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精選22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56W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 的歷史遺產,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女排 的五連冠之後的經驗總結。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精選22篇)

說到底,“女排精神”不是一兩次勝利,也不是一兩個冠軍就能證明的,它並不是最後的結果,而是一個過程。正如郎平在賽後新聞發佈會上所說的,“女排精神一直都在傳承,並不是說贏了比賽纔有女排精神,如果這場比賽輸了,我認爲隊員們依然很努力。”這樣的女排精神,正是我們喜歡中國女排 和提起女排就滿滿正能量的原因。

郎平

個人的成長腳步能與國家的進步發展同步,這是我人生的幸運。

40年前,我光榮地成爲中國女排 的一員,我們和中國的改革開放一起邁出堅實的腳步,爲中國的三大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踏實苦幹,艱苦奮鬥。

1981年,我們第一次代表祖國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心中有強烈的國家榮譽感和使命感驅動,中國女排 在此後幾年克服重重困難,頂住千斤重壓,創造了世界排球歷史上的第一個“五連冠”,“女排精神”成了改革開放之初牢牢紮根國人心中的精神動力。

1995年,被“國家需要”深深打動,我帶着從國外學習的成果回國執教低谷中的中國女排 ,希望通過改革創新爲中國女排 注入活力。

20__年,年輕一代的中國女排 在里約奧運會逆境奮起,再奪金牌,“女排精神”在中華民族的強國之路上得以延續和傳承。

我常常跟隊員們說:站在國際賽場上,我們代表中國,這是一種神聖的動力。其實,“女排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鬥、永不放棄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那種堅韌、頑強、執着,正是“女排精神”的魂。

中國女排 承載着幾代人的共同記憶,改革開放之初,頑強拼搏、團結奮鬥、永不服輸、永不放棄的“女排精神”激勵着中國人努力奮鬥,激發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30多年來,中國女排 收穫過成功與榮耀,也經歷了不少挫折和磨難,但女排精神歷久彌新,成爲改革浪潮中激勵人們奮勇前進的重要精神力量源泉,在新時代煥發着新的光彩。

“女排精神”激勵着國人,我們也在社會各行各業不斷創新進步中汲取了強大的力量。

因爲40年前投身於中國女排 ,我能夠有機會成爲“女排精神”的實踐者和傳承者。今天我能接受表彰,應該說是代表中國排球人,代表幾代女排運動員,我只是她們中的一分子。這個表彰,是大家對中國排球,特別是對女排的認可,對女排這種拼搏精神的認可。

從中國女排 第一次拿到世界冠軍,我們就一直在說“走下領獎臺,一切從零開始”,女排的冠軍之路,和我們爲之拼搏奮鬥的事業永遠在路上,我們每個人站在這個位置上都會爲國家榮譽而戰,都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繼續傳承女排精神。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2

北京時間20__年2月3日,中國女排 美女隊長惠若琪(小惠)正式宣告退役。原因還是心臟問題。

27歲的她,到現在爲止已經有過兩次心臟手術經歷。記得第一手術後,躺在病房的他,看着窗外的飛鳥,內心難掩淒涼,以後恐怕無法再像以前一樣奔跑在賽場了。

“等你們打到前四名,我就回來了”,面對來看望、安慰她的教練和夥伴,她不露弱態。吹個牛,鼓舞別人,也鼓舞自己。

然而吹牛和勵志有一種不同,那就是前者主要的姿態是吹,而後者通常會有行動。手術效果、恢復訓練都很不錯,但是,心臟問題,在20__年即將出戰女排世界盃的前夕,再度爆發。

她哭着對郎平說,“追求夢想的道路可能要到此爲止了” 。郎平說,別放棄希望,一定要爭取,我們需要你。

希望,爭取,需要,溫暖強大了那顆受傷的心。惠若琪第二次要進入手術室之前,還面帶微笑安慰着其他人。

等到看到隊友奪得女排世界盃冠軍的時候,她心裏有喜悅也有失落。正如20__年的她,心裏有忐忑也有感動。兩次手術讓她自己都覺得有些邊緣,感動的是教練和夥伴仍然信任她。

等到20__的巴西奧運會賽場,女排打的很不順利,在小組賽以0:3不敵塞爾維亞,1:3不敵美國形成逆風局,而任由這個勢態發展下去,真的要洗洗睡睡了。遠在巴西客場作戰,光是賽場周圍密密麻麻的吶喊聲,就能讓逆風的形式兇險一倍!

女排開會時,惠若琪跟大家說,如果大家還不提起精神用盡全力去拼,明天那場比賽可能就是我們最後一次能給彼此保護了。

第二天的賽場,“最後一次”,“彼此”,“保護”,“在一起”,這些字眼兒展現出了神奇的魔力,大家的狀態跟之前不一樣了。不僅是場上的,場下的隊員也是如此。接受採訪的袁心玥說,她們想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對抗整個賽場觀衆席上的,巴西兩萬人。她們當時大聲助威的時候,在旁邊擦地都以白眼迴應,意思是你們能不能不喊了。

正是在這種互相激勵的狀態下,我們認爲,那個被稱爲女排精神的東西,被喚醒了。“勵人”所理解的女排精神是,不到最後一刻決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拼盡全力!有了這種精神,什麼事做不好?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3

張桂梅作爲千千萬萬基層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員,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她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爲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這三十年中也一直積極踐行這一人生追求。

作爲一名教師,她心繫困難羣衆,始終相信羣衆利益無小事,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投身教育扶貧行列,在她的努力下,華坪建成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持樹人先樹魂,把思想政治建設和理想信念教育作爲立校之本。她長期拖着病體,堅守工作崗位,以實際行動兌現了自己“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的諾言。她把自己的工資、獎金和社會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萬元全部投入教育事業自己卻甘守清貧。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張桂梅在教書育人的同時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家訪。張桂梅身體不好,但是她卻從來不讓學生家長來開家長會,自己拖着生病的身體進大山挨個對學生進行家訪。在遇到有輟學思想的學生時會不厭其煩苦口婆心的給學生和家長做工作,不讓一個同學掉隊。就是這樣的家訪,張桂梅堅持了十年,幫助很多想輟學的孩子又重新走進了學校,坐在了課堂上學習。

