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3W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1

這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阻擊戰、總體戰。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傳播速度之快、感染範圍之廣、防控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精選3篇)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根據中宣部的部署,廣大新聞工作者不畏艱險、深入一線,奔赴抗擊疫情主戰場。

宣傳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踐行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要求,報道疫情最新動態,傳播疫情防控知識,書寫抗“疫”一線感人事蹟,營造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築同心的輿論氛圍,新聞戰士始終與人民羣衆同呼吸共命運。

到戰火中去記錄生死之疫

“如果你的報道不夠好,那是因爲你離現場不夠近”,這是許多記者的座右銘。

“作爲一名新華社‘老兵’,我再次回到‘戰場’。”新華社記者王毓國18年前曾深入阿富汗反恐戰場採訪。如今,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他和他的戰友,從北京奔赴武漢。除夕夜,新華社記者熊琦進入武漢中南醫院重症隔離病房採訪,最早發回《重症隔離病房裏的除夕夜》等現場報道。

1月20日,新華社啓動應急報道響應機制,隨後成立武漢前方報道指揮部,平均每天播發各類稿件200多條,推出了《黨旗,高高飄揚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將戰“疫”進行到底——寫在武漢疫情防控的關鍵階段》《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託舉生命的方舟——方艙醫院建設記》等一批“鎮版刷屏”之作,鼓舞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萬千英雄向前,向前,再向前!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我們就應該衝鋒在前。” 中國攝影家協會主席、人民日報社記者李舸率領的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協調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骨幹攝影力量,分赴各家醫院,爲全國馳援湖北的4.2萬名一線醫務人員每人留下一幅“戰疫”肖像。

疫情無情,人間有愛。

除夕之夜,20__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史無前例地未經彩排增加節目《愛是橋樑》。這一節目開始時的視頻內容,正是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記者蔣曉平和他的同事們在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持續蹲守採訪而得。擔心他安危的妻子在朋友圈中寫道:“明知前方有病魔的威脅,你依然選擇逆向而行,並不是不知那裏有危險,只是職責所在,所以義無反顧。”

阻擊疫情的戰場上,疫情就是命令,一批批新聞“戰士”聞令而動,毅然逆行,不畏生死,衝鋒陷陣,踐行“四力”。

政治工作部第一時間抽組前方宣傳報道分隊,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先後3批次派出24名記者,解放軍文化藝術中心派出攝影力量。解放軍報攝影記者王傳順已在武漢奮戰一個多月,5次深入最危險的“紅區”。他的同事高立英是報道分隊唯一的女記者,除夕當天纔回到石家莊家裏,她主動請戰,大年七年級中午即趕赴武漢。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廣電部記者樊斌和戰友們連續奮戰,精心採製230餘條現場報道。

經濟日報記者瞿長福曾多次參加急難險重採訪,是中央媒體戰“疫”隊伍中年齡較長的記者。他緊急受命帶領團隊奔赴武漢,帶頭到醫院、菜場、社區、企業採訪,推出了“來自戰‘疫’一線的紀實報道”“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特別報道”等系列主題全媒體作品。

“我是記者,我是黨員,長期跑衛生戰線,情況我最熟,最危險的地方,我上!”1月21日,湖北廣播電視臺記者謝珍和同事一起前往武漢同濟醫院發熱門診,成爲第一批進入定點醫院採訪的記者之一。

1月23日,澎湃新聞記者魏凡第一次穿上防護服,走進荊州胸科醫院重症隔離區,與患者面對面交流;1月28日,中國婦女報記者徐旭從北京抵達武漢,傾聽女醫生張繼先講述及時上報疫情、團隊“零感染”的抗疫故事;2月5日,南方都市報記者鍾銳鈞與同事從廣州出發趕赴武漢,此後他們蹲守漢口醫院隔離病房,搶拍一個個感人的真實瞬間……

全力以赴、盡銳出戰,根據中宣部的統一部署,按照中央指導組的統一安排,4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記者深入湖北和武漢一線,與當地媒體同仁並肩戰鬥,同湖北人民武漢人民並肩作戰,同舟共濟,在抗擊疫情中書寫責任擔當。

到羣衆中去傳遞顯政共識

疫情防控阻擊戰,也是一場輿論戰、信心戰、信息戰。恐懼、謠言和污名化往往比病毒本身更可怕,戰勝疫情需要科學、理性和團結。

在抗疫一線,新聞工作者堅持新聞報道服務於防疫大局的原則,以筆爲槍、抗疫爲民,傳遞信息、展示真相,駁斥謠言、澄清謬誤,爲提升羣衆防控意識、凝聚疫情防控共識、穩定民心激發力量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離漢通道關閉後,網絡上一度盛傳武漢市民生活陷入困境。人民日報社記者程遠州和同事走上街頭,走進超市、加油站、地鐵等公共場所,寫出《直擊:離漢通道關閉第一天》,澄清不實傳言;針對公衆對疫情的恐慌,採訪多家醫院醫護人員,報道治癒出院患者和醫護人員的一線認知,傳遞理性科學的信息,爲抗疫打氣。

