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學心得體會十五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5.9K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

一個成功的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英語的持久興趣,激勵學生不斷處於較佳的學習狀態之中,使他們對英語樂學、善學、會學,學而忘我,樂此不疲。課堂教學手段必須不斷更新,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廣泛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實踐的熱情,加強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的培養,讓學生變興趣爲參與實踐的動力,爲語言實踐活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十五篇

一、創設英語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一,在認知方面有啓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使學生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接受教育輸入。語言能力的獲得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獲得用外語交際的能力的決定因素是學習者自己,教師不可能把能力教給學生,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

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並在感知的過程中自己領會到語言的真諦。尤其對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若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語言的本質,無需教師過多的解釋。在國小英語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語言,讓學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語言觀,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進入角色,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二、重視“以生爲本”

過去的教學常常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而把學生單純地視爲教育對象,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的頭腦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識的容器,忽視教學特點,無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應把國小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着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於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爲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爲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 “我們該教些什麼”,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新課程標準強調的是學生能幹什麼,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學生使用英語的能力。

三、採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有利於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通過使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完成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基本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對於國小英語課堂來講,"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就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之後,教師需要分析和設計具體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識以及需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將每一個教學目標拓展爲教學活動中可用的具體內容。由於在我的課堂上採用了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並且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從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儘管英語的教學與其他學科有點不一樣,但也是興趣爲先,學生語言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於英語學習興趣的程度,很難想象失去了興趣還能怎樣培養交際能力,所以,作爲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並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的英語教學只要善於在學生的“好”與“樂”中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會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2

教師妙用非智,學生激活課堂。非智力因素是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特徵的總稱。如果說,智力因素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工作系統,那麼非智力因素就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動力系統。

在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動力作用對於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因此,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策略把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即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內在驅動力放在首位,重點培養學生較高的學習動機,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養成頑強的學習意志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首先,妙用肯定和獎勵的評價方法,能使課堂"活"起來。因爲獎勵具有促進的力量,促進學生努力向前,讓學生髮現自己學習上的進步,不斷獲得學習預期的滿足。

其次,妙用競爭方法,也能使課堂教學"活"起來。因爲適度的競爭有助於激發學習熱情。

競賽可以採取自己和自己競賽的方法,即爭取今天的學習要比昨天好,不必和別人比,只求自己的進步;

也可以暗中選某一同學爲目標,在學習上同他比賽;還可以採取集體競爭的方法,組成班與班、組與組的競爭,在競爭中激發互幫互學的團結協作精神,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再次,妙用情感因素,同樣能使課堂"活"起來。我們應該建立互尊互愛、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學校是滿足學生需要的最主要場所,學生到學校裏學習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歸屬。(見裴姊娜:《發展性教學論》)。

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愛每一個學生,更不能歧視差生,班級要形成關心理解的親密和諧的關係,讓學生在班集體彼此尊重、共享快樂,從而真正滿足主體的最大需要。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3

今天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來到第二思源聽取王琴玉老師的給我們作的專題講座:“讓學習真生髮生—國小四年級語文教學策略談”。此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下面就來講講我對這次講座的一些新的體會。

王琴玉老師的精彩演讓我一次次的感到內心的觸動。如,她所提倡的“以寫作爲核心的語文教學也許更有效率”這句話讓我感受到了一個專家在語文教學研究這條道路上真是用心,注重語文的基礎教育,以及語文的實用性。教學就是要以寫作爲核心這一目的進行教學,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有這明確的學習目標,學以致用。

王老師還給我們介紹了餘映潮教授的理論:“1、組織活動是教師能力的試金石;2、實踐活動是課堂訓練的聚寶盆;3、集體活動是高效課堂的頂樑柱。”這三大理論。的確,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活動,實踐活動,集體活動,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覺的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題。真正讓學習真正發生在課堂活動中。

王老師還在課堂上給我們展示了怎樣讓學習真正在課堂中真正發生。他上的課充滿了激情,讓學生跟老師在課堂中充分的配合,把這節課上到了非常完美的地步,達到了她想要的預期效果,我也從中學到了上課就要儘可能的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都能學到東西,而不是成爲老師和幾個學生的表演舞臺。

王老師精彩的演講,她精闢的教學理論,以及她對語文教學研究的孜孜追求,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將以王老師爲目標,不斷的完善自己,爭取在語文的道路上,也能開劈出自己的一條新路。讓自己的學生也能在課堂上讓學習真正發生。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4

師道酬愛。一直相信上天是會偏愛勤奮的人們,多付出的努力是會有收穫的。而對於教育,如果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愛"。作爲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發揚勤勞的園丁精神,辛勤地勞作,悉心地付出,相信教育是會有所獲的。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一句話一直激勵我。"把辛勤的耕作當做生命的必要,即使沒有收穫的指望依然心平氣和的繼續耕種"。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教育教學的效果。如在學生學習《因數中間有0的乘法》在整個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力求以教材爲藍本進行教學內容的創新和開發,讓學生運用類推的方法思考當因數中間有0時如何計算,將學習自主權留給了學生,從而使教學過程不再是一種純粹的給予和接受的靜態過程,而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動態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師生皆可對教材教案等一切文本進行不同的詮釋與解讀,進行不斷地界定和再界定,從而還教學過程多元變通、動態生成的本來面目。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全課以故事《數字0雲遊記》爲主線,安排了0和數學王國中的+、-符號相遇,複習了舊知的同時自然引入0與乘號的知識,並引入神舟5號6號以及科技館的生活知識,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最後又以秋天果園花果飄香的情境爲練習載體,一系列的活動遊戲再次把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向又一新臺階。就是這樣,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知識,在學習中體驗學數學的樂趣。

又如在筆算除法《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練習課,這是我根據學生學習情況補充的一節練習課,但在教學中迸發了許多精彩的片斷,讓我爲之歡之雀躍,孩子們的回答總是讓我感嘆,特別在2班的課堂上總能讓我感動無比的感動和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就如孩子們的多個發現,我有意識的點拔,孩子們卻給我一個更廣寬的視界。好樣的孩子們,總能給人無限的`動力!

