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71K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

8月30日上午,全市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大會召開。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陶方啓出席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代市長孔曉宏主持,市及市級領導丁紹東、周密、王爲明、於靜波、楊業峯、寧偉、朱邊疆、陶庭先、劉家和,市政府祕書長王華,市政協黨組成員、機關黨組書記孫廣東等出席。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通用15篇)

陶方啓在講話中指出,李夏同志是抗擊颱風先進人物中的典型代表,在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受到重大威脅的關鍵時刻,他挺身而出、衝鋒在前,將寶貴生命永遠定格在抗災搶險的路上,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忠誠、責任和擔當。我們要認真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對標先進、見賢思齊,像李夏同志那樣,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政治觀,堅定理想信念、對黨絕對忠誠;牢固樹立勤政務實的事業觀,認真履職盡責、敢於擔當作爲;牢固樹立一心爲民的羣衆觀,心繫人民羣衆、增進羣衆福祉;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踐行“三嚴三實”、堅持真抓實幹,爲推進宣城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建設皖蘇浙省際交匯區域中心城市而努力奮鬥。

陶方啓指出,典型就是旗幟,榜樣就是力量。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要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把學習李夏同志先進事蹟作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鮮活教材和重要內容,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學習先進、崇尚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尚。要有力有序抓好災後重建工作,堅決打好打贏災後重建這場硬仗,奮力奪取抗災救災、重建家園的全面勝利。要進一步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發揮典型引領作用,堅持重實幹重實績,關心關愛基層幹部,着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和黨員幹部隊伍的戰鬥力。要紮實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切實將學習成果轉化爲幹事創業、推動發展、服務人民的精神動力,堅持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不動搖,持之以恆地抓好工業發展、項目建設、招商引資、民生保障等工作,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確保圓滿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孔曉宏在主持會議時指出,各地各單位要認真貫徹本次大會精神,把深入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作爲即將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引導激勵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自覺對標找差距,不斷加強黨性修養,持續改進作風,認真履職盡責,爲推動宣城高質量發展集聚正能量、作出新貢獻。

會前,陶方啓、孔曉宏、丁紹東等市領導親切會見了李夏同志親屬。會上,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監委主任王爲明宣讀了《中共宣城市委關於開展向李夏同志學習活動的決定》,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於靜波宣讀了省、市有關表彰決定,績溪縣委介紹了李夏同志生前事蹟,播放了《生如“夏”花——追憶優秀共產黨員李夏》先進事蹟專題片。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2

52歲的國家電網寧波慈溪市供電公司社區客戶經理錢海軍,23年如一日,爲殘疾人、孤寡老人等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等服務,無論大小事隨叫隨到,被稱爲“百姓身邊點燈人”。

休息日,錢海軍又來看望獨居老人應久昌。

5年前,應久昌生病需要儘快做手術,錢海軍知道後很快聯繫好上海一家醫院,又親自把老人送過去。老人康復後,錢海軍和愛人隔三差五就來探望。去年錢海軍還幫老人將家裏的電線全部進行了安全改造,並貼心地裝了感應電燈,還耐心地給老人講解使用方法。

應久昌:只要電話打過去,他不會推辭,肯定會過來的。海軍對我們老年人,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尊重。

23年來,錢海軍結對服務了100多位殘疾、空巢、孤寡老人,還捐助了27名貧困學生。服務範圍也從最初無償提供電力維修改造服務,到羣衆無論大小事都隨叫隨到。後來他乾脆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登在了報紙上。

寧波市錢海軍志願服務中心主任傅立韻:這個電話號碼一公佈,在離慈溪60多公里的寧波,70多公里的寧波北侖電話都打來了。

20__年,寧波慈溪電力部門啓動了“千戶萬燈”困難殘疾人住房照明線路改造項目。西藏日喀則、吉林敦化、貴州安龍和四川布拖……這次,錢海軍和他的志願團隊還走進偏遠地區,爲6000多戶人家完成了線路改造。

如今,錢海軍已從當年的“小錢同志”變成了現在的“錢師傅”。在他的影響下,“百姓身邊點燈人”的隊伍已經達到了1200多人。他身上的這束光,正在變成一片燈海。

錢海軍:我們有一羣志同道合的夥伴、志願者,發揮着各自的能量,心裏非常開心。

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埋頭苦幹;二十三年如一日,助老扶困,無私奉獻。錢海軍同志正是千千萬萬個優秀共產黨員的傑出代表,他點亮的不僅是萬家燈火,還是困難羣衆心裏的希望之光。他是共同富裕道路上的時代楷模,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幸福源自奮鬥、成功在於奉獻、平凡造就偉大”。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3

餘元君,生於洞庭湖畔,感受着水旱災害無情,從小就立志爲家鄉做些貢獻。進入湖南省水利系統25年,走遍洞庭湖每一條水系、每一處堤防,全心守護這一江碧水,並最終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所鍾愛的事業。8月9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發布餘元君的先進事蹟,正式追授他“時代楷模”榮譽稱號。_時刻即日起推出“時代楷模餘元君”系列報道,細數他在平凡崗位和工作中的不平凡事蹟。他嚴謹務實、勇於創新,科學統籌生態保護與治理開發,始終保持創業激情和奮進狀態。

一、嚴以律己,清白做人

對待上門送卡送禮品,請求在水利工程項目上通融一下的承包商,餘元君向來都是嗤之以鼻。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溼鞋。進入水利系統25年來,餘元君經手的項目有上千個,項目資金達到數百億元,但他始終保持着高度清醒,沒有動用手中的職權爲家人和朋友行任何“方便”,爲支持餘元君上學而輟學的兄弟姐妹,至今仍在農村務農,或在外省工廠務工。

