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8W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積極探索,銳意創新。”這是 客運公司黨員楊茂國在參加“連鋼創新團隊”精神主題黨日活動後亮出的公開承諾。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精選15篇)

近日,該公司黨委組織開展學習“連鋼創新團隊”主題黨日活動,圍繞進一步強化政治意識、提升工作效能等內容進行充分討論、撰寫心得體會,並最終形成“一句話”公開承諾,在支部微信羣、公示欄等平臺進行公示,接受職工羣衆監督。

4月20日下午,煙港物流公司黨支部組織全體黨員開展向“連鋼創新團隊”學習的主題黨日活動,強化全體黨員的政治擔當和實幹作爲,提升愛崗敬業、創新創效意識。

黨員們紛紛表示,“連鋼創新團隊”不僅是時代的楷模,更是奮勇追趕的標杆,要時刻保持初心、牢記使命,在本職崗位上發光發熱,爲建設“一流強港”貢獻力量。

近期,集裝箱公司利用主題組班會、業務會等多種形式積極學習“連鋼創新團隊”的精神及事蹟,激發全員幹事創業的熱情,有效營造了愛崗敬業、創新創效的濃厚氛圍。

活動期間,公司技術人員主動將學習活動與現場技術攻關相結合,自主設計併成功製作了新款四底料口灌包漏斗,將化肥灌包效率提升至原來的4倍,在提升灌包效率的同時也解決了漏斗殘餘貨物難清理的問題。

鐵路公司機務段利用交接班時間集中學習了“連鋼創新團隊”精神,並在鼓勵職工在實際工作中將這種精神轉化爲工作成果。

前些日子,九號機車主發電機滑環出現穴蝕故障,按常規應先將柴油機從機車上吊離後才能進行維修。他們集思廣議,採用在碳刷位置上安裝磨石,用電機自轉進行自磨削的方法,僅用了一天多時間就巧妙完成了滑環表面的修復作業。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2

如今,“連鋼創新團隊”經過幾年發展,已從最初的8人發展到百餘人。奔跑着的AGV、運行着的軌道吊、高高矗立的橋吊……碼頭上,鐫刻着“連鋼創新團隊”踐行新時代“振超精神”的每一個腳印。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

碼頭導引車該跑什麼路線、什麼時候轉彎?軌道吊該把集裝箱放在堆場哪個位置?抓取集裝箱怎樣準確辨明方位?……這些問題,過去都要靠人來規劃,而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這些全交給了自動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

碼頭裝卸曾是一項集髒、苦、累、險於一身的特殊工種。從“汗水經濟”邁向“智慧高地”,背後是一代代港口人“不甘心、不服輸、不畏艱、不怕難、不滿足”的堅守。

“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永翠,清楚地記得20__年初,她發現橋吊雙小車的平臺訪問邏輯出現問題,作業效率大受影響。大家分析生產數據,怎麼也找不到癥結所在。

到現場去看看。李永翠克服“恐高”的心理障礙,爬上56米高的橋吊大梁,和團隊成員連續觀察了兩個小時,完整看到設備配合的全過程後,解決方案浮出水面。

“現場是最好的老師,要多往現場跑,善於在現場發現問題。這也是張連鋼組長常對我們說的話。”李永翠說。

紮根生產一線,“連鋼創新團隊”不斷優化碼頭流程管控系統,讓這個“大腦”越來越“聰明”。從開港作業至今,幾個主要系統累計升級173次,優化功能20__多項,自動化碼頭也成爲世界各大集裝箱船公司爭相靠泊的港口。

“大國工匠”家國情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和業務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爲“大國重器”。它的締造者,是“連鋼創新團隊”。

作爲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將“不能熬夜、不能勞累”的醫囑統統拋在腦後。黨員幹部就是要衝鋒在前,他帶領整個團隊如同火焰一樣燃燒自我,拼搏向前。

在全自動化碼頭,團隊的通力協作尤爲重要,每個人都不敢懈怠。

8月26日一大早,記者見到了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操作部閘口冷箱經理管廷敬。20__年3月15日,全自動化碼頭一期工程首船測試成功。就在首船測試前,管廷敬的母親突然去世,他沒能見上最後一面。提及往事,管廷敬紅了眼眶。

徐永寧擔負着自動化碼頭數據中心的建設、調試工作。攻關時期,妻子確診癌症。妻子去世後,不擅表達的徐永寧寄情工作,和同事一起建成了國內首個基於雲技術的自動化碼頭雙活數據中心和神經網絡系統。項目成功的那一刻,徐永寧一個人遙望大海,任淚水流淌。

對碼頭的付出有多少,家人的支持就有多少。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黨委書記、總經理殷健說,“我知道大家心裏苦。工作要顧,家庭也要顧。但團隊裏沒有一個人因爲個人的原因,造成整個項目的拖延。每個人都咬着牙挺過去,最終實現整個港口的夢想。”

變“不可能”爲“可能”

以許振超爲榜樣,“連鋼創新團隊”彷彿生來就帶有創新的基因:“創新讓我快樂”“紀錄是用來打破的”“幹就幹一流,爭就爭第一”……採訪時,團隊成員的話裏流淌着膽氣和幹勁兒。