拜讀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和用生命點滴的人生故事,我深切的領會到一個智者和仁者所顯現出來的精神魅力。張桂梅不是製造出來的英雄,她是那樣樸實,那樣真實,也許她在悄悄的改寫着英雄的概念.”張桂梅的精神,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強烈的愛國主義追求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張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種平凡的精神,體現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把對國家、對人民的熱愛和回報,具體落實到自己的事業和學生上,在普通教學崗位上,恪盡職守、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執着追求。我作爲教師中的一員,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學習張桂梅的精神,學業上不斷進步,修養上不斷完善,做學生熱愛、人民滿意的優秀教師,做無愧於時代的光榮教師。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4

《感動中國》晚會1月20日在北京錄製,馬旭的頒獎詞由策劃劉凱根據集體討論的意見執筆撰寫。

對於馬旭,我們強調以最樸實的形式來表現,既不拔高也不刻意地塑造。我們就是非常樸實地把她的事蹟呈現出來,不說大話、空話、套話。

感動中國製片人朱波(中)和白巖鬆、敬一丹商量給馬旭頒獎環節 “感動中國”欄目組提供

白巖鬆和敬一丹20xx年來一直是《感動中國》的主持人,今年敬一丹已經退休了,很少主持節目,但是對於《感動中國》她非常認真。這次,正在照顧生病母親的她,專程從外地飛回來主持節目。白巖鬆和敬一丹的主持詞都由他們自己親筆撰寫。他們說,雖然每年主持很多節目,但《感動中國》一直是他們最期待、最看重的節目。他們的主持詞、現場採訪,全部都是他們獨立完成的,他們不希望策劃團隊代勞協助。欄目組每個人都是這樣,爲《感動中國》傾盡全力,以一種神聖的心態來參與節目製作,傾盡各人專業能力的最大限度來完成每一個環節。

和馬旭面對面:老人的質樸、倔強讓節目組成員落淚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5

1961年2月,赫魯曉夫突然寫信,表示願意向中國提供米格-21殲擊機的製造權。作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新型殲擊機,如果真的能獲得米格-21的製造權,一方面可以解決空軍後繼機種告急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讓我們的飛機設計、製造部門在吃透米格-21殲擊機的各種性能基礎上,設計製造出我們自己的新型殲擊機。

爲了集中國防科學研究力量,加快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黨中央於1960年12月20日批准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國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飛機設計研究所)在瀋陽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級下達了關於組織對米格-21進行技術摸底的指示,在所長劉鴻志、副所長徐舜壽、葉正大、總設計師黃志千等領導下,摸透米格-21成爲六院一所建所後的第一項重大任務。顧誦芬等一批技術人員開始消化米格-21的資料。

顧誦芬認爲,要摸透氣動特性,就應該對來自蘇聯的資料通過風洞試驗加以驗證。他的目標不僅是摸透米格-21這一架飛機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探索、總結出高速高空飛機研製、設計、飛行試驗的規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議,技術人員通過米格-21的模型的風洞吹風試驗,發現了米格-21方向穩定性與蘇聯提供資料的數據相差了近10倍。

關於先進戰鬥機的設計,在顧誦芬的腦海裏存留着太多的疑問,摸透米格-21給了他一個機會。回憶起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時,他講了這樣一句話——“摸透米格-21起了一個做習題對答案的作用”。通過這次對答案,顧誦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與思路是對的。他更加堅定地沿着自己確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階段摸透米格-21飛機的技術工作勝利結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繼續進行摸透、仿製米格-21飛機的同時,抽出部分技術力量進行新機方案的探討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開“米格-21機改進改型預備會議”,唐延傑院長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現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從形勢來看,由摸透轉到自行設計也是必要的。”在這次會議上,對於新機的主要戰術技術指標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個時代主力戰鬥機的顯著技術特徵。

殲8飛機的研製由此開始。1965年1月,上級正式任命黃志千爲殲8飛機總設計師,爲了幫助黃志千開展工作,成立了技術辦公室,蔣成英、顧誦芬、馮鍾越等擔任副總設計師。而在這之前的1964年6月,顧誦芬已經升任六院一所副總設計師。

不幸的是,殲8飛機剛剛邁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艱難。1965年5月23日,黃志千被派往國外考察,爲殲8及下一代飛機研製採購測試設備。途中發生空難,一代飛機設計先驅隕落。黃志千因公殉職之後,由王南壽率領的包括蔣成英、顧誦芬、馮鍾越、胡除生在內的技術辦公室臨危受命,接過了總設計師黃志千的重擔。

作爲一種全新設計的飛機,殲8飛機的戰術技術指標在得到上級批准後,開始了總體方案的論證工作,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採用什麼樣的氣動佈局的問題。面對當時兩側進氣與機頭進氣的爭論,作爲殲8飛機氣動力全面工作的負責人,顧誦芬在全面考慮了進氣效率、技術難度、研製時間要求等各種因素之後,主張採用機頭進氣,並得到了當時所裏和六院的支持。殲8在確定採用雙發方案之後,顧誦芬又開始考慮新的問題。兩臺發動機靠得很近,噴流的干擾會不會影響飛機的推力性能?“我要氣動室趕緊做噴流乾擾模型,做地面試驗。當時可以在哈軍工的發動機實驗室做這個試驗。最後做了,沒問題。”

方向穩定性是設計超聲速戰鬥機必須滿足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保證高速飛機飛行安全和實現大迎角高機動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也是在摸透米格-21時所遺留下來的,在殲8飛機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顧誦芬在參閱了大量國外有關文獻資料後,經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時間矢量法試飛測米格-21方向穩定性的方案,並親自推導公式,確定測試參數和試飛方法,然後向試飛員講解試飛中的動作和應注意的問題。經過半個多月的奮戰,終於首次在國內成功測得米格-21在馬赫數爲2.0時方向穩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聲速戰鬥機在最大飛行馬赫數時應有的方向穩定性數值。此後,顧誦芬又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定性、橫側向穩定性等技術問題。

1965年底,殲8零批飛機試製工作開始。1968年6~7月,殲8試驗機01、02架相繼完成總裝。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成功實現首飛,也正式宣告我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正式結束。

