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5W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李夏同志在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的危急時刻,他第一時間奔赴搶險一線,在護送羣衆途中遇難,年僅33歲的生命定格在了抗災搶險路上。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和責任擔當,作爲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應當以李夏同志爲榜樣,勇擔使命。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精選31篇)

勇擔使命,就是錘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廣大黨員幹部要自覺踐行黨的根本宗旨,把羣衆觀點、羣衆路線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上,時刻心繫羣衆,着力解決羣衆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李夏同志時時刻刻把人民羣衆利益放在首位,舍小家顧大家。錘鍊勇於擔當的政治品格還要求我們加強自身修養,從內在的身心嚴格要求自己,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做到修心養性,躬身自省,在基層一線起到先鋒模範作用。

勇擔使命,就是做一個爲民思考的幹部。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知識不僅僅是爲自己而學,更是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而學,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善學善思,善作善成,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增強爲人民服務的本領,才能在人民需要的時刻伸出援手。不僅如此,我們還有要善於運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鍛鍊冷靜思考,有方向性思考的能力,結合基層實際,爲解決所遇到的難題尋找突破點、創新點。

勇擔使命,就是踐行知行合一。李夏同志在入黨申請書中告訴我們,作爲一名黨員,就應該舍小家顧大家,勇於奉獻自己,洪水襲來時,有人用身軀的堅強去壓制洪水的怒吼。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自己的錚錚誓言。“知行合一”四字箴言值得廣大幹部學習和踐行,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攻堅克難精神,擔負起基層一線幹部爲人民服務的使命,以高標準、高要求踐行“實幹興邦”的奮鬥理念,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奉獻如“夏花”般的青春和熱血。

基層是一切工作的落腳點,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們更需要對黨忠誠、明職責、敢擔當,把自己的一片丹心照耀在基層的大地上,用一片赤誠之心和勤勞的雙手實現自我。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他是女兒眼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丈夫,荊州鄉羣衆眼中的好乾部, 20__年8月10日,李夏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臨危受命、一線救援,在轉移羣衆過程中突遇山體塌方,以身殉職,年僅33歲。他把年輕的生命用這樣壯烈的方式奉獻給了祖國,作爲一名基層的幹部,我深感惋惜,同時更肅然起敬。

忠誠於黨,兢兢業業。颱風“利奇馬”無情,席捲而來,李夏同志,爲挽救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不顧個人安危,迎難而上,始終把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他用行動來完美的詮釋了,作爲一名共產黨員的擔當與責任。作爲一名基層幹部,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李夏同志爲榜樣,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工作。

平凡崗位,細緻入微。李夏同志生前是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縣監委派出荊州鄉監察專員。工作期間,主動申請去到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十餘年來,一直戰鬥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正風肅紀的前線,用踏實肯幹,助力荊州鄉的脫貧;用細緻入微,贏得荊州鄉羣衆的真心。“有事情,找李夏”成爲當地羣衆口頭禪。

堅持原則,一身正氣。在紀檢監察工作崗位上,敢於較真碰硬,鐵面執紀執法,突出整治羣衆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這個重點,主辦參辦問題線索77件,立案審查32件,給予黨紀處分31人次,推動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他不懼艱險、不畏犧牲,遇到困難危險總是衝在前面,作爲一名基層工作者,我要堅守基層,堅守原則,踏實實幹,做好每一件事,用實際行動向他看齊,向他致敬!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是每一名預備黨員在入黨時面對黨旗的莊嚴宣誓。新時代沒有生死存亡的考驗、沒有烽火硝煙的磨礪,如何踐行我們的入黨誓言,用寶貴生命抗擊颱風的基層紀檢幹部李夏爲我們做了生動詮釋。

堅定信念,對黨忠誠是他的真實寫照。今年8月10日,當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受颱風”利奇馬“影響,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時,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挺身而出,奮戰在抗擊洪災和泥石流的一線戰場上。在轉移羣衆的途中,一次突如其來的山體塌方沖走了李夏,讓他33歲的年輕生命戛然而止。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李夏依然踐行了”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這一流淌在中國共產黨人血液中的紅色基因,守住了初心,擔當了使命。

初心不改,爲人民服務是他的價值追求。李夏在入黨申請書中就寫到,“作爲一名黨員,就應該舍小家顧大家,勇於奉獻自己”,他在他的日常工作中也是這樣做的。脫貧攻堅,他用心做好幫扶工作,幫助貧困戶發展養殖,提高貧困戶的收入;鄉村振興,他帶頭抓基層黨建,幫助高楊村配齊村兩委班子,發展村裏的菊花種植產業;監督執紀,他堅持原則,立場堅定,敢於較真碰硬,頂住壓力公平公正辦理紀檢案件。

使命擔當,對職責堅守是他的人生選擇。李夏所在的荊洲鄉條件艱苦、路途遙遠,面對艱苦的環境和繁重的工作,李夏沒有猶豫、沒有退縮,而是時刻牢記自己的職責使命,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融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點一滴中。在日復一日的基層工作中,他選擇認真做好平凡的每一件小事;在人民羣衆財產收到威脅時,他選擇犧牲小我,投入到搶險救災一線戰場之上。在工作和個人中,他始終把工作擺在第一位。

李夏的一生是偉大的,他的事蹟讓我們理解了什麼是犧牲。李夏的一生也是平凡的,他是千千萬萬在基層廣闊天地裏辛勤耕耘的基層黨員幹部的一員。做爲他的後來者,我們要學習李夏身上所體現出的共產黨人優良品格,立場堅定、意志堅強、行動堅決,在爲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度過自己“不會因爲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爲碌碌無爲而羞恥”的飽滿人生。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當我們走在上班的路上,享受着陽光賜予的溫暖,當我們陪伴父母,報答養育之恩之時。卻不知宣城市績溪縣荊州鄉委書記李夏在應對超強颱風“利奇馬”時,突遇山體滑坡不幸遇難,年僅33歲,和他未完待續的事業一起,也永遠留在了這個夏天。初心不滅,青春不悔。李夏,如同一盞閃爍耀眼的明燈,正日夜照亮着你我前行。

學習他“愛崗敬業、心繫羣衆”。堅持人民之事無小事,在基層平凡的工作中做到腳踏實地、無私奉獻,不負人民之重託,不辱時代之使命;學習他“對黨忠誠、恪盡職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無論前路是否艱難,都要堅定初心,用“忠誠、乾淨、擔當”踐行紀檢監察幹部的光榮使命;學習他“不畏風險、不懼艱難”。他在危難時刻挺身向前、義無反顧,將年輕生命鐫刻在搶險路上,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詞。

