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03K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 篇1

2月26日、27日,我們聽了xx市教研室主任闞兆成同志所作的《論“十四個關係”》的報告,東平徐慶功局長所作的《打造高效課堂促進師生髮展》和xx縣新湖鄉中學王慶良主任所作的《打造高效課堂狠抓教學管理和質量》的報告,受益匪淺;對照我校的所作所爲,感觸頗多。收穫最多的是三個方面:一是解決了認識上的問題,二是指出了管理上的微觀問題,三是方法上提供了模板。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精選3篇)

首先,談一下認識方面的收穫:

1、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應試教育)不是對立的。按考證兩個概念都不正確。應試教育應該說是傳統教育的範疇,素質教育應是素養教育,都應歸於教育這個概念的外延內。“素質教育”由於長期應用就約定俗成了。

2、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兩者互爲因果、互相促進。正所謂“見多識廣,經多見廣”。

3、關於什麼是課程?既然課程是有課程綱要、課程標準、教材和其他材料組成的,有教師和學生及教學環境組成的生態系統。那麼除了教師的備課,講義,教學案外,學生的所作所爲也是課程的組成部分,學生的作業,就是學生做的,也就是了!

4、有關“教學目標”的設計,課改十年來,我第二次聽闞主任如此透徹的解讀,就是一個“實”字,實際、實用!不是生搬硬套,生拉硬扯。隱性的目標就是隱性的,是整合在教學過程中的。

5、啓發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的關係,我認爲我們仍處於“形態”階段,我們應借鑑先進學校的經驗“臨帖、磨帖、入帖”,然後根據我們的探索“破帖”,成爲我們“個人”的、“個性”的成功模式。

6、揚長教育與補短教育的關係。對二者的關係我們也進行過一系列探索,如“促弱推邊”包保制、分層評價等,但我們還沒有把這項工作做好,沒有做好的原因是這項工作實在是太麻煩,沒有形成確保制度落實的機制。

7、講考試與多元評價的關係時,闞主任講“升學率的高低就代表推進素質教育的高低”,這對我們講,就是思想認識再解放。推進素質教育,從來沒有人講就是不要質量!分數是衡量差異的標誌,該精確的要精確,該模糊的必須模糊!

第二,管理上的啓示:

啓示1、思路清晰、明確。

縱觀xx縣教育局徐慶功局長所做的報告,一是指出了課改的原因,二是說出了課改改什麼,三是怎麼改,四是課改的策略性。既指出了什麼是課改,爲什麼課改,又指出了課改改什麼和怎麼做的秩序性做法。同時又把實踐中的保障機制總結出策略性的認識觀點,來自學習與實踐的,令人信服。我們學校的做法是抓住課改的核心——改變教的方式和學的方式,以省規劃課題“三步一體教學模式的研究”爲平臺改變教的方式的。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研究”爲平臺,改變學的方式,實踐三年來,對比新湖鄉中學的實踐探索,還是有不小的差距。一是簡單化,在沒有解決好“改觀念”,就進入了改模式、方法、評價了。或者說,還沒有完全改變觀念的時候就進入了正題,有的老師還沒有思想準備,有點“隔靴撓癢”的嫌疑,沒有思想的行動是不成功的。二是系統性差,我們的校本培訓做得不夠好,體現在培訓的計劃和程序性操作層面,培訓的內容不繫統是我們的“致命傷”。

啓示2、策略中肯,實踐性強。

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不缺智慧,最重要的是膽識和堅持,敢不敢“幹”,能不能堅持幹,這應該是各行各業都提倡的!比對我校幾年的實踐,我覺得我們缺的正是這兩點。我們重視了師德建設,重視了積極踐行,重視了家校溝通,重視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出臺了一系列制度建設,但總覺得“火候”未到。

第三,方法上的借鑑:

“三人行必有我師”。同樣的事情,不同人去幹,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結果。我們校近幾年也進行了“學案導學”實驗,還進行了一年的“雙案”教學實驗,爲什麼我們沒有成功的經驗和做法,差在哪裏了?

一差在環節處理的方法上。我們的“預習探究”環節在課上,新湖鄉中學的在課下(當課下作業處理),效益不一樣。

二差在模式不成型,人人必須過成型的課,我們沒有做到。

三差在機制運作上。新湖鄉中學比我校的機制好,他們有校級值日視導教學走課組,校本視導教學驗評組,他們的校本教研培訓落實到位,他們實行了“三包”責任制,我們沒有。我們還停留在外部,領導與被領導的傳統機制上。

通過以上分析,是不是我們就一無是處呢?當然不是,學習就是找差距,沒有謙虛的態度,是學不來的,照貓畫虎也做不到。立足實際,要找我們的優勢,“揚長補短”,借鑑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我們正處於:營造了好的德育環境,在教科研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我們的教學質量是穩步提高的。因此,我校我校提出了“高效能管理”和“高質量教學”的“雙高”品牌學校20xx年建設規劃。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教學教研信息平臺資源使用與管理工作。建章立制,組建學校信息教研組,充分發揮省、市、區教學信息資源作用,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科學利用,服務教學,使之成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臺之一。

