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1W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

當尼采第一次狂呼“上帝已死”的時候到底意味着什麼?當上帝從亞當身上取出一根肋骨爲亞當創造一個伴侶時,上帝會不會意識到終有一天人類會再次打破上帝的禁忌,竊取他的權杖,去私自進行“人造人”?而人類,或者說在電影《逃出克隆島》中的某些權貴和“科學家”們卻說,他們製造的不是“人類本身”,而是“非人”,是人延伸使用的“活體器官”。電影使我審視的不僅是克隆倫理的問題,而是人類未來的走向如何?或者說是人類想不想在地球上存在的問題。我不可能私自揣測到上帝的旨意,但作爲一個自然神論者,就我個人而言,即使上帝不發怒,我也是會發怒的!以資本爲實體,以科技爲手段,以權力爲舵手,以慾望爲方向的西方文明若是繼續多行不義,那麼,必然是自取滅亡!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精選20篇)

作爲一個自然神論者,我認爲這個廣闊浩渺的宇宙世界是有着內在發展規律的,而且,這種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知的。同時,在這些精妙絕倫的規律背後一定有一種存在力量來生成和驅使着一切,它既可能是自然本身的“自然而然”和“being”的自身存在,也可能是有神論論中“神”的存在和創造。在人們沒有真正認識一切之前,斷然否定“神”的存在是十分不明智的!那些無神論者不是處於“無知”狀態,也是在知之甚少和認知不夠深入的情況下。而認爲“上帝已死”更是狂獗不羈!畢竟,宗教和科學都是人類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兩種方式和方法,雖然取向不同,但不一定結果不一樣!因此,寧願讓大愛淑聖的“神”存在,也不想讓人類步入靈魂荒漠,去自以爲是、暴戾狂妄,最終咎由自取、慾火自焚!對自然,或未知的世界,或者是“神”有一種虔誠、恭敬之心,認識到自身的渺小和無限世界的博大,才能打壓人類的自命不凡,消解怨世的暴戾之氣!學會順隨與謙恭,宏揚人性的本真美德,亦步亦趨,精誠所至,在自然與追尋“上帝”中提升自我,我相信終有一天人類能夠認識到自然的深處,與“神”謀面!

我一直在關注着人類的未來。我發現《聖經》裏上帝對人類寵愛倍至。上帝創造了自然界的花鳥蟲魚去供人管理享用,可是,現在人們卻在肆意揮霍。同爲上帝的創造,人類顯然認爲他比自然高等,是自然的主宰,欲征服之而後快。然而,人類未來的命運其關鍵就在與自然的關係上。如果人類不去創新協調與自然的關係,那麼,自然不一定會毀滅,但是,人類很可能要完蛋!所以,人類未來的走向可能有三個方向。第一個是,在多重生態和社會危機面前無法應對,無以自拔,最終趨於滅亡獲損失殆盡、幾近滅亡。第二個方向是,人被徹底物化和異化,被自然淘汰,技術自組織系統創造了與人有着密切聯繫的但又不是現代人的新物種主導世界,克隆人就是這一趨勢的端倪。第三個可能的方向是對“危機”一詞的理解——“危險”加“機遇”,也許人類在這場連續不斷的危機面前重整旗鼓,實現自我的揚棄,達到鳳凰涅盤,最終柳暗花明,進入“新和諧世界”也不是不可能。但是,歷史是人們的目的和本身行爲的過程,是正在進行的現場事實,歷史的方向有一種慣性勢能和關節點的作用在導向,當代世界技術與資本在權力與人慾面前,有誰主導纔是關鍵!“走三步,退兩步”的方法由誰來控制纔是關鍵!

究竟何去何從,一切還在發展進行時,中國古語“哀兵必勝”,保持適當的悲觀和審慎是必要的,但仍需積極作爲、拭目以待,我相信天道酬勤、自助者天助。止此之後,只願上帝保佑!阿門!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2

我們先從故事的情節開始。男青年林肯·6E以及喬丹·2D和數百名居民居住在二十一世紀中葉的一棟與世隔絕的社區。在這棟受到嚴密控管的高科技大樓中,他們和其它的居民一樣,每一天生活的一舉一動都受到“組織”的監控,這種監控行爲美其名約是爲了他們的身心健康着想,而幕後卻隱藏着不爲人知的祕密。而想要離開這種沒有自由的生活,唯一的期望就是被選中前往所謂的“小島”。因爲他們被告知,在歷經一場生態浩劫之後,除了居住在那裏的人將有幸得以生還外,全世界的人類都將罹難,而“小島”就是地球僅存的未受污染的人間淨土。

但是林肯近來卻一向做同一個無法解釋的噩夢,他變得焦躁不安,而且對這個受到嚴格監控的生活環境產生極大的懷疑,這種好奇心竟然讓他發現一個駭人的事實,那就是他生活的一切都是個謊言,“小島”這座人間淨土更是一個殘酷的幌子,其實包括他和喬丹在內的所有居民,最後都?煙右凰潰他們都?“小島”居民們的克隆人,他們的存在只是爲了給他們的“原型”帶給各種更換用的身體零件,他們死後的價值遠比生前更高。就在危機降臨之前,林肯和喬丹決定大膽地逃出這個虛僞的烏托邦,進入他們從來不明白的真實世界。他們逃到外面的世界,並遠離“組織”的監控之後,這一對男女長久以來建立出來的情誼,逐漸轉變成更深的感情,但是組織的勢力強大,他們爲了獵捕他們不擇手對、不計代價,而林肯與喬丹則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活下去……最後在兩位主人公的努力下,成功的把在所謂未污染的“社區”生活的幾千個克隆人解救了出來,兩人的感情也終成正果。

不得不承認科學技術的發展的確給人類帶來了空前的繁榮與昌盛,給人類實現長壽這一夢想帶來了期望,能夠說沒有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這天的生活肯定沒有這天這麼豐富多采,但是上帝就是這麼的公平在給我們人類利益的同時也給予了相映的懲罰。馬克思以前說過,任何人類的進步同時也意味着人類的退步,人類禮貌的光輝只能在其黑暗的背景上閃爍。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就應這樣去看待。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剷除了愚昧,同時也割斷了人類之間的感情聯繫;它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生產力,但是卻奪走了大批產業工人的飯碗。科技在真正成爲全人類的僕人以前,它始終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爲科學而科學”只能是一些科學家的天真夢想,科技從來都是爲必須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服務的。

科學技術在任何時候都只是工具和手段,它的功能發揮取決於掌握它的人。而人在社會中則是有善惡等差的,如果人類對某種科學技術管理不嚴,不留意讓它落到大惡之人的手中,那麼它對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危害將是災難性的。因此,在發展任何一項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前,務必思考它的倫理學後果和其對人類社會的衝擊。有時候最先進的技術不必須是最好的技術,最好的技術是那種與必須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倫理相適應的適當技術。現代自然科學技術的潛在危害很大。自然科學是掌握在科學家手裏的。自然科學家的天職,除了“求真”、“求美”是不夠的,還要真正“求善”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3

