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5W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1

魚兒對水說,你看不到我的眼淚,因爲我在你的懷抱中;水對魚兒說,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爲你在我心目中。魚兒懂得了感恩,才能明白大海的博愛;大海學會了感恩,纔會懂得魚兒的深情。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精選14篇)

“感動你我,感動中國,這世界有愛才永恆!”這首炙膾人心的歌曲在我耳畔不斷迴盪,呆望遠處,不禁讓我想起了《感動中國》節目,令我充滿無暇的聯想和深思。

在此次獲獎者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見義勇爲的方俊明。1985年8月,28歲的方俊明爲救一個假裝落水的頑童,躍入河中,造成頸椎骨折,高位截癱。直到20_年11月,方俊明終於獲得了遲到28年的見義勇爲榮譽稱號。而這些年,妻子離開了,父親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無法自理,依靠母親姜春梅日夜照顧癱瘓在牀的兒子,並將當時尚未滿週歲的孫女拉扯養大。爲兒無私奉獻。

也許,有人認爲,方俊明很傻,爲何救人沒成反自己撞石骨折,完全是自找麻煩,活受罪。而我卻不那麼認爲,因爲在他心中做這件事也會有自己的理由,那縱身一躍,卻被命運撞得頭破血流。在輪椅上度過青春,但你卻固執地相信善良,絲毫不悔,在漫長的歲月中飽受委屈。面對家人,卻不願拖累,結束生命卻終應無果,他不後悔那次行動,即使不是這樣,如果當年那小孩是真落水,而他見死不救,這是否有唯呢?生命寶貴,也只有一次,歷盡艱辛,這一切都證了善良在人們心中的恆定不變的價值。在他背後他承擔了許多,也許不爲人知,可是誰又能明白他的痛苦,明明想做卻又無能爲力。

其實,生活中,許許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點一滴的小事感動着我們,也感動着他人。生活中從來就不缺乏感動,只不過是在繁忙的學習生活之中,我們忘記了用發現美的眼睛去發現這些讓我們的內心能爲之震撼的感動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2

每次寒假結束都會在學校裏觀看《感動中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一個個的感動的品質,讓我感動。也讓我們熱淚盈眶!

十位品質鮮明的人物,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爲祖國,爲人民,扶助貧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點,遇到危險也讓我們爲他們捏了一把汗!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繼才,他來到了荒涼的孤島,沒有電沒有水,他還孤島上插了一片國旗,國歌再次響起,他和的妻子嚴肅的神情剛勁有力的身軀,他們看着祖國的國旗冉冉升起,他說:“這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就要有人來守護!”在這個荒島,就像貧困上區,甚至比貧困山區更要貧困,只有他們可以慢慢的改造讓這裏變得好起來。那時候連一棵樹都種植不了,經過他們的堅持不懈,3年後終於種植了一個棵樹,一個個綻放了鮮豔的花朵,整個島都是一片綠色。而因爲天氣情況王繼才和妻子滿身都是疹子,妻子讓他回城看病,而換來了一句:“沒事”,20_年7月27日,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歲。他的妻子決定留下來,來完成丈夫的心願!一共守護了32年,從這段視頻中他最遺憾的就是錯過了大女兒的婚禮和母親的大壽,還有父親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時候,我的眼睛頓時溼潤了,是啊!也是有這樣無畏的人在這裏堅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錯過大女兒的婚禮,母親的大壽和父親的逝世!爲什麼呢!因爲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衛家園!

看完以後我就想起了,我們六年級上冊學的《彩色的翅膀》也寫了戰士們保護海島,熱愛海島等精神,我想就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越來越繁華,越來越強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實驗成功!

