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9W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20__年5月11日,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青島港誕生,開港作業便達到單機效率26.1自然箱/小時,之後這個世界紀錄被6次刷新。2020__年底,單機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時。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29篇)

20__年11月,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二期“全球首個5G智慧碼頭”開港運營,再次以“中國速度”震驚世界航運界。

“我們從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極致的工匠精神和羣策羣力的團隊協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銘記。”張連鋼說:“世界紀錄不是任何人施捨給我們的,是全體隊員不斷超越自我、拼命幹出來的!”

“僅流程測試案例就編寫了5000多個,反覆測試十幾萬次。”“連鋼創新團隊”項目經理竇亮說。在一次測試中,他們發現某處系統功能出現異常,但疑點有數百個,大家按流程一點點回溯,連續一週每天干到凌晨,最終找到了問題點。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段時間,AGV(自動導引車)“死鎖”情況頻繁出現,李永翠和同事們用了幾個月,分析了上萬條工作日誌,從中歸納了十幾種“死鎖”類型,最終成功“解鎖”;負責操作的朱文峯、王吉升、隋曉等對100多個流程反覆修改十幾稿;負責作業的李波、管廷敬、耿衛寧等做了40多個閘口方案……

開港至今,“連鋼創新團隊”推出了一連串耀眼的“全球首創”:全球首次研製成功機器人自動拆裝集裝箱扭鎖;全球首次研製成功軌道吊防風“一鍵錨定”裝置;全球首創自動導引車循環充電技術;全球首個氫+5G智慧碼頭……而且,經過173次的動態優化,自動化碼頭管控系統已經越來越“聰明”。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業組負責人李波清楚地記得,自動化碼頭運行後不久,鹿特丹世界門戶碼頭的考察團來到青島港,提出要到自動化碼頭作業現場看看,並且要求拍照、錄像,很明顯就是想檢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的“成色”。

“給他們拍,讓他們看!我們的技術,僅憑拍照和計算是學不走的。”李波向張連鋼彙報後得到了這樣的答覆,自動化碼頭行雲流水般的作業征服了曾經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受理和授權專利124項,取得軟件著作權14項,發表論文70餘篇,核心技術掌握在團隊自己手中,這就是張連鋼自信從容地讓國外同行隨意拍照的底氣所在。

20__年,從不邀請亞洲港口參加的全球自動化碼頭峯會主動邀請“連鋼創新團隊”分享建設經驗,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同時獲評“全球自動化碼頭最佳效率獎”。自碼頭運營以來,已接待來自全球60個國家和地區的4萬餘人次,成爲展現中國智慧的亮麗名片。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在全自動化碼頭立項之初,爲了掌握第一手資料,“連鋼創新團隊”先後奔赴荷蘭、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但國外同行並不展示核心技術和關鍵數據,團隊成員只能走馬觀花地遠望。

當時,國外企業也曾提出規劃設計方案,但卻開出了天價,並且附帶有系統不開放等條款,拒絕提供核心技術,一旦接受,就會陷入國外企業的掣肘。

“真經”難求,核心技術買不來,成功只能依靠自己!“連鋼創新團隊”決定,自主設計建設全自動碼頭,給中國港口人爭口氣。

懷揣着爲國爭光的情懷,團隊成員千方百計蒐集信息,如飢似渴“惡補”相關專業知識,夜以繼日地苦幹,不到兩年累計召開了3000多個專題分析論證會,每個專業都形成了上萬字的論證報告。

他們僅用了3年半時間,完成了國外碼頭近10年的研發建設任務,還先後攻克了1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爲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運營提供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如果沒有“連鋼創新團隊”咬緊牙關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封鎖,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不會有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走向全球領先。

我國一些關鍵產業近年遇到的瓶頸已充分說明,自力更生纔不受制於人,自主創新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術。各行業“卡脖子”技術的突破,需要各行各業不懈奮鬥、勇攀高峯。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日前,市委、市政府作出關於向山東港口青島港“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創意創新創造的決定,要求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引領作用,創新路數打法,在全市迅速掀起創意創新創造新高潮。

決定指出,動員全市上下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立足崗位,全面、系統、多元、深入地開展創意創新創造,充分激發各行各業各類羣體的激情活力,凝聚廣大黨員幹部、企業家、職工等幹事創業力量,是實現爲青島擘畫的宏偉藍圖,立體、綜合、全方位、內生地“搞活”青島這座城,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育先機、開新局,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必然要求。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激盪思維、敢想善謀”的創意精神,放眼全球看青島,站在未來看今天,點燃全體市民的創意激情,釋放從點到線到面的創意“金點子”,爲城市發展建言獻策、貢獻智慧,讓整個城市創意熱潮涌動,形成鼓勵思想碰撞、崇尚創意時尚的濃厚氛圍,匯聚“愛青島,讓青島更美好”的強大創意力量。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突破自我、敢爲人先”的創新精神,牢牢抓住創新這一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決摒棄按部就班、因循守舊思維,堅決向各類不科學、不高效、不合理的制度流程機制開刀,以改革的視角精簡層級、打破壁壘、拔掉藩籬,特別是在打好15個攻勢、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等重點領域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用新的理念、新的邏輯、新的打法、新的技術創新性開展工作,強力推動青島在開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乘風破浪、奮勇前進。

決定提出,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就要發揚他們“緊抓快乾、奮勇爭先”的創造精神,緊緊圍繞全市重點任務、重要工作、重大活動,以改革的“衝擊鑽”擊碎前進道路上的難點痛點堵點,運用市場的邏輯、調動資本的力量,在平臺搭建、政策扶持、人才引進等方面爲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支持,爲改革者負責、爲擔當者擔當,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和勁頭,形成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使青島成爲成全四海企業家和創業者創意創新創造的“熱帶雨林”。

據悉,“連鋼創新團隊”奮力建成亞洲首個全自動化碼頭和全球首個5G智慧綠色碼頭,爲世界自動化碼頭建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嶄新方案,是科技報國初心的不懈追求者,是“振超精神”的傳承弘揚者,獲得“全國交通運輸系統勞動模範”、“齊魯時代楷模”、全省“勇於創新獎”、“青島楷模”等榮譽稱號。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1997年,38歲的下莊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毛相林,作出驚人決定——修公路。

