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生出國留學心得(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8W

出國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生出國留學心得 篇1

20xx年9月,我參加了學校的留學項目,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印第安納大學學習,有很多收穫體會。

出國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生出國留學心得(通用3篇)

學習氛圍。到美國以後,不知道是不是語言不通的原因,總覺得自己需要多花時間學習,在美國的這一年可以說是我大學四年裏最辛苦的一年,其實每個學期的課程比在國內少了將近一半,可是花在學習上的時間確實比在國內多,特別是第二個學期。還有一點感觸很深,就是美國學生的悠閒,這是一種很特別的感受,特別是進入夏季,在學校的草地上,基本上隨處可以看見拿着書本曬着太陽的美國學生,悠閒但不散漫,總覺得這種情形在國內是看不到的。

學習難度。說實話,去美國之前,一直以爲美國的課程會很輕鬆,結果恰恰相反。以前以爲美國沒有考試,結果每門課最少都有兩次以上考試;以前以爲美國的課程沒有作業,結果作業非常多,讓我有種回到高中的錯覺。也許是因爲以前有這些錯誤的認識,所以反而對這些事情有了更深的感觸。說實話,雖然在美國學習生活比在財大要累,但是卻覺得更加充實,或者說更有滿足感。

關於美國的老師。不知道該怎麼說,有點失望,老師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其實後來仔細想想,似乎從來沒有人說過美國的老師一定比中國的老師好,後來自己再想爲什麼會有這種錯誤看法的時候,突然明白一件事情:學習的關鍵不在老師,在自己。

也許我們往往需要經歷了才能長大,我是一個喜歡胡思亂想的人,到美國這幾個月,感觸多的同時也想了很多,也許很亂,不過卻是最真實的感觸。我到美國校園的第一天,我就覺得這是一個應該要學習的地方,我不知道是不是國內的高中應試教育太過嚴苛,到了大學的第一天就想着放鬆,然後這一放似乎就有點收不回來了,我不知道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但是這確實是我最真實的感受。

其次,說句實話,我比較喜歡美國的考試方式,雖然平時會累一些,但是起碼期末考試的時候相對沒有這麼累,而且我覺得平常有一些考試的壓力,也許會學得更好。其實,關於這個想法,來自於學習美國聯邦稅法的時候,每次快要單元測試的時候就在想,這要是在國內多好,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其實我更喜歡這種教學方式,因爲我不用每到期末就開始緊張,可能因爲我自己比較懶惰,平常多考試,不會讓我覺得學得很厭煩,或者說讓我學起來比較有動力。

再者,我覺得美國老師上課好像更注重實用性,他們對理論的講解相對偏少,可能因爲我在國內和在美國都學了稅法,對這門課的感受是最深的,在美國的教科書上是看不到稅法條款的,當然不排除是因爲美國的稅收條款太過於複雜的原因,但是上課的時候老師講解的內容確實更多的是圍繞怎麼樣進行納稅申報,同時,基本上比較重要的內容都會在星期五也就是在機房上課的時候,帶着我們實際進行一遍操作。

說到實用性,有一件事情一定要說。就如我在內容中講到的一樣,在商業法律環境這門課上,老師曾經讓我們去法院聽一次審理,說起來不好意思,就爲了這個我們一羣人跑當地法院跑了3次,第一次還跑錯地方,還有一次在那裏傻等了一個多小時,但是現在想想,我想說這是一筆財富,也許數額不大,但是對於我這個年齡來說,還是相當可觀的:在那樣一個陌生且語言不通的國家,完成這樣一件事情,其實是意見相當有滿足感的事情。這是一種經歷,最少它讓我知道,很多事情遠比想象中不一樣。

