺號艇長取的拉丁文名字,更明白無誤地指出了這一點——“尼摩”,在拉丁文裏是子虛烏有的意思。但這並沒有妨礙作者把他描寫成一個有血有肉、讓讀者覺得可信的人物。

尼摩船長的熱於創造、遇事鎮冷、遇到困難不屈服的精神是我們當代中學生應該學習的。現在的我們都是溫室裏的花朵,經不起一點風吹雨打,受到一點小困難就容易退縮,就容易放棄,今後走向社會,將會有更多的坎坷和艱辛在等着我們,我們要有尼莫船長的不屈不撓、不畏艱險、頑強拼搏的奮鬥精神,就會獲得成功。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8

“牛兒還在吃草,放牛的不知哪去了……”這首讓人心酸的歌使我回想起王二小的故事。

我讀第一遍《王二小》時,不由地想:王二小死了太可惜了,鬼子太可恨了,連小孩子都殺!我想着想着不由得淚流滿面。王二小真的太厲害了!他鎮定,不怕鬼子兇惡,走到山坡上引鬼子上鉤;他機智,在鬼子拔刀時,裝成害怕的樣子,騙過鬼子;他勇敢,能將敵人引入埋伏圈,又把鄉親們帶到長城腳下躲避,自已出來應付可惡的鬼子。而鬼子呢,太猙獰了!他們兇惡,在村子裏燒殺搶掠,連小孩都殺,殺人時,連眼睛都不眨一下,任憑鮮血直流;他們殘忍,連自己人都不放過,屠殺後,棄屍山野;他們野蠻,會把人煮了吃,或直接掏心挖肺,然後把腸子掛在樹枝上,讓太陽把腸子曬乾,再放入他們的肚子裏……

王二小爲了救老百姓,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賦予自己的使命,最後卻英勇犧牲了。王二小,小小的孩子,在敵人的刺刀面前,那麼從容,那麼機智,那麼勇敢。我們怎麼不會油然而生敬意呢?對比他的英雄行爲,想起自己離開媽媽去上學時,眼淚鼻涕,不停哭泣的情景,真是羞愧得無地自容。

讀了這個故事,我有很大的收穫:做一個像王二小一樣勇敢、機靈、遇事沉着的人,是我的目標。我還知道了做人要有責任感,要義無反顧地去完成肩負的任務, 同時我更領悟到做人要懂得奉獻,這種奉獻不一定是爲了國家奉獻生命,而是可以爲建設國家儘自己的一份力量或者爲此而奮鬥!

“牛兒還在吃草,放牛的不知哪去了…… ”隨着這首歌又一次響起,我的讀後感落幕了,王二小感人的故事,我們要永遠銘記!

點評:這篇讀後感首尾都出現了思念王二小的歌曲,可謂構思巧妙,情感真摯,意味深長。習作第二段的對比描寫非常出彩,對敵人的憎恨,二小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之後,又通過自己和二小的行爲對比來表達自己的羞愧之心。層層對比,層層遞進,最終自然地化爲自己豐富的閱讀收穫。這篇習作也告訴我們:王二小的事蹟和精神將永垂不朽!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19

這篇寓言的主要內容是:戰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喜歡聽吹竽,有300個善於吹竽的樂師給他演奏。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 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就跑到齊宣王那吹噓自己吹竽多麼動聽,齊宣王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後,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就這樣不勞而獲地和大家一樣拿優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南郭先生心裏得意極了。後來,齊宜王死了,齊泯王繼承了王位。齊泯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覺得獨奏聽起來才悠揚逍遙。於是齊泯王命令讓300人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那個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我原以爲濫竽充數這事離我很遠。其實他就在我身邊,比如,在課堂上背課文的時候,有的人不會背,嘴型對不上,聲音不敢出,糊里糊塗的亂背一氣,到頭來還是自欺欺人,自己害自己。

以前,我爸爸總是讓我把學過的英語單詞通通背下來要求提寫會。我呢?總是不想背,每次爸爸問的時候我總是濫竽充數,說我會。可每次提寫,我都不會。當我讀過這篇文章時,悟出了一個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就是不知道,要實事求是。向孔子說的那樣: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乃爲之也。

