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精選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71K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 篇1

電影《決勝時刻》不僅講述了歷史背後的故事,更爲大家成仙了壯觀恢弘的戰爭場面。電影《決勝時刻》講述了在決定中國命運走向的關鍵瞬間,黨中央以擲地有聲的宣言、以英雄無畏的吶喊之姿,向大家傳達了建立一個新中國必勝的理想信念,作爲新時代的黨員幹部更應該從《決勝時刻》這部電影中看到“理想信念”的偉大之處,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精選6篇)

《決勝時刻》告訴我們,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歷史和實踐反覆證明,一個政黨有了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會堅強有力,無堅不摧,無往不勝,就能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一名幹部有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開闊了,就能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做到“風雨不動安如山”。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從來都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始終體現在爲中國人民謀幸福、爲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幹部要成長,就必須用真理武裝頭腦,加強黨性修養,築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決勝時刻》告訴我們,要始終做到對黨忠誠。衡量幹部是否有理想信念,關鍵看是否對黨忠誠。領導幹部要忠誠乾淨擔當,忠誠始終是第一位的。對黨忠誠,就要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這種一致必須是發自內心、堅定不移的,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站得穩、靠得住。忠誠和信仰是具體的、實踐的,要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刻認識和領會其時代意義、理論意義、實踐意義、世界意義,深刻理解其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切實做到時時對照、躬身踐行;要經常對照黨章黨規黨紀,檢視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思想言行,不斷撣去思想上的灰塵,永葆政治本色。

《決勝時刻》告訴我們,要始終做到爲民造福。歷史充分證明,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新中國成立70週年,是進行教育的時間節點。幹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虛心向羣衆學習,真心對羣衆負責,熱心爲羣衆服務,誠心接受羣衆監督;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於解決羣衆的難題,是不是有利於增進人民福祉;要胸懷強烈的政治責任感、歷史使命感,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業之中。

“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使命,人生的奮鬥纔有更高的思想起點,幹事創業纔有不竭的精神動力。我們正處在一個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時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勇立潮頭、奮勇搏擊,我們就一定能戰勝一切艱難險阻,在新時代創造中華民族新的更大奇蹟,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 篇2

《決勝時刻》這部電影更加凸顯人物的性格,以“不說教”爲準則,以情感推動故事發展,力圖展現更生動的偉人形象,更鮮活的歷史故事。雖然是主旋律電影,但是,欣賞程度非常的高。在人物塑造上,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形象被高度還原,除此之外,通過生活化場景,使中央領導人的形象更立體。

《決勝時刻》裏有一個片段讓我印象特別深刻,就是任弼時年輕時曾遭受嚴刑拷打,中年時身體特別差。在他48歲病重時,邀請毛主席和朱德等人來他家聽他拉小提琴。他給這些特別聽衆拉了一首《燈塔》,這首曲子,不僅獻給了心中最重要的聽衆,更獻給了生死與共的戰友,也獻給了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這種家國情懷在新時代下更值得發揚光大,作爲一名黨員看完《決勝時刻》更加堅定了自己腳下的路。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深情地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華“復興夢”由此而來,這是我們的初心,更是我們的使命。有了夢想,就有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習總書記爲中國、爲中華兒女指明瞭未來之路。

中國是歷經風雨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是無比堅強的英雄民族。中國數度輝煌,開闢了“絲綢之路”,經歷過唐宋盛世,創出了“四大發明”。五千年的輝煌歷史,飲譽四海的華夏文明,足以讓人歎爲觀止。中國曾經幾度坎坷,遭受過列強侵略,被侵佔過國土,喪失過主權,陷入過迷茫。我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中華民族幾經滄桑,用不屈不撓、英勇無畏的氣概向世界吶喊:中華民族不可辱,中國人民不可欺!