是啊!就是這樣的堅持不懈,才能收穫最後的成功。田老師也說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懶惰的人能成功,能擁有現在的美好!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3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他們中的典型和代表,他們的故事感人至深。身患絕症卻同疫情賽跑的張定宇,將很多的重症患者從死亡邊緣拉回,領獎臺上步履蹣跚;面對洪水洶涌卻選擇逆流而上的陳陸,爲危難的鄉親奉上了的年華,頒獎臺上只見一張照片;堅信“讓一個女孩讀書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長張桂梅,改變了衆多山區女童的命運,頒獎臺上她雙手佈滿膏藥……沒有什麼豪言壯語,沒有什麼豐厚回報,沒有什麼躊躇不前,更多的是困難時刻挺身而出,無懼艱險與挑戰,爲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社會安寧。

回顧整個20__年,我們要向這些感動人物表達敬佩之情,也要給各行各業的奮鬥者點贊。數不清的白衣天使從四面八方匯聚武漢抗擊疫情,數十萬鐵路職工堅守在運輸一線,衆多解放軍和武警官兵衝在抗洪前沿,爲數衆多的扶貧人員奔波在貧困地區,鮮爲人知的科技工作者們研發新的技術裝備……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爲外界所知曉,在他們看來這是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拼搏奉獻是一輩子,得過且過也是一輩子,他們的選擇讓自己人生擁有更多色彩,無愧於國家和人民的期待。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4

每一個“感動中國人物”背後都是不平凡的故事,每一段頒獎詞字字鏗鏘,億萬同胞隔着屏幕產生共情,眼睛泛紅了一次又一次,只因爲頒獎詞中的主人公們在普通的崗位幹出不平凡的事情,爲了人民的事業,甚至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還有什麼比這樣的事蹟更讓人動容?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最是精神動人心,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是奮鬥在各條戰線上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的縮影。我們不知道他們是誰,但我們卻清楚他們爲了誰,因爲每個人身上都可以看到奮鬥者的精氣神:低谷中奮起,永不言棄;危難時拼搏,無所畏懼。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長征,同樣,每一個時代也有自己的英雄。從舍半生給茫茫大漠、根入石窟蟠的樊錦詩,到捨己幼爲人之幼、一丸濟世德的顧方舟,再到蘭谷遺芳遠、永留百色大山的黃文秀……年齡不同、性別不同、行業不同,他們卻給了世人同樣的感動。用信念扛起時代重任,用行動爲人民撐起一片豔陽天,在他們看來,是義不容辭的使命。這樣的人,是“真英雄”!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5

20__年4月1日18時30分,四川涼山省的30名在撲火中遇難人員的遺體已經全部找到,他們的家人徹夜不眠,熬紅了眼,卻還是沒有等到他們回家。

這是一個令無數人痛徹心扉的噩耗。這三十人中,絕大多數都是九零後的少年,甚至有很多人還是共青團團員,他們正是綻放的年紀,卻被一場大火永遠地奪去了生命。

但是他們明知前方生死未卜,依然勇敢前行。

不僅僅是他們三十個人,我們的身邊還有千千萬萬個這樣爲我們付出的消防戰士們。

消防員,正值大年七年級,醫院住院樓大火。他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搭建了一條臨時逃生通道,英勇救出13名嬰兒和20餘名產婦;消防員田斌,原本休假的他帶着兒子出去玩,偶遇火災,他將不滿兩歲的孩子託付給陌生路人照看,拿着滅火器,不顧個人安危,衝向樓頂滅火。他說:“我是消防員,不論任何時候,無論身上是否有軍裝!”;消防員玄龍海,拼死衝進火海濃煙中,解開戰鬥服,將幾近昏厥的6歲男孩裹在懷裏抱出火場,孩子出來時,臉上戴着屬於他的空氣呼吸器面罩……

很難想象,如果不是有這些消防員,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怎樣,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將如何得到保障。

這就是消防員們,他們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梭在發生火災的一座座崇山峻嶺,哪裏有危險,哪裏有他們,他們不求任何人的回報,默默付出,爲人民服務。這是他們的責任和使命。

