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學習心得體會(通用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4.29K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

我做爲國小語文教師,教學中最頭疼的應該就是作文教學了,特別是身處農村,學生佔有的讀書資源和素材極少,作文的實際操作更加困難。爲了能更好的指導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寫作,學校特組織全體語文教師開展了一次作文教學座談會,一次增強對作文教學的重視,也方便教師之間就作文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展開討論。下面就座談的一些心得體會總結如下: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通用24篇)

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喜歡讀書,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從而進一步培養起學生寫作的興趣,使學生願意去寫,主動想寫,而不是被動的應付。

其次,要堅持上好作文課。作文課在語文教學中佔較大比例,時間充裕。在這些時間裏,一定要教給學生一些作文基礎知識、作文技巧、寫作步驟、修辭手法等常識。

再次,採取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別是農村學生,各方面素質及知識本來就欠缺,要讓他們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實很難,不多加訓練、培養、提醒,無疑是趕鴨子上架。如果能採取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而且能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那麼,這一切就顯得非常容易。我的做法是:

1、盡力讓學生自己寫作,並且要求按照正確的寫作步驟進行。禁止抄襲。題目佈置下去以後,老師作一些指導,例如幫助審題,確定寫作體裁範疇,引領寫作思路,喚起記憶,提出寫作要求等。然後留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要讓學生耐心細緻,要讓他們親自動手、動腦完成作文。讓學生先列出寫作提綱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先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叫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示範口述,教師亦口頭指導修改。

2、積極培養訓練學生的觀察、描寫能力。學生不會觀察,對常見的事物熟視無睹,更不會描寫對本來熟悉的東西,描寫不出特徵來。針對這些重大弱點,教師要下力氣,費很多時間進行培養訓練。

3、提倡學生堅持日記和讀書筆記的寫作。寫作是一個日積月累慢慢進步的過程,僅靠課堂上或在學校裏的努力仍然不夠,因而我們一定要督促學生養成寫日記和記讀書筆記的習慣,只有在寫的體驗中,才能鍛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增加他們的知識量,提升他們的思維整潔程度。

4、教師要積極的做好學生作文的批改工作,學生和老師花費那麼大心思完成的作文需要同學和老師的認真對待,特別教師的批改直接關係到學生再次寫作的積極性。老師應該從眉批、段批、總評三個大的方面對學生的作品做出評價,指出學生作文中的優缺點,方便老師和學生一起共同改正進步。

5、教師批改後剩下最重要的步驟就是作文的講評了。事實證明認真負責的作文講評是學生作文水平進步最快的環節,而沒有講評這一環節,就意味着你之前所做所有努力都白費了。作業講評時,可以選取寫的很好的作文做爲範文,師生一起分析爲什麼寫得好。再找出寫的差的同學共同的主要問題一起探討,切記單個打擊同學,容易使他們喪失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作文是塊硬骨頭,需要老師和同學共同努力,將其擊破,弄懂題意,爲我們的學習服務。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作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如何讓孩子願寫、愛寫,激發學生想拿起筆一睹爲快的激情,確實是作文指導課上要解決的重點,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感覺比較頭疼和困惑的事情。這一次聽了名師們上的幾節作文課,讓我茅塞頓開:

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低年級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最爲重要,這裏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內心真情及激發寫作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也應“趣”字當前。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學習興趣在鞏固和鼓舞兒童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榮老師執教的詩話作文《春天的歌》,讓我感受到了習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戴老師的課堂充滿着“樂”趣。

本次觀摩會給我最大的驚喜是欣賞到了戴建榮老師的“詩話作文”教學藝術。這節以唱唐詩《春曉》開場的二年級習作指導課《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麗的詩,更像一首歡快動聽的歌。最令人歎服的是戴建榮老師豐富多變的體態語——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感覺妙不可言。課前導入聊天時,戴老師和和小朋友們“兩兩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輕鬆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在指導習作時,戴老師注意激活學生思維,喚醒他們頭腦中已有的沉澱,爲學生順暢、豐富的表達鋪路搭橋。以吟誦古詩《春曉》爲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習作的源泉,花、鳥、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筆下的主角。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的視角延伸到了更爲廣闊的大自然。在輕鬆的交談中,學生們感受《春天的歌》的習作內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鮮活、美麗而動人。學生頓時解決了“無米之炊”的困擾,他們也愛說樂寫了。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師在課的開始就激發起學生說、寫的慾望,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中,積極交流、敢於表達。課堂上,戴老師善於組織語言,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積極思維的學習境地,從而促使他們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樂地穿梭在課堂上,“春天隨着我小蝌蚪遊起來咯!”戴老師在詩話作文的課堂上說道。她的語言表達生動活潑,不拘泥一格,與孩子們平時說話的方式很貼近。然而除了貼近之外,他巧妙的運用字詞讓語言更具有語文味也是讓我欽佩的。有了語言的表率,學生們也隨之模仿,一個可愛的女生說:“春天隨着我楊柳飄起來咯!”另一個說道:“春天隨着我迎春花開起來咯!”原來學生們生動的語言也可以這樣自然而然的“信手拈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使他們高高興興地說,快快樂樂地寫。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場,大家自始至終臉上都掛着快樂的微笑。

二、 給予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於永正老師上的《把作文寫得有聲有色》一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一看錄象。

(播放的是一段沒有聲音的錄象,讓學生進行地觀看、體驗。並交流,重點讓學生髮現其中出現的事物,並感受這個無聲的世界。)

二)再次觀看錄象。

(這一次的錄象,教師加入了音樂,使之與前面的錄象作比較,觀察的重點放在了聽力上,並引導學生在不自覺中進行前後片段感受的比較中。) (以此爲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感受聲色兼備的重要性。學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將自己聽到的小鳥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鳥“撲啦”、青蛙“呱呱”等景中聲友情有趣地描摹出來。)

三)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存在的有聲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閱讀卡片三:

1、轟隆隆 呼呼 嘩啦嘩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嗚嗚 啪 撲哧

五)、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

(選取上面呈現的三種材料中的一種,進行象聲詞的片段練習。) 作文教學指導中最關鍵的便是內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給學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將思維框死。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能鮮明地看到了於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習作層次、習作性格,進行了有意義的內容開掘和分層教學:

第一層次:描繪教師呈現給大家的風景材料。這是一種觀察寫作的方法,學生只需將現場看到的、聽到的描繪即可,由於有着新鮮的體驗,寫來不費力氣,適合於習作能力一般的學生。

第二層次: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聲色兼備的場面進行再造想象。這是一種回憶,將學生對內容的開掘以“聲色具備”爲要求,在自己的記憶倉庫中搜腸刮肚,既使學生內容的面上有拓寬,又啓動了學生根據某一限制組織素材的能力訓練,

這適合於有一定習作基礎,並且願給自己增加難度,喜歡寫出自己個性的學生。 第三層次:出示了三組象聲詞,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無關的詞語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好想象的年齡特點,使他們躍躍欲試地要進行創造性想象,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去虛構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爲是扣着這幾個象聲詞進行故事或生活場景的創造,在文中象聲詞的用法肯定會更妙,會在文中起到關鍵作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較之前兩種方式的運用,一定會更到位。

於教師在一個片段訓練裏就給予學生這麼大的內容空間,這在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中還是非常少見的。可見於老師在設計此三維時考慮的周詳,對學生特點把握的準。

三、作文是一種高尚的智力遊戲

賈志敏老師曾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作文,是一種遊戲。我們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們邊玩邊寫,在遊戲中學寫作文,讓遊戲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現,學生就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

通過遊戲作文教學設計活動,我們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學素材,但怎樣讓遊戲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學生真正樂於傾訴,張化萬老師給我們帶來了有效的教學理念。《第三隻眼》是張老師爲我們展現的一堂遊戲作文指導課。

上課伊始,張老師始終把玩和寫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記得課初張老師說“我們每個人有三隻眼睛”的時候,有好幾個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啊!”的驚歎,張老師馬上問:“啊”是什麼意思?剛纔老師在說“我們每個人有第三隻眼睛的時候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寫下來。學生對於人有第三隻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張老師就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時地記錄下來,抓住瞬間感受,及時書寫,這真實地反映學生此刻的心理。寫自己心裏所想,學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實,既給了這篇作文一個很好的開頭,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寫”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實流露。

課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張老師把重點部分有意的讓學生進行定格觀察,強化印象。如,“嘗白醋片斷”,張老師不僅多次讓學生嘗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讓學生注意臺上同學嘗醋的表情、動作、語言。然後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形?”幾個學生興致勃勃地說了以後,張老師就指導寫遊戲的重點部分。由於好多學生剛纔沒有盡興地講,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寫給其他同學看。曾記得我以前教高年級時,也上過類似的遊戲作文指導課。但授課過程大都是先玩,再回憶玩的經過以及自己的心理體驗,最後指導寫作。每次學生的在玩的時候都是很盡興的,可一聽到要寫作文卻都是唉聲嘆氣,可在張老師的課堂中我看到的是學生饒有興趣地寫,沒有絲毫的無奈。我想,這可能都歸功於張老師把遊戲與寫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學生感覺到寫片斷似乎也是一種遊戲似的。而且剛纔玩得痛快的遊戲經過還是歷歷在目的,所以下筆也就順暢了。

張老師的授課中令我印象深刻還有他對學生作文中肯的講評。課堂中,張老師總是把寫得較好的片斷讀上幾遍,並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寫得好?爲什麼寫得好?在重點部分的寫作評改中,張老師則採用了同座互換作文進行評改。並要求同學冷靜地看,冷靜地改。我記得在這時的評改中,張老師說了一句這樣話:“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連一個好詞也找不到,那說明你不僅沒有第三隻眼,連你臉上的兩隻眼都沒有多少作用。” 這說明張老師讓學生善於去發現別人閃亮點,這是學生對被改習作的學生的一種鼓勵。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地被激發起來了。在《第三隻眼》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高興的氛圍中,不管是在玩遊戲還是在寫作中,他們的情緒始終是高漲的。張老師把遊戲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維於遊戲之中,順其自然地進行寫作訓練,順應了學生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風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天的聽課,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聽課,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把寫作當作一件樂事。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3

作文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如何讓孩子願寫、愛寫,激發學生想拿起筆一睹爲快的激情,確實是作文指導課上要解決的重點,也是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感覺比較頭疼和困惑的事情。這一次聽了名師們上的幾節作文課,讓我茅塞頓開:

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在低年級注重激發學生的寫作情趣最爲重要,這裏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內心真情及激發寫作興趣。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也應“趣”字當前。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學習興趣在鞏固和鼓舞兒童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榮老師執教的詩話作文《春天的歌》,讓我感受到了習作對於學生來說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戴老師的課堂充滿着“樂”趣。

本次觀摩會給我最大的驚喜是欣賞到了戴建榮老師的“詩話作文”教學藝術。這節以唱唐詩《春曉》開場的二年級習作指導課《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麗的詩,更像一首歡快動聽的歌。最令人歎服的是戴建榮老師豐富多變的體態語——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個表情,每一個動作,都讓人感覺妙不可言。課前導入聊天時,戴老師和和小朋友們“兩兩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輕鬆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在指導習作時,戴老師注意激活學生思維,喚醒他們頭腦中已有的沉澱,爲學生順暢、豐富的表達鋪路搭橋。以吟誦古詩《春曉》爲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習作的源泉,花、鳥、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筆下的主角。在教師的循循善誘下,學生的視角延伸到了更爲廣闊的大自然。在輕鬆的交談中,學生們感受《春天的歌》的習作內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鮮活、美麗而動人。學生頓時解決了“無米之炊”的困擾,他們也愛說樂寫了。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師在課的開始就激發起學生說、寫的慾望,學生在寬鬆民主的氛圍中,積極交流、敢於表達。課堂上,戴老師善於組織語言,用不同的語氣、語調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積極思維的學習境地,從而促使他們積極自主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樂地穿梭在課堂上,“春天隨着我小蝌蚪遊起來咯!”戴老師在詩話作文的課堂上說道。她的語言表達生動活潑,不拘泥一格,與孩子們平時說話的方式很貼近。然而除了貼近之外,他巧妙的運用字詞讓語言更具有語文味也是讓我欽佩的。有了語言的表率,學生們也隨之模仿,一個可愛的女生說:“春天隨着我楊柳飄起來咯!”另一個說道:“春天隨着我迎春花開起來咯!”原來學生們生動的語言也可以這樣自然而然的“信手拈來”孩子們的興趣得到了激發,使他們高高興興地說,快快樂樂地寫。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場,大家自始至終臉上都掛着快樂的微笑。

二、 給予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爲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於永正老師上的《把作文寫得有聲有色》一課,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理念。

