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3W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

有幸拜讀了余文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讓我醍醐灌頂。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9篇)

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大部分學校的教師仍然把分數的高低作爲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導致陷入了“唯分數論”的怪圈。學生學習壓力大,家長對於學生的關心也僅侷限在於“考了多少分?名次怎麼樣?”學生壓力大,但也只能每日埋頭苦學,但真正增長的只有那可憐的分數,導致最後培養的都是隻會學習的書呆子。隨着雙減政策與核心素養一詞的提出,學校、教師、家長開始弱化對分數的計較,轉向關注孩子的能力、品格的培養。而這一舉措,終於將教育的關注點真正放到了孩子的成長上,是以培養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爲核心的教育理念!

餘老師在文中強調,六大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就在於學科素養。著名教育學家培根曾有過經典闡述:“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辨。凡有所學,皆成性格。”各個學科所學的知識,只是我們獲取目的的工具和手段,而最終要形成的能力與品格纔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現在做的是把工具和手段神話了,卻把目的邊緣化,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該如何撿起這顆“西瓜”,這正是我們新教師要學習的東西,在文中餘老師也詳細爲我們提出來解決辦法。

作爲一名資歷尚淺的教師,在以後的每一次備課中都應做到深研深究,透過知識追尋其本質,明白其中指向的核心素養,從而進行鍼對性的設計。在教學設計中,要多添加一些孩子們感興趣的自主學習的活動,提高孩子們自主求學的興趣,做到將課堂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交流的品格、樂於求學的態度等。總之,在每一次備課中,都要謹記一個原則,就是以培養核心素養爲目的,知識的運用爲媒介,實現每一堂課都能有百分之一百的付出和百分之二百的收穫。並且,作爲一名新教師,要做到每堂課後及時反思,總結優點,反思不足,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餘老師對我們的建議中肯而實用,需要我們反覆咀嚼,學以致用!

感謝餘老師的書讓我猶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行!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核心素養”是一個教育熱點話題,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今年寒假有幸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不只是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師與生的核心素養培養互爲因果。在師、生、教材碰撞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因素更爲能動,或者說教師促使學生更爲能動,纔是素養形成的課堂,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新課程改革,教師的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纔是改革的源頭。

一、“核心素養”的認知

1、20__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並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爲研製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

2、核心素養的內涵爲“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3、就實際表現而言,核心素養指的是個體在面對複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性品質。綜合表現爲9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社會參與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文化素養方面);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自主發展方面)。

4、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研製《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根本出發點是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升21世紀國家人才的核心競爭力。20__年9月發佈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確定了核心素養的框架和內涵。2020__年底,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在全國範圍徵求意見,現已進入正式頒佈的倒計時。核心素養開始進入課程,走進中國小。中國基礎教育已邁入核心素養的新時代。

二、學科核心素養的思考

1、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是學科教育的靈魂。學科核心素養指的就是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所展現出的形象、氣質、行爲、習慣、能力、素質,這些素養構成了與沒受過這門學科教育的人的差別。

2、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生物學課程學習過程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實際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學科核心素養中,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之間,是彼此關聯的立體結構,其中生命觀念居於突出的位置,體現學科核心素養的生物學特徵。它們都需要以生物學概念爲支撐,又在價值觀、品格與能力層面走向一致,具有整體性。

三、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解讀

(一)生命觀念

課程標準中生命觀念的定義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係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後的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和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生命觀念不等同於生物學概念,它更爲上位。概念必須是嚴格界定的,具有清晰的內涵和外延,其意義在於區分不同的客觀事物;觀念是對客觀事物整體考察而獲得領悟的結果,具有模糊性和廣泛性,可以反映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繫。生命觀念的建立需要以概念學習爲基礎,對於學生來說,不一定要求他們記住生命觀念的名稱,而應重在理解其實質意蘊,重在概念整合,重在指導解決實際問題。

(二)科學思維

在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思維的闡述是:“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能力”。

生物學課程中的科學思維,要以生物學事實、概念爲基礎,生物學概念是思維的細胞。同時,生物學概念的建立,生物學所揭示的生命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繫和生物學規律,也無法離開科學思維爲工具。在嘗試獲取證據、運用證據與邏輯的過程中,需要設計並進行實驗,需要科學思維。在思維過程中,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分析與綜合,又彼此關聯。

(三)科學探究

關於科學探究,課程標準的定義主要指探究能力提升,同時,在進一步說明時,闡述了應該在探究過程中建立探究精神、養成科學態度、善於團隊合作、勇於創新。可見,在課程標準中對科學探究活動的目標追求,包括掌握探究思路方法,包括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等關鍵能力,也包括探究精神、科學態度、團隊精神、創新精神等品格。

(四)社會責任

課程標準對社會責任的定義是指:“基於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做出理性解釋和判斷,解決生產生活問題的擔當和能力”。“擔當和能力”至少包括:形成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科學態度,生態文明觀,關愛生命、健康文明生活觀念等態度和觀念;具備關注社會議題並參與討論、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僞科學、嘗試解決現實生活問題、參與環境保護實踐、做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和實踐者等行動能力。這裏,既有價值觀念,也有能力和品格。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裏融入了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態中國、健康中國的理念。引領學生做生態中國、健康中國的促進者、實踐者,是生物學科發揮育人價值、立德樹人的要求。

四、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的結合

余文森教授從理論、觀念、操作三個層面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系統闡述,包括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三大主題,旨在幫助教師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樹立立德樹人的教學意識和教學觀念,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靜下心來反思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我認爲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今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教學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內心的自由。受應試教育作祟,我們常把分數的高低作爲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於是,很多人陷入圍繞“分數”而教的怪圈,忽視了人的本性發展。通過學習,我更加堅信:強調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的做法是對的。智力、能力的培養是重要的,同時德育、美育、體育等各方面的滲透及全面進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學生纔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通過學習,我意識到要着重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學生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學生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着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問在語言文字上。教師“少講”、“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把練習有機地結合在講問之中,訓練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在訓練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樂學”、“學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3、經常反思,不斷提高。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素質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來到了我們身邊,教育工作既要有實幹精神,又善於開動腦筋,善於在反思中運用新技術、新理念解決教育教學存在問題。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必經途徑,反思是教師進步的一大階梯。我們要在反思中揚長避短,在新形勢下以自己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爲目標。當然,反思不僅僅是停留在腦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寫教育和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會反思和積累,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積極改進。通過自己的努力將良好道德作用於學生的心靈,塑造有創造力的學生,並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斷成長。

以上所述,僅是我閱讀學習後的一點淺顯體會,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於我們去實踐和研究。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並付諸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3

一個好的老師可以影響學生一輩子,一個好的團隊可以成長一批人!剛拿到《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我隨手翻了幾下,覺得這本書還不錯,但是一週過去,自己也沒多大進展。