二、寬以待人,熱心公益

對待上門求教施工技術難題的施工人員,餘元君卻是不厭其煩地詳細講解,甚至將自己辛苦收集整理的珍貴資料無償相授。餘元君乾淨做事的風格,一度讓家人認爲他變得決絕無情。但聽說家裏晚輩上學費用有困難,餘元君二話不說,幫忙資助學費、生活費。家鄉要修一條水泥路,餘元君也立馬從工資卡中取出2萬元錢,當了解到修路資金缺口比較大後,他再次取出3萬元現金,交給村幹部。到底什麼是親情,什麼是鄉情,餘元君分得一清二楚。

三、後繼有人,星火相傳。

餘元君的事蹟讓人感動,他走後,更多的人開始瞭解這個平凡之人的非凡之處。全國水利系統幹部職工掀起向他學習的高潮。餘元君的兒子將許久未回家的爸爸視爲偶像,立志將來成爲爸爸那樣的科技工作者。他憑藉多年的技術積累,獲得同事們的一致認可,已經從臨時工成長爲優秀的項目管理員,他的兒子也取名爲餘夢澤,以洞庭湖爲名,意爲傳承好守護洞庭湖一江碧水的精神。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4

忠誠是中國共產黨最閃耀的精神品質,是共產黨人必須具備的優秀品格,一直以來,都講對黨忠誠、對國忠誠、對民忠誠,唯一的、徹底的、無條件的、不摻任何雜質的、沒有任何水分的忠誠。說到忠誠,我想,黃詩燕無疑是一個真正的好榜樣。

20__年6月25日,47歲的黃詩燕來到炎陵任縣委書記,挑起了這個革命老區脫貧攻堅的重擔,成爲炎陵縣脫貧攻堅的“一線總指揮”。從此,他就成了脫貧攻堅的無畏戰士,8年5個月零4天,用生命兌現了“脫貧功成,必定有我”的莊嚴承諾,用忠誠贏得了老百姓心中的“最美扶貧書記”讚譽。爲脫貧而來,爲脫貧而去,他把一腔熱血和激情,都用在了爲民脫貧的事業中,真正成爲了“無私無我,不負人民”精神的忠實捍衛者、踐行者,用奮力拼搏、艱辛付出,在脫貧攻堅的戰場上譜寫了一曲生命的讚歌。

10月9日,追授黃詩燕同志“全國脫貧攻堅模範”稱號大會暨黃詩燕同志先進事蹟報告會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他當得起“模範”的稱號,當得起全國黨員幹部的由衷敬仰,是新時代忠誠爲民的好榜樣。

我們要學習他的忠誠精神。忠誠,既是政治標準,更是實踐標準。黃詩燕用他的實際行動,展現了一名共產黨人對“忠誠”是如何堅守的、是如何踐行的。我們要學習黃詩燕的先進事蹟,牢固樹立忠誠意識,把黨、國家和人民放在首要位置,堅定不移。

我們要學習他的擔當精神。守初心、擔使命,是黨員幹部的精神旗幟,人民的幸福依賴於勇敢的擔當。黃詩燕用苦幹實幹拔掉一方窮根,以執着堅守帶領貧困羣衆邁向小康生活,以責任和擔當踐行爲民誓言。我們要一如他一般,堅定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錘鍊鬥爭本領,把黨和人民賦予的責任擔好擔牢擔實。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5

1983年,21歲的肖文儒從山西省雁北地區煤礦學校畢業後,分配到大同礦務局礦山救護大隊。作爲地下采煤專業的應屆畢業生,那時的肖文儒還沒意識到自己從事職業的危險性。

在救援現場,肖文儒曾經歷過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懸一線。

“那真是生與死的考驗,水與火的洗禮。”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的一起煤礦火災事故,讓他記憶深刻。

因爲通風不良,一個煤礦井下,積存了幾十噸煤粉的中部巷道發生自燃。到達現場後,肖文儒舉起水槍開始滅火,水一衝起煤層,火光就跟着出來了,水、火、瓦斯、煤塵等多種致災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間內交織疊加。“我意識到會發生爆炸,趕緊讓隊員全部趴下。”果不其然,從水槍裏噴射而出的水柱,攪起更多的煤粉,導致井下發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並未驚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槍繼續滅火。“我知道氧氣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勢。如果當時我停止滅火,可能就‘光榮’了。”肖文儒說。

時至今日,肖文儒還經常夢到火光滔天的場景,他獨自行走在火海邊緣。肖文儒也曾猶豫過,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動,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壓力。

20__年10月,遼寧阜新萬達煤礦發生透水事故,遇險地點瓦斯濃度高達4%以上,但凡有一點火花即刻就能引發爆炸。肖文儒力排衆議,冒着二次透水、冒頂和瓦斯窒息的危險,兩次爬過迴風巷,下井查看現場,提出救援措施。最終,83名被困礦工全部獲救。

同樣的拼死營救,還發生在遼寧本溪。20__年6月,遼寧本溪思山嶺鐵礦措施井井口發生炸藥爆炸事故,根據應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時間趕往現場。當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導救援,對散落在廢墟中的炸藥、雷管渾然不覺。直到天亮後救援人員清理現場,他才發現自己被“炸藥包”包圍。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們是向險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險象環生,越需要我們深入其中。這是黨和人民賦予‘守夜人’的職責。”肖文儒說,“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難,但人被救出來的那一刻,我們心中的欣慰和喜悅,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體會不到的。”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6

6月11日下午三點,我們學校各黨支部委員一起在會議室觀看了“時代楷模”彭士祿先進事蹟報告會。報告會邀請了六位彭士祿同志生前的同事、家人和朋友,講述彭院士奮鬥不息、躬耕不止的一生,使我們瞭解了彭老艱苦奮鬥的一生,學習了彭老不忘初心、爲我國核動力事業開拓進取、默默奉獻一生的偉大品質。

