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精選1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7W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

他孤單一人來到世上,一輩子未離開一個地方,不諳世事,離羣索居,然後孤生終老。他從未爲世界和諧作出貢獻,他的唯一屬性僅僅是存在而已。世上多麼繁華,他僅僅是一個過客,平凡一生。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精選12篇)

孤獨的最高境界是繁華,是人類精神美麗的原因。許多人覺得鬥琴那場戲是高潮也是全片最出彩部分,我卻不以爲意,我喜歡暴風雨中孤獨的自娛自樂,我喜歡他第一次看到窗口心儀姑娘時手指下微妙的變調,我喜歡他掙扎久久依然選擇依戀始終沒有下這艘船。

夢想太渺小,載不動名利鄉里無盡的慾望。他不像藝術家那樣去巡演世界,展示自己的才華。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撫慰了空有一身疲倦的過客。這艘船是他全部的世界,是他的靈魂孤島,離開意味着淪亡,他不願意做一個名利場裏的佼佼者,只是寫一首曲子,送給大海一首情詩。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2

今天看了一個電影,是講的關於一個海上出生的人,他從出生到死亡都在船山。但是他是天才,在他能摸到鋼琴的時候,開始就會彈鋼琴的,也許這就是天才。他鋼琴彈的很好,連當時最厲害的爵士樂創造者都敗在了他的手下,讓當場的人們都驚呆了。

但是這個人的結局很悲慘,他因爲不能走出自己的小圈子,最後和他出生的船,也是他生命結束的船,一起沉入了大海。他不能走下旋梯。他害怕這個世界。不知道世界是什麼樣的。不知道怎麼去找老婆,不知道怎麼去尋找一棟房子,一塊他的土地。最後他選擇了離開這個大船,這個不會談的鋼琴——世界。最後伴隨他離開的是6。5噸炸藥,他帶走了一個偉大的音樂家。

他曾經經歷了一段短暫的愛情也許如果這段感情可以改變他的一生,但是他沒有能把握住,讓人很遺憾。這是一個很悲涼的結局。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3

上週和宿舍的一起把《海上鋼琴師》看完了,這過去整整一週了,心裏還是爲電影情節耿耿與懷

我們都說這部電影影響了我們的睡眠,每天躺在牀上的時候就開始想1900爲什麼執着的就是不選擇離開大海呢?這麼一個天才選擇一個有界的輪船生活一輩子,鋼琴是他的一生,不對,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對,那麼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麼?我現在還是想不明白他心裏的那個信念到底是什麼,居然能讓這麼單純的人一直堅守自己的信念,沒有人能改變他的生活,一直都沒有,就算是死亡。1900從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己的方式教導這個天才小孩,可是沒有人知道從來沒有碰過鋼琴的1900可以彈出讓人感動的音樂,這又是爲什麼?單純是觸不可及的,我們這些在複雜的社會中浪蕩了20年的人來說確實想不明白到底爲什麼

1900也有愛情,他的愛情更是單純的想讓人發笑,他沒有去勇敢的爲愛而改變,但這是我欣賞的,自己的生活就要自己決定,既然性格決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變,否則還是自己的生活麼,對吧!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4

“陸上的人喜歡尋根問底,虛度了大好光陰,冬天憂慮夏天的姍姍來遲,夏天則擔心冬天的將至,所以他們不停四處遊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可他並不羨慕。這是一部關於自由與理想、友情與愛情的完美作品,託納多雷用最嫺熟的視聽技法塑造了一個思特里克蘭德式的人物,海洋和音樂不僅爲1900這個角色提供了生存背景,而且從始至終都參與了電影的敘事。影片將時代背景設置在人類社會最爲混亂的50年(1900-1950),既通過1900這個“局外人”和“旁觀者”的角色審視、質疑20世紀以來的現代陸地文明,又以1900的叛逆者身份和永不下船的人生選擇向觀衆傳達出自由、真實、純潔的自然精神。莫里康內的音樂真的是能穿透時間的,或許從某種角度來說,他也是此片的作者。