再如有一次我在課堂上跟孩子做了一個突發性的"遊戲"。原因是課堂上,兩男生搞的惡作劇。他們倆趁我轉身在黑板寫字時站起來,一次眼神的提醒後還進行第二次第三次。爲了不過於影響孩子的學習,我只有讓他們起來,"你們是想跟大家做遊戲吧,要不這樣再來一次,不過這次遊戲規則改變一下,剛纔是我轉黑板你們站,現在是我轉過來面向你們站。好嗎?"兩學生沒想到我順理成章地滿足他們,片刻感到意外之後,卻發現這樣的遊戲變成了他們站得長坐下時間短,一點都不好玩了!課末的這幾分鐘,沒想到個別學生的搗蛋行爲變成了一段愉快的小插曲,及時對孩子進行了教育,也愉悅了課堂的氣氛。

不過,我明白孩子有時的犯事只是爲了得到別人更多的關注和愛。孩子出現的問題,其實也是警醒自己,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修煉自己的過程,所以我努力地向孩子提出更多正能量的教育。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5

4月19日下午,我們音樂組一起學習《國小音樂律動教學》體會如下:

一、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徵進行律動教學

在進行律動教學時,教師必須要注意到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體力、動作發展以及心理髮展水平都各不相同。我們在進行律動教學時應該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應遵循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才能保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激情,才能啓發學生情緒、聯想和想象能力。

二、要根據不同形式的方法進行律動教學

從多角度、多元化出發,根據有的心理特徵,採用多種不同形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律動教學。

1、用生動、形象的方法教會學生基本動作和基本步法進行教學。

2、憑藉擬人、誇張的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要根據遊戲情景的開展進行律動教學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的並不是高超的技能技巧,而是通過遊戲和聯想,使學生身臨其境,從中獵取情趣和美感。如果教師善於在學生律動教學中產生聯想,從律動的聯想中抒發親切的感情,這就構成了律動的一大藝術特色,聯想與真情默契,顯示了情景交融的美感。

由此可見,律動教學是對學生進行舞蹈教學的首要途徑,它通過動作來誘發孩子自身的音樂潛在因素,能促進學生身心發展,使音樂教學更好地完成培養孩子素質的任務,也十分受孩子們的喜愛,所以,學生律動教學值得我們不斷地去研究和探索。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6

最近每次走進教室,我是越來越困惑:孩子們越來講話?學習,也就是求知慾越來越少,那是爲什麼呢?

求知慾是人的天性,但過於功利的應試教育標準和獎懲機制,打造了令人厭惡的填鴨式教育,讓幾乎所有的孩子喪失了求知慾。打個直觀的比方就是:孩子們是喜歡進食的,可惜我們的飯菜實在難以下嚥,於是他們患了集體厭食症。所以孩子們沒有求知慾,是我們的“食譜”出了問題。

曾經在一本教育雜誌上看過一個經典事例:一位心理學家來到某街道,發現那裏的居民非常苦惱,因爲學生們閒暇時常在那裏踢易拉罐,乒乓的聲響令人難以忍受,於是常有大人來趕孩子,可等他們一走,孩子們又會來踢……心理學家瞭解了情況後,對居民說:給我一點時間,我會解決這個問題的。

從第二天起,心理學家不僅不趕走踢易拉罐的孩子們,還對他們說,歡迎你們來踢易拉罐,我向每人支付0·5美元請你們踢,好嗎?孩子們當然很高興,每天一放學就來踢易拉罐,心理學家也按照約定每天支付他們的“工資”。持續半個月後,心理學家對孩子們說,我的錢不多了,每天只能支付每人0·2美元,但還是歡迎大家堅持來踢,孩子們有些不滿和猶豫,雖然還是每天都來,不過沒有原來踢得那麼起勁了。又過了半個月,心理學家說,我已近破產,因此,往後不會再拿錢給大家,但還是希望大家堅持踢易拉罐。孩子們不高興了,沒有錢,誰還會給你踢呢?從此以後,整個街道安靜了下來。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知道,孩子一開始是爲自己玩,爲真正的興趣所驅使,而心理學家提供的外在獎勵,把孩子們內在的興趣標準引向了外部,物質獎勵成爲孩子們行爲的理由,當這種理由逐漸消失,孩子們的行爲會逐漸削弱乃至消失。

大家都記得,孩子們第一次揹着書包去上學的'情景。其時,他們每個人對學校,對學習都有着天然的興趣,可是過不了多久,許多孩子就開始厭學,原因何在?我是這樣分析的。

1.對學習本身的興趣。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求知慾。“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指的就是它吧。當孩子對學習本身癡迷的時候,我們就不必擔心他的學習成績了。事實上,那些令人敬佩的大師們,往往對求知慾,對創造充滿了天然的興趣。這種興趣的追求,能夠讓人全身心的投入到他們所熱愛的事業中去,取得非凡的成績也就順理成章了。

2.超越別人的興趣。很多孩子可能對學習本身沒有濃厚的興趣,但對得到老師表揚,學習成績超過別人充滿了渴望。競爭也是人的天性。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教育強化了這種競爭意識。但是我們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讓大部分孩子在這一過程中都感覺自己是失敗者。

3.追求物質獎勵的興趣。許多家長和老師都會把孩子們的學習成績與孩子想得到的東西聯繫起來,有時這種辦法的確有效,但是,孩子真正的學習興趣已經被物質獎勵替換了,這時我們的孩子就變成了那些踢易拉罐的孩子了。

