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8W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

5月19日在泰安市第六中學聽取了於鬆老師的《手持設備在數據統計中的運用》的觀摩課及北京教育學院王長沛教授的《教學實驗室在教學中的運用》的講座。我們收穫頗豐,深有體會。下面我談談我的幾點心得。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通用16篇)

一、混合學習觀

混合學習“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數字化或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也就是說,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啓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爲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其目的在於融合課堂教學和網絡教學的優勢,綜合採用以教師講授爲主的集體教學形式、基於“合作”理念的小組教學形式和以自主學習爲主的教學形式。它轉變了學生的認知模式、學習方式以及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角色,是學習理念和教育理念的一種提升。混合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開展多渠道、多形式的師生、生生以及人機互動,由於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教師也由原來的課堂主宰者和知識傳授者轉變爲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相比於傳統的教學模式,混合學習具備學習資源提供的靈活性、爲個別化學習提供支持以及提高教學效率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徵。

混合學習強調通過學生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結合來強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這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不謀而合。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爲中心,重視學生認知過程的個性化差異,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因此賦予學生高度的自主性,要求學生具備高度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即自主學習能力。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往往離不開教師的指導,針對多種教學模式教學效果的對比研究也發現,單純的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效果並不好,甚至比“以教師爲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還差,而不同教學模式的綜合應用往往能取得喜人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要處理好自主學習和麪授學習之間的關係,折中的辦法就是將兩者以一定的比例按照某種模式進行整合,也即開展混合式教學,將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和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統一起來,信息技術的教育應用爲這種統一創造了條件。

二、混合教學模式設計

混合學習模式下的課程設計以教學目標分析、學習者需求分析和特徵分析爲基礎,以特定的學習環境爲前提,必備的要素包括完善的網絡環境、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包括網絡教學平臺、網絡教學課件、網絡教育教學資源庫、網絡試題庫、網絡交流平臺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和的具有一定信息技術素養的教師,其中計算機網絡環境和多媒體教學設備是平臺,網絡教學資源是載體,教師是靈魂。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將信息技術與上述各要素融合起來,經過精心的教學設計,形成新的教學結構,以改善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餘勝泉等認爲網絡環境下混合式教學主要有建構性學習環境設計、課堂教學、在線和發展性教學評價等四個主要環節;黃榮懷等認爲混合式學習是由課程導入、活動組織、學習支持和教學評價四個關鍵環節構成。

三、混合教學模式

信息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模式的變革,作爲相關學科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改革的促進因素,信息技術還從課程的層面促進了學科教學改革。混合學習模式下,以計算機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爲主,還是以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爲主?這取決於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的程度應根據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具體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具體教學情況靈活匹配、動態調整。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2

這次有幸參加在肥城開展“混合式教學”聽課活動,聆聽各位名師的現場教學課,收益很大,就這次的學習成果從以下幾點彙報:

1、結合多種學習內容的優勢

混合學習可以提供多種學習內容,使不同的學習內容形成互補。學習者既學習結構性強的知識體系,如通過接受實時講授和學習網絡課件,又接觸大量信息資源,如通過搜索網絡資源,有利於培養他們的終身學習能力,這一點對於成人學習者是至關重要的。混合學習還使學習者一方面獲得系統的知識,同時也能接觸到最新的發展動態,使學習內容接近領域的發展現狀,接近學習者的工作實踐環境。學習者經過這樣的學習後,可以馬上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學習內容適應了學習者的需要,就會引發學習者的內在學習動機,實現良好的學習效果。

2、滿足學習者多種需要

學習者具有不同的個性特徵和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的要求。有的學習者希望進行自定步調的學習,而缺乏學習自覺性的學習者則希望有更多的監督機制;有的學習者只需要瞭解一些信息,以更新知識結構,而有的學習者則需要與同行進行交流,甚至動手操作實驗設備,以培養必要的技能。單純的E一learning方式是不能實現這一點的。首先,單純的在線學習易於產生厭倦,導致較高的輟學率,許多學習者在獨自學習時感到孤獨、缺少集體歸屬感,他們渴望與人探討問題。其次,學習者需要的人際交流和實驗設備難以在E一learning學習方式中獲得。信息性的學習內容最好採用自定步調的學習模式;而技能性和程序性的學習內容則需要開展實踐活動,進行人際交流和互動,以利於技能的形成。混合學習正是爲這種需要提供瞭解決方案,它可以有效地提高人們的學習興趣以及學習效果。

3、促使學習者使用新技術

混合學習方式結合了傳統技術和新技術,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特點選擇包含不同技術手段的學習方案,給學習者以充分的選擇空間和適應時間。學習者可以在己掌握技術的基礎上,逐漸熟悉和接受新技術。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3

20xx年11月20、21日兩天,我有幸去江西師範大學參加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課程,課程名稱爲“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主講老師爲復旦大學蔣玉龍和許肖瀟兩位教師。這次的培訓包含兩天集中視頻學習及一週在線學習,個人感覺受益匪淺。兩位指導老師的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如春風化雨,滋潤着我們焦渴的心田,讓我飽嘗精神大餐。首先,我想感謝學校給了我這個學習和進步的機會。其次,我就參加培訓後的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

1、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懂得了什麼是“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爲自己的教學方法改革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所謂“互聯網+混合式教學模式”即通過互聯網將課程在線化,藉助在線,實現課堂翻轉的一種大學教學新常態。本人在日常教學過程中也會錄製一些案例操作視頻提供給學生課後學習,但是沒有在線化,通過本次培訓萌生了嘗試在線的教學改革念頭。

2、通過這次培訓使我明白了爲啥要做在線課程。

蔣教授用三個“效率”回答了這個問題,即提高備課效率、授課效率及學課效率。目前高校傳統授課多注重教師的教學外在而忽略學生的學習體驗。概括起來即爲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以教師爲中心的一次性廣播式教學,與學生缺少有效互動,教與學脫離,教師只負責教,根本不管學生學的怎樣,也很難監控到學生學的情況,教、學效率低下。二是學生缺少預習,時空固定,學生屬於被動學習,很多學生大多時候在課堂上根本聽不懂課,但一次性教學使得學生沒有重學的機會。