同學們,我們要踏踏實實的學習,一步一個腳印。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0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說得不錯……書能夠給我們帶來豐富的知識,也讓我們懂得了許許多多的人生勵志。

在寒假期間老師要求我們買一本書,然而我就買了《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書名叫做《親愛的漢修先生》。這本書還榮獲了1984年紐伯瑞兒童文學獎的金獎呢!所以,希望每個人都能讀得到這本對我們有意義的書。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拿起書本,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裏面的主人公便就是鮑雷伊了。故事內容主要寫:雷伊喜歡一個寫課外閱讀的作者,那個人是漢修先生,於是就與他聯繫起來,雷伊通過使用寫信的方式與漢修先生進行了談話,談了有關於自己的事情。

因爲彼此都不熟,第一次的通信非常短,總共才兩句話多。由於自己實在太喜歡他寫的書本了,爲了引起漢修先生的注意,雷伊寫完一封又一封。每次的信,漢修先生都有回信。漢修先生爲了鍛鍊雷伊的口頭能力,便提了十個問題讓雷伊回答,最後在媽媽的監督下,雷伊還是回答了,逐漸起來,他說話越來越有條理,伶牙俐齒了。然後漢修先生一直鼓勵他。建議雷伊每天堅持寫日記。不知不覺中他的寫作提高了。於是給自己頂了目標,做了一名作家,很快他在一次的作文獲得了“榮譽入圍獎”,他更堅定自己的目標了。

在這本書中我懂得了:找準目標,加上百分之一的聰明才智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不懈努力,你就成功地邁出一大步,相信自己,相信未來,你的希望之踏將會走得更遠……更長!我們應該多向雷伊學習學習。學習雷伊愛寫作文的習慣,學習雷伊什麼事情都與人分享,學習雷伊的勇敢……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1

暑假裏細細地品位了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心靈被震撼。手捧《簡愛》,感觸很深,我從中體會到許多人生哲理。回憶書中的故事情節,讓我想起很多很多……

簡愛生活在一個父母雙亡、寄人籬下的環境,從小就承受着與同齡人不一樣的待遇,姨媽的厭棄,表姐的蔑視,表哥的侮辱和毒打……這是對簡愛的尊嚴的無情踐踏,但也正是因爲這種痛苦的遭遇,培養了簡愛無限的信心和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種可戰勝一切的強大的人格力量。

在這裏,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如何贏得了男貴族愛情的平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簡·愛勇敢果決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話,邁向一個有着真女性的文學道路的起步。簡·愛藐視財富、社會地位和宗教的威儀,她認爲,“真正的幸福,在於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純潔的心靈。”她的信念和行動展現出來的力量,深打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使生活在金錢萬能的社會中的人們的靈魂得到淨化。簡·愛是一個對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認識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

幸福和情感有着堅定追求的女性,一個不再只是盲從於男人和世俗要求的女性,一個對自己的價值和情感做出了獨立判斷的女性。夏洛蒂·勃朗特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簡·愛發出了一個屬於女性自己的聲音——對於平等、獨立、完整、自由的堅持和追求。

簡愛雖然相貌平常,但性格堅強,自尊自愛。讓我意識到我在她的面前顯得多麼渺小。想到這裏,以前的小事又浮現在腦海中。遇到一點困難就哭喊着,讓父母幫忙;遇到失敗,就放棄;聽見批評的話語,就不高興,甚至哭泣……簡·愛,我學習生活的榜樣,激勵着我前進。因爲我始終相信:腳下的路不會一直平坦,人的一生不會一帆風順,只有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才能克服它、戰勝它,最終達到成功的彼岸。

《簡·愛》讓我收穫了大量奇珍異寶。她讓我懂得自信來源於自智,一個人生活的過程,就是尋找和探索的過程。只要自己的“人生美好”和“事業密碼”對上號,就像一把鑰匙打開了一把鎖,接着徐徐開啓,便是成功的大門。總有一種事業,總有一樣東西,會讓你大放異彩,出類拔萃。所有的傷痛,挫折,失意,失敗,都只是黑暗隨着的一部分,咬緊牙關,勇往直前然後你便豁然開朗。

