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茶館》有感(通用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4W

讀《茶館》有感 篇1

《茶館》是老舍先生創作與1956年,他以獨特的藝術方式把三個歷史時期的中國社會變遷狀況,裝進了不足五萬字的《茶館》裏。 至於爲什麼要把劇情安排在一個茶館裏,作者自己也曾做過解釋。他說因爲茶館是個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多容納各色人物。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齣戲雖然只有三幕,但是寫了五十來年的變遷。在這些變遷裏沒有辦法躲避政治問題。但是作者不熟悉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沒有辦法祥盡的描寫他們,因而只能通過描寫一個茶館內的事來從側面表現社會的進或退。

讀《茶館》有感(通用7篇)

三幕話劇中一共描寫了七十多個人物,其中五十個是有名有姓有綽號的。這些人物身份地位差異很大,囊括了社會各階級的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小社會,因而更具有表現力。三幕主要是通過裕泰茶館的變化,從古樸到新式再到簡陋的變化,昭示了茶館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的文化特色。

第一幕中,茶館是比較熱鬧的,是個玩蟲弄鳥吹牛喝茶的好地方。表面上大家的日子過得還算滋潤,但是事實卻並非如此,有些人在街上偵輯那些誹謗國事的人,大家心裏還是小心翼翼的。茶館牆上“莫談國事”的字條也在威脅着茶客們管好自己的嘴,這張靜靜的字條與茶客們的熱鬧形成對此,給人壓抑的感覺。

第二幕中裕泰茶館變得更新式了。很多茶館都相繼關了門,但是善於經營的老闆卻讓這個茶館保存了下來。我們還是明顯看到了茶館規模的縮小,暗示了這個茶館在動亂的社會中所做的抗爭。茶館的愈來愈洋氣以及牆上那張愈來愈大的“莫談國事”的字條暗示了更大的危機。

第三幕中作者最明顯的描寫就是破落的茶館裏牆上越來越多的“莫談國事”的字條以及旁邊的茶錢先付的字條,說明茶館已經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

再說一說在這個茶館中的一些主要人物。茶館的老闆王利發是一個善於經營的小老闆。不過他膽小怕事,奉行着莫談國事的原則,不斷的提醒在茶館裏喝茶的客人們不要討論不該討論的國事。即便如此他最後還是死在了國事上,被國事逼得上吊自殺。另外他也是一個冷漠的人,從他對康順子的漠不關心的行爲就可以看出來。他對那些有點權利的人是卑躬曲膝的,這或許也算是他善於經營的一方面,不惹不該惹的人。他精明善良勤勞,在別的茶館都面臨危難的時候他奉行改良主義,可是改來改去也避免不了悲哀的命運。臨死之前他把家裏人打發到了解放區,他一個人去承擔茶館最後的衰落。他與常四爺、秦二爺三個老人最後喝着上等的茶,自我嘲弄的撒紙錢爲自己最後送別。他說過他不會離開茶館,最後就是以他的屍體來守衛。彌留之際他終於清醒的認識到委屈求全的後果,人生的痛快是反抗。崇尚改良的他卻糊里糊塗的結束了他的一生。

常四爺是一個旗人,在清朝的時候那能吃官糧官錢,但是他是一個極其正直的人,他因爲說一句“大清遲早要完”被關了一年,他無視腐敗的清政府,對帝國主義更加痛恨。清朝滅亡之後,他沒有官糧官錢了,就靠自己的勞力開始賣菜。他是一個極其善良的人,比如說他給康順子面吃,他替茶館買菜。不過在這樣的社會裏他最終難免的過得窮困潦倒,一邊賣花生米,一邊撿人家扔的紙錢……

鬆二爺是常四爺的好朋友,他也是個旗人,但是他卻好吃懶做,猶愛養鳥,清朝滅亡後他再也不能白吃白喝,但是他仍然過着遊手好閒的生活,有吃的寧願去喂鳥,最後落得被餓死的下場。

書中也有很多反面角色,如心狠意毒的劉麻子,想娶媳婦的龐太監,見風駛舵的宋恩子、吳詳子等等,在此不一一做解。

茶館的讀後感

首先要佩服老舍先生的文采好,雖然沒看過原著。但電視劇版人物刻畫細膩透徹,景物栩栩如生,矛盾衝突突出激烈,清晰再現了一個人吃人,壞人當道,好人沒好報的黑暗社會。當然這也要感謝導演和演員的功底深厚,才讓我們品味到了這場饕餮大宴。