他們向難題叫板。660米×430米的堆場內,高低差控制在正負2.5毫米之內,解決了“碼頭堆場不均勻沉降和平面度”這一世界難題。

他們與時間賽跑。16002米的軌道樑工程提前30天完工,1440段箱角樑工程20天竣工,15762米的鋼體軌道15天鋪設完成。

高4米、寬2米的氫燃料電池模塊要與軌道吊合體,350個接口要在72個小時內完成,團隊成員三天三夜沒回家。

就這樣,“連鋼創新團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連鋼創新團隊’有不少我熟悉的面孔,他們幾乎是‘白手起家’,在沒有樣本可供學習、複製的情況下,用精神催化生產力,最終讓山東港口青島港有了顛覆性變革。”“改革先鋒”、金牌工人許振超說。

如今的山東港口青島港,是工業互聯網時代國際一流海洋港口的模樣。自動化橋吊在港口上空劃過,優美的弧線穿越海霧,一個個集裝箱精準高效,箱起箱落。這座新興的自動化碼頭,逐漸舒展身姿,探向深海。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3

時間回溯到20__年7月,山東港口青島港提出了自己的時代之問:能否打破國外幾十年的壟斷,建成世界上最先進的自動化碼頭?

全自動化碼頭是集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等技術於一體的複雜系統工程,被譽爲“大國重器”,也被稱爲“貴族碼頭”。20__年10月,青島港經過反覆遴選,任命了既有專業技術功底,又有一線實踐經驗的張連鋼,擔當“自動化碼頭籌建小組”組長。

“我23歲大學畢業就進入青島港,37年來一直在碼頭上摸爬滾打。建設全自動化碼頭是我多年的夢想,而這一天終於來了!”接到任命時,因肺癌手術尚在家休養的張連鋼興奮得像個孩子。

20__年10月,青島港自動化碼頭項目組吹響了“集結號”。李永翠、李波、張衛、呂向東、周兆君、潘海清、修方強、王延春等8個核心成員加上其他骨幹共25人,其中黨員21人,成立了攻關團隊,在張連鋼的帶領下,開始了衝擊世界港口科技制高點的艱難跋涉……

立項之初,項目組成員連自動化碼頭是什麼樣都沒見過。抱着虛心求教的態度,張連鋼帶領大家先後奔赴荷蘭、英國、德國等國外自動化碼頭考察“取經”,但國外同行“連捂帶蓋”,技術壁壘讓項目組備受煎熬:不準下車,不準拍照,不提供任何數據。

“他們說憑咱們現在的技術,做出這個碼頭至少10年,建議我們直接購買他們的成熟技術!”隨行翻譯板着臉低聲對張連鋼說。

“僅僅一個口岸業務的小小模塊,外國供應商就報了5000工時,摺合人民幣780萬元,如果全部用國外方案總花費更是不可想象。”團隊信息技術組負責人徐永寧回憶。跑了一圈,沒求到“真經”,卻讓項目組清醒地認識到,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還得靠自己。

自動化碼頭的核心技術是ECS系統,當時全球自動化碼頭設備控制系統的唯一供貨商是荷蘭TBA,不僅技術不開放,還有捆綁銷售等問題。掏錢買人家的東西,只能用不能動,“生病”了都不知道咋治,張連鋼決定:擺脫壟斷掣肘自己幹,與上海振華聯合開發ECS系統。

“最艱難的時候,是我們對ECS研發進行階段評估後,發現功能根本達不到需求,幾十億元的投資可能轉不起來了,開工時間也得拖後好幾年。”團隊IT組負責人李永翠告訴記者,那天的會議室一片死寂,最後,張連鋼打破沉默:“做不好,我們就排隊跳海。我第一個跳!”

從那天起,項目組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10點前熄滅過。10個月後,當GE資深專家Simon看到項目組整體方案時大爲震驚:“不可思議!我必須說,你們的模式纔是最符合自動化碼頭建設方向的模式!”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4

“我想先跟大家說一個數字,‘3000’。大家知道3000代表了什麼嗎?”李永翠說,“這是在自動化碼頭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開過的技術研討會的數量,而每一個研討會的背後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我們的開局——很難。”

截至20__年,全球已經建成了三十多個自動化碼頭,但我國,乃至亞洲,卻沒有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碼頭。

20__年10月23日,青島港成立了以張連鋼爲組長的自動化碼頭項目組,正式開啓了自動化碼頭建設的征程。

當時,整個項目組陷入特別焦慮、特別迷茫的狀態。最後還是“連鋼創新團隊”的主心骨——連鋼組長拍了板兒:我們要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建設屬於我們自己的自動化碼頭!而且,一定要建成世界上最好的自動化碼頭!

“開局決策難,決策之後開始的碼頭設計——更難。”

設計之初,團隊面對的是隻有一條海岸線和一片待平整的土地,成員幾乎天天熬夜,白天討論、晚上“惡補”相關領域的知識,每個專業都形成了上萬字的分析報告。

隨着信息的彙總和無數次碰撞、討論,經過反覆不斷地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碼頭輪廓一點一點成型。

“僅僅是出入集裝箱卡車的閘口布局,我們前後總共設計了40多稿方案,”李永翠說,爲了確保生產流程能夠順暢運轉,僅流程測試案例就編寫了7000多個,反覆測試達十萬多次。

這一組組數據的背後,是一個個通宵達旦,是一次次挑戰極限。就這樣,“連鋼創新團隊”僅僅用了15個月就完成了碼頭的方案設計,要知道,在國外,這項工作至少需要三年。

“設計完成了,碼頭開始建設,又是——難上加難!”