他們無數次地見到萬家燈火,卻有家不能回,有時候甚至吃不上一口年夜飯。他們可能是妻子摯愛的丈夫,是父母寶貝的孩子,是兒女依賴的父親,可是他們卻常常辜負了最親的人。

他們把自己獻給了國家,他們不顧個人安危,而僅僅想着,如何多救出一個年幼的孩子,如何多撲救一場無情的火災。

在消防員們拼盡全力撲救的一場場火災之中,有的火災是天降災禍,無可避免,可是有的屬於人爲因素,而我們完全可以做到減輕人爲火災發生的機率。

作爲中學生,我們不可能不顧一切地親身衝向火場救火,但是我們可以遵守法律法規,學習如何避免火災,在學有餘力之時,也要提醒身邊的人,讓他們一起共同創建美好環境,盡最大努力避免火災的發生。

或許這樣做,能夠減輕消防員們身上重重的擔子,哪怕只有一點。或許他們就可以多陪剛出生的孩子一天,或許他們就可以多見年邁的父母一面,或許他們就可以吃上一頓年夜飯。

哪裏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他們爲我們負重前行。總有人爲我們逆火前行,用生命和鮮血守護人間安寧。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6

一年一度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於20__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讓我們感動,令我們震撼,一個個感人的事蹟敲擊着我們心靈最深和最柔軟處,發出動人的感動之聲。看完之後令我們熱淚盈眶,感動中國譜寫了真、善、美的樂章。

你退後,讓我來,六個字鐵骨錚錚,以血肉擋住危險,哪怕自己墜入深淵,無法還給媽媽一個擁抱,無法再見妻子明媚的笑臉,戰友們拉着手趟過雷場,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讚!20__年10月11日下午,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英勇負傷,失去雙手和雙眼,同組戰友安然無恙。杜富國的傷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向他表達慰問。國防部評價說: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捨己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他令我們感動,值得我們永遠尊重。

張渠偉,六年堅守扶貧一線的基層幹部。張渠偉同志自20__年3月擔任達州市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以來,爲渠縣143802名貧困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由於長年熬夜和超負荷工作,張渠偉患上嚴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從不懼怕,晝夜戰鬥在攻堅一線。

王繼才、王仕花,守島衛國32年的夫婦。江蘇灌雲縣開山島位於我國黃海前哨,面積僅有兩個足球場大小。1986年,26歲的王繼才接受了守島任務,從此與妻子王仕花以海島爲家,與孤獨相伴,在沒水沒電、植物都難以存活的孤島上默默堅守,把青春年華全部獻給了祖國的海防事業,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呢?

還有其他的感動人物,可能我們並沒有聽過他們的名字,但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堅守,作爲平凡人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蹟,他們是時代的先鋒,他們是時代的楷模,是我們永遠學習的榜樣,我們要以榜樣爲方向,努力前行,做對社會有益的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7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沒有專職的心理醫生。學校老師們開玩笑說:“張桂梅校長就是心理醫生。”

緊張的高中學習生活,家庭貧困的陰影,經常會使一些學生精神狀態低迷,學習成績滑坡。每當遇到這種情況,張桂梅不僅耐心地開導學生,而且親自去家訪,瞭解學生背後的家庭原因。她不能讓任何一個孩子輟學。

張桂梅每晚住在學生宿舍。高一年級的一名女生情緒低落,學習成績退步。張桂梅就讓她與自己同住,經常開導她。瞭解到女孩的父母經常打架,女孩還常被父親嫌棄辱罵。張桂梅3次到村中她家裏爲其父母調解,終於讓全家和好,小姑娘臉上有了笑容,學習也更努力了。“我要救這個孩子,就要救她父母,救她全家!”張桂梅說。