這樣的作品可以淨化人們的心靈,喚醒已經在這個紙醉金迷的世界裏失落的靈魂,喚醒已經變得冷漠的心靈。刺激一下我們這個一切向錢看的社會吧。“我愛我們的國呀,可是誰愛我呢?”常四爺的這句話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絕唱。

讀《茶館》有感 篇2

圖書館在這個寒冷的季節裏總讓人有一種“暖氣薰得學子醉”的感覺。爲了讓自己不那麼有睡意,我總要在學習到有點乏意的時候隨便找一本書來看看。這一天下午,《茶館》跑到了我的手裏。

應該是上大學後,有了更多的機會可以看到舞臺戲劇演出。學校的兩大話劇社團——“梵音”和“黑白”的給力演出也讓我對這一藝術形式有了更多的興趣。細數上大學以來,看過《稱心如意》、《太陽城》、《忠孝兩全》、《借我一個男高音》、《求是魂》等劇。其中《稱》看過兩版,覺得最讚的是《忠孝兩全》,最近纔看的是《求是魂》——還是兩家社團的合演,也着實不錯。每每看劇,都會讓我有一種正能量傳遞過來,一方面是演員們演出的成功和看劇的緩解壓力,更重要的方面我覺得還是演員的熱情,這種熱情總能打動我。我想我還會繼續關注這一領域的吧,漸漸地讓這也發展成爲一種興趣,也挺好的。

還是說回《茶館》吧。要說最大的感受,那無疑是認識到看劇本和看錶演是兩種迥然不同的經歷——這也讓我不得不佩服編劇、導演和演員。如果沒有很好的舞臺感受天賦(例如我),很難把這樣的文字轉換爲舞臺的東西。當然了,更難的是把舞臺的要表達的東西凝聚在紙上面,這就是編劇的能力所在啊。老舍的《茶館》讓他成爲了不僅僅是一名出色的小說家,更成爲了一名懂得多種藝術形式的作家——就像他把小說轉換成話劇,一種舞臺感更強的事物。他自己也說過:自己曾經把舞臺劇劇本寫得一團糟。當然我們知道所謂的一團糟不是沒有生活性、藝術性、深刻性,而是一種舞臺感。在老舍剛開始接觸這一藝術形式的時候,正是宣傳抗日、宣傳思想的重要時期。他深深明白“演”的重要性,雖然一開始“小說味”太濃是最大的舞臺敗筆,後來老舍也成功寫出了像《龍鬚溝》的成功話劇。也正是有了老舍的努力,纔有了與《雷雨》齊名的《茶館》。

其實說句實在話,我還真看不懂《茶館》經典在哪裏,不知道是少了時代體驗還是藝術細胞還有待訓練。事實上,我在看完紙質版後,更希望有機會到劇場看舞臺表演去。就像老舍說過的那樣“演員也是藝術家”。就讓這些藝術家來給我解惑吧。在此之前,我還是先寫作業去了。

讀《茶館》有感 篇3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還有些疑惑,一個茶館能寫出什麼東西?單憑一個茶館就能道出一整本書來?確實另我感到疑惑。 茶館,一個很是普通的地方,在中國也是極爲常見,但它在老舍的《茶館》裏確實是一個特別的小社會。老舍筆下的茶館幾乎濃縮了整個社會的各種形態,並能隨着社會的變革演繹出一幕幕驚心動的畫面。

老舍先生說過:“沒有生活,即沒有生活的語言。我有一些舊社會的生活經驗,我認識茶館裏那些小人物。我知道他們做什麼,所以也知道他們說什麼。以此爲基礎,我再給這裏誇大一些,那裏潤色一下,人物的臺詞即成爲他們自己的,而又是我的。”打仗也要知人知彼才能百戰不殆,我們要特寫一件事情或是一個人,就必須對這件事或這個人瞭解深刻,如果連他們的特點都不能瞭解的話,那就只能寫到一些外在的表面的東西,根本體現不出他們的內心世界。在寫作方面,我們應該多閱讀名家的名著,去挖掘他們是怎樣地去刻畫人或事物的。在學習中慢慢提高自己的寫作頓悟,逐步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老舍從北京裕泰茶館的表面繁榮景象一步步寫出整個社會的悲哀,茶館裏會聚了社會上的各色人物,太監、實業家、愛國者等等,繁榮的背後總有悲哀的故事作墊。《茶館》代表了老舍話劇創作的最高成就,作品以舊北京城中的裕泰茶館的興衰爲背景,通過對茶館及各類人物變遷的描寫反映了從清末民初到抗戰勝利後三個不同時代的近五十年的社會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動盪、黑暗和罪惡。王利發是裕泰茶館的掌櫃,他接替了父親留下的生意,也繼承了父親的經營方法和處世哲學。上至宮廷太監總管、吃洋教的惡霸、社會上的流氓頭目、下至吃官餉錢糧的清閒市民、買兒賣女的貧苦百姓,都是王利發的應酬對象。他既圓滑又冷談地對付每一位顧客,不僅體現出他的精明能幹,還體現出了剝削階級的影響與烙印。