15個月曆經千辛萬苦孕育出完整方案。20__年5月11日,團隊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運營的青島港自動化碼頭一期開業!不同於歐美,“連鋼創新團隊”的自動化碼頭,不僅創出了開港效率全球最高紀錄,而且讓高高在上的“貴族碼頭”第一次走下雲端,成爲可複製、可推廣、可商業化運營的“中國方案”。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5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連鋼創新團隊”成員李波說:“效率,一直被看作是港口的生命線。在傳統的人工碼頭上,青島港的‘振超團隊’創造了聞名世界的‘振超效率’;在建設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時,我們同樣滿懷信心,要創造世界一流的自動化碼頭裝卸效率!”

“在自動化碼頭創造世界紀錄的路上,我們經歷了三次亮劍。”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劍:

開港時橋吊單機效率突破每小時25自然箱

自動化碼頭從1993年在荷蘭起源,到“連鋼創新團隊”項目組成立時的20__年,已發展了20年。但開港的橋吊單機效率始終沒有突破每小時20自然箱。

“那個時候,我在項目組負責業務流程設計和集成測試工作,這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開始由於沒有經驗,第一個堆場的集成測試用了整整15天,”李波說,“當時整個人都傻掉了。”

爲了趕進度,整個“連鋼創新團隊”都拼了,連續十幾天吃住在單位,白天在現場測試、記錄問題。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統代碼,逐項討論測試案例和測試方法,全速推進測試工作。第二個堆場53個流程、1200個測試案例他們只用了7天,第三個堆場僅僅用了3天。接下來,就開始多線作戰,多個堆場同時開展迭代測試。

20__年5月11日,自動化碼頭正式開港運營,在船長366米、載箱量13000箱的“中遠法國輪”作業中,所有操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橋吊單機效率達到了每小時26.1自然箱,一舉打破了自動化碼頭開港作業效率不過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劍:

自動化碼頭作業效率勇創世界紀錄

“自動化碼頭開港後,我們不斷完善系統功能,不斷優化作業流程,讓這個碼頭更加聰明和健壯。”李波介紹,比如,爲了壓縮橋吊作業循環時間,將最普通的抓箱、放箱兩個操作,又細分出十幾個環節,然後來到現場,拿着秒錶,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邊零下10幾度的環境中,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測算,一秒鐘一秒鐘地細摳,一點一點地優化,不斷提升作業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輪作業中,“連鋼創新團隊”一舉創出單機平均效率每小時39.6自然箱的新紀錄。

第三次亮劍:

將“中國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島港自動化碼頭已成爲世界單機作業效率紀錄的“粉碎機”。

20__年12月17日,山東港口青島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連鋼創新團隊”再創佳績: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輪作業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達到47.6自然箱/小時,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創造的44.6自然箱/小時的驕人成績,第六次刷新自動化碼頭裝卸世界紀錄,將“中國速度”又提升到一個全新高度。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6

丁穎去世之後,盧永根回到華南農學院,繼續從事水稻遺傳育種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他帶回丁穎院士生前收集的七千多份稻種,成爲華南農學院開展水稻育種最寶貴的資源。據他的學生劉向東介紹,這個種質資源庫,不僅學校的研�咳嗽笨梢嶽?茫?部?鷗?泄?蒲г骸⒏吹┐笱А⒅猩醬笱У裙�內科研機構,後來逐漸擴充到一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是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運動初期,盧永根被戴上“死不改悔走資派兼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後來被下放廣東翁城幹校,在這裏度過了十年的時光。直到1978年,盧永根才遷回廣州。

1978年8月,由國家農牧漁業部派遣,盧永根到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參加“遺傳評價與利用”培訓班學習,爲期4個月,在培訓班結業考試中,盧永根在來自11個國家的31名學員中,成績名列第一。培訓結束後,盧永根以訪問學者身份又留所從事研究工作2個月。

20世紀50年代,我國的科研人員培育出水稻矮稈品種,大大提高了水稻產量。同時,矮稈也有利於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因此對水稻矮生性遺傳規律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世紀70年代末期,盧永根對此進行了研究。他選用矮腳南特等4個早秈稻矮源,分別與高稈品種冷水麻雜交,通過對其雜交後代的遺傳分析,研究矮源的基因型和遺傳方式。通過實驗,盧永根發現水稻品種的半矮生性屬簡單遺傳,受一對隱性主基因控制,同時還存在一些修飾基因。因此,他提出矮稈水稻品種並非越矮越好,半矮生性品種比較符合中國當前育種的要求。與此同時,他將中國現有的水稻矮稈品種劃分爲矮生性和半矮生性兩個類型和四個羣,其中半矮生性的遺傳方式較簡單,容易在其後代得到穩定。盧永根還強調,理想的矮源不僅遺傳組成應屬於半矮生性,而且要具備優良經濟性狀和高的配合力。這些研究結果爲有效利用現有水稻矮源和人工創造新矮源提供了理論依據。

1980年,盧永根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與美國著名水稻遺傳育種專家 Rutger博士合作研究。在這裏,他將自己對水稻育種的研究拓展到了細胞生物學層面,進行水稻誘導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的細胞學研究。盧永根將11個水稻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劃分成四類:可染花粉敗育型、部分花粉敗育型、完全花粉敗育型和無花粉型,進而在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和小孢子發育期對這四類胞核雄性不育突變體進行了細胞學觀察,探討它們的敗育機理。結果表明,明顯的染色體畸變與胞核雄性不育性有着密切的關係。