中國在逐夢路上一路遠航。唐詩宋詞大放異彩,中醫中藥廣爲推崇,萬里長城屹立千年……這一個又一個奇蹟都在無聲的證明着——傳承五千年的悠久文明至今仍然舉世矚目、經久不衰。中國,從未放棄過復興的夢想。我們爲之驕傲和自豪,因爲我們是中華兒女,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夢想的創造者、踐行者。中華民族有夢,所以,在前行之路上一路走來,從未止步。歷經七十年,中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的成就,“奧運”舉辦,“蛟龍”探海,世博開幕……這一樁樁、一件件,都在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國新姿態。中國,秉持着不懈追求的初心,正以穩健的步伐向“復興夢”邁近。

夢想前方,路在腳下。以家國情懷爲特徵的“中國夢”是每個人的夢,既涵蓋了“強國”、“富民”的家國情懷,也涵蓋了個人的奮鬥情懷。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只有實現了民族夢、家國夢,個人夢想才能真正實現。“中國夢”是全國人民的夢,更是高速人的夢,只有每個人都充滿激情和夢想,“中國夢”才揮灑得更加絢爛奪目、更加堅實穩健。

作爲新時代新青年,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大大的家國情懷轉化爲積極向上的工作動力,積極投身到日常路政工作中,完成好每一項日常巡查,處理好每一次突發情況,勇擔使命,履職盡責、拼搏進取,攜手並肩、同心同德,爲高速事業發展增磚添瓦,爲“中國夢”的實現貢獻一己之力。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 篇3

時光荏苒,歲月如歌。70年前的今天,中國的歷史迎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共談判最終破裂,解放軍揮師南下橫渡長江,全國各地相繼迎來解放,新中國成立已是箭在弦上。影片《決勝時刻》,就以這段鮮爲人知的歷史爲原型,採用豐滿細膩的筆觸和頗具藝術性的表現手法,再現70年前,改變中國命運的神聖時刻。片中,既有領導人對革命事業的初心,對新中國成立的未雨綢繆,又有普通戰士的全新視角,無疑是對那段歷史的尊重與還原。

影片以時間爲線索,從領導人進駐香山工作開始,將開國大典前的歷史事件一一呈現在大銀幕上。從國共雙方異常艱難的談判到戰火紛飛的渡江戰役,到博採衆長籌備新政協會議,將新中國成立前的一系列大事帶給觀衆。作爲一部主旋律題材,《決勝時刻》處處體現出濃濃的新意,尤其注重對小人物的塑造和對細節的把控,帶來不同以往的全新觀影體驗。

《決勝時刻》雖是一部革命歷史題材,但並沒有從厚重的戰爭場景入手,而是在刻畫領導人的同時,選取了三個身份不同的典型人物,領導人的警衛員陳有富、廣播電臺的播音員孟予,以及解放軍戰士田二橋,從三個不同的小人物入手,透過不同的視角來展開故事,三個人之間又有着某種巧妙的聯繫,穿插在領導人的工作和生活之中。說起來,導演在編排上相當大膽,以大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所見所得和所感所想來推動劇情,不光視角獨特代入感強,更是能夠以小見大,透過小人物的言行來重新解讀歷史,再現崢嶸歲月。

除此之外,影片對毛主席的塑造更具有人情味和家庭氣息。工作之餘陪女兒一起抓麻雀,在餐桌上和子女暢談學習外語的重要性,關注子女的感情生活,溫情滿滿的場景,親人相聚的時刻,細緻入微的刻畫了領導人鮮見的家庭生活;工作中,關心年輕同志的成長,當得知小同志思鄉心切後,批給假期併發放路費,讓他回鄉省親,小同志深受感動;閒暇時間帶着小戰士一起看戲,並做東請客吃飯,與老闆親切地話家常。可以說,自始至終沒有高高在上,而是像普通人一樣,像我們身邊的朋友一樣,和藹可親又平易近人。這樣的領導人,與以往的作品中有着本質的區別,不光貼近生活,更是有血有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周恩來回延安》、《古田軍號》等國慶獻禮的影片,相繼與觀衆見面,都在從不同的角度,來追憶革命歷史,重現改變中國命運的一刻。影片《決勝時刻》,不光從全新的角度來關注領導人的生活,更有小人物的獨到視角,並注重對故事和情節的把控,增加了趣味性和可視性。這樣的作品,不光新意十足且接地氣,無疑更值得觀衆細細品味。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 篇4

你看過彩色的開國大典嗎?這段新中國曆最讓人激動和難忘的時刻,將首次在電影《決勝時刻》中得以重新修復。9月20日起,觀衆走進影院便能在大銀幕上感受高清彩色4K開國大典這一珍貴的歷史影像。

開國大典對於新中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向全世界宣告了一個嶄新中國的成立,更重要的是,當我們每每回望時都不會忘記我們爲什麼出發。在許多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影片中都會用到開國大典的歷史畫面,可是我們也發現,開國大典的畫面是黑白的,觀衆從未在大銀幕上看到過這一時刻的彩色影像。