1962年2月,彭士祿同志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當時我國在覈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爲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沒有人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彭老卻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沒有資料、圖紙、設備,沒見過實物……彭老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參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參數。有時爲了驗證一個參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聽着彭老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看着屏幕上彭老密密麻麻的筆記本、忘我工作的身影……我的思緒萬千。

彭老一生熱愛核事業,把核事業看作比生命還重要,爲我國潛艇核動力和核電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被譽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墾荒牛”。如果教師都能像彭老那樣熱愛教育事業,我們的教育事業肯定能快速高質量發展。作爲一名老黨員、老教師,我要向彭老學習,躬耕不止,以身作則,率先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認真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凡是要求學生做的事情或學習的知識,我自己先認真學習,或者與學生一起學習。陶行知說過:“要學生做的事,教職員躬親共做;要學生學的知識,教職員躬親共學;要學生守的規則,教職員躬親共守。”我發現和學生一起學習,可以瞭解學生學習的過程,可以及時幫助他們解決學習遇到的困難,可以隨時激勵他們認真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集體榮譽感等。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效果,更要關心他們的身心健康,幫助他們找到學習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喜悅。在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勤奮能驅逐學生的懶散;教師的自律使學生明白堅持的意義;教師的積極向上使學生的學習生活充滿陽光。用教師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習的熾熱去影響、激勵、薰陶和教育學生,爲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澆灌與培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健康成長爲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用之才。

作爲一名老黨員,我也要講述彭老的真實故事,把彭老奮鬥不息、躬耕不止的感人經歷告訴我的學生,激勵他們用心學習,不負韶華,努力奮鬥,長大後成爲祖國建設需要的技術人才。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7

錢海軍同志的先進事蹟經媒體報道後,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廣大幹部羣衆認爲,錢海軍同志對黨忠誠、牢記宗旨,愛崗敬業、甘於奉獻,滿腔熱情投入到電力服務工作中,用實際行動架起黨羣“連心橋”,帶領團隊特別是青年職工投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大力開展志願服務和慈善活動,在實現共同富裕的征程中發揮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爲榜樣,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踔厲奮發、篤行不怠,頑強拼搏、不懈奮鬥,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在新時代新徵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8

9月14日晚,我一人在電腦前觀看《時代楷模發佈廳》。這樣的場景,適合一人沉思。臺上的主持人與嘉賓都不是主角,主角已經逝去。讓我們再次呼喚他們的名字——黃羣、宋月才、姜開斌。

生活,大多數都是在平淡無奇中流淌。在這裏,我們有時會安於平淡而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三位英雄般的人物永遠離我們遠去,我們才發現生活並非如此。有些人,當面臨巨大困難與挫折時,尤其是工作時,會選擇黯然退場;有些人卻會義無反顧的承擔下來,哪怕前面是條不歸路。

不必去說宋月才、亦不必去說姜開斌,這兩位同志對七六○所的感情是深厚的,因爲他們有着時間的積墊,深受七六○所的薰陶。但是,黃羣同志,卻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他進入七六○所的時間才一年零三個月。當他進入了這個單位,就一心撲在了事業上,其業績也是有目共睹,讓單位的質量工作整體上升了一個臺階。

當“溫比亞”颱風來襲大連港灣時,七六○所的某國家重點試驗平臺在風雨中愈發飄搖,其中纜樁已經發生嚴重變形、纜繩已經脫落,無論是試驗平臺還是上面的工作人員都存在重大安全隱患。這時,在黃羣副所長的帶領下,大家義無反顧的向試驗平臺衝去,去加固試驗平臺。這短短的行程,在狂風暴雨下顯得是那麼艱難。回顧視頻監控,我們的心也被緊緊糾起,雖然已經知道結果,但是仍不忍是如此的結局。

在這個過程中,共有七名同志被風浪打入海中,幸運的是有四名同志被他人奮力救起,而不幸的是有三位同志卻永遠的長眠了。我們知道,人在自然災害面前仍然是無力的,但是,人的精神是值得肯定與讚揚的。在面臨這樣的災難時,有多少人能慷慨前進,去挽救國家的財產免受損受?

對於大多數黨員來說,工作都是在平靜中進行,將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對於這個社會都是有意義與價值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能否認真對待,踏實肯幹。如果,在安詳平和的環境中都不能將手中的工作做好,那麼遇到大風大浪時就更不能了。我們反觀黃羣副所長的事蹟,他在平時就是一個極有原則、極爲負責的同志。雖然,他選擇加固平臺,固然知道其中的危險性,但是義所當爲,他就毫無顧忌的去做了,哪怕會奉獻自己的生命!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正是共產黨員的初心,也是共產黨員的本質。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9

六一兒童節,多麼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節日,然而,今年的“六一”卻有着悲壯與偉大:

20__年六月一日十八時左右,兩名兒童在重慶大渡口萬發碼頭長江段沙灘邊玩耍,不慎落水。危急時刻,王紅旭老師以百米衝刺跳江救人,傾盡全力將孩子往岸上推,在數十名羣衆聯手接力下,這兩名落水兒童被成功救起,他卻因體力不支,不幸被江水沖走,英勇犧牲,年僅三十五歲。

三十五歲,風華正茂;三十五歲,教書育人;三十五歲,責任與擔當。王紅旭老師被定格在三十五歲的光輝年齡,他的英雄事蹟傳遍全國,他的高貴精神值得我們深思,值得我們學習。