丁穎在《中國栽培稻種的起源及其演變》一文中認爲,中國栽培稻起源於華南,而分佈在華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在丁穎的影響下,盧永根也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稻作的起源問題,並多次與樑家勉等知名農學史家交流。但多年以來,對中國栽培稻起源的研究,多限於歷史學、考古學等少數幾個領域。盧永根在20世紀80年代從細胞遺傳學的角度對栽培稻種的起源進行了研究。他選擇了原產中國的普通野稻、藥用野稻和疣粒野稻三個野生稻種,對它們進行粗線期核型的研究,並與栽培稻進行比較分析,建立了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他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三個野生稻種的粗線期核型存在着差異,其中普通野稻與栽培稻在染色體長度變化範圍、相同類型和編號的染色體數目、核仁組成中心的位置以及染色粒的分佈方式等方面均表現出最大相似性,從而進一步印證了丁穎的論點,即普通野稻是中國栽培稻的近緣祖先。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7

8月30日上午,全市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大會召開。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陶方啓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孔曉宏主持,市及市級領導丁紹東、周密、王爲明、於靜波、楊業峯、寧偉、朱邊疆、陶庭先、劉家和,市政府祕書長王華,市政協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孫廣東等出席。

陶方啓在講話中指出,李夏同志是抗擊颱風先進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在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將寶貴生命永遠定格在抗災搶險的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忠誠、責任和擔當。我們要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對標先進、見賢思齊,像李夏同志那樣,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絕對忠誠;牢固樹立勤政務實的事業觀,認真履職盡責、敢於擔當作爲;牢固樹立一心爲民的羣衆觀,心繫人民羣衆、增進羣衆福祉;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踐行“三嚴三實”、堅持真抓實幹,爲推進宣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奮鬥。

陶方啓指出,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鮮活教材和重要內容,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要有力有序抓好災後重建工作,堅決打好打贏災後重建這場硬仗,奮力奪取抗災救災、重建家園的全面勝利。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堅持重實幹重實績,關心關愛基層幹部,着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黨員幹部隊伍的戰鬥力。要紮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爲幹事創業、推動發展、服務人民的精神動力,堅持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不動搖,持之以恆地抓好工業發展、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民生保障等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孔曉宏在主持會議時指出,各地各單位要認真貫徹本次大會精神,把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作爲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覺對標找差距,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持續改進作風,認真履職盡責,爲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集聚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會前,陶方啓、孔曉宏、丁紹東等市領導親切會見了李夏同志親屬。會上,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王爲明宣讀了《中共宣城市委關於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於靜波宣讀了省、市有關表彰決定,績溪縣委介紹了李夏同志生前事蹟,播放了《生如“夏”花——追憶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先進事蹟專題片。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8

錢海軍同志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廣大幹部羣衆認爲,錢海軍同志對黨忠誠、牢記宗旨,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滿腔熱情投入到電力服務工作中,用實際行動架起黨羣“連心橋”,帶領團隊特別是青年職工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大力開展志願服務和慈善活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頑強拼搏、不懈奮鬥,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新時代新徵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9

孫麗美1977年5月出生,20__年7月入黨,20__年任古縣村計生管理員,20__年任村黨支部書記。8月31日,中宣部追授孫麗美“時代楷模”稱號。此前,全國婦聯追授孫麗美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中共福建省委追授孫麗美“全省優秀共產黨員”稱號,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追授孫麗美“八閩楷模”稱號。

幹羣眼中的“米粉書記”

古縣村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村子,村民們白天下地勞作,孫麗美只能利用午飯和晚上時間入戶與羣衆拉家常,推動工作。忙於工作顧不上吃飯時,她就到村委樓樓下的店鋪簡單地吃一碗米粉。每有幹部羣衆一同工作錯過飯點,她自掏腰包請大家吃一碗米粉,“米粉書記”的綽號就這樣在幹部羣衆間叫開了。

紮根農村17年,一碗碗米粉陪伴着忙碌的孫麗美,也見證着她“爲村裏羣衆做點事”的樸素心聲。看到村民辦事不便,爲一件小事城裏農村兩頭跑,孫麗美爭取霞浦縣人社局補助資金8萬多元,在村委樓二層建設村人力資源與勞動保障中心,設立便民服務窗口,解決村民辦事難、效率低的問題,而她也從三樓的“書記主任室”,搬到窗口的第一個位置辦公。孫麗美說:“這裏好,離羣衆更近一點,他們有什麼事都可以找我。”

她幾乎把村委樓當成了自己家,羣衆辦事“隨到隨辦”;誰家有困難,她“隨叫隨到”。

曾在古縣村掛職的霞浦縣衛生監督所所長陳迎霞回憶,孫麗美殉職後,她回村裏看望孫麗美的母親,在路上遇到一位老伯,老伯對她說,以前村民只要有事,隨時到村委樓,麗美都在,村委樓也時時刻刻都有人值班。但現在麗美走了,大家都很痛心。

村民眼中的“暖心阿美”

“村裏的一棵大樹周圍這兩年改造成村民休閒場所,很多村民喜歡在那裏聊天。阿美每天上班前都會去那裏逛逛,聽聽村民們有什麼意見,誰家又遇到了什麼事,她就知道要怎麼做工作了。”陳迎霞掛職時就和孫麗美共事,她說,阿美一直是個很熱心、很暖心的人,責任心強,敢說敢幹。