解決以上問題的良方就是建立在線翻轉課堂教學。以學生爲中心,提升學習體驗。結合線上、線下學習,混合過程,有效促進線上線下的互動,提升教學溫度;教師自己建課、管課、參與互動、組織課堂,變身導師,側重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自由、自主、自如的學習;週期性任務驅動,全程保持緊密學習狀態;自控能力、學習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鍛鍊。蔣教授通過自己的一門已實施的在線課程教學實踐歸納了建立在線翻轉課堂教學的成效:一是通過網絡可提前釋放知識點級的課程講解和閱讀資料,讓學生有的放矢,但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預習。二是通過在線課程管理軟件可以及時瞭解學生課前預習的學情,這決定了能否實施課堂的翻轉,只有學生提前瞭解講課內容,並帶着問題聽課,才能實現課堂的翻轉。三是小班化、任務驅動、分組講解,有效的組織實施,學生變老師,老師變導師,重複體力勞動變創新智力活動。四是後臺大數據讓教師對課程知識點,對學生個體情況瞭如指掌。

3、通過這次培訓使我初步瞭解瞭如何構建在線課程,實現混合是教學。

首先,需要有軟硬件的`支持,包含高性能的電腦及word 、camtasia studio、視頻錄製軟件、批量換名軟件等。

其次,錄製形式多樣化的教學視頻資料,索引化、碎片化的課件等,精心設計的教學任務等資源。

再次,要構建完善的在線課程目錄,包含課程定位、課程信息、課程團隊、課程大綱、課程內容、課程內測和課程上線。

最後,要學習如何使用軟件來實施和管理在線課程。在此蔣教授以自己的在線課程詳細的介紹了軟件的使用要點。

爲期兩天的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也領略了新時代的教學新方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半脫離課堂,不再單純的課堂授課方式,讓學生的學習空間更廣泛,思維更開拓。而我們也能迎來新時代的教學方法

南昌工學院:李素明 20xx年11月22日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4

“混合式教學”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互聯網絡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這種教學方式要求老師在課程設計和知識傳遞中,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進行融合,使教學過程“線下”(面授教學)與“線上”(網絡教學)有機結合,並根據學生特點達到一個合理的學時分配。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科學地、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混合式”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實可行的。

一、加強操作,培養創新意識

兒童的思維源於兒童的動作。正像人們常說的“心靈手巧”,其實手巧也會使心更靈。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兒童的智慧在兒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兒童思維的鏡子。因爲手的動作是和思維活動直接聯繫的,信息從手傳導到大腦,又由大腦反饋到手,二者之間是雙向聯繫,這種聯繫越多越能促進兩方面發展。因此,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於學生的思維發展是極爲有利的。

二、引導探究,啓迪學生思維

現代教學論認爲,教師是引導者、促進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再是隻看教師的講授水平,更重要的要看教師能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他們積極地思考問題,獨立地獲取知識。這就要我們根據學生的認識結構,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學生就能逐步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設疑激思,啓發誘導,在知識的關鍵點加以點撥、疏導,排除學生思維障礙,適時組織學生開展討論,鼓勵學生勇於發表自已獨到的見解,誘發學生內在的智力潛力,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獨立、主動地探究新知,並形成新的知識結構。教師要重視啓發誘導、設疑、激思,讓學生通過參與、思考、探究,主動地獲取知識並使知識內化。

三、發現質疑,培養思維的創新性

思維是從發現問題開始的,兒童提問表明兒童在對事物進探索、思考,在尋找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這正是思維的表現形式,也是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端。教師在教學中要經常鼓勵學生多問幾個爲什麼,大膽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儘量獨立思考,不盲從,不迷信,敢於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去發現、創新。教師可以在觀察的過程中讓學生質疑,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後質疑。

總之,數學探究活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手段之一,提供包括社會、校園、家庭、網絡(軟件)等環境,引導學生進行多層面、多維度、多渠道的混合式探究學習,對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着深遠的影響。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5

20xx年3月25日,學校組織全校老師參加混合式教學的培訓,主講老師爲山東師範大學的博士。趙老師幽默風趣的語言、生動形象的視頻教學,循循善誘、娓娓道來,讓我對混合式教學有了一個全面深入的瞭解。讓我受益匪淺。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學習和進步的機會。

科技進步日新月異,隨着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們人類的思維、生活、學習方式也在發生着變化。順應時代的發展,教育發生了變革和創新,構建了網絡化、數字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混合式教學應運而生,並且成爲一種逐漸被關注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理念。混合式學習是指以教學目標爲導向,在多種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學習內容、學習者及教師自身條件,混合“面對面教學”、“網絡學習”和“實踐”三種方式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它將面對面教學和網絡學習進行了有效整合,提高教學與學習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

人類的教育經歷了三個階段:

(1)農耕文明—教育1.0時代:私塾教育

(2)工業文明—教育2.0時代:班級授課制

(3)知識文明—教育3.0時代:個性化教育。個性化教育的課程重構和教學變革通過微課和慕課的策略實現,通過翻轉教學和混合教學來實現。

“混合式教學模式”即通過互聯網將課程在線化,藉助在線,實現課堂翻轉的一種大學教學新常態。現在大多數高校傳統授課多注重教師的教學外在,而忽略學生的學習體驗。與學生缺少有效互動,教與學脫離,教與學效率低下。解決以上問題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微課和慕課。以學生爲中心,提升學習體驗。結合線上、線下學習,混合過程,有效促進教師與學生線上線下的互動,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自己建課、管課、參與互動、組織課堂,變身導師,側重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自由、自主、自如的學習。趙老師歸納了建立在線翻轉課堂教學的成效:一是通過網絡可提前釋放知識點和閱讀資料,讓學生有的放矢,自主完成高效的預習。二是通過在線課程管理軟件及時瞭解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學生提前瞭解講課內容,帶着問題聽課,才能實現課堂的翻轉。

趙老師的講解讓我收穫頗豐,也領略了新時代的教學新方法。在不久的將來,學生可以半脫離課堂,不再是單純的傳統課堂授課方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思維開拓。而我們將能迎來新時代的教學方法。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6

“心得”一詞出自《呂氏春秋·先己》:“故心得而聽得,聽得而事得。” 現指工作或學習中的體驗和領悟到的東西。在我聆聽了北京教育學院的呂俐敏博士關於“聚焦漢字教學,提升專業素養”的專題講座後,更理解了“心得”一詞的含義。我們都知道,只有我們的“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漢字的起源是原始的圖畫,原始人在生活中用來表達自己的“圖畫”形式。慢慢的`從原始圖畫變成了一種“表意符號”。