“用生命踐行初心使命,用熱血書寫滿腔忠誠”。有一種責任叫擔當,有一種情懷叫堅守。或許,他一直都爲羣衆、爲家人忙碌奮鬥在路上。李夏同志告訴我們工作總要有人幹,條件再艱苦,彎下腰去適應;工作再困難,迎上前去拼搏。反觀自己,從家門到學校門,從校門到工作崗位,自己工作不紮實、不在狀態,覺得自己不能適應工作,對照李夏同志,思想境界上的差距是太大了。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李夏同志爲鏡,對照自己、鞭策自己,立足崗位職責,紮紮實實工作,不愧組織所託。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20__年8月10日,受9號強颱風“利奇馬”影響,宣城市績溪縣普降大到暴雨,績溪縣城70多公里的荊州鄉,3小時降雨量達96.5毫米,多處出現山體塌方、道路中斷。救災搶險中,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衝在了第一線,傍晚時分他在護送羣衆的途中遭遇泥石流山體滑坡,不幸犧牲。他用年輕的生命詮釋了一名紀檢監察幹部的初心使命、責任擔當。作爲一名基層紀檢員,李夏同志的生平事蹟,一件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

初心不改,使命擔當。共產黨員,他不僅僅是一個名字,它是一種精神的代名詞,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是“鞠躬盡粹,死而後已”的事業心,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勇氣。李夏,一個普通的名字,一名普通的黨員,將如夏花般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抗災搶險路上,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責任擔當。

在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書中有這麼一句: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李夏用忠誠奉獻兌現了錚錚誓言,用爲民服務贏得了羣衆褒獎,用擔當作爲彰顯了先鋒形象,爲新時代基層黨員幹部樹起了一座精神豐碑!

走過九十八年,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的趕考路上豪情滿懷。奔跑,向着目標加速;攀登,邁向新的高度;生長,匯聚蓬勃力量。有一種征程叫前赴後繼,初心在誓言中鐫刻,使命在奮鬥中堅定。“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終是有限的,但因爲有限的生命留下了無限的愛和美好的憧憬,生命的長度繼而被延成無限。”

使命築夢,不負韶華!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李夏,洪水退了,大傢伙都平安回家了,衝倒的樹木及淤泥也都被清理乾淨了,你什麼時候回來呢?”荊州鄉的鄉親們熱切的呼喚着,但是卻永遠也得不到迴應了。

烏雲密佈、狂風怒吼、暴雨如注。8月10日凌晨,第9號颱風“利奇馬”突襲,導致安徽省宣城市寧國、廣德、績溪等地受災嚴重。這場超強颱風不僅留下了滿目瘡痍,而且帶走了績溪縣荊州鄉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李夏年僅33歲的寶貴生命。李夏同志走了,留下了他面對危險堅定的背影、留下了他對工作的熱愛、留下了人們對他的讚揚。

李夏同志把不畏風險、不懼艱難、忠誠擔當、恪盡職守的精神帶到了抗臺搶險工作一線,用年輕寶貴的生命詮釋了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他在羣衆危難時刻衝鋒在前,勇於擔當,不怕犧牲,用實際行動和寶貴的生命,踐行了一個共產黨員對黨的忠誠,他做到了“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入黨誓言。

學做基層“守望者”,當要有基層情懷。我以爲,當好基層“守望者”,沒有基層情懷是做不了的。就像老一輩的科研工作者,正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促使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幹出了許多驕人成績。而要想獲得“守望者”這份稱號則需要帶着感情、飽含熱情、充滿激情去幹工作,有時候還要有點癡情。同時在遇到困難挑戰時,要能夠敢於亮劍,衝鋒在前,還要具備“穿針引線”的繡花功夫。並且出差比別人都遠,加班比別人都多,陪伴家人的時間也比別人少。更得到村到戶、爬坡下田,到羣衆中去處理家長裏短……所以擁有基層情懷就是當好基層“守望者”的不竭動力。基層幹部必須堅持羣衆立場,在做事時,牢牢將基層情懷銘記於心。

學做基層“守望者”,重在有過硬本領。古人常說“打鐵還需自身硬”,李夏同志之所以能夠長時間堅守基層,幹出實績,在於他練好了“臺下十年功”,才能在基層的大舞臺上唱好“紅黑臉”。唱紅臉時,他能勇於擔當,心繫羣衆,甘做羣衆的“遮陽傘”,更在超強颱風“利奇馬”來臨之時,冒着危險,主動請纓轉移羣衆。唱黑臉時,能做到鐵面無私,敢於鬥爭,堅決揪出幹部隊伍中的“蛀蟲”,將從嚴治黨不斷向基層延伸。這些事蹟若沒有過硬的真功夫,是難以登臺演出並演的出色的。因而要想“守望”基層,廣大基層幹部就必須多學多做,勤練基本功,且要堅持紅線原則,推動自我革命,成爲基層的“萬事通”。

學做基層“守望者”,定要能一以貫之。在古代,守望者可以是戍墾邊關的戰士。在如今,亦可以是大山深處教書育人的“園丁”。不過縱觀古今,他們始終都有一個不變的共同點,那就是無論嚴寒酷暑還是風吹雨打,都能夠將自己的使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同理,作爲基層“守望者”,也貴在一個恆字。李夏深耕基層,靠的就是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纔會收穫羣衆“有事情,找李夏”的高度評價。但是堅守基層卻不是件易事,唯有把深耕基層的“初心使命”記於心、踐於行,並以基層情懷爲指引,用過硬本領爲“法寶”,才能克服重重困難,耐得住堅守的“寂寞”。

李夏在調任績溪縣最偏遠的荊州鄉擔任紀委書記時,其愛人心疼他到艱苦鄉鎮工作,他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幹”。時下基層正是有無數像李夏一樣的幹部默默耕耘,纔有無數基層羣衆實現了自己的“中國夢”。“爲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更應繼往開來,當好基層李夏式的基層“守望者”,爲基層航行保駕護航。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7

新華社北京10月23日電 在全黨深入開展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中央宣傳部23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李夏的先進事蹟,追授他“時代楷模”稱號。