一)一看錄象。

(播放的是一段沒有聲音的錄象,讓學生進行地觀看、體驗。並交流,重點讓學生髮現其中出現的事物,並感受這個無聲的世界。)

二)再次觀看錄象。

(這一次的錄象,教師加入了音樂,使之與前面的錄象作比較,觀察的重點放在了聽力上,並引導學生在不自覺中進行前後片段感受的比較中。) (以此爲例進行討論,引導學生感受聲色兼備的重要性。學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將自己聽到的小鳥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鳥“撲啦”、青蛙“呱呱”等景中聲友情有趣地描摹出來。)

三)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存在的有聲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閱讀卡片三:

1、轟隆隆 呼呼 嘩啦嘩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嗚嗚 啪 撲哧

五)、提出本次習作的要求:

(選取上面呈現的三種材料中的一種,進行象聲詞的片段練習。) 作文教學指導中最關鍵的便是內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給學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將思維框死。在上面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能鮮明地看到了於教師針對不同學生的習作層次、習作性格,進行了有意義的內容開掘和分層教學:

第一層次:描繪教師呈現給大家的風景材料。這是一種觀察寫作的方法,學生只需將現場看到的、聽到的描繪即可,由於有着新鮮的體驗,寫來不費力氣,適合於習作能力一般的學生。

第二層次: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聲色兼備的場面進行再造想象。這是一種回憶,將學生對內容的開掘以“聲色具備”爲要求,在自己的記憶倉庫中搜腸刮肚,既使學生內容的面上有拓寬,又啓動了學生根據某一限制組織素材的能力訓練,

這適合於有一定習作基礎,並且願給自己增加難度,喜歡寫出自己個性的學生。 第三層次:出示了三組象聲詞,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無關的詞語間存在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一下子就激發了學生好想象的年齡特點,使他們躍躍欲試地要進行創造性想象,結合他們的生活經驗,去虛構一個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爲是扣着這幾個象聲詞進行故事或生活場景的創造,在文中象聲詞的用法肯定會更妙,會在文中起到關鍵作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較之前兩種方式的運用,一定會更到位。

於教師在一個片段訓練裏就給予學生這麼大的內容空間,這在我們平時的作文教學中還是非常少見的。可見於老師在設計此三維時考慮的周詳,對學生特點把握的準。

三、作文是一種高尚的智力遊戲

賈志敏老師曾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作文,是一種遊戲。我們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遊戲是孩子的最愛,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遊戲中,讓孩子們邊玩邊寫,在遊戲中學寫作文,讓遊戲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現,學生就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有感可發了。

通過遊戲作文教學設計活動,我們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學素材,但怎樣讓遊戲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學生真正樂於傾訴,張化萬老師給我們帶來了有效的教學理念。《第三隻眼》是張老師爲我們展現的一堂遊戲作文指導課。

上課伊始,張老師始終把玩和寫有機的融合在一起。記得課初張老師說“我們每個人有三隻眼睛”的時候,有好幾個學生都情不自禁地發出了“啊!”的驚歎,張老師馬上問:“啊”是什麼意思?剛纔老師在說“我們每個人有第三隻眼睛的時候你心裏是怎麼想的?寫下來。學生對於人有第三隻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張老師就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時地記錄下來,抓住瞬間感受,及時書寫,這真實地反映學生此刻的心理。寫自己心裏所想,學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實,既給了這篇作文一個很好的開頭,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寫”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實流露。

課中,我們也不難發現,張老師把重點部分有意的讓學生進行定格觀察,強化印象。如,“嘗白醋片斷”,張老師不僅多次讓學生嘗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讓學生注意臺上同學嘗醋的表情、動作、語言。然後讓學生來說一說“你看到了怎樣的情形?”幾個學生興致勃勃地說了以後,張老師就指導寫遊戲的重點部分。由於好多學生剛纔沒有盡興地講,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寫給其他同學看。曾記得我以前教高年級時,也上過類似的遊戲作文指導課。但授課過程大都是先玩,再回憶玩的經過以及自己的心理體驗,最後指導寫作。每次學生的在玩的時候都是很盡興的,可一聽到要寫作文卻都是唉聲嘆氣,可在張老師的課堂中我看到的是學生饒有興趣地寫,沒有絲毫的無奈。我想,這可能都歸功於張老師把遊戲與寫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學生感覺到寫片斷似乎也是一種遊戲似的。而且剛纔玩得痛快的遊戲經過還是歷歷在目的,所以下筆也就順暢了。

張老師的授課中令我印象深刻還有他對學生作文中肯的講評。課堂中,張老師總是把寫得較好的片斷讀上幾遍,並讓學生說說哪些句子寫得好?爲什麼寫得好?在重點部分的寫作評改中,張老師則採用了同座互換作文進行評改。並要求同學冷靜地看,冷靜地改。我記得在這時的評改中,張老師說了一句這樣話:“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連一個好詞也找不到,那說明你不僅沒有第三隻眼,連你臉上的兩隻眼都沒有多少作用。” 這說明張老師讓學生善於去發現別人閃亮點,這是學生對被改習作的學生的一種鼓勵。在這樣的鼓勵下,學生的寫作興趣自然地被激發起來了。在《第三隻眼》的授課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積極、高興的氛圍中,不管是在玩遊戲還是在寫作中,他們的情緒始終是高漲的。張老師把遊戲與作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寓思維於遊戲之中,順其自然地進行寫作訓練,順應了學生的心理,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他的這種教學理念和風格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兩天的聽課,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聽課,我學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地摸索、實踐,讓每個學生都能把寫作當作一件樂事。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作爲一名農村語文教師,最頭疼的當然是作文教學。那麼,該如何決解教學中的難題呢?

首先,老師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喜歡讀書,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寫作能力。語文教師要教育他們樹立正確的作文觀,把寫好一篇作文當作是他們學好語文的最終體現。就此,我們只要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加以經常的強調和貫穿即可。

其次,我們一定要堅持上好作文課。作文課時在語文教學中佔較大比例,時間充裕。在這些時間裏,我們一定要教給學生一些作文基礎知識、作文技巧、寫作步驟、修辭手法等常識。上作文課對我們來說並不難,難的是要始終如一,毫不懈怠地完成工作任務。不能對學生灰心,對作文課採取可有可無的態度,任意讓學生隨便寫作。作文課至關重要,不然,其他語文課即使生花,又有何用。

再次,採取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便可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農村學生各方面素質及知識本來就欠缺,要讓他們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實很難,不多加訓練、培養、提醒,無疑是趕鴨子上架。如果我們能採取靈活多樣的作文教學方法,而且能從國小一年級開始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那麼,這一切就顯得非常容易。筆者的新嘗試有如下幾點,經過長期運用,收到了一定效果,現分述如下。

1、盡力讓學生自己寫作,並且要求按照正確的寫作步驟進行。禁止抄襲。題目佈置下去以後,老師作一些指導,例如幫助審題,確定寫作體裁範疇,引領寫作思路,喚起記憶,提出寫作要求等。然後留給大量時間讓學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務,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學生可以自己找一些範文學習,但決不允許抄襲整篇作文或某段某部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逼出來的,在這一環節中不能嫌浪費時間,一定要耐心細緻,一定要讓他們親自動手、動腦完成作文。一定要讓學生先列出寫作提綱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先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叫口語表達能力強的學生示範口述,教師亦口頭指導修改。

2、教師要教給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能使作文更加趨於完美成熟,雖然國小語文教學中沒有這部分內容,但是爲了讓學生作文更好的完成,我們必須從一開始就教給他們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如修改符號的使用,修改步驟:標點符號、用詞造句、段落詳略、主題思想等。在作文草稿完成以後就開始自己修改或互相交換修改,對個別學生要進行適當的指導提醒或當面修改批點。

3、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批改重寫作文。往往教師的批改對於學生來說沒有多大意義,他們認爲老師一批閱任務就算完成,好壞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正因爲如此,學生作文水平一直沒有提高,我們的工作大多白費,所以,我們有必要讓一些作文很不成功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批閱再次重寫,再批,做到及時反潰

4、聯繫教本精典課文或學生成功作文講解寫作技巧。在這一環節中,我們注意要尋找離學生生活貼近,情感相通的範文進行講解,講解內容不能過細過深,應從大處着眼,先說說人家怎樣結構段落,怎樣開頭結尾,怎樣設置詳略,怎樣提煉中心,再說說人家怎樣準確運用動詞、形容詞,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用了那些修辭手法等。而後重點強調我們應該吸收那些優點。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5

通過對《有效教學》第二講的學習,我對有效教學有了新的認識:

一、吃透教材,精心設計預案

新課程要求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師要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待課堂教學,教科書不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老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教與學中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補充、延伸、拓寬、重組,或添或刪,靈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開放性。現行教材採用的是模塊教學法,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知識涵蓋廣,外延大,需要教師去挖掘、去領悟、並創造性地使用,教師應該從多方面入手進行預設,有備而來,有備無患,儘可能多的將學生在學習中可能出現的新情況預設到,以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及時調控,適當刪減或調整,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

二、促成生成,精彩新課堂

大家知道,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生成的教學過程是一個漸進的、多層次和多角度的非線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預定的軌道運作,常會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維和新方法等。

三、課後教學反思 ,提升教學智慧

由於課堂教學的許多臨時生成性因素,致使事先設計好的教學同實施之間有一定的落差,所以每一堂課後要及時反思,及時寫下心得體會,總結“成功亮點”,考慮“失誤不足”,思考“創意閃光點”,不僅要善待“生成的問題”,還要會鼓勵、期待甚至幫助學生去“生成”問題,不要害怕自己解決不好這些問題,只要培養自己有足夠的教學機智,就可能將這些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把原先可能成爲難點的問題轉化成教學的亮點。

我一直從事語文教學工作,語文是一種語言交際工具,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一個重要載體。學好語文,既是學生完成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習課程,更是開闊學生視野、接觸優秀文化,培養學生素養的重要渠道。只有教師按照新課程理念要求,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6

新課程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使廣大教師的教育理念煥然一新,也使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生機。關注課堂實效,關注動態生成,關注過程體驗,關注學生髮展,讓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然而,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一連串的問題接踵而至:什麼樣的課堂是有效課堂,隨着課程改革的開展,人們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麼樣的教學纔是有效教學?教學論專家余文森教授作過很通俗的解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學生在學業上有收穫、有提高、有進步。具體表現在: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上,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愛人,他們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陶行知以簡潔的語言說清了教育的目標。同時,我國相關部門也明確了基礎教育的目標。而在目標實現過程中,教師肩負着學生成長重要、直接的教育作用。

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成爲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的精神領袖,成爲學生健康成長的導師,成爲學生每天生活和學習的幫助者,成爲學生最初信念的喚醒者,成爲學生潛能的發掘者,成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引導者,成爲學生個性發展的設計者,成爲學校德育的具體實施者,成爲學生人生健康發展的奠基人。所以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言行舉止,甚至一個極其微小的動作、一點點教育智慧都可能使學生的心靈產生觸動,進而影響其一生,產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通過反思總結,我要把自己原來沒有關注的課堂教學環節重新重視起來,一定會提高課堂效率的。

1.除精心備課外,激情上課。試想當教師滿懷激情去上課時,給學生帶來的一定是積極向上的影響。這一方面我有較多欠缺。也許是工作時間長了,有惰性了,也對學生和工作缺乏一種耐心。

2.課前組織相當重要,通過各種有效手段把學生的思緒拉到課堂上來,這是有效課堂的前提。

3.巧妙創設情境,設置疑問。最好結合生活實際,一下子就能抓住學生的心,讓學生一開始就有興趣想要跟你學,但要注意簡要,不能繞太遠,否則會適得其反。

4.上課不是自己講的很累,而是盯學生很累。我們現在上課知識講解不是問題,關鍵是學生接沒接受。學生接受了課堂效率就高。首先營造低壓力、高挑戰的課堂氛圍,建立融洽師生關係(特別是課堂上對違紀學生處理不當,會影響整個班級學生的學習情緒)。其次,與學生保持目光、語言甚至是肢體上的交流,對易走神的學生,提出問題後用眼光掃視一眼,如果他在聽,及時給予讚許的眼光,或是在講課期間走到教室中間或後面,及時提醒沒認真學習的學生。我們可以想一想:老師講的再怎麼天花亂墜,學生走神了,哪有什麼效率,簡直就是白搭,也就是幫學生克服分心因素。通過反覆實踐,我發現講課過程中突然沉默或變換語調,也能提醒學生提高注意力。這個方法簡單易行,千萬不要爲了講完課就忽視這個問題,這對提高課堂效率很重要。

5.不放過任何一個後進生,後進生懶散的學習態度會影響別人。不放過他們,並可以用後進生都學會了來激發其他人的學習。我記得魏書生說過:“教室”應取爲“學室”。怎麼能讓學生願意學,怎麼監督他們學好,這是有效課堂的核心。

