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1K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

當航天員們在《天宮課堂》爲我們太空授課時,你是否瞭解過她爲夢想付出的努力?他們是名人,他們也只是一個爲了夢想而不斷奮鬥的普通人,是堅持讓他們的生命變得與衆不同。夢想雖然美麗,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勇氣和行動,那麼,那份美麗就只能停留在夢境中,而不會成爲如今的現實。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精選17篇)

這讓我想起之前在少年宮中學習的那些日子。我很喜歡發明,爸爸雖然支持,但媽媽卻認爲“發明不能當飯吃”,不贊成我學發明。我還記得爸爸說:“放心兒子,你想學就學。這是你的夢想,就算一萬個人反對,自己堅持就對了。”爸爸的這句話和王老師的話真是不謀而合,也讓我學畫的心更加堅定了。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我夢想着成爲畫家,而付麗娟姐姐卻是擁有一雙飛翔的翅膀。我很佩服她在藍天中勇敢下跳的這份勇氣——因爲我恐高。

他們的事蹟全都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有夢就動力,有動力夢想才能成功;有夢就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成功;有夢就能出彩,只有出彩纔算成功。

夢想不會拋棄我們,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拋棄自己。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所以,儘管在實現夢想的旅途中會出現各種磨難,必須經受多重考驗,甚至會讓我們難受得哭泣,會給我們帶來許多疼痛,但是,如果放棄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就算再苦再痛再累,我們一定要堅持。因爲,堅持是通向夢想的最好途徑。

我也有自己的夢想——當一名發明家家。雖然這個夢想看起來很可笑,因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玩弄發明,認爲發明家不外如是。或者有的人認爲發明家只是多餘的,不能與時代接軌,不能創造社會價值,但我並不這麼認爲。

我喜歡帶着欣賞的目光、愉悅的心情欣賞那些有用的發明,去了解過去歷史中發生過的事情,去傾聽古人的心聲,去追尋他們所走過的痕跡。這儘管有許多困難要克服,但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就像他們一樣。

夢想是一片鑰匙,她不能打開所有的鎖,但卻能夠打開屬於我們自己的鎖。但有個問題,這片鑰匙可能需要我們自己去打磨,打磨得更適合打開夢想的鎖。沒有經過雕琢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所以,我的朋友,就讓夢想雕琢我們的人生,就讓夢想帶領我們走向成功吧!

如果想要放棄,請握緊手中的鑰匙,堅定自己的信念——我一定要打開那把鎖!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2

今天凌晨,長征二號F遙十三運載火箭在酒泉運載着神舟十三號飛船點火升空,搭載着3名航天員如利箭般刺破蒼穹,飛向太空。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又一次重大成功,是我國空間站建設的“關鍵之戰”,青島科技一如既往地提供了護航技術支撐。

早在此次任務發射前期,中國電科22所的信息保障團隊就已全面進入工作狀態。一方面,這支團隊全力爲此次任務提供了空間電波環境態勢和異常事件預報預警信息,爲發射窗口的確定提供了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團隊還爲任務系統提供了高精度電波環境效應數據,保障航天測控、衛星通信和空間目標監視雷達等系統的可靠運行。由中國電科22所研發的便攜式定向儀、陸用型信標機、海用型信標機、航天員通話電臺等設備齊“上陣”,組成了一張近、中、遠程搭配,海、陸、空協同的立體化搜索救生網絡。這套多次爲我國航天任務發射提供保障的“明星裝備”再次爲神舟十三號的順利出征提供了堅強護航。

“複雜網絡與可視化研究所航天可視化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本次飛行任務中再次接受了實戰任務考驗。”團隊博士郭陽告訴記者,飛船在空間飛行狀態是難以被直接觀測到的,該技術可將飛船飛行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在0。1秒內進行“實時翻譯”,驅動控制中心屏幕上的飛船模型調整位置與姿態,讓地面控制人員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飛船“實況”。“這項技術就像飛船的‘眼睛’,讓它保持更好的姿態運行。”郭陽表示,航天可視化團隊爲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此次“太空出差”提供軌道修正、姿態調整以及飛行控制與指揮提供關鍵技術支持和工程保障,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神舟十三號飛船和天和核心艙進行自主交會對接任務中發揮關鍵作用,併爲神舟十三號飛船在軌飛行保駕護航。