然而,在後來的試飛試驗中,殲8飛機在速度達到馬赫數0.86時出現了強烈的跨聲速抖振。不解決這個問題,殲8飛機就無法滿足設計之初提出的戰術技術指標,也就無法定型裝備部隊。爲了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瞞着家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乘坐試飛員駕駛的教練機上天,近距離觀察飛機的振動情況。據試飛員鹿鳴東後來回憶:“爲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於1978年,用殲教6飛機帶着顧誦芬同志,親自到空中跟隨殲8機,觀察並拍攝殲8機的飛行流線譜。當時他已是快50歲的人了,他不畏艱險,親自帶着望遠鏡、照相機,觀察拍照飛機的動態,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深深感動教育了所有參加試飛和研製的人員。”

在弄清了產生振動的原因之後,顧誦芬提出採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決問題,並親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他與工廠工人師傅一起改裝,經試飛證明此法非常有效,徹底排除了跨聲速抖振現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准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1986年2月生產定型。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前前後後經歷了21個寒暑春秋。對於人的一生來說,21年是一個太長久的概念。殲8飛機的設計團隊雖然遭受了一次次打擊,但顧誦芬和一所的全體設計人員、幹部職工面對危機沒有退縮,從1972年開始,他接過帥印,帶領着這支隊伍挺直了腰板,堅定地沿着崎嶇坎坷的道路前進。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6

葉連平生活的卜陳村,比鄰長江,地處省道。20xx年左右,村裏的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每年暑假,頑皮的孩子們在省道邊上打鬧嬉戲,爬樹逮鳥,極易誘發安全事故。葉連平看在眼裏,急在心上。

“我是共產黨員,又是退休的人民教師,我有責任和義務看護這些孩子呀!”葉連平說幹就幹,他將自己30多平方米的房間收拾出來,創辦和縣關工委首個“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爲孩子們免費提供學習場所,義務教學,分文不收。從20xx年至今,葉連平創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共義務輔導留守兒童1000餘名。

因爲看到孩子們學習成績進步快,他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孩子越聚越多,本村的、鄰村的,甚至連南京浦口橋林國小的孩子也送來了。

有的孩子因爲住家比較遠,來回不方便,葉連平就讓孩子們吃住在自家裏。現已工作的洪瑞瑞同學爸爸去世得早,媽媽又遠走他鄉,年邁的爺爺難以撫養洪瑞瑞,葉連平知道後就讓她吃住在自己家裏,這一住就是兩年多。國中畢業後,葉連平將其送到馬鞍山幼兒師範學校讀書,並墊付了1950元的學雜費。此後,葉連平還通過烏江鎮婦聯爲洪瑞瑞聯繫了烏江工業園振海重工企業負責人,解決了洪瑞瑞五年制大專的學費。

剛開始,老伴並不理解葉連平的舉動,她認爲葉連平每月3000多元的退休金,根本難以承擔如此重負。上課不收費也就罷了,還讓孩子們吃住在家裏,一文不收,這不是“老二百五”嗎?!可看到丈夫無微不至地照顧這些留守孩子,老伴還是被他的助人爲樂精神感動了,並默默地配合丈夫的工作。

20年間,葉連平輔導過多少孩子他自己也說不清楚,但幫扶過的孩子有多少人考上大學,成爲國家有用人才,他一個也忘不掉,每每說到這些有出息的孩子,葉連平臉上總是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7

時隔12年後,中國女排再次登上奧運會最高領獎臺,完成萬衆矚目的壯舉。一瞬間,中國沸騰了、世界華人被點燃了,在女排姑娘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這就是“女排精神”。

“即使面對強敵,也能從容應戰的勇敢無畏。”

“即使幾近失敗,也要險處逢生的絕不放棄。”

“即使戰到最後,也不忘默契配合,互相協作的團隊精神。”

“即使傷痕累累,也堅定爲國而戰,無怨無悔的愛國信仰。”

爲了那份從81年開始的那份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女排精神”,我們等待了12年。我們始終銘記,從1981到1986,中國女排一路過關斬將,成爲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五連冠”隊伍,爲世界女排史留下了中國女排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始終銘記,中國女排在03年戰勝日本隊,重奪闊別17年的世界冠軍;我們始終銘記,20__年中國女排艱難逆轉俄羅斯,重攬錯別20年的奧運金牌,重創輝煌。

當然,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中國女排再度迎來低谷,08年北京奧運的遺憾,10年日本世錦賽的谷底,12年倫敦奧運的意外……我們的成績也許不那麼理想,但女排精神卻從未消失或離去。我們可以被打敗,卻不能被打倒,無論何時,都要凝聚在一起、團結如一家,女排精神一直在激勵着我們。

回顧女排的里約賽程,可以說跌跌撞撞,起起伏伏。我們開局不利,小組賽連續失利,以小組第四名的成績驚險晉級;淘汰賽越勇,一分一分頑強拼搏,戰勝東道主巴西隊,挺進四強,逆轉荷蘭晉級決賽,最終戰勝塞爾維亞,一路突破最終奪冠,創造了逆襲的奇蹟。頑強拼搏、永不放棄的中國女排向世界詮釋了“女排精神”,用行動告訴了我們“女排精神”的實質。正如郎平指導所概述的:“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

女排精神一路指引着中國女排前行,給予她們無限的動力,也一直感染、激勵着無數中國人,這就是中國女排的魅力所在,也是“女排精神”的偉大之處。無論是在賽場上還是生活中,面對困難和挫折不應該輕言放棄,要始終堅持信念,勇敢前行。讓我們祝賀郎導和女排姑娘們,讓我們感謝她們帶給我們的感動,讓我們銘記女排精神,把女排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8

報告會上,葉連平先進事蹟宣講團成員居平樹以“手捧一顆心來,不帶半顆草去”爲主題講述了葉連平退休後開辦關愛留守兒童之家,免費爲留守兒童補課,自費組織留守兒童外出參觀學習,成立“葉連平獎學金”等感人事蹟;胡玲玲以“葉老師,您是天上的星星”爲主題講述了葉連平幾十年來將自己的一切時間、精力、金錢、愛心都奉獻給教育,奉獻給孩子的故事;王康以一個曾經在葉連平家“白吃白住”三年的學生角度敘述了葉連平對他的無私關愛。