我比較關注識字教學,但是有些現象着實讓我擔憂:有的老師把講讀字與認讀字混爲一談;有的老師只是盲目地讓孩子描紅而不從興趣出發,走他孩童時期識字的老路;有的老師方法單一,所有的左右結構的字都用加減法記憶,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興趣就在單一枯燥的加減中慢慢地消失了激發孩子的興趣,教會孩子方法是我們教學的催化劑。

在一次識字教學評優會上,經歷了幾節大同小異的課後,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讓評委眼前一亮:一位老師在黑板上寫出“家”字,讓學生猜這是什麼字,學生看了半天,沒人猜得出。老師接着寫“家”,學生紛紛笑着說:“裏面有豬、豬!”可還是猜不出究竟是個什麼字。老師笑了,接着寫,全班學生屏息凝神,聽課老師也瞪大了雙眼,當老師的“家”字還沒停筆時,孩子們已經喊上了:“家,這是家字。”隨後老師又寫了一個“家”字,並告訴學生:“這四個字都是‘家’字,我是按照由古到今的順序寫的。最早的一個是甲骨文,是我們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文字。你能猜猜它爲什麼這樣寫嗎?”孩子們開始想象這一環節是我們看到了字理識字的廣闊天地。

我在想:漢字識字教學究竟該教什麼,怎樣教?才能讓孩子接觸到漢字文化,品出一點漢字的韻味,激發學習漢字的興趣。呂老師的講座給我打開了一扇窗,字理教學完全能成爲識字教學的亮點,就是從孩子角度出發,當他了解漢字背後有趣的故事,讓他愛上漢字,瞭解老祖宗留下了一筆多麼寶貴的財富,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在呂老師的報告中,她結合學員的姓名及國小語文識字教學實例,從文字學角度進行了鞭辟入裏的分析,指出了識字教學過程中存在的錯誤傾向,例如有的對漢字進行了錯誤的歸類,把形聲字說成會意字,或把會意字說成形聲字,有的違背造字規律隨意解釋,任意曲解漢字的偏旁和部首等等。呂老師明確指出,一種不合理的識字教學可能對學生學習漢字造成長期的不良影響。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漢字的形體不是隨便畫成的,而是遵循着一定的原則和方法的,也就是說,漢字的構形有一定的理據。如果我們在漢字教學中把漢字的構形理據分析出來告訴學生,讓學生知道某個形體的構形原理及其演變過程,這就是字理教學。我們所說的“字理”實際包括構造之理和演變之理兩個方面。動態演變是縱向的,貫通古今的;而靜態構造是橫向的,可以分爲字源構造、歷變構造和現實構造等不同的構形模式。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7

國小的作文教學對學生以後的學習、工作、日常生活都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而現今,“無話可說,無處着手,無事可寫,害怕寫作文”是對大多數國小生面對作文的深刻描繪。那麼,如何從根本上扭轉這種局面呢?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形成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希望能和大家共同交流分享,以期相互促進。

一、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能力,讓學生具有一雙慧眼

國小生的生活是“家庭―學校”式生活,這種生活模式導致其所見所聞有限,下筆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時間長了就產生對作文的畏懼感。因此,爲了讓學生有話可說,能結合自身觀察和經歷寫好作文,語文老師就要讓其養成熱愛生活、熱愛觀察的好習慣。例如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二――“將你調查瞭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形成一篇習作”。民風民俗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學生可以通過傾聽別人的談話、自己的課外閱讀以及親身感受了解到一些節日習俗、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飲食、民居、還有新穎別緻的民間工藝品等,就絕不會在寫作時無話可說。所以平時我們要注意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使其具有一雙慧眼,而且在互聯網全面普及的今天,更需要學生擴寬信息來源渠道,多方面、多視角蒐集信息,瞭解信息。

二、加強日常口頭作文訓練,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經研究表明,國小生的口頭語言發展優先於書面語言的發展。因此,在日常的語文作文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特點,讓學生多說,在多說的基礎之上再讓學生寫作,而且說的方式可以多樣化。例如,同桌對說、個人自說、班內交流等,說的內容也不僅僅是作文的實質內容,可以包括選題的原因,大致的提綱等。我們現在所使用人教版的國小語文教材就非常重視對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即口頭作文的訓練,任何一篇習作都是要求在與大家交流的基礎之上,然後再進行習作。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其效果是明顯的,通過說和學生相互之間的交流,學生的寫作思路更加清晰了,學生的寫作內容更加豐富了,而且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漸漸提高。

三、重視閱讀教學,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習慣

杜甫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良好的素材積累是寫好文章的關鍵。人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下冊的口語交際?習作四要求學生“以‘學會生存’四個字進行聯想,說說從報紙、雜誌、媒體上所瞭解到的有關自我保護的事情,我們可能會遇到哪些危險或災難,應如何應對,並行文”。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量,沒有掌握必要的閱讀方法和技巧,沒有通過閱讀蒐集必要的信息,那麼進行口頭交流以及寫這篇作文對於國小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閱讀教學,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要教會學生如何閱讀,通過導讀、課例點評、讀寫例話、基礎訓練等環節教會學生讀書的技巧;另一方面,在課外還要多開展讀書活動,給學生指定相關書目,例如國內外的名著,讓學生學寫讀書筆記。

四、改進作文評改模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國小生對於外界的評價是非常重視和敏感的,老師應重視作文的批改工作,並通過批改工作來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現階段比較理想的評改模式是:首先,學生自評,學生初稿一般存在着一些明顯的不足,例如未考慮到詞語的錘鍊、修辭的應用等,通過自己檢查推敲,一般是可以發現的;然後,同學間交互評改,學生之間是平等的關係,無拘無束,可以充分闡述彼此的見解,通過彼此的互相評價,無疑能給自身以啓發,進而對習作進一步修改;最後,教師在前兩次評價的基礎上給予認真的評價,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表揚其文中的閃光處,用商量討論式的語言指出文中的不足,這樣,學生不僅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而且即使是文章中的不足,商量式的評語也能讓學生容易接受,之後會更加仔細地進行推敲,對文章進行完善。

總之,在國小語文作文教學中,我們需要從以上四個方面進行完善,只有做到了以上四點,國小語文的作文教學才能真正獲得較好的成效,進而有利於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8