作爲一名普通的中學教師,我們更改變不了這個世界,但我們也將努力思考,努力踐行,嘗試着改變自己的課堂。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7

教學評價一直扮演着課程改革、教學改革的指揮和嚮導的角色。《美術課程標準》的評價建議中提出:“美術課程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髮展的重要環節。”並強調“重視評價的診斷、發展功能,內在激勵作用。”因此,現在的美術課堂上,少了教師採用簡單化的否定性評價,少了教師的嚴厲批評聲,而多了對學生的表揚、讚賞、肯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然而,美術課堂又呈現了另一種令人擔憂的“浮華的熱鬧”、“散亂的活躍”,教師的讚美之詞響亮煽情卻未免讓人覺得空洞、不值一品,猶如口號式的各種評價語在課堂上此起彼伏、千篇一律,毫無個性可言的廉價小獎品在課堂中漫天飛舞,難免讓人覺得“空洞無物”、“言不由衷”,我們不能否認這些方法剛開始運用時的效應,但久而久之,如此評價,形式浮躁,語言單調,遊離於文本內涵及師生精神世界之外,猶如蜻蜒點水,浮光掠影,學生的心湖不會蕩起溫暖的漣漪,學生的心田更不會萌生自信的嫩芽。難怪隨着年齡的增長,隨着時間的推移,學生受到如此評價時,也就習以爲常,甚至漠然了。

我就如何改進課堂教學評價、讓學生在陽光下得到全面發展做了一些嘗試,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通過教學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傳統的美術教學,過分重視學生對美術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忽視學生個體對美術的體驗。致使大多數學生無法體驗到學習美術的樂趣,從而逐漸喪失了自信心。學生喜歡上美術課,卻不敢表現、展示自己的才能。針對這一現象,我特別注意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

課堂教學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尊重他們與衆不同的感受。有些學生天生聰明,但有些學生可能在學習上沒有那麼幸運,反應顯得遲緩些,作爲教師就不能心急,也要在課堂上給這些孩子一些意想不到的表揚性評價,也會給這些需要自信的孩子增加勇氣和信心。孩子天生就是表現家,他們會通過唱歌、跳舞、繪畫等來表現自己對生活的感受,每表現一次就成長一些,當他們得到讚美時就會信心大增,也就會更喜歡這項活動,表現的更好。我認爲適當的讚美對於孩子來說是推動其進步的風帆。

上《我們的社區》一課時,孩子們都動手了,只有一個孩子看看別人再看看自己的彩筆,卻不動手。從他的眼中可以看出他很想動手卻又不敢動手。我到他身邊問他爲什麼,他說“我生活在農村是剛轉來,我不知道怎麼畫社區,怕畫不好同學們會看不起我,我也不想畫不是我家鄉的東西”原來是怕表現不好,看來這孩子很沒有自信。於是我請他說說他的家鄉,他說到了老家的房子,一座座獨家小院像別墅一樣排列,農閒時村裏組織唱大戲,人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聽着孩子的表述我用讚許的目光看着他。“你把你的老家說得像畫一樣美老師相信你也能畫得很美,你希望老家變成什麼樣都可以畫,相信你一定能把它表現的很好。”這時我看到孩子滿眼的激動。他終於畫出了一片瓦房,房子前頭裝上了健身器,老人們在健身,雖然不是很美,但他敢於動手錶現就是很大的進步。當畫好的同學上臺展示自己的畫時,他也勇敢的上來了,我當衆表揚了他,我看到了他自信的笑臉。

孩子能夠根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記憶創造出許多圖式表現自我感受,作品中的形象雖然不是很像,有時很不像,但象徵性十分明顯,它表現了孩子眼中的世界。對於這種創造性、表現能力,我們應給予及時的評價,加以肯定和讚美。如果教師對於這些自認爲的不合適嚴厲的讓孩子糾正,那麼將很大的傷害到孩子的自信心,以至於他們失去學習的興趣,但也不是不改而是要給他講明錯在什麼地方,怎樣改正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優秀。

正確的引導孩子學習,認識孩子作品的特點進行有益的評價,適當的給孩子以讚美的評價,對於孩子樹立自信心,有效的學習,大膽的表現自我有很大的作用。就讓我們多給孩子一點讚美的評價,使他們多一份自信。

另外在美術作業評價中我打破了原來的等級制,採用在作業上粘貼小標誌和評語的方式。如評價作業,我會貼上一朵小花表示有進步,貼上一顆紅星表示有創新,後面再加上各種評語,如你的想象力很豐富,你的設計非常獨特,你的色彩感覺很棒,遇到一些比較難認的字我會再加上一些拼音使學生更清楚地看到老師師認真地對待他們的作業的同時使學生更有自信心。

二、重視形成性評價,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

課改以前,美術教學中只注重對作業的評價,是一種對教學結果的評價。而教學結果與教學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但是教學結果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教學過程,因爲相似的教學結果可能來自於不同的教學過程,而教學過程中細微的差異又將導致教學結果發生巨大差異。所以,僅僅靜態的評價教學結果不能反映教學的價值。《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評價既要通過作業評價學生美術學習的結果,更要通過學生在美術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對其在美術學習能力、學習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予以評價。美術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的美術能力與水平只有在美術活動中才能全面體現,根據國小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特別適合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評價。在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活動評價方式:個人或小組的方式。對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操作技術、探究能力、認知水平以及交流表達的能力等進行了全方位的綜合評價。對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我也會讓學生在作業後邊寫上自己這樣畫的設想,這樣,就可以更好地瞭解他的作業,瞭解他的想法及創作過程,將作業結果與這些聯繫起來進行評價,正確地、全面地評價每一個學生,能使他們感受到成功感、提高自信心,對提高學生的美術能力起到了更好的作用。

三、 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注重引導學生的發展

心理學表明:人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正確對待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美術評價中不能以固定僵化的標準來衡量學生的作業,枯燥冰冷的分數會澆滅學生創造的火花,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因爲美術不同於一般學科,學生作業是一種飽含情感的創造性活動產品,具有鮮明生動的個性差異。每個人的喜好不同,對美術的感悟也不同。因此教師在評價時要承認和維護學生在美術方面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學習美術,爲學生的學習和自由發展創造寬鬆的時空環境。

記得曾教過一個學生,上課不愛發言,老師問他也不回答,每次的作業不是空白,就是亂塗。我也很想拉他一把,所以經常在旁邊指導,我在時,作業還好些,我一走,他就又開始不畫或亂塗。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在自己本子上畫各種恐龍,非常漂亮。當時就想:他還是喜歡畫畫的,只是對美術的其他內容興趣不高,興趣比較單一。接下來一節美術課,一上課我給學生展示了許多恐龍的圖片,學生在讚歎之後就告訴他們:這些都是老師從動畫片裏給大家找來的恐龍圖片,我們班也有一個畫恐龍的高手。接着就把他介紹給全班同學,面對全班同學他的臉紅了,在鼓勵下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幅恐龍的圖畫,這張畫讓同學們震驚,大家對他的畫發出驚叫得聲音,那時我看到他眼角閃過的自豪。下課後我找他單獨談話,告訴他:光光畫好恐龍是不行的,美術中還有許多內容等着你去學習,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夠學得很好,還能在美術比賽中得獎呢。在以後的教學中,我經常注意鼓勵和表揚他,他也逐漸的喜歡上了美術課,也更愛動腦,更愛動手了,在區裏的科幻畫比賽中,他還得了獎呢。

教學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肯定每個學生的表達方式,使每個學生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降低評價標準,對學習優秀的學生鼓勵他們挖掘自己的潛力。同時引導學生從縱向來比較自己的變化,發現自己的優點,通過評價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的發展。

四、 加強自評與互評,使學生逐步成爲評價的主體

《美術課程標準》評價建議的第一條就是“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從中反映出“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觀和評價觀。在美術教學中,我改變教師是評價權威的現象,把評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評與互評。在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先在自己的作業背面寫上自己對作業的評價,然後再到講臺前展示,並說說爲什麼這樣評價,覺得自己哪兒畫得很好,哪兒還有些不足,需要怎樣改纔好。同時,也讓其他同學幫他出出主意。通過自評,促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瞭解自己的長處、存在的問題,從而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有時還會採用互相評論的方式,在二年級的《假如我是巨人》一課中,先將全班的作業展示出來,接着給每個學生髮了一張小矮人的貼紙,讓學生將貼畫貼在自己認爲最好的作業上。然後問他們:你將貼紙貼在哪張作業上了,爲什麼貼在那兒?還有哪些地方不夠好?學生積極性非常高,在輕鬆氛圍中通過互評,能正視自己、尊重他人,同時提高了他們的鑑別能力、分析和表達能力。我發現,加強了自評與互評以後,課堂氣氛和諧了,師生、生生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了。學生增強了主人翁的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學會了寬容,理解,增強了學習美術的信心和興趣。

給學生一點陽光,他們會很燦爛!改革評價方式,通過評價促進學生的發展,成了擺在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採用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架起師生、生生之間的友誼橋樑,充分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的功能。通過教師的評價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開展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多種評價方式,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檢測評價學生,將會把美術課堂教學帶入一個嶄新的天地,使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8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社會各界都在提倡給學生減負,不能佔用學生的休息時間,向課堂40分鐘要效率,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畢生都要研究的課題,把老師和學生都從題海和加課中解放出來,讓教師快樂地教,讓學生快樂地學。要想課堂變得高效,教師對課堂一定要有創新。

1、啓發激趣,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

興趣是構成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爲活潑、最爲現實的成分。有了興趣,還會萌發創新意識,而在創新過程中產生的無窮無盡的興趣,又再次促進創新。興趣越大,學習的效率就越高。

2、質疑交流,讓課堂變得有理有趣。

教師要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爲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通過師生平等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感覺學習是講理的心智活動而不是硬“灌”。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爲主動要學,學習的效果肯定也會提高。

3、提倡“合作”,讓課堂變得融洽愉悅。

合作學習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學生羣體這種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任務就是當好導師,及時起點撥導向的作用。合作學習很有好處:第一,拓寬思維,深化學生的認識。第二,培養和訓練口頭表達能力。第三,可以培養合作精神。

4、運用現代教學手段,讓課堂變得豐富直觀。

運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獲得課堂教學的高效率。

5、體現現代課堂結構,讓課堂變得熱烈主動。

要把課上活,就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師獨佔式和教師主講式而學生則單向靜聽式的課堂結構,代之以多向立體式現代課堂結構。傳統的單向靜聽式結構其教學方式方法是填鴨式、注入式,教師積極性高,學生主動性差,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低下的。而多向立體式結構的教學方式方法是現代啓發式,學生自學,老師進行鍼對性精講,師生之間互相質疑問題,探討真理。教師的主要精力放在發展智力、培養能力上。課堂教學活而不空,實而不死。

6、分層次教學,讓課堂變得滿園花開。

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才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而要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就必須徹底拋棄“一刀切”,實行分層次教學。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他們的起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就能使他們在各自的起點上都有提高。如此堅持下去,就能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9

今天我學習《有效課堂教學》專題講座,深有感觸。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過程,應營造一個寬鬆和諧、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教與學必須有一個和諧課堂步驟,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步驟來實施素質教育,使學生學得積極主動,真正成爲課堂學習的主人。達到有效教學,創設情境,形成問題,使學生願學。情境的創設關鍵在於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濃的情導入新課,形成問題。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不但能對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迅速喚醒,從而提高單位時間裏的學習效率。學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學習熱情激發起來,萌芽學習興趣,認知系統開始運轉。

我覺得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切實作到有效兩個字應該至少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師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立足點。除了教學的重點,難點的把握,教師還應該考慮到教材的重組與延伸

2、仔細推敲教學方法。隨着網絡的普及,教師可以利用的資源是越來越多了,教師交流教學方法的渠道也是越來越廣,我們可以發現相同的教學內容往往有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

3、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練習。學生吸收知識第一印象往往十分重要,而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的聽說讀寫各式練習情況往往往直接影響着學生課後練習的正確率。

4、製造寬鬆融洽的課堂氛圍,良好的心態更加有利於學生投入的學習,提高學習的效率。

5、給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變“聽數學”爲“做數學”。學生對數學的體驗,從中感悟並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體會數學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他是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重要方式。

6、注重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是在教室引導下的探索,教師不僅要精心設計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關注學生探索的過程和方法。學之道在於“悟”,教之道在於“度”,教師要處理好自主與引導,放與收,過程與結果之間的辯證關係。對於那些估計學生通過努力能探索求得問題答案的,應大膽地放手,放的真心、實在,收要收得及時、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熱鬧,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師有價值的引導,學生的主體性也不會得到充分的發揮。

總之有效教學是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只有巧用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有效的雙向師生教學互動才能真正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新一輪課程改革,以課程標準取代了教學大綱,不僅關注了學生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更加關注了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以及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在新課標的學習與實踐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斷衝擊着站在課改浪尖上的教師們。作爲一名中學化學教師,我們深知要上好這門課,必須以新的課程理念對過去的教學進行反思、分析、揚棄和改造,從傳統的教學理念中走出來,用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教育教學活動。下面我就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我們學校化學組教師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與大家交流! 一、 教師的轉變

1、教師理念的轉變

①善於吸收------做學習型、創新型教師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只有不斷學習,不斷獲取最新信息,更新固有觀念,具備一定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較強的教學掌控能力,才能使自己保持永恆的創造潛能,保持教學中的青春活力。我校的學生中有一些素質很高的學生,特別是實驗班的學生素質很高,知識面很寬,經常問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所以我們平時要多鑽研教材、多鑽多做題目(會考試題、競賽試題)、多看書、聽課學習(我校有很多名教師)、多參加各種業務學習、專家講座!我們學校經常聘請一些專家、學者給我講學,我有時也反感,但堅持靜下心聽一聽,想一想,再結合平時遇到的一些問題,覺得很有收穫。真正理解校長說的精神福利!