在村民雷健亮眼中,孫麗美是幫他渡過難關的“擺渡人”。20__年,雷健亮乾重活時舊傷復發,做完手術在家休息,家裏又遇到種種變故。“那時候,爺爺去世了,媽媽摔了腳,我又生病躺在家,真不知如何是好。當時,阿美耐心幫我填材料、辦貸款,還悄悄遞給我20__元。”雷健亮說,轉眼十多年過去,這件事他一直銘記在心。

20__年,村民彭則安患上血管瘤,手術掏空了家裏的錢。同年,女兒考上了大學,家裏卻拿不出報名費。聽說這件事的孫麗美找上了彭則安。“當時她對我說,你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孩子沒書讀。”彭則安說,孫麗美還聯繫上已經在霞浦縣城打工一個多月的女兒,勸她一定不能籤長期合同,一定要繼續讀書。最終,孫麗美向上級申請到5000元助學補助金,讓孩子報上名。如今,彭則安的女兒在廈門大學攻讀碩士研究生。

20__年,陳迎霞帶着團隊到村裏進行“兩癌”篩查,村民雷秀金被診斷爲子宮癌。陳迎霞第一時間告訴了孫麗美。“她當時一聽結果就和我說,雷秀金要是真得病那就不得了了,她丈夫車禍去世了,家中只有年邁的公公和兩個還在讀書的女兒。”陳迎霞回憶,後來,孫麗美帶着雷秀金去衛生院做檢查、聯繫福建省腫瘤醫院動手術,多方爭取5萬多元幫扶資金,雷秀金自己幾乎就不用花錢了。雷秀金康復後,孫麗美還爲她介紹工作,讓她自食其力。

“如果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多好的一個人,知冷知熱,真是捨不得。”雷秀金眼泛淚光。

兒子眼中的“滿分媽媽”

“最遺憾的是,我還有很多話沒和她講。”孫麗美的丈夫楊亮順說,作爲妻子,她是顧家的;作爲母親,她很疼愛孩子;作爲村支書,她正直有擔當。

楊亮順說,孫麗美本來計劃今年“五一”假期一家人去武夷山玩,但家裏沒有車出行不便,加上正值農忙,想着以後再找時間去,就取消了。

這次沒有成行的全家出遊也成爲了孫麗美兒子楊鑫的遺憾。在楊鑫眼中,孫麗美是個來去匆匆的母親。“我的母親和其他人不一樣,平時很少見到她,吃飯時也是匆匆忙忙,有時我會不理解,還抱怨她……”在孫麗美同志遺體告別儀式上,楊鑫哭泣道:“現在我才明白,人之所以偉大,不一定非要做出轟轟烈烈的事,只要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雖平凡卻偉大。我爲平凡卻偉大的母親感到自豪,她留下的良好家風和優秀品德是我最寶貴的財富!”

孫麗美離開後,楊鑫每晚都會翻看媽媽的照片,他說自己很想很想媽媽,雖然沒有太多的陪伴,但她是個“滿分媽媽”。有人問他,現在最想對天上的媽媽說什麼。少年瞬間紅了眼眶,他沉默了一會兒,輕聲說道:“對自己好點”。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0

與11年前採訪時相比,62歲的她蒼老虛弱了很多——臉色暗黑,身體羸弱佝僂,連爬樓梯都困難,“前兩個月吃不下飯,瘦了20斤。”

11年來,她爆發出驚人能量——創辦面向貧困山區孩子的免費女子高中,1600多名女孩得以進入大學而改變命運,背後是她“超人”般的意志和付出。

她叫張桂梅,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曾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十佳師德標兵。今年10月,雲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號召全省黨員向她學習。

“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

張桂梅18歲隨姐姐從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1990年從麗江教育學院畢業後,張桂梅隨丈夫到大理白族自治州喜洲鎮第一中學任教。孰料,丈夫被診斷出胃癌晚期,於1996年去世。她從大理調到華坪教書,“逃避過去的生活”。1997年,她查出患子宮肌瘤,但爲帶好畢業班,仍然堅持上課,直到把學生送進考場她才住院,手術取出的肌瘤重達兩公斤。現在,她患有嚴重的肺纖維化、肺氣腫,每天離不開止痛片。

不幸沒有打倒張桂梅,反而成了她燃燒自我的柴火,轉機就在於華坪這方熱土和這裏的好心人。

1998年縣裏婦代會上,全體代表和縣領導主動爲張桂梅捐款治病,有的代表掏光了衣兜,沒有留錢坐車,走幾個小時路回到山裏。手捧着這山鄉的情義,張桂梅的淚水奪眶而出,“華坪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想爲華坪做些事。”

民族中學裏有不少傈僳族、彝族、納西族等少數民族學生。有的家長帶着一包鋼鏰和角票交學費,有的孩子只吃飯、捨不得吃菜。看在眼裏,疼在心裏,爲幫助孩子們,張桂梅節衣縮食。

1998年入黨後,她對工作更加投入。她爲每堂課設計開場白,有時朗誦小詩,有時唱支歌謠,有時講個故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所教班級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

20__年,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捐助方指定張桂梅任院長。第一天就收了36個孤兒,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孩子,愛乾淨的她變了。20__年到20__年,她四處籌集資金,給孩子們改善生活,平時和孩子們住在一起吃在一起。

民族中學裏女生很少,兒童之家的孤兒各有各的不幸,這讓張桂梅意識到:提高山區母親的素質,至少可以改變三代人。20__年,她開始籌建免費女子高中,大家都覺得這個想法太瘋狂——到哪裏找錢!

