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跟師心得體會(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4W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篇1

我的老師李硯民主任是開封市中醫院風溼腎病科的主任,現已從事中醫事業30餘年,在30餘年的行醫生涯中,她從未離開過病人,從未離開臨牀第一線,可謂名副其實的中醫臨牀家。而我僅僅跟隨學習不足2年,在這短暫的時間裏,李硯民老師不僅在技術方面給我以指導、更是教導我何爲醫德。她認爲“醫乃仁術”, “爲醫者,應待患者如親人,至精至誠,讓飽受病痛的患者飲桔之甘泉,啖杏林之蜜果,擺脫困境,步入坦途。”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通用3篇)

專攻疑難重症是李硯民臨證的一大特點,經她治癒和挽救的重患究竟有多少,誰都很難數得清。

例如,一位久患心臟病的阿姨,在西醫院已經宣判無藥可醫,患者阿姨抱着一線希望找到李硯民主任,李硯民主任經過詳細的檢查後,覺得這種疑難重症治療很棘手,但一個醫生的責任感促使她一定要挽救這個病人。於是,她研究病情開出了第一個處方。以後根據病情變化,不斷調整藥方,並鼓勵病人堅定信心。服藥50多劑後,病人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可以正常生活。

又如一位脾腫大的患者,在多家醫院都沒有查找出病因,也是聽到病友介紹,找到了專看疑難雜症的李硯民主任,在李硯民主任的詳細問診及檢查下,幫患者找到了病因——寄生蟲!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再如,從新西蘭乘飛機慕名而來的傑克•貝蘭克,尻以代踵,脊以代頭,步履蹣跚。國內外多種療法幾乎用盡,這次他要找李硯民主任碰碰運氣,醫好他的腰痛病。神奇的中醫中藥使他站穩了腳,直起了腰,邁開了堅實的步子。回國後,興奮地用電報向他的恩人報喜:李硯民女士,萬分感謝您用神奇的醫術治好了我的腰痛病,一切感覺良好。雖然我已經61歲了,可是身體卻象16歲少年一樣充滿活力。

李硯民主任精通中醫內科、婦科、兒科,尤擅內科,對中醫腎病、心病、脾胃病、風溼病、溫熱病、消渴病等均有較深的造詣,臨牀上獨具特色,經驗豐富,療效卓著。

李硯民主任不但繼承了前賢精湛的醫術,同時也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醫德醫風,她以“大醫精誠”之訓,鑄成“救死扶傷”之心。她崇拜仲景論證之精闢,更佩服仲景“下以救貧賤之厄”之至誠。她雖已久負盛名,但毫無名醫架子。多年來,她廢寢忘食地工作,耐心地接待每一個就診者。一般來說,來請李硯民主任診病的人,大都爲重患或疑難病。人們常常看到,下班時間已經過了很久,她還在爲“號外號”的病人悉心看病,特別是對那些慕名遠道而來或一時掛不上號的農村病人,寧肯犧牲自己的休息,也要爲他們診治。有的病人跟到家中,或截在路上,她都是和顏悅色地接待,安排時間爲他們耐心診治,從不厭煩。對於一些來信、來電尋醫問藥的病人,她總是認真回覆,或調劑藥方,或鼓勵病人增強信心。因此,許多患者不僅把她看作救病的醫生,還把她當成自己的朋友,精神的寄託,康復的希望。

李硯民主任作爲開封市中醫院人,以其高超的醫術,堅韌不拔的科研作風,帶動了開封市中醫院的發展,慕名前來診治的患者衆多,並於20xx年成立了開封市中醫院風溼腎病科。李硯民主任紮實的中醫理論功底,精確的辨證論治,豐富的臨牀經驗,使她練就了勝人一籌的醫療技術,有多少患了所謂“不治之症”的病人,在她的精心治療下恢復了健康。她謙虛謹慎,從不滿足自已的成就,雖已患者衆多,仍手不離卷,孜孜以求。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篇2

8月開始,萬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先後有7名同志分別參加了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以及海淀區首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的學習,跟師至今,已近一年時間。通過這一年的學習,中醫科的醫生無論是在基礎理論、臨牀技能還是醫德、醫風上,都深深受到了帶教老師一言一行的影響,頗有感觸與體會。

我的老師呂培文主任是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原外科主任,她1969年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醫療系,於70年代分配到北京中醫醫院外科從事臨牀及教學工作。中醫啓蒙於外科名老中醫趙炳南、房芝萱等老中醫,在中醫外科治療各類瘡瘍、乳房疾病及周圍血管病,如脈管炎、動脈硬化閉塞症、大動脈炎等疾病中,受到各名家老師的教誨,醫術上要嚴謹、認真、一絲不苟,要學無止境。1991年國家爲了搶救祖國醫學遺產,使傳統醫學後繼有人,呂培文主任成爲王玉章老教授的學術繼承人,繼承了王老行醫50年的絕技,如對乳房疾病的辨證論治、對慢性潰瘍的陰陽辨證及一些傳統外用藥的製作與用法等。呂老師已從醫40年,臨牀經驗非常豐富,而我有幸成爲了她的學生,跟隨她學習中醫外科學的知識。作爲一名社區中醫全科醫師的我,剛剛參加臨牀工作近3年,臨牀經驗的絕對不足,既往中醫外科知識的零接觸,那麼這三年的學習將對我本人來說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經歷和過程。