這部電影,如今在我心中依然是我看這麼多年的電影排名前幾的神作。這部電影的浪漫情懷真是爆棚,藝術造詣突破天際,細細品味1900的一生真是充滿傳奇和故事性的。1900生於船而死於船,一生都捆綁在這艘巨輪之上,給這艘大船增添着無數光彩。當它是豪華遊輪時,1900是鋼琴家爲大家演奏。當戰爭時期巨輪被改爲醫用船時,1900的演奏從未停過,他用琴聲和天籟安撫着戰士們的傷痛,亦用旋律和音符慰藉着瀕死的士兵,讓他們的精神和靈魂在音樂的伴送下離去。即便在槍林彈雨漫天炮彈之下,他亦從未離開過鋼琴和音樂。藝術的頑強和韌性從未輸給這個真實世界的黑暗,1900彷彿通過鋼琴和音樂,演繹着世界萬物。

如今重看,心境卻已然完全不同,如果說初看時只是在感嘆電影的美好,那麼現如今再看後令我沉浸的不單是音樂和劇情了,而是生活的歷練,是1900無盡深邃的眼眸。 1900是人類最本真的模樣,擁有所有人都與生俱來的,卻又迷失捨棄掉的東西,我們人人都是馬克斯,會賣掉心愛的小號,繼續扎進生活的泥潭,

“這就是人生啊”。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5

可能由於從小被遺棄的關係,他沒有安全感,後來他自己說“有限的鋼琴鍵盤和郵輪才讓我安心”,哪怕是他鐘意的女人也沒有讓他有足夠安全感的勇氣走出去。也許1900說得對,高樓大廈的世界太複雜,更有挑戰沒錯,但也會附加煩惱,爲了不煩惱,他選擇不挑戰。所以只有下船的人覺得他與船共死太可惜,他自己卻覺得挺好。另外,電影所處的正是歐洲各種危機下移民美國的移民潮時代,唱片取代現場表演,爵士樂取代古典曲目,是否電影從側面表達了不要盲目順應社會趨勢,要保留住歐洲文明那種優雅的風範,少一點世俗,多一點純粹!就像畫家如果爲了賣錢而畫畫,那麼他的畫就不再有他自己的靈魂了一樣,20__年全國重新上映,觀後突然感覺1900與程蝶衣很像,都在亂世中堅守着一份忠貞。

1900說,你看陸地上,有那麼多條街道,橫縱交錯着,太可怕了,我看不到哪裏是盡頭。可是明明,在一個遊動着的島國一般的船上生活以此爲家才更孤獨更可怕。我想,這大概是我窮極一生也不會懂得的宇宙級的浪漫和孤獨。他的靈魂和船融爲了一體,這也許是他最好的結局了。

有些人從陸地到海上尋找更廣闊的世界,有些人在陸地聆聽海的聲音,而海上的人卻對無限延伸的堅實土地有着對未知的恐懼。船就是他的琴鍵,他不必下船,世界自然從他身邊經過,世界不必知道他,他卻可以從船上從琴鍵中讀懂這個世界。琴鍵是有限的,音樂是無限的,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生命的可能卻是無限的。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6

電影是我休閒時光不可缺少的夥伴,一部好的電影不僅可以陪伴你打發時間,更能給你以啓迪。曾經朋友給我推薦了《海上鋼琴師》這部電影,但因無暇一直未看,昨天晚上終於有空閒,坐下來好好欣賞了這部電影。

影片全部內容是在一艘弗吉尼亞號的海船上一一展開的,主人公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角色,嬰兒的他被船上的剷煤工在高等艙的餐廳裏發現,被取了個長長的名字,因爲當時是新世紀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剷煤工順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裏,於是人們就叫他1900。從此後,他留在弗吉尼亞號,一輩子都沒有離開過。不是他不願意去追尋夢想,而是這艘輪船是他人生的起錨地,是他生命的載體,也是他的安全港,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捨棄所有登陸的機緣。

在他八歲時,船上的人們無意間聽到一段奇妙的音樂,那就是1900彈奏出來的。他的曲子從來沒有章法,就如他的內心世界一樣,根本不存在什麼規則、標準之類的東西,但是他有驚人的音樂天賦,那是一種超忽常規的能量,以超強的觀察力去審視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內心去感悟人生百態,可惜的是他最終無法脫離自我圈定的人生枷鎖。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海上鋼琴師就是我們身邊那些生存在自我空間裏的人們的縮影。他們熟識於一如既往的生活圈,熱衷於彈奏屬於自己的音樂,一旦環境有變,就會感到無所適從,與周遭的一切格格不入,他們需要時間、精力來重新適應,或者無法適應。他們在自我封閉中要麼頹廢無功,要麼創造奇蹟,用自己的方式來排遣內心的孤寂落寞,展現心靈深處一直嚮往的世界。