電影主調是冷冰冰的,黑白的、棱角分明的裝飾,全體克隆人都身着白色的高科技感十足的衣服,男主角是極其厭惡這樣的裝束的。唯一夢想中的“神祕島”纔有湛藍湛藍的海水,蔚藍蔚藍的天空和金黃金黃的沙灘,導演很想告訴我們人類是冷冰冰的,就像男主角模仿幫忙他的工程師說的那句話:“人類爲了活下去,什麼都做得出來,我只想活下去,不管用什麼方法。”

再加上“胚胎”培養室的血淋淋的讓人難以同時吃飯的景象,那些還沒發育完全的滿布血管的軀體,那些已經成型的克隆人手臂的抽搐,以及剛剛來到克隆島的“新人”的笨拙和可愛,更表達出了一種對生命的敬畏。

商業大片的激情,加上對倫理話題的思考,構思雖然巧妙但還是不免被人預料到。和同樣是講述克隆人話題的電影《別讓我走》比起來,兩者各有千秋。一個用心突破,畫面精美華麗,一個記錄口吻,消極悽美,也能夠看出理解命運和反抗命運所帶來的不一樣後果,但是二者的共通點在於,如果以後還有人想要做出這等敗壞人性的事情,那麼那裏兩部影片將會是很好的教材。

《逃出克隆島》英文原名是TheIsland,翻譯過來的時候直接把克隆二字放了進去,讓人一下就猜透了劇情,如果就叫“神祕島”還好一些,不會破壞第一次觀看的懸念感。最後場景中上千克隆人跑出封閉空間的鏡頭讓人心震撼。只是,中間男女主角的親密鏡頭插入的不算很適合,就應是屬於商業片必有英雄美女在一齊的固定思維吧,其實如果不要這個部分也完全無所謂了。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4

科技的發展讓一切皆有可能,古代神話中的千里眼、順風耳之神術在如今的年代已經達到了人人皆有的地步,古代君主所奢求的長生不老,伴隨着克隆技術的誕生,似乎也也不再是天方夜談。

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爲了滿足人類長生不老的慾望,克隆人公司應運而生。“人類的器官,因爲複雜性而獨一無二,30億年的進化,使之完美無缺,除了一點,像所有的機器一樣,它會磨損用壞”,克隆技術“通過基因工程直接改變有機框架爲成人構造,以便和顧客的年齡相配”,這樣便能替顧客懷孕,或提供磨損用壞的器官,或更換皮膚,如果你想多活六七十年,那麼一筆最明智的投資便是克隆自己,爲健康、永生買一份實惠的保險。這就是克隆人公司的廣告宣傳語。影片《逃出克隆島》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公司,公司負責人麥利克欺騙公衆說自己能夠將克隆人培育成爲一種沒有感情,不懂愛,不懂恨,沒有一點兒意識的植物人,它們只是一種產品,不是人類。可是,“經過幾年的摸索,我們發現如果沒有意識,沒有人類成長的經歷,沒有感情,沒有生活,那麼器官就會死去。”麥利克私下如是說。

克隆技術自其產生之初,就在倫理界與法律界產生了激烈的爭論,克隆人的問題更是針尖對麥芒。克隆人應該處於什麼樣的法律地位呢?是如影片中麥利克所言,他是產品,還是如我們這些經由有性繁殖而生的人一樣,也應該是法律上的主體呢?如果我們將克隆人也視爲法律上的主體,那麼克隆人便對法律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首當其衝的便是婚姻家庭制度。假如出現一個克隆人,那麼誰是他的父母呢?輩份關係更是將會混亂不堪,遺產繼承製度更是面臨不少難題。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科學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怎樣用它,究竟是給人類帶來幸福,還是帶來災難,全取決於人自己。…刀子在人類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來殺人。”因此科學於人類而言,是一把雙刃劍,既能造福於人類,又能造禍於人類。因此,人類一定好運用好克隆技術,讓其造福於人類而不會貽害人間。於是世界各國就開始對克隆技術予以法律限制,特別是克隆人問題。

1998年1月12日,19個國家和組織共同簽署了禁止人體克隆的《歐洲理事會協議》。歐洲理事會14個成員國,加上澳、加、美、日本和羅馬教廷一起簽署了該協議,該協議於1998年5月1日起生效。在德國,1990年的《胚胎保護法》已經禁止對人體的克隆。日本參議院20__年12月1日在全體會議上通過了禁止克隆人和製作人和動物雜種的法律。

根據這項法律,違反者將被處以10年以下徒刑。這項名爲《關於限制與人有關的克隆技術等的法律》規定:禁止把人克隆胚、人動物雜交胚等移植到人或者動物子宮內;有關克隆胚的研究、出售、進口等必須符合文部科學省的規定,並向該省申報;文部科學省有權對申報者的研究設施進行檢查;對於把人克隆胚等移植到人或動物子宮內的人處以10年以下徒刑或1000萬日元罰款。英國下議院20__年12月19日仍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允許科學家進行“治療性克隆”研究,即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並利用它進行醫療研究。當然,克隆完整的人類個體仍然是法律所不允許的。英國衛生部負責公共衛生事務的部長伊維特·庫柏說,胚胎幹細胞研究將爲患腦病、癌症和心臟病等許多疾病的患者帶來希望,但通過這一法案並不意味着政策在向允許克隆人的方向傾斜。美國國會20__年7月31日以265票對16票通過了一項全面禁止克隆人的法案。這一法案不僅禁止克隆人,還禁止進口胚胎幹細胞等源於克隆胚胎的產品。

但是,假如將克隆人視爲法律主體,那麼社會上的人又能有多少認同度呢?在克隆“產品”的推銷會上,麥利克將克隆人描述爲一種沒有意識,沒有感情的植物人,目的在於讓社會上的人對其及其公司的所作所爲不產生牴觸情緒。事實上,麥利克高估了美國人的人權觀念,在故事的發展中,主人公林肯6E和喬丹2D逃出克隆島後,希望找到他們各自的主人,期望主人能夠高舉人權大旗,仗義執言,挽救其生命,但是,誰不熱愛自己的生命呢?誰不想長生不老呢?林肯6E的主人就背叛了他們。甚至連美國總統都爲自己的未來長生買了一份保險,國防部甚至投資參股於麥利克的公司。

因此,禁止人體克隆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治療性克隆”卻能夠給人類的健康帶來福祉,那麼法律對它又該如何處理呢?所謂“治療性克隆”技術,也就是克隆胚胎,提取胚胎幹細胞的技術。它的目的不同於旨在培養一個存活個體的“生殖性克隆”,而是爲了培育出一個在基因上與病人完全一樣的器官,將其移植到這個病人身上,避免發生一般異體器官移植經常產生的排異反應,而治療好疾病。其實在影片中,克隆技術也用在治療性上,只是影片所展示的是一種發展至極的治療性克隆,這種技術的優勢是目前的治療性克隆技術所不能比擬的,因爲目前的治療性克隆所面臨的問題是供體細胞的缺陷能夠“遺傳”給受體細胞。影片所展示的是思想也許就是,人類長生不老的慾望終將把這種治療性克隆推向通過“生殖性克隆”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故而,“治療性克隆”在實踐中也應該慎之又慎!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5