“團隊研製的深空探測實時三維可視化技術在執行交會對接任務中,已經助力中國航天事業10餘年,已成爲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常態化任務執行系統。”據郭陽介紹,該團隊早在20__年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發射任務中就已經作爲任務全過程的推演平臺,曾先後參與並圓滿完成多項國家重大載人航天、探月工程以及深空探測等工程實戰任務,主要包括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探月工程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T1飛行試驗器、嫦娥四號以及嫦娥五號任務的可視化飛行控制指揮與遙操作操控任務,載人航天工程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空間站天和核心艙與神舟十二號、天舟二號交會對接任務的實時三維可視化飛行控制與指揮任務。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3

包宇航

看完了天宮課堂。讓我受益匪淺,知道了太空的奧祕:在太空中,人體轉動困難,沒了地心引力,宇航員無法正常行走,水可以飄在空中,甚至可以成“球”……老師的語言詼諧有趣,使我對太空更感興趣,增加了與同學之間的探討話題和生活情趣,感覺到祖國的偉大,讓我歎爲觀止,非常期待下次的天宮課堂,不知道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驚喜和宇宙奧祕。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4

鄭孫怡

當看到宇航員出艙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動,他們代表着的不僅是他們自己,更是他們身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族,那一刻,我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自豪和驕傲。或許我無法像他們一樣偉大,但能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貢獻一份力量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會努力地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後,致敬每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感恩我所擁有的一切。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5

王寧溪

幾周前三位宇航員成功登上太空,他們很快的與太空艙對接完成,這讓我體會到了祖國的偉大。在節目裏,他們和同學們互動交流,告訴了我們想很多有意思的事,這也讓我萌發出一種要好好學習,將來也去太空看看的慾望和勁頭。我們現在可以坐在寬敞的教室裏學習,都是祖國的功勞,將來我們一定要報效祖國,讓祖國更加強大!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6

張宇寧

通過這次太空授課活動,讓我看到了很多的科學奧祕。原來在太空艙裏宇航員一天中可以看到16次日出。在太空中物體處於失重狀態,所以宇航員在太空中睡覺必須要綁睡袋,和地球上一樣睡覺也會做夢。太空站離地球這麼遙遠,宇航員還可以跟家人打視頻電話,真是太有意思了。這些有趣的科學奧祕讓我更多的瞭解了航天知識,同時也激發了我對探索宇宙的好奇心。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7

周辰逸

今天,我看了中國空間站授課直播。裏面講了很多有趣的太空實驗。我最喜歡的是王亞平老師做的“消失浮力”實驗,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按進水裏,球就會自己浮起來,而在太空裏,把乒乓球按進水裏,球不會自己浮出水面,浮力消失了,真的太不可思議了,太空實驗真有意思!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8

每一次的生病過後,都能讓我深深的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彷彿生命就是一根細絲,輕輕的一碰,它就會緩緩的斷裂。非典那年我是個無知的小寶寶,感覺不到身邊的惶恐。新型冠狀病毒的今年我18歲,深感生命的珍貴。

沒有什麼事一帆風順的,只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我現在是感到如此的幸運,我還健康地和我的爸爸媽媽在一起。每天實時地關注疫情的新情況,看着數量的不斷攀增和網絡各界的評論。我一邊爲祖國網絡發展的迅速感到驕傲,一邊又爲中國人民的素質擔憂了起來。會有人在網上散播謠言,肆意的造謠,煽動民情,造成恐慌。會有人去撿用過的口罩再賣出去。會有人趁此提高口罩的價格。我在想難道他們就看不到還在前線奮戰的白衣天使麼?看不到那些流逝的生命麼?難道他們的心不是肉做的嗎?這一系列的事都讓我一次次的提升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我經常看着看着就會熱淚盈眶,大概是因爲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令我感到最動容的是那些年輕的志願者們,他們自願去支援武漢不求任何回報。與那些利慾薰心的人相比,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更多。無論你是世界各地哪個角落的人,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地球上,我們就是一家人,並且我們始終在一起,只要你需要,我就會去搭把手幫你。還有一位老人,他的話讓全國人民都安下心來,坐在家裏,不在惶恐。這樣一位垂暮之年的人,讓我打心底裏深深的敬佩,我立志要向他學習,無論以後我會從事於哪一崗位,我都會堅守到最後一刻不放棄,熱衷於我的職業,我認爲讚美他最好的詩句就是臧克家著作的《有的人》。