我們也應如簡·愛一樣,通過雙手的努力,讓自己的人生燦爛發光,讓自己成爲星空下最亮的一顆星。最重要的是爲自己確立意義的奮鬥過程。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2

放寒假後徹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麼刺激一樣,三毛的書一本一本地下單,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嚥地讀下去。因爲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瀟灑,我牢牢地記住了這個愛讀書、愛旅行的她——三毛。

我讀過很多她的書——例如《雨季不再來》、《流星雨》、《我的寶貝》等很多中,我還是最喜歡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灑脫隨性,有夢想,執着的三毛。

這本書講的都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時的所見所聞。整本書裏的麼一個故事,無不充滿了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裏行間,“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沙漠地貌和當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其實煙不是直的,也沒有長河。)

這本書裏的每一個故事都能顯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書中所寫的故事並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溫馨的,在沙漠裏,有許多苦難需要度過。

在這本書裏,我最記憶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啞奴》。當地人思想落後而迷信,總是十分驕傲,以自己的利益爲重。然,善良者有之,啞奴一家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因爲是奴隸,啞奴生來就必須爲財主做事,聽憑財主任意差遣,爲財主賺錢做事。三毛看不慣當地人踐踏人權,與善良有禮的啞奴成爲好友,常常給予啞奴幫助。正如啞奴用手語所說,“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儘管他有一身本領,他終究脫離不去奴隸的身份。被財主賣走的那天,三毛哭着送給他一條毛毯,眼睜睜看着他被綁在車上運走,漸漸變成天邊的一個小黑點。

三毛很嚮往自由,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喜歡我行我素,所以纔會有撒哈拉的故事,纔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很難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也堅持了了。從她的身上我開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對生活的執着、追求和熱愛。我學會了無論生活中有多大的困難,我也要抱着樂觀的心態去面對自己的人生,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和自由。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3

書中記錄了一羣頑皮又可愛的孩子在校園裏發生的一幕幕趣事,林曉琪下課忘記了小便,結果上課就小在了褲子上。劉東總是趁你不注意,偷偷往你的領子裏賽紙條,然後紙條就在領子裏飄呀飄。馬兒帥當了守門員,在場上興奮的又喊又叫,他哪裏是在守門?簡直比攻門的隊員還要衝在前面……看吧,書中類似這樣搞笑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吸引根根的焦點呦。淘氣包看淘氣包,比比誰更淘氣哈!

每次根根看校園題材的小說,都看得非常投入。一本書幾乎是一氣呵成,這本《戴小橋全傳》也不例外。一箇中午的時間,只聽見根根在房間裏邊看邊笑。我湊過去問他笑啥?人家說超級搞笑,還說在這本書中看到了自己和同學們的身影!並把看完的書遞到我手中,讓我也好好讀一讀。

在這本書中,我竟然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戴小橋的媽媽是一個典型的嘮叨型媽媽,在生活中、在學習上都不忘時刻嘮叨戴小橋。看着書中這位嘮叨媽媽,對比着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簡直是如出一轍啊!我在心中暗下決心,今後一定要做一個淡定的媽媽,少說話、多觀察、勤思考。

嘿嘿,沒想到一本書讓母子倆從不同角度分別找到了自己的影子!讀書使人進步,說的是不是就是這個理兒呢?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沒想到根根竟然從書櫃裏拿出《廢話演說家汪小中》這本書看了起來。我告訴根根,這就叫溫故而知新。根根笑着點點頭,自己感慨到,一箇中午讀了兩本書,我的收穫還真是不少呢!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4