最後我想說,美國9個月的學習生活讓我明白了兩件事情:第一,我真的非常討厭期末考試,因爲比起這種一次定生死的考試方式,我更希望能將平常的努力體現出來,在我第二個學期的學習中,我一共選修了4門課,4門課中有3門課,即使不參加最後的考試我都可以通過這門課,這個結果讓我在收拾行李準備回國的時候能夠放鬆心態,輕鬆面對,如果說一定要對學習的課程有什麼意見,我的意見很簡單,那就是加大平常成績佔的比例,減輕期末考試所佔的比例,畢竟學習不是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的事情;第二點,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我上的所有課程的老師,沒有喜歡讓學生自己上臺做報告的,基本上都屬於比較喜歡考試的。聽一起上課的同學說,有很多課程老師很喜歡讓學生自己作報告,這些報告有點類似於我商業預測課上老師喊交的那份報告,根據課上所學的內容,選擇某一個主題然後進行分析、研究,據說在一門需要介紹食品的課程上,美國學生還買了一個很大的披薩去。其實,提出這個來說,是我覺得在國內需要我們自己去思考的東西太少,或者說老師太過於信任我們,總是要求我們去看,但是不要求我們把看了的結果寫下來或者表達出來,而這樣放縱我們的後果就是到最後看的人太少,根本達不到老師希望的效果。

九個月的時間不長不短,卻讓我明白了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學習可以很輕鬆,但是這種輕鬆是有代價的。輕鬆的背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

出國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生出國留學心得 篇2

在國外生活兩年有餘,回望留學路,雖然艱辛但我並沒有後悔!

記得當年申請學校也沒有什麼中介可以諮詢,完全憑自己一手之力,找資料、遞材料……飛赴加拿大的時候,還好有一個同伴,是父母好友的女兒,兩個人去同一所學校。說起學校來,當時我還是有些心理波動,雖然是去國外讀書,剛開始讀的卻是一所非常普通的學校,在人們眼裏就相當於美國的社區大學。她心想自己怎麼着也好歹是個重點高中的尖子生,考個重本沒啥問題,甚至有希望去清華北大之類的名校。而且當時人們的收入沒有現在這麼高,家裏雖然條件不錯,但還是一筆蠻大的支出。這樣的決定多少有些不成功便成仁的感覺。現在回憶起來覺得自己並沒有後悔當初的決定。

落地才知要租房

在申請學校的過程中,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我的簽證實際上已經下來了,但是負責的簽證官休假了還沒有寄出,而到四月份我就必須要出去了,弄得我很着急。還好,我趕得巧,在出發前拿到了簽證。因爲當時申請加拿大留學雖然比美國容易,但是拒籤率仍然接近一半。

回憶當初的懵懂無知,我並不覺得害怕,反而有些新奇。當我們兩個人下了飛機,負責接我們的華人朋友問她要住什麼地方的時候,我們兩個都傻眼了。原來她們以爲申請好了學校,來到學校就會有人給安排宿舍,殊不知在加拿大都是自己租房子。不過事情比想象中的簡單,我很快找到了一家華人家庭並住了兩個月,後來搬到學校附近跟人合租房子。

現在回憶起來,我覺得不怕的原因是,在那邊其實什麼事情都挺簡單的,只要你肯問,總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一套辦事的程序就在那裏。這是加拿大給我印象裏的好處之一。學校的名字叫做Seneca College,現在已經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區學院,而我所讀的專業是會計。我們四月份到了加拿大,等到九月份才正式開學,我們便多學習了一些語言課程。

在加拿大沒有受過歧視

來到加國,在生活方面我適應得還算比較快,租房、買菜做飯等等,沒有難倒這個從小就獨立自主的小姑娘,而且有一個好朋友形影不離。剛到加拿大的時候,什麼東西都感覺一個貴字,比如坐公交車雖然一塊多加幣,但換算成人民幣也要十來塊,在國內是打的的價錢。而且,那個時候國內往加拿大打個電話一分鐘就要20多元,感覺很奢侈,通常一週纔打一次電話。