試想,如果1900放棄所謂的堅持,那他的人生是否會是另外一番景象呢?當然,一個真正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人,一定會選擇與命運抗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是選擇逃避,放棄生命,走向絕望。

人生的旅途很短,短暫到有如那一段段跳躍的音符,轉瞬即逝,我們只有敞開心扉,包容一切,去努力適應一切,才能演繹出精彩樂章。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7

去電影院看了《海上鋼琴師》,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着我:1900爲什麼不下船?why why?其實我高中的時候就已經看過了《海上鋼琴師》,那時候還小,對於孤獨和自由沒有感同身受的理解。只是知道里面有一個場景拍攝的非常美,比如1900第一次見小號手的時候,那場在飛奔的鋼琴下面彈奏的場景,比如1900和布魯斯之父比賽的場景……。

這次再看一遍,當1900站在旋梯的時候,我多麼希望他走下去,去追求他的愛情和價值。因爲我知道結局,他沒有走下去,他會被炸死。所以我當時雖然知道了結局,但我依然希望他走下去,走下旋梯。我甚至想站起來爲他吶喊鼓勁。但他還是沒有走下去。

1、看過電影的很多人都在問一個問題:鋼琴師1900爲什麼不肯下船?其實電影最後給出了答案:天呢,你沒有看見那些街道嗎?有上千條!你怎麼去選擇那一個?

2、你知道琴上88個鍵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琴鍵是有限的,但你是無限的,在這些鍵上所能創造出來的音樂,那纔是無限的,這個我喜歡,也是我願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擺在我面前的琴鍵有成千上萬,永遠也數不完的琴鍵。

3、冬天想着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的將至。 所以你們不停地到處走,追求一個遙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我並不羨慕。

是的,鋼琴師不羨慕在城市中的生活。他有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走下去,那麼世界肯定會因爲他而在此沸騰。因爲他是天才。

但我一直覺得是恐懼,是的,這是1900給我們的答案,但我卻不滿足這些答案,因爲我始終認爲1900是因爲恐懼。當1900站在旋梯的時候,看到船外面的世界:高聳的大樓、無盡的街道、看不見的溫暖以及行人急匆匆的樣子,他恐懼了。

恐懼是我們每一個都會面臨的情緒,恐懼意味着不可能。過去,是我們之所以成爲我們的源頭;未來,則是繼續使生活充滿好奇與熱情的理由。但未來是恐懼的。只有當1900在底艙的房間內獨自望着舷窗外的大海時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寧靜。他纔是自由的。正如我們有些人不喜歡離開家一樣,因爲我們不知道離開之後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對未來沒有那種清晰的洞察力,我們我們恐懼對影響未來的每一個決定。

還有一點,我知道1900是驕傲的。因爲太驕傲;不願妥協,於是只有孤獨一途。有人說1900是懦夫,因爲一個男人面對心愛的人畏畏縮縮不敢表白,僅僅因爲害怕岸上生活的複雜和艱辛,這是懦夫啊!這就是我們身邊那些不願接觸社會的附庸風雅、自怨自艾的人啊,但我把這種行爲當成驕傲,因爲驕傲,所以不能妥協。因爲驕傲,所以只有孤獨一途。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8

“古者謂死人爲歸人。夫言死人爲歸 人,則生人爲行人矣。行而不知歸,失家者也。”

《列子 ·天瑞篇》

大海,鋼琴,音樂,愛情,生命,這樣的語詞意象也許本身就攜帶了最浪漫最激盪的情感共鳴。1998年,意大利導演託納託雷拍攝《海上鋼琴師》,與《天堂電影院》、《西西里島的美麗傳說》並稱爲其經典三部曲。“橫看成嶺側成峯”讓我們在此僅以 文藝學的某些角度去重新解讀這一藝術文本。