下莊村位於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被四面千米高山絕壁合圍,猶如坐在一口井中,修路難如登天。

當時唯一的出村路,是一條“108道拐”的古道,去縣城一來一回至少4天。住在“井底”的近400名下莊村民,近一半人一輩子沒走出過大山。貧窮閉塞成爲下莊人難以擺脫的宿命。

“咱不能一直當窮漢,就算再難,我也要帶頭衝一衝。”毛相林在村民大會上給大家鼓勁:“山鑿一尺寬一尺,路修一丈長一丈。這輩人修不出路來,下輩人接着修,摳也要摳出一條路來。”

那年冬天,改變下莊人命運的這條路開工了。全村青壯年帶着工具和乾糧上山,吃住在山洞,睡覺就在腰間拴根繩子,另一頭在老樹根上打個結,以防夜裏翻身掉下懸崖。爲了早日修通公路,毛相林在山上住了3個月沒回家。

修路遠比想象的難。四周陡峭巖壁,很難找到落腳之地,膽子大的腰繫長繩站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高的懸崖邊鑽炮眼,先炸出一小塊立足之地,再用鋤頭、鋼釺和大錘,一塊一塊把石頭鑿下來。

村民楊亨雙回憶,有一次鑽炮眼,他站在懸崖邊,腿抖得兇,頭頂還不時掉碎石。就在那時,毛相林說,你們都別動,我先下去探探底,一個人繫上繩子下去了。工地上,遇到危險情況,毛相林總是第一個上,最重的活總是他帶頭幹。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在沒修公路前,村裏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後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鑽機,村民們就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說,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後,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遊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後,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衝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願望,帶領大家致富,纔是我最終的夢想。

毛相林帶領鄉親們發揚新時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黨員幹部衝鋒在前,苦幹實幹,就一定能取得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終勝利!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20__年5月,中宣部授予錢海軍同志“時代楷模”稱號,褒揚他是燈暖千萬家、奮進共富路的新時代勞模代表,號召全社會向他學習。

52歲的錢海軍是寧波慈溪供電公司社區客戶經理,他們主要負責9個社區6萬多戶居民的用電服務工作。從用電諮詢到安全巡查等,錢海軍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從1999年開始利用一技之長,在工作之餘爲殘疾人、孤寡老人等提供免費家庭電力維修,被大夥親切地稱爲“萬能電工”。到現在,錢海軍已經結對幫助了100多人,而志願服務的範圍也從起初的電力維修改造,到後來居民日常生活的煩心事。

23年來,錢海軍沒有換過手機號,手機24小時開機,只爲需要幫助的老人能夠在第一時間找到他。

錢海軍還發起成立了志願服務中心,影響帶動着身邊更多人蔘與志願服務。目前,中心有註冊志願者1200多人,發展了25支志願服務分隊,開展了“千戶萬燈”“暖心空巢”“扶貧助學”等多個志願服務項目。

把幫助他人當成自己的事,在平凡中發光,錢海軍點亮的是一盞盞燈,匯聚的是社會的溫暖,感染了很多人加入到他的行列。這份愛心的傳遞讓更多人體會到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看到社會的進步與美好。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12月2日,中宣部授予朱有勇“時代楷模”稱號。箇舊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組織幹部職工收看中宣部“時代楷模”朱有勇同志發佈會電視直播,認真學習朱有勇同志先進事蹟。

據悉,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致力農業科學研究,情繫三農,紮根邊疆,爲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

通過觀看,大家被朱有勇同志對黨忠誠、甘於奉獻,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所感動,紛紛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踐行黨的羣衆路線,把朱有勇同志的精神融入到今後的工作中,傳承新時代楷模精神,充分發揮民族工作部門的職能作用,切實爲各族羣衆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爲共創各族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8

重慶日報記者近日乘車從巫山縣城出發,在羣山中顛簸了近兩個小時纔到達下莊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帶領村民開鑿的天路順着山勢蜿蜒而下,路的一側連着絕壁,一側臨着深淵,頗爲壯觀。

不高的個頭、花白的頭髮——再次見到毛相林,他的臉上又多了幾道皺紋。幾年前,記者就曾來到下莊村,對毛相林絕壁鑿路,帶領村民“愚公移山”的事蹟進行過深入報道。此次故地重遊,毛相林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下莊像口井,井有萬丈深;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年輕時,毛相林最愛哼唱這首祖輩傳下來的歌謠。正如歌謠中描述的一樣,下莊村坐落於“天坑”之中,20多年前,這裏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手腳並用,翻過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懸崖。

1997年,時任下莊村支書的毛相林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坑中的下莊,心裏騰起了修公路的打算。可當他說出自己的計劃時,村中反對聲卻不少,原因很簡單——修路要錢,村裏拿不出。

毛相林不甘心“坐井觀天”,他偷偷挪用了母親的700多元養老錢,作爲第一筆修路資金。在其帶領下,村民們東拼西湊,5天時間共籌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的1萬多元,下莊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閉塞發起了挑戰。

這年秋天,毛相林和村民們沒日沒夜地泡在工地上。大部分路段要在懸崖絕壁上開鑿,沒有任何機械設備,他們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將紅繩纏在腰間,在半山腰蕩着“鞦韆”勘測;用鋼釺鑿孔、鐵鍬剷土,然後填上炸藥,劈山開石。

20__年,一條2米來寬、全長7.9公里的絕壁天路終於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們買來長長的鞭炮,炸得震天響。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近一段時間,朱有勇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集中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幹部羣衆普遍認爲,朱有勇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的忠誠踐行者,是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是奮鬥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廣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學習朱有勇科技扶貧的先進事蹟和忠誠擔當的崇高精神,積極投身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偉大事業,爲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勝利作出應有貢獻。

“時代楷模”發佈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授予朱有勇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進事蹟的短片。發佈單位有關負責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學生,村民代表,及社會各界人士等參加發佈儀式。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20__年5月,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新時代勞模代表錢海軍同志“時代楷模”稱號,央視綜合頻道《時代楷模發佈廳》5月6日晚21點檔將播出錢海軍同志的先進事蹟。