②善於研究------做反思型、科研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教師要及時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思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的落實情況,如教學目標達到了嗎?課堂教學的預先設計和實際進程有無差距?如何在下一節課裏彌補?這節課還存在哪些問題?在這節課中自己感到最滿意的收穫是什麼?等等。教師要堅持寫教學後記、教學札記。要不斷地提出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不斷積累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只有這樣,纔會成爲反思型、科研型教師,纔會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在我們學校,每個人一般都是帶三個班級,大家都深有體會,第一節課的班級一般不如後面兩個班級上的效果好!所以我們在上課前一定要重溫備課筆記,重溫往年備課筆記特別是老備課筆記的教學後記、教學隨筆!不斷充實教學內容,力爭第一節課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師角色的轉變

面對新教材,教師再也不是昔日知識的主宰者了,因爲新教材決不是讓教師唱獨角戲的劇本。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師由傳統的教育者,變爲新型教學關係中的學習者、合作者、研究者;教師不僅是課程實施的組織者、執行者,也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教師的角色轉變,爲課改的順利實驗鋪平了道路。

在新課程的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合作是極爲重要的。沒有合作的教學是難以實施新課程的,或者說是無法體現新課程理念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從講臺上走下來,成爲學生中間合作者的角色。不僅是身體走下來,還要把心帶下來,全身心地融入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一起共建有利於個性發展的課堂氛圍。合作意味着參與,意味着一種師生之間的共同體驗,從而可以生成新的知識和技能。教師與學生合作,也是一種啓發,一種幫助,一種人文關懷。這就要求教師真正轉變角色,在課堂教學中做學生的合作者。在與學生的合作中參與,在參與中與學生交流。要想做到做好,我們在課前就要下功夫!實際就是我們所說的備課!就是把課堂上要求學生的掌握的知識點轉化成一個一個問題,讓學生去探究、討論、交流、歸納和總結!爲此,我們平時特別注重備課,特別是集體備課!我校在開展備課組活動方面注重從細實入手:平時每天晚上第一節晚自習,星期四大組活動。各位同志先自己備課,形成初稿,教研組活動時候主備人先發言,其他同志補充!據此各人形成自己的教案!遇到公開課的、示範課、評優課的,更是一人上課,全組努力;一人獲獎,全組榮耀;一人開課,全組受益!

二、學生的轉變

在課程改革中,學生最大的變化是蘊藏在內心深處的學習熱情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根本目的。學會生存,首先是要學會學習,“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古人云“ 授魚”不如“授漁”,授人一魚,只供一餐,教人以漁,終身受用。只有會學習,他們纔有能力在未來的社會裏獨立生存。現在,在我們化學教師的眼中,每一個學生都是有朝氣、有個性、有自己思維的鮮活的個體。實踐使我們課改教師深深體會到,教師再也不能用"一言堂"的方式獨霸講壇!那種用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訓練模式、一種標準答案去"培養"學生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1、學習方式的變化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總怕學生自己學不懂,不厭其煩地講解、強調,或多或少會將學生置於被動聽講的課堂環境中,這種長期的灌輸式學習使學生變得內向、被動、缺少自信、恭順„„這自然也就扼殺了學生的靈性,窒息了人的創造性。學習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師教學行爲的變化爲前提的,因而教師教學行爲和思想觀念的變化以及學生學習方式的改善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學習中探究的樂趣和收穫只有學習者自己知道。我們應當引導每一位學生大膽嘗試,充分相信學生,儘可能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讓學生體味到學習的快樂和在學習中探究的快樂。英國大文豪肖伯納說過:“如果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一下,還是一個蘋果;但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思想,甚至多於兩個思想!”。課堂教學也應取其精神,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交流是教學的本質,課堂教學必須在師生的互動中進行。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可以激活思維,使學生有效地獲取新的知識和能力。新課程爲師生之間的交流預設了廣闊的空間,期望教學能成爲真正的交流活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通過備課,把一節課上要傳教學的知識點,轉化成一個一個問題,讓學生、教師之間交流、討論,獲取知識!大家都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科學,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書本上的演示實驗全部由學生自己完成,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鍛鍊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民主、和諧、人文、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充滿活力的源泉。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我們針對班級不同的同學,課堂上採取不同的要求。課堂上難易不同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課後的作業包括作業的檢查也是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要求!這樣的目的就是使學生“全員”參與,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2、學習形式的轉變

新課程理念下,學生不再侷限於在書本上學習化學了,而是從生活中去學習,樹立了"生活處處有化學"的新理念。如設計"家庭化學小實驗",密切結合區情、校情、鄉情,讓學生考察周圍環境在近幾年所發生的變化,讓學生分組去污水處理廠考察,這一開放的學習過程,不僅鍛鍊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公民基本素質。

在教學中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究並獲取有關知識和經驗,挖掘素材,優化化學課程資源,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最終上升爲理論,再從理論回到生活,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我們學校多年的堅持在九年級學生學習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參觀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化肥廠、磷肥廠。通過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的參觀學習,學生真正體會到水的淨化、自來水的生產過程。通過化肥廠和磷肥廠的參觀學習,學生真正懂得了環保、分子的運動(很遠就聞到氨氣的味道)等知識!同時,也讓學生明白:知識來源於生活,生活離不開化學,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學生的學習形式豐富多彩,改變了過去作業的千篇一律、呆板單調局面。代之以小品文、小論文、小調查、小製作、化學小壁報等。學生對知識章節總結或圖、或文、或詩、或小報,種類繁多,即使是作業,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有趣的小插圖——這也得益於新教材新穎形式的啓發。我們班級的板報經常出現“我是二氧化碳、我是濃硫酸等小文章”

3、學生能力的變化

能力的提高會使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加快捷靈巧;方法的掌握也有利於能力的提高。能力和方法都要有知識作爲基礎,它們反過來會促進知識的學習。化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好基礎知識同時要進行能力訓練,掌握學科學習方法,在能力培養中學好知識,形成學科素質。把知識、能力、方法融合起來,學生的積極性就會提高,學習質量也會穩步地上升。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三天的“名師之路”國小語文老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是短暫的,而留給我的思索卻很深很長。 本次教學觀摩活動正值新一輪的課改,而我們也從這些大師的課堂上看到了課改的又一次華麗轉身,看到語文“洗盡鉛華見本色”的自然美,生態美。觀摩會後感觸頗深,受益匪淺,所以想粗淺的談談我的一些體會:

1、倡導“自然地朗讀”

葉聖陶先生對朗讀的功用做過這樣的描述:“我們默讀時,僅僅調動了心和眼,而朗讀時則是心、眼、口、耳全部調動起來了,對於文章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就會有成倍的收穫。”語文教學中講解是分析,朗讀時綜合;講解是對文本的解剖,而朗讀是活的,是賦予作品生命。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比講解更重要。所以也有人說:“朗讀法是語文教學的安身立命之法。”

可是如何正確的朗讀?怎樣的朗讀纔能有效?這是我們一線教師常常困惑的問題,而這次我們在於永正老師的課堂,在趙志祥的報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自然的朗讀,這也符合本次課改對朗讀評價的要求,即:“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嬌柔做作的腔調。”不能一味的強調“有感情的朗讀”,否則將無法正確的體現文本的特點和文本的個性。而且我們教學中也常常發現學生在朗讀時“朗讀腔 ”“表演腔”太濃,而這樣的朗讀恰恰是對文本情感理解的不到位。原來自然地朗讀就應該像說話一樣,用恰當的語氣表達思想感情的語調,語勢。若把文本分爲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那麼抒情性的文本就應該用朗讀去“打動”“感染”聽衆,非抒情性的文本則只需要“告訴”就行了。科普性的說明文我們只要清晰的告訴、介紹,把重點的知識通過重音、語速、語調的變化,自然流暢的表達出來就行,不需要額外附加情感;演講稿,讀的時候則需要激情,需要用朗讀去打動、感染聽衆,有一種告誡、號召的意味,而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然”;對話類的文本,故事性特別強,在讀人物對話時,就因該用比較誇張的演讀。總之朗讀應該以不同的文體作基礎,先把握好課文的總的感情基調。

2、解讀文本理性迴歸

本次教學觀摩活動圍繞“教什麼”和“怎麼教”展開研討,“教什麼”是內容,“怎麼教”是形式,內容決定形式。毫無疑問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先決定“教什麼”。細細想來,其實也讓我們語文老師自愧,我們竟然渾然不知語文應該教什麼。傾聽了王崧舟老師的報告《解讀文本的祕妙》,豁然開朗。原來要確定“教什麼”,首先要對文本進行正確的解讀,結合本次課改對“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的明確提出。我們在教學實踐要能夠正確的解讀文本,領會編者的意圖,落實教學目標。不可將語文課上成數學課、美術課、思想品德課,這些非語文的課堂現象透視出來的正式我們對課程、對教材缺乏正確的理解。再者“正確的解讀文本”對我們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樣的文本,不同的教師會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要知道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所以我們正確的理解教材將直接影響到“教什麼”的關鍵問題。沒有這個基礎,當然不可能靈活的,創造的使用教材,顯而易見這將對我們的語文功底和人文情懷提出更高的要求。

3、語文要簡單,平實,紮實

聆聽了幾位大師的課,正可謂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出雕飾。” 在輕鬆自然教學環境中紮實有效地訓練好學生的語言,同時又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語文品質。在他們的課堂中語文教學已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已走向平實與質樸,紮實和簡單。 尤其是於老師的《愛如茉莉》,環節設計非常簡單,教學伊始於老師就讓學生認識“嗔、眸、嫋”三個生字,在字詞教學方面要做到嚴謹、精確,做到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永遠是語文老師的天職。再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感悟,以悟來促讀,使學生逐步感受到爸爸媽媽之間的關愛。對文章進行了昇華,於老師是這樣總結的:“生活中,其實朋友之間,同學之間的關愛也像茉莉花那樣平淡無奇,請不要吝嗇我們的微笑。”雖簡約但紮實,正如茉莉清新淡雅卻沁人心脾。

總之,學習的時間雖短暫,收益卻很多。但打鐵還得自身硬,只有自己不斷地學習,與時俱進,練就過硬的基本功,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整體素質和語文素養,才能適應性語文教學新的發展需要!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如何正確理解有效教學的“三有(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

什麼是有效教學呢?我個人以爲,有效教學是指師生在互動教學過程中,遵循一定教學活動規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或物力投入,實現了儘可能多的預期教學目標,從而促進教學主體的主動發展。它包含有三個含義:

有效果:是有效教學的直接體現,是教學活動結果是否達到預期制訂的教學目標的程度體現。因而在課前,我們應當充分鑽研教材,對照課程標準,瞭解我們的學生,從而依標靠本,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入手,確定要教什麼內容,讓學生掌握什麼知識,訓練什麼技能,教給什麼學習方式,滲透什麼思想教育,用什麼方法來教……都要心中有數,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節節有所教,學生也能堂堂有所得。有一把可以衡量的尺子,可以避免學生學得苦,老師教得累。當然課堂中的生成性環節,也不能忽視,我們只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篩選,挖掘,有時,可以在課堂上煥發出亮麗的光彩,會有意外的收穫。

有效用:是有效教學的終極目的。“學以致用”,但它不只是讓學生學好知識後會靈活運用而以,更主要的是要引導他們會“舉一反三”, 要引導學生保持對學習的興趣、熱情,激發他們探求新知識的強烈慾望。它是趨向於教給方法、點燃熱情,引導自主學習,爲學生今後學習、甚至是終身學習打基礎,具有延續性。