國中美術教學的改革 從目前國中美術教學的實際來看,美術教學仍然存在着許多的問題,學生大多是以被動方式進行學習,沒有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通過幾年的探索與實踐,我總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

一、 在教材的形式和內容上,可進行更加活潑、富有創意和時代氣息的設計與製作

目前的國中美術教材雖然與傳統教材相比也有過一些小小的變化。實際上,美術教材與其他學科的教材相比,完全應該做到比其他教材更加美觀、設計新穎,讓學生愛不釋手。現在的美術教材是按欣賞繪畫工藝來編排的,這三方面又分別劃分成一定的課時,每一課時又有相應的知識點和具體作業要求,這樣雖然知識點編排很系統、具體,但形式顯得呆板,內容也略顯單一。爲了使每一世課的課堂容量更豐富,形式更加活潑多樣,如果每一節課都能設置一些小欄目,如:“畫家秩事”“美術故事”“繪畫小技朽”“筆墨遊戲”“畫種簡介”“每課一畫”等,不但在版面設計上更加美觀,課堂容量更加豐富,學生學起來也更有趣味性。爲了使教材內容更富有時代氣息,更爲學生所喜聞樂見。還可增加“卡通天地”欄目,把中外優秀的動畫形象介紹給學生,也可設置電腦繪畫方面的內容,或是推薦一些美術教育網站的網址,讓學生可以通過更多渠道瞭解更多美術方面的住處和資料。當然,形式的豐富多樣應以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爲原則,但要兩者兼顧也並非難事,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水平的,對學生髮展有用的,學生感興趣的知識和技能,想念都會受到他們的歡迎與喜愛。

二、 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正確引導,提高其創作能力。 對於學生來講,他們所描繪的每一個點、每一條線都是一種內心世界的反映,是一種情感的外在體現。作爲美術教師應該認真的看待,細心體驗,不可忽視。教師不應該打斷貿然批評學生,而應該站到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現代心理學表明:國中學生的情感的實踐性和堅持性較差,依賴於成人的監督,因此,對於學生這種發自內心的對美術的喜愛之情和表現欲,教師千萬不要粗魯地打斷,應給予正確引導、及時進行表揚。在教學實踐中,我喜歡站在學生的心理角度上,去發現學生的獨特視角和情感,用教學手段去激發學生強烈的創作慾望。

美術教學應該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瞭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正確,提高他們的創作能力,讓學生的心靈得到自由,讓美術成爲他們抒發性感、表現個性的載體,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開心。

三、 在教學要求上,把培養審美創造力與基本技能訓練統一起來

中國的傳統教育不重視對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這已是公認的事實,而今天時代不同了,面對新的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戰和國際競爭的挑戰,對青少年創造力的培養已經並還在引起空前的重視。中國小美術教育的目標是什麼?是“雙基“的訓練還是創造力的培養?其實,這二者都不可偏廢,應將它們有機地統一起來,。那麼,怎樣實現這個統一呢?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努力:

第一,要以創造力培養爲中心,不可否認,現今的美術課堂上學生所受到的訓練絕大部分是模仿式的專業技能訓練,教師和家長往往也以“畫得像不像”作爲評畫的標準。因此,美術課堂教學迫切需要改革的便是突出創造力的培養。

第二,要有計劃地輔以必要的技能訓練。藝術美的要義是形式美(如線條、色彩、造型、構圖等),形式美的實現依靠技能,如果沒有一定的繪畫技能作爲基礎,學生往往會“眼高手低”,今後在藝術表達上力不從心。因此,也不能爲了鼓勵創造而拋開技能訓練,“以不教爲教”,而應當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掌握紮實的知識技能。

第三,技能的指導和訓練應服務於審美創造力的培養。國中美術課堂所面對的學生中有極少數將來可能從事美術專業工作,對於他們來說,掌握紮實的繪畫技能是必要的。而絕大多數學生將來所從事的會是其他各行各業的工作,繪畫技能在他們的工作中會用得很少,但美術課所給予他們的敏銳的觀察能力、豐富的想象能力和突出和創造能力是他們從事任何一個職業都必備的基本素質,因而技能訓練應服務於創造力的培養。

四、 拓展教學空間,做到教學空間,做到多學科和整合,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在教學中,我積極嘗試,例如美術和音樂同屬於藝術類,他們雖有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的區別,表面上似乎很難說有什麼聯繫,然而由於美術與音樂在節奏、韻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許多教育工作者已從音樂中得到啓發,音樂可以用繪畫作品爲題材,繪畫也可

心通過音樂來表現。美術是一門視覺藝術,理解美術知識可以很直觀地利用視覺,但畢竟它是一門感覺藝術,有很多感性的東西要理解,所以說,音樂能給它直到一定的輔助作用。例如,講到色彩的冷暖給人的感受時,因爲感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透徹,所以這時適時地加入音樂的因素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課中出現一組暖色調的畫面,讓學生去理解談感受,大多數學生只會談到“比較暖和”,這時教師可以用一段激情的音樂作爲背景音樂,讓學生邊聽音樂邊欣賞畫,效果則大不一樣,他們感受到了火一樣的熱情、激動、熱烈、興奮。出現一組冷色調的畫面時,民族樂曲《江河水》那悲慘悽婉的節奏和二胡所特有的音色,使學生真切的感受了冷色調給人以寒冷、淒涼、冷靜與理智的感覺。音樂教學在美術課中合理綜合運用,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是我用所學的教育理念與幾年的美術教學經驗相結合後得出的感想。隨着時代的進步,育人理念也在發生着變化,我們美育工作者也應該緊緊跟隨時代的腳步,用正確的方式對美術教學進行改革,使學生能夠及時的學習到新的知識,擁有一個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好的成長爲適應新社會要求的綜合型人才。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9

20xx版《數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圖形與幾何”應該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幾何直觀與推理能力。空間觀念是指根據物體特徵抽象出幾何圖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能夠想象出空間物體的方位和相互之間的位置關係;依據語言描述畫出圖形。那麼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活動來實現這些目標呢?以20__版《新課標》爲標準,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情境激趣,引發思考