李夏先進事蹟在紀檢監察幹部中引發熱烈反響。他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初心使命,主動到皖南山區偏遠鄉鎮工作,十餘年來,始終奮戰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正風肅紀第一線,用腳步丈量民情,用實幹贏得民心。這位英傑的離世,留給世人無盡的悲痛,可他堅韌不催、捨身奉獻、心懷天下的精神卻永久地鐫刻在每個人的心中,他的一身浩然正氣,歷經滄桑永不泯滅。作爲基層紀檢幹部的我們,要以李夏爲榜樣,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做忠誠堅定、擔當盡責、遵紀守法、清正廉潔的“打鐵人”,更要引導紀檢監察幹部把認真學習李夏先進事蹟與開展主題教育結合起來,與履行好紀檢監察職責結合起來。

向李夏學習,轉變思想態度,向下、紮根。將工作看做是一種娛樂的方式,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並將服務他人作爲人生的信條、將無私奉獻作爲一生所追求的目標、將嚴守廉潔作爲人生價值的體現。紮根基層、服務人民,從思想上約束和要求自己,從而實現人生理想。

向李夏學習,轉變工作作風,埋頭、苦幹。不管你是在大城市、或是在貧困落後的小山村,都要有良好的工作作風,拒絕安逸享受的思想,時刻保持廉潔自律,努力踐行“一線工作法”,與過往懶散的形象告別。

向李夏學習,轉變工作方式,無私、無畏。“紀檢工作來不得半點馬虎”,這是李夏常說的一句話。更是所以紀檢幹部需要秉承的初心、使命與擔當。“無私則無畏”願我們都能深沉的愛着自己的工作、敬畏我們的職責,不懼困難、不畏艱難險阻。

以初心爲燈,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以使命爲舵,可以堅定前進的方向。英雄寂寥,來路即是歸途。一個優秀的基層幹部倒下了、一名優秀的基層紀檢幹部倒下了,可是我願意相信,只要我們心存信念、心念英雄、心有尺寸,還有無數個優秀的黨員幹部會站起來了。再次向優秀的李夏同志致敬!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9

近日,中央宣傳部追授在抗擊第9號超強颱風“利奇馬”時以身殉職的李夏“時代楷模”稱號。李夏是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在緊急關頭,不怕困難、不怕犧牲、衝鋒在前、英勇無畏的崇高風骨,體現了在羣衆危難時刻,心繫羣衆、捨己爲民的魚水深情,用寶貴的生命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錚錚誓言。李夏同志用信仰的力量書寫了平凡中的偉大,他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捨己爲民的大愛情懷值得黨員幹部用心學習、用力傳承。

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李夏能夠在危難時刻響應組織號召,挺身而出絕非偶然,李夏殉職時年僅33歲,但卻把最高寶貴的8年時光奉獻給了黨的事業,他在最後時刻體現的無私無畏,既可以從他平時工作表現中窺見,更能從他堅定的信仰中探尋,是他對黨忠誠品格的自然展現。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頭腦清醒、在急難險重面前挺在前面,始終立場堅定、經受考驗。

學習李夏擔當敬業的奉獻精神。李夏做過黨建工作,也抓過紀檢監察工作,無論在那個崗位,他都一絲不苟,兢兢業業、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他不但肯幹事、肯吃苦,還善於把事情做好。在精準扶貧中,他走村入戶幫助村民種上高山貢菊;在紀檢一線,他恪盡職守、真抓實抓,充分展現了紀檢鐵軍的風采。學習李夏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就是要保持勤勉工作、恪盡職守的工作作風,始終本着對黨的事業負責、對人民羣衆負責、對單位負責的態度做好工作。

學習李夏捨己爲民的大愛情懷。正是懷着對羣衆的真摯情感,平時這個穿涼鞋還怕有沙子硌腳的“城裏娃”,變成了一個爬坡上坎的“本地幹部”。正是始終心繫羣衆,面對肆虐的颱風、山洪,李夏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羣衆安全。學習李夏捨己爲民的大愛情懷就是要牢記黨的宗旨,同人民羣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帶領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崇尚英雄才會產生英雄 爭做英雄才能英雄輩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之際,我們要深入學習李夏等先進榜樣,自覺學先進、做先進,以榜樣力量引領前行之路。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歲月如歌,生活如詩,在我們這個世界上從來都不會缺少用生命譜寫大愛的人。身爲一名在鄉村侍了幾十年的鄉村教師,看慣了教師們生活的艱辛,也看多了燃燒激情忘我工作的教師,所以很少有教師能讓筆者感動,至於那能感動得讓筆者流淚的教師更是罕見,不是筆者鐵石心腸,而是西北農村生活的風風雨雨早就將筆者眼中的淚水榨乾了。然而,最近一名叫張桂梅的老教師卻感動了我,感動得我流下了眼淚。

張桂梅,一名其貌不揚,面容削瘦的63名老太太。不認識她的人,根本不會知道她是“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十大師德標兵”、“全國先進工作者”,更不會知道這名走在行人中和當地農民一樣樸素的老太太會是頭頂無數“光環”的人大代表,是一名蜚聲長城內外的“全國優秀教師”。她和無數鄉村教師一樣樸實無華,以致於不瞭解她的人絕對不會想到,就這樣一位瘦小的老太太竟會是全國唯一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的校長,也絕對不會想到她所在的雲南華坪女子高級連續十年能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她讓一千六百多女孩走進了大學校門。今年大學聯考,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59名考生,在疫情影響下還是取得了150名考生全部達到本科線,其餘9人達到專科成績。

張桂梅帶領下的學校教學成績感人,張桂梅的事蹟更感人。她曾肺部患病,可是爲了不耽誤教學,她視生命如兒戲帶病教學,幾次昏迷在課堂,在病情加重後張桂梅兩次手術都選擇在了假期。她收留了幾十名棄嬰,並將她們當自己親生閨女一樣照顧。幾十年她救助了無數生活困窘的孩子,也將一些家貧而輟學的女孩追回了學校……張掛梅的善舉枚不勝舉。她用自己瘦小的身軀踐行了師者仁心,譜寫了人民教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讚歌,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人民教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偉大。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的一名離休幹部,六十多年來,除了他的老伴,當地無人知曉這位老人還曾是解放戰爭中的戰鬥英雄。戰爭年代,他九死一生,立下赫赫戰功,和平年代,深藏功名,張富清用實際行動詮釋着自己的信仰與忠誠。

去年11月,湖北省來鳳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進行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發現了一枚不尋常的軍功章,紅底金字鐫刻着『人民功臣』四個字,而這枚軍功章的主人就是看似普通的95歲老人張富清。

