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68W

醫學心得體會 篇1

學習中醫的一點心得及體會

醫學心得體會(精選3篇)

提起這個筆呀,心裏不知道怎麼回事,有無限的感慨說不出來。

中醫呀,是個好東西,值得用一生的時間去領悟的。

現在的人呀,有點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時候,我也想呀想,難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對立而不能容納彼此的嗎,

後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靜下心來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麼來說了,每天的物慾橫流,(我寫的不好,有好多詞,可到了嘴邊卻想不起來)

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用心去體會這句話吧,

我覺得中醫的陰陽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用在什麼地方它都是合適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學中醫的過程中,我總覺得,陰陽是平衡的,但應以陰爲本,現在社會提倡以人爲本,有好多例子,我卻一下舉不出來,比如說一個家庭,一個男的和一個女的就組成一個家了,在這個家裏,男爲陽,女爲陰,男的在外面幹活掙錢養家,女的在家裏整理內務,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這不體現了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嗎,陰陽互相融合,互相轉化,才能家庭和睦,其樂容容呀。男的過一段時間要回家吧,這其實就是陰陽互相轉化的過程,但要是男的長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給家裏寄錢的話,這就說明這個家的陰陽失去轉化,陰不能生陽,陽又不能化陰了,那這個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長時間了,因爲陰陽不能互化的情況下,這個家就完了。

還有一個就是在一個家庭裏,以陰爲本,就是以女人爲本了。我們生活中,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家裏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這個家還是個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沒了的話,那這個家很快就散了,變成另外一個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我覺得是這樣的,這裏不要討論那些特別的例子,大部分情況都是這樣的。

還有一個問題這是我覺得,怎麼說呢,就是傷陰比傷陽厲害,傷陽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個陽氣被鬱的一個症狀,如果本身陽氣盛而陽被鬱的話,那就是太陽傷寒之類的了,會有發熱之類的,如果本身陽氣不盛的話,就是身體不是太好,像書生一類的人,那就會成爲太陽中風之類的了,出汗,還發熱。但都還過的去,這種病不是太厲害(相比傷陰之類的),那傷陰我在生活中見到的就如中暑之類的,因爲暑爲陽邪,陽邪盛則傷本陰,病人就會出現混身大汗淋漓,這個時候病人就很危險了,因爲體內血汗爲陰,而隨着陰的流失,那陽氣失去依附的載體陰液,陽氣就會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險的,像一些休克呀之類的。現在西醫來的還是快一點,馬上輸液,補充體液,在某些方面我覺得西醫還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輸液呀之類的,西醫比中醫來的快。

我是自學中醫的,我覺得中醫好,它是對病人一個整體的,全面的一種分析,在中醫治法裏面有“理、法、方、藥”四個方面。

理自然就是對病人發病的過程,病人發病的機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種分析 ,運用陰陽的思路,去看誰輕誰重,也就是中醫上說的,重則治標,輕則治本,或標本同治的一個道理。

法,在這裏我覺得除了中醫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大法能靈活運用之外,還要能夠能靈活運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薰、洗等和針法等等,要靈活多變,要法無定法,藥無定藥,那纔是醫者最高水平。

醫學心得體會 篇2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醫的學習方法與路徑,是一個需要首先探討的問題。很多朋友學習中醫之前沒有很好地思考這個問題,入門的方式五花八門,有的一頭扎進傷寒論等經典裏,苦讀了數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經文背得爛熟,臨牀時,邊都摸不着,開口動手便錯,進而懷疑經典,懷疑中醫。

有的執迷於藥物學裏,變成了草藥醫生,單方醫生,把個別中藥和處方視爲絕密,越求越奇,以爲不是深山老林裏的神藥或者異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還有的求於易,求於道,將中醫和氣功,宗教混於一談,強詞奪理,故弄玄虛,不提也罷。

我想,這些不應該是朋友們學醫的初衷。

我雖然出生在中醫世家,卻也在醫學上走了很多彎路,對臨牀療效的追求也曾經讓我倍感艱辛,回首這20多年的學醫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醫本來是一個簡單明白,好學易用的學科,卻被有意無意的蒙上一層又一層的神祕面紗。

在這個處處追求效率的時代,還原中醫的本來面目,破除中醫迷信,節約後來者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我現在覺得最有意義的事情。唯其如此,中醫界方可吸引優秀的年輕人,才能發揚光大。

學習的方法和路徑---先從端正態度開始。

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人說過,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強調的是,下面這種學習方式適合有一定基礎,希望深入系統掌握中醫體系的人,也適合已經學醫幾年,或者讀完了中醫院校還一頭霧水,願意重新鑽研的情況。

一,先宏觀後微觀。

一定要先對中醫的學術體系有一個整體的大概印象,先通過走馬觀花式的瀏覽,然後再去學習具體的知識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種祕方,技法當中,紛紛擾擾,一鍋漿糊。

臨牀上遇到很多醫生已經號稱可以攻克絕症了,結果自己得了感冒,還分不清是風寒還是風熱。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塗,如何能夠登堂入室?