敘事——回憶錄、高度抽象與其帶來的審美衝擊

在敘事上,影片首先選取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即以第三人稱回憶的方式啓動故事。那是多年後,在一段鋼琴曲的牽引下,一位朋友執拗的記憶。導演以全知的視角爲觀衆解析主角的一生。畢竟是電影,所以講故事的人可以利用鏡頭的剪接完成其敘事成分的取捨:一個被遺棄於海船的嬰兒,在孩提時代接觸船上的鋼琴並無師自通。對音樂近乎瘋狂的迷戀與傳奇的背景經歷所帶來的的獨特心理致使其在海船上渡過一生並最終拒絕上岸與船同沉。以“事件”的角度來說,這算不得複雜的邏輯命題,但要上升爲“故事”層面的敘事,作者對這些事件進行了情節性的內在關係的主觀解釋和填充。影片似乎有一條關於友情的隱線,也正是從這個線頭出發,抽引出故事的整體脈絡:唱片 音樂 海船 耳聞以及目睹的個體情節 由此引出的“回憶”—“轉述”構成影片獨特的敘事方式。這必然會引起一種文本時間與故事時間的衝突。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敘事時間的錯位能更好的把觀衆一起引進故事中,搬把椅子,和樂器行的老頭一道托腮聆聽。

鑑於電影形式的獨特性,我們看到:作者應用了一種類似戲劇中的“三一律”來處理敘事。導演對故事的人物,時間,和發生地進行了高度濃縮和抽象,雖然該劇對地點的絕對統一出於主題內容的需要,但在整個故事背景的概括處理,以及對相關重要意象的抽象方面,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導演的良苦用心。而這種高度抽象濃縮最後也終於帶來了主題的鮮明化。他給了觀衆很強烈的審美衝擊力:主人公首先在電影中就抽象爲一個最基礎最原始的“個人”。這裏強調的是“個人”,作者讓他儘可能少的與現實社會發生關係。這樣一個生於船長於船的人,背景極其簡單。而他所接觸到的“社會”是一種象徵性概念。船上的人告訴他的不同的世事,奇妙的經歷,他都一直只能是用間接獲取的方式聆聽理解感悟。而後又用一種更加虛幻飄渺的方式來表達情感整合後的自己——音樂。這時的音樂,演奏者和聆聽者,就基於共同的敘述話語而終於能“心有慼慼焉”。而作爲審美主體的觀衆,也一定同樣被耳中高高低低的音符打動。因爲此時作品裏所有的故事,經歷,風景,都已被作者具體化,符號化了。載體就是主人公手下的鋼琴曲。這時,所有用心良苦的敘事,終於達到其終極目的,即形成屬於觀衆自己的審美意識形態。

形象——行人與歸人 必然的歸結

電影主人公1900的形象塑造是該劇的一大亮點。誠然,藝術形象是假定的,它不是生活本身。但他來自生活,讓人無不聯想共鳴。從一開始作者就把他定位在一個“遺棄者”的基底上。即便後來1900在船上用音樂度過其黃金時代,但是這個形象本身所包含的悲劇成分卻是作者早就埋好的伏筆。作爲個人,在他被拋棄在船上的一刻起,他就脫離了與現實社會的聯繫。他沒有出生證明,沒有像樣的姓名,不懂得最起碼的物質文明規則。這種特殊的生世背景讓他成了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他幾乎沒有收到任何現實社會對個人帶來的磨損和改變。於是他身上集中了很多人類最本能,最原始的美好和純潔。加上他的生活被音樂這樣的藝術形式填補覆蓋。他本人也就幾乎演化爲一個擁有赤子之心的藝術家。他與世無爭,在他看來,音樂只用來崇敬和表達自我。所以有人找他來鬥琴,他只想敷衍。鋼琴,音樂,成了構築這一特殊形象的重要元素,它們早就隱隱的流入主人公的血脈,息息的化爲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個眼神。

作者曾給了1900一次上岸的機會,他收拾好了行李,帶上禮帽,站在旋梯上,卻終於沒能踏出那一步。有人會扼腕的想象:如果他上了岸會怎麼樣呢?會像他的朋友說的那樣:找到心愛的女子,成家立業, 安詳天年,總不至於最後落得與船同歸。