裕泰茶館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一個縮影,是三教九流會面之處,可以容納各色人物並把各個階層人的代表一一表現出來。一個大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道出了五十多年來的社會變遷,這些變遷又離不開政治問題。把政治舞臺上的高官大人和小人物集合到一個茶館裏,用他們生活上的變遷來反映社會的變遷,側面地透露出政治消息。這樣的一個社會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啓發也是不容忽視的。

讀《茶館》有感 篇4

《茶館》的故事全部發生在一個叫做裕泰的茶館裏。一部簡簡單單的三幕話劇,藉助於一家普普通通的茶館,將半個世紀的歲月濃縮,將許許多多符合時代特徵的小人物涵蓋,將一個國家在那些個特定時代的悲哀訴盡。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每個不同的人物都代表了當時社會不同職業、階級的不同羣體。看似多達幾十位的出場人物,卻無一顯得重複。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等等身世不同、個性顯著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就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深深刻在腦中。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正如卷首老舍先生予其的定位一般:精明、有些私心而心眼不壞。通覽全文,在我眼中他作爲一個掌櫃,很圓滑又顯得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然而,在結局中他不忍看到茶館被_與小人奪取,默默地在後院自殺。這一情節,彷彿出乎了人們的意料,但仔細一想,又在情理之中,讓人心酸不已。這麼一個走着中庸之道的掌櫃,卻選擇以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人物,以其行爲與性格的強烈反差,反映了一個時代的悲哀,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社會風氣的諷刺與不滿。

再談談這部話劇的特殊之處。《茶館》的成功在於語言的成功和戲劇結構的巧妙、嚴密。話劇全憑臺詞塑造人物,一個人的性格全體現於他的每一個字眼中。“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語言功力令人歎爲觀止。《茶館》中每個人物的臺詞都有生活氣息卻意味深長。在戲劇結構上,《茶館》可以說是“形散,神不散”。整部話劇雖年代跨度大,沒有主線故事,但毫不顯得零散難懂。老舍先生通過一個主要人物,從壯到老,貫穿全劇。這樣,故事雖鬆散但有了連貫性。其次,故事中人物父子相承,雖然年代變化了,但每個人物所代表着的羣體依舊存在,並隨着時間的遷移有了細微的變化。令故事富有強烈的時代氣息。最後,每個人物都扮演着自己的故事,同時又與各自所處時代密切關聯。揭示了社會一角,展覽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性格生活。

有人評論說《茶館》是一曲舊時代的葬歌,也是一曲輓歌。《茶館》這三幕共佔了五十年的時間,而老舍先生僅僅用一些個小人物怎麼活着和怎麼死的,來說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我想當你合上書本的一瞬,你會感覺到你和那些小人物一起度過了漫長艱辛的五十年。

讀《茶館》有感 篇5

《茶館》講述了老北京裕泰大茶館幾十年間的跌宕起伏,歷經清朝、民國、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統治時期這三個年代。《茶館》十分現實,好人不必須有好報,惡人不必須有惡報,充分體現瞭解放前社會的黑暗、官員的腐敗。

老舍先生在《茶館》中刻畫的人物性格特點十分鮮明,這也是這個劇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櫃、常四爺、鬆二爺、劉麻子、唐鐵嘴、宋恩子、吳祥子等人物的個性特點都躍然紙上。只需讀過一次,不必像上語文課那樣細細品讀,也能把各種人物的性格特點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館的王掌櫃,他爲人正直、不做壞事,但有些軟弱,遇事就給錢、說好話。茶館的老主顧常四爺,他跟王掌櫃一樣,正直、不做虧心事,跟王掌櫃不一樣的是他比王掌櫃要硬,骨子裏有那麼一股傲氣,怎樣也不肯低頭,不肯讓步。