“陳小琴(化名)最近考試成績才390多分,這個成績究竟是什麼原因?”今年國慶家訪,張桂梅帶着滿腹疑問來到船房鄉華榮村高三學生陳小琴家。陳小琴家是貧困戶,母親有精神疾病,父親受到村裏幫扶,當了村裏的保潔員。張桂梅明白了陳小琴的心病,親切地鼓勵她:“大家都在幫助你家,你在學校的生活費有學校補助,你不用擔心家裏,應該全力以赴地專心讀書。”

12年來,華坪女子高中沒有一個學生因爲貧困輟學,沒有發生過學生自殺、自殘的事件。12年來,跋山涉水的家訪,每個學生和家庭的甘苦張桂梅都瞭然於胸。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8

周秀芳老師的感人事蹟,深深觸動着每一位鄞州教育人。區教育局局長王建平說,區文明委作出決定學習周秀芳的先進事蹟,我們作爲周老師的“孃家人”備受鼓舞。周秀芳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感謝。她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教育人的使命。周老師本可安享晚年,但她用實際行動,用一顆“仁愛之心”,感召了一大批人,去關注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今後我們要繼續在全系統學習宣揚周秀芳先進事蹟,引導廣大教師把對教育事業的熱愛融入到生命之中,公正公平對待每一個孩子。此外,全區教育系統會繼續支持“周秀芳愛心工作室”和周秀芳愛心基金的運作,將她的大愛延伸到更多需要幫助的地區,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

鄞州區江東中心國小的師生積極響應周秀芳老師的愛心情懷,不但積極宣傳,還讓愛心落地,不久前在延吉市和龍光明國小設立“愛心基金”。“周秀芳老師是中國教育那首最美麗的詩。”教師趙婧說,周老師大愛無私,心中有愛,眼中有情,感動、激勵着年輕教師,雖然不能人人獻身貧困山區支援教育,但我們會耕耘好自己的一方教室,教導好每一個孩子,在他們的心裏播下善良、向上的種子。

早在20__年,寧波市新城第一實驗學校的老師們就聽到了周秀芳老師的感人事蹟,被她樂於奉獻、踐行公益的高尚品德所打動。本着向周老師學習的精神,學校組織了“冬日送溫暖”活動,連續3年向漵浦等貧困地區捐贈冬衣3萬餘件,70多名老師與當地貧困學生結對,定向幫困助學。學校師生與家長還組織了“夏日送課程”活動,將學校的精品課程送到漵浦的孩子身邊。

校長陸琦說,周秀芳老師爲大家提供了愛與善的最好典範。在學習周老師的同時,學校教師也深深體會到了愛與善的力量。今年,學校將進一步實踐周秀芳老師的義行,擴大對貧困山區孩子的幫扶力度,爲山區的孩子開闢藝術課程平臺與寄售平臺。“要讓城市的孩子明白,幫助別人不僅是捐錢捐物,還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讓山區的孩子明白,改變自己的命運要靠自己的雙手。”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9

“共產黨員的標準是什麼,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啊!”葉連平說。

20__年,葉連平拿出2.1萬元退休金,連同烏江鎮政府和社會捐贈,成立了葉連平獎學基金,獎勵那些品學兼優的學生和資助家庭貧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來,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陸續投入5萬元。至今共發放了10萬多元,獎勵資助了142名留守兒童。

每年葉連平還要自掏腰包組織留守兒童開展夏令營活動,帶領孩子們參觀學習。安徽省科技館、安徽博物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

“讓學生親眼看看,比上課講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師的工作,絕不止在三尺講臺上。教書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葉連平說,走出去教育,不僅提高了孩子們的科學文化素養,還孕育了孩子們的家國情懷。

每年暑假,葉連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從省內外來的大學生支教團,他們在此開展暑期課外輔導活動,將七彩課堂搬進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豐富了孩子們的暑假生活,葉連平也自始至終全力爲大學生支教團做好後勤保障工作。