疫情爆發,全國人民攜起手來衆志成城投入到一線去,讓我深深地感動,我們的大中華,永遠的保護我們。作爲一個今年參加大學聯考的考生,我深深地希望那些在網絡上肆意傳播消息的人,請停下你們的手指摸着你們的良心對自己說“我是一名中國人”。希望那些在一線奮戰的白衣天使,願你們首先平安再去守護我們的健康。希望那些正在實施雷山醫院工程的工人們,願你們首先注意安全再去拼盡全力建設。希望那些待在家裏的學生,不要鬆懈,努力學習,畢業後成爲保護我們祖國的人。

生命誠可貴,身體是一切勞動的本錢。我建議那些待在家裏的人,你們也不要懶惰,要在家裏做適當的運動。出門時,一定要戴口罩,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社會各大營銷場所要注意消毒處理,爲公衆提供安全場所。做好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工作,別恐慌,爲武漢人民儘可能地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9

是誰,在火海中不顧一切的前行,創造着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是誰,在危難中毫不畏懼地現身,給人們帶來生命的希望?

火焰流淌,燒成滔天大浪!張牙舞爪的火焰像是把整個宇宙都燒着了一樣,熊熊大火根本望不到邊。房屋、樹木被燒着了,濃濃的煙在空氣中舞蹈;雲朵也像被燒着了,天空一片紅色;大火,把人們的心都燒着了。到處都是哭聲、尖叫聲、呼救聲……無數消防員衝進火海,與烈火奮戰……漫天火光,濃煙蔽日。哪怕隔着屏幕,炙熱都透過一環扣一環的險情,在觀衆心裏越燒越烈!

看到這裏,我被深深的震撼了!讓我感到震撼的不僅是那場火災的可怕,更是消防員那種無私奉獻、勇於犧牲、盡職盡責的精神。

這是一場非常精彩的電影——《烈火英雄》。看完,我們無不爲這場電影所動容。

不禁感嘆,我覺得消防員是非常特殊的。因爲每當發生危險時,人們會急忙逃跑。消防員總在危難之時,與人們“背道而馳”,逆行於人潮中。他們在火海中逆行,是特殊的!他們救援時面對大火,卻好像毫不畏懼,是特殊的!在一次險情中,遠處濃煙滔天,操場上的父母都急忙帶孩子奔逃,只有他——電影主人公江立偉消防員,撇下妻兒,義無反顧地奔向事故地點。他,是特殊的!

其實英雄背後,他們也只是普通人。面對張着血盆大口的火焰,他們怎麼可能不害怕?是的,他們也會害怕,畢竟,他們也是血肉之軀呀!但,他們都擁有一顆時刻想着羣衆的心。所以,他們願意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去捍衛!他們怎麼可能不擔心家人?看到江立偉撇下妻兒去事故地點時,我覺得他是個不稱職的爸爸。但只是因爲責任所在,使命驅使,他只好讓家人承受一些委屈。他們怎麼可能不想放棄?他們滿臉燒傷,燙起了水泡,雙手由於常接觸高溫而皮開肉綻。他們也想過放棄,但他們知道,這不僅僅是一個任務,更是一份使命,一個維護國家及人民安全的重任。

消防員,是在火海中的“逆行者”;消防員,是在危難時給人們帶來的希望;消防員,是頂起維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重任的棟樑;消防員,更是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向每一位不放棄不退縮的“逆行者”致敬!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0

出小區需要測體溫,回小區還要測,上班需要測體溫,下班還要測……也許個別人員感覺到這些做法太繁瑣、不必要。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讓你負責一天到晚地爲別人測體溫,你還會煩嗎?

在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積極向好的態勢正在拓展的情況下,有的人之所以發牢騷、有抱怨,還是感恩心缺失的緣故。筆者認爲,感恩是劑戰“疫”良藥。

心懷感恩,是面對疫情的正確態度。這次疫情的到來,是任何人都不願看到的。但面對疫情,逃避不是辦法,需要直面解決,必須正確面對。戴口罩、量體溫都是抗擊疫情的有效舉措,與以前相比是有些麻煩,但卻是爲了自身和他人的身體健康。更何況,比比晝夜堅守崗位的社區工作人員,比比衝在一線的白衣戰士,他們冒着多大的危險,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此牢騷,說喪失感恩心一點也不爲過。