有效率:是有效教學的衡量指標。它是指如何在最短時間內達到預期的最佳教學目標。但它不只是“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這樣的普遍理解,它還蘊含了在單位時間內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掌握程度,學習狀態等的綜合衡量,它也是一種教學機智的體現。在教學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在理解某個問題時卡殼了,我們應當怎樣來引導他們自己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答案。

有效教學並非是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出類拔萃,而是讓我們的學生能在自身現有的水平基礎上有所發展,發揮出他們的潛能,做到了他們能做到的。換句話說,我們教師幫助學生最大限度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讓他們對學習過程感到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爲他們今後的學習,乃致將來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當然在這基礎上,我們如果也能經過反思,探索,提高我們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真正做到教學相長,那麼這種有效教學更具有意義。

如何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

現代的教育教學思想是“教學要從學生的已知出發”“教學要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這種思想的提出和改變,使教育教學從教師的權威說教向學生的主動能動性轉變,認同學生肯定有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我覺得可以採取以下的做法:

1、進行學習目的性教育,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人學習的內部動因。它與學習效果有着密切的聯繫。一般來說,學習動機正確、強烈,指向學習活動本身,則學習效果好、成績佳。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使學生們明確學習數學目的意義,旨在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同時,多些鼓勵,少些批評。對於學生的比較新穎、簡捷的回答,加一兩句評語;對於有一定進步的中下學生,進行表揚;對發言較好的學生一個會心的微笑等等,都可能成爲學生學習進步的動力。

2.設計新穎的教學內容、靈活的教法激發學習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創設恰當的“情境”,激發豐富的想像,欣賞語言文字的美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低起點、小步走、中容量、勤反饋、及時補”的原則,設置有梯度的學習目標,讓學生在由易到難的過關體驗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實施分層次教學,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在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已經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下,仍然採用傳統的“大統一”要求的教學方法,會保全一部分學生而犧牲另一部分學生。因此,要採用分層教學的方法,因材施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育,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才能和專長,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有效教學,不是看教師是否教得認真或是否講完了課時教學內容,而是看課堂三維教學目標是否達到,看學生有沒有真正學懂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再多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下面我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以及課後反思、佈置作業四方面來着手。談一下教師如何提高教學實效。

(一)有效課前準備

課前準備的充分與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成敗、有效性與否。備教材要備教材的編寫思路、教材的呈現思路、教師的教學思路、學生的學習思路。備課程標準,要充分利用教學參考書,將本節課的考點抓出來。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從而以標靠本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入手,確定要教什麼內容,讓學生掌握什麼知識,訓練什麼技能,教給什麼學習方式,都要心中有數。這樣我們才能做到節節有所教學生堂堂有所得。另外課堂要以生活爲基礎、以語文知識與生活相聯繫。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有效課堂教學

1、有效講授。

講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在一上課開始就吸引學生的注意。我們要般把學習目標告訴學生,在他們頭腦中提供可以掛靠要點的鉤子。此外,還可以讓學生知道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在上課開始時就要引導學生了解本節課的“關鍵”部份。在課堂教學的進行中,結束時強調相應的關鍵部份,以免學生關注形式的多樣熱鬧和參與的開心,卻抓不住核心內容。採用易於學生喜歡的語言,即教學語言有自己的獨特性——讓學生聽清楚,聽明白,因此,需要藉助一些技巧。其次,上課時少講,扮演好引導的角色而不是主演的角色,我們在上面眉飛色舞了一通我們是很條理了也明白了,但學生究竟會的並不多。通過問題情境環環相扣將本節知識以學生的學爲主要過程進行而不是老師的講,多用啓發式教學進行。另外,要考慮的是在講授中要提供鼓勵性的即時評價。課堂上善於發現和,及時地作出有效評價;同時要“師出必有名”,評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

2、有效提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這說明我們要充分重視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所提問題的內容應包括學習的重點、難點。一節課就這些問題認真設計問題,巧妙提問,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視野。針對班內的全體學生進行反覆提問。

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聽到教師這樣引導學生髮言的,“你把剛纔的回答再說一遍!”“你再來說一遍,”“誰的想法與他的不一樣?”類似這樣的問話,幾乎沒有一句引導學生相互溝通的話,更沒有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進行整理,這種交流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教學中,教師是這樣引導學生的,用“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來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誰聽懂他講的意思了?”來引導學生表述自己的思維過程,用“你能解釋一下嗎?”來引導學生彼此的溝通和相互的理解,用“你有新的想法嗎?”來引導學生與同伴比較異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優化的意識,用“能不能提出自己的疑問?”來引導學生再次提出問題,把學生最不容易掌握的難點反饋出來,再次引起學生的質疑。這樣引導學生相互間的學習,啓發和取長補短的交流過程就是有效交流的過程。

(三)有效課後反思

課後反思不在多,貴在精。可以記錄這些內容:

(1)記課堂生成。在課堂學生表現如何,學生的討論有哪些精彩的成果,課堂上生成了哪些有價值的問題,這些都能夠爲教師的下次備課提供可借鑑的素材,使備課中的“備學生”有據可以。

(2)記下規律。課堂教學中教師總會有所感悟,應該及時地將這些感悟記下來,從中發現點滴的教學規律,並思考提煉出實用而有創新的課堂教學方法。

(3)記下精彩。在課堂教學中的精彩之處應該在備課中有批註或勾畫。這些記號可以用固定的色彩做上醒目的標記,並在旁批上做上點評,這樣不但可以爲下次備課提供捷徑,還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形式進行資源共享。

(4)記下敗筆。有成功,就有失敗。失敗並不可怕,但須及時發現並總結,避免下次重蹈覆撤。對課堂教學中的敗筆進行回顧、梳理,並探究剖析其根源,有利於教師自身快速成長、迅速成熟。

(5)記下靈感。在課堂教學中,隨着師生思維火花的碰撞,有時教師會從那裏得到靈感,甚至產生頓悟。這是一定要將這些“智慧的火花”記錄下來。

(四)有效佈置作業

作業不在多在精,一天十個選擇或者五六個選擇一個大題認真做完,有希望做完。太多了他就一二一一點也不做了或者胡弄你。“設計科學合理的練習”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保證 。有效的教學,不僅在於成功的講解,而且更取決於科學、高效率的練習。科學合理的練習是學生髮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的實踐活動。新課程下的教學練習應成爲一種生活,一種活動,應着眼於學生的發展,而非單一的、千篇一律的重複。好的練習能主動地把學生學習的疑難問題、困惑之處誘發出來,及時予以糾正。從而實現教學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使學生的得以薰陶,學習習慣、思維品質得以培養,思維方法得以訓練,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校長給我們老師開會時,經常會說:“我們教師尤其作爲特教老師,就是一種良心的職業,是一筆良心賬。”你在工作中投入多少精力,完全是取決你個人的態度。面對學生,特別是那些屢教不改的學生,經常聽到有些老師說,自己已經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問心無愧。良心本來是一個模糊且抽象的概念,沒有一定的標準,很難做出確切的評價,好在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爲這顆“良心”進行了量化,提供了參照物。所以當從你口中說出“問心無愧”這四個字時,參照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的相關要求,你得捫心自問, “我真的問心無愧了嗎?還是在逃避責任?”。假如你真的做到了,我想不管教育的結果如何,你都能坦然面對,心安理得!

我認爲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是對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人員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位教師都必須自覺遵守的。規範的內容既有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也有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有對教師寄予的厚望——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對《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中的第6節終身學習感受最深。《規範》第6條是這樣說的: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論,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

作爲教師職業專業化的條件之一,教育工作者需要學科專業素養:精通所教學科的基礎知識;熟悉學科的基本結構和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關係;瞭解學科發展的動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專業素養不僅包括專業知識,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

由於我們所從事的工作的對象是充滿生命力、千差萬別的個體;隨着網絡的發展,學生接觸世界的方式與速度比之前有質的飛躍,但是學生面對的解疑者還是僅有教師這一條路徑。因此我們面臨着比過去更大的壓力,自我學習充實的壓力。不論是主動還是被動,我們都必須進行更進一步的學習。教學相長在此賦予了更多的意義。

教學過程中傳授的內容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科學知識和人文知識。現今的知識成倍數地增加,對教學內容的產生了深刻的變化。有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教學內容的修正;而更多的是對教學內容的解釋形成新的方向。這就要求教師時刻注意本學科、鄰近學科的發展動向;瞭解社會發展中的新問題,在組織教學的時候更新教學內容。

教育過程又是一個複雜的動態變化過程。前述中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發生了重大變化,決定教師不能以千篇一律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而是要以一種變化發展的觀點、研究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和各種教育活動。這仍然要求教師都注意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多注意瞭解教學一線的新成果,新問題,在本班級、本學校尚未發生這些問題時有所預料、有所準備。

綜上所述,要想成爲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終身學習是一個必要條件,我認爲終身學習是是一個教師希望自己成爲一個優秀教師的外在表現之一,也是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的最基本的要求。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5

通過這段時間的培訓,使我進一步瞭解到教師職業的神聖,同時也感責任的重大。我們不僅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還進一步提高了業務素質,下面我從以下幾個個方面談談我對本階段學習的心得:教師要具有無限的愛生之心

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能全部奧祕就在於熱愛每個學生。”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情感在學習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信念的催化劑,我國教育家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爲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因此,熱愛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嚴格要求學生是政治教師道德威信形成的根本保證,職業學校教師只有以良好的感情,崇高的道德去關愛學生,纔會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力量,受到學生的尊敬與愛戴。如果教學中忽略了這種情感的關愛,就等於抽掉了教學的靈魂。教師在授課中的情感以及伴隨而發的語言,不僅能激活學生聽課的情緒,而且能增強說理性,可以收到感人至深的效果。只有用發自內心的真情實感去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纔會在情感上與教師產生共鳴,纔會“親其師,信其道”對待學生要溫和、微笑、多讚揚

微笑體現了教師對學生的熱忱、關心和愛護,是“愛”的一種表現。實踐也證明,教師的微笑,能取得多方面的教育效應,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說,凡是教師寄予希望的學生,感愛到教師的關心,愛護和鼓勵,他們就常常以積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和對待自己,但如果被教師冷淡或厭惡的學生,則勢必走向反面。要以情動心,與學生心與心的交流

俗話說:情通才能理達,情不通則理不達。如果教師不講情,就會把課講得乾乾巴巴,枯燥無味,影響教學效果。一位心理學家說,青少年的心靈像一架多絃琴,其中有一根弦是和音,只要找到它彈一下,就會使其它弦一起振動,發生共鳴,協奏起來產生美妙的音樂。如果教師能用真情撥動這根弦,使它在學生心中產生共鳴,教學就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此教師在教育學生時要講實話、真話、要理論聯繫實際,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親切,不知不覺地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從而受到生動深刻的思想教育。

一切爲了學生,我認爲要做好學生的服務,主要是幫助學生能夠有效地進行個別化自主學習,必須轉變學習觀念,採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實轉變觀念,牢固樹立“一切爲了學生”開放教育以學生個別化自主學習爲主,採用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手段爲學生提供多種媒體教學資源和多種形式的教學組織活動,以學生爲中心提供多種學習支持服務。只有圍繞“以學爲中心”,纔會千方百計尋找資源,一心一意提供服務,把搞好對學生服務變爲我們的自覺行動,並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自主學習中的所求所需都能得到較好的滿足。對學生的支持服務不只是針對某一個人、某一門課程、某一個時期,而是全方位、多層次、多功能的縱橫交錯的支持服務體系。

老師的信息素質

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提高教師職業的專業性。隨着以微機爲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不是像以前那樣,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即可進行教學,而是綜合應用多種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和微機網絡,以及利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等電教設施開展教學。這種教學必然要打破傳統的傳授式的教學模式,而構建適應信息社會的新型教學模式。

信息素養是終生學習者具有的特徵。在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應具有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熟練運用信息工具(網絡、電腦)對信息資源進行有效的收集、組織、運用;通過網絡與學生家長或監護人進行交流,在潛移默化的教育環境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這些素質的養成就要求教師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信息素養成了終生學習的必備素質之一,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不能成爲一名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的教師。

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是培養高素質、複合型創新人才的需要。中國加入WTO後,需要更多的高素質、複合型的創新性人才參加國際競爭。同時,信息社會呼喚信息人才,如果我們培養的人才缺乏捕捉信息的能力、有效利用信息迅速發現新機會的能力,就很難在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中求得生存與發展。也就是說,要求這些高素質的人才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而這些人才培養的速度、數量、和質量直接由教師的信息素養的高低來決定。

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是教育系統本身的需要。在迅猛發展的信息社會,信息日益成爲社會各領域中最活躍、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教育系統中,教育信息則成爲最活躍的因素,成爲連接教育系統各要素的一條主線;而教育系統的一項主要職能就是由教育者把教育信息傳遞給受教育者。因爲從信息論的角度看,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者(主要是教師)對教育信息的整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教師是這一過程中主要的信源和傳輸者,在教育信息的準備和傳遞等方面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育系統本身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信息素養。

以上是本人在本次學習中的心得體會,在今後的教學及管理工作中不斷落實,力爭做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在愛中實施教育,把一切爲了學生。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6

一、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大部分的學生只把美術課當成了主要學科負擔之後的“休閒”,對美術課的興趣不是很大。因此,要想讓學生學好一點東西,就必須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何點燃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呢?