4.逃避懲罰的“興趣”。這已經不是什麼興趣,而是一種壓力。好多學生的學習常處於一種不安之中:因爲作業不好,成績不理想,會招來家長和老師的懲罰。心靈和肉體的折磨。會讓孩子處於一種不良的思緒裏。一般情況下,這樣的學習“興趣”是最短命的。所以動輒懲罰學生的家長或老師,是很難教育出優秀的學生的。體罰和變相體罰也是違犯了教育法規的。

“解鈴還須繫鈴人”,家長和老師要調整自己的做法,讓學生迴歸對學習本身的興趣纔是上策。

快樂工作,工作快樂是我們老師追求的工作境界。學習快樂,快樂學習也是孩子們嚮往的學習境界。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7

隨着語文教育改革的日漸深入,新觀點、新方法逐步爲廣大教師瞭解、熟悉、認同,國小作文教學也發生了巨大變革,國小作文教學心得。我在國小作文的教學工作中,經過一系列方法改進使學生對作文的態度由“要我學”和“要我寫”轉變爲“我要學”和“我要寫”。我對課堂作文教學在實踐與探索中感悟甚深。

一堂作文指導課,情境是至關重要的。良好的情境氛圍,就如鮮花招引蜜蜂那樣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使他們在美好的情境中能展開思路,從頭腦中提取已經儲存的信息作爲題材,寫出自己的起初經歷和真實感受。我認爲,讓學生進入情境,摸一摸,看一看,聞一聞,聽一聽,想一想,學生就能較準確地抓住事物的特徵,從中發現美,感知美,喚起表達的慾望,從而激發起學生對作文的濃厚興趣。在作文教學中,我採用音樂小品、話劇、編故事、猜謎語等方法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將所要表達的主題告訴學生,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視野和認識能力組織材料,組織故事在腦子裏,然後把各類故事由學生組成小組改成話劇表演出來,學生很有興趣。他們經過討論,都能根據劇情,塑造自己的角色,因爲表演是生動的,又是直觀的,再由學生把故事用文字敘述出來,就容易做到有內容,有個性,有文采。通過情境教學,變“要我寫”爲“我要寫”,使學生興致勃勃地投入到作文練習之中。

另外,如何使學生學會積累詞彙和蒐集生活素材,也是寫好作文的關鍵所在。俗話說:“學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偷。”詩詞是語言精華的濃縮,書讀得多了,不僅有助於提高賞析能力,寫作能力,還能陶冶情操。我認爲,學生寫作文也無祕訣可言,無捷徑可走,只有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積累語彙,才能做到出口成章,妙筆生輝。爲此,我們開展了“每日讀範文、記筆記”活動,現在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很大的變化,作文中的詞彙豐富了,文章也顯得流暢了。

人們常說,生活是寫作素材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才能寫出有血有肉的文章。學生由於條件的限制,生活經驗有較大的侷限性,爲了讓學生間接體驗生活,積累寫作素材,我指導學生開展“三個一”活動,即每日講一個故事,每日寫一篇日記,每週讀一篇好文章。書報雜誌刊載了大量的信息,學生讀書讀報不僅能瞭解到外界的情況,還可以學到不少寫作知識。

在指導學生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記錄一些有價值的典型的人和事,並注意學習、積累文章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一篇好文章,可以讓學生從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語言和作者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自己的知識。

實踐證明,國小生作文應該走出課堂,到廣闊的生活知識園林中去折枝採葉。只有見識廣了,知識豐富了,才能寫出一篇篇洋溢着對生活真切感受的精彩力作。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8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爲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爲:“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纔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纔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爲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說話,爲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說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爲自己有話要說才把要說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說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說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國小生來說,顯得尤爲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說,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國小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爲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閱讀,需給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

閱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閱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說:“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閱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閱讀,我認爲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說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閱讀纔是開放的閱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纔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國小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爲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閱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爲文的空間

學生爲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說:“那是爲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纔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爲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爲“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爲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爲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說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爲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說:“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說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纔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國小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爲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爲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爲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爲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爲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纔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纔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9

學生們常苦於寫作文。於是,一篇篇學生習作要麼千篇一律,毫無特色,要麼空洞無物,言之無味。究其原因,作文教學不得法也。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有效進行作文教學呢?讓我們把視線移向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他曾經以睿智的目光穿越深邃的時空,以他對語文教育真諦的深刻把握,透視語文教育存在的種種弊端,闡發有關語文教育的真知灼見。葉老早就指出:“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須。”我們如果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那樣,侷限在課堂內教作文,侷限在筆頭上練作文,那註定會“走進一條死衚衕”。倘若“作文成爲生活的必須”的話,學生還會怕作文嗎?學習、借鑑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結合自己的教學,我有幾點感悟。

一、寫作源自生活,需給學生自由生活的空間

1、生活是寫作的基礎。對於生活與寫作的關係,葉老有一個形象而生動的比喻,他認爲:“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潑地流個不停”。多年的教學,我也深刻體會到: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纔會做成什麼樣的文字,寫作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多彩的生活,纔會有多樣的文章。

2、寫作是生活的需要。要着力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我們首先要搞清楚爲什麼要作文?對此,葉老有過這樣精闢透徹的論述:“寫作就是說話,爲了生活上的種種需要,把自己要說的話說出來。……並沒有話而勉強要說話,或者把別人的話拿來,當作自己的話,都是和寫作的本意相違反的。”從寫作的目的上來看,寫作是因爲自己有話要說才把要說的話寫下來。生活中人人都有說話的需要,都有需要傾吐的時刻,“寫作就是說話”,建立起這樣的認識,學生就可以把寫作看作是稀鬆平常之事,就不必從心理上去害怕它。這對剛剛接觸寫作的國小生來說,顯得尤爲必要。

3、情感是文章的靈魂。葉老指出,“意思情感和表達方式都是從一個人的整個生活中而來”。“必須整個生活產生得出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才能寫出像樣的文學作品的希望。”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會更深領悟古人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的深刻內涵。生活中的一景一物、一人一事,一種情感、一點感悟都可寫進文章中來,真實的情感是我們寫作的靈魂。