心懷感恩,方能展現抗擊疫情的積極作爲。抗擊疫情,人人都是戰鬥員,從來沒有旁觀者,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要做更好的自己,無論在家庭還是單位,無論工作還是學習,都要逐一落實疫情防控措施,切忌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同時,認真落實復工復產工作要求,打響阻擊戰的後勤保衛戰,全力以赴把進度目標往前趕,不遺餘力把本職工作做得更出色,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生產經營攻堅戰,以優異成績向行業上級交一份合格答卷。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1

“誰人攬月呈金榜,我等摘星上玉宮。”

此次的天宮課堂讓我們身臨其境地體會了一回當宇航員的感覺,其中他們的日常生活和科學小實驗都讓人感覺到太空的奇妙之處以及它的浩瀚無垠。

此次的課堂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看到了祖國的繁榮昌盛,也讓航天夢種在心中發芽,在太空中遨遊。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2

大年三十,我們一家圍坐在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可是,我們卻不知道,一些醫生護士正急急地和家人告別,坐上了飛往武漢的飛機,去解救那些患上了新型冠狀病毒的人。記者們,把這樣的人叫作“逆行者”。

我很好奇,“逆行”,這兩個字,查一查字典,“逆”跟“順”相對,意思是向着相反的方向;“行”是“行動”,兩個字合起來,就是向着相反方面行動的人。

我知道,這種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如果不幸被感染上的話,那麼病毒就會像怪獸一樣,慢慢地把你用來呼吸的肺吃掉,導致你缺氧而死。真的是太可怕了。最可怕的是,直到目前爲止,還沒有藥物可以醫治這個病。

儘管這個新型冠狀病毒非常可怕,可是一些醫生和護士無所畏懼、逆流而上,尋找着解藥和救助着病人。我想,當我們在家裏,躲避病毒的時候,醫務工作人員卻告別家人,勇敢地走出家人,去救死扶傷,這就是“逆行者”的力量。

他們是最辛苦的人。他們有的年紀很大了,有的還很年輕。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爺爺讓我印象深刻。鍾爺爺本來可以避開病毒的危險,安享晚年。但是他在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站了出來。他就跟十七年前,SARS病毒爆發的時候一樣堅定。十七年前,他堅定地說:“把病人都送到我這裏來。”如今,他像戰士,又一次站到了前線,去武漢戰鬥了。我在網上看到了一張照片,鍾爺爺疲憊地靠在開往武漢的列車的座位上,靜靜地睡着了。這是一位多麼可愛可敬的老爺爺啊!如果他現在站在我面前,我一定會莊嚴地向他敬一個隊禮的。

他們是最美的人。厚重的防護服,遮住了他們面龐,留給世界的是一個最美的背影。他們必須每天戴着口罩,一天下來,臉上被帶子勒出了深深的印痕。爲了不浪費防護服,他們當中有的人寧可一天不吃一口飯,喝一口水。這樣一天下來,汗水把他們的衣服都浸溼了。可是,當病人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又會伏下身去,無論這有多麼危險。如果他們現在站在我的面前,我也一定會莊嚴地向他們敬一個隊禮。

病毒是無情的,人卻是有情。我相信,有了你們,最美逆行者,我們一定會戰勝這一次病毒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3

2月1日,杜嘉偉從早到晚一刻未歇。他是蓬安縣錦屏鎮一名普通的紀檢幹部,他每天的任務是進村入戶,逐家逐戶進行提醒叮囑。

3天前,杜嘉偉因太忙而錯過了母親連續打來的好幾個電話。等他稍微有點時間,把電話回過去時,母親言語低沉:“你爸爸不得行了,你趕快來一下!”悲傷難過的他,想馬上衝到醫院陪家人。可身上的責任提醒着他,這裏,還有需要他守護的人。直到華燈初上,巡查完最後一戶,杜嘉偉才飛奔醫院。等他趕到時,父親卻永遠閉上了眼睛。

按照農村的風俗,老人去世,要看吉利日子,舉辦個追悼會。“爲了儘量減少人員聚集,父親喪事一切從簡。”1月31日上午,料理完父親後事,杜嘉偉來不及悲痛,便再一次與社區幹部一起奔赴防疫第一線。

當筆者問道:“作出這樣的選擇,你有過後悔嗎?”杜嘉偉說出“自古忠孝難兩全”後,終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淚流滿面,“父親膽管腫瘤手術清醒後不到5小時,我就返回了工作崗位。他病危時,我一天都沒陪伴在他身邊……”