第一、 學科教學的人本性。

第二、  教學是以學爲主,以教爲副的,教是爲了學,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應更加註重“學”的研究。教學的一切都是爲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我們應該儘可能地提供能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創造的時間和空間。

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深入研究。我們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或討論,或寫生,以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輕鬆自然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學習美術。另外,還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及實物投影技術,生動形象地展示,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形式到內容都要注意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學生纔會生氣勃勃地學好美術。

比如利用實物投影進行示範,效果比直接演示好。教師在示範過程中,往往不可能把弄好的形狀都給學生看,這樣費時又視覺效果不佳。在實物投影儀上,老師的每一示範過程都顯示在大屏幕,讓學生看清要求和形式。利用投影讓學生上臺演示,從中展示優秀,並及時掌握學生學習反饋情況,有針對性進行指導和改正。

第三、 課堂實踐的層次性。

比如在第二課堂上,允許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不同的難度層次,鼓勵學生個性化的藝術實踐,讓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

第四、 重視作業評價

對作業進行評價,最終的評價結果以鼓勵性的評語爲主,用評語進一步鼓勵學生學好美術,目的是讓學生體驗成功,激發興趣,從而能夠積極地影響學生,“以點帶面”地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和創新能力,使得學生能以“美的眼光”觀察生活,以“美的規律”創造生活。

二、在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

以往認爲:美術課上只要讓學生依葫蘆畫瓢,畫出幾張畫,課堂不出問題就行了。其實,並非這樣簡單,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級水平,這種思維具有發散性、獨創性。美術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我認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繪畫用發散思維的方式去想象

美術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創造並非易事,因爲他們完成作業大部分是臨摹,這樣一年兩年之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在臨摹中逐漸減弱,已經習慣了照抄別人的模式,習慣性思維佔據了學生的腦海。比如在高三的輔導課上,當設題讓學生創作時,學生會說:“我什麼也畫不出來”,“太難了”。出現這種狀況,原因之一就是學生長期臨摹,缺乏想象力的訓練。故在教學中,每一節課先不急於完成作業,而應圍繞每節課的內容,儘可能多的去設想,比數量,看誰的想法最多,最有獨到之處。我認爲應做好以下幾點:

(1)、通過觀察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寫實水平

觀察是繪畫的第一步,沒有觀察就沒有繪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考慮到學生的天性,因勢利導,又要通過教學來達到提高學生對物象的認識能力和表現能力,在指導中幫助學生把握物體的形體,理解物體大小、前後重疊的關係等等。

(2)、通過臨摹教學,促使學生形成各種技巧

在教學中存在這樣一種觀念:即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與技巧的傳授完全對立起來,仿一傳授技術,就會壓抑學生的創造性。也有的人認爲:學生技巧的發展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顯然,這二種觀念都是不正確的。任何發展都必須在借鑑與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技能的發展也不例外。在這一過程中,臨摹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所有的美術創作,學生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模仿對象。正確理解和運用臨摹這一教學手段是美術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當然,臨摹始終不是目的,要避免爲臨摹而臨摹的現象,讓學生掌握一種方法,並形成創新的基礎。

(3)、讓學生自我體現表現的喜悅

教師指導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活動上的種種障礙,獲得心理上戰勝困難後的滿足感。因而,教師在指導時必須注意把對象形象化,使之具有新的感染魅力,以明確主題,讓學生體驗到自信和完成的喜悅。

三、 教師自身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中處於主導作用,擔負着在知識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儘可能少遇困難,少走彎路。我覺得好的教師應通過儀表、語言、板書、範畫、演示、輔導,評定成績等一系列活動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同時,教師要通過對學生情感上的交流感染學生進行創造思維活動,試想:面對一個面目冷冰冰的教師,學生怎敢各抒己見呢?在課堂上,教師也要以一個探索者的身份出現,對有些問題,可以回答;有些如果不清楚,可以說:“我們一起來琢磨”,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性。

教師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活動,首先要使自己成爲一名創造者,要不斷探求新的教學方法,創造出富有個性的獨特的新穎的教學方式,力爭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除此之外,課堂上教師領畫、帶畫,示範都因直觀性強易於使學生更快更好掌握。如果我們具備濃厚的作畫功底,有獨特的創作精神,不僅能博得學生深深敬佩,還將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7

本人近幾年來一直同時擔任國中三個年級的美術教學,對各年級學生完成作業人數進行統計,結果如下:七年級有94%、八年級有70%的學生完成。你們說,究竟高低年級完成率相差這麼大的原因在哪裏?我相信大部分從農村讀書出來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從孩子會用筆時到幼兒園期間,你是非常喜歡畫畫的,再從低年級到高年級的學習過程中,這種學習興趣會漸漸下降;當國中畢業時,這種興趣幾乎蕩然無存了。

幾年的義務教育,怎會使我們的學生對美術的興趣下降到如此地步呢?據本人的農村生活經歷和近幾年從事農村國中美術教學的感受,我認有以下重要原因:

(一)教育部門內部因素。在前些年應試教育的約束下,學校只注重學生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很多學校不開設美術課或是虛設美術課。現在雖然有了很大轉變,但許多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的教育意識仍然沒有“質”的改變,仍然在當今素質教育的大旗下搞應試教育,背道而馳。再看,在農村部分學校沒有專業美術教師,上美術課時,只會教學生臨摹課本或自習,甚至直接把課轉讓給語數英老師。這些都是使學生失去興趣的重要原因。

(二)家庭因素。在孩子入學前,很多家長以孩子善畫給予鼓勵和誇獎,入學後則以學生文化成績來衡量其價值,這就是使孩子也認爲文化成績是唯一主要的,其它興趣愛好是次要的,於是本來的天性被慢慢扼殺了。忽略了孩子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事物的關係,只要求孩子文化課成績好,忽略孩子各種能力、興趣的培養,強制其學習尚不感興趣的文化知識,這樣就扼殺了孩子們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在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育是不可忽視的。那麼如何培養農村學生的美術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生的創造力呢?學校外部因素。單憑我們很難改變,但是作爲我———一個農村中學的專業美術老師,就應該從自身做起,轉變教學觀念,從課堂內外抓起,做到有計劃、有科學、有耐心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經過多年的教學總結和探索,我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地、本校的實際情況,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寓教於樂,注重“快樂式”教學

其實,愉快教學自古有之,而且已是全世界都倡導的一種教學藝術。我國教育學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這裏所說的“好”與“樂”就是一種興趣,一種愉悅的心理。在農村中學。學生們照樣有背不完的文科課文和作不完的理科作業,而美術課在學生們的心目中就是所謂的副科,如果不能在教與學的活動中讓學生愉快地學習,那麼你的美術課將成爲學生的野戰課或作業課。美術課的愉快教學,要從本學科的特點出發,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愉快因素,採用學生喜愛的教學手段來提高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愛恩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人這幾年在教學實踐中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討和嘗試:

首先,應必須以教師的人格魅力去感動學生。如果美術教師的言談舉止、穿着打扮、精神面貌與常人無異,何以證明美術對人內心感悟的作用,又怎能誘得學生渴望成爲像你一樣的人。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美術教師言談必須幽默睿智,舉止必須大方得體,裝束必須高雅和諧,面貌必須飽滿熱情,處事必須寬容豁達,時時處處體現美術教師的不同風采,盡顯自己人格魅力,

關心和愛護學生,特別是後進生,老師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期待的眼神,都是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的力量源泉,使自己成爲學生樂於親近、樂於仿效的老師,從而使學生親近自己所教學科。

其次,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儘可能創設一些直觀的、生動的和有農村特色的教學情景。美術教育、形象生動、鮮明直觀、幽默風趣,在對學生進行美育,促進智力發展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有它特有的優勢。然而如何發揮、擴大它的優勢作用,關鍵在於任課老師能否大膽改革教學方法,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生活中的各種有利因素,根據學生興趣特點和認識規律,勇於創新,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有趣味的學習環境和氣氛,消除學生心中的學習壓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沒有負擔,是一種享受,一種娛樂。從而使學生在這種長久而不間斷的娛樂中受到藝術薰陶,讓他們感受到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藝術元素無處不在,並逐漸學會自己去感受美、欣賞美,由此產生創造美的慾望,最終接受和親睞你的美術教學。採用同步觀察演示法,即教師和同學們一起觀察,同時教師邊示範邊講解,讓學生看到作畫的全過程,覺得有趣,自然就樂意去學了,並能畫出他心中最喜歡的風景來。這樣既能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了美術技巧,又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感,增強環保意識;再比如上雕塑課,農村學生不可能都有橡皮泥做雕塑練習,但是我可以利用農村的條件來上,讓他們再回到童年的玩泥巴時代,讓學生自己到田野裏挖泥、玩泥,然後我在課堂上採取兒時的“捏娃娃”遊戲講解雕塑,使學生更真實的感受到藝術來源於生活,生活是創造的源泉。這樣的課堂纔是培養農村孩子興趣的樂園,讓學生在快樂中吸取和掌握技能。

二、既抓雙基訓練,又注重能力培養

培養學生能力是當前美育的首要問題,因此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設計製作課,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有紮實的基本功保障。根據這一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着重把基礎訓練放在七年級年級和八年級年級初期,打好素描、色彩、圖案、美術等方面的基礎,注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最後通過一系列的設計課,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造能力和設計意識,進一步推進美術素質教育的進程。另外,在上設計課的過程中應可能讓學生聯繫實踐設計作品。比如我在上八年級家用電器設計課時,我把自己設計的電視機作品展示給學生,同時也講解了我的創造思路和設計過程。只有當學生懂得“學之有用”時,便自然有興趣去學這樣一種本領,從而使他們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課內外相結合教學,創建學習氣氛

像我們這樣落後偏遠地區,由於學習材料缺乏,信息閉塞,學生底子薄,如果按照美術教材的要求去授課,有些課程很難順利完成,同時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採取了課堂教學與課外輔導相結合的方式,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美術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堂上,我根據實際情況,把學生喜歡的繪畫基礎課時加長,把老師在課堂上講述以後,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就可以自己獨立完成的內容,如做賀卡,作爲一種課外活動,讓學生課外去做。這樣既能作爲學生課後的悠閒娛樂,又能提高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能按大綱要求完成教學任務。

課後,爲了讓學生把課餘時間有效地利用起來,我組織有美術愛好的同學參加美術興趣小組,開設各種課程,如有繪畫、工藝設計、書法等等,我都給他們進行個別輔導,這樣也可以向上一級學校輸送美術特長生。

另外,我在每學期期終都舉辦學生美術作業展,這樣一來大大增多了學生相互學習交流的機會,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學習美術的動力,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自然而然學校裏學習美術的氣氛就濃了起來,做作業的人數也多了。期末,對各年級學生完成作業的人數進行統計,結果如下:七年級97%、八年級90%的學生完成。

當然,每個人對教學的認識各不相同,每個人的經驗也不相同。總之,我認爲一個農村中學專業美術教師,一定要有創造性思維,要思路活躍、方法新穎,才能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取得好的學習效果。以上是我近幾年積累的一點美術教學心得,經實踐是行之有效的,希各位同行和老師多多參考和嘗試。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8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國小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明確提出:漢語拼音是國小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的有效工具。學習好漢語拼音,有利於識字、閱讀和學說普通話,有利於發展兒童的語言,發展思維。漢語拼音教學在整個國小語文教學中,處於重要的基礎的地位。

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教學應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爲主,與學說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教師在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流程時應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和遊戲中自主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

一首兒歌,往往向幼兒展示了他人是怎樣來重新結構語言進行文字遊戲的。爲一年級學生念兒歌,實際上給他們極好的暗示,使之可以在愉快的體驗中發展他們從文學作品中獲取語言的靈感,受到一種激勵。兒歌裏的節奏和韻腳,都可能出現在孩子們的語言裏,至於那些遊戲特點十分鮮明的兒歌,更能使幼兒饒有興趣地誦讀不止。幼孩們創造性地運用語言,正是從積極地投入語言遊戲開始的。

