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電影牧馬人心得評價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31W

《牧馬人》這部電影並不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相反,還有一些輕鬆幽默的場面,小編整理了1982電影牧馬人心得評價體會_牧馬人最新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

1982電影牧馬人心得評價體會

1982電影牧馬人觀後感

我的第一點感想是這個片子拍得很美。一開始就展現了“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這首著名詩歌的意境,是自然美。還有一個重要的是人性美。在那艱難的年代裏,下層人民中相互幫助、互相信任,物質生活的貧乏卻凸顯了人與人之間樸素美好的感情,這種場景在影片中隨處可見,如許靈均和李秀芝結婚邀請鄰居、許靈均當了國小教師後鄰居們在他家聚會的場景,無不洋溢着溫馨和歡快。女主人公即使從現在的眼光來看,也堪稱一個完美的角色。她雖然只有國小四年級的文化水平,但勤儉能幹,善於持家,相夫教子,把一個對生活幾乎喪失了希望的“右派分子”以及他家徒四壁的“家”進行了徹底改造,變成了修葺一新、井井有條、雞鴨成羣、綠樹蔥蔥、充滿歡歌笑語的新家。她有着一些樸素的做人準則,不管許靈均戴着右派的帽子,還是後來突然有了一個億萬富翁父親,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在我眼中,他就是許靈均”,一直是那樣的從容和淡定。對待五歲的兒子,她教育他“錢只有是自己掙得,花的才踏實,別人的錢再多也不能要”;對素未謀面的公公,她認爲在許靈均的家裏哪怕只是站了一晚上,都是許家的媳婦。爲彌補一次也沒有給公公端過茶倒過水的遺憾,在許靈均臨行到北京前,她煮了很多茶葉蛋,買了兩袋枸杞,託許靈均帶給老人。影片通過這些細節,刻畫了雖然這個文化水平不高,但家教良好、通情達理,深諳人情世故的完美的女性形象。

謝晉導演出身書香門第,有着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在解放前接受過正規的電影導演教育,後又經歷的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的建設浪潮激情、後來的歷次運動,以及撥亂反正後重見天日的百感交集的喜悅。有這樣經歷的藝術家,身上往往有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還接受過革命主流思想的洗禮。所以,影片會不時流露出一些直接或間接的類似說教的成分。不過我並沒有覺得這些“說教”有什麼不妥,或者覺得彆扭。十年動亂毀了他們本應最有創造力最輝煌的黃金年華,但國家的政治生活變得正常以後,他們獲得了藝術生命的第二個春天,想必在動亂年代他們一直在關注和思考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現在他們迎來了新的時代,怎能不歡欣鼓舞,怎能不在藝術活動中表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影片中,通過李秀芝的口,反覆說道“麪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段話是李秀芝和小姐妹們在看露天電影《列寧在1918》時學到的。這句話充滿了暗示,即是對個人和家庭生活的未來憧憬,也是對國家前途的憧憬。

1982電影牧馬人評論

許靈鈞解除勞教後,因無家可歸,被留在牧場放牧。老牧民董大爺給他釘上門簾子擋冷風;董大娘送來了熱騰騰的麪條,他很感動。十年動亂中,郭子等牧民想方設法保護他免遭橫禍。在他們之中,他找到了父親和母親,找到了溫暖和希望,找到了勇氣和力量。“中,從四川逃荒到敕勒川牧場的農村姑娘李秀芝,舉目無親,無處安身。善良的郭子將她帶到許靈均的小破屋裏。秀芝不嫌許靈均是“右派”,許靈均感激秀芝對他的信任。因爲秀芝的勤勞賢惠,許靈鈞感到溫暖。也因爲周邊的這些善良淳樸,在困難中大家一起咬牙度過,互相幫助,讓許靈鈞這個從小就沒有得到完整家庭的愛的人珍惜這種相濡以沫。人民羣衆的愛撫慰了他革中受傷的心,讓他重拾對這個國家的希望。是大自然純淨了他的思想,是勞動陶治了他的感情,是質樸、善良的牧區人民溫暖了他的心。愛人民必然愛祖國,相信人民必然相信祖國。