二,培養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強調死記硬背。

中醫學讓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誦大量的內容,而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體會是中醫學裏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其實是不多的。遠遠不如法律,外語等專業。

很多內容,理解以後就會記得,而沒有理解,記來何用?當然,理解也是分層次來的,先淺後深,先一般後特殊。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人的精力時間都有限,一個醫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學,也不可能什麼病都會治,關鍵是能構建自己的學術體系,在一定的範圍內有所建樹,善莫大焉。

我記得當年背了好幾百個處方,但是臨牀根本不怎麼用,現在還能背的處方不會超過50個吧,也沒有臨牀開不出方的情況,呵呵。

學習方劑的問題,我以後會單獨論述。總結起來一句話就是--------------一個臨牀醫生真的不需要學那麼多處方。千招會,不如一招精。一方融會可變數方,一法學透可變數法。

很多老醫生喜歡炫耀自己當年是如何過目不忘,博聞強記。先大量的背誦,以後慢慢理解,對於幼兒學醫,這個當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記憶力差,理解力強,就不應該這樣學。何況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臨牀水平真心不怎麼樣,可惜了背書受的那些罪喲。

傳統的學習方法,打雜三年,抓藥三年,抄方三年,動不動十幾年以上纔可以出師。真正學醫的時間並不多,這些規矩裏面,包含着對學徒勞動力的殘酷盤剝。

而我以爲,一個完全沒有醫學基礎的人,中等資質,學習條件和方法合適,三年就可以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醫學心得體會 篇3

循證醫學,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的時候是在購書中心,看到書架上有好幾本這個名字的書,第一感覺——醫學真是博大精深,什麼醫學都有!第二次接觸這個名詞是在上dme課的時候,朱泉老師對着我們下面這堆“科研盲”說出一個勾起我記憶深處一個模糊影子的詞——循證醫學。當時心想:這門課都這麼難了,那個某某醫學的,竟然是一門學科的東西,估計更難。第三次接觸循證醫學,也就是我真正瞭解循證醫學的開始,是我一個朋友告訴我:他正在上循證醫學!天啊,我之前認爲我八輩子都不會接觸到的東西,就這樣來到了我的面前!當時我立刻決定:我要修這門課!我這學期修的課已經有十門了,加上循證醫學,一共11門,湊成兩根頂天立地的柱子,支撐起我的大五上學期!

後來,第三週以後,每個星期四晚上,我都會跑去新課室樓上課。

上着上着,我慢慢覺得,上循證醫學課的老師,對國內很多的臨牀研究總是抱有疑心,總是在雞蛋裏挑骨頭,一個臨牀試驗他們可以挑出n多毛病出來,最後再來一個懷疑研究結果是否真實。可以把死人氣活。估計做實驗的人對學習過循證醫學的人是又愛又恨,愛他們提出各種各樣問題,彌補實驗的不足之處,讓一個臨牀實驗在實施之前得到更完善的規劃;恨他們總是破壞自己認爲已經設計完善的實驗,讓自己的實驗實施日期看起來遙遙無期。一句話:搞循證醫學的人就是懷疑一切,破壞一切,最後再讓一切更加完善。

在上課的這段時間,我學習到了很多東西,這些都是其他科目的老師無法教給我的:用懷疑的眼光看你看到的所謂“權威”的知識,用挑剔的耳朵去聽別人告訴你他所謂的“經驗”和“建議”,要經過考證才能施行指南上面沒有的醫療措施;對於大部分臨牀實驗來講,有隨機、盲法、對照的臨牀實驗才具備基本的研究價值;如何去評價你看到的論文的證據級別和價值;你看到的治療措施是否可以應用於某個病人上。最重要的一個,也是這門課最有價值的知識:讓我學會基本地辨別論文的價值,讓我遠離垃圾信息。

這門課跟dme課有很多重複的地方,最大的不同是上課老師的講課方式和思維方式的不同,朱泉老師上課很幽默,聽他的課就是在笑聲中學習,循證醫學課的老師比較嚴謹,可能由於上課時間短的緣故,老師都是在有限的時間內講完,沒有時間講笑話。這門課的實操時間也比dme多,上次的作業就讓我痛痛快快地實操了一邊,雖然花了很多時間,但得到成果的成就感告訴我——超值!

現在臨近期末考試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完成期末作業也只能在上次做作業學到的方法的基礎上再結合老師上課點評的知識點,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這份可以無限次進行完善的作業。

學習了循證醫學後,我經常遊說我周圍的同學:“去學循證醫學吧,好啊,值得啊!”

好產品就會有好口碑!

學習循證醫學,完善我的醫學知識,練就我一雙“火眼金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