後來在張玉佩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打卡活動。就算每天再累,事情再多,也跟着老師跟着團隊,堅持閱讀並寫出感悟,不知不覺將近一個月了,這本書已經閱讀結束,非常感謝這個團隊!回顧這個月的讀書狀態,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忙碌並收穫着。

這本書以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爲主線,層層深入地告訴大家在覈心素養的導向下,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應該是怎樣的,怎樣達到這個目標,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我們要關注什麼,爲什麼要關注這些等等。下邊我就介紹一下這本書帶給我的收穫。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核心素養”這個詞,我們常聽到,但它具體指什麼,卻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爲“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其中關鍵能力是指閱讀能力、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必備品格指自律、尊重、認真。也就是說,我們教學的最終指向是培養他們的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而這三種能力和三種品格都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不是老師灌輸的,而是學生自己學會的。

二、教育到底是什麼

教育到底是什麼呢?書中明確告訴我們,教育的真諦是:讓學生有價值感,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讓學生成爲快樂人。而讓學生成爲快樂人有兩方面意思,一是讓學生具有尋找快樂的能力,二是帶給學生快樂。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給學生帶來快樂,他又如何去尋找快樂呢?所以,讓學生“樂學”是教師的一大任務,只有在“樂學”中,學生才能體會到學習的快樂,進而成爲一個快樂的人。在我們的教學中,完成教學任務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視這個過程所帶給他們的情緒體驗,否則會有“捨本求末”之嫌。

三、將關注點轉移到學生上來

聚焦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其關注點應該有所轉變。以前的課堂教學模式,基本上是教師確定了教學目標,然後把任務完成,再在作業、評講時查缺補漏。至於學生怎麼學的,關注不多,只要他學會了解題就行,能做那一類題就好了。讀了這本書,才發現自己的關注點出現問題了。

在課堂上,我們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他們的情緒狀態:是興奮的還是有氣無力的,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關注學生的參與狀態:是少數精英參與了,還是大多數孩子參與了;關注學生的交往狀態:是否真的在討論,是否陳述了自己的觀點,並有理有據;關注學生的思維狀態:有沒有問題提出來,是怎樣解決的;關注學生的生成狀態:他們從這一課時學到了什麼解決問題的方法,還發現了什麼新問題。

四、教學中,把握好感性知識與理性知識的度

文中第二章提到:“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兩者總是具體地統一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之上的。”

由此我想到了音樂學科,由於它的性質決定了音樂教學是兼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音樂教學過程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又不能輕易淡化“雙基”的學習。因爲音樂審美的過程需要音樂的專業知識來支撐。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現出歌曲的情緒,必須把歌譜中的節奏和旋律唱準確。沒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就不能夠深入。

新課標指出:“以音樂審美爲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該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

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在音樂審美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礎知識也要通過音樂的聆聽體驗來進行,不能脫離音樂情境。只有這樣,兩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進。

在所有學科中,音樂課恰恰是最能放鬆身心、陶冶學生的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觀念的滲透,促進學生德智美的發展。因此,在國小教育中,我們音樂教師要重視音樂這門學科帶給學生的影響,正確地運用教學手段,發揮這門學科的真正價值,體現它的真正意義。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從實際行動出發,我們就能不斷進步。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科學性的教學,是更加具有可發展性的教學。

相信,如果我們真的把核心素養作爲圓心,以學生爲半徑,那麼畫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圓滿!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4

近幾年,總是聽到有關“核心素養”的相關內容,但真的要說一說“核心素養”,對它的瞭解卻又少之又少。

近幾個月,在工作坊的引領下,閱讀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讀完以後,對“核心素養”,有了初步的瞭解。

全書分爲了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重建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讀完後我明白了什麼是真正的核心素養的內涵,也意識到了培養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同時有了以下感觸。

從教育的角度講,我們必須凸顯素養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即核心素養,它是學校教育的據焦點和着力點。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是要教會他們怎樣去學。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是教的出發點、落腳點,教學的中心、重心在學而不在教,基於學生學習的教學不僅是教學本質的體現,也是學生形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必然要求。我們要把學習的權力和責任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起到引領者的作用,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主發現、自主討論從而學會自主成長,只有通過自主建構的知識才能真正內化爲學生自己的知識。

書中講到了立德樹人的教學,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學科教師不是教學科,而是用學科來教人,這是培養學科核心素養首先必須確立的教學觀念。那種只見學科不見人、只關注成績不關注學生的做法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基礎,是會被教育規律排除在外的。

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當中,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以及他們的不足之處,要注重因材施教,更應該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去引導他們,讓他們最終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識裏邊所蘊含的與生活實際相聯繫的道理和能力,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具備優秀的社會品格。

作爲老師的我們,每天都在和學生打交道,我也經常會思考我們與學生到底應該處於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更有利於他們的成長,我在這本書裏找到了答案。

首先要善於發現兒童,當我們無論是在備課還是上課以及一節課過後,我們都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孩子的思維方式去思考,以孩子看問題想問題的角度去提問,以孩子感興趣的方式去講解,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與孩子連接的橋樑,我們才能把知識運輸到他們的世界中去。

其次要學會欣賞兒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爲老師的我們要善於用發現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看到他們的每一次進步,看到他們每一次的積極參與,看到他們每一次獨立解決問題的智慧,做到與他們一起成長。

培養核心素養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進下心來,潛心鑽研。真正做到了解自己所教學科。瞭解自己所教的每個孩子。在教學的道路上,我們要堅定信念,砥礪前行!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5

今年我有幸拜讀了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讓我真正認識了:什麼是核心素養?什麼是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等一系列的問題,收穫頗多、受益匪淺。

教育部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爲“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格和關鍵水平),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核心素養是非常重要的,教師擁有什麼,才能夠給予學生什麼。教師只擁有知識,就只能給學生知識。唯有智慧啓迪智慧,唯有素養才能培育素養。學科老師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條件,要從知識教學走向素養教學,教師必須從知識型教師轉變成素養型教師。

心靈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學之根本,學科教學要進入學生的道德與心靈世界。唯有進入學生情感、生命、靈魂深處的教學,才能內化爲學生高尚的道德生活與豐富的人生體驗,才能逐步促進學生人格健全地發展。我認爲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懂得教育的規律,具有教學和教育的各種能力,而且必須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教育應當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終身學習將成爲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今後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教學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學生的健康、幸福、尊嚴和個性的發展以及內心的自由。真正的教學是教人,而不是教書,數學教師也不是教數學,而是用數學教人。各門學科的性質、任務有所不同,但在育人的使命和任務是一樣的,人才是教學的共同對象,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人的利益高於一切。的確,在現有的體制下,追求分數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以犧牲兒童的健康、幸福、品行爲代價來換取所謂的高分。通過學習,我更加堅信:讓學生“全面發展,學有所長”。