因此,我們要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的社會、學校、家庭給了孩子多少廣闊的生活的空間?整天呆在“象牙塔”裏、埋首於“教科書”中,孩子們能產生出多少“精妙的意思情感與適宜的表達方式”來?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是需要我們認認真真地做,實乃難事。葉老說,寫作之前,要讓孩子“知人知事”,這“人”這“事”,必須使孩子們去親眼目睹、去親自體察才行。葉老曾經發出這樣的感嘆:“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教室的教科啊!國文教授並非是限於書本以內的教科啊!”新頒佈的語文課程標準對此也作了明確的表述:要讓國小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觀察事物,豐富見聞,只有生活才能賦予學生具有這樣的本領。因此,我們要爲學生開創一片自由的生活,讓他們有自己主宰的時間,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節假日,孩子們可以去郊外踏青、去鄉間遊玩,親近生活、走進自然;雙休日,孩子們可以去逛街購物、去參觀遊覽;更別忘了讓孩子們有自己親密的小夥伴,那裏也有一個“小小”的社會、“大大”的人際關係。

二、寫作基於閱讀,需給學生自主閱讀的空間

閱讀與寫作是一個統一體。“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能否合於法度,顯然是與吸收有密切的關係。”不明白這一點,會讓我們侷限於作文訓練這個狹隘的圈子裏,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之事,寫作水平是不會提高的。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目前作文教學效率低下、水平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閱讀”這一關沒過好。葉老說:“閱讀與寫作是一貫的,閱讀得其法,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沒有不提高的。”寫作的技能、本領應該是從閱讀中來的。但是如何教我們學生閱讀,我認爲要注重方法:

一是教學生自己感悟。一篇讀物的意義,可以是作者作文的本意,也可以是讀者通過自己積極的思維活動去發現文章所包含的種種意義,也就是說讀物的意義並不等於作者寫作的本意,讀物的意義應該有讀者和作者共同來創造。我想,這樣的閱讀纔是開放的閱讀,這樣所獲得的文章意義纔是積極的意義。有人歌詠向日葵的“目標專一”,有人卻鄙視它的“毫無主見”;有人欽佩春蠶的“全心奉獻”,有人卻譏笑它的“作繭自縛”。“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名言,證明了“讀書解義”並不是讀者被動接受作者所給的意義,而是積極參與、主動投入的過程。學生讀書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語文學習的過程不應是教師把作者、自己的意圖強加給學生的過程,而應該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切己體味,通過眼前所讀的文字提取自己的生活積累、調動自己的親身體驗去再現作者筆下的情景、去體現作者的生活感受,至於能體會多少、體會多深,教師大可不必強求到位,即使主觀上有這個願望,客觀上也不可能。國小生讀柳宗元的《江雪》與中學生、大學生讀之所得體會一樣嗎?對一篇文章的理解,應允許見仁見智,允許創新求異,關鍵是去悟自己所能體會的“情”、所能感悟的“理”。例如,對於《趵突泉》中的“冒,冒,冒,永遠那麼晶瑩,永遠那麼活潑”這句話,有學生讀出了自然界的“神奇”,有學生讀出了大自然的“偉大”,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持之以恆”,有學生讀出了泉水的頑強生命力,對此,我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與積極的鼓勵,因爲這是學生切己的體察,這是一種體現主體意識的自我閱讀。

二是教學生在讀中傳情。在學生“讀中領悟情、切己體察情”之後,教師還應要求吟誦玩味,通過聲情並茂的朗讀進入作者的意境、傳達文字的情趣、抒發自己的感興、演繹文章的旨趣。學生如能達到這個程度,就是誦讀達到了另一境界──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不但瞭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葉聖陶語)。悟到了情,還要傳達出情,這才達到了“讀中悟情”的第三層次。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創設情境、語言渲染、音樂背景、實物再現等手段,帶動學生多種感官,使情動於中,形之於聲。例如,在學習古詩《宿新市徐公店》時,我通過音樂、語言、畫面把學生帶入了美好的暮春田園。“你看到了那金燦燦的菜花地了嗎?你聞到了菜花的陣陣香味了嗎?你聽到了孩子們的聲聲歡笑了嗎?”三個問題,伴隨着美妙的樂曲調動了學生多種的感官去喚起記憶中的感知,“菜兒黃,蝶兒飛,孩兒戲蝶歡”的場面形象的出現在學生的頭腦中時,我就要求學生不要用語言而是通過朗讀把你彷彿看到的景、所能體會的“情”表達出來,即“讀中傳情”。

三是教學生在讀中領會知識。課堂上讀起來了,課文就活起來了:鮮活的語言形式使學生直接而充分地感知了,豐富的語言現象讓學生直觀而自如地接觸了,那麼,在老師的適時引導、點撥下,那些關於語言、語法的一些知識的獲得、一些常見的語言運用的規律的掌握將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之事。需要指出的是,這裏的“知識”包含着應該積累的語言材料、語言表達形式、語言運用的習慣,也包含篇章結構的知識、寫作的知識,這種知識切忌以十分理性的“面貌”去告訴學生,而是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多種感官和已有的經驗,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自讀自得,以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抽象知識的具體化。

三、寫作貴在真實,需給學生自由爲文的空間

學生爲什麼要寫作呢?葉老說:“那是爲生活上有記載知聞,有表白情意的必要,時時練習,時時把知聞記載下來,情意表白出來,這樣成了習慣,纔可以終身受用。”由此看來,寫作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需求,是一種內需,是一種真實的感受。葉老指出:“寫作決不是無中生有。必須有了意思才動手寫作,有了需要才動手寫作。”葉老曾這樣論述作文的認真與不認真:“自己有什麼就寫什麼,就是認真。……反過來,自己沒有什麼而勉強要寫什麼,就是不認真。”如何使學生達到葉老所認可的“認真作文”的狀態呢?我看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

一要給學生選擇寫作內容的自由。寫作內容來源於生活,每個人的生活不盡相同,於是每個人筆下的生活也是千姿百態。因此,老師應給學生絕對的自由寫每個人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審視學生作文的內容是否有意義,是否值得作爲寫作的題材。學生寫一天的“流水賬”,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傾吐”的權利。試想,一個還剛剛七八歲的兒童,就被告知這個不可以寫、那個不可以用,那會泯滅他多少情感“表達情意、記載知聞”的需要。長此以往,他還會認爲“寫作是生活的必須”嗎?