農村地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一度較爲薄弱。新華社記者徐海波在1月22日採寫《疫情防控別把農村漏了》予以呼籲。一週後,他踏上下鄉路,深入六七個縣市的鄉鎮村莊,到衛生院和病患家中瞭解情況,反映民聲。

從1月26日起,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焦點訪談》持續聚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話題,凸顯了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月11日起,《新聞聯播》推出專欄“一線抗疫羣英譜”,截至3月5日,已經連續播出24期節目,講述了來自醫療救治一線、基層社區、一線公安幹警、志願者等多個奮戰在抗擊疫情第一線的普通人的故事,展示“平民英雄”的精神力量。

報道最真實的信息,供抗疫決策參考,是媒體職責的一部分。在中央指導組的統一部署下,中央在湖北媒體和部分湖北媒體深入武漢三鎮街道、社區、小區進行摸排,急羣衆所急、解羣衆之困,深入調查武漢市未收治隔離的“四類人員”情況,人民日報建立專門的網絡平臺,廣泛徵集新冠肺炎求助者信息。同時利用各種渠道協助徵集有關線索,瞭解分類集中收治隔離工作的落實進展,推動解決應收盡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2月9日半夜,環球時報記者崔萌和同事在跟蹤採訪一個社區轉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過程中,發現由於工作滯後、銜接無序、組織混亂等問題,數十名患者無法得到妥善安置。崔萌和同事迅速向上級反映情況。當夜,中央指導組立即安排,予以妥善解決。次日,中央指導組對事件責任人進行了約談問責。

現代快報記者熊平平和顧煒到社區調查前,提前做了大量功課,找到該社區一些患者信息一一覈實,深入社區與基層工作人員面對面細聊,結果發現僅這一個社區就有許多“四類人羣”尚未得到收治或隔離,並且拿到了所有名單。

黃岡市衛健委主任“一問三不知”、武漢市紅十字會物資分配存疑、愛心捐贈渠道不暢……媒體的報道不僅推動了問題的迅速解決,彰顯要“急羣衆之所急,解羣衆之所憂”的導向,更體現出中央對於抗擊疫情的決心和對不作爲的零容忍態度。

到平凡中去展現英雄時代

在全社會激發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對於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至關重要。

圍繞武漢市等疫情嚴重地區的“防”“供”“治”“安”“暖”等方面工作,中央和湖北主要媒體統一開設“一線抗疫羣英譜”“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應收盡收刻不容緩”四大欄目,深入宣傳黨中央決策部署、對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的關心重視,宣傳一線醫務人員、公安民警、社區工作者、志願者、基層幹部的感人事蹟,展現全國各地支援湖北和武漢的情況,展現全國人民團結一心、同舟共濟的精神風貌。

人民日報社記者李昌禹在採訪過程中,與武漢市江岸區新村街道爲羣社區副主任劉娟成了好朋友。在武漢的這段時間,李昌禹每天跑醫院、進社區,採寫的一線人物報道《我的兄弟在戰鬥,我要回去!——一位武漢醫生的千里逆行》《第一道防線,守住!》等報道,生動、真實地反映了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和社區工作人員衝鋒在前的工作狀態。

“我能做的便是用鏡頭去感知這座城市的脈搏,用文字去書寫這些人的冷暖。”中國青年報記者魯衝前後五次去到武昌方艙醫院,從2月4日凌晨開始建設,到收治首批病患,再到康復患者出院……魯衝見證了生命的“方舟”點燃希望的燈火。

不久前,一張李蘭娟院士臉上深深壓痕的照片刷屏網絡。這張照片,正出自中新社記者安源之手。李蘭娟院士從醫院重症病房出來後脫下防護服時,疲憊的她下意識地露出了微笑,面部的壓痕清晰可見。安源敏銳地意識到,在疫情防控最吃勁的關鍵節點,李院士作爲高級別的專家之一,她的笑容意味着信心和勝利,於是連忙舉起相機,抓拍了這個動人的珍貴瞬間。