“她最懂山裏孩子的渴盼,最懂這片山”

20__年,張桂梅當選黨的xx大代表。在北京開會時,一位細心的記者發現,這位女代表穿的牛仔褲,居然破了兩個洞。於是,一篇“我有一個夢想”的報道,讓她和她的女子高中夢在全國傳開。

麗江市和華坪縣各拿出100萬元,幫助張桂梅辦校。張桂梅告訴記者,這所學校能辦起來並走到今天,靠的是黨委和政府作堅強後盾。華坪女子高中教師工資和辦學經費均由縣財政保障,學校建設由教育局負責。教學樓牆上,密密麻麻掛滿了捐款人姓名。各方的關心張桂梅都記在心裏。女高學生在校三年,只需付生活費。這給每個貧困女生家庭,免去了不少費用。

11年來,張桂梅和學生一起住宿舍,每天早上5點多起牀,夜裏12點後才休息。她是校長,是保安,每天檢查水電安全、熄燈與否,趕走路上的蛇,拿着小喇叭催促學生起牀吃飯做操。11年來,她走進1300多名學生家裏,走過11萬公里山路。爬山一爬就是幾個小時。一次家訪,脫下外套塞給貧困戶,自己凍成傷寒……

女子高中辦公室主任張曉峯,多年來跟着張老師家訪,吃了不少苦頭。他感慨:“張老師最懂山裏孩子的渴盼,最懂這片山。”

“有種精神撐着我,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縣城邊上,初冬的獅子山挺拔秀麗、色彩斑斕。採訪中,突然傳來一陣旋風般的咚咚聲。張桂梅微微一笑:“是課間操,走,下去看看。”

來到院壩,學生們早已列隊整齊,她們的課間操是歌舞“南泥灣”,陽光下紅校服熠熠生輝。

10多年來學校堅持每週“五個一”紅色教育——黨員佩戴黨徽上班、重溫一次入黨誓詞、組織一次理論學習、合唱一次革命歌曲、觀看一部紅色影片,理想信念教育成爲鮮明的女高特色。語文老師韋堂雲說,女高老師團結如一家,黨員帶頭,張老師身先士卒。

20__年剛辦校時只有一棟教學樓,吃飯、上廁所都在校外。張老師讓女老師住女生宿舍,晚上好陪學生上廁所。不到半年,17名員工跑了9個,剩下的8個人裏有6名黨員,張老師把他們找來,“革命戰爭年代,黨員在陣地就在,今天,我們要堅守這塊教育扶貧的陣地。”

從那時起,紅色教育在這裏生根,羣山裏巴掌大的地方,成了“精神高地”。如今,華坪女子高中連續9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百分之百,1645名學生從這裏走進大學。

而年邁的張桂梅,沒有孩子,沒有家庭,把自己所有的工資、獎金累計100多萬元,全部捐給山區教育和社會事業,坐着4塊錢的“摩的”,每天往返於兒童之家和女子高中。

張桂梅不覺得苦,因爲“有種精神支撐着我,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讓我直面這片熱土時,心裏不愧。”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1

由中央電視臺製作播出的節目《時代楷模發佈廳》-盧永根“布衣院士”在央視一套正式播出,中科院原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同志的事蹟通過電視熒屏被更多人知曉。

今年8月1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時代楷模盧永根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89歲。生前,他已將一生積蓄880餘萬元捐出;身後,他又將遺體無償捐獻給醫學科研。節目通過影片和講述,讓觀衆們瞭解了盧永根同志無私奉獻的事蹟,也讓我縣奮戰在各行業的羣衆深受鼓舞。

剛剛觀看了盧永根院士的紀錄片,感受到了他勇於奉獻的精神,他把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無私的奉獻給了社會,對於我個人來說,就是立足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服務好他人,奉獻社會。

盧永根刻苦鑽研的精神,讓我深受鼓舞。就我個人而言,在創業道路上給我很大的啓發,讓我知道,堅持一件事情,才能看到成功的腳步

盧永根同志,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作爲一名黨員,我們要學習他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作爲教師,我們要學習他奮發有爲,先進模範的名師之風。他的精神將進一步激勵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新時代的楷模。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2

忠誠是中國共產黨最閃耀的精神品質,是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優秀品格,一直以來,都講對黨忠誠、對國忠誠、對民忠誠,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說到忠誠,我想,黃詩燕無疑是一個真正的好榜樣。

20__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來到炎陵任縣委書記,挑起了這個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重擔,成爲炎陵縣脫貧攻堅的“一線總指揮”。從此,他就成了脫貧攻堅的無畏戰士,8年5個月零4天,用生命兌現了“脫貧功成,必定有我”的莊嚴承諾,用忠誠贏得了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貧書記”讚譽。爲脫貧而來,爲脫貧而去,他把一腔熱血和激情,都用在了爲民脫貧的事業中,真正成爲了“無私無我,不負人民”精神的忠實捍衛者、踐行者,用奮力拼搏、艱辛付出,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譜寫了一曲生命的讚歌。

10月9日,追授黃詩燕同志“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稱號大會暨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他當得起“模範”的稱號,當得起全國黨員幹部的由衷敬仰,是新時代忠誠爲民的好榜樣。

我們要學習他的忠誠精神。忠誠,既是政治標準,更是實踐標準。黃詩燕用他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共產黨人對“忠誠”是如何堅守的、是如何踐行的。我們要學習黃詩燕的先進事蹟,牢固樹立忠誠意識,把黨、國家和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堅定不移。