爲了讓有限的資金髮揮出更大的作用,葉連平省吃儉用。前兩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車,每次都要騎車到離家7公里外的鎮上買菜,因爲那裏的菜便宜。到南京給孩子們買學習資料,他就把自行車騎到好幾公里外的公交車站,再乘大巴趕往目的地。之所以這樣做全都是爲了節約開支,把省下的錢用在孩子們身上。

葉連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裏,室內擺設陳舊,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穿着也極其樸素,至今仍穿着破舊的襯衣和帶有補丁的褲子。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10

由於患胰腺癌晚期,王婭不能正常進食,只能靠輸營養液維持。家用爬梯綁上一根竹竿,成了向來節儉的王婭自制的輸液杆。

而就在不久前,她卻慷慨地將這套僅有的一室一廳住房,捐贈給了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用於資助西部貧困學子完成高中學業。王婭開玩笑說:“現在是住在別人的房子裏了,但這也還是自己的家。因爲基金會就像是自己的親人,資助的那些孩子也都是自己的孩子。”

王婭是誰?

王婭生於1952年,今年66歲,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而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__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來她持續的愛心捐贈足跡。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自己也說不清,而她現在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很普通,沒有什麼。”王婭說,“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幫點兒,小的能力就少幫點兒,反正是盡力去幫。”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11

我和老毛是同事,是警隊裏的室友。在我眼中,老毛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中的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盡己之力,用了整整12年,修築起一條科學而有溫度的涉艾病犯監管、維穩一方的平安路。

老毛擁有的不僅僅是勇氣,也擁有工作的智慧。患有艾滋病的羅某是涉嫌故意殺人的在押人員,從小習武,生性好鬥,20__年入監所時27歲,力壯身強,是個不服管的刺頭,自然對老毛多有牴觸。老毛想到個辦法,先削掉這個刺頭身上的尖刺,決定同他比賽體能。習武出身的羅某1分鐘做了60個俯臥撐,而當時年近50歲的老毛卻做了80個。經過這一回合,刺頭徹底被征服。

多年後,被判處死緩的羅某在獄中給老毛回了一封信,其中有這樣一段話:“是您在我最危難的時候幫助我、教育我、引導我,讓我懂得了懺悔,懂得了反思,懂得犯了錯就要承擔責任,去面對今後的一切……”

老毛還充滿了對在押人員合情合理有分寸的人性關懷。一次,因爲輪派任務的安排,我也親歷了老毛的工作。那是一次牢獄任務。犯人孫某身患艾滋病和肺結核重症,肺結核還在開放期,具有較強的傳染性。4個小時的車程後,到達了監獄,監獄卻因擔心孫某肺結核傳染威脅而拒收。老毛再三協調,輾轉聯繫上杭州一家醫院,纔算是解了困局。此時已是晌午,老毛領大家出了監獄,在山路岔口的一家牛肉麪店歇下腳,老闆吆喝:“上五碗麪。”老毛立馬嚴肅地提高嗓門:“不!是六碗!”老闆看了看戴着手銬的孫某和五個民警,恍然道:“對對,六碗!”面端上來了,老毛分一碗給孫某,又給他鬆了鬆手銬,沉聲道:“抓緊吃!”此時的孫某,埋着頭吃麪,眼眶卻是紅的。

當然,工作中的老毛不僅僅只是付出和辛苦,也有他的成就感和開心之事。一次,老毛把手機落在宿舍,突然頻繁響起急促的微信提示音。事後,老毛告訴我,提示音來自一個他組建的微信羣,取名叫“關愛會”,是爲出了看守所、迴歸社會的艾滋病人組建的。手機頻繁作響,是一名艾滋病人在長沙找到了工作,欣喜而迫切地想要第一個告知老毛。

我看着老毛,常常會有些恍惚。這是一個平凡的同事,這又是一個了不起的榜樣。他是千萬監管人的典型代表,是艾滋病犯管教崗位上當之無愧的“拆彈專家”,更是初心永志、牢記使命、忠於職守的時代楷模。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12