“榮譽是什麼?對我是鞭策,是繼續前進的動力”葉連平老師以這樣一問一答開始了報告。他說要珍惜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給孩子們上課上。他介紹了在留守兒童之家爲三、五、六、八年級四個年級學生免費補課,並分類備課、分時上課的情況;他堅信教師能讓學生記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會場上他激動地讀起學生寄來的教師節祝福語。葉連平老師談了參加第七屆全國道德模範表彰大會的心得體會,並介紹了其他全國道德模範的先進事蹟,他謙虛地認爲自己與其他全國道德模範還有差距,要努力學習,繼續奮鬥。葉連平老師始終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並希望能夠成爲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

和縣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陳爲根主持會議,他希望全縣教育工作者要認真學習葉連平同志堅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美好品質,清廉自守、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要以葉連平同志爲標尺,尋找差距,強化意識,規範行爲,轉變作風,爲和縣教育事業持續和諧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9

看着12個美女,她們身着中國紅的運動服,胸前掛着金光閃閃的金牌,手裏拿着奧運會的標誌物,那神采飛揚的情態簡直讓我羨慕,讓我鼓掌,讓我的心兒飛翔。

回顧這些年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多此激勵我走過坎坷,走過泥濘,走過風雪。

今年的暑假我跟隨着女排的身影,和他們一起決戰了小組賽,四分之一決賽,半決賽,今天的決賽。女排的精神依然在姑娘們身上閃爍:責任降臨用肩扛起,對手兇猛智勇還擊,打倒了再爬起來迎戰,抓住機會猛了反擊,一輪輪的對戰,一場場的較量,一次次的置換,一天天的煎熬,他們在場上的姿態是昂揚的,信心十足的,讓國人看這就心安。

那個郎指導,手握圓珠筆一點點的圈畫勾勒,她是在在針對球的狀況進行分析研究,她站起來了,她的右手中指向了左手掌心,她申請了暫停,她把剛纔自己觀察到的球情和隊員進行了現場指導,就是這一指導往往場上就出現了轉機,隊員們由衷的佩服,分數顯示出她的判斷力,當發現個別球的意外情況時,她會聲嘶力竭的吶喊,知道她的隊員聽見了她的聲音,你看,她又拿起水瓶喝水了,那是在溼潤那嘶啞的喉嚨。

聯繫她知道的三界奧運會,取得的成績時三連冠,有人稱她是郎帝導了。

是呀,三連冠,這在奧運會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更何況她是領着一個12人的隊伍。

中國女排的三連冠,這個成績的取得傳承了華夏人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在關鍵時候壓不彎,踩不扁,擠不碎,打不垮,頂得住,抗的起。

中國女排我向你致敬!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0

愛是一種付出,一種幸福,愛是神聖不可分割的東西。愛有廣泛的寓意。愛令人內心無比溫暖。

愛是一種付出,在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評選中。有一位老人名叫林俊德,他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在醫院的病牀上,行動困難。可是他是一位制核人員,他有堅強的毅力,一種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令人歎服,他在臨死前也要完成核試驗。他說“我雖然時間不長,但是我也要完成自己該做的我一定不能給後人留下麻煩”。這是他說的一番話,他的這番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所有人都煽然落淚他是我們心中的制核英雄他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縱死終令汗竹香”。

愛是一種幸福,有一種愛叫做幸福,有一種愛叫做母愛,有一種精神叫做堅持不懈,永不言棄。一位中學的語文教師,他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孝子,母親心中的好兒子,他用他的堅持不懈一反無常的照顧一位老年癡呆症的母親,他從沒有叫苦叫累,他也沒有因此而耽誤他的工作,同樣,他的這種精神也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孝更絕倫足可訡”。

愛是神聖高尚的東西,有這麼一位剛從北京大學畢業的大學生,被分到農村工作,他的職業是教書,他在這裏用愛教會了孩子們該怎樣去愛。原本二十八歲之前的她是她工作結束的時間,可是當她走到離教室不遠的山坡上的時候,她的身後卻發生了令她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動聽的讀書聲,正是這悅耳的讀書聲把她的心徹底留在了這裏,留在了這貧窮的山村。

此後,她與同學產生了一種親如母女的關係,同時她用她的特有的一種精神拯救了她的學生,也讓她在高位截癱,他就是最美鄉村女教師——張麗莉。她的這種精神被譽爲“冰雪爲容玉作胎。

他們都用自己的心點亮了別人,點亮了世界。奉獻了自己,使全世界充滿溫暖。

蒲公英的生命在風中延續,荷葉的生命在愛中延續,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1

這是一所不一樣的、極具吸引力的校園。第一次走進這所國小時,前進鎮玉斯屯克和田村6歲的維吾爾族小男孩穆薩·圖爾貢驚訝地看到一座縣城纔有的三米高、紅黃藍相間的彩色旋轉滑梯,被迷住的穆薩請求爸爸,“我要去那兒上學!”

爲了吸引孩子,庫爾班和李永紅採購了色彩豔麗的圖畫書和玩具,孩子們蜂擁而至全是爲了玩玩具,一旁看護的家長稱呼漢族教師們爲“保姆”“阿姨”。

正式分班教學的第一天,庫爾班才發覺自己“想得太天真了”。漢族教師不懂一句維吾爾語,孩子們不懂一句國家通用語言,不到兩分鐘教室亂成一團,一個孩子哭,全班一起哭,本就不放心的家長在外面更加焦急。有的孩子鑽門縫逃跑,李永紅趕緊追出去抱住了6歲的哈木拉提,掙脫不了的小男孩突然往老師的臉上咬了一口,血順着李永紅的臉頰流了下來。

李永紅委屈地哭了,嘴裏卻說“沒事”,教室裏的庫爾班擔心留不住老師和學生,也難過地哭了。不一會,好不容易招來的孩子全被家長領走了。

庫爾班不得不到87個孩子的家裏逐一家訪,並向家長承諾:“學費一分錢都不用掏,兩個星期如果教不好,還要退給你600元!”