事實上在這裏,作者是絕對不會讓1900上岸的。他就是一定會從旋梯上退回來。這裏不存在任何“如果”。這一個看起來一時興起的偶然事件包含了無數的必然。“悲劇是一定要有必然性的”既然他從一開始就是一個“零餘者”的形象,那麼,他的結局也就成了一種必然的歸結。在這裏悲劇通過一種意志的力量出現。人被陷在自然的既定的客觀的運轉中無法自拔,如果我們用一種“好人自有好報”的道德因果去臆想這一形象,這算不得悲劇。作者想要的額1900,正是像列子所說的,他是累於世的“行人”,既然人死爲歸,那麼,最後的碧濤也就是這位歸人的“家”。藝術形象也因此完成了一種從相對的虛無到現實的點化。

大海 鋼琴 話語 別緻的審美意象

意象是中國首創的審美範疇,在文學作品中它集中的表現爲某些約定俗成的客觀事物。它所帶來的審美力量比普通話語更加透徹深刻。而在這部作品中,導演反覆在強調這樣一些意象:大海,鋼琴,和主人公睿智的話語。通過畫面詮釋的大海和通過聲道表達的音樂使作爲電影這一藝術形式所特有的,但當它們和作者有心處理的1900的臺詞結合起來時,才真正形成了一種完整的,渾圓的審美意象。海上搖曳的遊船承載着一批批遊客的憧憬和夢想,鋼琴爲不同的陌不相識的人流淌各色曲調,而我們的1900說:琴鍵只有88個,可是我站在旋梯上看到的,卻是一個茫茫不知的世界。還有,兩隻右手怎末彈鋼琴?

這樣的畫面,聲音,和語言,幾乎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加工,因爲它們本身,就是美。

海子曾這樣形容他與海的不可剝離:世界很大,不管有多大,必定有一片海在等我靠近。對於海以外的世界,1900也有自己的底線,於他而言: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 一個太漂亮的女人,一 段太長的旅程,一瓶太濃烈的香水,一曲無從着手的音樂。最終不敵指下簡單的黑白搭配。爆發於感情中的麻木是一種過於殘忍的優雅。故事的最後,1900把自己放生回到海里,那是整個世界對他所有的寬容;作爲一部文藝片的落幕,多少帶點不可言狀的美麗而又不驚波瀾。

可不可以說?行人累於世已久,終得歸。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9

故事從1900開始。從1900這個數字開始?不,不是。它不是個數字,而是一個人名,一位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再準確點,是一位從沒有下過船的偉大的鋼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長,永遠一身西裝革履,對鋼琴和音樂有着超於常人的天賦和熱情。他熱愛大海,熱愛得甚至從未下過船。

或許他對陸地並非懼怕,並非恐懼,有的只是無所適從和一臉的茫然。他的人生過於悲壯,以至於和那艘從未下過的船同歸於盡。朋友的勸說沒有起絲毫的作用。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在哪裏 ? 我能看到嗎 ? 就連街道都已經數不清了,找一個女人,蓋一間房子,買一塊地,開闢一道風景,然後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選擇,太複雜的判斷了,難道你不怕精神崩潰嗎 ? 陸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個女人,一條長長的航線,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也不願意在一個找不到盡頭的世界生活,反正,這個世界現在也沒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來,不是因爲我所能見,而是我所不能見。”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無法看見盡頭。盡頭?拜託!拜託你給我看它的盡頭在哪?當時,站在舷梯向外看還好。我那時穿着大衣,感覺也很棒,覺得自己前途無量,然後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沒問題!可是,阻止了我的腳步的,並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麼?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裏,什麼東西都有,可惟獨沒有盡頭。根本就沒有盡頭。我看不見的是這一切的盡頭,世界的盡頭。”

——Nineteen Hundred

使這部電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優美而華麗的音樂,雖然它至始至終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厭的人生觀和陸地至始至終奇怪的理解。真是這些,使我夜闌時難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帶幽默的話語,卻是我心中最難過的記憶。

故事中他唯一愛着的女孩無疑是幸福的,雖然她可能永遠不知道他愛她,更不知道那個冒險半夜闖進寢室去吻她的人是他,這些美麗的剪影讓人落淚。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這裏,請一定要去看這部電影,《海上鋼琴師》。那份美麗的悲哀和永世的溫存,值得珍藏一生。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0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動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滿腦子的思緒卻不知從何整理,《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讓我欲罷不能欲言又止的電影。

