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通用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5W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 篇1

古代的中國人還特別強調進食與宇宙節律協調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質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飪食物也要考慮到季節氣候等因素。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經形成,在《禮記·月令》就有明確的記載,而且反對顛倒季節,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當然也反對食用反季節食品,孔子說的“不食不時”,包含有兩重意思一是定時吃飯,二是不吃反季節食品,與當代人的意識正相反,有些吃反季節食品是爲了擺闊。西漢時,皇宮中便開始用溫室種植“蔥韭菜茹”,西晉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這種強調適應宇宙節律的思想意識的確是華夏飲食文化所獨有的。這種意識殘留到現代的大約僅有節日食俗了(中醫中藥裏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視)。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通用3篇)

“陰陽五行”說是傳統思想所設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認爲是宇宙規律。人是“三才”之一,飲食是人類生活所不可少的製作飲食的'烹飪必然也要循此規律。因此,不僅把味道分爲五,併產生了“五味”說(其實人能感覺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種也不算少),而且還削足適履地把爲數衆多(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的穀物畜類蔬菜水果分別納入“五穀”“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這使人感到荒誕。更令人驚奇的是還有“凡飲,養陽氣也;凡食,養陰氣也”(《禮記·郊特牲》)。並認爲只有飲和食與天地陰陽互相協調,這樣才能“交與神明”,上通於天,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時要嚴格遵循陰陽五行之說。這種說法被後來的道教所繼承,成爲他們飲食理論的一個出發點,如認爲吃食物是增加人體陰氣的,如“五穀充體而不能益壽”“食氣者壽”等,要修煉要獲得陽氣就要儘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穀”的境界。

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禮記·中庸》)。什麼叫“中”?不能簡單地用“中間”來概括它。這個“中”指恰到好處,合乎度。有點像河南話中的那個“中”。“和”也是烹飪概念。《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鹹(鹽)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國。《左傳》中晏嬰(齊國賢相)也與齊景公談論過什麼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見的協調的基礎上的。因此中國哲人認爲天地萬物都在“中和”的狀態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發育。這種審美理想建築在個體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之上。這種通過調諧而實現“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調實踐與理論的啓發和影響下產生的,而反過來又影響了人們的整個的飲食生活,對於追求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

與“中和”相反的是極端,極端在烹飪上也不被視爲正宗,那些“鹹過頭,辣過頭,酸過頭”的食品雖然會受到一些身體處在不正常狀態下的人們的追捧,但從長遠看來它對身體是有害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極端主義其弊更是不可勝言。

如上所述,華夏民族的飲食生活體現了傳統文化的特性,儘管有些特性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或者說不太科學(近百年來,“科學”二字在中國幾乎成爲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領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卻不能受到質疑),但飲食生活難道僅僅是“科學”二字所能說盡的嗎?如果我們再關注一下“文化”,那麼研究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不僅是研究中國文化的必要的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爲研究中國文化的一把鑰匙。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 篇2

中國人講吃,不僅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飢,它往往蘊含着中國人認識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個小孩子生下來,親友要吃紅蛋表示喜慶。“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續,“吃蛋”寄寓着中國人傳宗接代的厚望。孩子週歲時要“吃”,十八歲時要“吃”,結婚時要“吃”,到了六十大壽,更要觥籌交錯地慶賀一番。這種“吃”,表面上看是一種生理滿足,但實際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這種形式表達了一種豐富的心理內涵。吃的文化已經超越了“吃”本身,獲得了更爲深刻的社會意義。經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如於色香味型外又講究營養,就是一種時代提高。十大碗八大盤的做法得到了改革,這也是十分可喜的。可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當有一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採衆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堅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

中華禮貌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着中華禮貌源遠流長五千年,呈現出極大特點。其一,風味多樣。我國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說法,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齊魯淮揚粵閩四大風味。其二,四季有別。中國人善於根據四季變化搭配食物,夏天多吃清淡爽口食物,冬天多吃味醇濃厚食物。其三,講究美感。中國人吃食物不僅僅講求味,還講究欣賞之美,無論是個紅蘿蔔,還是一個白菜心,都能夠雕出各種造型,還講究食材,食具,以及環境的搭配與和諧。其四,注重情趣。中國人喜歡給食物取一些富有詩意的名字,例如“熗鳳尾”“螞蟻上樹”“獅子頭”“叫花雞”等。其五,中和爲最。《古文尚書說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湯,關鍵是調和好鹹(鹽)酸(梅)二味。中和之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的審美夢想。