首先,愛孩子深深的印入王紅旭老師的心靈。噹一聲求救映入耳際——“救命哇,救我的娃兒啊!”突然聽到的一聲淒厲慘叫,年輕的媽媽癱軟在沙灘,衆人目光驚愕,而王紅旭老師正從百米之外,奔過一片草叢,狂奔衝向江邊……這是王紅旭老師留給我們最後的背影。救出一名孩子,他又不假思索去救另一名孩子……兩名孩子得救了,他卻被無情的江水……正是愛孩子的思想使他義無反顧,英勇救人。

“愛孩子是老師的天職。”作爲一名老師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也是黨和國家對我們老師的基本要求。王紅旭老師將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體現了崇高的精神追求;以捨己救人的英勇壯舉,深刻詮釋了人民教師的精神品質;以至誠至深的教育情懷,彰顯了教育世家的精神風範;以胸懷大愛的師者仁心,鑄就了師愛永恆的精神豐碑。

其次,良好家風的薰陶,是王紅旭老師美好心靈的基石。王紅旭來自一個農村較特殊的家庭,家中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在鄉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家庭是當地鄉親們口中的“書香門第”。上高中時,他每逢回家就主動給八十多歲的奶奶洗腳。在老家,只要見到老年人在路上挑着擔子走不動時,都是二話不說接過來幫着挑。救人之事也不勝枚舉:大三暑假救起一名不慎落水的小男孩,主動救護不慎從遊樂設施摔下的頭部流血的小男孩,操場上聽到學生叫喚都會立即衝過去……

品味着王紅旭教師的英雄事蹟,我們在工作中要做到愛崗敬業,要熱愛教育事業,對教育事業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任務,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作爲新時期的教師我們必須知道愛學生是立業之本,讀書是立身之本,我們的學習是爲了更好的肩負起我們的責任。教育要讓學生終身受益,作爲一名教師,我們要甘爲人梯、樂於奉獻,要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我們要做到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用師愛鑄就崇高的師魂,在教育中做到嚴中有愛、愛中有嚴。相信有我們全力的付出,教育事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光輝燦爛!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從教27年,吳蓉瑾送走了一屆又一屆學生。每個學生畢業時,她都會贈送一張有自己聯繫方式的卡片作爲紀念,上面寫着“有困難找‘雲朵媽媽’,任何煩惱都可以。”27年來,學生們畢業、工作、成家、爲人父母、甚至有些學生又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吳蓉瑾手裏,但很多人依舊會把吳蓉瑾當作那個時刻牽掛他們的“雲朵媽媽”,那個有了喜悅就想急着與她分享,有了困難又不懼向她求助的“雲朵媽媽”。

吳蓉瑾的微信好友都知道,只要她人在學校,她的微信朋友圈裏,每天必然會有兩張照片。一張是清晨“愛的學校”,一張是夜晚“愛的走廊”,分別是她到達學校和離開學校時拍攝的教學樓和辦公室走廊。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瞭解,對於廣大學生和學生家長而言,吳蓉瑾藏在照片背後的“潛臺詞”其實是:“只要‘愛的走廊’還沒出現,說明我人在學校,你們就可以隨時來找我。”多年來,除了在校和已畢業的學生、家長會來找吳蓉瑾,甚至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家長也會慕名來到“愛的學校”,希望吳蓉瑾能夠幫助他們解決難題。

最近一週,吳蓉瑾很忙。但她還是想抽空約一個已畢業多年的女生小陳來學校見個面。“前兩天我在她朋友圈看到一條動態——‘我把我最愛的人弄丟了’。當時我就問她怎麼了,原來她男朋友剛跟她分手,前一陣她還把工作給辭了。所以我想讓她來學校聊聊,看看能不能幫她找份合適的工作……”吳蓉瑾告訴記者,既然看到了,就不能當沒看到,即便再忙,也要想辦法關心她。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如今的90後,再不是長輩口中讓人擔憂的一代,他們代表着未來與希望,奮鬥在各行各業的第一線。而在我們熟知的消防員羣體裏,就有這樣一個90後,懷揣着導演夢卻中了父親的“激將法”。他離開了自己的舒適圈,跨過滾滾濃煙,趟過滔滔洪水,只爲人民羣衆的平安。他就是“抱火哥”由浩杞。

上了父親的“套”,學表演的他穿上消防戰鬥服

20__年,27歲的由浩杞,本來有機會開始一段“藝術人生”。從小到大一直熱愛表演藝術的他,大學報考了上海師範大學話劇表演專業,夢想自己有一天也可以成爲一名導演或者演員。如今由浩杞的大學同學想必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學生時代那個話劇表演專業的“大男孩”與如今這個在烈火濃煙中身先士卒的硬漢聯繫在一起了。而這一切,全都源於由浩杞父親的一次“激將法”。

由浩杞的父親,是一名從消防員轉業的交通警察,年輕時的參軍經歷使得父親對部隊有很深厚的感情。因此,他始終想讓由浩杞體驗一次軍旅生涯。然而,由浩杞雖然對未來一片迷茫,但滿腦子都是“導演夢”,對參軍入伍完全不感興趣。最後還是父親拿話激他:“你先考,你考不上的。要是你能考上,你不去算你厲害。”年輕人到底心高氣傲,由浩杞當即就決定去試試。誰想到,這一試,就試出了一個火場英雄。

父親用愛給兒子下了一個溫暖的“套”,一個火熱的“套”,這裏面,是一片新的人生。

20__年8月12日,由浩杞參軍入伍。那天,正是天津港大爆炸的日子,110名消防員犧牲。由浩杞把這個消息瞞了下來,沒有告訴媽媽。而老師同學們聽到由浩杞要去做消防兵的時候,都覺得他瘋了:大學畢業做點什麼不好,爲什麼要放棄做光鮮亮麗的演員,而去做危險的消防員?關於這點,其實由浩杞自己一開始也不明白。