我們要學習他的擔當精神。守初心、擔使命,是黨員幹部的精神旗幟,人民的幸福依賴於勇敢的擔當。黃詩燕用苦幹實幹拔掉一方窮根,以執着堅守帶領貧困羣衆邁向小康生活,以責任和擔當踐行爲民誓言。我們要一如他一般,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錘鍊鬥爭本領,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擔好擔牢擔實。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3

95歲的老英雄張富清,是恩施州來鳳縣退役軍人。他71載黨齡,在64年裏深藏功名,一次次顯赫的功勳,都沉積在一個紅包裹裏,連兒女都不知情。何等的胸懷,何等的境界!我們要向張富清學什麼?從媒體對老英雄報道的事蹟中,讓筆者從中得到了一次次靈魂的洗禮。

張富清出身陝西省洋縣一個貧困農民家庭。8歲時便失去父親,大哥因爲吃不飽而夭折,母親孤身帶着兄妹3人艱難度日。經歷了社會動盪,張富清靈魂深處受到洗滌和震撼:只有中國共產黨纔是勞苦大衆真正的貼心人!人生捭闔,感恩“解放”,張富清找到了自己人生的開始和歸宿,這一堅持,就是一生一世。

張富清說:“我打仗的祕訣就是不怕死。一衝上陣地,滿腦子都是怎麼消滅敵人,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信仰,靈魂裏的忠誠!張富清因爲有了對共產黨的堅貞信仰,在一次次槍林彈雨中,將生死置之度外,捨生忘死,英勇善戰。

張富清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工作,並沒有回到故里,而是來到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湖北省來鳳縣。從“人民功臣”到“人民公僕”,直到95歲高齡,張富清一直隱姓埋名64年,從未向他人透露自己的輝煌過去。

黨性乾淨,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典範。選擇條件無比艱苦的恩施,是因爲張富清知道恩施需要幹部。面對許多質疑他爲什麼要到無人問津的山區工作,張富清回答很乾淨:“這裏苦,這裏累,這裏條件差,共產黨員不來,哪個來呀!”

經歷乾淨,是清正爲官、反腐倡廉的旗幟。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張富清與同志之間、單位之間、社會之間都保持着乾乾淨淨的革命本色。變換過那麼多崗位,權力在手,但他對金錢從未有過絲毫的貪圖,終始嚴於律己、克己奉公。

家風乾淨。張富清的4個孩子,除大女兒因傷致殘外,其他3個都憑自己的努力讀書,當上了幹部或者職工,沒有一個沾過父親的光。他的妻子嫁他的理由“就是因爲他思想純潔、爲人正派”。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4

“啪”的一聲,燈亮了。不用回頭,錢海軍就知道,身後一定是開心的笑臉。

這幾乎是錢海軍每天經歷的場景。作爲國網浙江慈溪市供電有限公司客戶服務中心社區客戶經理,他拎着一隻工具箱義務爲居民提供電力維修服務,一修就是23年。

起點:“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

“腦垂體瘤的情況有些棘手,得轉去上海。家裏還有其他人嗎?”醫生問話的時候,孤寡老人應久昌腦子裏第一個想到的名字就是錢海軍:“他就是家人。”10多年前,錢海軍爲古塘街道困難老人免費改造室內照明線路時認識了應久昌。這之後,錢海軍有事沒事就來轉轉,換感應燈、裝安全扶手、粉刷屋子。久而久之,就像老人的家人一樣。

第二天一早,錢海軍火急火燎地趕來:“轉院手續辦好了,咱們出發。”爲了緩解應久昌的緊張情緒,錢海軍讓妻子開車,自己一路陪着老人說話。護送到上海後,夫婦倆又餓着肚子往回趕。

“那是20__年6月25日。”錢海軍說之所以記得這麼牢,因爲那也是給女兒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日子,他們差點耽誤了。

眼前的錢海軍笑起來讓人很溫暖。除了工作服,不管什麼季節,他最常穿的就是短袖。熟悉他的人說,因爲他有一顆持續了23年的火熱的心。

1999年冬天,錢海軍去一位老先生家裏修日光燈。正要拿出工具來測時,老人開口了:“不用那麼麻煩,把啓輝器拿掉就行。”

碰到一個懂行的。錢海軍站到凳子上按照老人說的拿掉啓輝器,日光燈跳了起來。

“退休前我是八級電工,多複雜的電路都難不倒我。”

“原來是老師傅啊!那您以後有空可得教教我。”

老人卻搖搖頭:“現在老了,沒用了,連個燈泡都換不了嘍。”

這句話扎痛了錢海軍。無論年輕時如何風光,老了就是這麼艱難。“每個人都有老的一天啊。”他把電話號留了下來。回家後,他手寫出500張名片,只有一個電話號碼和“電力義工錢海軍”7個字。

這些名片被老人們放在枕頭下,揣在衣兜裏,貼在冰箱上,成了護身符般的存在。而錢海軍從此成了數百名孤寡老人的“兒子”。

堅持:“老百姓的事不分‘表前表後’”

20__年的一天,一對老夫妻走進慈溪市供電公司時任黨支部書記張志民的辦公室:“有個叫錢海軍的師傅,下班時間來家幫忙修電路,材料全是他自己貼錢買的。你們動員他收下錢!”