對於中華飲食文化基本內涵的考察,不僅僅有助於飲食文化理論的深化,並且對於中華飲食文化佔據世界市場也有着深遠的進取意義。我認爲,中華飲食文化就其深層內涵來廛,能夠概括成四個字:精美情禮。這四個字,反映了飲食活動過程中飲食品質審美體驗情感活動社會功能等所包含的獨特文化意蘊,也反映了飲食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密切聯繫。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孔子說過:“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反映了先民對於飲食的精品意識。當然,這可能僅僅侷限於某些貴族階層。可是,這種精品意識作爲一種文化精神,卻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地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着一個“精”字。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資料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孫中山先生講“辨味不精,則烹調之術不妙”,將對“味”的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晏氏春秋》中說:“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講的也是這個意思。美作爲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它是中華飲食的魅力之所在,美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這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社會心理功能的概括。吃吃喝喝,不能簡單視之,它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能夠做生意交流信息採訪。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於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境,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於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過去的茶館,大家坐下來喝茶聽書擺龍門陣或者發泄對朝廷的.不滿,實在是一種極好的心理按摩。中華飲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爲“飲德食和萬邦同樂”的哲學思想和由此而出現的具有民族特點的飲食方式。

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我們要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是指飲食活動的禮儀性。中國飲食講究“禮,這與我們的傳統文化有很大關係。生老病死送往迎來祭神敬祖都是禮。《禮記禮運》中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三禮”中幾乎沒有一頁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禮指一種秩序和規範。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體現着“禮”。我們談“禮”,不要簡單地將它看作一種禮儀,而應當將它理解成一種精神,一種內在的倫理精神。這種“禮”的精神,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中,從而構成中國飲食禮貌的邏輯起點。

精美情禮,分別從不一樣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四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這個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可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爲因果的。唯其“精”,纔能有完整的“美”;唯其“美”才能激發“情”;唯有“情”,纔能有合乎時代風尚的“禮”。四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便構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僅有準確是把握“精美情禮”,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則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飲食文化的學習心得大全 篇3

中國對飲食的重視程度有史以來都是很高的,隨着社會的發展,現在飲食文化不僅僅是以作的巧,吃得好爲主要內容了,而是增加了一個健康的概念。飲食與健康也成了一對不可分割的詞語了。

在中國的飲食中,很多都是富有傳說和故事的。這不僅爲飲食文化增添了一種深厚的積澱,也同時記錄了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歷史。

據《易,鼎》中最早的記載,“以木翼火,亨任也。”在古漢語裏,“亨”同“烹”,作燒煮講也就是用火加熱食物。”飪”是指事物加熱到適當的程度(成熟),隨着時代的發展,烹飪就是對事物原料的科學合理的加工,製成有一定藝術的,有營養的色香味俱全的菜餚。

我國的烹飪技術在夏朝得到很快的發展,當時不僅宮廷中,官府中有專職的廚子,明鑑也有“沾酒市肺”的“庖人”專司飲食業。少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年代可查的廚師,而是夏代國王,從這一方面也說明了夏王朝對烹飪的重視。

隨着歷史的發展。我國在商朝春秋等以後的時期,到元明清時期,飲食烹飪技術都在不斷的發展,到了清朝烹飪技術算是到了又一個高峯。清朝的滿漢全席,享譽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是清朝的一個代名詞。

中國的飲食文化文明與中外,山珍海味,特色佳餚,它也成爲了中國文明史的一部分。中國地域廣闊,不同地區,特色不一,有川魯蘇粵四大菜系,閩浙皖湘風味,京滬鄂風味等,以長江爲界又分爲北方菜和南方菜。不同的菜系又有別的分類方式,菜餚又可分爲宮廷菜,素菜,少數民族菜,官府菜。每種菜餚又有細分,由此可見,中國的飲食文化深厚之底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