錢海軍同志是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公司客服中心社區經理,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從1999年開始,錢海軍23年來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他不僅無償提供電力維修及改造服務,對羣衆的大事小情堅持做到隨叫隨到,被居民親切地稱爲“萬能電工”“電力110”。黨員幹部要學習錢海軍同志的勞模精神,立足本職當好“點燈人”。

接好暢通無阻的“電力線”,讓勞動精神代代相傳。在錢海軍同志的口頭禪裏,一句“我馬上來”,另一句是“閒話一句”(方言,意爲“一句話的事”),勾勒了他對待勞動和利益得失的態度。23年來,“用電有困難,請找錢海軍”成了居民們遇到困難時的下意識,也成了大家常常掛嘴邊的一句話,他從不抱怨、從不嫌煩,任何時候都保證“馬上到、馬上修、馬上好”,在羣衆心中牽上了爲黨傳遞溫暖和光明的“電力線”。黨員幹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不管工作有多繁忙,事情有多麻煩,羣衆的需求就是命令和衝鋒的號角,就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以過硬的專業素質確保“手到病除”,以迎着使命去、帶着滿意歸的效果,讓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勞動精神代代相傳。

安好行穩致遠的“保險絲”,讓服務羣衆時刻在線。23年來,錢海軍同志不管春夏秋冬,無論白天黑夜,不管路途遠近,無論逢年過節,常常凌晨一兩點鐘從被窩裏起來上門維修,最忙的時候一天接過21個電話,以過硬的專業素養,確保“技術好、服務好、口碑好”,別人都稱他是“萬能電工”的時候,他卻說“萬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罷了!”正是他這種不讓羣衆失望的精神,鑄就了勝似金盃銀盃的羣衆口碑。黨員幹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苦練專業技術,確保以過硬的能力素質,在服務羣衆的道路上“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以行穩致遠的姿態,當好不讓羣衆失望的“保險絲”,確保隨時在位、隨時“來電”,讓服務羣衆的幹勁時刻在線。

擰好光明無限的“照明燈”,讓黨的溫暖直抵心田。23年來,錢海軍同志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一名普通電工,憑藉着一顆熱心和一技之長,守護着萬家燈火,是無數人的光明使者。在他的帶動下,妻子和女兒加入助人爲樂的隊伍中,一家人先後捐助22名貧困學子;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持續壯大,併成了一個服務品牌,如今人數已經由當初126名註冊志願者發展到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微光,正在不斷放大和擴散,變成了照亮千家萬戶的一片燈海。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黨員幹部要像錢海軍同志那樣,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以共產黨員的光和熱,當好生命不息、奮鬥不止的“照明燈”,讓黨的溫暖之光時刻照耀在羣衆心坎上。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挪達,拉祜庫馬西。(你好,我不會說拉祜話。)”

11月的一天,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組。

推開一戶村民家的門,一位65歲的老人說了這樣一句開場白。拉祜族老鄉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漢巴庫馬西(我不會說漢話)”,熱情地把來人迎進家。

這是朱有勇5年來使用最多的常用語。

5年前,精準扶貧的戰役正在中國大地鋪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西南邊陲的深度貧困縣——普洱市瀾滄縣。

貧困人口16.6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1%,瀾滄縣扶貧任務艱鉅,是雲南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院士扶貧”誰來牽頭?在中國工程院召開的專題會上,剛滿60歲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奮勇:“我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和同事們很快來到瀾滄縣。然而行走在竹塘鄉多個村寨,目之所及卻這樣揪心——籬笆房、茅草房四處漏風,一個火塘、幾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兩頭豬就是一戶人家的全部家當。

這讓他想到小時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箇舊市一個農村家庭。貧窮和飢餓讓他生出通過努力讓鄉親過得好、讓莊稼長得好的強烈願望。

“這個地方不該這麼窮。”朱有勇發現,瀾滄縣生態環境良好,光、熱、水、土壤條件優越,這麼好的資源稟賦,卻深陷貧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內疚,“我們虧欠農民的太多了,我們是黨和人民培養的,是我們來晚了……”

可村民們一開始並不大領情。

走村入戶調研時,很多拉祜族人開口就是一句話:“給我點錢吧,給點錢我就脫貧了……”

朱有勇很急,給錢給物哪是長久之計?“等靠要”觀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讓村民相信真能帶領他們擺脫貧困,就必須走到農民心裏,和老鄉打成一片。

朱有勇從零起步,開始學習拉祜語,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語。他說,“更管用的還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陳俊武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石化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顧問、中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委員會名譽主任,是我國著名煉油工程技術專家、煤化工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他敢爲人先、勇於登攀,推動我國催化裂化技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爲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進入耄耋之年,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他淡泊名利、甘爲人梯,爲國家培養一大批高水平石化專家,資助多名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等稱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陳俊武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值得我們黨員幹部學習。他以實際行動詮釋着初心使命:銘記自己入黨的初衷,銘記對黨許下的諾言,自覺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忘我奮鬥、無私奉獻。自覺地將人生價值融入偉大的中國夢當中,不忘初心、奮鬥不止,科技報國、永不言悔,陳俊武爲我們樹立了典範。

作爲一名年輕的共產黨員,這一切都深深地打動着我,激勵着我,引領着我。陳俊武同志是國家的先進人物,飽含着對黨、對祖國、對石化行業的忠誠和熱愛,他始終牢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要深入學習陳俊武院士忠誠愛國、信念堅定、矢志不移、立足崗位、不忘初心將陳俊武院士的精神融入工作中,真正做到愛崗敬業,把陳俊武精神轉化爲推動各項工作的強大動力。學習陳俊武院士的事蹟就是要學習他淡泊明志的高尚品格,無論時代如何發展,風雲變幻,靜心讀書,增長才幹,切實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學習陳俊武院士的事蹟就是要學習他以身許國的精神,不忘入黨的誓言,用自己的一生來踐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學習陳俊武同志的事蹟弘揚陳俊武同志砥礪國家情懷堅守責任擔當,大家充分利用媒體,從認識“認識”陳俊武同志,進而”“瞭解、“敬佩”最終發自內心向他學習,掀起學習陳俊武精神的熱潮。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20__年兩會,全國人大代表朱有勇,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現身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向中外媒體講起科技扶貧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靠種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脫貧田。

這顆“神奇土豆”,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鑽研農業科技、投身科技扶貧的縮影——

30多年來,朱有勇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爲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範;

5年來,朱有勇帶領團隊紮根深度貧困的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用科技力量改變當地貧困面貌,成爲全國科技扶貧的典範。

在《Nature》等學術期刊發表科技論文200餘篇,獲發明專利20餘項、重大獎勵18項,朱有勇始終心繫農民、不忘初心,一如他的口頭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慈溪人都叫錢海軍“萬能電工”,只要帶“電”的,“小錢師傅”都會修。錢海軍總是笑笑說:“萬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罷了!”