開學初,我結合課堂常規教育教孩子們在上課前念:上課音樂響,趕快進課堂,姿勢坐端正,兩眼望前方,老師把課講,句句記心上。通過短短的兩個星期的訓練,同學們課前的準備工作大有改觀。緊接着我抓住他們好表現、向上的優點,又教唱了一首兒歌:我願做個好小孩,身體清潔精神爽快,無論走到哪裏,使得人人愛,使得人人愛。這樣一來,協助班主任開展思想教育班級管理就有了方向,激勵孩子們做好小孩,爭創星級學生。漢語拼音教學前,則教給他們讀:漢語拼音用處大,學習生字需要它,教我學說普通話,我們決心學好它。這首兒歌已化爲孩子們學習漢語拼音的原動力。

然後在具體的字母教學中更是不離兒歌,像張開嘴巴aaa,圓圓嘴巴ooo,扁扁嘴巴eee,一豎加點iii,烏鴉回家uuu,u上兩點üüü等等不一而足;不僅如此我還鼓勵孩子們進行創作,自編了許多琅琅上口的好兒歌,如聲母教學中的拉開天線聽廣播,右下半圓bbb,舉着小旗爬山坡,右上半圓ppp……和平鴿,愛和平,9字拐彎ggg,西瓜西瓜我愛吃,像個叉子等等等等。我欣喜地發現,孩子們是那麼喜歡兒歌,能很快讀寫拼音字母了。教學也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絲毫不覺得枯燥乏味。聲韻搭配進行拼讀的時候,我又教他們:前音輕短後音重,兩音相連猛一碰;還有標調歌:韻母裏頭先找a,沒a再找o和e,iu都有標尾巴;三拼音有點難,但是用一句兒歌就能搞定:聲輕介快韻母響,三拼連讀很順當;還有歷年來ü上兩點的省寫規則這是一個難點,我們也有一首兒歌突破它:jqx真淘氣,碰到ü兒兩點要摘去,摘去兩點還是üüü。

實踐證明,用兒歌引路教拼音學拼音是行之有效的,我們將繼續探究,爭取將這種方法推而廣之運用到低年級語文教學的字詞等方面,使我們的語文教學能夠輕鬆活潑,充滿生氣。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9

作爲一門自然科學,化學具有“繁、亂、難”的特點,不僅涉及較多的知識點且較爲分散,對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理解記憶能力要求較高,因而我們學習起來常常會感到困難重重。筆者認爲,通常學化學的學生都分爲兩種,一種由於方法得當所以學得很好,而另一種則因爲缺乏良好的化學學習方法所以學得很差,當然也有學得不好不差的,對每個高中學生來說,都非常關心如何學好化學。爲此,筆者簡要談了談自己的高中化學學習心得,希望能爲大家提供參考。

一、做好課前預習

化學學習的初級階段集中在課前預習,課前對化學進行預習有助於聽課質量的大大提高。作爲學生,我們在平時學習中就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有意識地對下節內容展開預習。精讀課本;劃重點,把握重點的概念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預習時要備註下不理解不懂的地方,便於在課上請教老師。而在這個準備階段我們應具體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對課文進行通讀。利用閱讀課文,對新課的基本內容和重點有一大致瞭解,記下自己不懂的問題或用鉛筆在書上做下記號,對重難點知識和疑問點予以確定,便於課上詢問教師。第二要融合新舊知識。我們在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有所瞭解後,要將已學過的和其有一定的聯繫的基礎知識結合起來,要及時複習遺忘的知識,如此才能達到銜接新舊知識,溫故知新的目的。

二、多進行記憶

化學這門自然科學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着緊密的聯繫。生活中許多物質均與化學有一定聯繫,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記憶去了解諸多化學物質。數學知識能夠通過推理所得,而化學學習與數學知識不同,化學裏面的諸多細節與零碎知識,如Cl2、NO2以及Na2O2等物質的顏色、狀態等都需要我們去記憶,同時還需要牢記一些經典的反應與反應現象,如使用FeCl3的顯色反應(紫色)對苯酚進行檢驗等。另外,物質和物質反應及其反應現象也需加深記憶,如將FeCl2溶液加入NaOH溶液中,反應現象先是生成白色沉澱Fe(OH)2,再變成灰綠色,最後變成紅褐色沉澱Fe(OH)3。這些都是歷年大學聯考的常考知識點,我們只有記憶這些細節,才能在推斷題目時做到更快更好。除此之外,記憶這些細節,還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一些東西,或在做一些題目時發揮敲門磚的作用。

三、着重理解知識點

我們在化學學習過程中經常會陷入一個誤區,那就是過於重視記憶而忽略掉了對知識的理解。化學是由幾大版塊共同構成,其中包括記憶、理解、做題訓練和總結反思。不管是其中哪一項均要在整個化學學習過程中體現出來。我們在學習化學時,不能只依靠記憶,這樣也絕對不會將化學學好。雖然對零碎知識點的記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還是要理解一些反應原理和操作過程。以氧化還原反應爲例,老師爲了幫助我們更高的記憶,經常會在課上會教給我們諸如“升失氧化還原劑”等一些口訣,但我們更應該理解的是“升”(化合價的升高)代表着什麼,“失”(電子的失去)又代表着什麼。要知道記憶與理解並不矛盾,它們是相互關聯的。我們再拿“電化學”爲例,這節知識點是化學裏面對我們理解能力要求很高的內容。在甲醇氧氣的有機原電池中,其中電解液爲KOH,氧氣得到電子應爲正極,甲醇能失去電子做負極。正極上發生的反應方程式爲:2H2O+O2+4e-=4OH-;負極上反應方程式爲CH3OH-6e-+8OH-=CO32-+6H2O。若我們只記憶這個原理,便無法對這一知識的精髓進行理解,如果將題型變成甲烷氧氣燃料電池,我們勢必不知道從何着手,因此解題的關鍵還是在於理解。

四、備好“錯題本”

做題有助於我們查找不足,發現對知識掌握不全的地方。因此,我們在平時做題過程中要及時修正錯題,並記錄在錯題本上。記錄不能只簡單的寫下一個答案,而是要對出錯的原因做詳細分析,並寫下正確的解題思路。同時還要經常翻閱複習,這樣才能加深印象,避免再在同一種題型上出錯。

另外,我們還可在“錯題本”上記下規律性的知識,我們認爲重要的、容易遺忘的知識以及部分物質的特殊性質,比如碘昇華、遇到溼潤的澱粉變藍的特性;氟和氫氣在暗處發生爆炸、和水反應釋放氧氣的特性,以及製取、使用漂白粉的原理等等。

五、重視化學實驗

化學實驗不僅有助於我們觀察、思維以及動手等能力的提高,還可以讓我們進一步認識與理解相關化學知識,因此我們必須對化學實驗予以重視。在做實驗的過程中,要多思考,多向老師提問,思考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其它方式,要做到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另外,要學好化學,還要對和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社會熱點問題予以關注,善於結合書本知識和實際。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0

初次聽到“微格教學”,感到十分陌生,於是問了一下度娘,得到的解釋爲:微格教學,也可直譯爲“微型教學”、“微觀教學”、“小型教學”等,目前國內用得較多的是“微格教學”。微格教學是一種利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來培訓師範生和在職教師教學技能的系統方法。微格教學創始人之一,美國教育學博士德瓦埃.特.愛倫認爲微格教學:“是一個縮小了的、可控制的教學環境,它使準備成爲或已經是教師的人有可能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學技能和教學內容”。微格教學實際上是提供一個練習環境,使日常複雜的課堂教學得以精簡,並能使練習者獲得大量的反饋意見。

近三週的微格教學實習,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站在三尺講臺上的份量,也讓我第一次體會到了成爲一名老師並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容易。班級學員被分爲A、B兩組,各自組成微型課堂,操作中嚴格遵守微格教學的理論及過程要求。在微格課堂上,以這次參訓的教師學員爲聽課對象,檢查實踐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目標、對課堂的掌控能力是否達到要求、是否掌握了教學技能,檢查是否存在一些沒有預料到的教學問題,找出教學設計上的缺陷和不足,以明確改進方向,使真正的課堂不再出現類似的問題,避免了無效、低效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能力。

在兩位微格導師的悉心指導下,首先練習設計教案,這是講課前必須做的,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既然要給學生傳授知識解決難題,作爲一個老師就必須做足功課,傳授給學生正確的知識,這就需要設計教案的時候把該講的內容弄清楚、正確,既便是查資料或者請教別人。所謂“臺下十年功,臺上十分鐘”就是這個道理,這點我感覺自己做的不是很充足,內容上不是很充實,不是很嚴謹。設計教案需要有耐心,從教學目的與要求、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導入及具體教學內容,到各部分內容的授課方法、設置問題及討論方式,兩位微格導師和同批學員們都給予了我耐心的指正,使教案初稿得到了細節性的修改。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微格導師強調了豐富的教學導入具有強烈的生命力,教學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基礎,必須重視教學導入這個過程,其次是講課,這一環節要注意很多問題,具體包括:

(一)教態,教態自然不自然,直接關係到教師的個人形象。一旦教師站在講臺上,雖說講臺三尺而已,但是教師已成爲學生目光中的焦點,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全在學生的視線之內。所以教師的一舉一動,目光和表情以及着裝都要有個教師的樣子,對於初上講臺的我們舉止難免還會有些學生氣,我想這還需要我們以後多加練習和揣摩。(二)講話,首先要求會說普通話,再就是口齒清楚。學生就是通過老師的講解獲得知識,如果作爲老師口齒不清,那如何向學生傳達知識。當然在講課時也要注意口語化,講解通俗易懂,不要太書面化。

(三)板書,板書的規範與否關係到學生的學習效果。滿黑板的龍飛鳳舞的草書、雜亂無章的文字,學生怎麼記筆記呢?這就要求老師的板書要認真,排版條理整齊。以上是對老師講課的基本要求。除了這些還有講課的方法,比導入新課要自然,就可以通過回顧以前的知識或講一個與所講內容相過的實例引出所講內容。講課內容要連貫,有邏輯性。同時還要注意課堂氣氛,有互動交流環節,活躍的學習氛圍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教師應該學會等待學生,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給學生以方法的啓迪。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和學生換位思考,多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去講課。

通過第一次15分鐘的講課,我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不足,講課內容不夠充實,銜接不自然缺乏一定的邏輯性等。分析原因主要是備課不夠充分,講課方法不當。我想在以後的練習中我會注意,多加揣摩。兩位微格導師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我課件設計上的問題:部分內容文字過多、字體過小,讓我深刻體會到了講課和以往科研彙報的區別,課件製作上要儘量做到圖文並茂,內容求精不求多,可以適當留給學生拓展的空間。

這次微格教學實習,也讓我體會到了微格教學並不意味着教學內容或者教學過程的簡化不生動,微格教學時間一般控制在15分鐘,在這15分鐘內要求教師將選用知識點的內容能夠完整呈現並且使得學生聽懂,理解。起初我認爲這是不可能的,然而這次在以參訓的教師學院爲對象的小型課堂上,我們做到了。微格教學確實是訓練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一條重要途徑。

通過這次微格教學實踐,也使我認識到,教學不能因爲停留在知識的講解上而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它就像一面大鏡子,能讓自己更直觀地看到了自己教學設計上的不足,並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經過第一次錄製微格視頻、組內討論、修改教案、修改PPT到第二次錄製微格視頻,在導入、語言、提問、講解及課件等各項技能有了明顯提高。

真心感謝兩位微格導師和同班培訓學員教師的熱心幫助,三週的微格教學實習雖然比較短暫,但我可以利用以後時間認真練習,爲成爲一名合格的教師打下基礎。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1

信息技術教學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信息技術課列爲中學必修課,通過開設信息技術教育,意在增強學生的信息意識,培養學習具有收集、傳輸、處理、應用現代信息的能力和具有應用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進行學習和工作的能力。這是"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培養適應新世紀人才和滿足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需要"。

事實上,信息技術課最終教學目標是什麼?是要求學生掌握純計算機理論知識嗎?不!應該是教會學生一種學習方法。信息技術始終是一種工具,對學生而言,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工具。如果明確了這一點,信息技術課就不該是簡單教會學生幾個簡單的基本操作,而是讓學生在信息技術技術下掌握如何學習的方法;在學習中遇到技術困難,再去了解並掌握相應的技術操作。

一、信息技術課要立足普及學生電腦知識,樹立信息意識

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由於已有的知識和社會經驗較爲不足,對計算機的理論和原理仍感到很高深莫測,我們的教學如果重理論而輕應用,結果只能是學生害怕電腦。因此,我們的教學目標應是立足於普及電腦知識,樹立他們的信息意識。

以"從網上獲取信息"這一單元課爲例,來說明如何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按常規教學,是先講一節因特網基礎知識課,向學生灌輸什麼是瀏覽器?什麼是IP地址和域名?什麼是……?幾個名詞解釋下來,學生早就厭煩了。而對沒有上網基礎的同學,也嚇得不敢上網了。如果接下來再講搜索、下載等操作,已經上過網的同學不用老師講他也早已會操作了,而沒有上過網的同學,看着那麼多的內容,怎麼也掌握不了。學生對這種課當然感到反感。

如果以任務驅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有興趣去做,例如:瞭解一下西藏的風土人情,通過網絡搜索點擊便可得知,觀察地址,再輸入IP地址來觀察。學生們就輕鬆的理解域名與IP的區別。

二、注重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信息技術課最突出的特點是:實踐性很強,一定不能用教師的講來代替學生的學和動手,要大膽讓學生去探索、去操作,要讓學生在動手中學習知識,熟練基本操作技能和培養創新意識,提高應用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對於從未操作過電腦的同學,是老師教學過程中較爲難處理的一個方面。採用上述教學方法後,平時上課輔導的重點,我會放在操作基礎較差的同學那兒,對他們的作品製作要求也相對低一些。事實上,電腦基本操作也就只有建立一個文件夾、複製與粘貼、保存一個文件等。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從未操作過電腦的同學也能很快地掌握這些基本操作。而對於上網、搜索、下載及Word製作上的操作,即使這些同學當時未掌握,但當他要用到的時候自然會去問周圍的同學,因此這些同學如果在主題內容的策劃上下點功夫,單元成績不一定比操作熟練的同學低。

學生們在圍繞自己學習主題的製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當學生掌握了這種信息技術的學習方法後,那麼將信息技術運用到其它學科學習時,還會有什麼困難呢?