看完影片之後,我的唯一感覺是孤獨,真孤獨。但是1900真的孤獨嗎之後的很多時候,我都覺得他不孤獨,他有滿滿的用之不盡的音樂的靈感,有無數的才華和無數的流動的音符。他其實不孤獨,他讓我們孤獨,沒有天才的華麗沒有天生的不俗沒有特立獨行的資本,沒有充盈的內在沒有在這個世界得到認可和滿足,所以我們孤獨;我們從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飄忽,所以我們孤獨。

作爲這世上存在的一個人,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種各樣的稱號和身份。出生的時候父母爲我們取了一生的代號即名字,我們要上戶口登記註冊,等到十八歲了要去辦理身份證;我們在學校是學生工作了又要評職稱,我們被別人介紹時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個纔是真正的我呢當這些東西都被去除之後,我們還是我們嗎我們還能找到自己嗎1900是一個沒有出生證明的孩子,他不屬於哪個國家也沒有我們傳統好處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資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跡,可能也沒有多少人記得他的存在,他也沒有一座存放他遺體的墓穴,但是他卻實實在在地存在過,真真實實地活過,他用什麼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覺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義思想的體現,他藐視規則,藐視這個社會認可的規則,他害怕上岸其實是拒絕上岸,藐視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於外界對自身的認可,他能夠輕易打敗爵士樂的開山祖師並對他表示鄙夷,他能夠靠他的才華賺取無數的名利但是他拒絕音樂與自身的分離,他能夠用音樂去探究所有人的心靈,能夠在音樂裏去旅行,能夠尋覓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沒有常人那樣去要去追,他輕輕地將這些丟進了大海,他將邁向陸地的腳收回。

在存在主義者看來,人生活在一個與自己對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確定的。絕對自由的人也是煩惱和無所依靠的孤獨者。人雖然有選取的自由,但他應對的未來的生活卻是混沌而沒有目標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來,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實的終結就是死亡。死亡作爲人生的最後歸宿,對於個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處。所以存在主義者都是悲觀者,在他們眼裏,人生是一場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場杯具,是他自己能預料到的杯具。“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是因爲所不見,是因爲看不見的東西。連綿不絕的城市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上了岸,何去何從愛一個女人,住一間屋,買一塊地,望一個景,走一條死路,太多的選取我無所適從。漫漫無盡,思前想後你不怕精神崩潰那樣的日子怎樣過我無法遺棄這艘船,寧可遺棄自己的生命。”

我喜歡閉上眼睛,反反覆覆地聽1900幫忙好友克服暈船時彈奏的鋼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隨着海浪起伏搖擺。那時的音樂是能夠將人吞噬的,讓你忘乎所以讓你自由自在,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讓你無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飛翔,能感受到旋轉,能感受到跳躍,就想初春的遠行,夏日的衝浪。那裏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爲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後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其實是孤獨的,是我們心裏無處安放的孤獨,不被這個世界所認可的孤獨。1900是孤獨的,所以他選取一輩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們呢我們沒有一座屬於自己的城,讓我們來安放我們的孤獨,讓我們來逃避自己不喜歡的一切,所以我們比1900更孤獨更可憐。

很多時候,這個世界再繁華再喧鬧,我都只是一個人彷彿置身孤島,這時我那麼孤獨但卻沒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這個城市越來越鄙棄孤獨,它不允許你孤獨它不給你時間孤獨,它讓你覺得孤獨是可恥的,它要讓你融入外面喧囂的海洋戀愛的洪流,它要你和別人一樣,上岸,走同一條路,一條望不到盡頭的路。

你拒絕融入,那麼你就要承受雙重的孤獨,外在的內在的,所以你更孤獨。而融入,那是一輩子都不會快樂的旅程,你踏着陸地是那樣的輕飄飄,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還是孤獨,無處安放的孤獨。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1

第一部電影,有讓我想看第二遍的衝動。

影片以三人稱的敘述開始,敘述了人們對美國的渴望。新奧爾良,美國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這樣一個包容的城市卻容不下1900。一個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遺棄在一條豪華輪船貴賓艙的鋼琴上,卻被輪船最底層的黑人添煤工人收養了。影片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具有強烈的象徵意義,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鋼琴就是他的媽媽