《淘氣包馬小跳》之同桌冤家,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路曼曼和馬小跳都非常可愛。

路曼曼與馬小跳是同班同學。路曼曼是班裏最聽話的學生,而馬小跳是班裏最調皮的學生,老師叫路曼曼看管馬小跳。他們原本是一對好夥伴,自從路曼曼把馬小跳的不良行爲的登記告訴了老師以後,他們同桌冤家的戰爭,就這樣拉開了序幕。挑起戰爭的基本是馬小跳,全副武裝,披掛上陣,頻頻向路曼曼發起進攻。一上數學課,路曼曼逮住機會就向馬小跳展開反擊。他們你不讓我,我不讓你,就這樣一部好看的同桌冤家的好戲出演了。

自從讀了這本書後,它讓我明白了:同學之間應該團結友愛,互相幫助。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5

這本書主要記錄了俞敏洪在一路走來的歷程裏,自己關於勵志、成功、人生等方面的一些總結和感悟。

用了很普通的四個字作爲書名,但最好的概括了俞敏洪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的根本原因。從出身來說,他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淳樸農民,和高富帥完全絕緣;從天資來說,他應該是一個很普通的人。大學聯考三次才上成大學,大學成績也非常一般,也導致後來花了三年半的時間想出國留學也沒有成功,反倒花光了所有積蓄,又得罪了北大無法立足,只能租住在8平米的黑暗地下室裏,連想買本自己喜歡的書、給老婆買條普通的裙子都承擔不起,人生可謂到了最低點。

但回過頭來再看,雖然大學聯考了三次,但最終考進了北大;英語大學聯考一次33分,一次55分,但現在他是英語培訓行業的骨灰級專家;出國留學夢破碎,但他所創立的新東方作爲行業的第一品牌,幫助無數學子圓了留學的夢。

和天才的成功之路相比,他所走的每一步對普通人來說更具現實的借鑑意義。與其關注Bill Gates和Steve Jobs的輝煌經歷,不如多想想這個看上去憨憨的中年男人的成功之道。

首先是堅持。沒有這兩個字,他到今天還會是一個只停留在小村莊裏的樸實農民。爲了彌補自己英語的不足,他將幾冊新概念英語裏面的每篇文章倒背如流。能這樣堅持做的人不多,也讓多少學子效而仿之。新東方從一個只有幾十個學員的單一短期小培訓作坊,發展到每年幾十萬學員,幾千個培訓班,在全球有着十幾所學校的全方位教育體系,期間應該經歷了無數大大小小的艱難困苦,沒有堅持,就不可能走到今天。

其次是抓住過程。目標十分重要,因爲沒有目標,生命就沒有方向。但實現目標的過程更重要,因爲生命的全部精彩都是在過程之中。”但問耕耘,不問收穫”,春天的耕耘將使得秋天的收穫成爲必然。俞敏洪從一開始並沒有想到或設定過要創立新東方,甚至連大學聯考時的最高理想就是要上一個師範學校。所以目標是和能力成正比的,當你能力上去了,人生目標自然就提高了。

第三是主動。對大多數人來說,被動的生活已經變成了一種無意識的行爲,沒有航向,隨波逐流。很多人都說要改變生活,但一個被動者是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的。當我們發現自己陷入一種無能爲力的境地時,首先要有勇氣走出這種生活,而走出這個舒適區又需要我們放棄原來的既得利益和習慣。人最壞的習慣就是抱住已經擁有的東西不放,而往往只要捨得放下自己的小天地,就很容易走進宇宙的大天地。新東方人才濟濟,個個特立獨行,怎樣才能把這些人團結在一起而又保持他們的活力?應該說,俞敏洪一直在主動求變,主動進步。他的不斷進步讓新東方不斷進步不斷髮展,從而也給了這些人才不斷提升的舞臺,保持着他們的活力和激情。主動,改變一切。