2、學生纔是學習和發展的真正主人。學生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的眼睛要看着學生,心裏要想着學生,並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組織、實施和調整教學。通過學習,我意識到要着重在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上下功夫,改革課堂教學設計,根據國中生的心理、年齡、生理特點,設計學生樂於接受的趣教,在課堂中做到少講精練,着力體現訓練過程,提問問在重點上,問在難點上,教師“少講”、“少問”便節約出時間進行多種形式的練習。在訓練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機會,引導學生“樂學”、“學會”,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會知識,提高能力。

3、經常反思,不斷提高。反思是教師得以成長和不斷進步的必備條件。只有通過反思,教師纔會不斷地剖析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細緻地、冷靜地加以推理總結,具體地對於某一個問題的對策、某一教學環節中學生的質疑,甚至某一個辯論回合展開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經驗得以積累,成爲下一步教學的能力,日積月累,這種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將日益形成。所以我們必須要經常反思,總結經驗,進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總之,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教學過程,還需要我們每一位學科老師去研究和實踐。教育總在不斷地完善與改進,只要有一顆真正愛學生的心,從心出發,從實際行動出發,我們就能不斷進步。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6

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我時常有這樣的苦惱:有些知識點課堂上講了好多遍,自以爲已經講得很詳細、很透徹,練習得也夠充分,可是一到檢測環節,就發現自己之前的努力“事倍功半”。教來教去,發現自己賣力地想拉着學生往前跑,可是學生卻慢悠悠不邁步子,儘管還有很多家長很給力地在學生身後做“推手。”

我曾經一直在思考背後的原因,但找不到精準的答案。讀了《從教走向學》這本書,我的思維才漸漸清晰。這本書讓我明白,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才能真正讓學生走得更遠。

什麼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

作爲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從教走向學》這本書立足於核心素養的實踐性和操作性,以教師的視角,結合已有的經驗和探索,通過具體案例闡述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維度、策略與方法,給大家提供落實核心素養的路徑、工具和腳手架,提示一些容易出現的誤區。這本書從七個維度闡述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策略和方法,下面我主要從“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這一維度談感受。

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範和質量要求。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是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的基本原則和出發點,是教師首先要學習和研究的內容。教師每天備課都要寫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從哪裏來,主要來自課程標準,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標準制定的。反觀自己的教學,教學目標的制定主要依據的是教材,依據的是學情,依據的是考試說明,甚至是教輔資料,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的次數真的是屈指可數。一個不研讀課程標準的教師,如何保證教學質量達到國家的基本要求。我的教學活動距離課程標準的要求有一定距離,文中的四個問題爲我以後依據課標制定目標提供了方向。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將課程標準進行了系統化的落實?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從知識維度上升到了素養維度?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將問題解決作爲了重點目標?我的教學目標是否關注了對學科大概念的理解?課標指導教師,應更加關注人的培養,綜合品質的提升;要更加關注真實生活,聚焦真實的問題情景,聚焦現實問題的解決;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學生的真實學習和深度體驗中,培育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的核心素養。

課程標準如此重要,能直接當作教學目標嗎?在課堂上,教師不能直接將課程標準當作教學目標,應將課程標準轉化爲具體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應基於學科核心素養來制定。這就要求老師要再將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習目標。這是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時容易忽略的一個環節,但卻是從教走向學的前提和保障。

人們常常以爲,“教學目標”就是“學習目標”,“學習目標”就是“教學目標”,兩者沒什麼區別。其實不然。過去大家寫教學目標時,是不是通常這樣描述:“理解……”“掌握……”“解釋……”?那麼,什麼是“理解”呢?學到什麼程度叫“掌握”呢?從哪些維度去“解釋”呢?對這些問題,教師是清楚的,教師知道該做什麼、該講到什麼程度、該從哪些維度去解釋。也就是說,這樣的目標是寫給教師的,是教學目標。

這樣描述的目標,學生是看不懂的,更不知道該如何做。不知道學習目標的學生如同旅遊時不知道目的地,不知道要到哪裏去,不知道自己是否走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在落實核心素養的課堂上,教師需要將自己熟悉的教學目標轉化爲學生清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看得懂,聽得明白,知道如何做,讓學習真實發生。

王易春老師給出了幾個制定目標的原則讓我豁然開朗。

第一,制定目標要遵循整體性原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所以,制定教學目標時,既不能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彼此的關聯,也不能割裂這三者的統一,制定教學目標從整體性出發,就是強調要定位於人的培養,立足核心素養來制定教學目標。整體性還體現在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是一個目標體系,彼此要有連貫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第二,主體性原則。教學目標是對學生要達到的學習結果的描述,目標是由學生來實現的,因此,教學目標的制定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首先,教學目標要描教述清晰,學生能看得懂,看得明白。其次,教學目標應難度適中,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已有經驗,又處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最後,教學目標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設計得有層次、有梯度,學生有選擇的空間。

第三,可操作性原則。教學目標要描述具體,能實施,能測量。忌空話、套話,大而不當。要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通盤考慮,釐清關係,設計出能落實、可評價的教學目標,教師知道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學生知道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

在課堂上落實核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知識的瞭解和記憶,轉變爲關鍵能力、必備品格的培育,特別強調教學目標與課程標準對接。教學目標要定位於核心素養的落實。培訓學生素養的一個重要切入口是問題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認知,讓他們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也就是說,應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學習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和素養。

教學目標是否落實了核心素養,一個檢驗標準就是看教學設計是否給學生提供充分體驗、探究的機會,是否將問題解決貫穿課堂,是否將說所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建立聯繫。例如,語文學科的課程內容,從語文的學科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處罰,以語文學科素養爲指導,以語文實踐爲主線,設計了“語文學習任務羣”。這樣就指導教師走出單篇課文的教學,從整體和任務出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和觀念。

對教學來說,課程標準具有導向性作用,是展開教學活動的方向,是“綱”。依據課程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意味着教學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按照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設計教學活動,意味着教學實施走在了有效教學的路上。

新課標凝練了學科核心素養,指明瞭教學方向。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是課程的總目標,它與具體的教學目標之間還有很多小臺階,將核心素養轉化爲一系列的具體目標後,只要系統中的每個具體目標落實到位了,核心素養的總目標也就達成了。核心素養這個總目標的落實,是在每節課、每個單元、每個模塊中有計劃、有步驟、分階段、系統化的落實。由此可見,課程標準轉化爲教學目標是一個複雜過程。教師要系統、學習研究課程標準,特別是“課程的性質理念”、“課程的總目標”、“學業質量標準”、“課程結構內容”,用課程總目標統領具體目標,將課程理念貫徹到每個具體目標上。然後教師根據學業質量標準的不同水平,結合學情,將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素養向一系列目標轉化,即轉化爲課程具體目標、模塊具體目標、單元具體目標、課時具體目標。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自己教學中的種種不足和侷限,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落實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學生才能成長得更快,學生未來的發展才更有潛力。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7

一、核心素養概念的正確解讀

最近明星、網紅因個人各種各樣的品格問題而跌落神壇,讓人大跌眼鏡。讓我反思的是他們的人生中不缺能力、不缺努力,缺的正是自身品格、德行等方面的問題。

深入瞭解核心素養之後更深知一個人從小習得的核心素養對於長遠的整個人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核心素養是個體在面對複雜的、不確定的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進行分析情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的綜合品質。

作爲一個音樂老師用美育的方式直達孩子心靈,可以更巧妙的用各種音樂活動促進核心素養的形成,任重而道遠,但我此刻想到“教師是塑造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覺得特別的幸福!