臨危受命組建的“強強組合”,成爲長江日報此次戰“疫”報道中的黃金搭檔。43歲的史強和50歲的金振強第一個合作作品,是見證武漢120急救車轉運患者。從1月29日接到任務開始,兩人24小時跟隨120急救車,多次見證入戶轉運重症患者。他們跟隨一線急救人員一起,進入重症患者家中,近距離記錄、拍攝急救人員工作環境和履職狀態,及救治患者的情況,真實反映120急救人員的內心世界和職業堅守。

自1月29日起,光明日報先後派出4批共15名記者,奔赴武漢一線進行採訪報道。他們發稿始終共用一個團隊的名字:光明日報武漢一線報道組。報道組打造報告文學特色品牌,《那些匆匆而過的人本來如此平常》《那些凝聚起來的力量》《全力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決戰ICU》等報道,把抗擊疫情中的中國故事講得生動感人,增強正面宣傳的可讀性、吸引力。

從影像日記“這七天,他們都經歷了什麼?”,到短視頻“鍾南山示範如何摘口罩”;從發佈武漢觀察Vlog,到上線疫情地圖;從發起爲最美逆行者亮燈加油的公益活動,到設立信息闢謠專欄,各家新聞單位創新方式方法,充分發揮新媒體平臺傳播作用,不斷提升網上傳播能力,將疫情防控最新消息、一線感人故事、疫情防控小貼士等,製作成圖文、短視頻、H5、抖音、快手等,被廣泛傳播。

抗擊疫情的戰鬥仍在繼續。

當前,湖北和武漢疫情防控任務依然艱鉅繁重。一線新聞工作者正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及時報道權威信息,把鏡頭對準一線、把筆端觸及基層,爲打贏“武漢保衛戰”提供有力輿論支持。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2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盼望着,盼望着,終於迎來了春節,可沒想到今年的春節令人心寒,原來的街道車水馬龍,現在寂靜無聲;原來景區人山人海,現在寥寥無幾;原來的超市熙熙攘攘,現在一片蕭條……這是因爲新型冠狀病毒蔓延全國,傳播速度之快,傳染密度之大,令人聞之色變。但是,我們身邊有很多人,他們不懼風險迎難而上,用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他們是舍小家顧大家,他們守護人民的生命安全,他們就是抗擊疫情中的最美“逆行者”。

他們穿着嚴嚴實實的防護服,帶着沉重的護目鏡,他們夜以繼日地工作着。當他們脫去防護服時,衣服已經溼透;當他們摘下口罩時,臉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當他們累了,就在躺在牆角邊地板上小歇一會兒……他們除了完成工作室裏的工作,還要照顧病人的生活起居,甚至還要給病人進行心理疏導,他們無微不至,照顧每位病人,卻忽略了對自己家人的關愛,他們就是“中國脊樑”,他們就是新時代的先鋒人物,他們就是可敬可親的白衣天使。

雖然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知道他們是爲了誰。他們的形象在我心中是那樣鮮明,他們不計得失,不求回報,默默堅守的精神,使我深受感染。他們守護健康,拯救生命,再苦再累都無怨無悔。普通的我們無法與病毒作戰,我們只能做好配合工作,不出門,勤洗手,戴口罩,不給他們添麻煩。

祝願白衣天使們——最美逆行者早日凱旋而歸!

疫情階段性勝利致敬抗疫英雄的個人感受 篇3

沒有生日蛋糕,沒有生日蠟燭,更沒有生日禮物。2月11日,__鄉__村的3個駐村幹部,行走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途中,爲自己臨時舉行了一場簡約而溫馨的生日Party。

“生日快樂!你都10多天沒回家了,今天生日,能回家嗎?”中午時分,縣派駐__村工作隊員周海娟,接到家裏的電話,才記起今天自己過生日。“謝謝老公!今天不能回去,還是等疫情過去了,好好呆在家,天天都可以過生日!”同在一個宣傳小分隊的鄉幹部段榮軍和村幹部段菲菲不約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周海娟。“你也今天過生日?”幾乎是異口同聲,隨後兩人都笑了起來。就有這麼巧,3個人在一個小分隊,3個人同一天過生日。然而,爲了戰“疫”,3個人都選擇了默默地開展工作,進村入戶宣傳巡邏,摸排管控重點人員,挨家挨戶發放宣傳資料。餓了,泡一碗方便麪充飢;困了,就在車子裏小盹一會……

自1月27日上班以來,全體鄉村幹部全員取消春節假期,幾乎每天都是忘我地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爲了讓老百姓的幸福安康,她們舍小家顧大家,走在最前線,時刻準備着,決戰決勝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們就在田埂上過生日好了,一起唱首生日歌吧!”段菲菲提議。摘一朵青青油菜花當禮物,送給對方,3人歡聲齊唱“祝你生日快樂……”段榮軍立即拿出手機,打開抖音,記錄下這美好的時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