作爲一個從外人來看不管是財富還是名聲都已達到豐盛地步的人來說,俞敏洪自己認爲做新東方這麼多年來,他真正的收穫不是新東方學校,也不是積累起來的財務和地位,而是在新東方的發展過程中所獲得的工作樂趣、積累的社會經驗以及面對挫折的苦惱和成功的喜悅。斯言甚善!長久以來,我們都爲幸福是什麼所苦惱着。和三十多年前比,物質是極大豐富了,但幸福就是在到達名利的某個點位後會自動接踵而至嗎?事實上,有多少人在到達了以前他們甚至不敢奢望的那個點位後,還是迷茫痛苦,無聊失望?俞敏洪的這段話很好的回答了上面這個問題。幸福是一種心靈體驗,從本質上看更是一種追求,一種動態,是一個不斷完善自己的過程。簡言之,幸福感的獲得,不在於目標所在的點位,而在於實現的過程。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6

出身貧寒的女孩嘉倫被好心的老夫人收養後,就一直想擁有一雙紅舞鞋。然而當她真的穿那雙紅舞鞋後,卻失去了很多珍貴的東西。

嘉倫是一個愛慕虛榮、喜歡炫耀的女孩,虛榮心誘惑她去對別人撒謊、不尊敬,拋棄親情。最終嘉倫受到了懲罰,那就是沒日沒夜地跳舞,然後她跳到了劊子手的家裏,她懇求劊子手砍掉自己的雙腳,劊子手答應了嘉倫,砍掉了嘉倫穿着那雙紅舞鞋的腳,並教會嘉倫聖經中讚美和懺悔的詩詞。嘉倫告別劊子手,開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這個故事告訴我:貪慕虛榮是人性的弱點,她會使人想入是是非非,脫離實際;它還會使人們盲目攀比,心生嫉妒;而強烈的虛榮心會引誘人們走向邪惡的深淵。爲人不可有太強的虛榮心,不要被那些貌似美麗的東西所動心。

只有我們保持超自然、淡泊的心態時,生活纔會和和美美、實實在在。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7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也在猶豫,這句話是否有意義呢?想了許久,結論是有的。那人生彷彿飄在空中的塵埃,終將落定。

自古以來有多少豪傑勇士在歷史的石碑上鐫刻下自己的名字,又能有多少人享盡榮華富貴最終老有所終。其實,無論你是偉人抑或是罪人,無論你富有還是貧窮,也只會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留下自己的一雙淺淺的腳印,在歲月的侵蝕消磨中被世界所淡忘。李白和杜甫才高八斗,爲後世留下了無數華美絢爛的詩篇,卻也只是在異鄉孤獨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詩人普希金點亮了俄國黑暗的夜空,卻倒在了情敵丹特的槍口下。拿破崙曾經馳騁歐洲,鞭及大海,卻無奈憂鬱地成爲他人的俘虜。這樣的例子實在數不勝數,當然也不乏許多遺臭萬年得罪人,秦檜謀害忠臣岳飛,卻也能安度晚年;本﹒拉登打破了世界的和平,而仍然下落不明,其實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總會有game over的時候,就看你怎樣享受這場遊戲的過程。

阿來筆下的主人公便已看透了世間的爭鬥,雖然表面上看起來他是傻子,但他實際上纔是真正的聰明人。他生活在一個如此動盪不安的時代,他愛好和平,不願與他人爭鋒相對,這使周圍的土司對他俯首稱臣;他寬容大度,面對自己不忠的妻子,仍能和好如初;他重仁重義,把兩個奴隸看成自己的朋友;他珍惜愛情可以爲愛情赴湯蹈火。最重要的是,他看破紅塵,輕視生死,對待自己的仇人如朋友。所以當一切如塵埃落定時,他可以坦然面對,不留下一絲遺憾。

有人說,世界上最聰明的人就是那些最傻的人,其實的確如此。當一個人放棄了權利、金錢的時候,也就是最幸福的時候。因此享受過程比獲得結果更重要。

現如今,面對如此多的誘惑,爲什麼不拋棄慾望,愛自己所愛的人,幹自己想幹的事,追求自由和夢想呢?畢竟一切終將塵埃落定,你說呢?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8

最近事情比較多,斷斷續續地看了差不多一個星期纔看完這部書。大量的篇幅在寫李嘉誠生意上的成功,甚至細到每一個重量級併購談判都要濃墨重彩。整部書把李嘉誠寫成了一個生意經念得好,錢賺得多,是多年的華人首富外,好像再也找不到什麼可讀的了。