由於國小生具有好動的天性,好奇是國小生獲取知識的內在動力。所以要使國小生積極地投入思考,就要設法引導他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興趣。興趣是打開成功之門的鑰匙。而情境的創設,對“圖形與幾何”領域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大部分的知識可以聯繫生活的實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教學中要善於創設情境,設置懸念,誘發學生學習慾望,促進大腦思考,引發問題。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導入的時候,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運載“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火箭成功發射的錄像,然後教師提問:爲了紀念這個有意義的時刻,我們學校的小朋友們在數學活動上利用一些圖形拼出了運載“嫦娥一號”的火箭模型呢?再利用課件出示拼成的模型,讓學生觀察火箭模型是由哪些圖形拼成的。最後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比較這些圖形的大小,要知道它們的什麼?哪些圖形的面積是我們已經學過的?怎樣求?比較其中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可以用什麼方法?這樣的一個情境導入,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感受到了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自然就興趣盎然地投入到探究實踐活動之中。

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幾何特徵

觀察是學生獲得空間和圖形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學中要組織多種多樣的觀察活動,例如辨認圖形的觀察,對演示實驗或操作的觀察,這樣有關物體的空間觀念就容易得出。

空間觀念的形成,光靠觀察其實還是不夠的,老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讓他們在體驗中感受,相互比較。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畫一畫等,動腦思維,掌握了圖形的特徵。如:在認識物體時,摸一摸物體有多少個面,多少條棱,多少個頂點,每個面都是什麼形狀,折一折,看一看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是什麼樣的。量一量每條邊有多長。在實物中摸到了,認識了,就形成了一個清晰的感知,形成了空間觀念。

空間觀念的形成,還有賴於適時地比較和分類的數學方法和策略。利用這些方法,讓學生更加理解圖形的基本概念和圖形的特徵。如:在教學“四邊形”時,對四邊形進行分類的環節,組織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先交流,依據四邊形的特點進行分類。之後在全班交流過程中,學生對不同四邊形的特點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也更清楚四邊形之間的區別與聯繫,並用集合圖進行有效的整理。在頭腦中有了比較清晰的輪廓,在比較中有助於發現各幾何圖形的特徵。

三、小組合作,自主探究

小組合作學習是數學課堂中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的智慧和個性的發揮。使學生在寬鬆、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既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探究意識,又使學生得到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在“圖形與幾何”教學中,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爲主的教學組織形式,不僅使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完善自我認知,而且可以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例如:在《圓的周長》的教學中,可以從生活中拿出三個圓形物體,通過發揮小組的集體智慧,設法通過一根繩子繞圓形物體一週,量出其周長,然後再量出它的直徑,教師引導同學們用它們的周長除以它們的直徑,通過三個不同大小的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來比較,都發現了一個共同點,它們的比值都是比3多一點。最後教師引出圓周率的概念,任何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都是一個固定的數,就是圓周率,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的小數3.。

四、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想方法蘊涵在數學知識形成、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是基礎知識的靈魂,是數學知識和方法在更高層次的抽象與概括,如抽象、分類、歸納、演繹、模型等。在空間與圖形領域,要充分利用知識本身的特點,深入挖掘蘊涵在數學形成過程中的數學思想方法,在操作、實踐中感悟數學思想。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探索圓的面積公式,將圓轉化成學過的圖形——長方形,探索出長方形的長是圓長πr,寬就是圓的半徑。通長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爲πr,這就是轉化思想。

圓是第一、二階段學習的平面圖形中唯一的一個曲線圖形,是學生第一次瞭解π這個無理數,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並運用極限的數學思想來解決曲線的長度和圓形的面積等問題,因此對圓的周長以及面積的探索體會數學思想。具體說來,在測量圓周長是,化曲爲直,這是轉化思想;探究周長與直徑的關係,這是函數思想;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很多老師以爲學生學  途而廢了。這種把主要精力放在套用公式進行計算上,以至於將這部分內容簡單地處理爲計算問題,是不利於學生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不利於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的。

國小數學中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教學策略也靈活多變。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敢於實踐,勇於創新,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關於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也將日臻完善。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0

一、變抽象爲形象,激發識字興趣。

1、在直觀形象中輕鬆識字。

一年級新教材要求識記的生字較多。這對剛入學的孩子來講,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我們發現,孩子們對抽象的字識記困難,但對字與圖相對應的識字卻較爲輕鬆。例如在教學象形字“月”時,先將對應的畫着月亮的圖展示給大家看,然後出示“月”字讓孩子們觀察,大家都說真像。這樣,孩子們輕鬆地記住了“月”的字形。在以後的識字教學中,我們儘量將圖與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直觀形象中輕鬆識字,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2、創設情境,在遊戲中學漢字。

識字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常常受興趣和情緒支配,於是我在課堂上巧妙地創設了有趣的情境,讓孩子們在情境中和遊戲中,不知不覺地認識事物、認讀詞語、學習漢字。

3、在觀看動畫中激發識字興趣

低年級的小朋友最喜歡看動畫片了,我們應抓住這一特性,給枯燥的語文課增添情趣。這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課文內容或課文插圖製成精彩的動畫片,讓小朋友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字。如教學《樹葉》中的生字時,我通過多媒體,把書上的插圖製成動畫效果,在播放動畫的同時適時地出現生字及詞語,出現樹葉飄落的畫面時,在旁邊出示“地上”這個詞語,在出現小蟲的畫面旁邊出示“小傘”這個詞語。這樣,學生高興地觀看動畫的同時也認識了這些字,並且瞭解了字意。

4、樹立榜樣,選出“小老師”,在互助互學中培養識字能力。

學習是個互助的過程,對於一年級國小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一直提倡互助互學。首先,將同桌的孩子作爲一個最小的互助學習組,並從中選出若干個“小老師”,在學習中,他們可以互相討論、互相檢查等。這樣既教育了孩子應該互相幫助,也潛移默化地教會他們合作學習的精神。其次,在平常的識字教學中,如孩子有不認識或遺忘的字詞,既可問同桌,又可請教同學或老師。這樣,學生在互助互學中學會了不同的識字方法,培養了他們的識字能力。

5、寓學於動,在識字中巧妙地進行語言訓練。

在識字課中,要巧妙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玩中練習說話,在認識漢字的同時,訓練了思維,發展了語言。

6、學生自己探究,在感悟中發現漢字規律,培養識字能力。

《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學習的願望”,“逐步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因此,我們必須具有嶄新的學生觀,相信學生是由巨大潛力的命體,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用自己的方式研究。