“我父親生前是村裏的黨支部書記,他在村上幹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爲民服務了一輩子,給我們留下了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疫情阻擊戰全面打響,我們的初心和使命就在防疫第一線。”說完,杜嘉偉轉身而去,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4

10月16日,綿綿秋雨中,“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事蹟陳列館在郭永懷家鄉榮成對外開放。

郭永懷曾工作過的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有關領導,部分同事、學生、親屬共同緬懷郭永懷的豐功偉績,銘記那段光輝歷史,繼承和發揚他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偉大精神。

細雨憶故人,豪情樹豐碑。人們不會忘記:52年前,伴隨祖國邊陲大漠深處的一聲巨響,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從此確立了我國的大國地位。52年後,不滅的郭永懷精神遺志已然定格在歷史的天空上,成爲一種永恆。

“郭永懷精神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歷久彌新,永遠都不會過時,爲我們榮成廣大黨員幹部提供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榮成市委書記江山說。

撫今追昔 珍貴展品講述動人故事

一進入陳列館,一尊郭永懷漢白玉半身雕塑首先映入眼簾,神態堅毅而安詳,目光深邃。他彷彿仍在思考和關注着我國導彈航天事業的新發展,期待着涌現出一批批拔尖創新人才。

“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樑,懷忘九霄不愧中華英魂。”兩側柱子上的嵌名對聯,取自四川綿陽29基地,由國防部原部長張愛萍將軍手書題字的“永懷亭”上,這也是對郭永懷輝煌一生最生動的註腳。

陳列館中,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展現着郭永懷的傑出貢獻、感人事蹟和崇高品格,鑄成一座不朽的精神豐碑,令觀者心生景仰。

“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爲中國人,我有責任回到祖國。”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毅然放棄在美國的優越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動身返回祖國。

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1960年,我國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隊伍。郭永懷被任命爲二機部九所副所長,九所正是現在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當時首要任務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製工作。

“兩彈”研製所在的青海二二一基地,海拔3800米,最低氣溫零下40攝氏度。五十多歲的郭永懷和科研人員一起,粗茶淡飯,同甘共苦,他們喝鹼水、住帳篷,睡鐵牀,風餐露宿。

在展館內模擬的核爆區,只見一道紅色的強烈閃光出現在遙遠的羅布泊腹地,接着升起一個巨大火球,驚天動地的響聲震耳欲聾,轟隆隆地滾過天際,剎那間,衝擊波的狂飆席捲了無邊的戈壁灘。

1964年10月,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枚原子彈爆炸成功。當蘑菇雲騰空而起時,全體測試人員歡呼雀躍、一片沸騰,廣大科研人員用青春、汗水乃至生命,換來了新中國原子彈的第一聲爆響。而此時,郭永懷卻因勞累過度癱軟在試驗場,被工作人員架到了臨時帳篷裏。

隨後,郭永懷又陸續參與了氫彈研製和“東方紅”人造衛星的設計。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一個重要線索,連夜乘機趕往北京彙報。不幸飛機失事,壯烈殉國。

找到遺體時,在場每個人都失聲痛哭,他們看到了令人震驚的一幕。郭永懷與警衛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費了很大力氣將他們分開後,人們赫然發現一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

大到導彈,機械,小到一塊破損的懷錶複製品,一份舊得發黃的信件……一張張照片,一幕幕場景,一個個可歌可泣的故事,將歷史的記憶鐫刻成爲永恆,點燃了愛國熱情。

觀者或佇立凝視,或埋頭沉思,或側耳傾聽,循着那一件件文物,恍若回到當年的烽火歲月。“在這裏能切身感受我國國防事業開拓者篳路藍縷的艱辛,真實感受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優秀品格。”榮成黨員幹部說。

多方協作 全力打造“功在千秋”展館

傳承先輩遺志、深化黨性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匯聚復興力量。今年5月,榮成啓動郭永懷事蹟陳列館教育基地項目,經過3個月精心打造,7月底場館各項設施、展品及配套基本完成,達到高檔次、高標準、高效率的推進效果。

然而,建設工作絕非一帆風順:郭永懷1968年犧牲,至今近50年,且他年少離家,歸國從事絕密工作,現有的資料幾近空白,僅有一篇千餘字的生平介紹,人物挖掘之艱難以言表。

“我們始終懷着崇敬的心情去籌建陳列館,準確真實既是最低目標,也是最高要求。”榮成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要與郭永懷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就要用真情把一位優秀共產黨員、一位偉大人民科學家的形象展示給人們,擔當起這份精神傳承的使命。