1948年,張富清參加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在戰鬥中數次當前鋒、打頭陣,說起戰火中的九死一生,他歷歷在目。

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捨生忘死,只要不對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牆、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爲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範,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爲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裏,他勤勞肯幹,任勞任怨,不矝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爲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幹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着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爲自己不能再爲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接在輪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最便宜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後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他致力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爲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鉤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衆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衆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爲“農民院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這衆多榮譽的背後,是他不忘初心,紮根基層,苦心鑽研的深刻體現。在爲羣衆解決實際問題後他曾說“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這種不忘初心,淡泊名利的精神,配得上他獲得的一切榮譽。

不忘初心,信念堅定,以祖國強大爲一生奮鬥目標。朱有勇辛辛苦苦做了幾十年的科技工作,本該退休頤養天年的他卻主動去找活幹,而且乾的還不是一般的活,啃的是扶貧的硬骨頭,在條件艱苦的窮鄉僻壤大山溝裏一干就是五年。作爲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一名先進分子,就應站在高處,胸懷全局,以看到還有貧窮的羣衆自己也吃不下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祖國強大爲自己畢生的奮鬥目標。

不怕困難,刻苦鑽研,用科技改變家鄉貧困。開展扶貧工作後,朱有勇經過全面調研,把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確定爲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爲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面對諸多困難,朱有勇沒有退縮,而是勇敢的迎難而上,他認爲“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爲。在他身上,人民羣衆真切地感受了黨員幹部一心爲民的赤子之心。

不負桑梓,發揮餘熱, 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衆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他說他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實際上他就是一名農家子弟,是黨和人民把他培養成院士,樹高千尺不忘根,他始終不忘這份恩情,始終關注着家鄉人民的生活。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爲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爲祖國、爲人民、爲民族、爲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在,他保家衛國;到地方,他爲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是廣大官兵和退役軍人學習的榜樣”,張富清的英雄事蹟彰顯了一名黨員對於國家、民族和人民的忠誠擔當,不僅是官兵的學習榜樣,更是我們廣大黨員幹部的學習榜樣。

每個人的兒時都會有一個夢―“軍人夢”,每個青年幹部都想成爲一種人―“焦裕祿”,作爲青年幹部,我也有過軍人夢,現在焦裕祿也是我的追求,那麼,如何才能真正地成爲我們的榜樣,甚至讓自己成爲其他幹部的榜樣,從張富清同志的身上可以找到答案。

一是忠誠於國家。張福清同志在保家衛國,爲了國家和人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爲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巨大力量,他英勇無畏、衷心爲國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永不磨滅。作爲新時代的青年幹部,我們要有張富清的忠誠,堅持政治站位,堅定“四個自信”,不做政治上的搖擺人、“兩面人”,忠誠於黨,忠誠於國家和人民,聽從黨和國家的號召,危險時刻不畏懼、不退縮,英勇向前,時刻準備爲國家和人民犧牲一切。

二是忠誠於人民。到地方,張富清同志把爲人民服務放在第一位,兢兢業業爲人民造福,他是另一個真實的焦裕祿,是另一個真實的孔繁森,是人民的好公僕,國家的好乾部,是我們廣大幹部學習的榜樣。作爲新時代的幹部,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引,堅持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培育“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爲民”情懷,不慕名利,一心爲民,想羣衆所想,急羣衆所急,時刻把人民需要放在心頭,落在工作,切實擔負起人民羣衆脫貧致富的責任,做好新時代的張富清。

作爲黨員幹部,網紅不是我們的榜樣,物質財富不是我們的追求,我們有自己該有的學習榜樣,那就是焦裕祿、張富清等人,做爲新時代的幹部,做人就要做張富清。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稻穀有根,深紮在泥土中,而他,正如名字一樣永遠紮根在深愛的祖國大地上。有人用“家徒四壁”來形容盧永根院士的家,從中可見其生活簡樸。破舊的家,簡單的飯,一點一滴都昭顯着這位老人骨子裏的淳樸。他一生報效祖國,畢生積蓄回饋社會,這就是正能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們要向盧永根同志學習,學習他的愛國情懷,學習他的坦蕩胸懷,我們要向這位中華民族的楷模學習,做一個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國熱情的中國人!

盧永根同志的一生是共產黨人的寫實,究其一生,無論是學生角色、教師角色、院士角色,亦或是退休老人的角色,都在爲共產黨人的時代任務奮鬥着,踐行着,尤其是盧老同志改編的那句“生命誠可貴,愛情價亦高,若爲祖國故,兩者皆可拋”,深深地衝擊我的神經,久久不能平靜,這正是一名共產黨人的純正信仰、偉大精神,是我們廣大時代青年值得也是必須去學習和踐行的!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每年的桃花節、黃桃大會,黃詩燕都出面“站臺”吆喝;北京、廣州等地的供銷對接會,黃詩燕現場促銷;央視推廣炎陵黃桃,黃詩燕琢磨出推廣語:“炎陵黃桃,'桃'醉天下”。每到黃桃成熟季節,黃詩燕還會到路邊水果店轉一轉,要求有關部門兩天報告一次全縣黃桃銷售信息。

黃詩燕爲炎陵黃桃的品牌推介不遺餘力,有人好心提醒:“領導幹部爲產品站臺代言,不妥。你是縣委書記,更容易招來非議。”

“爲老百姓脫貧站臺,我怕什麼?”黃詩燕很坦然。

如今,炎陵黃桃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代。“炎陵黃桃”獲頒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出口新加坡、阿聯酋和香港、澳門。目前,炎陵全縣8000多戶種植黃桃8萬多畝,近6萬人進入黃桃產業鏈,近60%貧困人口通過種植黃桃穩定脫貧。

“農業產業需要培育期。沒有當年黃書記花大氣力抓黃桃產業,炎陵脫貧摘帽不見得有這麼早。”炎陵縣縣長文專文感嘆。

20__年11月11日,市農業科技特派員、已擔任炎陵縣黃桃產業辦副主任的譚忠誠在紅軍標語博物館最後一次見到黃詩燕。臨走時,黃詩燕叫住他:“老譚啊,炎陵黃桃發展進入了瓶頸期,你怎麼看?我們找個時間探討探討”

“炎陵黃桃確實碰到了同質化競爭等新問題,他一直在思考黃桃的未來。可惜再也不能和黃書記探討了。”譚忠誠遺憾地說。

黃桃是炎陵老百姓脫貧的大功臣。但炎陵脫貧的舞臺上,單靠一個黃桃撐不起整臺戲。

如何增強脫貧攻堅的‘造血’功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越來越鼓?以農爲主的炎陵怎樣纔有發展後勁?