二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情感的自由。由表達自己情感的需要出發的寫作比僅僅從描摹生活的需要出發的寫作,來得更爲深刻,對寫作的意義也瞭解得更爲透徹。因此,教師不適宜給學生出命題作文,更不適宜給學生的作文定中心。學生需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情感與心緒,那隻能出於他個人的需要。即使非出命題作文不可,也應做到葉老說的“題者何?思考之範圍也。必以學生所有的東西作範圍,或學生尚未全有,亦宜以其力所能搜索爲範圍。”

三要給學生選擇寫作時間的自由。每週2節定期作文課的安排,從作文意義的本意出發,也不夠科學。葉老說:“咱們學習寫作,也要像說話一樣養成習慣。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錯過需要寫作的機會,便是自己對自己的禁遏。一回錯過,兩回錯過,禁遏終於成功;於是,你覺得一支筆有千斤般重,搜盡肚腸你覺得沒有東西寫的,你不會寫作了。”多麼透徹的寫作心理分析!我們應讓學生養成“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的良好的寫作習慣,那樣纔會讓學生感到真實,讓學生受益無窮。同時我們也要給學生寬裕的時間寫作,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準備,不要總是“今天佈置作文,明天立馬就交。”

四要給學生選擇表達方式的自由。既然寫作是表達情感的需要,是傾吐見聞的需要,可以隨便寫,可以隨時寫,那麼一切都應該是自然的:生活的自然再現、情感的自然流露,應該如泉水“滔滔汨汨地無窮無盡地流注出來,而且是非常澄清的”。於是寫作(非文學創作)似應無章法可言,更多的是“清水出芙蓉,自然去雕琢。”對於國小生作文更應該是如此。葉老多次強調,“寫作系技能,……不能空講知識,以爲多講知識即有裨於寫作能力之長進,殊爲不切實際之想。”圍繞着寫作技能的作文訓練會讓學生陷入新八股的窠臼,迫使學生循格就範,寫出“只有骨架而沒有血肉”的作文來。

五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慣。一是“時時寫”。“凡是需要寫作的時候,就提筆寫作。”老師要引導學生養成每有所得即刻寫作的記錄的好習慣。如當時條件不允許馬上寫也應養成即刻記錄的好習慣。老師可建議學生身邊常備一個本子,一點新鮮的事物,一點心靈的感動,隨時簡約的予以記錄。二是“日日記”。葉老提議:“日記最好能天天寫,對修養有好處,對寫作也有好處。”許多有作爲的人,在談到成功的經驗的時候,許多多歸功於他們所養成的“每天寫日記”的習慣。把一天中的要事記下,把白天來不及寫的有價值的東西一一記錄。可別小看了這小小的日記,不僅培育了情思,鍛鍊了文筆,積累了材料,更養成了“思考、審視、堅持”等等人生必備的優秀品質。三是“常常作”。爲養成寫作的習慣,非多作不可;同時爲適應生活的需要,也非多作不可。寫作是一種能力,“凡能力必須繼續不斷地磨練,纔會越來越精強。”在葉老語文教育理論中,“實踐”的思想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範疇,對作文教學的指導意義就更大了。一學期8篇的作文練習量是無法培養出“自能作文”的學生來的。“多讀書、多寫作”是許多人總結的成功經驗。大腦同四肢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寫作當然也不例外。有了“時時寫”、“日日記”的過程,相信“常常作”將是水到渠成之事。

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作文教學應從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角度出發,貼近學生實際,尋找適合學生的作文途徑,讓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樂於在作文中盡情表達自己內心世界的獨特感受,這樣才能讓學生寫出一篇篇文筆優美、生動真切的好文章,這樣的教學纔是葉老教育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有一句經典名言:“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爲;播下一種行爲,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良好的習慣是一種能力,直接影響着他們學習的質量,故而必須從低年級開始加以指導和訓練。

國小生學習數學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二是數學學習的習慣;三是數學學習的能力。數學學習的習慣主要表現爲數學思維的習慣和行爲習慣。

數學學習的思維習慣是在對數學思想方法作深入理解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數學意識,也是一種思維方式。

數學學習的行爲習慣主要是認真上課、學習方法、對數學的情感態度等。

國小生怎樣才能學好數學?

首要的是要讓國小生在數學課堂中養成以下十個良好的行爲習慣:

一、主動性方面的習慣

1、做好課前準備的習慣

小預備鈴後首先學生要自覺準備好學習用具:課本、文具盒、練習本最好還要備有鉛筆、草稿本、作業本、練習冊,或者上節課老師讓帶的試卷、報紙並且把這些試卷類裝在一個專用文件夾裏面,以便每次能迅速的拿出來,由此也能養成自我們整理收拾的習慣。二是調整好上課的狀態,每個學生都要學會自我們調整身體、心理和情緒,這樣有利於迅速進入上課狀態,多數數學老師要通過課前的情景導入,提起學生的興致,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本節數學思維狀態。三是上節課知識回顧,課前通過對上一節課所學內容的回憶,對數學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討論有關的數學問題,總結學習經驗等等,作一些知識方面的準備,搞好新舊知識的銜接,這對課堂是一個重要的鋪墊。