從一個自由散漫的地方大學生,到一個紀律嚴明的部隊。剛開始進入消防部隊,由浩杞並不適應。從每天不疊被子到被子要疊成豆腐塊,從每天懶懶散散到每天要仔細打掃衛生,不乾淨就要繼續重新掃,從把運動當成愛好到烈日下的1500米跑和高強度體能訓練……改變的過程痛苦而漫長。

然而天下沒有白下的功夫。經過一番嚴苛的訓練,由浩杞黑了,瘦了,規矩了,結實了。在消防這支具有優良傳統的部隊的培養下,由浩杞成爲了一名合格的消防員。

而真真正正讓他對這個職業,產生髮自肺腑的認同感和榮譽感,來自於一次現場救人。

20__年,在轄區內某高速公路上發生一場車禍,被困住的司機血流不止,情緒緊張。凌晨三點,由浩杞和戰友出動到現場,用工具和身體,把卡住被困者的車輛,像撬野獸的嘴一樣撬開,救出了被困者。當把人救出送上救護車那一刻,由浩杞突然感受到:這一身戰鬥服,是職業,更是一份無形的責任。而這份責任也許可以讓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意義。

“在你生命中,有沒有過救人的機會?有的人恐怕一輩子不會有。我有。我和我的戰友們,日日奮鬥在救人一線。我想,人這一輩子,沒有什麼比拯救生命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自豪。消防,是我畢生的驕傲。”

警笛一響就要出發,隨時準備爲黨和人民犧牲一切!

衆所周知,消防員這份職業充滿了危險性。“犧牲”、“險情”、“爆炸”這些詞,似乎離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很遠。但對於消防隊員來說,這些充滿着危險的字眼,卻是他們再普通不過的生活日常。很多消防員處理完火情之後,都會有這種心理:能活下來真是一種僥倖。而這樣九死一生的經歷,由浩杞自然也有過。

20__年3月1日23時47分,廣東省某鎮一個雜貨店着火。囤積的煙花爆竹炸翻了一個燃燒的煤氣罐。瓶口一直向下噴火,烈焰包裹瓶身,內部溫度壓力越來越高,隨時可能爆炸!千鈞一髮間,由浩杞和指導員毫不猶豫衝進火場。靠近“炸彈”,舉起壓在煤氣罐上燃燒的木樑,緩緩地把它扶正。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生怕一丁點撞擊。烈火把由浩杞的手套和戰鬥服燒得滾滾發燙,但他死也沒有鬆手。忍着疼、咬着牙,擡出、降溫、關閥、熄滅。

談及這次救火經歷,由浩杞記憶猶新。“當時感覺我的心跳到嗓子眼,一直在狂跳,因爲也是第一次遇到煤氣罐着火。但是想想我們中隊裏還有很多比我更年輕的,加之作爲中隊長的我又是一名黨員。想到這些,我就告訴自己,我必須得上,就算犧牲,也必須是我。”

事後由浩杞發現,自己整個手臂全是燙傷的水泡,他開玩笑說,這是一名合格消防員的勳章。

那次戰鬥後,中隊小兄弟問起來,由隊,當時你就不怕嗎?

由浩杞說:怕啥?拯救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咱消防員乾的就是這個!他還打趣說,將來我老了給自己的孫子講起這個故事,他肯定也會爲我驕傲!

不過話說回來,怎麼會不怕呢?既不是鋼鐵英雄刀槍不入,更何況家裏還有年邁的父母。但是當時那種場景,容不得由浩杞考慮其他。險情當前,由浩杞的身份不再是“一個普通人”或者“一個兒子”。他是一個消防員,是一箇中隊長,更是一個黨員幹部。從面對黨籍,舉起右手宣誓那一刻,不管自己是80、90還是00後,是黨員就得第一個上!

救火的照片被傳上網絡後,很多人親切的稱呼他爲“抱火哥”,由浩杞成爲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英雄。“抱火哥”這個稱呼由浩杞很喜歡,然而“英雄”兩個字,自己是擔待不起的。消防員這個崗位雖然既特殊又平凡,平時在營區裏,大家一起打籃球、下下棋、看電影,或者一起去鍛鍊跑跑步,跟普通男孩沒什麼兩樣。非要說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是一旦警鈴響起,他們就會瞬間完成角色轉換,作爲一名戰士去維護人民的安全,這時生死便不在考慮範圍之內了。

如果你問消防員,何爲信仰?何爲忠誠?何爲使命?何爲初心?

他們用逆行的背影告訴你,生命的長度無法把握,但生命的厚度掌握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中!

他們也用自己的“逆行而上”,保衛了萬家燈火!

心懷家國,只能對父母說聲“對不起”

做消防員四年了,由浩杞只回了一次家,胸前多了勳章,而媽媽多了白髮。媽媽問起由浩杞身上的傷是怎麼弄的,怕媽媽擔心,由浩杞始終不說。但看到兒子傷痕斑斑的手,就算想也能想象到兒子經歷過怎樣生死一線的危險。母親的淚水止不住往下淌:“爸媽不讓你做英雄,只希望你能平平安安地回來!”