二、課外識字,方式多樣,從兒童的興趣出發,開展實踐活動。

課內識字是識字教學的主要途徑,但並不是唯一途徑。課堂外的識字往往更加豐富、更爲重要,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識字,這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體現。

1、利用校園文化進行識字教學。

每個孩子都有一定的識字願望,只要我們積極引導,定會收到好效果。我們可以利用周圍的文化氛圍進行識字教學。比如教學生認識我們的校牌“明德國小”幾個字,再看看牆壁上的警示牌或者教室裏貼的標語。

2、利用社會環境進行識字教學,並開展課外識字比賽活動。

星期天,孩子跟家長外出、購物時,鼓勵孩子看商店的店名、警示牌、所購物品的名稱、超市有“出口、入口、收銀臺”等,這些都是利用的識字活教材。

本期,我組織了一次課外識字比賽活動“我在街上識漢字”、“邊看電視邊識字”、讀課外書識字等方式的識字大賽。

3、用講故事的方法激發識字興趣。

在每天的日常教學中,我堅持用一定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記得第一次講故事時,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可在最精彩的地方,突然停下來不講了。看着孩子們渴求的眼睛,我告訴他們:“後面的故事只有看了故事書纔講得出來”,並說只有多認字,才能看故事書,才能講出精彩的故事。這樣激發學生多去看故事書,以便認識更多地生字。

總之,認識學習漢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是值得每一位教師不斷探究的長遠課題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1

一、讓學生把現有的經驗和新的事物聯繫起來

在教學漢語拼音的形時,我除了讓學生聯繫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相似之處外,還讓學生回憶一下在家裏、在幼兒園裏、在街上、在公園裏等實際生活中見到的與拼音部件相似的事物。此話一出,學生的小手都舉起來了。他們有的說,“i”像高爾夫球杆;有的說,“y”像媽媽晾衣的撐杆;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還有的說,“k”和柯達彩色膠捲的標記一樣……當單個的拼音字母與實際生活中兒童感興趣的事物結合起來的時候,學生已牢牢地記住了拼音部件的樣子。同樣,在教學拼音第2課整體認讀音節時,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用音節組詞,學生一下子組出了:āyí、èyú、yǔyī、yìyì、wǔyī、yǔwù、èyì等7個詞,試想,孩子們在學習拼音第2課時,一下子會了7個音節詞,他們的成就感會是多麼強烈,他們的眼裏、臉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悅。

二、充分利用拼音教學豐富學生的語言和內心感受

生:(把“我”“jiào”和“qìqiú”連在一起)我想叫媽媽給我買一個大氣球。

生:(把“xiǎo kēdǒu”和“yóu”連在一起)小蝌蚪快活地在水裏游來游去。

生:(把“我”和“yóu”連在一起)我和舅舅一起去游泳,好開心。

這種開放式的學習活動給孩子們帶來的刺激很大,使他們感到學習是一種有趣的活動。

三、擴展拼音教學的外延和內涵

1.充分利用音節和語境圖進行說話訓練。

如在拼讀“rìchū”這個音節時,教材中配有插圖,圖上畫着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於是在學生用自己的話斷斷續續描述出這幅圖以後,我指着圖說出了兩個句子:“一輪紅日慢慢地爬上了東邊的山頭”,“紅紅的太陽悄悄地探出頭來”。這兩個句子看似難,但配上圖和教師的表情,它便變得可愛生動,容易掌握了。再如讀“rèchá”這個音節時,我問:“小朋友,你想給誰送上一杯熱茶?”學生紛紛回答,接着再讓學生端着一杯熱茶進行簡單的表演,並對他想送的人說一句話:“__,請喝一杯熱茶。”學生輕鬆而又準確地掌握了“rèchá”這個讀音,並學會了一句。,可讓學生說:我是

2.在有效控制課堂時間的前提下,有機滲透相關知識。

如教“zhīzhū”這個音節時,我讓學生講講有關蜘蛛的小知識。有學生說:“我知道有一種紅蜘蛛。”有學生說:“蜘蛛愛吃小蟲子。”有學生說:“蛛網是很黏的。”有學生說:“蜘蛛是從屁股後面抽絲的。”……最後一個學生說:“世界上最毒的蜘蛛是一種叫做‘黑寡婦’的蜘蛛,它常常咬死自己的配偶,被它咬過的人會立刻死亡。”當他講完這個小知識時,全班的學生都瞪大了眼睛,投以羨慕的眼光。我趕緊趁熱打鐵追問:“你是怎麼懂得這些知識的呀?”他說:“我是從書上看到的。”於是從那天開始,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對課外閱讀都有了濃厚的興趣,而且熱情高漲。學生進入國小階段接觸母語是從漢語拼音開始的,可是單純的拼音教學是枯燥的。學生學起來簡單乏味,但教師有意識地擴充了它的內涵,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輕鬆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而且產生了讀書的興趣和較濃厚的求知慾望,學生得到的已遠遠超過了單純的拼音學習本身。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2

終於,精心準備的交流公開課在20xx年4月2日星期二下午第二節在聯盟學校—陶瓷廠學校八年級年級教室結束了,心底長長地呼了一口氣,腦中那根緊繃的弦稍稍放鬆一下,從準備這節課到上完,中間的過程使我學到了很多的知識,也明白了公開課對於一位年輕老師的成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這次備課中,雖然費了很多腦汁,但我的收穫確是不能用文字來表達的,很感謝校領導給了我這次歷練、成長的機會、感謝教研室老師的精彩點評以及肯定、鼓勵。回想準備這次課的過程,有些許感想體會。

一、回想過去

記得以前公開課,學校給了我很好的鍛鍊機會,我也確實努力準備了一番,很想把它完成好,但課下的精心設計安排等到真正上課時才發現並沒有達到預想到的效果。缺乏鍛鍊、經驗不足、課堂駕馭能力不夠、再加上我急於成功,很快就把缺點暴露出來了。雖然曾經講課失敗了心裏有些遺憾,但回頭想想那段時間的準備使我收穫頗多,學到了平時在課堂上不注意的細節問題。它也是我成長過程中的一次寶貴經歷。我相信人是在不斷挫折和失敗中慢慢磨練和提高的,只有正視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纔會有進步,通過鍛鍊使我能夠快速成長。