孩子們回到了校園,每天都有5位家長在門口輪流值班監督。庫爾班找到了一個打快板的退休老教師,孩子們喜歡玩,就給每個學生髮一副快板,隨着快板有節奏的擊打聲,學唱自創的三字歌,“我來了,我走了,他睡了,我尿了……”

這所國小漸漸摸索出獨特的模仿式教學模式。每個班配兩名漢族教師,上課的時候,一名教師教語言,一名教師做動作。一名教師說“進來”,另一名教師就走進教室。李永紅準備了很多小餅乾和糖果,當孩子們比劃出動作、說出正確的語言後,一邊說“真棒”,一邊往孩子們嘴裏塞一顆糖。有的想喝水的孩子發不出“喝水”的音時,會急得直跺腳。

兩個星期後,終於解決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問題。家長們不僅消除了警惕,不再輪流值班,還紛紛讚歎,“漢族老師太好了!”

在穆薩的眼裏,李永紅就跟媽媽一樣,師生之間的感情日漸深厚。學生的衣服髒了教師洗;學生生病了,教師把學生背去醫院看病;怕學生凍着,教師早早起牀燒爐子……不少學生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養成了各種好習慣。

穆薩的普通話說得越來越好,鄰居們經常找他幫忙翻譯藥品說明書,當他偶爾坐公交車用普通話和別人交流時,常常有人羨慕地看着他。

國小三年級,全烏什縣統考,穆薩的數學考了滿分,庫爾班欣喜地鼓勵他:“好好學習,你一定能考上清華大學!”

有的孩子連晚上睡覺嘴裏都在蹦普通話,家長們疑惑不解,問庫爾班:“你的國小有什麼魔力?孩子不吃飯也要往學校跑。”

庫爾班則藉機告訴家長,要爲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並強調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重要性。

這所國小的口碑越來越好了。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2

20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守島衛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等。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最讓我感動的是張渠偉。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時,覺得這個名字很特別,後來看了他的事蹟,更加感動。

張渠偉同志自20xx年3月擔任達州市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以來,爲渠縣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貧困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由於長年熬夜和超負荷工作,張渠偉患上嚴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從不懼怕,晝夜戰鬥在攻堅一線。

他/她的頒獎詞是扶貧必須精準不落一人一戶,病情迫在眉睫卻一拖再拖。紮下帳篷、紮下了根,簽上名字就立下了軍令狀。沒有硝煙的戰場你負了傷,泥濘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實熟了,人們的心熱了。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着和發揚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願好人一生平安,願善良的人,收穫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3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見兩個“北斗”。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爲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髮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爲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爲“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

作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1982年,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工作,從這裏踏上航天之路。

一張藍圖繪到底。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即雙星定位設想,由此開啓了篳路藍縷般的偉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號衛星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啓動。20__年,2顆北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一號系統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可爲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系統設計建設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快、好、省”的原則。

20__年,當北斗二號衛星系統工程正式啓動時,謝軍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於謝軍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職責。

相較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要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爲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謝軍坦言,儘管研發之路困難重重,荊棘載途,但他和團隊從未輕言放棄,始終攻堅克難,逆流而上。

在謝軍記憶中,20__年是北斗二號的一個重要節點。“爲了保證國內申請的寶貴的頻率資源,我們克服困難,在4月14日成功發射了北斗二號第一顆導航衛星。”謝軍說。

首戰告捷,也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組網建設的序幕。

從那之後,北斗二號進入了組網建設快車道。20__年,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二號衛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統;20__年12月,14顆衛星正式組網運行,北斗二號系統提供正式運行服務。

謝軍表示,到20__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0顆北斗二號衛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星座體制,亞太地區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混合星座系統優點明顯,是利用高軌衛星固定對一些區域提供服務,同時,中圓軌道衛星對全球提供服務。”謝軍說。

步步鏗鏘,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號建設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啓動。謝軍認爲,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衛星上天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於座標值在變,需要精準控制、精準測量,這就涉及到關鍵器件原子鐘。”謝軍說,在北斗導航衛星上,高精度原子鐘至關重要。

而最初,北斗導航衛星上使用的原子鐘依賴於進口,既受制於人,又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影響導航服務。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慮之後,謝軍下決心讓星載原子鐘國產化,走自主研發之路,“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一念既定,再難再苦也要迎難而上,快馬加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謝軍坦言,星載原子鐘的研發非常難。

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的銣原子鐘,通過微波場激勵銣燈泡中的銣原子來回運動產生固定的頻率,所發出頻率在經過濾光泡將不穩定的噪聲濾掉後進入吸收泡,最後通過光電探測器生成光檢信號。

“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決定着星地之間的時間服務精度,原子鐘對於空間環境要求非常高。”謝軍說。

爲了達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謝軍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攻關、試驗,他們在整星上專門設計了溫控小艙,以極高的控溫精度,保障原子鐘空間溫度環境。

有時,爲了一個問題,團隊成員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哪怕歸零,也要回溯問題所在。

就是在這樣嚴慎細實的研製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裝在了北斗導航衛星上。

謝軍說,從20__年還存在於圖紙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不容易,然而其過程卻正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深刻體現。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衆一心、追求卓越,這就是新時代北斗精神。

首獲佔“頻”之勝、攻克無“鍾”之困、消除缺“芯”之憂、布“站”之難。如今,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北斗二號衛星上國產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號衛星上已實現100%。

謝軍說,“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優於10米的導航,根據實測結果,水平定位精度達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達到4.4米,重點區域甚至更爲精確,授時精度10個納秒。”

在謝軍看來,這就是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最爲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6月23日,是謝軍航天生涯中無法忘懷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謝軍早早就站在了西昌衛星發射場發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心情既激動又平靜。

這天9時43分,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點火發射,翱翔太空。

在衛星發射27分鐘後,星箭完成分離,衛星兩側太陽翼順利展開。那一刻,謝軍緊繃的心終於鬆弛了下來。

謝軍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收官之星遨遊太空,是幾代航天人、北斗人爲之奮鬥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

26年來,參與北斗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要推廣北斗系統應用,做好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等後續各項工作,爲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4

奧運會,全稱爲奧林匹克運動會,發源於兩千多年前的古希臘,因舉辦地在奧林匹亞而得名。各個國家在奧運會上,用運動交流各國文化,切磋體育技能,其目的是爲了鼓勵人們不斷進行體育運動。