那時大陸的留學生不像現在這麼多,所以也很少聚成一個小圈子,與當地人和其他國家來的學生交朋友便成了很自然的事情。在加拿大,不像在一些歐洲國家,當地人會有一種明顯的優越感。加拿大是一個移民的國度,來自各個國家的人都有,所以文化上比較多元,大家會互相聊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生活方式,沒有人因爲你來自哪裏而歧視你。反倒是當時的港臺生面對大陸來的學生會有少少的優越感。那個時候香港剛剛回歸不久,大陸的經濟也沒有像現在一樣崛起,許多香港人對前途都感覺比較迷茫,所以留學生之間的看法也會有少少的不自然,不管怎樣,在加國的生活已經開始了———讀書、工作、結婚、生子———都與這個國家密不可分了。

出國學習心得體會_大學生出國留學心得 篇3

20xx年秋季學期是我大四年級的第一個學期。就在大學的一切回憶都要定格的大四,我做出了不一樣的嘗試,而這一切與其說是結束,倒不如說更像是生命新篇章的開始。

在學校、學院老師的多方爭取和支持下,我獲得了來之不易的赴香港大學交換一學期的機會。在我看來,在大四年級參加交換項目的優勢如下:首先,我選修的課程均爲高年級的課程,有一定的綜合性和很強的實際應用價值,能很好的體現一所大學教育靈活性和獨特性,對我感受香港大學的教育模式更加有利;其次,沒有面臨考研的壓力,我可以更加專注投入到新知識的學習上,同時我還有機會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課外社交活動,有利於全方位的體驗國際化的生活方式。

就這樣,肩負着老師們、同學們的期許,我踏上了去香港的征途。

在出行之前,我參加了行前會議,同時也對香港的衣食住行略有了解,因此,在初到香港之時,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沒有遇到太大的困難。

我住的學生宿舍爲白文信樓,位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校區,距我上課的主校區有20分鐘左右的車程。往返於主校區和宿舍之間有收費低廉的校車,因此每天的交通也十分方便。此外,在我的宿舍周圍儘管沒有大型的生活超市可以購買生活用品,但是有兩個小型便利商店和灣景、瑪麗醫院兩個餐廳,基本的生活需要可以很方便的滿足。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住的宿舍樓距李嘉誠醫學院圖書館只有五分鐘的步行距離,可以享受到很好的自習環境和海灣風光。

香港大學的選課系統與工大的略有不同,沿襲英制教育體系,在學生修滿相應學位要求的各項學分後即可畢業。而課程的選擇方面種類繁多、豐富多彩,學生自由選擇的空間很大,非常靈活。每學期正常的選課容量爲5門課,每門學分均爲6分,共30學分。其中至少一半,即至少3門課,由相應專業所在院系開設,其餘2門可憑藉興趣愛好自由選擇。但是爲保證學習的連貫性,每門課在介紹之中除了介紹本課程的學習內容和教學目標之外,還有很多先修課的要求,這就需要學生提前規劃好每個學期選課的安排,同時也有專門的教學人員給予幫助和指導。

在每學期開學後的第一週和第二週的時間內,課程雖已全部開始,但學生可以試聽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在瞭解該課程的基本內容、考覈方式、評價標準和教授和授課風格後,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是否繼續學習該課程。最終,在第二週結束的時候,確定本學期選修的5門課,非特殊原因就不能再變更了。當然,如果學生的精力足以應對,想增加課程容量,在獲得相關學院的批准後可以多選擇一門課程。

在課程的考覈方面,滿分爲100分,一般由作業、課堂參與、實驗操作和報告、隨堂小測、期會考試、期末考試等部分構成,每個組分所佔百分比由授課教師決定。值得一提的是,港大要求學生在每個項目上均得到及格的成績,而及格線的劃定視當前所有學生的表現而定,這樣纔算在這個科目上獲得及格。在綜合各項,得到百分制成績之後,再將其轉化爲四分製成績。然而優秀率是嚴格控制的,因此,想得到高的總體學分績也是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的,成爲班上的第一、第二是必不可少的。