憑着僅有的幾個人名和電話號碼,榮成設立了9個專業團隊,既有精細分工,又有統籌協作,集中力量解難題,跨過了場館設計、土建施工、館內布展等一道道難關。

郭永懷事蹟陳列館的目標定位是集黨性教育、科普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於一體,全方位展現郭永懷科學報國、以身許國精神的現代化複合型人物展館。要展示好、講述好、弘揚好郭永懷的事蹟與精神,真正達到吸引人、感染人、激勵人的效果,就必須打破以往習慣於依靠展示板、展示櫃的單調形式,用更多元化、更生動、更貼近人們感官需求的形式將展覽呈現出來,讓郭永懷真正在黨員幹部羣衆的心中活起來。

“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就是由郭永懷曾任副院長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捐贈的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的1:1模型。”講解員說,除了實物,陳列館還規劃了青海二二一基地半掩體、新疆羅布泊核爆實驗區、風洞體驗廳和郭永懷中關村居所4處復原場景,讓人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有了骨架,如何讓郭永懷展館有血有肉,真實、豐滿起來?榮成廣撒網、深挖掘,努力探尋郭永懷以身許國背後的故事。

榮成組織多支小分隊,拜訪郭永懷遺孀李佩先生,實地走訪中物院、29基地、中科大等多個郭永懷生前工作過的單位,採訪戴世強、胡文瑞、李家春、張翰信等10多位郭永懷的學生,形成採訪資料十多萬字,徵集到《郭永懷文集》、《郭永懷紀念文集》等文字資料近百冊以及研究、授課、書信等手稿50餘份,照片1000多張、資料200多份、文物100多件。

郭永懷從事的國防科研工作,保密度高、專業性強。經過多方努力,榮成與中物院、青海原子城陳列館達成合作,特別邀請科研專家和展覽館專業人士來榮指導,對展館設計、專業解讀、展品徵集、雕塑造型等廣泛徵求專業意見,達到以事動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一個偉大的科學家,嚴格說就是一部史書。作爲一個科學家的陳列館,展館很全面、很生動,我很受教育。”郭永懷侄子郭普遠說。

正是在不厭其煩、精益求精的堅持和努力下,郭永懷事蹟陳列館以其豐滿的內容、精準的表達、細膩的情感打動了一批批的參觀者。試開放以來,已接待中央、省、市各級領導,黨員幹部代表、市民羣衆、中國小生,以及外來交流團體等1700多人次,深受好評。

精神永駐 激勵“身邊人”奮發爭先

10月16日下午,一場郭永懷精神研討會在榮成舉行,郭永懷曾工作過的單位領導,郭永懷的部分學生、親屬,共同就郭永懷精神內涵進行交流研討,更好發揚郭永懷的精神。

郭永懷,似他的名字般永遠令人懷念。在列強對新中國進行露骨的核威脅之下,在國家三年自然災害“一窮二白”的經濟困難局面下,在新中國下決心研製原子彈的自力更生精神感召下,草原的每一棵草、每一朵雲、每一片藍天都見證了那段絕密且令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歷史,見證了郭永懷以生命爲代價投身祖國核事業的無悔追求。

在致力於我國核武器發展的8年多時間裏,從原子彈到氫彈再到導彈核武器,郭永懷究竟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恐怕沒人說得清楚。然而,郭永懷在生前談及這些,經常掛在嘴邊的卻是這樣的話:“作爲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別是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中國強大了,在世界事務中就會發揮更大作用……”

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已經被郭永懷等人鑄就成一座歷史豐碑。

緬懷,是爲了更好地激勵。斯人已去,精神永駐。

“叔父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精神財富,我們要繼承他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精神,爲國家效勞,爲人民作出貢獻。”郭永懷侄女郭淑娥說。

王瑾是一名陳列館的講解員,看着修繕後的陳列館,她感到自己肩上的擔子更重了。她說,作爲郭永懷先進事蹟講解員,今後會挖掘更多素材、更加深入學習領會郭永懷的精神,通過富含情感的講解,讓更多人全方位認識郭永懷、學習郭永懷。

大無畏的精神,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對於當前正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榮成來說,汲取郭永懷身上的精神動力迫在眉睫。

戰爭年代,榮成走出了100多位將軍,爲全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如今,這裏已成爲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前三季度,榮成全市預計完成生產總值840億元,同比增長8%,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名列前茅,實現由“速度經濟”向“素質經濟”的蛻變,由“跟跑”到“並跑”“領跑”的躍升。