最近看了部電影“逃出克隆島”,影片的大致情節是:一羣被複制的克隆人生活在一個人造的地下城市和編造的謊言中,他們被有序的管理,定期會有“幸運兒”被送往他們被洗腦後以爲的天堂:theisland。直到有天,一個克隆人漸漸對自我生活的地方產生了懷疑,發現了這個祕密,於是他帶着心愛的人衝破了防線,不斷的抵抗,最後粉碎了這個大陰謀。

影片看完後我對主角林肯十分的佩服,當一向堅信的世界被突然告知原先並非如此時,你的情緒是什麼樣貌?當自認爲真實的生活原先只是別人編造的一個謊言,一件商品,一個玩具,你還會有生存下去的勇氣嗎?是會崩潰還是像克隆人一樣無論如何要奮力的活下去,即使不明白活下去將要應對的是什麼。。。就如在某個時代總會有一些國家,國民們始終認爲自我的國家是世界上最公平最幸福的,外面的世界對他們來說纔是封鎖的,人民的思想如同既定的程序一般單一化,禁止思想的傳播,即使是一些出過國的,也要說自我的國家的確是世界上最好的。羣衆的愚昧是恐怖的。真與假的悖論也在此處凸顯。

在這世界上,人們往往將知識和認知作爲行事的準則,但卻往往受其束縛。而所認識的真與假根本沒有絕對的標準,世界上也沒有一個人能夠評判對與不對。我們需要的是思想的多元,拒絕單一認知的灌輸。

影片最後的場面,當所有的克隆人從地下城市上來,在荒涼的山上分散開的時候,很悲壯也很無奈。他們是劫後餘生的羣衆,可他們的表情又是茫然和無措的,應對顛覆了自我認知的陌生世界,他們該如何生存下去,影片的最後丟個大難題給人類,進而讓人更加深刻的反思。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6

今年的春節與往年一樣,我們一家沒有在家鄉過年,我們離開溫州遠行旅遊。

20__年是二十一世紀二十年代的開端,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但此時卻是中國人民十分困難的時刻。今年春節可謂是近年來最困難的一個年頭了,因爲中國產生了疫情病毒。

整個春節假期大多數人都是一天到晚足不出戶,被困家中,被隔離的人羣也不計其數。現在出門口罩必備,已經出現醫療口罩急缺的狀況。而我的家鄉——溫州也一度成爲感染人數排列第三的城市,這也時刻撥動着我的心絃,我雖然身處他國卻心繫家鄉,時刻擔心着仍在溫州的家人與被病毒困擾的中國人民,希望大家可以互相幫助、提升素質、自覺隔離,不給國家造成大範圍互相傳染的管理負擔,這個春節註定不安寧。

據報道,病毒的根源在於野生動物。一直以來,人類將動物關入籠子,如今動物成功將十幾億人關入“籠子”,正可謂是天道輪迴。希望人類能善待動物,保護自然。

因爲疫情蔓延,今年春節缺少了熱鬧的年味,沒有走親訪友,沒有集體聚餐,沒有集體娛樂,連一家人在小河邊散步、放煙花的情景都成爲奢侈,曾經熱鬧,喧譁的城市,現在也變得一片寂靜,沒有生機,所有的活動都侷限於家。在家的那段時光,除了寫作業,看書,偶爾休息小憩,也只能眺望遠處的高山,近處的大樹,這個春節假期真是單調而乏味,全國人民期盼的是國泰民安。

這幾天我們一直在討論回國一事,國內疫情傳染嚴重,許多航班都被取消,我們也不得不改簽。網絡上流傳,轉發最多的也是有關浙江,湖北等地區的疫情,以及國家發佈的一些正能量。我的父親也在擔心國內的情況,都會在微信上發一些防範措施並讓家人們儘量不要出門注意安全。

在國外的這段時間我也感受到了來自國人的關愛。前幾天,在國外的一家餐館門口,我看到了一塊牌子上寫了“身處他鄉,心繫武漢,中國人可免費領取口罩。”此外,我在一家超市中買單時,國外的友人也主動向我問好,並向我表達了他對中國的關懷。

希望中國人民可以團結一致,排除疫情,共度難關,爲20__的春節畫上滿意的句號。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7

在中國即使沒有聽說過“精靈寶可夢”(Pokemon),但也一定知道那隻全身黃色皮毛的電氣鼠——皮卡丘,這個家喻戶曉的可愛形象,早已代表着精靈寶可夢成爲了一個現象級的話題,尤其是對於80、90年代出生兩代人來說,更是有着講不完的童年回憶:雙手託着下巴看着它們的動畫,收集過它們的卡片,與小夥伴們一起打過它們的遊戲,死磨硬泡地求着家長買一個自己喜歡的精靈玩偶等等。

對於這樣的一種特殊感情,也許只有經歷過的才能理解,然而當初的那些孩童少年,如今絕大部分都已經走出學堂步入社會,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經成家立業爲人父母了,這些屬於童年的回憶,早已埋在腦海深處,很少去提起,不過在5月10日上映的電影《大偵探皮卡丘》,絕對能夠再次喚醒這兩代人塵封已久童年樂趣,那隻可愛萌動的“皮卡丘”,將率領着寶可夢中的衆多小精靈,與你一起嗨翻天。

這也是精靈寶可夢真人化的第一次,影片採用真人加CG的特效技術,片中在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道上,各種寶可夢小精靈在人羣中穿流而過,展現出了一個人類與精靈和睦相處的奇幻世界大景觀,不過在開篇隨着神祕精靈“超夢”從實驗室飛出,在空中的亮相,也預示着接下來會有一個大陰謀等待着皮卡丘和它的夥伴們,它與賈斯蒂斯·史密斯飾演的蒂姆·古德曼組成的這對拍檔,將面臨着一系列的驚險刺激的挑戰,來瓦解陰謀,拯救保護整個寶可夢宇宙。

作爲遊戲迷來說,這部影片帶來的驚喜應該是感受很深的,影片是根據任天堂3DS遊戲《名偵探皮卡丘》改編,許多場景都會高度還原再現。而作爲一個精靈寶可夢的粉絲來說,更能夠感到片中的那些CG角色不同於二維動畫中的特別感受,片中除了皮卡丘外,還能見到經典的御三家妙蛙種子、小火龍、傑尼龜,還有經常頭疼的大扁嘴可達鴨、唱歌唱個沒完沒了的胖丁、用空氣製造牆壁來抵禦的魔牆人偶等等衆多可愛小精靈。