開國大典原來是有彩色影像的,遺憾的是一場火毀掉了這些珍貴資料,只有一些黑白影像得以留存下來。《決勝時刻》作爲一部向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獻禮的史詩情懷電影,此次特意修復了開國大典的彩色畫面,高清4K畫面讓觀衆在大銀幕上身臨其境,重回1949年那激動人心的瞬間。提前觀影活動上,有幸看到影片的觀衆均被高清修復的彩色畫面所震撼。有觀衆激動地表示,“70年後的今天再看這一歷史性時刻,依然震撼,依然感動到熱淚盈眶!”

從專程修復開國大典彩色畫面一事即可看出,《決勝時刻》劇組對於影片細節的超高要求。黃景瑜談到幕後團隊時就曾表示,“我看到了一個非常專業又用心的團隊,對每一個鏡頭都非常細緻地把控,我們經常從早晨到下午,反覆拍攝一個鏡頭。”也是因爲“決勝”的每一個瞬間都值得細細打磨。

該片監製兼導演黃建新作爲老前輩,工作起來卻比年輕人還賣力,獲封“超能導演”稱號。黃景瑜讚歎道,“雖然黃導年紀比我大那麼多,但是精力卻比我旺盛非常多。”王麗坤也提到,“那段時間工作強度很大,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但是黃建新永遠都站在第一線,每天都充滿了活力。”唐國強也表示,“我們每天工作十二個小時,回來之後黃建新還要改劇本,我們都擔心他的身體能不能頂得住。”黃建新導演的這份嚴謹、真誠感染着所有主創,也寫進了影片的每個鏡頭、每個細節。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半年時間,是中國曆最爲關鍵的一個時間點,國共和談、渡江戰役等一系列影響中國命運的大事,都發生在這段時間裏,這段時間也是特務暗殺最爲猖獗的一段時間,但這段歷史,卻在以前的影視作品裏少有集中表現。在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之際,由黃建新監製導演,寧海強共同導演的電影《決勝時刻》將會還原這段緊張又讓人難忘的歷史。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 篇5

電影《決勝時刻》發佈了由黃綺珊演唱的推廣曲《心跳》MV。《決勝時刻》再現了1949年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後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史。該片將於9月20日在全國上映。

歌手黃綺珊曾於1995年獲廣州十大金曲潛質女歌手獎,爲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演唱插曲《我還能做什麼》,20xx年演唱雅典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主題歌《驕傲》。此後,她沉寂多年,在20xx年的湖南衛視音樂類節目《我是歌手》中,憑藉過硬的演唱功底再度走紅,獲“高音女王”稱號。此次,她攜《心跳》歸來,將對祖國的祝福融於每一次“心跳”。

MV以香山秀麗的航拍鏡頭開篇,引入1949年中共中央進駐香山的畫面。70年前,革命先輩們懷抱着對中華民族與華夏大地的赤子之心,共同築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今日的輝煌。《心跳》一曲將這份信仰融於深情的旋律,以“每個日夜,夢在燃燒,每一滴淚,化成微笑”,向中華民族崛起路上每一位革命者、建設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決勝時刻》作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週年的重磅之作,彙集了業內金牌製作團隊,凝聚了臺前幕後無數人的心血。在片中飾演毛主席的唐國強在訪談中表示,“拍攝這樣一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查找大量的歷史資料,對人物進行分析、挖掘、藝術創作之外,更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心。”該片編劇梳理數百萬字史料,歷時四個月精心打磨劇本;劇組爲拍攝輾轉全國6地,並在修復後的香山雙清別墅完成許多重要戲份;爲真實還原歷史,影片中不少道具都是特意尋找的“老物件”,大到汽車小到收音機全是實打實的“老古董”。

2022年電影《決勝時刻》觀後感 篇6

電影《決勝時刻》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新生引航·開學第一課”學術放映交流活動,近600師生、黨員同志集體觀影交流。

電影《決勝時刻》正是反映和講述了1949年中共中央進駐北京香山,在國共和談破裂的千鈞一髮之際全力籌劃新中國,在此會見民主人士、指揮渡江戰役、籌備新政協會議和開國大典等一系列大事,再現了共和國們運籌帷幄、籌建新中國的決心與信心。作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獻禮影片,《決勝時刻》在一衆優秀獻禮影片的傳統上,開闢全新的創作道路,講述建國前夕中共中央的一段珍貴歷史,是黎明之前的大事記。