黃詩燕對炎陵脫貧攻堅有着長遠的考量。

要實現高質量脫貧,關鍵是提升產業發展能力,增強“造血功能”。除了綠色農業,發展文化旅遊和生態工業,也是黃詩燕緊緊抓住的大事。

目前,炎陵全縣已形成北有紅軍標語博物館、西有炎帝陵、東有神農谷、南有一批紅色革命舊址的旅遊格局。20__年1月7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發布公告,炎帝陵景區確定爲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黃書記在天有靈,會爲此欣慰。”炎陵縣炎帝陵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園平感慨。不久前,黃詩燕來炎帝陵考察時還對他說:老李,5A要抓緊,千萬不能功虧一簣啊。

爲了引進一批優質項目,讓老百姓可以在家門口安心就業,黃詩燕下足了功夫。聽說企業老總來炎陵,他連夜從鳳凰趕回來。一家企業訴苦說招工難,他要求相關部門開着車,帶着招工信息直接進村入戶……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6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爲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羣衆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爲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爲了農業的發展,爲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爲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脫貧窮的境地,作爲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朱院士作爲雲南省本地首位晉升爲中國工程院農業領域的第一位院士,激勵了雲南農大的所有人,振奮了5000萬雲南同胞,爲雲南農業乃至整個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要像朱院士一樣不平凡。得做到,不怕寂寞,潛心研究;不甘平庸,勇攀高峯;不辭辛勞,敢於吃苦;不求名利,教書育人;不圖享受,愛崗敬業。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7

用知識改變農民命運的院士

——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5天前,他還是一位在西南邊疆拉祜族自治縣村寨忙於種植冬季馬鈴薯的“農民”。5天后,11月29日,他在北京接受頒獎成爲全國時代楷模。30多年來,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成爲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近5年,他又在雲南普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躬耕山野科技扶貧,讓上千農民學會冬季馬鈴薯、林下三七等種植技能,帶動了一批深度貧困中的拉祜族羣衆脫貧致富。

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

跪在泥土裏的農業科技工作者

在拉祜族村寨旁一片剛種植的馬鈴薯地裏,張六均等三個拉祜族村民手杵着鋤頭站在地邊,全神貫注地聽一位老人說話。老人蹲在地上,手握着竹竿,一邊用竹竿丈量地塊,一邊耐心地講解馬鈴薯如何規範種植。老人蹲着累了,便很自然地右腿跪在泥土裏,面帶微笑反覆解說示範。在一旁的雲山村黨總支第一書記何朝輝感動地用手機拍下了這珍貴的瞬間。這一幕發生在11月19日上午,地點在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村小組。這位65歲的老人就是朱有勇院士。

20__年,朱有勇帶領中國工程院的專家和雲南農業大學創新團隊,在瀾滄竹塘鄉蒿枝壩開展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當年平均每畝爲農戶增收3000至5000元,至20__年在全縣已推廣種植1萬畝。朱有勇團隊還應用林下三七科技成果,在瀾滄示範種植7305畝,帶動三七種植農戶749戶,每戶平均增收2.5萬餘元。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8

張富清的事蹟通過媒體報道後,迅速引起當地乃至全社會的關注,大家對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的老英雄張富清由衷敬佩。張富清身邊的親人、同事、朋友,從最初的驚訝到後來被他的事蹟深深感動了。

通過張富清的事蹟的學習,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幹部,我們要持續保持清醒的頭腦,我們不能不以惡小而爲之,時刻認識到我們的職責。腐敗的缺口,往往從小事、小節打開,從小節失守到大節喪失,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走向腐敗的普遍規律:千里之堤,潰於蟻穴”,鏈條最容易在薄弱環節上斷裂。生活上不拘小節,思想上就會放鬆警惕,行爲上就會放縱自我,最終就會滑入罪惡的深淵。一個人過於貪財,必然成爲金錢的奴隸。

作爲一名基層黨員幹部,要有平靜的心態,當幹部要有一顆“平常心”,不管地位怎樣變,淡泊名利、清心寡慾的心態不能變。始終要求自我努力去做“一個高尚的人、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腐敗分子的心理畸形是造成他們違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不一樣人的犯罪心理不一樣,除了貪婪之外,法不責衆心理、盲從心理、失衡心理都是常見的腐敗者心態。因此,每個黨員幹部心態必須要平,千萬記住“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睽難逃脫”。

最爲一名基層黨員,要有較高的標準,領導幹部要率先垂範,執行廉潔自律規定上標準要高,落實黨風廉政職責制上標準要高。要象鄭培民那樣,“不能給別人一點送禮的由頭,不能讓自我有一點腐敗的念頭”。要以身作則,廉潔勤政,要管住自我的腦,不絞盡腦汁謀私利;要管住自我的嘴,不說違反黨的方針政策的話,不亂吃不該吃的東西;要管住自我的耳,聽得進逆耳實言,聽得進同志的提醒;管住自我的腿,不去不該去的場所;管住自我的手,不拿不該拿的錢物,不去追求不應得到的待遇和享受。

作爲一名基層黨員,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抱着一顆平常心,用較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向老英雄學習,做一名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好黨員。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9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後,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爲民造福的如磐信念,捨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紮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爲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爲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後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幹部。退休後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爲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爲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杆。軍人的血性是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爲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症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鬥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幹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爲霞尚滿天。退休後,他本可以在大城市裏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爲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啓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後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幹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鬥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蹟,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0

陳俊武院士說過,不能覺得自己不錯了,得到了很多榮譽,就該歇一歇了,回顧自己的經歷,一直在前進,創新的思想沒有停頓。我們正是要學習這種不能停的工作精神。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1

穿迷彩服的田間“教書匠”

20__年,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縣開展脫貧攻堅,開會商量由哪個院士來牽頭這一重任。當時60歲的朱有勇毅然決然地說:“我最年輕,我來幹!”