“貧窮志不移”、“做人須有骨氣”、“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不義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雖歷經坎坷,但從未彷徨。”、“我深刻感受到:資金,它是企業的血液,是企業生命的源泉;信譽、誠實,也是生命,有時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等等,好像成功的人都可以這樣去敘說。

曾有記者詢問他與地鐵公司、匯豐銀行合作成功的奧祕,李嘉誠道:“奧祕實在談不上,我想重要的是首先得顧及對方的利益,不可爲自己斤斤計較。對方無利,自己也就無利。要捨得讓利使對方得利,這樣,最終會爲自己帶來較大的利益。我母親從小就教育我不要佔小便宜,否則就沒有朋友,我想經商的道理也該是這樣。”這是大多數中國母親教育孩子的常識,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俗話說:吃得虧,打得籠一堆。俗話還說:捨得寶來,寶調寶。正是因爲沒有特別之處,才說明這纔是真正的做人之道,做事之道,成功之道。平淡是真,大道至簡,說的可能就是這個意思。

李嘉誠還說過:“在20歲前,事業上的成果百分之百靠雙手勤勞換來;20~30歲之間,事業已有些小基礎,那10年的成功,10%靠運氣好,90%仍是由勤力得來;之後,機會的比例也漸漸提高;到現在,運氣已差不多要佔3~4成了。”

李嘉誠的觀點:“對成功的看法,一般中國人多會自謙那是幸運,絕少有人說那是由勤奮及有計劃地工作得來。我覺得成功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完全是靠勤力工作,不斷奮力而得成果;第二個階段,雖然有少許幸運存在,但也不會很多;現在呢?當然也要靠運氣,但如果沒有個人條件,運氣來了也會跑去的。”

這兩段都與運氣有關,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從來沒有聽說過,誰算計過老天的。在我看來,富豪的運氣就是比一般的人要好。子曰:不知命無以爲君子也。命裏有時終需有,命裏無時莫強求。並不是說個人就不去努力了。恰恰相反,我們每一個人所應該做的是“盡人事”這個過程。結果如何我們不必去強求,強求也強求不來,而應該“聽天命”。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勤奮不是不可以,但這只是在小富的層面。古人云,小富由勤,大富由命。李首富的話,恐怕與常理不太相符。

松下幸之助形象地描繪企業主在企業的不同階段應扮演的角色。事業規模小,可以事事親力爲之;事業規模中等,更多的要依賴助手;事業規模龐大,還必須靠一種精神力量來統治。

“當員工1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最前面,身先士卒,發號施令;當員工增至1000人時,我必須站在員工的中間,懇求員工鼎力相助;當員工達到1萬人時,我只有站在員工的後面,心存感激即可;如果員工增到5萬到10萬時,除了心存感激還不夠,必須雙手合十,以拜佛的虔誠之心來領導他們。”

松下幸之助把他事業的成功,歸結爲人才觀的成功。他有一句深得世界企業界推崇的話:“造物之前先造人才。”我讀的第36本書就是松下,把這些內容搬到這本書來,不知道是想給李首富加分?還是減分?

說到首富自然離不開房地產。1994年5月26日,政府拍賣兩塊官地。其時,樓市仍高企不下。拍賣場卻出奇地冷清,睇客多多,而競者寥寥。結果,一塊粉嶺地皮成交價20.4億,比預期的28億低許多;一塊元朗地皮以5.1億成交,比預期7億多低了3成多。議員張文光赤膊上陣,怒斥十多位地產商控制土地,造成“有地不起樓,起樓不賣樓,賣樓爲炒樓,炒樓變空樓”的荒謬現象。

想必李首富也在被斥責之列罷?當富可敵國的時候,看來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顛覆這個世界?難道這是成爲富豪的意義,或者說追求嗎?