二、感觸現在

這次聯盟學校組織的公開課,我採用高效課堂教學模式,首先把心態放好,認真選課,精心設計教案,利用一切時間備課、看優質課光盤從中學習和充實自己,這次課中間穿插的視頻、愚人節的由來、和模仿寫作環節使我費勁腦汁。我對自己要求這次一定要把課講好,這次公開課家人也很支持我配合我,主動要求給我當學生,而且做得很稱職,很認真,小組讀,個人讀,男女生讀,每一遍都像學生一樣一個單詞不拉地去跟讀,給我創造上課的.氣氛,並且用相機拍下每一次講的情況,根據不足之處,共同分析,加以改進,給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次製作課件的過程中也使我從中收穫了不少知識,每一張幻燈片中所需要的圖片和聲音一點一點從網上下載,感覺自己很有成就感。

通過這次講課,使我提高了英語課堂教學水平和教學中注意的細節,收穫頗多,但是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從聽課老師那裏反饋到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如學生回答問題後,恰當適時的評價,對於學生的答題引導等都是我以後應該注意和改進的。

三、展望未來

對於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我自己還在實踐摸索中,只實踐了短短一學期,不過也收穫頗豐,至少孩子們現在上課願意發言了,每個小組都能在組長的帶領下積極探討,給了每個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能提高自信心,體會成就感,嚐到了成功的甜頭。特別是每週一的過關考試,讓大部分學生有緊迫感,擁有了完成任務的喜悅,在做題中,體會了詞彙量增大的優勢。雖然任重而道遠,而我只有孜孜不倦,但看着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寸步成長,我心滿意足,倍感欣慰。我是幸福的,只因我從事着自己熱愛的職業,和自己喜歡的孩子們在一起,儘管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總之,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應多學習,多努力方能取得更大的進步讓自己能夠更快地成長。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3

大學聯考在炎炎酷暑中拉下了帷幕,我們又送走了一批莘莘學子。回顧高三一整年的教學,感想頗多:壓力、緊張、學習、進步、經驗、教訓、收穫、喜悅......每天都滲透到了課堂教學的角角落落。凝結着學生的夢想,揹負着教師的責任,寄託着家長的期望,伴着緊張的大學聯考結束的鈴聲,我們也該給自己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下面是我在高三英語教學中的幾點心得,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愛心、細心、耐心、誠心、責任心

進入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增大,心理脆弱,更需要老師的關愛與幫助。作爲教師,首先應具有“愛心”,要用愛的博大胸懷去包容學生的一切。不管是面對學生的進步還是落後,優點還是不足,正確還是過失,一切都從“愛”的角度出發,用愛去助長學生的信心,用愛去撫平學生的創傷,用愛去撐起一片無雨的晴空,讓學生快樂、輕鬆而健康的成長。你會驚奇地發現一切將迎刃而解。“師愛生”必然“生愛師”,“愛”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也是我們熱愛工作,敬業愛崗的強大動力所在。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要“細心”觀察,隨時瞭解學生動向,並及時進行“耐心”指導,以避免學生走入誤區。例如,在我所教班級中有這樣一名學生,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但在一次測試中,她的成績急劇下滑,並出現了情緒低落、消沉,課上表現消極等症狀。作爲教師,我看在眼裏,疼在心裏,於是及時和這名學生進行談心,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早戀。幾經交談與引導,終於看到了這名學生往日的笑臉。

此外,作爲教師,我們更要以“誠”待人。與學生之間要樹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係,努力營造一種“和諧”的氣氛,爲學生的拼搏與進步,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礎。

總之,對學生,我們應毫不吝嗇地付出“愛心”、“細心”、“耐心”、和“誠心”,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責任心”的基礎之上,是責任心的昇華與體現。出於對這份職業的熱愛,在強大責任心的驅使下,我們要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實現其學習目標。

二、提高自身業務素質,爭創高效課堂

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在教育改革迅猛發展的形勢下,要想做一名跟上時代步伐的優秀教師,首先應轉變觀念,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要努力掌握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精深的學科知識,系統的語言知識,並能準確把握大學聯考動向。在日常教學中,積極參加“聽、評課”,“研討課”、“優質課”等教學活動,逐漸完善自己的教學模式,創造出既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高質、高效課堂。同時,要充分了解學情,做到“以學定教”,讓課堂真正體現“學爲主體,教爲主導”的教學思想,真正實現讓學生“在思中學”、“在學中思”,從而提高課堂效率,達到教學目標。

“高效課堂”並非要求我們去單純地追求一種教學模式,而是要求我們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要質量,這就需要我們具體做到:

首先,要精心設計學案,充分備課,做好課前準備。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學案,並體現“學爲主體,教爲主導,疑爲主軸,練爲主線”的思想,做到步驟清晰,重點突出,實用性強。讓學生依據學案做好課前“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案真正發揮“學案導學,先學後教”的作用。

此外,運用多種教學法,全力打造“高效課堂”。一堂好的英語課應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環節齊全,重點突出,講練結合,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不斷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以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語言技能爲目的,立足於基礎知識,讓英語課堂活躍、高效起來。而這與老師的教學方法和技巧息息相關。俗話說:“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英語教學的方式應多樣性、豐富性,做到“一法爲主,多法配合”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要充分發揮直觀教具,電化設備和多媒體的作用,來輔助英語教學。

有效地設置情境,進行“情景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當然,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精講精練,講練結合;知識以舊帶新,互相滲透;語言精煉,啓發到位。力避“以講代思”、“以講代練”,在重點內容知識的構建中,在解決問題基本策略的形成過程中,要多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思考與表達,及時反饋與調控,提高講的“針對性”與練的“有效性”。教師還應規範課堂用語,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英語氛圍,並鼓勵學生勇於表達,形成英語思維。

三、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學法指導

“方法”是辛勤鑄就成功的橋樑,是學習制勝的“法寶”。有效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針對學生,尤其是高三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科學方法的引導,顯得尤爲重要。古語云“予人以魚,惠其一時;授之以漁,惠其一世”。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學生敢於質疑,勤于思考,善於總結,勇於實踐,變“學會”爲“會學”。

例如:對高三學生閱讀理解專項進行方法引導。英語閱讀理解的題型可大致分爲:細節題,猜意題,推斷題和主旨大意題等四大類型,每種題型都有各自的做題方法。我們應引導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是就題論題。比如在講解“主旨大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去找文中的主題句或是主題段。一般而言,主題句多位於首段或尾段,但有時也會用首段作“引子”,二段點題。但若全文找不到合適的主體段,我們可以先找出每段的主題句,將其合起來,便得出全文主題。當然這種題目也受文章體裁的影響,若遇到“新聞報道”類文章,主題一定位於首段的導語中。當學生了解了這些做題方法後,自然會提高效率,減少彎路。