奧運會每四年一屆,原應在20__年舉辦的東京奧運會,因爲疫情而姍姍來遲,直到前晚才與我們相見。開幕式上,當中國代表團出場時,那鮮紅的五星紅旗,那高達四百多人的運動健將,都無不令人熱血沸騰,爲之自豪。

我國的“首金”是由楊倩奪得的。在我們的認識中,無論是考上大學,還是奧運得金,基本上可以武斷的說他有了一個較爲成功的人生。而楊倩,這兩個都做到了。能夠在全世界脫穎而出,獲得奧運冠軍已實屬不易,同時又能兼顧起學業,在兩個方面上都有所成就,說明其掌握了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我們要從中學習的。

第二枚金牌獲得時,全家人坐在電視機前加油喝彩。這場比賽一反我們的刻板印象,侯志慧舉起了二倍於自己的重量,超越所有選手,取得冠軍。

截止目前,中國已獲得五金、一銀、三銅,位列獎牌榜榜首。對於我們來說,這可能僅僅是一串令人爲之驕傲的數字,但對於運動員們來說,卻是幾年的傷痛、汗水換來的結果,來之不易。馳騁在賽場上的他們,以拼搏激勵着我們:努力鍛鍊,超越自我。

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們有一萬餘人。毋庸置疑,一大部分運動員們將無緣獎牌。即使是這樣,他們也是各個國家中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同樣付出了諸多的努力,值得我們去學習、去尊敬。

祝奧運健兒們在東京奧運會上勇創佳績!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5

1986年底,顧誦芬調到航空工業部科技委任副主任。儘管離開了飛機設計一線,但是他並沒有放棄對於航空裝備的關注,並且在科技委主要負責預研工作。

在此後的工作中,他先後組織負責了戰鬥機主動控制技術(ACT)的預研,並取得成功和推廣應用。1994年,他組織王道蔭、鍾銘鈺和620所、628所的同志一起,經過飛機、發動機、武器、電子等30多位專家討論、審議,形成了對現有軍機提高作戰能力的初步建議,被當時的航空工業總公司採納。1996年,組織和參與了殲7E改進建議的擬定工作,年底形成了報告;組織和參與了殲8D改進的建議擬定工作,形成了建議報告;組織和參與了轟6改進的建議報告擬定,形成了建議報告。

1997年,撰寫了15年軍機發展規劃初稿。

1999年以來,顧誦芬領導科技委飛機專業組開展了大量的研究,涉及民機、大型飛機(包括大型客機和軍、民用運輸機)、轟炸機、高超聲速飛行器、無人機、教練機、輕型多用途戰鬥機、外貿機及CFD技術等。形成的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達20多份。爲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指導意見,爲航空工業和國家決策提供了依據,促進了飛機技術的發展。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6

王婭生於1952年,今年66歲,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而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__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來她持續的愛心捐贈足跡。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自己也說不清,而她現在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很普通,沒有什麼。”王婭說,“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幫點兒,小的能力就少幫點兒,反正是盡力去幫。”

20__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她馬上搜索網絡瞭解到,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主要捐助甘肅貧困學生完成高中學習,一次性捐款額爲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學費。至今已經資助4300多名學生完成學業。

王婭立即給基金會發去電子郵件,詢問賬務公開情況。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陳章武的一句話堅定了王婭通過基金會捐資助學的信心。“他說‘我們沒有專職人員’,就這一句話,我就告訴陳教授,我終於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給捐了。”

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戶。這樣的舉動讓陳章武記住了這個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因爲基金會的捐贈者大多數都是陳教授熟識的朋友和同事,像王婭這樣沒見面就直接捐錢的並不多。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7

吳天一是我國著名低氧生理學與高原醫學專家、高原醫學事業的開拓者,也是青海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多年在高原的奔波和實驗室工作,曾讓他全身14根骨頭斷裂,右耳鼓膜前後4次破裂,雙眼在強烈的紫外線刺激下患白內障……

紮根高原六十載,他常年奔走爲牧民羣衆送健康,每到一個地方就問“哪裏海拔最高?”被牧民親切地稱爲“馬背上的好曼巴”。

青藏鐵路建設期間,他主持制定一系列高原病防治措施和急救方案,創造了鐵路建設工人無一例因高原病致死的奇蹟,被稱爲“生命的保護神”,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這位84歲的老人,腳步略顯遲緩,卻目光堅毅,他腳下的高原印記着他半個多世紀以來奮鬥的足跡。期間,年僅13歲的吳天一申請入伍,之後被分派到中國醫科大學學習。1958年,經歷了朝鮮戰場洗禮的吳天一跟隨部隊調防到青海,在這裏他見到了大量因支援高原建設而患上高原病的患者,其中一位志願軍的戰友尤其讓他印象深刻。

吳天一:痰多得從鼻子裏、口腔裏、嘴裏面都涌出來,缺氧特別嚴重。他說飛機大炮都沒把我打倒,我到了這個地方,得了這個怪病。最後,他就去世了。這個話也刺痛了我,這也是激發我要從事這一項研究的一個起因,一個動力。

從此,吳天一開始了他六十多年的高原病學研究,爲了獲得第一手的研究資料,吳天一人生的黃金時代,多數是在青藏高原的調研中度過的。山路崎嶇,需要騎馬行進。在騎兵支隊當過兵的吳天一,常常笑稱自己是塔吉克族的好騎手。

趕着馱儀器和行李的犛牛,餓了吃凍成冰坨的羊肉,渴了喝牧民的奶茶。爲了拿到一份珍貴的樣本,吳天一常常要一天騎行六、七十華里。

在調研途中,吳天一遭遇過六次車禍,留下14處骨折。最嚴重的一次一根肋骨差一點就戳入心臟。100天后,他又出現在了馬背上。在高低壓綜合艙的人體實驗中,吳天一耳膜穿孔;阿尼瑪卿山科考,雙眼白內障;長期高原奔波,導致慢性高原心臟病。

吳天一:應該說全身很多地方的機器都有損壞。但是你做高原,你沒有這樣的獻出你不可能會有這樣的獲得。

身體屢遭重創,而理想的火焰卻愈然愈旺,吳天一對於高原病學的研究也愈發深入、透徹。20__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他主持修建了45個高壓氧艙、38個低壓艙,建立了三級救援體系,以確保每一位築路工人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高原救治。