技術好,是錢海軍“技術好、服務好、口碑好”的“三好工作標準”頭一條。

1970年出生的錢海軍會考失利,讀了慈溪市周巷職業高級中學鉗工班,畢業後成了慈溪調峯電廠的一名電氣維修工。在校期間,中央電視臺報道了上海勞動模範徐虎的“便民服務箱”,錢海軍心想,我也是電工,我也能做到,就是技術一定要好,不要“幫倒忙”。

在單位,錢海軍總是比別人跑得勤、學得快。

1998年10月,錢海軍從周巷老家搬到中興小區。那時的小區沒有業委會、物管處,居委會工作人員不過六七人。文書陳亞麗向同住小區的錢海軍提出請求:“小錢師傅,你是電工,能不能免費幫我們小區修修電路?”

錢海軍爽快地答應了:閒話一句,報酬不要。

他自費印了500張名片,上面就兩行“頂天立地”的大字:“電力義工錢海軍”“服務熱線137____4267”,“印大點,老伯伯看得清楚”。一開始發名片很不順利,“人家當是發小廣告的”。但是沒過多久,“小錢師傅水平高、態度好”就在小區裏傳開了,名片很快發完了。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共產黨人的堅守是什麼?跟隨黃大發的腳步,相信大家心裏都有一把尺。黃大發帶領200多名羣衆歷時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一條長9400米的引水渠,結束了附近幾個村組長期缺水的歷史;帶領羣衆坡改梯、鋪村路、架電線、建學校、搞養殖,一改當地貧窮落後的面貌。“不忘記黨、不忘記人民、不忘記自己是共產黨員”,這是有着58年黨齡的老黨員黃大發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也見證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守和情懷。

也許有人會對黃大發“一生只爲修一渠”不以爲然,但瞭解到這渠要“用命去換”,相信大家都會肅然起敬。這是靠風鑽、鋼釺和二錘,在擦耳巖上開出的一道“天渠”,這條被當地羣衆稱讚的“大發渠”,是3個村、10餘個村民組的“解困之渠”“脫貧之渠”“發家之渠”。30多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渠”,這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堅守,讓我們目睹了共產黨人的風采,見證了共產黨人的誓言,也詮釋了共產黨人的爲民情懷。

強調:“沒有遠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離開現實工作而空談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產黨員。”面對“四種危險”和“四大考驗”,如果信念不堅定,理想不執着,精神上就會“缺鈣”,得“軟骨病”,一批批貪官落馬就是有力的佐證。黃大發“三個不忘”,就是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用行動畫出了“四講四有”合格黨員的標準像,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優秀共產黨人的至真獨白,值得黨員幹部深思、看齊、致敬、學習。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共產黨人如何守住精神高地,關鍵是堅守崇高信仰,始終如一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牢牢守護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牢記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產黨員,第一職責是爲黨工作,自覺築牢思想防線,經受住各種風險和考驗,撐起共產黨人的時代標杆。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此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海油劉銳,黃大年,王鈺,黃大發等人,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她們的偉大貢獻和令人深思的舉動了。還有一個特別的致敬團體---塞罕壩林場建築者。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呼,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響應黨的建設,作爲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更應該牢記並且積極響應團的建設: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團的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頂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使黨的基本路線在團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二、堅持先進性和羣衆性的統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團員的模範作用;廣泛團結青年,與青年保持密切的聯繫。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團根本的組織原則。要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團員的民主權利。要實行正確的集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保證團的決議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四、堅持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爲團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黨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團的建設之中,使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建設。基層組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關心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切實爲青年服務,向黨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見和要求,開展社會監督,同各種危害青少年的現象作鬥爭,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亦師亦母,“校長媽媽”大愛無疆

清晨5點15分,張桂梅和往常一樣,從女生宿舍的鋼架牀上爬起,坐着宿管員的電摩來到教學樓,在學生到來前,把每層樓的燈一一打開。

10多年來,張桂梅每個上學日都堅持着這個頗具儀式感的習慣。“姑娘們怕黑,提前把燈打開讓她們更安心。”她說。

愛人早年病故,張桂梅膝下沒有兒女,她把母愛奉獻給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時間去學生家中挨個家訪。10多年來,她的足跡遍佈麗江市一區四縣,行程超過10萬公里。

有年寒假,張桂梅到華坪縣榮將鎮家訪。在街頭,張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學生山啓燕正在路邊賣甘蔗。“都要大學聯考了,不好好在家看書,咋跑來賣甘蔗?”張桂梅生氣地問。

瞭解到山啓燕父親患病、家庭困難,張桂梅經常偷偷給她塞生活費,直到她順利考上大學。如今,大學畢業的山啓燕已成爲一名幼師。

張桂梅名下幾乎沒有任何財產,她沒有房、沒有車,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學生們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__年初,張桂梅病危入院,華坪縣縣長到醫院看望她。躺在病牀上的張桂梅拉住縣長的手說:“我情況不太好,能不能把喪葬費提前給我,我想看着這筆錢用在孩子們身上。”大家怎麼看?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朱有勇院士數十年來紮根土地,在自己熱愛的一方山水間求索,從土地和傳統中汲取智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科學難題。同時將取得的成果應用到葡萄、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農業生產中,實打實的增加農民的收益,改善農民的生活。羣衆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在朱有勇院士看來,“老百姓說好,纔是真的好”。