“哎喲——”張桂梅異常痛苦地哼了一聲,嚴重的類風溼病等疾病磨着她的身體。每次坐在稍矮一點的凳子上,她都只能在學生和家長的攙扶下緩慢站起。

“張老師,喝口水,休息一下吧?”學生家長心疼地問。

“沒時間了,我還要去好幾個學生家。”張桂梅笑笑說,揮了揮貼滿膏藥的手。

在同事和鄉村幹部的攙扶下,張桂梅走下鄉村公路,沿着山間小路艱難地走到學生家裏。告別時,她又在學生及家長的攙扶下走上公路,拖着疼痛的雙腿上車……

這是今年國慶期間,雲南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到學生家裏家訪時的場景。今年,張桂梅先後被評爲雲嶺楷模、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可是她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變化,依然每天凌晨5點半起牀巡查學校、深夜1點後休息;依然在假期家訪學生,尤其是寒假和國慶,她幾乎每天都在家訪的山路上。

步履艱難的家訪路

頭幾年,張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訪,曾因過度勞累昏睡在路旁。她嘗試過自己租車,也騎過馬和摩托,肋骨斷了兩次。後來縣裏派車幫助她家訪,可幾乎每一個學生家裏都還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過去張老師能風風火火地走路,後來病越來越重,有些難走的路段需要攙扶。今年需要攙扶的時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隨張桂梅家訪的華坪縣融媒體中心記者王秀麗說。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張桂梅在6天裏走遍華坪縣榮將鎮、石龍壩鎮、興泉鎮、船房鄉的37個村小組,走訪了39個農村學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訪六七個學生家庭。最遠的家訪路是去高三學生羅青青(化名)的家。乘車40多公里到達船房鄉華榮村後,張桂梅還要走半個多小時的上山小路到羅青青家。在同事和羅青青的攙扶下,張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幾分鐘就停下來大口大口地喘氣。路過一條淺淺的小溪時,她已無法擡腿跨過,只能拖曳着雙腳劃過水面。

自20__年創辦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開始,12年來,每屆高三、每個農村學生,張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儘量家訪一遍。她不是麗江人,卻已走遍麗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跡覆蓋約1552名學生的家庭,行程11萬餘公里。

張桂梅把1804個貧困山區女孩送出大山,送進大學。她創辦的女子高中歷屆高中畢業生升學率100%,今年大學聯考又創最好成績,159個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張桂梅仍不甘心,還沒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她仍舊拖着病體去家訪,她要去了解每個學生家庭的情況,去解除每個學生的後顧之憂,讓學生再加把勁,明年大學聯考打個漂亮仗。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13

讀了“支教奶奶”周秀芳的事蹟後,感動與敬佩在心中一次次涌動。那些紮根在邊遠山區克服種.種困難支教的事蹟深深地感動了我。與大衆印象中的支教老師不同,周秀芳今年已是69歲高齡。兩年前,爲了實現自己的“支教夢”,從浙江省寧波市江東區李惠利國小退休的周秀芳放棄高薪返聘機會,輾轉貴州、湖南兩地進行長期支教。兩年裏,她籌款近200萬元,讓一個又一個愛心學校在漵浦縣拔地而起。

周奶奶憑着對教育事業深深的愛,在西部地區三尺講臺上用智慧實現着自己的中國夢。初到農村,條件艱苦。惡劣自然環境讓她嘴脣乾裂,手掌蛻皮,飲食不適又導致腸胃出現症狀。語言交流的困難,差異巨大的生活習俗以及微薄的工資,都沒有成爲她離開的理由,沒有動搖她堅守的信念,她堅守着一份清貧,固守着心靈的寧靜。她爲有困難的孩子送教上門,她頂風冒雪揹着學生往返就讀。她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資,墊付學校開支,救助困難的孩子,用真情播灑着一個支教老年人的仁愛情懷,用行動證明着一個教育者的擔當。她受到了當地學生的尊重愛戴、贏得了家長的廣泛認同,並得到了當地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讚譽,她是當代老年人的傑出代表,是新時期老年人的楷模。