吳天一:因爲要保證工人的安全,生命是第一位的,青藏鐵路建設的時候,這些工人很多都要寫血書的,一定要參加。

吳天一和醫療團隊的目標是“不死一個人”,他們按照最高標準,制定了縝密周全的醫療救助體系,而最終5年14萬築路大軍無一因高原病死亡,這被國際醫學界稱爲高原醫學的奇蹟。

守護高原人民和建設者的生命健康,是吳天一的初心,而六十多年來,他把自己的生命和激情都融進了廣袤的青藏高原。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8

朱彥夫14歲參軍,在血與火的戰場上,他不怕流血犧牲,拼命作戰,先後參加了戰淮海、過長江、打上海、跨過鴨綠江等上百次戰役戰鬥。

1950年12月,朱彥夫參加了在朝鮮爭奪250高地的血腥惡戰。他所在的一個連,在零下30度嚴寒的條件下,與裝備精良的兩個營的敵人進行了殊死的搏鬥,打退了敵人一次次進攻。在彈盡糧絕的時刻,仍然堅持與敵人拼搏。最後陣地上只剩下一個遍體鱗傷的人,這就是朱彥夫。當他在長達幾十天的昏迷中醒來的時候,已是躺在西安陸軍醫院的病牀上。他這才發現自己已沒有了四肢,左眼失明,右眼視力模糊。他嚎啕大哭,高喊,要向敵人討回殘臂殘腿!他悲痛欲絕。在失去四肢和一隻眼睛後,在極端困難的生活面前,他挑戰生命的極限,決心做個自食其力的生活強者。爲了減輕國家的負擔,爲了不讓別人照顧,他毅然要求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張家泉是個小山村。四面羣山環抱,前面有南珠山,後靠紅崮山,東臨油簍崮,西接百草關。真是邁步腳蹬山,出門眼朝天。朱彥夫回到山溝裏,才知道全村許多戶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有下頓,窮得叮噹響。面對嚴酷的現實,他深深感悟到:貧窮纔是他們最大最兇惡的敵人!他那一顆被淚水煮過的心又開始激烈地跳動。

朱彥夫爲了練習生活自理,來家8個月,就砸碎了飯碗141個,菜碟盤子23個,茶碗7個,潑掉飯菜上百次,因摔傷、凍傷用藥90多次……在一次次的失敗中,他一直與命運搏鬥。他終於成爲勝者!

1957年,全村8名共產黨員,一致選舉朱彥夫當了村黨支部書記。從此,他肩負重任,又捧出了一篇篇描山寫地的絕世文章!他拄着雙柺,爬山頭,到田間,訪貧問苦到家院;他用殘臂、用假肢支撐着大幹苦幹,開山劈嶺,治山改水,打機井;他躺在地裏,跪在溝裏,育苗、拔草、澆水;他帶領村民,千方百計,歷經艱難,把光禿禿的荒山,變成了綠山果園;向瘠薄的土地,要出了高產;修道路、搞副業,全村用上了電……昔日的槍炮轟鳴,化作了醉人的豐收謠、歡樂曲;沂蒙百姓,以勤勞的天性,將戰火燒焦的土地,裝點得秀美而豐腴。朱彥夫在村支部書記崗位上,經過二十五個春秋,終於把一個窮山村,變成了全鄉的先進村,使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87年5月,時任濟南軍區政委的遲浩田同志,看望了朱彥夫。老首長鼓勵他把當年在戰場上親眼目睹的中國軍人英勇作戰的情況寫出來,把重殘後信念不倒、意志不減的精神寫出來,以緬懷先烈,教育後人。聽過他報告的人,也都紛紛要求他寫書。首長的鼓勵,同志們的關懷,他心中又燃燒起一團聖火。他想,用熱血和苦難譜寫的歷史,往往更能震古鑠今,搖魂蕩魄。當聽說朱彥夫要寫書,有的人說,看書都有困難,寫書談何容易?!可是,朱彥夫對自己不喪失信心。哪怕是在山窮水盡的絕境中,他深知天生我材必有用,明天的戰功是必然的,當然要花費正常人的十倍、百倍、千倍的努力和求索。當年,他在部隊常聽說,不怕飛機大炮,就怕總結報告。20__年,一部巨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科書,開始動工了。這是一次古今中外,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寫作!朱彥夫的寫作,是用嘴咬着筆與用殘臂夾着筆交替寫作。夏天寫,蚊蟲叮咬得全身起疙瘩,每天只能寫十幾個字,口中的涎水,頭上的汗水,磨破的殘臂上的血水,順筆流下來,溼透了稿紙;冬天寫,雙臂麻木了,筆掉在牀上,仍無知覺,劃拉半天,才發現沒寫上一個字。該吃飯了,妻子喊了好幾遍,他充耳不聞,睡覺了,夢裏還構思情節。有一次,他喊叫着衝殺出家門,被家人拖回來,他趕緊抱筆又寫起來。爲了回憶一個情節,他會不吃不喝呆上一兩天;爲了一個詞句一個字,他搬來字典、詞典查半天,光字典就翻爛了四本;光書稿紙,用了夠半噸。就這樣,朱彥夫支撐着特殘、多病的身軀,七度春秋,七易其稿,將一部飽蘸着激情、飽蘸着熱血、激盪着共產黨人浩然正氣的生命之作——33萬字的《極限人生》,捧給了世人。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19

有一種溫暖,不需要語言就能傳遞,叫做感動;有一種力量,不求驚天動地卻足以令人震撼,叫做感動,這,就是《感動中國》。

雖然早已經看過多遍《感動中國》,但是當我再次觀看時,我的心還是久久不能平靜,我忘不了的是張桂梅,她63歲,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

20_年,在雲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20_年,張桂梅成爲黨的_大代表,她向公衆講述了自己的夢想,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20_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學校建校12年以來,已有1645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餘種疾病。張桂梅說:“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爲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她的精神值得我們讚揚,她的師德值得我們學習。

看完《感動中國》後,我又一次淚盈滿眶,我被那些默默奉獻的人感動,我要向他們學習!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20