讀完《茶館》,我體會到我們此刻是多麼幸福,那時候的很多孩子連一碗熱湯麪都很難吃上,而我們此刻漢堡牛扒能夠隨便吃。那時的人們真是生不逢時,生活在那樣一個黑暗的年代。

在《茶館》裏,我最敬佩的人還是常四爺,異常是他那種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常四爺是滿族旗人,在清朝時有份“鐵桿兒莊稼”,不用幹活就有錢拿。之後清國滅亡了,常四爺並沒有像他的好朋友鬆二爺一樣捱餓,而是自我去種菜賣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難低頭。這種精神正是我們此刻缺少的,由於生活條件優越,我們遇到困難就退縮,假如生活在那個年代,沒有常四爺這種精神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中生存。

《茶館》裏的道理可真多呀!

讀《茶館》有感 篇6

《茶館》堪稱是中國話劇史上的經典,故事發生在清朝末年的一個名爲裕泰的茶館中。

茶館裏人來人往,彙集了各式各樣的人物,由主到次,三教九流。這個大茶館,便成了一個小社會。作者將這樣的場景描寫的繪聲繪色,具有濃重的地方色彩。老舍把那老北平的韻味展現得淋漓盡致,人物特點鮮明,時間跨越了半個世紀,展現了茶館在經歷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政權覆滅前夕三代的變遷。

另外,《茶館》的成功我認爲主要在語言,《茶館》的臺詞設計很到位,是人物形象活躍,富於個性,並且簡練,意味深長遠。

戲劇本身即綜藝的一種,是由演員扮演角色,當衆表演情節,現實情境的藝術。在這樣的基礎上,老舍所著的《茶館》具有了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通常爲使戲劇上具有衝突,很多作家都採用“三一律”,但老舍卻打破陳規,而且同樣取得成功。老舍用自己所輕車熟路的老北京往事,繪導了一出由往昔歲月和市井生活畫面組合起來的社會大戲。

而《茶館》也是堪稱“中國戲劇史上空前的範例”。

讀《茶館》有感 篇7

王掌櫃的茶館,所有人的時代。一茶館,一社會,風兒吹,紙錢飛,這就是老舍的作品《茶館》。

《茶館》的內容真實地反映出清末時人民的貧苦生活。幾乎天天街上、茶館裏,都有農村、鄉下來的,賣孩子的。先是康六在無奈之下用十兩銀子把女兒賣給了大清國的太監,結果女兒暈了過去,太監卻這麼來了一句冷冰冰的話:“死的我可不要!”而一個鄉婦要賣孩子,只要了二兩銀子。讀到這裏,我不禁感慨萬分,當時的社會可真黑暗啊!高層官員沒有一個人關心人民的疾苦,雖然是這樣,但還是有一個青年,一個財主,要去追逐他的夢想,去開一座工廠,救窮人,抵制外貨。此時的他胸懷大志,信心滿滿,卻看不清前面的路到底有多困難。

常四爺十分正義,但那樣也沒用。說錯一句話,就要被抓去坐牢。而茶館的掌櫃王利發是個隨機應變的人。時代在變遷,他的茶館也在變着。他唯一捨不得的,就只有六十年老字號的“裕泰”。他要生在這兒,死在這兒。剛開始,茶館平平常常,無聲無息。到了後來,竹椅變成了小板凳。牆上“莫談國事”的紙條也更多了,更大了。從主顧們的低聲細語中,我瞭解到,在那個時代,好人變成了壞人,壞人天天都在吃香。好人,如康有爲、梁啓超等他們的維新運動失敗了,都被問斬了。民衆卻都認爲他們肯定是心腸狠毒,幹了壞事兒的人。而那些依靠洋人爲活,天天穿戴着的是洋裝的人,卻有很多人去奉承他們。

我對他們感到一種厭惡之情,難道只有當漢奸,生活才能好起來嗎?最終一切正直的人都失敗了,不管是在做些什麼。常四爺的好友全都死了,他天天只能靠賣菜來養活自己。秦仲義,那個曾經神采飛揚的青年,也不見了。只有一個老人,他的工廠被洋人拆了,只剩下幾個零件。讀到這兒,我十分憎恨那些洋鬼子。現在我們國家富強了,總有一天會把以前洋鬼子欺壓我們的事再給找回來!他們最終會得到報應的!

《茶館》這本書深刻地刻畫出了當時封建社會人民的苦難。這應該就是老舍經歷的那個時代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