只有高尚的靈魂,才能做出高尚的行爲。我們要學習她不畏艱難,恪盡職守的高尚情操;我們要學習她踐履篤行,樂觀向上的思想境界;我們要學習她無私奉獻的優秀品格。堅守自己的崗位,認真做好本職工作,爲稅收事業付出更多的努力,爲了同一個中國夢而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心得體會感悟 篇14

回國後,他交給接待人員一份希望會見的人員名單,列在第一位的,就是他的老同學——鄧稼先。因爲他心中一直盤旋着一個疑問。1964年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舉國歡騰,但美國學界一直傳言這其中有美國物理學家的幫忙,楊振寧希望好友鄧稼先能親口打破這個傳言。

楊振寧:希望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是中國人自己做出來的。

慎重起見,鄧稼先在請示了周總理後,次日託人轉交給他一封信,十分確定地告訴他,原子彈的成功完全是中國人自主研發。

楊振寧的弟弟 楊振漢:我大哥拆完信以後他就哭了,然後他就跑到了洗手間,整理了以後出來。

楊振寧:這是靈魂深處的一個震盪。當我知道鄧稼先的回答以後,我感情上的衝動不是當時能夠自己控制住的。

楊振寧的激動是有原因的,早在1945年出國前,父親楊武之就曾叮囑他,“每飯勿忘親愛永,有生應感國恩宏”。在美國,讀完博士並正在從事基礎物理研究的楊振寧爲了繼續當時的研究工作,沒有像鄧稼先等人那樣1950年就乘船回國,但等他想回的時候,已經回不了了。

楊振寧:我們當時已經想要回來了,但美國的總統杜魯門下了一個命令,說是中國學生在美國得到理科功科博士學位的人,不可以讓他們回國,所以,很多這種人被擋住了。

這一等就是20年。然而,在沒能回國的歲月裏,楊振寧在爲華人贏得了巨大的榮譽。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恆”定律,顛覆性地震驚了世界,並在1957年斬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楊振寧: 我一生最大的貢獻,是幫助中國人克服了自己覺得不如外國人這個心理。

楊振寧的成就遠不止此,1954年他和米爾斯教授共同創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理論爲粒子物理學提供了基本框架。

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翟薈:楊先生的科學貢獻,是人類科學文明的一個寶庫中非常璀璨的一個明珠,可能再過1000年,再過幾千年,我們人類提到我們最重要的對於自然界的認識,還是不可避免要說到楊米爾斯理論。

學術界公認,楊振寧在統計力學、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場論等4個領域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的成就,他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

楊振寧:基本上每一次探親訪問,回國以後都有中情局的人或FBI的人來了解情況。

儘管不斷受到盤查和壓力,楊振寧仍然堅持每年回國一兩次。他跟毛主席、周總理、鄧小平等領導人都多次研討中國教育和科技上存在的問題,主張重視基礎理論的發展。他十分關心新中國的科研力量,1980年,楊振寧在紐約成立了“與中國教育交流委員會”,資助了數百名中國學者去美國學習深造,這些人日後都成爲了新中國建設的骨幹力量。

1996年,楊振寧接到了一份協助清華大學創建高等研究中心的邀請。

楊振寧:我從小在清華長大。這個要求我必然答應。

20__年,楊振寧回國定居清華。很長一段時間內,他不僅不領年薪,還將美國的一棟房產捐給清華。20__年,82歲高齡的他,甚至主動爲200多個大一新生教了一整個學期的《大學物理》課。他爲清華高研院累計籌措資金1億多元,爲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同時,他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以一片赤子之心進行諫言和批評,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着顯著的引領作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