朱有勇帶着團隊來到瀾滄縣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在村裏建立科技小院,把實驗室搬到田間地頭,5年來和當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基地示範推廣種植冬季馬鈴薯等作物的過程中,他發現農村羣衆素質性貧困突出。於是他整合雲南農大教師和瀾滄職中教師團隊,創辦了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學員是來自全縣各鄉鎮有脫貧致富願望的農民,課堂就設在田間地頭。從選良種栽種,到病蟲害防治等田間管理,從採收包裝到產品推廣,都由朱有勇等院士教授專家親自授課。老師和學員一樣,都穿着迷彩服。

“朱院士對農民和藹可親,沒有架子,很多學員培訓回家後,不僅自己種冬季馬鈴薯和林下三七,還帶動全村羣衆一起種,一起增收脫貧。”竹塘鄉鄉長龔老五說。3年多來,瀾滄院士專家科技扶貧指導班已開展了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電子商務等培訓班,培養了近千名致富帶頭人。

“我們是教書匠,沒有錢,就把科技知識教給農民,教他們發展產業脫貧致富,沒什麼了不起。”朱有勇淡淡一笑說。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2

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95歲老兵張富清刷爆了網絡和朋友圈,他用自己的樸實純粹,淡泊名利書寫了精彩人生。

不忘初心,愛國奮鬥。戰爭年代,張富清在槍林彈雨中和戰友前仆後繼炸碉堡;和平時期,主動轉業到祖國需要的貧困地區勞碌一生。年輕幹部要把這種精神融入靈魂之中,把個人理想自覺融入國家發展偉業,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勇於承擔民族復興重任,不辱時代,以奮鬥者的姿態來寫就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的人生本色。

堅守初心,淡泊名利。偉大導師列寧同志說,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張富清的偉大正是因爲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平凡,不求顯赫、不爲功名,踏踏實實把每一項工作、每一次任務做好。年輕幹部無論身處什麼崗位,都應該保持平凡本色,保持一顆謙遜之心,以平和的心態對待成績,從注重獲得轉向注重付出。

踐行初心,無私奉獻。張富清完全可以選擇到條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生活,但是他沒有,他退役轉業,主動選擇到湖北省最偏遠的來鳳縣工作,爲貧困山區奉獻一生。年輕幹部應當把本職工作當成一項事業來熱愛和完成,從點點滴滴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善待每一個人,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光榮職責。

張富清同志的非凡,是因爲他心中只有黨、只有國家、只有人民;他的平凡,是因爲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他用篤定的堅守,讓我們看到了共產黨人的本色和境界。學習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讓理想信念在心裏紮根,把使命初心安放胸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用實幹扛起新時代的新使命,低調務實不張揚、俯下身子辦實事,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績。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3

駐拉祜山村、帶老鄉脫貧,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

“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10月,一場競買會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大塘子村進行,朱有勇院士扶貧工作站科技扶貧項目培育出的首批林下三七成功出土。現場,各企業代表此起彼伏喊出高價,他趕緊叫停,“我們要種的是好三七,是老百姓吃得起的三七。價格太高,不是我們種植的目的。”

發明專利20餘項、榮獲各種重大科技獎勵18項,朱有勇科研成果豐碩;植物病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農業先進科技工作者,朱有勇頭銜衆多,但他最喜歡村民們叫他“農民院士”。“更準確地說,我就是一個會種莊稼的農民。”

“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20__年,中國工程院決定對瀾滄縣開展對口幫扶。這裏貧困面廣、貧困人數多,是脫貧攻堅主戰場。討論會上,院士雲集,環顧一週,當時已經60歲的朱有勇發現自己最年輕,毅然挑起了大梁,“我最年輕,我來幹。”

進村考察,朱有勇連連嘆氣,漏風漏雨的籬笆房,放上幾張牀,堆着點玉米雜糧,就是很多人的全部家當。“是真的窮,但是不該這麼窮。”朱有勇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想法,“既然是扶貧,當然要到最窮的地方去。”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大部分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裏,以種植野谷、玉米和打獵爲生。在中國工程院進駐之前,這裏的很多村民還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之下。

全面調研之後,雲山村蒿枝壩村民小組被確定爲科技扶貧示範點,以此爲突破口,朱有勇率領百餘人的教授、博士專業團隊,正式進駐蒿枝壩。

20__年,蒿枝壩就實施了道路硬化、安居房建設等一系列項目,卻並沒有讓當地村民的生活真正得到改善。“這裏不是資源貧困,是典型的素質貧困。”信息閉塞、語言不通、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正是當地貧困的根源。這裏的貧困讓朱有勇一股熱血涌上心頭,“越是艱難,科技扶貧就越有大作爲。”

“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

調研分析當地的氣候、土壤、降雨後,冬季馬鈴薯成爲朱有勇及其團隊試點扶貧的第一個重點項目。

但在項目推廣初期,卻吃了閉門羹。院士的名聲,在這個小壩子上並沒有太大的作用,迎接朱有勇的,更多是村民們懷疑和打量的目光。早年間,村裏嘗試種植新品種卻慘遭市場“滑鐵盧”,是不少村民心中的陰影。

“難道院士比我們農民更會種地嗎?”“種地就是掙口飯吃,還能指望着掙大錢?”“冬天種了,賣給誰?院士還能管你賣土豆?”

村民的疑慮,是擺在朱有勇面前最實際的問題。爲證明自己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選擇了用事實說話。

在當地政府和雲山村村委會的支持下,100畝冬季馬鈴薯示範種植項目正式上馬。帶着新研發的馬鈴薯品種,朱有勇扛起了鋤頭。每天一大早,就在田裏紮了根,有時候甚至直接跪在田裏,雙手刨土,查看土壤土質和農作物生長情況。

20__年11月,冬季馬鈴薯的種子正式在蒿枝壩種下。從播種、看護、澆水,每個環節,朱有勇和他的扶貧團隊都精益求精。20__年3月,密密麻麻的馬鈴薯破土而出,平均畝產3.3噸,最高畝產4.7噸,產值達90萬元。

劉扎襪是第一批貸款入股種植的村民,這個項目讓他增收上萬元,“沒想到院士還真的管我們賣土豆啊。”過去的冬季閒田,生出了金子,院士小站的門檻快被村民們踏破了。“要讓村民們真正看到效益,我們可以手把手領着老鄉幹,實實在在做給老鄉看!”朱有勇的科技種子在這裏結出了果實。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

冬季馬鈴薯只是當地致富的一塊敲門磚。“冬閒田”變成“效益田”,不曾開發利用的人工松林,成功用於科學種植有機三七,冬季蔬菜和水果種植提升效益……科技成果的轉化,讓朱有勇的理想一點點實現,“這比拿多大的獎項、給多少錢都更讓我高興。”