舍小家,爲大家。平安回家,是每一名消防員家人日日夜夜的期盼。就連網友的祝福,都是希望消防員每次出警能平平安安回來。確實,給消防員最好的祝福就是平安。而消防員的期盼,則是人民羣衆都能平安回家。

由浩杞說:“每名消防員家屬都是特別擔心自己的親人,但是有時候想想,沒有辦法,總有人要去幹這行,總有人滅這個火,做這件事情。首先是常年不在家,無法陪伴父母左右;其次,消防員經常赴湯蹈火、出生入死,惹得父母時刻惦記着,對父母有虧欠,只能跟他們說聲對不起了。”

父親由煥臣作爲一個消防“老班長”,轉業多年之後仍然心繫消防。每當路過消防隊,看到消防隊紅色的大門,或者看到消防車帶着警笛出發的時候,由煥臣的心情還跟以前在消防隊的時候一樣激動。“感覺警笛一響人民就需要我,我的責任感、使命感就出來了,那種血性勁就出來了。”

如今,唯一的兒子接過了他的信仰,披上了這身戰服。接過了榮譽的同時,也接過了這份生命的危險。

但是由浩杞由衷感謝父親,父親對國家、對人民的忠誠與責任感,對他而言是一種光,點亮他的同時,也將忠誠與責任傳遞給他。

“我不後悔當消防員,這是我這輩子做得最明智的決定,每個消防員都應該是自豪的。”由浩杞如是說。

傳遞信仰,不忘初心。我驕傲,我是逆行者!

由浩杞選擇成爲一員逆行者,選擇成爲那道守護人民身前的偉大身影。作爲一名入警大學生幹部,他利用自己大學的專業特長,把藝術帶進警營,用鏡頭捕捉最美的逆行,用情懷刻畫軍人的樣子。由浩杞根據普通消防戰士的真實生活改編,自編自導的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就曾在網上掀起一波不小的反響。

微電影《獨子的逆行》反映了由浩杞入伍前8個月在基層的日常生活和滅火救援的真實經歷,片中的消防官兵與家屬等角色均由真實的消防員和家屬參演。“身處其中的驕傲與光榮,每一名消防員都深有體會。軍人寫自己的故事,一定更真實和感人。”

影片取名“獨子的逆行”,由浩杞有他自己的考慮。“現在的兵基本都是90後,大部分都是獨生子,作爲父母,他們能把唯一的孩子送到最高危的崗位,是最大的無私。這便是《獨子的逆行》劇本的靈感來源。”而“逆行”則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是兒子毅然決然參軍入伍的選擇;一方面也是消防員面對危險無懼無畏、逆火而行的身影。

此前,《獨子的逆行》還曾獲20__年北京國際微電影“微博FANS選擇最佳影片”、“十佳公益微電影獎”,入圍“百部中國夢網絡微電影”,受到中宣部大力表彰。

除了微電影獲獎,由浩杞還積極參加朗誦大賽、擔任事蹟報告會主持人。希望在舞臺上能讓全國觀衆更多人瞭解消防官兵的真實日常生活,訓練戰鬥這些日常點點滴滴。讓消防貼近百姓,也讓百姓瞭解消防。百姓對消防多點關注,平時的日子裏就會多一份平安,消防員也就少了一份犧牲。

在參加全國“時代新人說——我與祖國共成長”演講大賽之“建黨初心”主題賽時,由浩杞將自己的入伍經歷以及經歷過的消防戰鬥,以及在消防工作中犧牲的一些戰友的事蹟串聯在一起,完成了一篇主題爲《初心的熱度》的演講。傳達消防員爲了人民赴湯蹈火,竭誠爲民,不懼生死的奉獻精神。打開消防隊伍宣傳的一扇“天窗”,讓“中國消防”四個字,響徹舞臺,也彰顯了90後軍人的力量和追求。

是氣所磅礴,凜冽萬古存。當氣貫日月,死生安足論。我們的逆行者,當他們踏上這條道路的時候,就選擇了與挑戰並行,與危險同路。他們都是英雄,他們都該被銘記,正是有這些英雄無悔的逆行,纔有中國驕傲的前行!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3週年之際,中宣部向全社會宣傳發布陸軍第74集團軍某旅“硬骨頭六連”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被習近平總書記點贊過的“硬骨頭”,硬在哪?“硬骨頭六連”是一支傳承紅軍血脈、敢打硬仗惡仗的英雄連隊,81年來歷經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161場戰役戰鬥,立下赫赫戰功,贏得傳世威名。而今“硬骨頭六連”的硬,不僅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硬,也是勇於迎接信息時代,從傳統步兵轉型升級到裝甲步兵,陸地海上兩棲作戰,敢闖敢拼的硬。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新時代更要發揚“硬骨頭“精神,匯聚起強國興軍的磅礴力量。

鐵心向黨,傳承“硬骨頭”的紅色基因,築牢強軍之魂。黨旗所指即軍旗所向。聽黨指揮、服務人民是人民軍隊永遠不變的軍魂和宗旨。從傳統步兵的革命年代到陸海兩棲的新型戰場,“硬骨頭六連”黨支部始終發揮着戰鬥堡壘作用。每次急難險重任務,黨員幹部都挑重擔、衝在前;每次比武考覈,黨員幹部都站第一排、跑第一棒、打第一槍;每次險難課目訓練,黨員幹部都駕第一車、乘第一舟、當第一攀。黨的領導是人民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賡續輝煌的密碼。在今年抗疫防汛的主力戰場,人民子弟兵的紅色基因一脈相承,淬火成剛,才戰疫情、再赴災區,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累計出動72.5萬人次、協助地方轉移受災羣衆13.7萬人,打贏了人民生命保衛戰。在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解放軍向世界12國軍隊提供防護服、醫用口罩、額溫槍等防疫物資,有力維護了國際公共衛生安全。