三、要建立靈活的成績評價體系

評價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與方法、學習中的交流與合作、動手實踐和操作能力。

怎樣讓學生去迎接學習上的挑戰?怎樣培養他們勇敢地去面對和熟悉一個複雜、令人迷惑不解、始終變幻的世界?思考着這些問題的同時,我深信: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育他們健康成長,比教給他們知識本身更重要。當學生個性得到發展、綜合素質全面提高、健康成長以後,他們的創造力無疑會得到最充分的開發。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2

信息技術課程由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但發生了質的飛躍,已經由單純的技能訓練上升爲全面的信息素養的培養。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面臨着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於:一方面,要廣泛借鑑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具體心得有以下兩點:

〈一〉營造有利於學生主動創新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

〈二)合理選用並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首先,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驗等方法,做到兼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繫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繫,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着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3

從事國中思想品德教學16年來,自己也參加過多次不同層次的學科培訓,但讓我收穫最大的是20__年暑假爲期10天的網上研修,現將研修期間的10次作業整理如下,也算是自己16年來對思想品德教學的一點心得體會吧。

研修增動力,課標領航程

——專題一作業

炎炎夏日,齊聚學校,遠程研修,熱火朝天。電腦前,凝神靜氣,觀看視頻,聆聽報告;鍵盤上,思緒萬千,指尖飛動,評論熱烈。實乃齊魯教育一勝景,亦不失人生一樂事矣!

從教十餘載,彈指一揮間。驀然回首,思想品德學科之模樣,一時竟描述不清。今細聆聽專家視頻報告,如醍醐灌頂,大有茅塞頓開之感。讚歎專家學問之高深,慨嘆自身認識之淺薄,亦有誤人子弟之自責。以前是隻見樹木,不見森林,只見岩石,不見泰山,今之學習,一名普通思品教師的責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知之深,則愛之切。思品學科的歷史發展,名稱更迭,幾位專家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思品學科的形象在我腦海中鮮活起來,豐滿起來。相守十餘載,今昔方相愛。

學然後知不足,深感自身渺小與不足。曾在德育無痕與書面教學成績的十字路口感到茫然與無奈,今方向明晰,唯腳踏實地,方能讓自己的靈魂得到安慰。

似火的七月,充實的研修,清涼一夏。

一片冰心在玉壺

——專題二作業

當創業的激情逐漸冷卻,當毛頭棱角逐漸磨平,當職業的倦怠悄悄貼近疲憊的身心,我們是否應靜下心來,認真的思索,讓漂泊許久的靈魂追趕上我們匆忙的腳步。

被動與主動,一字之差,差之千里。當一切都“被學習”、“被研修”,生命狀態苦不堪言。學習、研修、專業成長鬚源自教師靈魂的深度覺醒。願文章少一些剽竊,多一些原創,交流少一些虛僞,多一份真誠,工作少一些應付,多一份責任。大象無形,大音希聲,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自身是最好的教科書,是最豐富的課程資源。

學生是上帝最美好的傑作,他們的成長需要全社會的努力。尤其是信息時代的到來,各輿論宣傳媒體一定要恪守自身的職業道德,不要僅僅爲了收視率、點擊率,說到底是爲了錢,而弄得烏煙瘴氣,遊戲人生。教育僅僅是社會的一個小小的分支,教師更是滄海一粟。

健康的教師培育健康的學生,健康的學生輻射快樂的家庭,快樂的家庭組成和諧的社會。

願你、我、他身心健康!

知與行距離有多遠

——專題三作業

百善孝爲先,萬業德爲首。道德是一種約定俗成,它融合滲透在萬事萬物之中。古時,法家以法治國,儒家以德治國,今和諧社會,以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一個人不能僅用情商、智商來衡量,還應用德商來評價。選才用人的標準也是德才兼備。

要想使學生有良好的道德品質,空洞的說教蒼白無力,需有強化措施,甚至懲戒等方式均不失爲好方法。比如我們要求學生不要隨地吐痰,如發現一次罰款10元,經過一個時期,學生們可能就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從而內化爲自覺行動。

教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4

現在職業教育正處在改革的浪潮中,中專學校的課堂教學也不例外.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是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想辦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要逐步實現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學生學習的方式受教師教學方式的影響。作爲一名教師,必須自覺地轉變以教師的“教”爲中心的傳統的教學指導思想。只有真正解決了這個認識問題,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想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的陳舊教學方法。那麼如何上好一堂課呢? 我認爲上好一堂課主要應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堂課的導入---興趣

正如愛因斯坦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首先本人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讓他們認識學習專業課的重要性.興趣是學習的催化劑,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它把學生引入了求知的大門,是變“要我學”爲“我要學”的重要一步。向有限的45分鐘的課堂要效益,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被老師牽着鼻子走。教師必須通過情趣的吸引,感化學生,觸發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起來也輕鬆。何樂而不爲..這是教師對教學過程通盤考慮、周密安排的集中體現,它熔鑄了教師教學風格的光華,是展示教師教學藝術的“窗口”,因此,教師應重視每一堂課的導入。通過設置懸念、直觀操作、開展競賽等多方面創設問題情境來達到“引人入勝、輝映金堂”的作用。

興趣導入, 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形成。我比較提倡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我們知道教學包括教與學兩方面,單獨的強調某一方面而孤立另一方面都是片面的。應該明白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過程。教師不能脫離學生而唱獨角戲,搞滿堂灌。還得注意學生的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爲學生的學而教,一切爲學生服務。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知識的開拓者。首先需要的是教師的引導。沒有老師的引導,就比較盲目,沒有方向。怎樣引導呢,讓學生跟着老師的思維轉呢?我認爲這即是一個方法技巧上的問題,也是一個知識上的問題。比如講電路狀態一節的時候讓同學討論家中的用電設備電視打開和關斷電源的現象從兒講述其狀態及特點讓學生學起來不感覺枯燥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學得輕鬆,愉快。帶着興趣來學

二、傳授新知,要充分交給學生思維的主動權

新知識的傳授是一堂課的主體部分,它是學生的認知過程,老師應從多方位地替學生尋找認知的道路,啓發他們去想象,放手讓學生去嘗試,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結論。例如前幾章的內容都是簡單直流電路的推倒教師可以一邊推倒一邊給學生提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其圍繞所學內容展開思考拓寬知識面並驗證其結論、方法主要有幾點

1>巧設問題情境,誘導學生思維

適當的教學問題情境,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通過問題及進程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認識建立概念的表象,進而掌握概念及體系。教學中巧妙地創設問題情境,就可以爲學生搭起盡情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舞臺。生親自經歷問題情境,在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中,既獲取了知識;又提高思維能力和發現問題的能力。、

2>激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思維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課堂上由於學生能提出問題,說明開動腦筋了,他們在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更活躍了,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不僅激發可思維的活躍性與深刻性,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3 >加強直觀操作,擴展學生思維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爲: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教學中必須向學生提供這樣一個場合,使他們可以親自進行最廣泛意義的實驗,操作各種東西,操作象徵物,提出問題,並給自己尋找答案。教學中我不僅運用直觀性較強的實物、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課件、卡片等,而且還把抽象與具體形象結合起來,促進學生主動思維以掌握知識。

三、把握好課堂練習的“精”度

練習是鞏固新知,形成技能,形成新的認識結構的有效手段。因此,教師在練習設計中要注意練習的目的性、典型性、針對性、層次性、多樣性和趣味性,並不是越多越好,特別是對一些易混淆的概念題,教師可設計一些針對性訓練題或改錯題,使訓練內容變得靈活多樣.我每上一次大課之後便留出一節課時間給他們出幾道練習題,題目基本上都是圍繞上課所講所學,難度不大一來可以檢測一下學生的掌握程度二來還可以讓學生對剛剛結束的一章的知識掌握得牢固一些.在上面的練習題中,學生就能由淺入深地從理解整除的意義到運用整除知識順利過渡,學生也就面對老師設計的問題不是望而卻步,而是躍躍欲試,樹立敢於探索的勇氣和信心。有人認爲,專業要從課堂要質量,反對課後佈置作業,我認爲這是片面的。從課堂要質量一點兒沒錯,但每天35分鐘左右的時間學語文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這就必須要佈置適量又適當的課後作業了。

專業課後作業要以“精”取勝:量不在多,內容精粹就行;時間不多,天天堅持就好!教師還要努力做到作業的佈置應“因人而異”,絕不能“一鍋端”。這樣,學生在完成“精”度作業的過程中,不僅針對自己的學習特點能夠更好地鞏固所學的知識,也養成了“日積月累、溫故知新”的好習慣。

四、注意結束課時的信息反饋

很多老師認爲下課就下課,佈置與本節課有關的練習題就完事,其實不然。若教師在此緊抓住3-5分鐘時間設計小結練習,如設置懸念、瓣析比較、提出問題、遊戲活動等來達到“畫龍點睛”作用,使知識系列化、條理化、網絡化,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減輕記憶性負擔。

五 ,教師應加強課外輔導。

正確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後複習,培養自學能力,養成學生分類、歸納、總結的習慣,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第二課堂活動;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拿出適當的課時或利用課外時間,爲學生進行集體輔導和矯正;而對少數學生存在問題,則進行分門別類指導,並加強個別的輔導等。關心差生,防止過早兩極分化,爭取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具體做好以下工作:1、接近、關心差生,不歧視,不傷害其自尊心。2、對成績雖差,但學習態度認真的學生,應從學習方法上多指導。3、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學習中困難,針對學生情況採取不同措施進行教學,“削峯爲谷”,爲差生鋪平前進道路,力爭做到教學內容的當堂鞏固,分章、分節步步爲營,章章節節過關。對學生進行分類輔導。

六 重視實驗能力的培養。

從簡單直流電路開始,讓學生動手做實驗,取得數據,驗證相關定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定義式和計算公式都有其物理意義,引導他們克服不作分析亂套公式的毛病。並且對定理有一個充分理解 學習《生活用電》時引導學生進行"小區(村莊)居民家庭電器擁有率的調查",以一種新的實踐方式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因爲事事發展需要創新者,人人可以成爲創造性實踐者的道理;必須引導同學在重視專業課、基礎課的綜合能力發展基礎上,在繼承中創新;必須引導同學在勤於實踐、勇於創新和善於創造的過程中,務實創業合作發展;必須引導同學堅持實事求是而不自以爲是的科學思維方法,正確認識前進中遇到的困難:失敗是成功之母,而實踐是成功之父;堅持用科學發展觀客觀看待事物和各種名利價值導向,矢志不移地自覺奉獻社會才能不斷有所創造。實踐出真知",實踐能力是學生各種能力掌握的基礎和前提;"學以致用",實踐又是所學知識的最終歸宿。電工學科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自然科學,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更負有重大的責任,讓我們共同探索,尋求更好育才之道。讓我們的學生在物理海洋中得到實踐和鍛鍊,在知識的海洋中揚帆起航,駛向成功的彼岸!

我認爲,只有努力提高同學的綜合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豐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各種知識素材,才能不斷提高思維和實踐中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纔能有效推動學生的就業與創業,走出一條自主創新、自信創優和自立創造、自強創業的奉獻和諧社會之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