影片中最吸引觀衆眼球的,當然還是這個超級萌趣的主角皮卡丘,圓嘟嘟臉龐上兩個紅色的圓形電氣囊,黃色毛茸茸的身軀,擺動着那條能發出萬伏電能的閃電形尾巴,四肢雖然顯得有些短而租,但不論行走還是奔跑,都是那麼地靈活,與遊戲中的皮卡丘一樣,從它的嘴中聽不到“皮卡皮卡”的叫聲,而是精通人類的語言,還戴着一頂標誌性的“偵探帽子”,如此的造型背後,究竟會不會隱藏着什麼樣的祕密呢?如此能夠讓人萌出淚水的可愛小精靈,想必每一位觀衆在觀看之後,都想把它據爲己有。

電影《大偵探皮卡丘》中,不僅表現了皮卡丘和蒂姆的機智勇敢,片尾的反轉結局,也將故事的另一條家庭情感錢,表達的溫馨感動,是一部非常閤家歡的影片,片中皮卡丘的每一次出場都能引起觀衆們陣陣笑聲,也能夠察覺到身旁的同齡人,在笑聲之後悄悄擦拭溼潤的眼角,相信流淌下來的絕對是歡樂的淚水,因爲這部影片滿載着80、90後兩代觀衆孩童時的美好時光,不僅感受到了暖心的治癒,還萌動出我們童年的回憶。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8

從電教室出來,我擡頭仰望那一碧如洗的天空,擦乾我眼中的淚水,又想起了遙遠的天那邊。在那間簡陋的教室裏,會不會又來了一位新老師呢?

影片以一對戀人到山村支教爲話題展開,剛剛大學畢業的許曉萌和男友江可可一起來到邊遠山區做3個月的支教老師。年輕有抱負,要實現自己人生理想當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促使許曉萌這個在家嬌生慣養的獨生女,從家裏偷偷跑出來毅然報名到山區做一名志願者;江可可,是個有多年海外學習生活,沒有完成大學課程的都市時尚男生,他來到這裏,主要是爲了見證自己對女友的愛情忠貞不移,不顧哥們兒們的再三盤問和要挾,不顧將要面對的任何艱難險阻。這樣,三個月的時間,兩個不同目的的都市時尚男女將要變爲山村裏的老師…

一開始一切都是新奇的,遠離了城市的喧鬧,在寧靜山野中聆聽鳥鳴狗吠;擺脫塵世的紛擾,自由的呼吸着清新的田野空氣。這裏湛藍的天空下,散發這泥土的芳香,淳樸的鄉民們熱情地歡迎他們的到來。江可可和許曉萌似乎有誤闖世外桃源的感受。然而世外桃源的淳樸生活對於早已習慣了方便快捷的都市生活的人來說只是一時的新鮮,卻不是長久之計。陰暗潮溼的屋子,狹小的牀鋪,不帶半點葷腥的飯菜,讓習慣都市生活的這對青年男女有些不知所措。

小萌因爲有理想與意志的支撐,而不拘生活上的小節,專心投身教育。而江可可卻開始舉棋不定,他開始來這裏的目的是什麼?這裏又是不是他實現理想與人生價值的地方?在這沒有電視,沒有手機信號的偏遠山村裏,他們唯一的娛樂方式是猜拳跨步,一條泥濘的小路上,兩個移動的身影,電影中給了這樣的特寫。

所謂“道不同不相爲謀”,可可最終選擇了離開。他背棄了與小萌的誓言,但我卻並不責怪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選擇,選擇來這裏是因爲愛情,選擇離開只是因爲看清現實,他並不屬於這裏。小萌因戀人的離開而病倒,此時在他身邊安慰她的是羅老師。其實這個人物早就出場了,只是在前面我們一直把他當作一個笑話來看,學生們稱呼他“破羅”。他帶着濃重鄉音的普通話,他滑稽的迪斯科舞蹈,他在足球場用手死抱着球不放。他每一次出現都會引來陣陣爆笑聲。

“破羅”一人身兼數職,他不僅是老師,還是校長,還是學校大廚。一個從5、6歲到16、17歲各各年齡段混合的班級裏,共有18個學生。他每天要從國小課程教到高中課程,只有國中文化水平的“全能老師”全心的愛着這些孩子,不願意讓他們受一點委屈,同時也爲擁有這些孩子們而自豪和驕傲。但是,他畢竟只有山村裏的國中水平,沒有標準普通話教學沒有科學嚴謹的教學方法,沒有科學的教學理念……

遙遠的天那邊需要像羅老師一樣的願意無私奉獻精神的教員,因爲他的呵護孩子們才得以快樂成長;也需要像許曉萌一樣的具備先進科學文化水平的教師,因爲有她的正確引導學生們才能成人成才。羅老師爲了修建教室,上山背黃泥遇到泥石流,而葬身大山裏。他的那份無私奉獻精神,最終由許曉萌繼承了。小萌捨棄了城裏優渥的工作待遇回到這個需要她的小山村。

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勇氣與魄力,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毅力的,我喜歡小萌的那份率真與獨立,執着與堅強,她好似一朵蘭花在寧靜的幽谷中散發着淡淡的若有似無的香氣,只有凝神靜氣才能嗅到她的美。我喜歡羅老師的樸實與樂觀,專注與奉獻,正如一顆不起眼的小草,雖然渺小但並不放棄,一直堅持做最真最好的自己併爲孩子們奉獻一切。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9

今天我開始閱讀《荒野求生》這本書,這個系列是由世界頂級的野外生存大師貝爾?格里爾斯寫給兒子的求生祕籍。給我特別印象的是這個系列中——猛虎火山的生死逃亡。文中主人公貝爾告訴了全世界的少年兒童如何在野外活下來!

“永遠保持微笑,只要活着就有希望!”這句話引領着我們在危險環境中鎮定自若、險境求生!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蟲子大餐”這一章。一看標題就把我嚇了一跳,蟲子大餐?蟲子?吃蟲子嗎?光是想想就讓足以讓人反胃!生存大師貝爾告訴我們,在野外生存,不能夠挑三揀四,有什麼就吃什麼,否則就要被餓死、累死。書中的兩位年輕的主人公被困印度尼西亞雨林中,那兒可吃的食物並不多,但他們跨過重重困難和危險,尋找食物和水?如果確實找不到食物,他們就不得不吃——蟲子!還別說,這蟲子的種類千奇百怪,有甲殼蟲、棕櫚蛆、狼蛛、蜘蛛、蠕蟲、蠍子,還有白蟻等!