2、培養學生善於舉手發言的習慣

舉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很常見的行爲,目的是希望發表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也是老師進行教學反饋的手段之一,對於學生來說,舉手還有另外的作用,提醒自己注意,創造展示自我們的機會,調動上課的積極性。同時舉手也要注意不能兩隻手隨便舉,要坐端正舉起右手,左手放在胸前,眼睛看着老師。

3、培養學生能用完整的話發言的習慣

發言是學生髮表自己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彙報交流的成果,通常有單獨發言和集體發言兩種形式,同學們在集體回答老師的提問時,不必高聲回答,只要能說給自己聽到即可,但必須簡潔明瞭。對於學生的單獨發言要求流暢連貫完整,說話有頭有尾,語速不快不慢,語調抑揚頓挫,聲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發言時要對着同學們,說給同學們聽,眼睛要充分與同學們接觸。老師應爲每個學生充分提供發言的機會,數學課要求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說話,要有邏輯性,能用自己的話對概念、性質等進行有效的表述。聲音洪亮而且完整的回答問題更能讓其他同學聽清楚聽明白,能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給人的感覺也是很自信的。

4、培養學生勤於動手的習慣

勤於動手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習慣,常常見到有些學生在做一些容易的題目時,想到了,也說對了,但動手做起來就錯了,最初這些學生總能給人一個感覺就是“聰明”,其實這些學生眼高手低,是非常浮躁的,如果不加以引導,讓其形成動手的習慣,最終會成爲不會聽、不會看、不會讀,只會瞎說的能力低下的人。

這樣的學生在我們們身邊還真不少見,究其原因,就是不肯動手,用許多家長的話說就是“懶”、“拖拉”。由於數學學科的特點,計算具有很強的周密性,解決數學問題具有很強的程序性和嚴密性,在數學學習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容易不等於簡單”,所以在數學學習中動手能力與思維能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動手訓練和操作的過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統一,手腦並用,周密性和嚴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強。

二、學習方法方面的習慣

1、養成品讀的習慣

品讀在數學學習中也是一種非常有用的學習方法,主要用於對定理、性質、法則的理解,對數學題意的理解,品讀時要注意文字中有用的數學信息,理解出題的意圖。經常對學生進行數學方面的品讀訓練,能夠培養學生細心的習慣。

2、培養學生勤於記錄的習慣

善於學習的同學也善於進行課堂記錄,必要的課堂記錄有助於過後進行討論學習,便於重新揀起細細思考慢慢消化,有效的記錄有利於日後的學習,是期中期末複習的重要專題材料。記錄絕不是全盤照搬,而是有選擇地作重點記錄,比如重要的經驗方法、不大理解的問題、做錯的或容易做錯的典型題目、某些新的發現或心得體會,記錄要簡明扼要,便於理解,並且當天一定要作好整理歸類,記錄可以寫在課本上,可以寫在卡片上,也可以寫在專用的分類記錄本上。課堂記錄作爲學生學習的信息,善於記錄和整理分析的學生一定能從他的記錄中收穫明天。

3、培養學生勤於反思的習慣

國小生粗心馬虎是很普遍的現象,但也是很正常的,粗心與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點有關,與學生的閱歷和生活習慣有關,與個人的學習能力也有密切的聯繫,不但是國小生有粗心馬虎的現象,大人也有。要解決學生“粗心”的問題,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強針對性訓練之外,養成反思的習慣,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常常聽到學生考完試後這樣說,“唉,很多題我們都會做的,由於粗心大意就做錯了!”其實粗心大意已經成爲大多數學生自我們安慰的一個藉口,成爲學習進步的煙幕彈,它嚴重地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對於數學學科尤其如此。

一般情況下,學生表現粗心的地方,大都是問題當中要求細密的地方,有意識地讓學生對那些細密之處和容易出錯的問題進行反思,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問題,有利於引起對細微之處的注意。經常反思的人,一定更加細心,思維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考慮問題一定更加周密,解決問題的經驗也會漸漸豐富。如果對反思的結果作一些書面的記錄總結,特別是對那些“粗心過的地方”作適當的'記錄總結,反思的效果一定會更好。

4、培養學生質疑的習慣

一般低年級學生喜歡提問問題,這是孩子的天性,要保持孩子的這種愛質疑的習慣,老師也要給與一定的解釋,因爲這是說明孩子在思考,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他發現問題,創新的基礎。教師絕對不能給予否定。

三、注意力方面的習慣

1、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在別人回答問題時,首先你認真的傾聽是發言者的尊重,最起碼的禮貌,另外認真傾聽纔會領會說話人的意思,等到老師或同學說完再發言纔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切不可嘰嘰喳喳的亂插嘴,這樣不會提高學習的能力。還會讓人厭惡。

2、培養學生集中精力聽課的習慣

注意力集中就是全身心的投入,是對外部事物的有效的關注,是一種良好的感知狀態,注視者兩眼炯炯有神,精神抖擻。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用眼睛與學生進行交流,學生應當注視着老師的眼睛和動作,當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時候,學生應該看着黑板,當某同學在發言或彙報的時候,其他同學應當看着該同學的眼睛和所做的動作。

課堂上與注視相反的情況有發呆、走神、心不在焉、東張西望、左顧右盼等,這些人兩眼黯然無神,委靡不振,不能經受一點點干擾,身邊稍有動靜便思想分散。數學課與數字、概念、法則、公式、性質、定理緊密相連,有的是計算和推理,規則性比較強,因此數學課堂要加強直觀教學,加強情感交流,營造生動活潑的主題鮮明的課堂氣氛。陶行知在《國小教師與民主運動》裏提出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另外一點切勿只重吃魚,輕視授漁,(忽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一味教學,爲教學而教學,這樣即使學生今天學會了一點,明天還是需要別人牽着鼻子走路,由此產生的學困生也越來越多。)作爲數學老師應多分析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見的問題,多關注學生在數學課堂中每個細節所表現出來的習慣,提高對學生學習習慣的認識,一刻也不能放鬆對學生行爲習慣的培養,要論持久戰。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這一學期我任教三年級科學課,感受頗多。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共同學習,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提高科學課的實效性。我本人積極參與科學課的教研活動,和教師共同參與教學研討活動,獲得同時的指導,努力改進教學方法,發揮科學課優勢,激發學生熱愛科學。