學習完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大家展開討論暢談學習心得,一至認爲,作爲科技管理工作者,要向朱有勇院士學習堅定信仰、情繫農村、躬耕農業的爲民初心和擔當精神;學習愛崗敬業、明道信道、築夢育人的師者仁心和奉獻精神;學習潛心科研、根植土地、矢志創新的科研匠心和奮鬥精神,始終不忘作爲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初心,牢記爲師生服務的使命,爲學校的建設發展作更多的貢獻。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在村民心中,孫景坤德高望重,但是在家裏,他卻不是一個被子女理解的父親。因爲沒錢交學費,有的孩子早早輟學;大女兒孫美麗在生產隊時,手腳麻利,組長想給她漲工分,孫景坤卻認爲組長是看了自己的面子,是一種變相的不公平,因此嚴厲地批評了組長,嚴詞拒絕漲工分;每逢有單位佔地招工,即使選上了他的子女,孫景坤也會毫不猶豫地要求他們把機會讓給別人。

這麼多年,家裏一直過着清貧的日子。親朋好友有時候也會勸他“去上面找一找”,每每這時,孫景坤總會堅決地表示自己幹革命不是爲了回報,他還經常提起死去的戰友,“他們纔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

不計付出,不求回報。但每當社會需要他時,他又總是有求必應。上世紀90年代,各地相繼開展關心下一代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孫景坤作爲複員軍人欣然受邀,爲青少年講戰鬥故事。

20__年5月,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徵集歷史文物資料,孫景坤心中不捨,但還是毅然捐獻了自己的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的老照片……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從高處俯瞰,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四周懸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莊村村委會主任毛相林說,在沒修公路前,村裏交通閉塞,到縣城就要花3天時間。

毛相林:我們這個地方沒有公路,不光只是窮,連生命都沒有保障。在一九八幾年的時候,我們有一個年輕小夥子,二十幾歲,受傷了。我們用了三天時間,我們都沒有(把他)送到醫院,最後死去,這個事情對我的觸動很大。

1997年,毛相林開始帶領村民在懸崖峭壁上修路。沒有鑽機,村民們就腰繫長繩,趴在籮筐裏,吊在幾百米的懸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說,當時全村青壯年吃住在工地,用鋼釺撬,用雷管炸,硬是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圍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莊村要發展,還得靠產業。在多方考察學習後,毛相林帶領村民們陸續發展起柑橘、西瓜以及鄉村旅遊產業。

下莊村村民劉時瓊:我們這個西瓜成熟以後,就有人上門來收。像我們這種,一般可以賣兩三千塊錢左右,種得多的可以賣六七千塊錢。

如今,下莊村實現整村脫貧,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毛相林說,從開鑿“絕壁天路”到打贏脫貧攻堅戰,下莊村靠的是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精神,下莊精神將激勵下莊人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繼續前進。

毛相林:在最難、最險的地方,我必須要以身作則,帶頭衝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實現了我一個願望,帶領大家致富,纔是我最終的夢想。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毛相林常說:“雖然現在條件好了,但下莊精神丟不得,還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下莊人的步伐不會止於打通絕壁上的天路,不會止步於脫貧路,還要走好鄉村振興的路,走上小康路!”

爲激勵下一代繼續奮鬥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讓下莊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2020__年底,毛相林積極主動向縣、鄉兩級申請,想在下莊村建立一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

20__年4月,在縣、鄉兩級大力支持下,下莊人事蹟陳列室在下莊村文化廣場建成,廣場上還屹立了一座“下莊築路英雄譜”,上面刻着108位當年以生命挑戰懸崖的村民姓名,彰顯了下莊人用生命和汗水鑄就的不甘落後、不等不靠、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下莊精神”,承載了毛相林這一代下莊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

20__年通路以後,全村有36人外出上國小、132人外出上中學,29人考上了大學。毛相林希望這些有知識、有見地、有文化的年輕人能回到下莊,用自己學到的知識改變下莊的面貌。

每年過年外出務工村民回家,毛相林都要挨家挨戶上門爲他們講述這些年來下莊的變化,描繪下莊美好的未來,請他們回來,爲下莊的鄉村振興盡心出力。41歲的楊亨均回來成立了秀蔥農業專業合作社,管理下莊的桃園,探索出新的創收門路;29歲的毛連長帶着女朋友一起回來,做網絡直播帶貨;大學生彭淦回來了,走上講臺成了下莊村小的一名老師;毛相林的兒子毛連軍也回來了,參與到旅遊環線建設中。

毛相林說,等他從村主任崗位上退下來,他就做下莊人事蹟陳列室的義務講解員,爲大家講述下莊人脫貧奔小康的故事。他要把下莊精神傳承下去,讓來到下莊的人們懂得珍惜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建設和諧富足的美麗鄉村。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盧永根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盧永根,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中科院院士,在20__年3月,這位被病魔纏身的老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夫婦兩人一共捐出了8809446元,用於獎勵貧困學生和優秀青年教師。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組委會於盧老的頒獎詞:種得桃李滿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是春風,是春蠶,更化作護花的春泥,熱愛祖國,你要把自己燃燒。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你也有根,紮根在人們心裏。盧老是用自己的行動來詮釋他當初對黨許下的諾言,作爲一名團員,一名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我一定以盧老爲榜樣,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20__年3月8日傍晚,一名國家的好兒子,人民的好書記,廖俊波出差途中因公殉職,年僅49歲。出身於普通家庭,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始終牽掛羣衆,惦記着羣衆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羣衆的“幸福指數”。一位始終將人民放在心裏的百姓父母官,組委會給予他的頒獎詞:人民的樵夫,不忘初心,上山尋路,紮實工作,廉潔奉公。牢記黨的話,溫暖羣衆的心,春茶記住你的目光,青山留下你的足跡。誰把人民扛在肩上,人民就把誰裝在心裏。又是一位爲黨獻身的偉人,除了心痛以外,我再次感到自身肩上的重擔的份量。