尖刀向內,接續“硬骨頭”的變革魄力,開拓強軍之路。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獲得發展進步的生機活力,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硬骨頭六連克服改革的陣痛,直面武器裝備更新、體制編制調整、戰場駐地變換帶來的一系列挑戰,積極探索新體制新編制下部隊戰鬥力轉型,他們多次圓滿完成重大演訓任務,摸索形成戰場信息共享、近距離火力支援等10餘種新戰法,在改革強軍路上不斷攻堅克難、砥礪前行。20__年國慶閱兵場上,人民軍隊以改革重塑後的全新面貌接受黨和人民檢閱。領導指揮方隊、火箭軍方隊、戰略支援部隊方隊、聯勤保障部隊方隊、文職人員方隊等新名稱、新方隊,展示着新時代人民軍隊的新構成、新風貌。實現新時代強軍目標,需要進一步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不斷釋放改革效能,激活部隊發展潛能,推動不同軍兵種部隊信息互聯,提升聯合作戰能力,把政策體制優勢轉化爲制勝優勢。

精兵向學,發揮“硬骨頭”的聚才效應,夯實強軍之基。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實現強軍目標,需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新型軍事人才。硬骨頭六連在全旅率先走開一專多能、多專多能的訓練路子,指揮士官全部達到優秀“四會”教練員水平,人人掌握機降、狙擊、攀崖等至少一項戰場實用技能,全連官兵精通駕駛、炮手等2個以上專業,連隊幹部戰士中,大專以上文化佔78%,還有博士和碩士生,充分發揮了聚才效應。強軍興軍碩果的取得,需要爲軍事人才提供更豐沃的土壤。要進一步拓寬從士兵中選拔生長軍官渠道,吸引“雙一流”在校生士兵免試攻讀軍校,軍校要全方位重塑人才培養體系,着力提升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專業化水平,使培養出來的指揮員能打仗、打勝仗,鍛造大批對黨忠誠、堪當重任的強國強軍事業可靠接班人。

“兵者,國之大事。”在收官十三五、共圓中國夢的關鍵之年,我們要更堅定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興軍、依法治軍,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爲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後盾,書寫強軍興軍的時代答卷。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男兒從軍去,百戰衛家邦。

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剛參加完解放戰爭,又踏上保家衛國、出國作戰的征程,用錚錚鐵骨,和將士們一道築起血肉長城;

解甲歸田後,丹心繫鄉梓。

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干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羣衆……

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今天,在如水的歲月裏回望,我們看到的是96歲抗美援朝老英雄孫景坤的家國情懷、無悔初心。

20多處傷疤,是刻在身體裏的軍功章

深秋,清晨。丹東市光榮院裏,孫景坤坐在牀前,打量着掛在牆上的一件掛滿軍功章的舊軍裝。陽光照進屋裏,軍功章上泛起金光。

“這是在遼瀋戰役中立的三等功,這是在平津戰役、海南島戰役中分別立的二等功,這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立的一等功……”不久前剛做過一次手術,老人身體有些虛弱,但談到戰場上的過往,卻歷歷如昨。

1924年,孫景坤出生在安東(現丹東市)山城村。1948年1月,結婚後不到一週,他就參軍入伍,成爲東北人民解放軍的一名戰士。臨走前,他留給妻子一句話:“只有打了勝仗,咱老百姓才能過上好日子!”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解放長沙、解放海南島戰役……在一次次浴血奮戰中,孫景坤快速成長起來,併火線入黨。

“最險的一次,子彈貼着我後腦勺過去了,用手一摸,全是血。”正是一次次和敵人的生死較量,讓他養成了膽大心細、機智靈活的作戰風格。

1950年,爲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0軍119師357團3營7連戰士孫景坤隨部隊從海南戰場撤回後集結在安東,待命過江。老家山城村就在眼前,戰友們勸他回家看看,他卻總是拒絕:“在外邊打了三年仗,咋能不想家?但別人都不回家,就我特殊?”

戰場上,對敵人的勇猛痛擊,就是對家人、對祖國最大的愛與告慰。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孫景坤印象最深的是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守衛161高地的戰鬥。

10月27日,已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接到命令,帶領9名戰士增援已連續駐守161高地12個小時的戰友。彼時,161高地三面處於敵人的火力控制之下,天上飛機轟炸,地上衆炮齊發,增援部隊很難登上高地。

“當戰士的哪能討價還價?讓上咱就必須得上!”以敵軍飛機轟炸升騰起的煙霧做掩護,孫景坤帶領戰士們扛起彈藥箱衝上161高地。當時,高地上只剩幾名戰士活着。

副連長支全勝在爆破筒裏裝滿炸藥,準備與敵人同歸於盡。孫景坤等人到來,令他精神爲之一振:“一定要守住陣地!”孫景坤帶領戰士們立即投入戰鬥,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

陣地守住了,但傷亡慘重。“陣地上算上我,只剩下4個戰士,其他人都犧牲了。”老人回憶着,兩行清淚無聲滑落。

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後來,他被朝鮮授予一級戰士榮譽勳章,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雄報告團回國。

連年征戰,孫景坤身上留下20多處傷疤,“現在腿上還有一顆子彈沒取出來。”他指着腿上一塊已經變黑的皮膚說,“有一次戰鬥,我中了兩槍,一槍打在手上,一槍打在腿上。子彈有毒,後來腿上、連帶腳上的肉都爛了。”

這些傷疤,成爲刻在老人身體裏永遠的軍功章。

解甲歸田,他默默拿起鋤頭

秋意漸濃,羣山環抱的山城村,山頭層林盡染,田間金黃一片。

“山城一隊北部灣,當年就是爛泥灘。一遇水澇就不收,如今變成米糧川。”山城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邱大鵬感慨地說,這首流傳下來的順口溜,是鄉親們對孫景坤帶領大夥改天換地最好的感念。