從20xx年起,香港大學開始實行四年制大學教育。在此之前,香港的高中爲四年制,因此大學爲3年。課程等級也相應分爲三級,第三級爲最高。低年級的課程多爲大班級授課,在階梯教室中進行,有時熱門的公共核心課程有二三百人選修。而高年級的課程,因其專業性的提升,爲促進學生的理解和教授對每個學生的單獨輔導與關注,班級的規模均在二三十人左右,更有小班控制在15人之內。以我選修的數字圖像處理一課爲例,班上僅有23人,在課堂練習時,授課教師可以有時間走到每個學生桌前,看每個學生的答題情況,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並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問題給予幫助和解答。對於當今快節奏的教育來講,這樣小規模班級的人才培養的效率無疑是非常不佔優勢的,但是,這樣專注於每個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對於個人的成材是有很大的幫助和決定性的作用的。因此,從整體上來講,香港大學培養出來的學生會紮根於香港社會,乃至全世界的各個領域,對於大學的名譽和聲望,它所發展的優質校友資源網絡對其日後的發展和社會互動都是非常有利的。

在學校對學生全方位的支持上來講,或許也有我們值得借鑑的地方。首先,香港大學聘請了很多外籍教授,人數達全體教職人員總數的一半,而這些大多分佈在人文和社會科學領域。其次,所有的教授均有程度不等的海外背景,均能用英語爲媒介有效的傳遞知識和進行科研活動,在專業上有廣泛的聯繫和背景,擁有大量優質的社會資源。而這些優點不僅體現在授課時的視野和高度,使學生對其專業有更加濃厚的興趣和理解,更能轉化爲無數的實習、學術交流、國際會議、項目推薦、工作機會等切實有力的支持。

在校園設施和硬件方面,因爲香港島的地勢多山而狹窄,港大的校園規劃則是在現有的面積上,通過巧妙的設計最大化了有效的空間。在迷宮一般的校園裏,起初很難有誰是不迷路的,但是漸漸熟悉之後,發現校園的其實很小很簡單。但是花園一般的環境,稱其移步換景,毫不爲過。現代化的教學樓、古香古色的主樓、藏書豐富的圖書館、多功能的文娛中心足以滿足學習和生活上方方面面的需求。此外,還有各種風味的餐廳和咖啡廳,適合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的美食享受。

在國際化和社交方面,住學校的宿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香港大學由於宿舍樓數目有限,因此本科生多爲2-4人間。在分配宿舍時,還可與不同國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成爲室友,不僅擴寬了自己的朋友圈,使自己更加容易融入任何一個團體,還可以在彼此的專業上互相借鑑、互相幫助,用互補的方式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激發興趣。比如我的兩位室友,一位是來自挪威奧斯陸的計算機專業的交換生,另一位是來自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電氣工程專業的大三學生。這樣一來,我不僅可以在編程方面請教我的挪威室友,還可以在數學方面幫助一下我的美國學妹。此外,我們都熱愛美食和運動,因此經常相約去吃飯和去超市,還按照我們三個的課程表安排了每週三次的體育鍛煉時間。挪威室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習中文非常感興趣,我們還經常分享各自文化中的節日風俗。她們的陪伴讓我的生活更加溫馨和充實,讓這一學期的交換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留下了生命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香港歸來後,我的收穫頗多,我也感受到了自己正在向着更好的方向慢慢的改變。而這一切,都源自老師們給我的這次交換學習的寶貴機會。在香港大學OISE組織的交換學生經驗介紹會上,有一句話我非常認同。那就是,我們要勇於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嘗試一些對自己的挑戰和改變,也許只有這樣,在我們體驗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之後,站在遠處回顧自己原來的生活,我們纔會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