當我空閒下來細細回顧我的教學工作的得與失時,我深深的感到一份耕耘一份收穫。科學課內容形式多樣,活動與操作性的內容佔教材的絕大部分比例。面對這種情況,我是通過以活動探究形式進行教學,摒棄傳統的理論講解教學,但這樣的形式往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如課堂的控制,小組活動的分配與公平,實驗的實效性與是否能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等等。這也是科學課不是簡簡單單的科普知識即可。

我認爲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關鍵是激發學生做一個積極勞動者,勤動手、動腦、動口。

在自然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在教師的指導下,勤於動手動腦,仔細觀察,就會獲得新的科學理念。

在實小我遇到非常優秀的專業導師,傳授很多教學經驗,雖然上一節課的時間是40分鐘,但課後準備的時間往往是4倍以上。研在課前,探在課中,思在課後。這幾句精闢的話一直指導着我的教學思想,儘管課時任務重,我仍盡力預設每一節課,創設輕鬆愉悅的情境進行教學,自己結合課標編寫教案,設計學生探究題目,製作ppt,尋找並剪接視頻,準備實驗材料,錄製自己的教學視頻,再通過視頻寫教學反思等等一系列過程。雖然有時感覺會很累,但我相信這樣的模式,我能在教學路上成長很快。

國小的科學課內容繁多,涉及的知識面廣,生物、物理、地理、化學都能涵蓋。本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鑽研教材,瞭解學情,這樣的課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濃厚了。爲了保持學生的興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爲了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刻認識科學知識,認識科學事物變化中的規律,讓學生找備用實驗器材材料,令學生學習興趣更濃厚。

以上例舉是我平時教學工作的`基本做法。教學也存在諸多問題:對學生分析不透徹,本班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勤學,上進心強,學習目的明確,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科學觀念。但仍有小部分學生學習、紀律都較鬆散,學習能力較弱。應深入瞭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細心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評價肯定,正確引導學生的行爲,讓其樹立科學觀念。 還有實驗分組麻煩,課堂紀律難以調控維持等現象,今後還要多多與專業導師多溝通,學習他們先進的教學經驗,切實爲培養有科學素養的學生盡心盡力。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一、關注生活,積累素材。二、精選材料,爲文添彩。三、教會學生聯想,想象。四、常動口,常動手。五、多讀能助寫作一臂之力。

國小生學習語文最頭痛的就是寫作文。如何解決國小生寫作文難的問題,在自己的教學工作中,我自己覺得發現可以從下幾方面的去做:

一、關注生活,積累素材。

很多學生一看到作文,最頭痛的就是不知道寫什麼內容。記得我是學生的時候,我的老師就告訴我,要想作文寫得好,就要關注身邊的一切,當時就特別注意身邊的事和物了,到寫作的時候,好像不管什麼樣的作文,自己都有內容可寫。今天自己當老師了,也同樣把這個方法告訴我的學生。其實生活中很多的素材都是我們寫作的元素,多數孩子覺得沒什麼可寫主要是沒用心去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同時我認爲這樣的積累,對於培養學生對事物的敏銳度也有很大的幫助,久而久之的積累,作文內容就豐富多彩了。

二、精選材料,爲文添彩。

生活中的內容積累多了作文就有了可寫的了,但在寫時應該還得注意材料的篩選。有很多孩子在寫作的時候,一看到寫事的就把自己做的事隨便找一件來寫,我覺得在這時,教師應該指導孩子在自己積累的材料中去選擇最貼近自己生活,最能與主題有共鳴的內容來寫。同時應教給學生一些寫作技法。

如:1、學會爲文章添枝加葉。

2、小中見大 挖掘平凡事物中的真諦。

3、轉換視角 一料多用。

三、教會學生聯想,想象。

在作文教學中,應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經常訓練學生寫一些想象作文。

首先是培養學生有依可想。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時,在學習到“大年夜,又下着雪,一個穿着一雙很大的拖鞋的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突然兩輛馬車飛快地衝過來,嚇得小女孩把鞋都跑掉了。一隻怎麼也找不着,另一隻叫一個男孩撿起來拿着跑了。說等他有孩子時可以拿它做搖籃。”這句時讓學生談讀後感受,然後以《我就是那位小男孩》爲題寫一篇讀後感。學生們在文章中寫出了對小女孩的同情,對那個社會制度的憤恨。

其次,給孩子們搭建想象的平臺,讓孩子們在寫作的空間任意翱翔。如:讓孩子們寫《二十年後的我》、《我長大了以後》、《假如我是市長》、《我的理想》、《假如我會克隆》等這樣的文章,來訓練孩子們的思維,想象給孩子寫作添上了翅膀,有些孩子發揮極致,洋洋灑灑上千字不成問題,有些孩子不僅能想象未來,更可貴的是能充分認識自己的今天,要想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現在必須要好好學習,朝着自己的目標努力。

四、常動口,常動手。

要想讓學生寫出有切身感受的文章,那就必須得讓學生先動手,然後再動腦。我佈置學生殺過雞,殺過魚,上山採樹葉、做過環境調查,做過手抄報,爲生病的同學做過募捐活動,炒菜,包餃子,整理自己的小天地,幫助媽媽做家務,等等。由於學生親自去做這些事,在做事的過程中就會有很深的感受,把這些感受記錄下來,便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

同時,我會讓學生在寫作前先動口說自己所做或看到的事,學生會說了那麼寫的時候纔會動筆快!