二、立德樹人教學本質與目的

對於“立德樹人”的解讀剛開始覺得是大概念,深讀之後方能感知國家教育的遠見。真正的教育是教人。

一個人成績再好,連基本的正誤是非觀念都分不清;國家辛苦培養了很多年卻淪爲賣國的公知;流量明星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影響的是一代代的青少年……

這些沒有把德行放在第一位的高知、高報酬的人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惡劣。

立德樹人要和學科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從國小到高中大學的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科知識特有的道德教育資源,進入學生的生活和行爲、進入學生的道德和心靈世界,內化爲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對真、善、美由準確地辨識能力,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不撓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遠不滿足於現狀的批判與創造的欲求,以德先行進而樹人爲教學之本!

三、基於課程意識的學科教學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作爲教師要站的高望的遠,不能深深陷入教學“表面知識”的漩渦,橫向拓寬學科教學的廣度,課堂教學也只是一種教學資源,教師對課程的理解、看法、觀點、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們的知識面。縱向深入學科教學的深層,挖掘教材的本質和能夠形成終身核心素養的教學意圖。

有課程意識的學科教學要加強以學生爲主的參與式學習,先學後教、探討式學習的教學模式讓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同時要讓課堂教學與課堂、課外活動緊密結合,學生在親身經歷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綜合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課程意識下的學科教學不一定只在教室進行教學校園、野外、大自然、互聯網、外太空教學,不斷拓寬可以使用的教育資源,讓每個孩子在有課程意識的教學中閃閃發光!

以及書上對於教材的正確使用,學生原生態學習,都是我將要探索並實踐在課堂上非常好的內容,思維改變行爲,實踐促動創新。希望自己在實踐方面有更多的參與,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纔會不斷摩擦出思維的火花,促進課堂的革新!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8

今天有幸聆聽了徐和平專家關於素養導向的單元教學設計的新策略與新模板學習講座,感覺收穫頗多,現簡單談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對單元整體教學的新認識

一場講座聽下來,高頻詞彙“統整”“整合”“結合”“聯結”“整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這一切的目的都是爲了一個詞——可持續發展,爲了學生能夠更好地學習運用所學知識和提高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可持續發展。就像薛峯老師說的那樣:教是爲了不教,學是爲了再學。想培養學生的“再學”能力,就要讓學生知道學什麼和怎麼學,讓教師知道教什麼和怎樣教。統編教科書很好地解答了這個問題,它是學科能力體系的構建,是全盤考慮的頂層設計。它的全盤考慮、頂層設計體現在不同年級不同單元知識要素之間的相互交織並螺旋上升中,讓我知道了此時此刻我的學生們以往的能力經驗和即將要習得的能力點是什麼,也就是知道了此時此刻我的教學點、學生的能力訓練點是從哪裏來又要到哪裏去。

認清了這一點也就能更好地找準教學的落腳點——單元整體教學。學生知識能力體系的構建則要靠“單元整體教學”來實踐和實現。“單元”是我們落實學生能力點的最小整體,是我們能看得見、抓得住、學得來的最小整體,因此在實踐中,要力爭一課一得,一單元一得,所“得”即知識、即能力、即建構的體系,是爲學生知識學習能力的可持續發展奠基。梳理了這個思路,我對心得最初提到的幾個高頻詞,對教材的編寫理念和編排特點也就有了更深的認識,思維也感覺更開闊了。教師有了大局觀、統領觀,有了對學生能力體系構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才能積極落實方法、積極實踐,才能把更廣闊的思維帶給學生。

二、對落實單元整體教學的新思考

對單元整體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知後,就要思考如何在實踐中落實單元整體教學。我認爲落實單元整體教學也要遵循頂層設計、全局建構的原則,通單元考量,還要思前想後。通過學習徐和平專家的講座,我認識到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首先要在體系之下建立目標意識,聚焦語言訓練點。確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將單元知識要素目標化爲可檢可測的能力點,知道本單元學生需要學會什麼,教師需要教會什麼。確定目標後,就要聚焦這個單元但不只限於這個單元,聯結學生以往能力經驗明確要素銜接點;統整單元學習資源,思考單元各版塊之間、課後題與課本知識要素之間的能力交織點和提升點;聯結恰當的學習資源落實本單元能力訓練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關注素養提升,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的實際能力。明確了目標,思考了資源配置與運用,初步確定了教學手段,接下來就需要認認真真進行備課了。專家提到的“三次備課”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一要裸備,前面的經過其實都是裸備的過程,經過一番思考才能使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更深入;二要參考備,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二備要比一備更具體更精準更有路徑方法和支架;三要實踐後再修改完善之前的教學設計,也就是要及時反思,實踐出真知,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到備課中,才能使教學設計更加完善,對以後的教學更有幫助。

單元整體教學的講座使我瞭解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它注重學生的內在驅動力,使其沉浸在有意義的學習環境裏,使學生在學科學習活動中主動習得真實語言,獲得知識能力的提升。在操作單元整體教學中,要注重小任務聯動,貫穿於大任務中;要學生自學先行,完成小任務;要教師後導,完成大任務。它重點落實在語境統整、支架輔助和任務驅動中,讓思維表徵化,爲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支持。

另外徐和平專家的單元教學設計模板令人眼前一亮,使我受益匪淺。讓我對教材編排閱讀策略單元的意義、編排特點、策略單元特殊之處等方面都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今後,在策略單元教學中,我需要特別關注知識要素的不斷復現,抓住能力要點的循序漸進、層級遞進,教前思後孕伏目標,樹立全局教學觀。還要做好與教材的溝通,只有讀好教材,讀全面,才能用教材教,形成較好策略。

再有就是徐和平專家的課例解析,使我的思路逐漸開闊起來。三篇精讀課文,他設計了三個問題清單,層層遞進,逐步提高。通過實錄片段,我還知道了對學生的提問要還原學生的思維過程,激發閱讀思考,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無論是“你是怎麼想象的?”還是“爲什麼你想到了這個問題?”都要比單純地讓學生髮揮想象和只完成提問更具有實際價值,“追問”一下其實是讓學生更加明確了閱讀思維和思考問題的路徑和方法。