“什麼是孤兒院?”“孤兒院像監獄,關沒孩子的人。”;“什麼是媽媽?”“媽媽就是馬,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馬,你賭她絕對贏。”一開始爸爸Danny給1900的世界觀念就是與普世價值相反的,早已經在1900的潛意識裏刻下了“船是整個世界而陸地是不可登上的船”這樣的觀念。在爸爸出現意外死了之後1900開始展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賦——鋼琴演奏。準確的說,是鋼琴和船一起組成了媽媽這個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再了鋼琴和船的身上。

爲什麼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可惜當時我還沒看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過無數次,影片中通過畫面表現出來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敘述者也就是1900之後的同事兼好友Ma_上船的時候,因爲這次靠岸纔有了這個故事和1900這個人,因爲是Ma_向岸上的人講述了1900的故事,讓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後Ma_問1900“你爲什麼不下船?你應該去看看這個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開始問自己,但他給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時間都花在質疑上,有些事情無須強求。”他真的是這麼想的麼?他是不敢質疑。不敢質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質疑他的職業——海上鋼琴師,也就是不敢質疑他媽媽。而在他心裏有些觀念一直在被動搖。和農夫的那場對白髮生在經濟艙的鋼琴邊,就1900和農夫兩個人。農夫說:“幾年前我只懂耕種,我的世界就是那一畝地,我從沒見過大城市。”這句的潛臺詞其實是“1900只懂彈鋼琴,他的世界就是這隻輪船”。這是1900的自問。但是1900面對農夫說的話,回答卻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個朋友和你一樣。”這個“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實際上是不接受現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卻離不開自己的媽媽。農夫爲了自己的小女兒外出闖蕩,說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麗並被海洋的聲音所震撼。“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海洋的聲音”這是1900的回答。真的麼?從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卻沒聽過海的聲音?我想,這裏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夢想。農夫告訴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變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畫面呈現的是1900對一個女子的送別。別人爲他的琴聲錄製唱片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個女子,悠揚動聽的琴聲表達了1900對女孩的愛慕。他想要把錄製的唱片送給她,卻一直沒有勇氣開口。他半夜跑到船艙偷偷的吻她,在船上遠遠的望着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個農夫的女兒,在女子下船的時候他像女子求證了這個猜想,看得出女子對他也頗有好感,但手裏拿着唱片卻最終都沒能把禮物送出去也沒能下船追那個女子。他在船上遇到過無數的美女爲什麼偏偏喜歡上了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爲什麼又恰好是農夫的女兒?因爲這個女子象徵着“自我”,農夫爲了他女兒出來探索、闖蕩去新奧爾良尋找自由,而1900也對她有無限的渴望,只是他沒能克服自己的膽怯,他把唱片折斷了,也斷了自己的夢想。這次送別對1900來說是個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失敗了。然後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陣子之後,1900終於決定下船了,去尋找新的世界。他和Ma_聊自己下船之後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船靠岸後,船上所有的員工都與他告別替他高興。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住了,影片進展到這裏變得十分揪心,觀衆最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視着自己嚮往的城市,他猶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卻穩穩地落在了水裏,然後他徹底絕望了,轉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呈現故事,Ma_站在現在的時間裏講述着過去的故事,而現在的故事仍舊在繼續。那艘船經歷了戰爭,已經破舊不堪,準備被爆破。過去和現在兩個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匯了。Ma_去廢棄的船上瘋狂地尋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還在船上。破舊的船艙裏全是廢鐵和積水,Ma_用留聲機在船艙裏放着被1900折斷的唱片,音樂放遍了每一個角落,然後他們相遇了。

他爲什麼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裏?當初我下定了決心下船,下船的時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難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沒看見的景物。”,“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郁的香水,是我創造不出的旋律,我永遠下不了船。”他從一出生就不被這個世界所承認,他是被遺棄的孩子,面對拋棄自己的那個世界他充滿了渴望也充滿的無力。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最沒有勇氣去爭取的。他對陸地的排斥實際上投射出的是他認爲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接納,他沒有勇氣去擁抱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在離別時,在他對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納的。他不知道自己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他的能量都固着在了戀母情結中,似的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面對這個世界。最終,在自由與死亡之間他選擇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個情節,他在那個情節中一次又一次輪迴,直到死去。