從20__年駐村蒿枝壩以來,朱有勇一大半時間都在村裏度過。很多當地村民不會漢語,爲能順利溝通,他還從頭學起了拉祜話。

朱有勇有晨跑的習慣,繞着蒿枝壩,每天5圈,雷打不動。開始,只要聽見村裏一大早此起彼伏的狗吠,就知道大城市來的扶貧院士又在跑步。慢慢地,村裏的狗不叫了,來蒿枝壩參與扶貧的教授、專家也加入晨跑。

好幾次,每當朱有勇要離開村子,村民就跟在後面,一起唱當地的民族歌曲《實在捨不得》:“最怕就是要分開,要多難過有多難過,最想麼就是你再來,要多快樂有多快樂……”

“能幫農民兄弟解決問題是幸福的事。他們離不開我,我也離不開他們。”朱有勇說。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4

今日認真學習了炎陵縣最美扶貧書記黃詩燕的先進事蹟材料, 深深感受到他對黨忠誠、 爲民服務、 清正廉潔、 敢於擔當的黨性修養和爲民情懷。黃詩燕同志從農村基層幹部做起, 經由鄉縣市多級多崗位鍛鍊, 逐步成長爲主政一方的重要領導幹部, 崗位在變, 角色在變, 始終不變的是爲民服務的情懷。黃詩燕同志始終堅持自省, 從小事小節上加強修養, 從一點一滴中完善自我; 不該去的地方堅決不去, 不該吃的飯局堅決不吃, 不該拿的東西堅決不拿; 始終堅持自重,淨化朋友圈、 純潔社交圈、 規矩工作圈、 管住活動圈。 最美的扶貧書記爲我們樹立了 榜樣,我們一定要學習他對黨忠誠、 爲民服務、 清正廉潔、勇於擔當的修養和情懷, 在今後的工作中始終牢記自己作爲一名黨員幹部的使命擔當, 像黃詩燕同志一樣,一點一滴地做好每一項工作, 一點一滴地完善自己。

一片赤誠, 不忘初心, 黃詩燕同志的事蹟材料感人至深, 黃詩燕用生命兌現“脫貧功成, 務必在我” 的莊嚴承諾。 黃詩燕心中只裝着羣衆,唯獨沒有自己。他用實際行動, 詮釋了 共產黨員的本色, 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作爲一名黨員幹部, 我們要認真學習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材料, 學習他一心爲民的公僕情懷,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的崇高境界, 腳踏實地, 無私奉獻。時刻牢記初心使命, 把黨的聲音送到羣衆心坎上, 砥礪前行, 全力以赴, “扛起責任繼續走, 越是艱險越前。 ” 在學校教職工人文關懷中,在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在學校恢復師專辦學工作中, 在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 團結帶領全體工會會員奮力拼搏, 積極發揮工會應有的作用。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5

近日,近日對張富清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也讓全國上下所有黨員羣衆知道了這個深藏功與名的老英雄。張富清同志一輩子堅守初心、不改本色,始終把國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只求爲人民出力,不求國家回報,是當之無愧的共產黨員。

新時代,我們更要學習張富清同志的奉獻精神。張富清同志一生奉獻無數,不論在還是在地方,他都將爲人民服務擺在第一位。當張富清同志聽到“在湖北,恩施地區最艱苦,最缺乏人去建設”時,已是連級幹部的他迅速響應國家號召,自願轉業到偏僻的湖北來鳳縣工作,爲當地人民服務。時光荏苒,張富清同志在湖北這一呆就是整整64年。而在上世紀60年代,爲了響應國家減擔減負的號召,時任副區長的張富清同志率先動員妻子“下崗”,自謀生路。到了老年,張富清同志不幸得了白內障,當他兒子爲他選了原可國家報銷的七千元人工晶體時,張富清同志卻自己找到醫生,要求換成三千元也是最便宜的人工晶體,這麼做的一切都是爲了不給國家增添負擔。

新時代,我們更要學習張富清同志的淡泊精神。張福清同志戎馬一生,年輕時的他跟隨大東征西戰,並先後立過一次特等功,三次一等功,一次二等功,還兩次獲得戰鬥英雄的稱號。20xx年,因政府要採集退役軍人信息時,94歲的張富清才讓兒子去打開那個箱子,拿出已塵封63年之久的軍功證明。看着這些泛黃的功章,大家這才知道在這偏僻的小城裏居然還藏着一位特等功臣。而當記者問他爲何不讓大家知道,張富清同志卻說“和我並肩作戰的戰士,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一個排、一個連的戰士,都倒下了。他們對黨忠誠,爲人民犧牲。和犧牲的戰友相比,我有什麼資格張揚呢”。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6

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退休後回到故鄉植樹造林。18年綠化荒山18000多畝,植樹200多萬株,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

這兩天正是秋冬森林火險期,爲了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張連印正忙着跟值班人員一同在林間巡查。張連印的故鄉山西省左雲縣是典型的黃土丘陵區,常年受風沙侵襲。爲了改善這裏的生態環境,退休後的張連印沒有在省城安度晚年,而是返回家鄉,立志讓左雲縣綠起來。

可聽說當了將軍的張連印退休要回家鄉種樹,鄉親們並不相信。面對質疑,張連印,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後生態建設成果全部無償交還集體。

萬事開頭難,張連印和家人第一批栽種的1萬棵樹苗幾乎“全軍覆沒”。爲了搞清楚來龍去脈,他虛心向苗木專家請教,終於使沙化土地栽下樹苗的成活率達到了85%以上。20__年,張連印被確診爲肺癌中期,隨後幾年,又相繼查出腦梗、肺癌骨轉移等多種病症。面對疾病的折磨,張連印沒有畏懼退縮,病情稍有好轉就又回到了“戰鬥崗位”。

十多年來,他通過不懈努力,和鄉親們一起將昔日的荒山頭建成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爲人民謀幸福的路上沒有終點,爲了喚起全民綠化意識,張連印建起清風林黨性教育基地,先後爲省市縣黨政機關、各類學校和企業作報告200多場,他還優先吸納貧困人口在造林基地務工,既促進了貧困人口增收,又促進了荒坡荒地增綠。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7

要學習陳俊武同志勇於創新、不斷開拓、精耕細作、求真務實的精神,通過創新性基礎研究的開發,爲中國石化結構轉型、節能降耗和提質增效做出貢獻。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8