學習中醫外科以來,我的臨牀思維更爲開闊了。中醫內科和中醫外科雖同屬於祖國傳統醫學的一部分,但是有很多理念又有所不同。從中醫內科來說,常用的辨證思維側重於臟腑辨證,在於病人的整體,往往忽視了病人的局部;而呂老認爲作爲一名中醫外科大夫,臨牀辨證除了整體辨證之外,局部辨證也顯得非常重要,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要相結合。因爲外科疾患最顯著的特徵就在於局部病竈的存在,一般都有比較明顯的外在表現。主要包括紅腫、發熱、疼痛、成膿、麻木、潰瘍、結節、腫塊、瘙癢、功能障礙以及皮膚部位的各種損害等。由於局部病竈存在的直觀性,能夠有效地提供了臨牀辨證的客觀依據。也有某些全身疾病,其病竈反映卻在局部。但由於疾病的病因不同,程度各異,因而轉歸順逆相差甚遠。因此,外科辨證雖多從局部病變着手,以局部症狀爲重點,但也絕不能孤立地以局部症狀爲依據,只有從整體觀念出發,局部與全身辨證相結合,外在表現與五臟六腑病變相結合,辨證求因,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質,綜合起來進行辨證,抓住證候的主要致病因素,才能爲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據。

另外,呂老始終堅持中西醫結合,辨病與辯證相結合,臨牀要注重臨牀體格檢查,在辨證施藥的同時也要鞏固西醫基礎知識。呂老在臨牀上除了中醫四診“望、聞、問、切”,還很注重臨牀的體格檢查,並有着深厚的西醫臨牀功底。凡是有需要的病人,不管是初診還是複診,她都一個一個地耐心檢查,仔細詢問及觸診。外科病患比較特殊,像糖尿病足、乳癰等有創傷的疾病,局部創面的流膿、惡臭,有的病人自己都受不了,但呂老師不怕髒和累,親力親爲,一一認真細緻的檢查,對於病患的西醫檢查報告也是仔細的查看,就病情及相關注意事項進行講解,使病患對自己疾病有較爲深入的瞭解,深得病人的感謝與感激。呂老師這種敬業和專業的精神,與病人之間良好的醫患關係,提醒我們年輕一輩的醫生,應該好好學習西醫基礎知識,注重臨牀最爲基本的體格檢查,不要老是依賴各種輔助檢查,同時要與病患進行良好的溝通,爲病人增強治療疾病的信心。

一年的跟師學習轉瞬即逝,雖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我對於外科疾患如乳腺增生、周圍血管疾病、溼疹等疾病的西醫診斷及中醫藥治療有了初步的認知和體會,但僅僅這些是不夠的,自己離老師預想的階段、與上級部門提出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將繼續努力,珍惜餘下2年的跟師學習,在中醫藥繼承和發展的道路上繼續前行,完善自我,不斷提升自身技術水平,不辜負院領導、同事們以及老師的期望,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社區中醫師,做好社區居民健康的守護者。

中醫跟師心得體會 篇3

中醫的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大多是在前人總結的經驗基礎上,而如今在學習中最缺乏的就是臨牀經驗,以及上一輩對我們在學習中的指導和答疑,使學習完全理論化,太過於抽象而不能結合實際讓理論知識更加紮實。

在一年的跟師過程中,得到了陳明老師在學習中醫方面的諄諄教導。我現在還清晰的記得,在跟師的第一天,陳明老師和藹地問我在學習中的困難以及更多的想了解哪方面知識。由於陳明老師是中醫科班出身,因此推薦我們背誦《醫學三字經》,教導我們一定要多背多記,在中醫的學習過程中記憶是基礎,而且是最重要的,即使還不能完全理解書中所講的內容精髓,但一定要靠死記硬背,這樣在臨牀實習中才能更充分的體會到書中的旨意。在制定了學習計劃後,老師又帶着我遊覽了整個醫院,耐心的給我們講述了關於醫院的一些事蹟。

在跟師過程中,能學到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和老師的交談中,能瞭解到她在讀經典學習中有什麼好的方法,在自己淺層的理解上能更深層的瞭解,也能糾正自己理解有偏差的方面。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最寶貴的就是能得到前人的指導和教誨,在堅定自己學習目標的同時,也能加深自己的理解層面,擴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世界上大多數偉人都是站在別人的肩膀上成功的,之所以有了前人失敗的經驗,才能從更多其他的方面着手研究;也是因爲有了前人成功的經驗,才能讓更多的人有信心堅定自己的目標,繼而取得更多更好的成功。就是因爲有了前人的經驗,才能幫助我們更快更好的取得成功,從而在成功的基礎上繼續向更高更深的層面研究,正是這樣社會才能進步。在我的人生軌跡當中,跟師是一項重大的收穫,讓我對中醫學習有了更深的瞭解,也讓我明白了理論與實踐的距離,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往往能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抽象性,讓我們無法真正的理解其含義,而如果沒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在實際臨牀中也無法充分理解其理論的含義。

因此在跟師的學習過程中,必須要打下堅實的理論功底,必須要記憶更多的理論知識,這一切都是爲了更好的結合臨牀,更好的融入臨牀,在實習中更能充分運用所學的知識。 這個月又可以參加外科醫師討論會了,大家都分成了小組,在每個小組裏大家除了可以一起學習外,也可以一起探討臨牀中遇到的問題,交流在處理疾病中的不同見解。在大家的交流中能瞭解更多人的想法,也學會從不同方面去理解同一個問題,

也鍛鍊了我們的表達能力。因此希望這種制度能夠延續下去,讓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古語云:“一日爲師,終生爲父”。在學習過程中我們要用心去和老師相處,相互尊重,提倡一些傳統的好行爲,日久自會見真情,老師定會將學問傾囊相授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