本書快要結尾時,不知道作者是不是想以一句話總結李首富的成功奧祕。但看完下面這段話,卻又不知道在說什麼?對於李嘉誠的投資手法,深有研究的分析師認爲其特點在於前瞻性、戰略性的投資方式,因爲李嘉誠從事的產業無論是房地產業還是運輸業,都因其快人一步搶到頭啖湯而獲得長遠發展。

說到李首富與中國兩大藥業集團的合作,我只看到了下面這句有趣的話。當地有人將板藍根沖劑比作“中國咖啡”,一遇上感冒發燒就衝上一杯。顯然中藥在李首富的加盟下,已經走向了國際舞臺。

細想首富多年來的財富積累,香港迴歸後的這前18年應該是高歌猛進的18年,也是香港貧富懸殊距離拉大的18年。利用政策資源,投資國有資產,本來就是在商言商,無可厚非。否則,怎麼會有奸商奸商,無奸不商的文化傳承呢?無論你的商業帝國有多大,幸運之神如何關照你,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一個成功商人的命運如果不是跟自己國家、民族的命運綁在一起,而是跟“錢”綁在一起,又怎麼能蛻變得偉大和脫俗呢?

讀罷此書,無奈驚呼:商人就是商人!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29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是當前暢銷全球的關於經濟全球化的書。作者托馬斯弗裏德曼,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在五百多年前,哥倫布使用此刻看來是極其簡陋的航海技術穿越大洋,並安全返航,以此來證明"世界是圓的"。他們在茫茫大海中折騰了71個晝夜,發現了第一塊陸地。哥倫布深信他沿着地球的另一個方向來到了印度,而實際上,那是之後被命名爲"亞美利加"的新大陸。不管怎樣,在哥倫布之後,"世界是圓的"已經成爲了人們的常識。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是把自我頭腦中已有的經濟全球化的理論或者認識調動出來與之進行一個廣泛的比較,確實感到經濟全球化洶涌而來,同時也深感自我知識的匱乏,同一個時代生存在同一個地球上,我竟然在自我狹隘的小圈子裏生活了二十多年,實在是令人震驚和羞愧。

幾個世紀後,弗裏德曼來到了真正的印度。他發現,那裏的人們在頂尖學府裏理解教育之後,已經掌握了當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世界彷彿又驟然變平了——鼠標點擊之間,在印度就能夠輕易調動遍佈世界的產業鏈條。這就是《世界是平的》所描述的"全球化3.0"。

弗裏德曼不愧是記者身份,他用幾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膽的想象來解讀全球化,確實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有點象在看電影,也有點象在讀一篇扣人心絃的懸疑小說。但讀完之後,冷靜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讀到作者本身並不是經濟學家,因爲他對經濟全球化的解釋過於隨意,有時爲了生動就捨棄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過於認真,需要去僞存真。

弗裏德曼指出,由於市場的全球化,異常是資本市場的全球化,使這個世界的經濟敏感得比流感來的還快,比禽流感的傳播還要迅猛。有點像“蝴蝶效應”。或者你仰天長嘆一口氣,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颶風。你跺一跺腳,就引發了“東南亞海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越來越千絲萬縷,越來越榮辱與共。由於資本市場的一體化,可能我們已經不能辨別世界500強企業到底是哪個國家的。

他認爲此刻的社會必定抵擋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在《世界是平的》一書出版之前,他已經是美國公認最有影響力的新聞工作者之一。《世界是平的》更讓他贏得了大師的聲譽。

弗裏德曼對環境問題表示了高度的關注,指出引起環境問題的原因經濟的不合理發展,但同時指出解決環境問題還是得靠科技,人類必須走一條科技提高與環境保護共同發展的道路。我是讀不太懂這本書的,但還是收穫了緊迫感。深感國家要強大,要走出狹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場徘徊的囹圄,還是得靠人才。應對洶涌而來的全球化浪潮,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戰略型的人才,無疑是個巨大的硬傷。企業缺乏全球化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經濟發展浪潮中浮沉,國家缺乏全球視野的人才,就難以在世界範圍內把握自我的命運。此時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學者說的那句話:“中國需要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更需要比爾蓋茨”。