我在想,爲什麼新課標要要求我們老師用大單元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呢?其實答案我們應該能想到,以前的教學更多的是爲了培養孩子的單方面的能力,或者說是爲了工業和農業培養專門的人才,而現在的教育早已經不能用這樣的結果來衡量。要知道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對新時期的人才有了更好地要求,以前的專一在現在還需要,只不過現在又要多添一專多能的人才。

說實話,我對大單元教學這樣的方式嘗試還不夠。雖然在以前的教學中我喜歡聯繫與所教課本相關的知識和與教學重點相關的點,喜歡在課堂上旁徵博引,但是這和現在的大單元教學只是有形式上的相似,其本質和內涵還差的遠,也就是說以前我只是涉及到了皮毛而已。

每一次學習,每接觸一樣新的東西都是收穫。即使沒能學到精髓最起碼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論語裏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這要求我們在以後的教學中多嘗試,多看到自己的不足,多在自己感到困惑之處研究。

可以說本次培訓不虛此行,我對單元整體教學的認識更深刻了,期待單元整體教學各類實踐課的觀摩和學習,希望可以從中得到認知水平和實踐能力的更大提高。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9

第一課時

教學程序:

一、開始部分:課堂常規

1、體育委員整理隊伍,檢查服裝、人數,向老師報告。

2、師生問好。

3、宣佈本節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要求。

4、安排見習生。

二、準備部分:

1、繞操場慢跑熱身。

2、指導學生進行徒手操練習。

3、問題導入:

(1)學習廣播操對身體健康有那些好處?

(2)目前你已學習了哪幾套廣播操?

(3)在平時的學習之餘,你有沒有利用做廣播操來調整疲勞?

三、基本部分:

學習預備節和第一節“伸展運動”、第二節“擴胸運動”、第三節“踢腿運動”、第四節“體側運動”、第五節“體轉運動”

教學過程

1、教師講解並完整示範每一節動作技術,教學過程詳細講解第一節分解動作,便講解邊示範。

2、組織學生學練:教師採用背面示範與側面示範、鏡面示範相結合的辦法帶領學生練習;學生自主練習,教師巡迴指導糾錯;在音樂伴奏下,教師示範,學生練習。

3、教學過程教師適時提出要求:手臂動作舒展,頭手配合自如,動作規範協調;糾正學生易犯錯誤動作:側上舉、上舉、平舉動作不規範;頭、手、腳配合不協調。

四、結束部分

1、帶領學生做放鬆練習: 要求肢體放鬆與呼吸調整練習相結合。

2、評價本課完成情況:個人評價;小組評價;教師評價。

3、佈置課後作業:繼續練習已經學過的各節拍內容。

4、收回器材,宣佈下課,師生再見。 學習活動設計(針對該專題所選擇的活動形式及過程)

教學評價

本套操以大肌肉羣運動和身體各部位活動爲主,身體活動幅度較大,運動量提高。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一名語文教師應胸中有全局,把每一個單元的教學要點置於整套課本的結構網絡中來理解,並在此基礎上落實於教學實踐中,從大處着眼看整體性,從每一個單元結構內部來看整體性。

面對不同基礎的學生,如何設定整個單元的目標從而實現目標與學生能力陪養也是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傳統的單課式備課,雖然對一個單元中的每篇課文都面面俱到地確立了教學目標,但只關注知識和技能,導致教學走向片面化,難以發揮語文教材的多重功能。根據課標理念,爲真正落實語文素質教育,應從整體入手,確立單元教學“三維目標”從三個方面深挖教材,確定教學目標。

聽、讀、說、寫與思維能力分別在不同的教學程序中得到培養和發展,有效避免了因教學目標不明而造成的隨意性和盲目性,一個單元的教學,就要體現整體性、結構性和相關特點,要把課文的每一個單元看成是整套課本的結構網絡中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孤立的、遊離的。

在教學必修五的第一單元時,可以抓住環境描寫在文中的作用,從本單元的三篇課文裏,找出有環境描寫的地方,整合成一個課時來上。這樣一來,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很明確,學生也很容易掌握,最關鍵的是緊扣大學聯考的有關小說的考點之環境描寫在小說中的作用。這樣教和學就能和大學聯考結合。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由單篇教學走向單元教學,由內容分析爲主的閱讀教學走向以培養學生能力爲主的教學,由只注重教科書走向注重閱讀與實踐,由重視教師作用走向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單元整體教學應該總攬全局,整體設計教學內容,整合單元難點、要點,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更廣的空間去閱讀、感悟、實踐,讓他們在學習中積累知識,在感悟中掌握方法,在實踐中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的教學程序,以單元爲整體,貫穿到局部。我覺得這樣學生也是容易接受的。其實,有時侯,我們一些老師也這麼做過。當然,如果那樣的話,我們老師備課的難度明顯增加高中新課程實行“模塊制”以來,“課時緊張”成爲最尖銳的矛盾。如果我們還是按照課改之前的習慣,一篇篇課文教下去,很可能急趕慢趕,還是每篇課文都只能蜻蜓點水。因此,只有單元教學,纔對衆多教學內容做出適當整合。

設計單元主題下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創編表演課本劇、講故事、辯論、資料蒐集與整理彙報、讀書交流、朗誦等。

教師做好45分鐘的教讀示範,教讀示範就是在教師帶領下,依據單元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的單元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講讀課文,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閱讀的具體實踐活動。教讀示範,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示範教學,教給學生一把分析、鑽研同類課文的鑰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

第三單元是寫人記事散文,必須先從單元整體把握散文的特點,纔能有一個切入點,引領學生去學習散文,感悟散文,從而到達鑑賞散文的目的。

高中語文中用系統論來建立起單元教學整體觀有益無害,體現了高速、高效率。第一,我們不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逐一講析,也許原來十幾課時才能完成的一個單元教學任務只需幾小時就可以完成了,並且促進了學生自學,培養了能力,發展了潛力,也提高了效率;第二,是向傳統教學的挑戰,是啓發式教學,能讓教與學雙向交流,產生和諧的共振,也培養了學生自學能力;第三,提高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完成教學目標,形成了整體訓練體系;第四,節力省時,有利於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層面,調動了學生的情趣愛好。

單元教學中的“單元”不能簡單理解“教材的單元”。一個教學單元應該有多大,並沒有嚴格的規定。要根據目標、內容、學生髮展的需要等方面來確定。

語文課堂真的需要深思,一個靈感,一種突現的創意都是巨大的收穫。若干年前,我們的語文老師這樣教過,而現在,我們又如何實現變革與突破呢,值得思考。

單元整體教學對於語文實踐活動的重視是真正地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考慮的,教學設計如果拘泥於單課時內容的就課論課,一方面缺少了整體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對各種教學要素的選擇和應用缺乏迴旋餘地。

確立單元教學目標,要體現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要求。

單元整體教學的展開,有利於學生把握整體,更好的理解課本內容。我同意這個老師的看法。

整體把握單元內容在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單元內四課的教學內容不平衡的矛盾,教師應能對此整體性調整或處理,如適當調前或調後,有些內容可適當增減。這樣做的目的是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從而駕馭教材。