夫妻倆也走進了慈溪日報的門。公開見報後,不少大爺大媽都來講述錢師傅和自己的故事,說到激動處直掉眼淚。感謝信、錦旗更是不斷地飛到供電公司。大家纔回過神來:“作爲公司客服中心的普通員工,錢海軍在‘表後’竟無私奉獻長達10年之久!”

“表前表後”是電力系統的行話。以電錶爲分界點,從供電網絡進入電錶中的線路,歸供電公司管,爲表前;從電錶出來接到用戶家裏的線路,則是用戶個人資產,爲表後。

不爲人知的10年裏,錢海軍在工作之餘爲社區提供業務代辦、糾紛調解等12種便民服務;手機全天候開機,一天最多接過21個求助電話;每週上門服務20餘次,服務中不拿羣衆一分錢、不抽羣衆一根菸。

“老百姓的事兒不分‘表前表後’,更何況我做的都是很普通的事。”錢海軍說。然而,爲了這些普通事,他走出職責範圍內的9個社區,爲全寧波的孤寡空巢老人提供服務;爲了這些普通事,他多個年頭沒和家人吃過年夜飯;爲了這些普通事,他從電工變成了“活雷鋒”。

通過整合所有志願服務項目,慈溪供電公司專心打造錢海軍服務品牌。20__年5月,錢海軍共產黨員服務隊成立。20__年3月,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註冊,成爲國家電網第一家在民政部門完成註冊的社會公益組織。

傳播:“我想叫它‘寧波燈’”

20__年7月,西藏日喀則,海拔4500米的仁布縣普鬆鄉果措村。

村民多吉次仁早早地在等候。他身後的家由泥巴、木頭和石塊砌成,屋內光線黯淡。當地村民大多住着這樣的房子。錢海軍此行,就是爲了照亮這些泥巴房。

顧不上嚴重的高反,錢海軍一下車便查看線路情況。“屋裏全是裸線,老化得厲害,全得換。”“屋外裝上漏電保護器和空氣開關,確保安全。”“老兩口60多歲了,在牀頭裝上開關,方便。”3個小時後,屋子亮堂堂。多吉次仁笑出了滿臉褶子:“扎西德勒!”

20__年2月,吉林延邊,冰寒未消。錢海軍一行人來到敦化市城山子村,走進劉暢、劉響姐妹倆的家。家人去世、母親出走,空蕩蕩的家連一盞檯燈也沒看見。

“正是長身體的年紀,燈光不好視力會越來越差。”錢海軍搭起炕桌,安上節能檯燈。姐妹倆在暖光中攤開作業本,眉眼彎彎:“這盞‘寧波燈’真亮。”

“寧波燈”照亮了雪域高原,照亮了黑土地,也照亮了黔西南和大涼山。20__年,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發起“千戶萬燈”殘疾人貧困戶室內照明線路改造公益項目,項目曾兩度獲得中央財政立項支持。7年來,錢海軍走到浙江、西藏、貴州、四川、吉林等地,行程20餘萬公里,爲7000餘戶家庭送去了光明。

火種:“人人都是錢海軍”

原先在電力小草志願服務隊時,唐潔就時常聽說錢海軍。20__年,唐潔被調往錢海軍團隊,如願以償地和“偶像”共起事來。如今,志願服務中心在冊志願者達1200餘名,累計開展服務超3萬餘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從一個錢海軍到“人人都是錢海軍”。

胡羣豐,團隊裏第一個登記人體器官捐獻,全國捐獻編號是410;周豐權,義務捐血10多年,累計獻血量60000毫升,相當於12個普通成年人的全身血量;王軍浩,總是第一時間認領任務,就連孩子大學聯考期間都能隨叫隨到……

隨着規模擴大,錢海軍主持制定了標準化管理手冊和服務手冊,對團隊組織建設、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管理程序和考覈評比等進行細化、量化和標準化,提高公益慈善內部治理水平。志願服務中心除了“千戶萬燈”,還推出了“星星點燈”未成年人社會體驗、關愛空巢老人“暖心行動”“燈亮萬家”表後線維修服務等6個志願服務項目。

“我服務過的一位新四軍老戰士曾說,當年他是扛着槍衝在前面打鬼子。”錢海軍說,“現在我是拎着工具箱衝在前面爲人民服務。”

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事蹟心得感悟 篇15

1948年,24歲的孫景坤告別新婚妻子,毅然參軍,一年後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他隨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朝鮮戰場,征戰中落下20多處傷疤。

孫景坤選擇了深藏功名,返回家鄉務農。

曾經和孫景坤一起生產勞動、如今86歲的老黨員劉振發說:“只知道孫隊長當過兵,去過朝鮮,帶領山城村第一生產隊過上好日子,但也是剛聽說他立過一等功、當過大英雄。”

“只有在睡不着覺的時候,父親才偶爾會和我談起抗美援朝的往事。”大女兒孫美麗說。一個夜晚,孫景坤給孫美麗講:晚秋初冬,孫景坤所在排進入一片高粱地,子彈炮彈如同颳風下雨一般打來,一個排的戰士除了孫景坤外全部犧牲。“每當談起這些,父親總是眼含熱淚。”

雖已96歲高齡,老人還清晰地記得自己共獲得了8枚軍功章。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平移重建徵集資料,孫景坤默不作聲地將立功證書、立功喜報和部分珍貴老照片捐出來。紀念上甘嶺戰役60週年時,相關部門邀請他去北京參加活動,需要穿軍裝拍照,他才從箱子底下找出軍功章掛在胸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