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個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這樣的名字麼?影片中時不時出現荒誕的情節,這讓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爲一個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爲一個子人格,他是Ma_的子人格,是我們每個人的子人格,他包含着我們的慾望、無比渴望卻不被自己承認的慾望,故事的結局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遠都下不來,我們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永遠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開始就感動了我,越往後情緒堆積的越多,終於忍不住在最後那段看似平靜的場面中爆發了,影片結束之後都無法平息。影片敘述很緊湊,兩個小時每個場景都很經典,鋼琴演奏在作爲影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達情感渲染氣氛推動情節上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長這麼大寫的第一個影評,我沒辦法把每個覺得精彩的地方寫下來,因爲真的太多了。我沒敢看別人寫的影評,我怕看了之後就不能最真實的表達自己最及時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幾遍之後會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後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將感受寫下來,是怕任何時間或事情的打擾讓我忘記此時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對或者錯。

我打算將這部影片好好珍藏。

觀看海上鋼琴師體會 篇12

1990年,海上顛簸了許久的乘客,在濃霧中,看到了若隱若現的自由女神像,船上的遊客情不自禁高聲歡呼,一掃長途跋涉的疲累,家,就在女神像的後面,那個有着無限可能、無限希望的地方。

維吉尼亞號是往返歐洲和美國之間的一艘輪船,無數的移民搭乘這艘輪船,漂洋過海,來到紐約。

1920__年,鍋爐工丹尼,撿到一個棄嬰。丹尼給孩子取名叫:1900,從此,他就生活在這艘輪船上,丹尼,就是他的父母,大海,就是他的故土,而他的國際,則是:世界。

8歲時,丹尼離開了他,也就在這個時候,他展現了對鋼琴有着驚人的天賦。27歲時,他的名聲就已經傳播開來,海上有一個超棒的鋼琴家。

所以踏上維吉尼亞遊輪的乘客,都會聽到1900和他美妙的琴聲。他日常工作,是爲頭等艙的貴族豪客們服務,鋼琴演奏,本就不是窮苦大衆所能負擔得起的娛樂。

但他卻常常在工作之餘,溜到三等艙,爲大家演奏,儘管這裏雜亂無章,擁擠不堪,但這裏卻能給更多的人,帶去旅途中的慰藉,享受難得的輕鬆愜意。

輪船靠岸,所有乘人急急忙忙,一擁而散,就連水手船員,也要回家短聚,到最後,都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1900.

遊輪彷彿是世界的縮影,雖然他從未踏足陸地,但每天都有無數人與他擦肩而過,他能感覺到人們的歡笑、悲傷、有人抱怨世道坎坷、也有人對未來充滿期待……1900已經看到了世間的人生百態。

他也曾眺望着高樓林立的都市,也曾想過,裏面可能會有自己的一個小窩。

他也曾爲了一個心愛的女孩,拎着行李箱,走下船梯。可就在他即將踏足陸地的一瞬間,還是改變了初衷,轉身回去了。

陸地就那麼可怕嗎?並不是。看起來無限延伸的城市,什麼都有,唯獨沒有盡頭。那縱橫交錯的街道,該往哪兒走?哪座房子是我的?哪個地方屬於我?那裏會有怎樣的風景?一切的未知,一切的不可控,都讓他茫然不知所措。

但對於鋼琴,彼此就相當瞭解,鋼琴上有88個有限的琴鍵,卻可以彈奏出無限的音樂。而城市在他的面前,彷彿是看不到盡頭的琴鍵,對於他掌控不了的“琴鍵”,他只能選擇放棄。

榮獲22個國際獎項,時隔20__年的這部經典之作,再次復映,其魅力依舊不減當年。

1900生在海上,長在海上,此刻他就是這裏的主宰,暴風雨中,輪船搖擺顛簸,行走在這裏都要踉踉蹌蹌,1900卻可以在這裏暢遊滑行,彈奏出最美的旋律。

很多時候,我們認爲,爭取更多的可選項,纔會有選擇更多幸福的話語權,但本片告訴我們,太多的選擇,反而會讓你迷失方向,就如同城市裏沒有盡頭的街道,不知道哪一條,纔是通往幸福的捷徑。

影片的最後1900跟唯一的朋友道別,他們臉上帶着微笑,但他們心裏明白,再見已不可能。

今天是《海上鋼琴師》在國內復映第三天,目前累計票房5600萬,被《大約在冬季》給打壓兩天之後,今天第一次成爲票房冠軍,相信這部經典,會在未來幾天,有領跑票房的趨勢。

這麼好的電影不看,你還想看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