一名語文教師應胸中有全局,把每一個單元的教學要點置於整套課本的結構網絡中來理解,並在此基礎上落實於教學實踐中,從大處着眼看整體性,從每一個單元結構內部來看整體性。因爲現行課本大多以文體作標準組合單元,即同一單元就是同一文體。在文體知識和寫作規律上均有其共性。如果就課型設計而言,也能看出一個單元的整體性。一個單元大多是講讀課文與自讀課文各佔一半。那麼選用教學方法就可以從“精講課、略講課、閱讀課、檢查課”等課型入手,做到“精略細粗相結合,聽說讀寫融爲一體”,最終成功達到節力省時高效率。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今天教了一首句式整齊、韻律感強的詩歌《雨點》,這是一首很富童趣的詩歌。“雨點落進池塘裏,在池塘裏睡覺。雨點落進小溪裏,在小溪裏散步。雨點落進江河裏,在江河裏奔跑。雨點落進海洋裏,在海洋裏跳躍。”這課的教學難點在於讓學生理解爲什麼雨點落進不同地方會有不同表現?於是指導學生看圖:“你們說小雨點在這裏能睡好覺嗎?”學生恍然大悟,有的說:“雨點會被海水沖走的。”有的說:“這大海當牀也太大了啊,再說這麼多浪花在不停地翻動,這麼不平的牀誰睡得好啊,不行!”有的說:“我知道啦,雨點只能睡在池塘裏,因爲池塘裏水少,睡着很舒服!”我又啓發:“那雨點能夠在小溪裏跑嗎?”“不行,不行。”學生搶着說:“小雨點在小溪那麼小的地方跑會撞頭的。”

“雨點只能夠像人們散步一樣,慢慢地走!”看到學生能夠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我欣慰地笑了:“是啊,其實寫這首詩的作者真聰明,因爲小溪的水流動跟江河的水流動的速度不一樣,所以他用了散步和奔跑兩個詞。學生很輕鬆的理解了這幾句話,達到了本課的要求。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單元主題性學習,就是以章節或幾個相近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進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爲學習方式,使課程每一個小教學內容與與其他相溝通,同時也可以把書本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主體的活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選擇:

一、單元主體性教學更能接近學生教學實際

每一節的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機的聯繫的一起的,生活是學生的最好老師。可以把學生引入大自然,引入社會。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領略他們能觀察到的大自然的方方面面。在自然中學習知識,在學習知識中昇華對自然的認識,不僅可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還可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深厚感情。比如在教學位置的同時引申學生對校園主題的綜合性學習,引導孩子們通過聽、看、問、講、等多種形式去了解、發現、感受學校風光的美,然後把自己通過聽、看、問等方式瞭解到的內容回到課堂來說給同學聽聽。

二、單元主題性教學更能促進教學實踐的開展

我在開展做家務活動中,讓學生到家裏幫助父母做家務事,然後到課堂裏與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在教學物體的圖形時讓學生們摸一摸,做一做相關的遊戲。通過這一系列的親身體會、扮演,學生們就有了設身處地地去把握作品中的角色。體會、扮演實際是一次再創造,學生在體會、扮演過程中必須實行角色的轉換,給人一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現其情的身臨其境的感覺。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做單元教學的有心人,做到單元學習與章節活動的緊密結合,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從生活出發,把學習和學生的生活聯繫在一起,讓學生在回憶之中,提升的實踐能力,在綜合運用自己

所學到的知識,實現課堂和單元教學的無縫銜接。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序、有效、真正落到實處。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1.什麼是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指教師在對課程標準,教材等教學指導性資源進行深入地解讀和剖析後,根據自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以及學生的情況和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整合、重組,形成相對完整的教學主題,並以一個完整的教學主題作爲一個單元的教學。這裏的單元是一個教學主題,由若干節具有內在聯繫的課所組成。這些具有內在聯繫的若干節課相互間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過程,其知識、方法、態度等內容也集合成了一個統一的板塊,不能簡單理解爲單元就是“教材的單元”。一個教學單元應該有多大,並沒有嚴格的規定。要根據目標、內容、學生髮展的需要等方面來確定。

2.爲什麼要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目前,老師們的教學設計大多拘泥於單課時內容的就課論課,一方面缺少了整體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對各種教學要素的選擇和應用缺乏迴旋餘地。因此,“單元教學”跟傳統的單課時教學的一個明顯的區別在於,前者是系統教學,後者是先分散後總結式的教學。化學新課程提出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是一個相互聯繫、相互滲透的整體,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實現科學素養提升的多個側面。從一般意義上說,教師的每一堂課都應當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因爲這些目標是難以分割地融合於一體的。但是,就一堂具體的課堂教學而言,又有一個更需要突出什麼目標的問題。有的課程內容宜通過“親歷過程”獲得方法的啓示,就可以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有的課程內容蘊含豐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那種將三維目標不加分析機械地套用在每一堂課上的做法,並不是很妥當的。筆者認爲,在實際教學中,要全面關注三維目標並將它們整合於統一的教學過程之中;落實三維目標的基本單位不應當是一節課,而應該是一個單元。

3. 如何實施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3.1吃透教材,構建單元主題

教材作爲構成教學系統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師教和學生必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但在課程改革中,最現實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實現三維目標?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必須從三維目標的實現的根本立場上去認識和建構教學的單元。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從教材中的單元走出來,將其轉化、重組或重新建構適宜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的教學單元,“用教材去教”。如滬教版教材中第二章有關常見的氧氣、二氧化碳氣體的學習,由於氣體性質與氣體的實驗室製取方法關係非常密切,製法中的收集方法的選擇、生成氣體的檢驗等內容的學習都需要考慮氣體的性質,因此考慮構建“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爲單元主題學習也就順理成章,圍繞這個主題把整個單元的各項目標加以整合,再分別把教學目標分配到各課時中,逐一落實,各個突破,就能達到“每課有得,所得不同”的目的。

3.2圍繞主題,制定單元設計

一個有效的單元教學設計不能是教材內容的簡單呈現、識記或操練,它應該圍繞着一個主題展開,並且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地設計。下面是筆者對“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爲主題的單元設計:

主題名稱

氣體的實驗室製法

教學內容分析

本單元的主題是氣體的實驗室製法,是九年級化學中非常重要的學習內容。爲了達到讓學生了解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材選取學生身邊最熟悉的物質氧氣和二氧化碳作爲學習的素材,學生學起來親切,易於理解和接受;又由於氣體的實驗室製法與氣體的性質關係非常密切,因此可按如下的教學思路完成本單元的教學:氧氣的性質→氧氣的實驗室製法→二氧化碳的性質的性質→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這樣學生先知道氣體性質可爲學習製法作知識儲備,先初步瞭解氣體的實驗室製法到最終掌握、熟練應用製法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單元整體目標分析