貝爾顯示了他驚人的生存能力,他置身絕境時能夠激發本能、突破極限,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上,既要培養頑強的生存能力和強烈的適應環境的能力,又要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遇到困難要勇於面對它,戰勝它,不被困難所嚇倒,那麼你就是生活的強者!你就是生命的強者!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0

在學校時,我們天天盼望放假,可這放假了,在家悶的不得了,作業早早的就完成了,媽媽佈置的打掃任務也完成,在家舒軟的大牀上,翻來覆去的,真的悶得慌。於是我又自己給自己找事情做,看書、吃零食、串門、發帖、玩電腦,做完了這些事情,又開始了。此時的我,真像關在鳥籠裏小鳥,悶得慌!能飛出去玩,但又不想飛出溫馨的鳥籠。

於是我又開始看起了電視,這個項目讓我找到了興致。讓我找到興致的電視節目是《爸爸去哪兒》,這是一部原生態版的電視劇,拍攝了五組父子的現實生活,讓我找到興致的原因不是很搞笑,而是這部電視能讓我們明白生活中的道理,生活中的學問和生活中的堅強。

這五隊父子經歷了許多從前都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用過了以前從沒用過的東西,經過了許多大風大浪後,自己和孩子都領悟了許多道理,孩子們個個都學會與人相處,都變得勇敢堅強了。這幾對父子在做的過程中學會了不少道理,而我們在看的過程中也領悟到許多道理咧!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1

用80後中國臺灣導演陳正道自己的話來說,懸疑片纔是他的最愛,中間拍愛情片更多的是爲了職場、票房的考慮(大意),畢竟,陳正道的處女作《宅變》就是一部取得票房佳績的驚悚片。當然,到了大陸拍電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審查尺度跟中國臺灣僞“行政院新聞局”不可同日而語,陳正道也得因應不同的電影環境做出變化。

《催眠大師》雖然有徐崢這位喜劇明星擔綱,但其實是一部懸疑片,催眠這東西吧,很忽悠人,不過真要改編成電影,還真得費一番功夫。縱觀世界影壇,把催眠拍的很好的電影,還真是鳳毛麟角。早年間那部《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可以算一部,不過那還是表現主義默片時期,近世以來日本人拍過《催眠》系列,也是有一定受衆的懸疑片系列,不過影響力不特廣泛。

催眠是一個特定的心理學概念,具體的含義我搞不太清,我想絕大多數普通觀衆也跟我一樣,再說了,拍電影嘛,沒必要搞得那麼科學嚴謹。總的來說,催眠就是催眠師通過特定的手段讓催眠對象進入催眠狀態,從而讓其袒露出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甚至行爲舉止都聽從催眠師安排的手段。催眠這種題材搞得不好很容易就淪爲山寨,有畫虎不成反類犬的趕腳,應當說,《催眠大師》在這一點上做的很不錯,陳正道拍了很多廣告、MV,畫面精美,在劇本創作時也參考了心理學專家的看法,因而在催眠師的塑造上頗有心得——監製、主演徐崢的表演也很不錯,再輔以莫文蔚、呂中等人,自然錯不了。

催眠不能直接用,但讓人進入某種虛幻的精神領域的橋段,很多電影都用過,往極端裏說,催眠也無非是腦控的一種方式。於是乎,《黑客帝國》《禁閉島》《盜夢空間》都可以與“催眠”勾連起來,甭管忽悠了一個什麼背景,進行精神控制的核心要素是一樣的。而《催眠大師》特意爲被催眠者營造了特定的場景,這跟《入侵腦細胞》又有異曲同工之妙。電影就是靠視覺語言說話的,催眠之後的場景當然需要美術精心打造,這一點年輕的陳正道導演做的尤其不錯。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如今國內居民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心理諮詢、催眠什麼的其實都有巨大的需求,不過這些心理治療無疑需要及其專業的水準支撐才行,時下媒體上廣泛出現的一衆“心理諮詢師”不少都是廉價的三腳貓,並無醫師執照。我身邊有不少朋友也飽嘗心理疾患困擾,他們還在國內名列前茅的幾個大都市裏工作、生活、尋求心理諮詢,但一來二去的,卻對國內的心理醫生水平不敢恭維,久而久之也對國內心理醫生喪失了信任感,這對他們的病情無疑會雪上加霜。

別看就是說話,這種“話療”卻是治療心理疾病不可或缺的手段。或多或少的現代人都有點心理問題,“話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真有憋屈的,千萬不能放棄話療。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2

本片經過一位二戰中波蘭經商人辛格勒靠自我力量努力下救猶太人的故事來反應出二戰德國人的殘酷及民族主義影響下的反人道主義罪惡行徑,《辛德勒的名單》影評。導演斯皮爾伯格本人也是一位猶太人,從他的親身經歷上更能公正客觀並真實的演繹出猶太人在種族滅絕政策下的迷茫和無助。

在敘事手法上,本片主要運用了比較和對稱的手法,前後相呼應,並經過前後比較譏諷當時社會的黑暗以及人性戰勝獸性的過程。全片大部分運用了黑白膠片,以此反映當時的黑暗,更有一種紀實的感覺,開始與結束時的蠟燭相呼相應,那是人性之光,注視着期望,給人一種幸福終將來臨的感覺。

同時又讓人想到二戰中遇難的所有人。像是一種祭奠,卻彷彿僅有他們才話在光鮮燦爛的生活之中。經過對色彩的運用,導演演繹出非凡的兩個世界。其實每個人都同時時存活在這兩個世界之中罷了。導演對光影的運用也十分到位,在明與暗、黑與白之間爲觀者詮釋了一組又一組的特色場面。暗光線下辛格勒的憂鬱毫無保留的體現出來,明亮的光線刺穿陰影,一次次爲猶太人帶來期望。

在這明與暗、黑與白的相更迭下,突顯出猶太人對命運的無助,再一次次放逐,一次次救贖中,期望與失望並肩,不知何處是歸路,何時是歸期,辛格勒的登場經過一組特寫鏡頭,交代了他的身份。簡潔大方的西裝,說明他是個中產階級,一塌紙幣證明他是爲錢而來,納粹黨徽說明他是納粹黨員。鏡頭中的兩次出現一個穿鮮紅連衣裙的少女,看似只是過客,卻反映了辛格勒對自我無能的責備和時代下個體的卑微無助。在德國軍隊衝入城市抓捕猶太人的場面中,充分的反映出應對危難時人們的不一樣選擇。被抓而又不順從的被捉到街角,隨意一槍,殺人不眨眼,人對自我命運沒有掌握權,而人對他人的靈魂沒有了敬畏感,渾濁了的世界叫世人不敢相信,卻不得不承認,這就是事實。

人們慌張的去找藏身之處,卻總也不安全,但這一幕足以說明:活着,是人最基本的追求,絕望永遠不會出現。而無處藏身的婦人逃到街頭,被小士兵發現卻意外的得到幫忙,反映了在黑暗中也有沒有被污染的純潔的愛心,彷彿有讓人們看到了未來的期望。但又讓人感嘆他終將被同化的事實。在兵臨城下的危亡之時彈起的優美樂曲與戰爭的殘酷格格不入,沒有一名軍人爲之震撼,他們是失去了對美的感悟的一羣狼!這般兇惡撕破了美,在血口之下,旋律停止了。演奏者看似向命運抗爭,與時代格格不入,實則是一種逃避,他將自我關在了自我虛構的世界裏,忘卻了痛苦,而這未嘗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3

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戰的主要對手是美軍。美軍武器裝備是世界上所有軍隊中現代化水平最高的。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懸殊,是抗美援朝戰爭的一個突出特點。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相比,就像“叫花子與龍王比寶”,可以用“敵有我無,敵多我少,敵好我差”十二個字來概括。這種差距,在志願軍初入朝時尤爲突出。