本書也提醒了我們,在剷平的世界競技場上,我該如何提高自我,讓自我永遠堅持很強的競爭力。所以我們必須:1).不斷地學習吸收新知識,尤其是電腦方面與自我工作和業餘愛好有關的新技術、新軟件;2).不斷地鞏固已學到的知識;3).不斷地學習瞭解世界設計領域的新動向和潮流,同時豐富自我的管理知識和提高管理水平;4).不斷地瞭解同行業的發展狀況。否則,自我有隨時在平坦的競技場上站不穩的可能。一句話:準備好自我,隨時迎接新的挑戰。

當前,中國正在走一條科技興國的科學發展之路,這是適應經濟全球化的不二選擇。不僅僅中國需要科技興國,需要科學發展,任何國家都需如此,因爲這是經濟全球化時代的遊戲規則。

林徽因傳讀後感 篇30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師生往往都偏重實踐、動手操作,看重操作結果,忽略了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從而導致學生很難用語言來準確地描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語言智能的發展。在信息技術教學的初期,一些計算機的基礎知識、基本概念都融入了學生的操作實踐中,我們老師要有意訓練學生能用語言準確規範地描述自己的操作,培養學生的語言智能,也有助於學生更清晰牢固的掌握基礎知識。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也更有助於同學間的互幫互助,更便於協作學習的開展。

數學——邏輯智能是指數學思維、邏輯推理和科學分析的能力。計算機作爲一項操作性極強的學科與邏輯數理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是數學——邏輯智能發展的產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從具體的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從算法設計到的計算機語言的運用,再到程序的測試運行,爲每一個學生個體的數學——邏輯智能的發展提供了空間;教師再對學生中的不同算法設計進行再分析、再比較,進一步優化程序設計思想,從而促進整體數學——邏輯智能的發展。

空間智能就是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外部空間世界的模式並能夠運用和操作這種模式的能力。利用真實空間、藉助現實物理空間(如學校校園或多媒體計算機教室的所有計算機)進行直觀教學(如解釋局域網概念,瞭解局域網有關佈局等)是培養空間智能最直接的手段。採用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像並茂,生動形象地創設空間,把教學內容視覺化,使學習的對象形象化,達到空間表徵,有利於開發視覺、激活學生的空間智能。教師要建構這樣的空間,設計製作有效的多媒體課件,既需要獲取人類知識體系,也要求創造性的智能活動。

身體運動智能是指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的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實踐、動手操作機會較多,相對更有利於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如學生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打字、進行文字處理、數據分析、作圖繪畫、編曲欣賞等,在發展了多種智能的基礎之上也同時促進了身體運動的發展;再者可以創設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或者利用計算機本身的優越性,在遊戲中間接發展身體運動智能。

人際智能是人的多元智能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它主要指與人交往合作,覺察、體驗和解讀他人的情緒、情感和意圖,並能據此做出適當的反應的能力。小組協作學習不僅能培養學生的交往意識和能力,開發學生的人際潛能,而且可以幫助、促進弱勢羣體,從而達到智能互補的效果。當然一般地在開展協作學習前,在學生自願組合的基礎上引導他們進行異質性分組,以便使智能互補,然後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確保人際關係能力的提高。

以製作電子小報爲例,教師先確立小報的主題,接着要求各小組集中討論板報的設計,然後由組員分工合作共同製作小報,完成後每組指派一人解說,最後由教師評定。俗話說“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製作完成的小報肯定是集小組成員的多元智能於一體的最優秀的作品。類似這樣的小組活動,讓每一個學生都增加了活動的機會,有助於養成學生主動參與,勤於動手,樂於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習,在合作中學習,以及在實踐合作中逐漸養成與他人共處,與他人合作和交流的良好品質,特別是對那些性格內向、知識和技能暫時較差,容易害羞的學生,合作學習會給他們更多一些嘗試學習和體驗成功的機會,激活他們人際交往的意識;合作學習能營造輕鬆自如的學習氣氛、降低學生的焦慮感,學生之間願意溝通,願意表達自己真實的思想感情,提高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