永懷精神,常學常新。郭永懷的精神,鼓舞和激勵着67萬榮成人民在紮實推進創新發展、努力爭當走在前列排頭兵的征程上不斷超越。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5

決勝脫貧攻堅如“射箭”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洛河鎮黨委 胡博

近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要一鼓作氣、乘勢而上,集中力量全面完成剩餘脫貧任務。決勝脫貧攻堅戰就如同射箭,唯有盯緊目標、全力以赴、持之以恆,方能讓“箭”正中靶心。

思想上繃緊弦。截至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經取得明顯成效。但剩下的都是“硬骨頭”,深度貧困地區的羣衆仍沒有脫貧,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扶貧幹部們,切不可在這臨門一腳的緊要關頭,產生“鬆口氣”“歇歇腳”的思想。唯有以必勝的信心、一鼓作氣的決心,迎難而上、真抓實幹,方能將“硬骨頭”啃下,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對於已經脫貧“摘帽”的地區,黨員幹部也不能掉以輕心,“躺在功勞簿上睡覺”,需進一步調查瞭解以脫貧羣衆的生活現狀,進一步採取措施鞏固脫貧成效。

目標上瞄準靶。“箭”最終能否正中靶心,關鍵在於“精準”二字。脫貧攻堅越往後,難度越大,精準扶貧的重要性越發凸顯。當前,沒有脫貧的大都是條件比較差、基礎比較不好、貧困程度比較深的地區和羣衆,要根據貧困羣衆的致貧原因,做好做實因戶施策、因人施策,扶到點子上,拔掉窮根子。同時要注重扶貧扶志,充分調動貧困羣衆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樹立主體意識,發揚自力更生精神,激發他們改變落後面貌的決心和幹勁,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努力改變落後命運。

行動上拉滿弓。“箭”要射得遠、射得中,必須拉滿弓。如何來拉滿弓呢?要肯花大力氣、下苦功夫,要像80後“白頭幹部”李忠凱等扶貧幹部般腳上沾滿泥土,做到講農民話、吃農家飯、做農家事,真正瞭解羣衆所思所想所需,爲貧困羣衆找到切合自身實際的致富路子。要用真心、動真情,學習“扶貧之花”黃文秀,設身處地爲貧困戶着想,把他們當做自己的親人,爲羣衆解決實際的困難,讓貧困羣衆獲得真正的實惠、感受到真實的變化,從而不斷提高羣衆的幸福感、獲得感。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6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爲我們開啓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爲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航天事業向來是一個國家追求創新發展的生動縮影。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發射載人飛船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到太空出艙、發射空間實驗室,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如今已走到第三步,即“建造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

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未來擔負着發射空間站艙段的重要使命,首飛意義重大,關係到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能否實現。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航天人克服重重困難,打贏了這場硬仗、關鍵仗,增添了完成後續任務的強大信心。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的騰空而起,是中國建設航天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取得的成就,也讓人們再一次看到不懼風險挑戰、勇於突破、敢於登攀的強大精神力量。

《天宮課堂》的心得體會 篇17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爲指導,堅持“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的原則,把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爲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建立健全上下一體聯動的工作機制,加強統籌調度際,科學籌劃部署疫情防控各項工作,切實做到措施有效,防控到位。開展疫情防控教育,及時傳達中央和上海市、區關於疫情防控的一系列通知精神,及時通報疫情、規範政策解讀、發佈防控措施、明確有關紀律規定,全方位、多渠道加大宣傳力度,教育引導市民科學理性對待疫情,主動學習防疫知識,增強自我防控意識。

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就要思想認識再深化,切實提高思想認知、切實增強責任意識、紮實落實防控措施,面對疫情加快蔓延的嚴峻形勢,要深刻認識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實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爲當前最緊迫的工作任務,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落實。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就要防控措施再嚴密。有效隔離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是防控的最關鍵。要加強人員管控,落實人員的防護措施,減少人員聚集,要嚴格疫情監測、排查,夯實城市小區,特別加強對車站、農(集)貿市場的管理,精準施策、嚴防死守,切實構築起羣防羣治的嚴密防線。

我們要以堅決打贏戰“疫”的定力和信心理解與支持。科學判斷形勢、精準把握疫情,統一領導、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工作,堅決遏制疫情蔓延勢頭,堅決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防控阻擊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