敵有我無:此時,美國投入到朝鮮戰場上的空軍和海軍的飛機約1200架,包括戰鬥截擊機(殲擊機)、戰略轟炸機、輕轟炸機、戰鬥轟炸機和運輸、救護、指揮等飛機,此外,地面部隊每個師還編有22架炮兵校正機;投入到戰場上的海軍各種艦艇300餘艘,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戰列艦、驅逐艦、登陸艦、掃雷艇等。

美軍地面部隊全部機械化或摩托化,共有坦克1000餘輛(每個步兵師和陸戰師各編有140餘輛)、裝甲車330餘輛(每個師各編有35輛),每師還編有各種車輛3800餘輛。志願軍既沒有空軍參戰,也沒有海軍參戰,地面部隊也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每個軍只臨時配有100輛左右負責物資運輸的汽車。

敵多我少:除上述武器裝備敵有我無外,敵我雙方都有的主要武器,志願軍也遠比美軍少。

志願軍只裝備輕武器

美國地面部隊每個師除裝備坦克外,還有各種火炮959門,包括榴彈炮72門、各種直射炮(山炮、野炮、無坐力炮)120門、各種迫擊炮160門、高射炮64門、火箭筒543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330餘門。美軍在朝鮮有7個師和第八集團軍總部,總計有各種火炮6049門,其中榴彈炮568門、高射炮784門(不包括南朝鮮軍和其他“聯合國軍”的)。

志願軍一個軍才編有各種火炮522門,包括有直射炮108門、各種迫擊炮333門、火箭筒81具,而且沒有坦克,也沒有榴彈炮和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僅190餘門。志願軍一個軍的火炮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火炮裝備的54%。

志願軍第一批入朝6個軍(其中第五十軍和第六十六軍火炮編制更少),加上志願軍炮兵的火炮在內,共有各種火炮不足3000門(其中榴彈炮320門、高炮36門),僅相當於美軍火炮總數的45%左右。

志願軍沒有空軍、沒有坦克,而防空和反坦克武器也少得可憐。另外美軍一個師裝備各型無線通信機1400部,有線電話機1100部。志願軍一個軍裝備無線通信機只有69部,有線電話機375部,僅相當於美軍一個師同類裝備的5%和34%。

敵好我差:志願軍不但沒有空軍和海軍參戰,沒有坦克和裝甲車編制,而且火炮和槍支在性能和質量上也都不能與美軍相比。

美軍火炮新、口徑大、射程遠、彈藥足,最大射程可達20多公里,均有汽車牽引或吉普車載運,威力大,機動性能好。

志願軍裝備的火炮幾乎全部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的裝備,火炮陳舊、型號雜、口徑小、射程近(最遠10公里)、彈藥不足,多由騾馬馱載或由人員攜行,威力小,機動性能差。美軍步兵的槍支都是自動半自動的;志願軍步兵裝備的槍支,美製、俄製、德制、日製和舊中國製造的都有,自動槍極少。

這就是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武器裝備的現實,這就是志願軍武器裝備與美軍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敵我雙方武器裝備優劣如此懸殊,使雙方在戰場上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4

從小,就註定有一種責任,它漸漸蔓延,漸漸清晰。

那時的我好年少,只覺得小獅子好英勇,好神氣。他滿身棕色的體毛,在山頂被風吹得好柔順。他的瞳孔裏,流露出的是美好的希望。他的血液裏,流淌着的是澎湃的激情。

小獅子是不幸的,因爲是獅王的兒子,從出生起就被人賦予仇恨,幼年時更是險些喪命,可憐的獅王爲救兒子被奸人所害,也因此被趕出獅子王國,王位也被奪去。

幸運的是他遇見了兩個好朋友,從此無憂無慮的生活。可他心裏一直懷有歉疚,他恨自己害死了爸爸。成年後的他終於不負重託,打敗了亂黨,爭回了王位,解救了獅子王國。

難忘他對父親的責任,難忘他對王國的責任,更難忘他對自己的責任。

佩服他對生命的承擔,佩服他對悲痛的承擔,更佩服他對責任的承擔。

現在的我終於明白,小獅子好堅強,好頑強。他滿身颯爽的體毛,在巔峯被風吹得好閃亮。他的瞳孔裏,流露出的是堅定的信念。他的血液裏,流淌着的是責任的重擔。

小獅子在頂峯接受風的洗禮的情景,深深的烙在我的心中,讓我久久不能忘懷。我好像看到,我的責任也開始蔓延...

每一天,我要對自己負責,讓自己充實;對父母負責,讓父母欣慰;對老師負責,讓老師開心...我要對未來負責,對理想負責,對人生負責,讓自己不留遺憾,不留歉疚,不留悔恨...

彼岸無花,此岸已朦朧,而我是中間的那似水年華,執着的追求。是那份執着,讓我忘記了暫時的痛苦;是那份執着,讓我忽視了一時的傷感;是那份執着,讓我接下了人生的戰書。

小獅子,也許我應該謝謝你,謝謝你的英勇,謝謝你對責任的正視與承擔。它也激勵了我去迎接自己的責任,去完成自己的責任。你讓我長大了,讓我成熟了。

責任——引人前進的車輪,催人奮進的動力。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5

提到“開國大典”,不少人的記憶是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冉冉升起;是人民領袖毛澤東莊嚴宣佈:“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這是宏大而激動人心的畫面,但在70年之後,也有人會提出這樣的疑問:當時普通的羣衆百姓們,在做什麼呢?

這就是紀錄片《第一日》的有趣之處。區別於傳統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敘事結構,該片避開傳統的宏大敘事,將敘事核心聚焦在開國大典一天,並將視野聚焦在那些曾經親歷過開國大典的“普通人”身上,從“親歷者”的個體記憶輻射開來,講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故事。所以該片在人物選擇上,注重從“普通人”身上挖掘歷史細節,而不是像以往全部將視角鎖定在偉人身上,而是尋找親歷歷史大事件的普通百姓。

“歷史,應該是有溫度的——每一個人都是歷史的參與者,每一個個體的記憶,只要能穿越時間存留至今,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導演組這樣解釋道,這也是在創作過程中所堅持的理念。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6

“How、Far、I’ll、Go”(我會走多遠),讓我陷入沉思。有時候,我在想,如果脫離了“家”,或者“羣體”,我們孤身一人,闖蕩在未知的,充滿危機的異域他鄉,心裏會不會有一種擔心害怕和愁苦?我想,這種情感肯定是會有的。如今,迪士尼將這一種“HowFarI’llGo”的情感放置在了動畫電影《海洋奇緣》的世界裏,以莫阿娜走出生活的海島,前往危機四伏的太平洋尋找半神,守衛家鄉爲線索,探尋了這一情感問題。