“有速度的青春,滿是激情的神明,熱愛着崗位,幾回會出生入死,和死神爭奪。這一次,身軀在黑暗中跌落,但你護住了懷抱中,最珍愛的花朵,你在時,如熾烈的陽光;你離開,是燦爛的晚霞。”這是組委會給予楊科璋烈士的頒獎詞。20__年5月30日1點13分,楊科璋在滅火救援中緊急救出一名約兩歲的孩子,但因煙霧太大,能見度低而踩空墜樓。從五樓墜樓時楊科璋緊抱孩子,最終護住了孩子,但是自己卻獻出了年僅27歲的生命。這就是祖國的戰士,黨的同志,如果有一天,我遇到了一樣的問題,我依舊會像他一樣履行對黨,對團的承諾,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綱領。

都說中古地大物博,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那個地處祖國西南邊陲的玉麥鄉,從1964年到1996年的34年間,桑傑曲巴家是這片土地上的僅有的一戶人家。卓嘎,央宗姐妹倆在父親的帶領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半個多世紀來,父女三人以放牧衛生,守護着祖國數千平方公里的國土。“日出高原,牛滿山坡;家在玉麥,國是中國。中國是老阿爸手中縫過的五星紅旗,中國是姐妹倆腳下離不開的土地。高原隔不斷深情,水雪鎖不斷春風。河的源頭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國。”黨的好兒女,堅決要維護自己的領土,用自己的青春去守護家園,打心底敬佩她們。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20__年大學聯考成績出爐後,張桂梅有些不滿意。

儘管,這所免費女子高中,已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800多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今年華坪女高的大學聯考成績‘兩頭’比較突出,600分以上的相對歷屆較多,但今年達到專科成績的學生也多,達9人之多,往年就兩三個。”張桂梅說。

作爲在雲南待了大半輩子的東北人,張桂梅對待學生成績時的“苛刻”,一如她一生的倔強和堅韌。

1974年10月,張桂梅響應黨的號召,隨姐姐從東北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此後的時間裏,她把全部身心獻給了祖國西南邊陲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

1996年,張桂梅的丈夫因胃癌去世,不久後張桂梅放棄了大理優越的工作環境,申請調到深度貧困山區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在全縣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並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語文和政治課教學任務。

1997年4月,張桂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需立即住院治療。但爲了不耽誤九年級畢業班的教學進度,她偷偷把檢驗結果藏起來,直到7月份把學生送進會考考場後,才住院接受手術。

得知張桂梅身患重病,縣婦聯主席和工委女工委主任同時看望了她。幾天後的縣婦代會上,全體代表爲這個“外來的姑娘”捐款。有人借錢捐款、有人把給孩子買衣服的錢捐了、有人捐了自己回家的路費……縣領導說:“張老師,你放心,我們再窮也要把你的病治好。”

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這一堅持,就是20多年。從那時起,張桂梅的生命就和華坪、和教育扶貧連在了一起。

丈夫去世後,張桂梅沒有再組建家庭,沒有親生兒女,全身心投入教育和慈善事業。20__年,她一邊在民族中學當老師,一邊兼任“兒童之家”院長,成了衆多孤兒的“媽媽”。20__年,維持“兒童之家”的資金面臨短缺。爲緩解窘境,張桂梅到華坪各部門籌措資金,“求人很丟人,但如果孩子們生活得不好,我這個義務院長更丟人。”

20__年至20__年的寒暑假,張桂梅在昆明爲孩子們籌措到兩萬多元。對此她說,一切辛苦都值了。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起牀嘍,姑娘們,快點唄,還有兩分鐘上課了。”

每天,天還沒有亮,張桂梅就佝僂着瘦弱的身子,爬上學校頂層,開始一天的工作。從起牀到出操,再到課間休息,以及晚上睡覺前,小喇叭的聲音一直在校園裏迴響。

從初建校時的94名學生,到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支撐女子高中的是照亮黑暗的那道“光”。

“太出乎我的意料了,高一剛進校的第一課,校長並不直接談高中階段的專業學科,而是讓我們抄寫黨章。”就讀於南方醫科大學的畢業生鄧婕回憶,“經過高中三年紅色文化的薰陶,我變得堅強獨立、吃苦耐勞、勤奮勇敢了。”

這是張桂梅的“特殊教育”。

張桂梅在探索中制定了“唱紅色歌曲、憶紅色歷史、讀紅色著作、記紅色名言、看紅色影視、塑紅色課堂、辦紅色校報”等教育教學方針,堅持每週開展“五個一”黨性教育活動(一律佩戴黨徽上班、每週重溫一次入黨誓詞、每週唱一支革命經典歌曲、每週開展一次黨員理論學習、每週觀看一部具有教育意義的影片),她努力“讓教育走得更深更遠”。

“有人說我愛崗敬業,有人說我瘋了,也有人說我爲了榮譽。有人不理解,一個人渾身是病,卻比正常人還苦得起。支撐着我的,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張桂梅說。

一個叫何先慧的女孩,對11年前的那一幕記憶猶新。

20__年,華坪縣中心鎮河東村,張桂梅來到學生何先慧家裏家訪。看到何先慧的媽媽衣着單薄,在地裏割韭菜,張桂梅把身上穿的新棉衣脫給了她。知道這件事後,何先慧的眼眶溼潤了。她家境貧困,國中畢業後沒錢上高中,是華坪女高接納了她。