監製兼導演黃建新、編劇何冀平、攝影指導邵丹、美術執導霍廷霄、葉飛司令員飾演者趙寧宇攜影片來到北京電影學院,與廣大師生交流與分享。

黃建新回母校接受“考驗”衆主創分享拍攝感受

在兩個小時的歡笑聲、驚歎聲和掌聲之後,影片主創們與北京電影學院師生交流分享創作經驗和心得體會。

作爲北京電影學院83級畢業生,黃建新從導演做到在業內享譽盛名的金牌監製,創作無數經典作品,作爲《決勝時刻》監製和導演,他和同學們坦言“特別高興把作品帶回母校放映,同時也是個緊張的‘考驗’。”回想起在大學時期與同學們一起觀看前輩帶回母校放映電影時的點滴記憶,黃建新導演真誠表達了對母校的感恩之情,“能拍電影的主要動力來源於學校,有大師巨匠們手把手面對面的教授傳習拍電影的知識,可以說是很幸福的時刻”。

北京電影學院在職的三位老師:該片美術指導霍廷霄表達了做老師十幾年,始終帶着薪火相傳的校訓,帶領自己學生組成的最年輕的美術團隊,努力在電影美術設計方面開疆拓土。攝影指導邵丹也表示,這部電影的攝影團隊也是帶領自己的學生一起完成,在幾個月的辛苦努力下,當大家一起觀看工作成果時,也是一種提升和傳承。葉飛司令員扮演者,來自表演學院的教師趙寧宇,還參演了《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趙寧宇不但透露了自己在電影《決勝時刻》中實則分飾兩角,也不忘傳授表演經驗,對學生們諄諄教誨。編劇何冀平也笑稱自己雖是中央戲劇學院畢業,但也是電影學院的“表親”,是一家人,並介紹了自己在四個月的時間裏一邊翻閱近百萬字文獻,一邊同步高質量完成劇本的過程。

打造富有情感的“主流電影”讓角色更有溫度

在同學們的提問環節,問起黃建新導演是“如何做到用電影講述中國近代發展史?如何拍好一部部優秀、接地氣的主旋律電影”時,黃建新導演回答道,“相比主旋律電影,我更願稱這些電影爲主流電影。這些電影的產出是人類理想價值觀的展現,是人類對判定是非,對未來社會,對自我理想,對滿足於心靈深處願景的期待。主流電影是電影工業的重要一環,也是一個國家電影業存亡的基礎。”黃建新導演補充道:“拍攝主流電影,關鍵是如何表現想表達的東西,在喜怒哀樂中傳遞價值觀,讓電影富有情感、有說服力,感人至深,才能做到觀衆喜愛又能傳達正確價值觀的電影。”

在人物塑造方面,編劇何冀平表示,自己在翻閱了無數文獻之後,她發現了偉人真性情的一面,毛主席本來就是一名智慧的、和藹可親的,對大人物小人物都有很深情感的偉人,於是劇本抓住了這一點,不僅和之前的銀幕形象有所區別,也讓角色更加“有溫度”。

中國電影首次嘗試!人工智能修復“彩色開國大典”

此外,本片攝影指導邵丹在談到拍攝戰爭場面時感嘆“拍夜景難度大”,他帶領着攝影團隊,在緊張的拍攝週期內不斷創新突破,最終保證了拍攝效果真實。美術指導霍廷霄在現場也針對“歷史場景的還原和真實性的權衡”的問題作出解答,表示要“還原歷史場景服飾,又不失現代審美”,在色彩保護度上大量調整,最後呈現出均衡的美術效果。

關於影片結尾處修復後的彩色開國大典畫面,黃建新和霍廷霄共同回答道,開國大典的影像資料由莫斯科電影製片廠拍攝,由於底片被燒,只能從國內國外現存底片中搜尋那一天的影像,抓住修復點之後通過4K技術修復鏡頭,基於人工智能才把數據找回來,整個過程歷時一個月,這也是中國電影中第一次適用這類技術。黃建新回憶說,“當看到彩色修復成片中毛主席看向遠方的眼神,真的可以深切感知毛主席的偉人形象與氣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