周秀芳是寧波市鄞州區的一名退休教師。20__年,她懷揣支教夢想、不遠千里,從寧波來到漵浦山區支教助學。三年多時間裏,周秀芳發起愛心接力,將寧波、上海、杭州數萬市民的愛心和物資源源不斷地搬運到漵浦山區,累計捐建希望國小22所,目前已建成16所,正在建設6所,讓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建校和資助貧困生累計捐獻款物達20__餘萬元。

周秀芳雖非湘人,卻早已融入了漵浦,融入了這方異鄉的土地。 今年已是71歲高齡的她風溼關節炎越來越嚴重,但她表示,只要腿還能走,她就會繼續當好愛心“搬運工”,還特地囑咐兒子:“如果我走了,就把我埋在首次捐建的希望國小旁。”周秀芳的愛心事蹟在漵浦和家鄉寧波兩地都引起了強烈反響,被大家親切地稱爲“支教奶奶”。她先後獲評“20__感動中國之感動湖南”人物、“浙江好人”、湖南省“最美湘女”等稱號。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後,周秀芳激動不已,她說:“我是一名國小退休教師,能獲得這麼高的榮譽,要感謝那些在我支教途中默默支持幫助我的幕後英雄們,是他們的支持幫助和對貧困孩子的愛心,讓我走上了領獎臺。”周秀芳表示,只要身體允許,她會繼續支教扶貧之路,把更多的愛心搬運到貧困山區去。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21

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敢於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英雄;每當危急關頭,從來不會缺少一大批逆風而行的英雄。

“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闔家團聚時刻,瞞着親人衝上一線的醫務人員;迅速集結,第一時間趕赴前線的援鄂醫療隊員;直面病毒,堅守在戰“疫”最前沿的“白衣天使”……這些與時間賽跑、跟病毒搏擊的勇士,在病毒面前築起一道道健康防線,讓我們深深懂得什麼叫做無畏、堅韌、奉獻。

跟病毒“賽跑”抗疫勇士彰顯初心力量。一張張給上級的“請戰書”、一條條與親人的寬慰信、一顆顆救死扶傷滾燙的心。除夕之夜,“白衣天使”們逆向而行的身影讓無數人淚目。他們用大醫仁心,用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敬業行動爲公衆安全保駕護航。疫情當前,他們責無旁貸堅守在臨牀一線。已經回老家的又趕回值班,父母的電話都常常顧不上接。“我是黨員,我在戰‘疫’現場”;“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沒有討價還價!”黨旗在抗疫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讓我們深切地領略到什麼是人民利益至上,感悟到黨的初心的偉大力量。

跟病毒“賽跑”抗疫勇士彰顯仁心之美。“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醫者仁心。時間就是生命。很多醫務人員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一個上午都來不及喝一口水,有人在投入戰鬥的近1個月時間裏,幾乎沒有脫下過白大褂,有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疫情面前,八十四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趕赴武漢,冷靜、無畏、迎難而上的身影,令人敬仰,令人感動。他曾說:“醫院是戰場,作爲戰士,我們不衝上去誰上去?”疫情發生以來,多少白衣勇士,正是胸懷這樣的大醫仁心,或堅守、或逆行、或挺進,用身體之盾勇敢地擋在疫情之前,完全把個人和家庭利益、得失置之度外,用義無反顧詮釋着醫德之美。

跟病毒“賽跑”抗疫勇士彰顯奮鬥風采。同時間賽跑,同歷史並肩,只爭朝夕,不負韶華,是奮鬥者的人生,是偉大時代的召喚。猝不及防的新型冠狀態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正是一次賽跑意識和賽跑能力的考驗。據湖北日報報道:在戰役一開始就第一時間奔赴前線武漢的專科傳染病醫院——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身患“漸凍”絕症,妻子被感染隔離,卻瞞着全院醫護人員,率領600多名白衣衛士在戰役一開始就第一時間奔赴前線,衝鋒在前,他已經與病毒賽跑、與死神競速了34天。他說:“我是一名共產黨員。我的肌肉在萎縮,但我的思想並沒有殘疾”。但是鮮有人知的是,張定宇在對抗“病毒”的同時,也在頑強地同“漸凍症”進行着鬥爭。他帶着武漢人特有的樂觀與豁達,身爲漸凍人的在自己生命倒計時之際,沒有消極悲觀,更沒有無所作爲,而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同時間賽跑、同病毒賽跑,盡能力救治更多患者,爲打贏疫情防控戰盡力量,這是超越自我的賽跑,這更是超越生命的賽跑。正是像他這樣的勇士們爭分奪秒的頑強奮鬥、忘我奉獻,爲救治患者、防控疫情、打贏抗疫硬仗贏得了時間、爭取了主動。

致敬和鍾南山、張定宇一樣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逆行者”,把責任與擔當抗在肩上,逆風而行,匯聚強大力量,勇戰病毒,牢固防線。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打贏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

感動中國2023年度人物中國女排事蹟學習有感 篇22

感動中國裏面最讓我感動的是叢飛!在未成爲歌手的叢飛就極其喜歡山區裏的那些貧困孩子,他成爲歌手後又把他所賺的錢都捐給了山區裏的貧困孤兒,讓他們從此以後便能上學了。就是孩子讓他心動,所以讓他行動!“無窮的遠方,無窮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而這句話也正說明了叢飛。

而就在這時叢飛被診出胃癌晚期,而他的妻子邢安剛懷孕4個月!在這時叢飛想的並不是自我的病情而是山區裏的178個孩子的未來!在這緊急時刻,一所醫院願意免費爲叢飛治療。叢飛的女兒叫邢小叢飛,意思是他的女兒要比他做得更好!叢飛翁顯出金錢、失業、健康,給予那些懷疑、嫉妒的人肯定回答!他是無私者、忘我者,他把愛都傳遞給了別人。他把所有的時間無私的給了山區的孩子們!

愛,是人生的幸福。多一份愛心就少一份自私;多一份愛心就少一份苦惱;多一份愛心就少一份鬥爭;多一份愛心就多一份奉獻!你的愛能換來更多的愛,這個團隊就無限完美,人生就充滿了樂趣,充滿了幸福,充滿了一種期望!

讓我們一齊顯出一份愛心,那這個世界將會多麼完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