如果說課堂是個“大舞臺”,那麼老師就是舞臺上的導演,學生則是這個舞臺上的真正表演者。在素質教育的改革浪潮中,在英語教學面臨任務重,時間緊,學生基礎層次分明,學習能力各異的情況下,我們每位英語教師都應立足實際,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研究新思路,接受新理念,紮實工作,持之以恆,努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舞臺上”,綻放最美的舞姿!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4

我們以反思性教學爲突破口,提出教師的課堂教學要做到三思:即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

1、教學前的反思:

我們要求教師教學前要反思新的課程理念,教材編寫意圖,學生的學習現狀,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手段和方法,收集課堂上可供挖掘的課程資源。

每學期,學校組織各科教師學習課程標準,舉行全校教師新課標學習檢測活動;各教研組進行單元教材分析,各年級組交流各科教學內容,加強學科間的整合;每位教師認真撰寫教學計劃、學情分析、編寫教學預案,從而確保各學科課堂教學實施的科學性和有效性。2、教學中的反思: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瞬間反思,實際就是一種教學機智。它是在教學中及時、主動地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調整教學方案和教學策略的過程。要求教師在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時,要對自己的教學進程、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和反應等方面,隨時保持有意識的反省,並能根據反饋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活動,使之達到最佳效果。我們嘗試採用課堂錄像的方法,爲教師提供詳細的教學活動記錄,幫助教師更全面地認識自我;

3、教學後的反思:

在上完課後,教師要認真分析自己的課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在哪些方面還有待改進。

分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他們能力的發展速度與水平,正確評價教學效果。我校教師通過寫教學後記、教學隨筆、教育日記等反觀自己的意識和行爲,通過評課全面分析教學活動,不斷檢查教學成效並努力改進。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5

通過閱讀雜誌《國小教學設計》讓我學習了一個新的關鍵詞“教、學、評”一體化。拜讀完《教、學、評一體化:促文化品格培養落地》和《基於主題語境的國小英語[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路徑》兩篇文章,讓我知道“教、學、評”一體化指的是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課堂的評都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展開,在這過程中包含了教師對教材的思考,對教學目標的把握,對教學策略的選擇以及對教學效果的預測。通過應用“教、學、評”一體化,學生能夠獲得更加有效的學習路徑,教師能夠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恰當的指導和輔助,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能。下面就國小英語“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策略,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基於課時,目標具體化

清晰的教學目標是“教、學、評”一體化的核心和前提,它具有導教、導學和導評的功能。因此教師在確立目標之前,必須研究教材語境,明確學習範圍,挖掘育人價值。首先,教師要依據《課標》要求,分析教材並梳理出本單元核心學習內容和要求。接着,依據本單元主題語境,綜合梳理學生學情並明確教學起點。最後,分析整合結果,確定本課時具體教學目標,明確教評依據。

二、逆向設計,評價前置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多教師習慣於將評價任務的設計“全後置”,忽視了過程性的評價。本週推介的兩篇文章中都提到“逆向設計”,何爲“逆向設計”?它是由美國格蘭特·威金斯和傑伊·麥克泰提出的理論,將評價任務放置於教學活動之前,而不是最後,這樣的設計確保了教學活動始終圍繞着教學目標進行着,教學評價也能夠及時發揮着反饋和促進作用,從而更有利於本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以學定教,學爲中心

“教、學、評”一體化強調“以學定教”,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爲主體,將課堂的重心從教師的教轉到學生的學,從學生的學習角度思考問題,改進教學策略。教師依據學生的學習目標和實際學情,思考如何在教學中促進學生的學,從而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以充分發揮,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例如,在進行6A Unit7 Protect the Earth教學過程中,教師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讓學生走進生活,從身邊的細節發現污染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並且結合知識撰寫調研報告。這個特殊的任務讓教學環境不再侷限於課堂,而是讓學生自主掌握英語知識,並在生活中學以致用。

通過學習,讓我知道在教學模式中不能忽視過程性評價,聯繫自己的教學實際,發現還有待學習和改進。今後,還要多加閱讀、多加思考,將學習的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完善教學策略,提升教學水平,讓我的學生在英語學習領域不斷前進。

混合式教學心得體會 篇16

近段時間我讀了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王玉強老師的《深度教學——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全書收入作者近年來教育隨筆60篇,以暢達的文筆、靈動的思維、多維的視角,對構建優質高效課堂的方法做了透徹獨到的論述。讀完全書,我深感這是近年來構建優質高效課堂、提高語文教學實效、引領教師專業發展的一本好書。

在王老師的書中,爲我們指點出了深度教學的種種特徵。深度教學,是一種講規律、重方法的教學,凸顯規律與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迅速地學會學習,是深度教學的基本特徵,也是王老師這本專著的鮮明特色。作者在書中始終貫徹的一條紅線就是:“教師要在課堂上充分滲透符合學科特點的規律與方法教學”。正是基於這一基本理念,他纔不滿於僅僅停留在學一篇、一章、一節,而是力求從一篇、一章、一節中去提煉出共性的'規律與方法,他纔不滿於僅僅讓學生學會解決這一個問題,而是執着於讓學生學會解決這一類問題的方法。“從個案中挖掘出一類的特質”、“我的作文課都是方法課”、“作文=1+1+1是我的創造”、“你的課堂凸顯規律、方法了嗎”、“一個學生答對了,能代表五十多個學生都會了嗎”、“你有更簡單、更明瞭的方法嗎”等等,單從短文的題目就可看出王老師在這方面的追求。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總感覺教得很累,學生學得也很苦,有個別學困生竟然連基本的基礎知識都沒有記住,看到這些學生,真讓老師操心。看了王老師的《深度教育》,我靜下心來思考,如果能像王老師在書中所點撥、展示的那樣教給學生思維、學習的規律與方法,真正的對學生授之以漁,相信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定會減輕許多的負擔,頭腦也會聰慧許多。

構建優質高效的課堂,是紮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這本書給我們指點了許多的路徑和方法,相信每位讀過該書的人,都會從中深受啓發,大獲教益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