現在,何先慧已經是一名中學教師。每到週末,她就會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幫忙。只要張老師打一個電話,她就會無條件支持。因爲她知道,張老師播撒的愛,在流動和傳遞……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20__年4月1日,我們在校務會上認真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感人事蹟,我爲她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深深紮根於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而欽佩,我爲她身患多種疾病,卻常常超負荷地工作,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上而欽佩。張桂梅和許多人一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和希望,但是幸運卻沒有垂青她,不幸之神卻與她如影隨行:花季年華喪失母親,青春年華痛失丈夫,兩次腫瘤手術,癌細胞轉移到肝臟。磨難面前她勇敢的挺直了身子。磨難沒有使她消沉,病魔沒有使她倒下。她緊緊抓住有限的生命,在講臺上認真教學;在課外,認真輔導學生。幾次暈倒講臺上,領導要她住院治療,她放下學生,總是還不到出院就偷偷回學校上課。就是這樣柔弱的身軀,她還毅然出任孤兒院院長。是什麼力量支撐她如此做呢?張老師的話“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們學習她對教育的執着和對工作的努力,張老師放棄了進條件好的學校任教的機會,選擇了條件較差的學校,一身病痛的張老師教學上幾十年兢兢業業,承擔學校繁重的教學工作,女生工作,婦女工作,語文教研工作及其他校務工作。除了住院沒向學校請個一天病事假,教學成績卻異常突出,她說:“爲了民族貧困山區的教育,即使倒在講臺上,長眠於華坪的沃土之中,也無怨無悔”。吃苦在前,那裏最需要就到那裏,無私奉獻,張老師爲我們樹立了榜樣。她愛生如子。她雖然沒有孩子,可是她卻是許多孩子的媽媽。精心教育學生,輔導學生,中午晚上看着學生睡覺,給學生蓋被子。學校學生和孤兒院50多個孩子,住院她陪着,給他們送飯,付醫藥費,資助學生讀書,自己連洗衣機都沒有。她將愛播灑進孩子們的心田。她有着我們教師兩袖清風的高尚品質。張老師前後將國家獎勵給她的獎金50餘萬元全部捐給貧苦地區的教育事業,自己每天的生活控制在三元。她像春蠶,她像蠟燭,她更像光芒萬丈的太陽!

她的精神值得我們全世界人民所學習,因爲她有利於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保持清醒的頭腦。物質固然重要,可是決定我們生命價值的東西不是物質,而是精神品質。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牢記使命,教書育人,培養一大批對國家發展有用的人才,這些人才,首先必須是政治上過硬的,必須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和人民。他們才能肩負歷史的重任。我們教育工作者,如果沒有過硬的政治思想,學校德育建設的落實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培養的人才質量就會出問題!這是很危險的,學習張老師的事蹟,很有現實意義。

我們學習她淡泊名利 無私奉獻 不求回報的崇高境界;學習她熱愛生活 艱苦奮鬥 樂觀向上的優良作風;學習她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爲人師表的高尚品德。要以張桂梅同志爲榜樣,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努力工作,爭取做一個優秀的教師

人生的意義就在這個過程上。你要細細體認和玩味這個過程中的每節,無論它是一節黃金或一節鐵;你要認識每節的充分價值。――莊周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看完朱有勇院士的事蹟後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他憂國憂民、胸懷天下的高尚情操和他腳踏實地的幹事創業精神令人肅然起敬。”基礎信息工作學院的馬月炎決心學習朱院士認真、誠懇、心繫農民和永遠心懷感恩之心的品質,在將來的工作學習中做一個勤奮敬業的有用之才。

基礎與信息工程學院的王舒萍說,從朱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謙和、務實和敢於創新,今後無論在什麼工作崗位,我都會向他學習敢想、敢做、敢於創新的品質和執着堅守的毅力,國家、社會、人民需要這樣的人,人生在世就應該創造自己的價值,我一定要加油努力。

“朱院士的無私奉獻、對農民的愛深深打動了我,他用自己的行動、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堅持造福了萬千老百姓,值得我們每一位農大學子學習,並以此爲標杆努力拼搏,報效國家、回報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動科院唐正這樣說。

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畢業生緱敏琪一進校就聽說農大有著名的兩“zhu”——朱有勇和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通過四年的學習,緱敏琪更加佩服這位“農民教授”,他在事業上取得驕人成績,仍懷揣感恩之心紮根田間地頭帶領老百姓致富。他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方向標,指引我們農大學子植根沃土,書寫人生新篇。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陳俊武院士70年矢志報國的決心、獻身科學的追求、著書育人的熱情、無私奉獻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奮進。要深入持久學習陳俊武院士靈魂裏的忠誠、骨子裏的擔當,把“小我”融入“大我”,堅定信念、埋頭苦幹、勇於登攀,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好,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爲推動公司全面可持續發展作出應有貢獻。

曹操的《龜雖壽》,我最喜歡的當屬“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如陳俊武院士一樣,不管時代如何變幻,他始終站在科研前沿,站在國家最需要的地方,這樣的時代楷模值得我們認真學習。

學習陳俊武同志熱愛祖國,忠誠事業的家國情懷。翻看陳老的履歷,70年的職業生涯始終圍繞着兩個字:石油。1946年,正讀大學二年級的陳俊武到撫順參觀,第一次見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廠,中國石油工業落後、處處受制於人的窘況對他產生了巨大沖擊,心中當即立下志願:挽弓當挽強,一定要投身石油工業,用己所學爲國家和民族振興貢獻力量。大學畢業後,他拒絕了留在瀋陽工作的機會,如願進入遼寧撫順礦務局工作,成爲人造石油廠的一名技術員。他一頭扎進車間,與技術專家和老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難,憑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勤奮嚴謹的工作作風,逐步成長爲一名青年技術骨幹。急國家所急,想國家所需,這是他最初的信念,始終不改。

學習陳俊武同志精細嚴謹,精益求精的求實作風。 1968年冬,爲解決勝利煉油廠新建的12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催化劑大量跑損的難題,陳俊武帶領攻關小組來到黑龍江大慶,冒着零下30攝氏度的嚴寒,爬上大慶煉油廠30多米高的催化裂化裝置兩器平臺,監測反應器、再生器運行情況,記錄流態化數據。手凍僵了,腳凍麻了,鋼筆也凍得寫不出字了……但工作仍然要繼續,爲了方便對比分析,他又和同事輾轉來到撫順石油二廠催化裂化裝置區,收集第一手資料,對三個裝置的流態化數據反覆對比,找出了催化劑大量跑損的原因,總結出現場操作要點,進而提高爲迄今仍然採用的催化裂化裝置流態化測試理論和方法。精細嚴謹,精益求精,是他不變的初心,一直堅持。