1、掌握氧氣、二氧化碳氣體的性質及用途;

2、掌握氣體的實驗室製法的一般思路方法;

3、掌握氣體的實驗室製法中裝置的設計、氣體的收集、驗證和驗滿的方法;

4、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

5、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及嚴謹的工作作風。

教學課時

教學任務

教學活動

第1課時

使學生了解氧氣的物理性質(色、態、味、密度、熔點、沸點、水溶性等);使學生掌握氧氣的化學性質(觀察和描述木炭、硫、鐵,紅磷,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的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瞭解氧氣的主要用途,氧氣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培養學生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能力,使他們學習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科學方法

1、教師利用設問、實驗及影像資料等直觀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認識氧氣的物理性質;

2、教師演示物質在氧氣中的燃燒實驗,要把學生注意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幾種可燃物在空氣、氧氣中的燃燒現象,從中歸納出氧氣的化學性質,同時鍛鍊學生的觀察能力。

3、學習氧氣的用途時,讓學生體會到物質的性質決定它的用途。

第2課時

1、通過對實驗室用kmno4製取氧氣的學習,瞭解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過對kmno4跟h2o2和mno2製取氧氣的對比,瞭解實驗室製取氣體時設計發生裝置的一般思路;

3、懂得氣體的收集方法與氣體的性質的關係

4、學生熟悉基本實驗技能

5、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及嚴謹的工作作風。

引出氣體的製取→瞭解氣體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探究用kmno4製取氧氣的儀器裝置及操作注意事項→製取並收集一瓶氧氣→檢驗氧氣。

探究h2o2生成氧氣的條件,同時引導學生從藥品的狀態及反應條件兩方面與kmno4生成氧氣對比,嘗試設計其他的製氧裝置。

第3課時

1、使學生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質,學會鑑別二氧化碳

2、使學生理解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的概念

3、瞭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同時樹立物質的性質決定物質用途的觀點。

教學思路:

問題情景:自然界裏二氧化碳總在不斷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變化嗎?

歸納小結: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環中的地位和作用,對自然和人類的影響。

提出問題:意大利北部的一個山谷被當地人稱爲“死亡之谷”。當人們牽着小狗穿越山谷時,小狗便會莫名死亡,而人卻無妨。當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時,便也會倒地身亡。知道其中的奧祕嗎?

探究實驗: 二氧化碳的性質實驗

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質、用途,聯繫已學的反應實例,歸納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的特點。

交流討論:二氧化碳與人健康的關係。

第4課時

1、能根據實驗室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設計實驗;

2、理解爲什麼實驗室制二氧化碳的藥品選擇石灰石或大理石與稀鹽酸;

3、能根據藥品與反應原理設計發生裝置;能根據氣體的性質選擇收集、驗證及驗滿的方法;

4、學生自己動手製取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5、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及熱愛科學的精神。

1、回憶並寫出製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討論有哪些方法能生成二氧化碳?同時演示石灰石與稀鹽酸、石灰石與稀硫酸及碳酸鈉與稀鹽酸的反應,通過分析討論確定藥品;

3、引導學生設計發生裝置、收集、驗證及驗滿的方法;

4、學生動手製取並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完成各項操作。

4.實施“單元整體教學設計”的實踐體會

4.1有助於學生構建知識

單元教學的着眼點是“單元”。從教學內容看,單元教學以一個“單元”爲相對獨立的教學單位,強調從單元這個整體出發設計教學,突出內容和過程的聯繫性和整體性。從教學目標看,單元教學是一個相對完整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和有效落實問題逐步得以實現。從教學方法看,單元教學不是對單元內各課題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某個單元的教學內容,設計合理的、有一定思維梯度的科學學習過程,注重學習的階段性和層次性,避免了傳統課時教學的隨意性與盲目性。

4.2有助於教師不斷完善自身的智能結構

對化學教師而言,顯然單元教學設計比傳統的單課時教學設計更具有挑戰性,通過單元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視野從單課時的微觀範疇轉向更爲寬闊的單元宏觀範疇,能夠從單元整體上把握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有利於使宏觀層面的課程目標落到實處,同時又能使單元內的課時教學變得更加富有彈性,有利於優化教學效果。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1、由於剛接收這兩個班級,在師生磨合上需要些時間,國中至高中在學習方法上也有一個轉變,因此我開始把重點放在創建師生配合,幫助學生形成良好學習習慣上,在經過一個月後已初見成效,師生間溝通也呈良好狀態。

2、21班學生基礎一般較薄弱,平時不太注意書本,很多人沒有養成複習的好習慣,且對基礎的字詞、課文的默寫較輕視,這在平時的聽寫、測試中有明顯表現,針對這一狀況,今後應格外注重默寫、優秀習作朗誦等基本功,但目前爲止,成效不十分理想,必須繼續強化。

3、要重視筆記,由於1班是實驗班,課堂效率還是較高的,但學生不太重視筆記,或是隻抄板書,或是記錄零散,以至講過的內容無法掌握,以後需對記好課堂筆記做適當指導,並不定期檢查記錄及掌握情況。

4、加強閱讀訓練,拓展學生思維,充分利用學生現有資源,以課內集體精講,課外自主練習結合的方式,完成一批優秀閱讀題的訓練,題在精,不貴多,儘量同大學聯考接軌,但矛盾是學生課外沒時間做語文題。

5、強化作文訓練,把這作爲以後教學的一個重點,通過習作講評看,還是很有幫助的。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我們外出觀摩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國小語文教學活動,現將我們的學習心得進行總結:

一:學習方式的改變,預學—共學—延學,這是清華附小現在正在實行的一種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提高了老師的備課效率,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有一箭雙鵰的效果。在這種學習模式的指導下,每位老師不用再單獨寫教案,而是把教案和學案一起熔鑄在樂學單上,樂學單上有這樣幾項內容:本課的學習目標;學習課文前的疑問;對於課堂中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學完本課,你明白了些什麼;推薦與本課相關的書籍、電影等。並且有了樂學單,學生也不再需要做其他練習冊上的題目了,這樣就大大減輕了學生的負擔,讓學生學得輕鬆又有效率。

二:課堂上儘量少講,多做。數據顯示,學生聽的效率是25%,做的效率是75%,因此老師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獨立思考。

三、讓學生多讀書,爲學生的閱讀提供各種各樣的便利條件。如,清華附小的固定圖書館、流動圖書館等等,學生課間可以在走廊上翻閱不同種類的圖書,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圖書館上閱讀課,學校有專門的流動圖書供每個班級傳閱。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6

爲解決一線教師在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困惑,促進高中語文單元整體教學的有效開展,提高高中語文教學的質量,好研網組織全省高中語文教師"單元整體教學實踐"在線研討的活動。以下是我對這次活動的心得體會:

以前我們的學習總會把課文當作重點,單元導語曾經受到過不屑一顧的冷遇,原因是以前沒有認識到單元導語蘊含的內在價值和對學生的指引作用。但在的單元整體教學,首先需要教師高度重視單元導語,讓學生根據單元導語,制定自己一單元的學習目標,並且引導學生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課文,並將這一單元列出提綱。看了單元整組教學的介紹,才知道我們在教學新的單元時,不能將每篇課文單獨來備課,而應該從整體上把握,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感知單元,可以讓學生知道這個單元學什麼,自己將要經歷什麼,興趣點與疑惑點在哪裏,可以結合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在一個相對大的範圍內確定學習目標。我們將"單元整體感知"獨立成一個課時,可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望。

通過學習我還發現單元整體教學還具有以下優點:

(一)這種"單元整體教學"與學生自學、分組教學相結合,能有助於學生的全員參與,整體提高。單元教學的時候,都要求學生先自學每篇課文,找出不懂的問題,然後在小組內提出並交流。由於交流階段一般在自學基礎上進行。交流內容一般爲:學懂學會了什麼;提出不懂的問題或值得討論的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地引導全班學生討論以求得到解決。全班同學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鍛鍊學生的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二)還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開闊了視野,積累了知識。由於單元教學的速度快,效率高,因此可以節省更多的時間進行課外閱讀指導,進一步提高了閱讀能力。

(三)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率,培養了較強的自學能力。不但有助於課堂活動的開展,還有助於高效課堂的構建

通過這次"單元整體教學實踐"在線研討的活動,我感覺到單元整體教學不僅是對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也是對學生們的一次考驗。在今後的實際教學中我們一定更加努力的在學習中探索,在總結中提高使自己更快的適應新的教學方法。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7

10月28日,很榮幸聆聽到了國小數學學科教研基地的《促進理解與遷移的國小數學單元教學實踐》的主題教研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多。

首先我聆聽了井蘭娟老師的《圓的認識》一節課。課堂伊始,井老師從回顧圓的特點入手,再到生活中圓的例子,然後播放小視頻展示古代銅鏡的製作過程,提高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出示殘缺的銅鏡,提出問題,哪些銅鏡是可以復原成圓形的?同學們有了不同的觀點,針對質疑進行實驗探究:哪些銅鏡(紙片)可以復圓,爲什麼?各個小組踊躍發言,奇思妙想,想出了各種各樣的復圓方法,最後老師總結復圓的關鍵在於找到圓的圓心和半徑。

短短的40分鐘,讓我受益匪淺,井老師的課教學重難點突出,切入點新穎,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點撥,是一節重過程,重發現,重生活,重主體的具有探究精神和啓發教育的課。我們在座的老師不禁感嘆,這是培養了一個又一個的小小數學家啊!

緊接着聆聽了楊光有老師的《“圓”單元的實踐》,楊老師先介紹了這一單元每小節的課時安排,再分別講解了每一節課的活動設計。車輪爲什麼是圓的,井蓋爲什麼是圓的,修復銅鏡怎樣補全圓?使學生對圓和圓的特點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對於後邊圓的周長和麪積的探究學習奠定基礎。楊老師的單元實踐使我認識到在教學中要善於提出和生活有關,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也要注重知識的前後銜接,把握數學整體性。

曹雲老師的'新授課《空氣質量中的百分數》,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三個小組的精彩展示,他們運用了不同的方法,發現也各有千秋。學生之間真正地做到了“真交流”。學生一直在說想法,互評價,真思考,不停問。學生之間的這種探究和挖掘讓學生真正的掌握了本節課的難點和重點,理解了知識點。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互動很自然,沒有刻意的提問,沒有死板的回答。而是師生之間真正的知識的溝通,理解,生成。可以說,我們覺得枯燥無味的知識,在曹老師這裏變得生動活潑起來,學生更感興趣,也更願意說。整個課堂我覺得孩子們是一種享受,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爲主。

長達三個多小時的講座及課堂教學實踐,各位專家老師講的條理清晰、生動有序,時常舉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淺出,滲透人心。在學習過程中,我領悟到了一些有助於教學工作的方法與技巧,我將應用到我的教學實踐中去。努力使自己的課堂豐富起來,讓孩子們真研究,真學習,真喜歡上數學!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8

課堂上只有大膽質疑,才能積極思維,主動參與學習。教師把各項知識都設計成有趣的討論題目,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巧妙設置一些問題:

首先,教師要做一個有心人,善於在課堂上發現學生的學習需求,抓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尋找和抓住引導的機會,對學生思考的問題能做深入淺出地講解。也可根據不同的學生設計不同梯次的問題:

①針對潛能生設計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並評析,這樣既激勵潛能生,又鞭策優生,照顧全體學生;

②針對學習較好的,將幾種相關聯的問題混在一起提問,發現不足;

③學生各自依照自己的類型,自編練習,同桌交換,互看結果,激活課堂。根據文體爲學生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己思考解決。

其次,要給學生充足的表達時間。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表述,讓學生盡情表現,也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觀點,拘泥於參考答案,讓學生有自由發揮的空間,還要善於發現那些學生尚不成熟的思考中的可貴的地方,能夠及時加以恰當地點撥、引導,他們可能就會有醍醐灌頂、豁然開朗的感覺,學生有了成就感,對學習的興趣自然也會提高了。

指向素養的單元整體教學心得體會 篇19

本學期我任五年級數學課,第一單元是認識負數。新教材的五年級數學我還沒教過,通過幾天的學習,對新教材的第一單元有了新的認識。

在過去國小數學裏沒有的負數的內容。

在國小數學裏教學負數的知識出於兩點考慮:

第一、負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比較多,學生經常有機會在生活中可以看到負數。讓他們學習一些負數的知識,有助於他們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負數的具體含義,從而拓寬數學視野。

第二、適量知道一些負數的知識,擴展對整數的認識範圍,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數的意義,從大的方面上來說是數學系的又一次擴充。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教學負數提出的具體目標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負數的意義,會用負數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根據這一教學目標,本單元的教學重點確定爲在現實生活中認識負數並運用負數。生活中有許多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如上升與下降的距離、收入與支出的金額、盈餘與虧損的數量……怎樣用數學的方法清楚、簡便地表示並區分這些具有相反意義的數量?於是人類發明了負數。這些既是負數產生的歷史過程,也是教學負數時可採用的素材。

在教學時可以選擇學生經常接觸到的氣溫和具有形象特徵的海拔高度爲素材,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負數的概念。在教學中應該教生活中的數學,讓孩子直接接觸數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利用生活中的場景,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起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感受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數學無處不在。通過對實際生活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並體會到數學是有用的。

蘇教版的教材將生活與數學緊密相連,我將本着新課改的理念,認真教學。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把學生的需求作爲具體的載體,爭取在教育教學方面有一個新的突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