爲了祖國和人民,許靈鈞放棄了優越的生活環境。父親許景由本想接兒子許靈鈞回美國接管他的公司,但父子之間,除了漫長三十年的情感隔閡,還有深深刻在兩人身上的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特徵。父親許景由在美國待了三十年,早已去中國化,成爲外中內西的人,他說:“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玩耍的動物’。”他帶許靈鈞吃高檔的菜,挑選昂貴的瓷器,而這些都是許靈鈞陌生的,不習慣的生活方式。他顯得和父親格格不入,他的身上,更多體現了中國農村人的質樸和堅毅。當父親提出帶他回美國時,他拒絕了,他說現在的中國需要自己,他熱帶中國,熱愛人民,正如艾青所說的:“因爲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這裏有他的妻子兒子,有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朋友,有他需要教育成才,報效祖國的學生,有他牧馬二十年的廣闊的草原……許靈鈞選擇回到西北敕勒川,回到妻子兒子身邊,回到患難與共的朋友身邊,留在好不容易煥發新顏的祖國身邊。

要相信中國,相信古老中國具有扭轉乾坤的力量,這是許靈鈞的堅信,這也是影片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和我們作爲新一代中國人要銘記的。

1982電影牧馬人影評

雖然自己不是“右派”許靈均,但我也想當牧馬人。說實話,我讚賞敕勒川魅力無窮的自然風光,我被許靈均和李秀芝的獨特的感情生活而感動不已,我更加敬佩牧民的質樸和熱情的高尚的品格。因此,多少次在酣夢中,我都成了在大草原上揚鞭馳騁的牧馬人。

就在前天晚上,我又一次觀看了《牧馬人》這部老電影。在將近兩個小時的觀賞過程中,我時而手舞足蹈,時而潸然淚下。是啊,我完完全全被故事主人公那種彎彎曲曲的命運而震撼了。回想那個年代,追憶自己飄逝了的青春歲月,我同樣覺得老牧民們說的“吃飽飯,不想家,住到一起就和一家人一樣”很有道理。我害怕自己遭遇坎坷,也渴望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幸運地騎馬奔馳在美麗而遼闊的草原上。

善良,讓一羣本土人與一個外地人的命運緊密地連在了一起。在許靈均身處孤獨絕望之境,是董大爺和董大娘以及草原上牧民們給他送來了關愛與溫暖。於是,我深深懂得了:善良就是一縷縷溫暖的陽光,善良就是一棵棵充滿着生機的大路小徑旁的綠樹,善良就是一朵朵在歲月長河中奔騰不息的潔淨的浪花。一個人沒有了善良,他(她)無疑會成爲孤家寡人;倘若一羣人通通喪失了善良,這羣人肯定會集體走向萬劫不復的地獄。許靈均的妻子李秀芝是善良真誠的,對於丈夫是否離開中國去美國的抉擇,她說了一句發自內心的話語——“你捨不得學校的孩子,捨不得這裏的鄉親”。正是因爲這句話,許靈均最後選擇了把根深深紮在了這片多彩多姿而飽經滄桑的國土上。

我也是農村人,也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的兒子,看了這些感人肺腑的電影畫面,自然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融入某些場景之中。真的,我的父老鄉親們同樣是淳樸善良而熱情大方的人,儘管我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但大家對這片土地的愛戀始終依然如故。

1982電影牧馬人評價

這部電影並不給人以沉重的感覺,相反,還有一些輕鬆幽默的場面,比如相親們爲了保護許靈均,連哄帶騙的要隊長同意他們趕快帶着許靈均進山放馬,避免了許靈均被。後來許靈均的右派帽子被摘掉,上級給了他500塊錢的補償款,他的兒子說“我長大了也要當右派”,簡直就是黑色幽默。

影片中還有一個人,就是許靈均父親的女祕書,似乎在影片中沒什麼太大的作用,用現在的話說,是個“花瓶”角色。但這個角色的作用不可忽視,她起到了許氏父子之間溝通的橋樑作用。許氏父子因隔閡太久,難以溝通,憑藉女性的細膩和善解人意,她幫助許靈均打開了話匣子,打開了回憶的閘門。

最近我老是懷念80年代,因此特別喜歡看80年代的電影,聽80年代的歌。我發現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其實那是我還小,還只是那個年代的局外人。現在也還沒到動輒懷舊的年紀。也許是對現在生活環境的不滿意。每次回到老家,看着被圈佔的土地,拔地而起的住宅樓,整齊的工廠廠房,再看看那些被填平的、或漂浮着垃圾或廢水的小河,心裏有點惆悵和失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