二、研究制定關於教師教育、科研能力評價管理辦法,爲推進學校高效課堂的實施提供製度保障。

三、改革單元測試評價方式,分層評價學生學業水平,抓好過程管理。爲落實面向全體學生,做有益的嘗試探索。

四、加強校本教研培訓。充分利用學校期刊,外出學習等形式,對教師進行一次系統的培訓學習。對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學生學習小組長進行分階段的培訓,落實面向全體、(分層)因材施教的課改理念。

五、繼續開展學校文化建設。繼續開展“愛我一中、建設一中”的專題教育活動。利用節假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活動育人,豐富師生生活。狠抓常規教育,常規即文化,是學校的行爲文化。打造市校園文化4a級。

六、做好家校聯誼工作。成立學校家長委員會,着力做好畢業生家長工作,協助學校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爲學生的發展羣策羣力。

七、管理上下功夫。加強領導班子建設,領導班子成員要敢想敢幹,貴在堅持,要逐步培養“全員參與,全面育人”的管理新模式,學生管理仍然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上下功夫,保持已形成的好學風。教師要在管理技能上下功夫,要做學生的“指路人”,要研究“個體性資源與羣體性資源的作用”,開發教師本人,學生個體與班級、年級等課程資源,爲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信息資源。

八、做好學校宣傳工作。學校要充分利用各類檢查和活動,認真總結宣傳我校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爭取各級領導的支持和幫助,促進學校發展。學校各部門及教職工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教育發展的脈搏,跟上時代的發展新要求,要宣傳學校,先宣傳個人,個人就要提能力提素養。根據《國家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未來十年內,教育要實現現代化,對教師的要求提高了,擔子更重了。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 篇2

在我們科學組的教研活動中,我們有幸請到了瑞安實驗國小科學教研組長的曾定煥老師爲我們進行講座。曾老師特別擅長於撰寫課題和論文,多次獲得省市比賽的獎項,他認真細緻的治學態度讓我很是欽佩。這次聽了他精心準備的講座《淺談教師的小課題研究》,我的感受頗多。

在剛聽到課題時,我的潛意識是裏面的認識是肯定很難,一定是專家級的人物才能去研究。而且肯定過程非常複雜,自己肯定沒時間。但是講座後,我就明白了,教科研沒那麼複雜,相反它還是和呼吸一樣的自然。我們首先要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其次,做課題還要做小,做的真實。做的小,是因爲初學者掌握的研究方法和經驗還是不足的,沒有很大的課題把握能力。那做的真,就更是教學的需要了,做課題要解決自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對於自己的進步也是大有裨益的。

那要做真實的課題,課題從哪裏來呢?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我們的課題就是從自己平時教學中來的,產生問題了,那麼就可以看看能不能做個課題去研究它。所以我們平時也要多去紀錄很反思,多去摘記,寫寫讀後感。

寫課題還有很多步驟,但肯定要有需要性,新穎性,可行性,科學性。這些都是一個成功的課題所需要的。對照曾老師給出的具體步驟,我覺得課題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自己也要試着去嘗試下。

課題研究講座心得體會 篇3

參加了小課題研究培訓活動,對我的啓發很大。是我知道了所謂小課題,指的是以教師自身教學過程中發生的具體問題爲研究對象,以問題的解決爲研究目標的課題。小課題的特點是切口小、範圍廣、方向明、週期短、投資少、收益高。課題追求有實用價值。即解決日常教育教學當中遇到的問題,或爲教育教學中的某個現象尋找答案。這種課題的針對性、時效性都比較強。往往隨問題而來,問題解決了,課題也就結束了。

研究報告、論文不是小課題研究成果的唯一表達方式。還包括:

1、“活動記錄”是教師對教育教學生活事件的定期記錄,是用語言符號和文字梳理自身的行爲,記載真實的生活場景,有意識地表達自己。通過撰寫教育日誌,教師可以定期回顧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情境,更多地瞭解自己的思想和行爲。

2、“教育筆記”是以自我敘述的方式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並通過反思來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其基本特徵是研究者以敘事講故事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和解釋,它不直接定義教育是什麼,也不直接規定教育應該怎麼做,而是讓你從一個或多個故事中體驗到教育是什麼或者教育應該怎麼做。

3、“教育案例”是教育教學過程中含有問題和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寫作教育案例對教師有以下好處:①案例寫作爲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育教學經歷的機會;②案例寫作可以促使教師更爲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中的重點和難點;③案例寫作可以促進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爲進行反思,提升教學專業水平;④案例寫作爲教師之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式。

4、“專題反思”是個體對自身教育觀念及行爲的認識、監控和調節。美國學者布魯菲爾德認爲:“反思性實踐過程的核心是通過不同的視角

來觀察我們是怎樣思考和工作的。” 教育反思的類型很多,有專題反思與整體反思,即時反思與延時反思,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與課後反思等。

課題研究既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特殊的學習活動。積極開展小課題研究,對於改善傳統教學中教與學的主客體的地位,平衡學生知識與能力、理論與實踐的關係,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培養教師的研究意識和綜合能力,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