這種表達方式,就像是我們從家鄉奔赴到外地謀生一樣,都有一顆“長大成人”後的風光之心,並且用成功的方式,去回報父母,乃至回報家鄉。殊不知,當我們來到了異域他鄉,會和女主角莫阿娜一樣遇到不爲人知的事情,既有生活的困難,又有無限的驚喜。或許,正是這種矛盾的情感與現實的體驗,才讓我們懂得生活,懂得責任。同樣,《海洋奇緣》中亦是如此,它讓我們在浩渺的海洋中看到了燦爛的海景,也看到了冒險的、不服輸的精神,更看到了歡樂的魅力,且引發我們思考“我會走多遠”的哲學命題。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莫阿娜作爲土著酋長的女兒,是部落的接班人,可是莫阿娜喜歡大海,嚮往遠方,她血液裏充滿了對遠方的渴望,她希望可以遠航瞭解更廣闊的大海,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所以當她溫馨的家園被黑暗侵襲時,她勇擔重任,帶着拯救全族人的使命勇敢地出海去尋找方法。

在拯救這一過程中,莫阿娜離開了“家”,開始去探尋海洋文化,因爲海洋包含了祖輩的航海故事,也包含了“長大成人”的希望寄託。換而言之,女主角莫阿娜的成長,就是一次“我會走多遠”的追尋,即使是遠離他鄉。但這種追求,又得力於莫阿娜自我的本身,因爲她的所作所爲,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跡,最後成爲部落的英雄,完成了使命。

在航海探險的過程中,她經歷了無數的挑戰和挫折,這時支撐她繼續走下去的便是“拯救家園”這一信念。她嘴裏反反覆覆唸叨的那句她奶奶告訴她的話“我是來自……我是莫阿娜……”,那一刻,我知道這是心理學的暗示,這是靈學裏的念力,這是科學家所說的意念的力量。正是這樣一種力量才促生了她不懼困難的勇氣,正是這樣一種信念才讓她擁有比半神毛伊還要執着的精神。

“你不能去那兒?大海里很危險。”這是莫阿娜父親對莫阿娜說的。但是,我們終究都會長大,會成長,會獨立的面對生活。離開家以後,莫阿娜先是很激動、爲來之不易的自由歡呼,然後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惶惶不安,只能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自己的使命。在遇到重大挫折時,莫阿娜第一次表達出想要回家的願望,在遇到奶奶的靈魂後,莫阿娜恍然大悟,原來不管自己走多遠,家人永遠是堅強的依靠。只有懂得了家的意義,才能真正的離開“家”並且成爲一個大人。

我們都是這樣的,總爲離開家而沾沾自喜,其實完全就是孩子的心態,總以爲家庭束縛着自己,殊不知正是因爲有家的存在,你纔有勇氣面對未知的大海。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7

《平原上的夏洛克》是一部深刻的現實主義鄉土文學作品。

請原諒我用文學作品來形容它,而不是找個電影領域的詞彙,因爲觀影時它強烈吸引到我的就是其文學性。等我回到家在網上搜索到這部電影的相關材料,發現它已經拿下“FIRST青年電影展”的“最佳電影文本獎”,我就更加肯定了自己的判斷。

除了搜到獲獎信息,我還看到一些人已經在網上發佈“荒誕喜劇”、“黑色幽默”角度的解讀,我認爲這些朋友都需要跟我孩子一樣加強學習。“荒誕”的創作特點是重情節、輕人物,用歸謬法折射原點或主題的荒謬;《平原上的夏洛克》恰恰在人物塑造上極其豐富、深刻,“破案”劇情的原點、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衝突的主題這兩樣都不荒謬。“黑色”的思想基礎是悲觀主義,“黑色幽默”也被稱作“絕望喜劇”、“病態幽默”,而《平原上的夏洛克》整體情緒平穩、溫馨,並無半點絕望、病態,更沒有必要如此。

我能理解新人導演對市場反應的不自信,想借“荒誕喜劇”、“黑色幽默”這些討好小衆市場的噱頭爲影片宣發作突破口(但恰恰從市場角度來看,這個宣發定位的利基市場不存在,見多識廣的觀衆肯定能感受到這片子確實喜劇、確實幽默,但跟荒誕、黑色不沾邊);但我不能理解百度百科介紹及其收錄的網易網、北青網等成熟媒體的評價也偷懶套用這個說法,難道他們的態度是“通稿給我什麼就說什麼,反正觀衆又不懂”?

從魯迅開始,鄉土文學進入大家視野,作品多是從新知識分子視角描寫鄉土傳統與新時代新思潮的摩擦、衝突及融合。鄉土文學不特定將鄉土人文寫好還是寫壞,主要看執筆者意圖,比如魯迅寫鄉村還是沈從文寫,給讀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徐磊導演在《平原上的夏洛克》中表現鄉土風貌、人物特點和社會關係時,並未作價值導向,而是選擇將一切“暴露”在觀衆眼前:演員就是農民本人、各有鮮明性格、農民該有的優秀品質和侷限性都未隱藏,一切“原汁原味”,觀衆可自行挖掘。你可以說導演無心插柳,也可以說他手段高明,反正結果就是:電影中人物性格鮮明、形象立體飽滿;兩種社會的碰撞震撼人心、其融合令人捧腹但也帶給觀衆反思。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8

一,讓人成長的是責任

前幾天在和一個朋友討論婚姻和子女的問題,她說,30歲以後再結婚,並且找個丁克。我承認,這只是她的一個願望,畢竟在我們的傳統觀念的壓力下,這很難實現,對她更是如此。

不得不承認,我也認爲孩子很麻煩,對,事多和煩人。但是我接觸一些家長,會很堅持讓自己的孩子要兩個小孩兒,農村人,也只能說出一句,“現在累點就累點,以後讓他們有個伴。”這樣的理不糙的話。我以前也是反對要孩子太多,甚至也想過不要孩子,但是我很快就想到四十歲以後,我的人生,不爲子女,難道真的要就只管自己過的瀟灑,或者一心齊家治國平天下,扯淡!

有人說那還有婚姻,我不相信,不相信一個不願意要孩子的人,會相信婚姻,我們都知道,婚姻說白了,就是組成經濟共同體,搭夥過日子,可是現在,我們男的女的都能自立更生,誰也不會少了誰就過不下去,那怎麼辦,我們都是自我爲中心的,不遷就,過不下去了,房子該是誰的是誰的,也沒有孩子,有啥好留戀,有啥好牽絆,拜拜就拜拜。

我在想,倘若我孑然一身,無牽無掛,我不會比路遠好到哪裏去,抽菸喝酒,混吃等死,痛快!可是不可能,上有老下有小,其實是責任的傳遞與循環。在這一點上,彭海的離世,讓爛泥扶不上牆的路遠遇到了,不是任何一個墮落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際遇,他開始慢慢努力改變。當然他也不是一上來就光明偉岸,所有大梁一肩挑,而救起來他的,一開始是對故友的虧欠,接着是對祖孫倆的惻隱之心,最後才慢慢轉變成爲自己的親情與責任,戒酒做飯找工作。始終貫穿着的,並不是他對誰的愛,而是自身的倔強,沒有責任的時候,對過去自責的倔強,有了責任以後,對責任的倔強。倔強地在自己的責任範圍內,頂天立地。

二,好男兒頂天立地

路遠不是個好人,壞,壞點子多,說話傷人,做事傷人,江浩坤說他,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他是學不會的,他有他的固執,反正我是爲你好,你就的按我的來,這時候,除非就是對方的無助能讓他動容。這是一種幼稚的並且具有強者心態的人,吃軟不吃硬的表現。可是他在這個時候,偏偏是個窮光蛋。窮,自己的人自己養着,寧願自己走歪門邪道,也不沾染別人恩惠,不管是對甘敬還是對嘉禾自己老太太。對自己,是自強,對親人,是頂天立地!