眼下是今年冬季馬鈴薯種植的時節,連日來,在石屏縣、建水縣10萬畝冬季馬鈴薯地裏,村民們正忙碌着種下種薯,每一道工序都有條不紊地推進着。

“冬春季節,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絲,5盤中有4盤是雲南產的。”提起冬季馬鈴薯,朱有勇很自豪。“每年春節過後至5月中旬,國內市場都沒有馬鈴薯鮮薯,雲南發展冬季馬鈴薯可填補市場空白,提高產品效益。”朱有勇說,利用雲南“冬無嚴寒”的特殊氣候條件,避開降雨導致的病害多發期,種植冬季馬鈴薯。從20__年開始,朱有勇帶領團隊在雲南種植冬季馬鈴薯,並迅速推廣了1000多萬畝。由於氣候條件要求嚴格,可種植產地較少,因此冬季馬鈴薯鮮薯的價格是正季價格的5倍左右。種植冬季馬鈴薯逐漸發展成爲山區農民的一大致富產業。

無獨有偶。10月9日,在朱有勇的院士扶貧點,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大塘子村舉行了林下有機三七競賣。當天,聞訊趕來的商家現場激烈競拍,最終以高價拍走剛挖出土的有機鮮三七。

“三七種植有個難題,就是種完一茬後,十幾年都不能在這片土地上繼續種植三七,農業上稱這種現象爲‘連作障礙’。”朱有勇說,半個多世紀以來,科學家不停地探索解決“連作障礙”的方法,但收效甚微。他表示,大肥、大水的高產栽培纔是導致“連作障礙”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須改變生產方式。朱有勇帶領團隊模仿三七生長最適合的溫度、光照條件以及水肥的需求條件,形成了一套克服連作障礙的人工仿生技術,20__年以來已在石林、尋甸、文山、瀾滄等地示範應用,較好地解決了中藥材種植中連作障礙難題。

近年來,朱有勇結合雲南多樣化的氣候地理特點,將生境多樣性研究成果“注入”特色農業中,葡萄“打傘”的避雨栽培技術,解決了我省葡萄成熟時節與雨季重疊導致減產的關鍵難題;他帶領團隊在香格里拉乾冷河谷區建立葡萄優質高產化標準種植示範基地,推動打造世界級高端優質葡萄酒產業;帶領團隊實現紅河谷檸檬黃龍病的生態防控……一步一個腳印地穿行在田野間,一滴滴汗水撒在農作物上,一份份實惠送到農民手中,朱有勇正用實際行動將一篇篇論文實實在在地寫在雲嶺大地。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說。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9

聽完陳俊武院士的先進事蹟,被他的那種不忘初心、用畢生精力報效國家的崇高精神深深感染。一個人踏入社會,離不開一個崗位,一份使之生存的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幹出一番成績的想法很多人都有,然而只有在工作中腳踏實地纔會顯示出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對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才能讓自己有更多的收穫,積累更多的學習經驗。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0

在雲南,有這樣一位農業專家,他紮根雲嶺大地,奉獻三農事業,幾十年如一日,恪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羣衆中來、到羣衆中去,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用辛勤汗水育希望之苗、澆幸福之花,用淵博學識盡興黨之責、務爲民之實。這位專家,就是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十七次、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和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羣衆說他是知百姓冷暖、解民生疾苦的貼心人,學生說他是彰學者風範、顯師者情懷的傳道者,同行說他是“頂天立地”、矢志創新的科學家。而他自己卻說: “我不過是一名農民教授,農民在前,教授在後”。

朱有勇出生在雲南省紅河州箇舊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四,家鄉獨特的風土民情給這顆日後閃亮的學術明星打下了獨特的烙印,歷經時代紛紜變化造就了他一以貫之的自稱“農民教授”。

從我們朱院士身上,我們不難發現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獨特品質和個性,做一行愛一行,兢兢業業,霸氣十足,不作出一番事業決不罷休,正因爲這樣,他堅守自己的領域,一頭鑽進自己的植病學,一干就是幾十年,行程萬里,走遍大半個雲南省,深入田間地頭,爲了農業的發展,爲了窮苦的中國農民們的幸福生活,我們的朱院士勵精圖治,辛勤耕耘,有人疑惑朱院士爲何如此孜孜不倦,我想這首先得有堅定的信念,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兼農業人口大國,然而現實不容忽視,中國的農業發展水平從大的範圍來講是不高的,一代一代的農民兄弟總是難逃脫貧窮的境地,作爲農民的兒子嗎,這樣的現實一直是他心頭的一塊病。其次是敢於突破勇攀科學高峯的那份執着,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深入農業一線,就不能和中國的農民心連心,情繫情,把農民的事情當自己的事業來幹,如今朱院士的事蹟已經傳遍雲嶺的大街小巷,當年和朱院士一起激情燃燒過的知青們都成了當代中國的脊樑,教導指引中國的青年一代。

學習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1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朱有勇常說。

30多年來,朱有勇潛心鑽研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等系列重大課題。研究成果以“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爲題在《自然》雜誌封面全文發表,成爲新中國植保界在這個期刊上發表的第一篇文章。他構建的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技術體系累計推廣應用超過1000萬畝,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推廣應用超6000萬畝,大面積應用累計3億餘畝,減少農藥使用50%以上,被認爲是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成功典範。他構建了冬季馬鈴薯優質高效技術體系,20__年以來累計推廣1131.2萬畝,促進農民增收200多億元。

朱有勇扶貧不爲名。一個多星期前,正在瀾滄各個村寨基地指導農民種植冬季馬鈴薯的他才得知被表彰爲時代楷模。他依然平靜地繼續指導馬鈴薯種植,多方催促下,幾天後他纔不得不離開瀾滄,前往北京領獎。

朱有勇扶貧也不爲利。長期跟隨朱有勇在瀾滄扶貧的雲南農大博士黃惠川講了個故事,在瀾滄開始推廣林下三七種植技術時,扶貧團隊裏起初有兩種聲音,有人認爲研究林下三七花了10多年時間不容易,應該技術保密,通過技術轉讓盈利。但朱有勇堅持免費給老百姓使用技術,他說:“不能我們發財了,老百姓用不上。”

20__年12月,朱有勇當選爲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大特別獎勵他200萬元,他毅然決定把學校獎金作爲原始基金成立雲南農業大學“有勇獎學基金會”。20__年,他又將自己獲得的“雲南省科學技術傑出貢獻獎”200萬元捐贈基金會,激勵了更多師生學農愛農、服務三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