學習陳俊武同志勇於超越,開拓創新的擔當精神。20世紀80年代初期,陳俊武帶隊成功研發了新型的同軸式催化裂化裝置,蘭州煉油廠聯繫陳俊武,希望採用洛陽煉油實驗廠的同軸式技術,建設一套年加工能力50萬噸同軸式流化催化裂化裝置。但是,上級主管部門有人從技術角度對設計方案的安全性提出質疑,建議改變裝置的佈置形式。陳俊武清楚的知道,如果該方案被否定,這項新技術也就失去了一次上臺階的機會,當“出了問題誰負責”這個問題被提出時,他堅定地說:“如果出了問題,我陳俊武負責!”最後,陳俊武的設計方案獲得通過。1982年,凝聚着他和團隊心血的蘭州煉油廠這套裝置順利建成投產,不僅當年就收回了4000多萬元的投資,而且把我國煉油技術水平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勇於創新、敢於擔當,是他永恆的初心,默默堅守。

學習陳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爲人梯的高尚品格。中國煉油技術不斷進步,但缺乏系統性著作,難以滿足技術人員學習需要。1990年起,陳俊武潛心編撰《催化裂化工藝與工程》一書,20年間出版再版3次,直到20__年第三版出版發行,業內人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未來市場的競爭實質是科技實力的競爭,必須首先提高科技人員的整體基礎理論水平和科技素養。”陳俊武願做科研人員攀登科學階梯中的一級,承上啓下育人才。他打破門戶之見,開辦了一個有獨特教學方式的高級研修班,讓來自我國石油化工領域的優秀學員接受高水準的“魔鬼訓練”。當年研修班的許多學員,如今已經成長爲石化行業的技術專家。淡泊名利、甘爲人梯,是他傳承的初心,奉獻終生。

70年至誠報國,92載歲月如歌,他叫陳俊武,他說“中國需要”是我永遠的初心!我們作爲新時代的開拓者,我們要像榜樣學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在全國上下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7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陳俊武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他是時代楷模,更是人生榜樣。

在北京展覽館,參觀完“偉大曆程 輝煌成就——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成就展”後,陳俊武動情地說:“作爲新中國輝煌70年的見證者,能夠將個人的成長匯入國家歷史發展,我很幸運。今後還要繼續保持工作狀態,爲了國家需要而奮鬥。”“從加入中國共產黨那一天起,我便做好了以身許國,一生獻科學的準備。”陳俊武經常這樣說,也嚴格這樣做。

一句“國家需要”,讓他爲事業奮鬥了70年。早在1985年就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但是,他創新的腳步沒有停歇,堅守科技報國初心,在70年的職業生涯中,勇於創新,勇攀高峯,帶領團隊創造了石油煉製、煤化工技術領域的多箇中國第一、世界第一。陳俊武院士的精細嚴謹,精益求精的求實作風和勇於超越,開拓創新的擔當精神都深深感染並激勵着我,讓我爲之感動、欽佩。最觸動我心靈的是他的淡泊名利,甘爲人梯的高尚品格。

在實幹中愛國、在愛國中實幹,立足本職崗位、做好本職工作,埋頭苦幹,甘於奉獻,就能把對祖國的熱愛體現在每一天平凡的生活間、每一滴奮鬥的汗水中、每一步前進的足跡裏。中宣部授予陳俊武院士“時代楷模”稱號,他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投身於黨和人民的事業,爲我國煉油工業進步作出開創性的貢獻,是愛國奉獻奮鬥精神的模範踐行者。奮進新時代,各個行業、各種崗位的奮鬥者們堅守平凡、愛國奉獻,書寫着屬於自己這代人的愛國華章。樹立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工作中衝在先、搶在先、幹在先,把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與個人的奮鬥目標緊緊聯繫起來,以國榮我榮、國強我強之心,勤奮進取、努力拼搏,就能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世界上有許多美好的地方。但是,那裏有黃山麼?有黃河麼?有長江麼?有長城麼……既然這些都沒有,那麼,祖國就是一個不可替代的地方。”當年路遙的文字,激發起多少人愛國奮鬥的精神。今天,我們離夢想從未如此之近。美好的未來在召喚,奮鬥的豪情滿心間,70年後再出發,而今邁步從頭越!

202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9

如今的丹東,鴨綠江風微浪穩,鳳凰山鬱鬱蔥蔥,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戰火不斷、滿目瘡痍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光榮院裏,工作人員給予孫景坤老人悉心的照顧,子女也在牀邊盡心陪護,但老人每次醒來都要尋找的,卻是一位無言的“夥伴”——軍裝。這件掛滿了獎章的軍裝,現在就掛在老人的牀邊,護理員曾數次看見,老人用顫抖的手輕輕撫摸它、撫摸獎章、撫摸那一段出生入死的崢嶸歲月、撫摸這一生的付出與奉獻……

接受了採訪後,老人有些倦了,工作人員幫助老人躺下,半夢半醒間,老人又將右手舉到了耳邊,從姿勢上來說,這一個躺着的軍禮遠遠稱不上標準,可在內涵上來說,這又是一位軍人,用72年的漫漫歲月,敬出的最標準的軍禮。

接受採訪時,孫景坤老人剛剛出院不久。考慮到老人的身體狀況,我們的採訪時間一縮再縮。老人的精神大不如前,談吐已不再清晰,但是,敬禮時,他仍然盡力地坐直了身體。

老人話不多,反覆提起的兩個詞,是奉獻和幸福。他的心中,似乎從來沒有自己應該得到什麼;他想到的,總是自己還能做些什麼。戰時勇往直前、建設時事必躬親、爲下一代做愛國主義教育、捐出自己珍藏的獎章和證書……當我們贊他偉大,喚他英雄時,他想到的,卻是已經長眠的戰友。

“他們纔是真的英雄,與他們相比,我還活着,就已經很幸福了。”類似的話,老英雄張富清也說過。他們並不相識,卻因爲相同的信仰而在思想上產生了共鳴。

返程的路上,我們去了抗美援朝紀念館,在精心佈置的場館和詳實的史料中,我們彷彿能看到當年那連天的戰火和無畏的將士,烽煙中、黃土下,許多英雄甚至沒有留下隻言片語,但我想,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那些前行的背影中不會少哪怕一絲堅毅……

領導人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無論什麼年代,共產黨人都在用行動反覆重複這個答案,在湖北、在遼寧,在祖國的每一片土地上,在人民需要的每個時刻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