說到這裏,我從未對江浩坤有任何的偏見,別人可能認爲的他的腹黑與城府,反而是一個考慮周全,做大事的人的必備素質,忍辱負重他不敢當,因爲他也會有自己的小心思。不過全是衡量過自己以及親人的利弊做出的決定,並沒做錯。我們的身邊也會有這樣的人,比如父母,他們年紀比我們大,見識比我們廣,他們會努力扭轉我們和他們的閱歷以及考慮問題的方式決定的認知上的那些誤差(比如江萊看不到的陳放的另一面),並且彌補我們的過失,這也是路遠和嘉禾說的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區別,但是誰能做的好呢,反正我自慚形穢。

我很慶幸編劇沒有把江浩坤這樣的角色寫成和以前的狗血劇一樣,他已經用不同的方式,頂起了他範圍內的天地,不應該再湮沒他們的功勞,放大他們的私心。

三,最溫情的是細節,最感動的是堅持

在我高中時候,我奶奶也是得了這個阿爾茲海默綜合徵(老年癡呆),她也走失過,也會把我認成我爸,把我弟弟認成是我。對子女來說,這是一種殘酷的病,時時刻刻需要照看着老人家,卻不會被她記得。而對老年人來說,這卻是一種幸福的病,他們會忽略並記不住眼前現實的殘酷,會忘記近些年的遭遇,留在腦子裏的,是那些我們正常人都會模模糊糊的不再是痛處的痛處以及依舊是美好的美好。

當路遠把椅子搬到老太太門口坐着睡覺,把老太太接到後廚形影不離,把洗腳水端到老太太面前的時候。在老太太終於誰也記不起卻只是在找兒子時候路遠的那一聲媽的時候,我的心也一下子塌了,怎麼描述,親情沒法描述,細節之處便是溫情。

關於愛情,在一次聽了朋友的經歷之後,說了這樣一句話,愛情本身並不感人,感人的是那份不顧一切的執著與堅持。江萊做到了不顧一切,是一個很讓我心疼的小姑娘,至於堅持,雖說剛剛開始,但我相信她。還可以想想其他的人,陸遠,江浩坤,還有小蔡。藝術之所以高於生活,感動於人,何嘗不是因爲在寫書的人那裏,別人的堅持只是幾行字。而在生活中,又豈是幾行淚與幾身汗能說的清。

他們都是一羣可愛的人。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19

初讀這本《金字塔原理》有些似曾相識的感覺,想了想,才發現這本書裏提倡的觀點和《麥肯錫方法》裏傳播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難怪,兩本書都是出自麥肯錫的顧問之手,兩本書的精髓都是教授人思維的方法,教導人們將混亂的思路按照一種邏輯整理清楚。

邏輯,也即思考的軌跡,是諮詢行業從業人員不可缺少的一種生存技巧。

在成爲一名顧問前,我曾頗花費了一番心力來研讀那本被奉爲經典的《麥肯錫方法》,卻還是感到一頭霧水,對於邏輯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MECE這些生硬的名詞上,不得要領。在成爲一名顧問之初,經過一個個項目的磨練,我才逐漸體會出邏輯的重要性,慢慢嘗試着按書中的教導用邏輯的方法去整理思路,並開始嚐到了甜頭。在成爲一名顧問一年後,我驚喜的發現自我對於邏輯的思考問題已經產生出本能的依靠,並樂於將這種思維的方式運用到除工作之外的生活中。作爲一種技巧,需要人有意識的、刻意的去加以練習和運用才能發揮功效,思維的技巧亦是如此。

在成爲一名顧問兩年後的今日,我後知後覺的讀了這本《金字塔原理》,這是一本比《麥肯錫方法》更加詳細而系統的教程,是一本極好的指導人如何思考並如何表述思考結果的訓練手冊。思維的技巧,在這本書裏被淋漓盡致的剖析和展現。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本書供給給讀者一個平臺,使其有機會對自我固有的思維方式進行基本的瞭解和測評,爲後面的思維練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今日,我在讀這本書時,不再如兩年前讀《麥肯錫方式》時那般一頭霧水,不得要領。儘管書裏的某些章節此刻讀起來依然很吃力,需要花很多的時間來理解和體會,但我相信書裏所蘊含的精髓我已經能夠領悟,其他不易理解的東西只可是是技巧,是需要花費心力勤加練習方能掌握的方法和本事。

所以,讀《金字塔原理》時,無需琢磨每一章節,每一個技巧,不理解就先放下,掌握書中提倡的邏輯的思考問題的理念纔是最關鍵的。這種理念將滲透到我們的工作乃至日常生活中,最初她也許僅僅是幫忙我們思考的工具--位於頭腦之外的一種技巧,慢慢的她終將成爲我們思考時的本能--位於頭腦之中的一種習慣。

從思維的技巧到思維的習慣,是一個由表象到內在,由華麗到樸素,由刻意到本能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積累和沉澱,需要磨礪和感悟,艱難漫長卻其樂無窮。

逃出克隆島觀看心得體會 篇20

今天,我看了《一堂好課》這個節目,這一課的主題是愛國,我看完後令我記憶猶新,感受頗多!

上課啦,主講人是金一南教授,聽課的是國防科技大學的軍官們,所喊的口號最後一句是敢於勝利。我想我們不但要渴望勝利,還要敢於勝利,勝利就像湖裏的水。覺得他抓不着,就只能是渴望它。但是你敢於去得到它時,它其實並不難得到,所以我們要敢於爭取勝利。金教授在課堂中提到了三種力量之源,其中一個是暴力,誰的力量大。拳頭大誰就能稱王,我們在舊社會和舊中國就是落後,所以當時受盡了屈辱。我們以前弱小,只能被欺凌,以前的鴉片戰爭,918事變,七七事變……,這些都是我們的恥辱。我們要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正是因爲這些,我們中國人要改變這一切,正是這種信念在激勵我們一步一步走向強大。

中國有句古話說“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識時務者爲俊傑”,現在中國已經慢慢的發展起來了,完成了這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原來只能在六級風下施工建橋,現在我國已經可以在八級風下施工建橋了,華爲的5G技術已經領先了美國三年,成爲了全球第一,我們這每一次的超越,每一次的感人的舉動都代表着我們中國正在慢慢振興,這是中國的製造,這是中國的實力,我爲祖國而感到驕傲。

看完這一課後,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作爲中國新時代的少年,要做好當下的事,努力學習,長大後爲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把祖國建設的更美麗更富強。所以,當下我們好好學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