1955年,復員的孫景坤放棄到城裏工作的機會,選擇回鄉務農。“咱沒多少文化,還是回家本本分分做個農民。”孫景坤回憶。

回鄉後,孫景坤把各種獎章獎狀精心包好放到箱底,扛起鋤頭下地種田。很快,正直能幹的他被選爲生產一隊隊長,帶領村民們向着貧困這個“敵人”發起新的衝鋒。

村裏有條河,經常氾濫引發水災。孫景坤的倔勁上來了:“還能讓條小河欺負了?”他帶領村民開山碎石、肩扛手提,築起一座堤壩,自此河水安瀾。

“他是軍人出身,身上有一股威嚴勁兒,從不強迫鄉親們幹這幹那。”86歲的村民劉振山回憶,“他在前邊幹,我們在後邊學,大家心服口服。”

山城村是有名的蔬菜村,市裏曾劃分一片公廁供村裏挑糞施肥用,村民都不願意去挑糞。正犯胃病的孫景坤第一個站出來:“沒有好的肥,菜怎麼能長好,我來挑。”挑着100多斤糞,走七八里的山路,他硬是挑了回來。看他忍着胃痛滿頭大汗顫巍巍的樣子,村民們紛紛挑起了糞桶。

靠着孫景坤的帶動引領,山城村把上百畝爛泥灘改造成良田,在數百畝荒山上種植板栗、落葉松等經濟林,一躍成爲十里八鄉有名的富裕村。

村民劉玉慧說:“我們現在過上好日子,都得感謝這個老爺子。”

老兵心語:“我是在替戰友活着”

英雄,在驚濤駭浪中向死而生,也在平凡的日子裏甘守寂寞清貧。

許多年後,孫景坤的赫赫戰功才被村民們瞭解。65歲的村民張德勝回憶起最早發現孫景坤的“祕密”時,仍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當年我從廢紙堆裏撿回一本舊書,翻書時,我看到裏面講一位戰鬥英雄叫孫景坤,還有他的照片,我一看這不是孫大爺嗎?”

拿着這本書,張德勝跑到孫景坤家。孫景坤不識字,張德勝就把文章讀了一遍,聽到支全勝等戰友的名字,孫景坤點了點頭:“是,寫的是我。”

至此,孫景坤的英雄事蹟才被外界瞭解。

越是豐功偉績,越是低調樸實。一直以來,孫景坤住在低矮的平房裏,從不向組織開口、伸手。

爲什麼對自己的功勞不提不念?爲什麼不向組織要求應得的待遇?外界不理解,孫景坤的7個兒女也不理解。

在大女兒孫美麗看來,父親對自己嚴苛,對孩子們也幾近“無情”:小時候家裏窮,交不起學費,老師說你爸是生產隊長,開個證明來,學費就可以免了。孫景坤卻火了:“就因爲我是隊長,纔不能這樣做。”孫美麗被迫輟學。在生產隊幹活時,她幹得好,別人評3分工,生產組長給她評了7分工,孫景坤知道後,把組長批評了,硬逼着把多的工分給拿下去……

大兒子孫福貴也遭遇了類似的境況。不少好的工作機會都被父親逼着讓給了別人,他一咬牙,參軍入伍。這一次,孫景坤沒有阻攔,拿出珍藏多年的抗美援朝時用過的茶缸和毛巾送給兒子。

“到部隊後,首長看到我的茶缸上寫着‘贈給最可愛的人’,他舉着茶缸給戰友們說,孫福貴同志是革命戰士的後代,我們爲有這樣的戰友感到自豪!在戰友們的掌聲裏,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父親了。”孫福貴說到這裏,眼中淚光閃爍。

摩挲着舊軍裝上的軍功章,老人說出心底的想法:“當年村裏10個年輕人一起參軍入伍,回鄉的只有3個。和犧牲的戰友比,我做這點事算得了啥?條件再艱苦,能比戰場上苦?我活着,是替戰友們活,我要把他們想幹卻來不及乾的工作幹好,纔對得起他們。”

溫煦的秋陽照在老人珍藏多年的泛黃的報功書上:“孫景坤同志在朝鮮守備戰鬥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一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光線明麗而柔和,爲這張歷久彌新的報功書鑲上了一層金邊。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換燈泡、修電錶、修電器、通馬桶……他365天“在崗”,24小時“開機”,被100多位孤寡老人當成“親兒子”,完成了2.5萬個小時志願服務。

作爲紮根基層一線的電力工人,錢海軍用23年的執着付出,在平凡崗位上書寫不平凡,成爲老百姓最信賴的“點燈人”。

從風華正茂的“小錢同志”到頭髮花白的“老錢師傅”,錢海軍所在單位先後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共產黨員服務隊和志願服務中心,1200多名志願者發展出25支志願服務分隊,輻射300多個社區,累計開展服務3萬餘次,服務時長超21.3萬工時。

時代楷模李夏同志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衆一心,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20__年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朱有勇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雲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席,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從事研究的30年來,朱有勇帶領科研團隊開創性地研究了作物多樣性控制病害的效應、機理和推廣應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創建的“水稻遺傳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理論和技術”和“生物多樣性控制植物病害理論”,經過國內外數千萬畝的示範推廣後,獲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標誌該成果的學術論文於20__年在《自然》雜誌全文發表。

朱有勇寄語農大學子們,“人倦了,天遠了,唯有山水相依,守候着那束透過紅塵的梯田之光。”

與土地相親,與農民相親,是農家兒子朱有勇的普通情懷,也是科學家朱有勇從未變過的人生座標。因爲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放棄國外優厚的生活,回到雲南搞科研;因爲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獨闢蹊徑找到了作物品種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有效方法,並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進行創新,建立了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控病增產新技術;因爲熱愛土地熱愛農民,他才30年如一日地堅守在該科研領域,將這項技術在農村大面積推廣應用,全國11省市累計推廣1.2億餘畝,使百萬農民從中受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