五、多讀能助寫作一臂之力。

多“讀” 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通過大量地反覆地閱讀課文,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改造自己的語言,規範自己的語言表達,從閱讀中汲取作文的營養,爲寫作服務。如:我在教《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時,讓學生反覆朗讀第一段,深刻體會人們在等候總理靈車到來時的情境。在體會的同時,學生還從中學會了不同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描寫等方法,爲今後寫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爲了進一步紮實推進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加強學術交流與研討,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委員會於20__年11月23日至11月27日在遼寧省瀋陽市舉辦“全國中國小課堂唱歌教學展示與研討會”。

本次活動以“唱歌教學”爲主題,突出了“唱會歌,唱好歌,會唱歌”的九字目標要求,實現了活動內容豐富,與會者參與熱情高,組織順暢有序、高效、實效的預期目標。閉幕式中,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祕書長吳斌就“怎樣唱會歌”、“關於唱歌教學”、“關於唱會、唱好、會唱歌之三者關係”等講座內容,以ppT的形式,從理論的高度進行了專題講座。最後,大會對入圍的25位獲獎者進行了頒獎,這也是對他們在唱歌教學中取得的成績的肯定與表彰。在頒獎典禮的音樂聲中,大會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動,我們廣西區34名中國小音樂教師有幸在現場觀摩了精彩紛呈的中國小課堂唱歌教學展示課,聆聽了專家就中國小課堂教學方面精闢的專題理論講座;學習了歌曲表現與詮釋的技巧;理清了唱歌教學中關於唱會、唱好、會唱三者之間的關係;收穫了關於唱歌教學中的教學智慧;既有實踐方面的研討又有了理論方面的昇華,實是不可多得的一次教學成果展示與學習的絕佳機會。

本次盛會再現了唱歌教學在音樂教育中的獨特魅力,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同時我們會響應中國音教網這個音樂教育大平臺的號召,積極參與到此次活動的繼續實踐中來,這必將對進一步促進中國小課堂唱歌教學的發展,推動新一輪音樂課程改革必將產生及其深遠的影響。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不知不覺來這裏實習已經第三週了,身份角色的變換也漸漸適應過來(其實剛開始還不是很適應被學生叫作老師的,畢竟叫了這麼多年別人老師,已經習慣了自己是學生的這個角色)

第一天剛來的時候這裏的黃校長就給我們開了一開關於教學任務的安排的會議,學校給我們安排了2個導師,一個是生活導師一個是專業導師。生活導師是教我們平時班級管理的老師,像平時包乾區的分佈安排,早,午餐的時間安排,午休時記律要求,當於到學生的不午休打鬧時要怎樣去管理,千萬就是不能打罵學生當與到問題時不等處理的就交給班主任或教導處處理。在這方面我跟我的生活管理導師學到了很多老師也很好當我遇到不會處理的問題時她都能悉心的教導我怎麼處理!有一次午休,那天是輪到我當班,那時有個小男孩不肯睡覺還打擾到了其他同學的休息時間,我當獨把他叫了出去說教了一頓,一頓苦心婆說後他纔回到自己的位置睡覺但沒好了一會又在那裏各種小動作就是不肯睡覺,我又叫了他出去說了一頓但沒有罵,只是說你這樣會打擾到別的同學睡覺,不是一個乖孩子怎樣的。回去後也是好了一會但已經不會去打擾其他同學了,只是就是不睡覺而已所以我也就沒在刻意的單獨叫出去了。午休結束後我跟導師講了關於那學生的情況,老師跟我說你下次可以跟他說如果你不想睡覺的話可以看自己喜歡看的書但不能打擾到其他同學的休息。我安了老師的方法跟那個小男孩說了後果然他就安份的'睡覺了,我問老師爲什麼會這樣,老師說他之前問那學生的家長,原來以前那小男孩沒轉校之前那間學校可以不用午休,可以閱讀課外書。所以那小男孩之前養成的習慣就是讀書而不是睡覺所以就有這樣的反應!經過了這次我深刻的體會到了想要解決問題就要從問題的根源出發才能解決好的道理!

而我的專業是美術,所以學校配給我的也是一名美術老師。學校的安排是讓我先聽課再去上課,聽了一週的課讓我受益匪淺!現在的我已經開始上課,在備課與上課的過程中,我也會將聽課時學習到的東西運用到我的課堂之中,打造出屬於我自己的課堂。教育之路漫漫,我也將會繼續努力,一路前行。

國小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20xx年x月,我有幸被學校選派到進校參加景東縣第四期縣級國小語文骨幹教師班培訓學習,這是我這個在教育戰線摸爬滾打二十多年的教育老兵的又一個新的起點。19xx年國中畢業踏上這三尺講臺以後,到1993年思茅師範中函授班開班至今,我已記不清參加了多少次自修、培訓學習了。可以說,我的這一切,是在不斷的培訓學習中成長起來的!20xx年10月14日至20日又參加了第四期骨幹教師培訓教學觀摩實踐活動,在縣小、民小聆聽了18節精彩的課堂教學及觀賞了一些課外活動,課堂每一位教師的精心展示不僅令學生如癡如醉,也讓我們這些山區一線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啓迪。

縣級兩所頂尖國小的教學實踐觀摩,讓我們有機會置身於他們的課堂教學之中,欣賞他們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聲情並茂、自然大方的教態,風趣幽默的教學風格,以及變化多端的多媒體課件。楊成金老師嫺熟的課堂組織能力、羅婭瓊老師那務實求真的精神、孫靈梅老師那富有兒童化的語言……至今都似歷歷在目,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去學習、去研究的。兩所學校的一至六年級班級觀摩學習後,爲他們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之細而驚歎,爲他們透徹把握教材、注重引導學生朗讀而喝彩……

總之,通過這次教學課堂觀摩實踐學習,使我更深刻地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與緊迫感。我們常說,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首先自己應擁有源源不斷的長流水。特別是我們現在處於突飛猛進的信息時代,這就更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學習、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放開手腳,大膽探索,不斷反思、不斷感悟,使自己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勝任自己的國小語文教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