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1W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在拙作碧雲隨筆中我已經談了不少文物藝術類的話題。今天想談談第五點,就是中國傳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宇宙觀的問題,這其實就是一個認識論的問題,我們古代先賢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用樸素的歸納法,分類法簡單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中國的陰陽五行學說,你千萬不要小看這個學說呀!這個學說雖然在中國流傳了幾千年,但是卻在近現代受到了批評和非難,1840年以後列強入侵中國,滿清政府腐敗無能,導致了中國落後的局面,很多人就把這個問題的癥結歸罪於中國傳統文化,認爲是中國傳統文化限制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導致了中國受制於列強,我個人認爲這是十分片面和錯誤的。中國的落後絕不是文化造成的,試舉一例:就拿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來說吧,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尤其是八股文,可以說早已是臭名遠揚的了。從本世紀初或上世紀末,就已被人罵臭了。直到近年報紙上,還有人寫文罵它,可以說是罵了已一個多世紀,可是八股文這一經歷明清兩代,延續了五百年的惟一教育、考試專用文體,五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無一不是這一教育制度訓練出來的人。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精選14篇)

在漫長曆史時代中的那些名人,那些學者,那些志士仁人,今天尚均予以肯定。而培養他們的卻是腐朽不堪,空洞無物的八股文教育,這又該如何解釋呢?科舉考試有很多值得思考和學習的地方,我們在這裏暫不討論。我認爲中國近現代的落後的原因在於掌握政權的政治家的無能造成的,就看清朝入關後的十代皇帝,你就可以清楚的知道,從道光開始清朝就開始加速衰亡了,道光帝讓咸豐繼位就是一個原則性的大錯誤,其實恭親王奕欣的能力和素質比咸豐強的不是一點兒半點兒;咸豐就是一個無能的昏君,後來的慈禧太后就更不用說了,慈禧就是一個家庭婦女呀!不過這個人思維敏捷,有一定公關能力,如果操作一個家庭還行,讓他統治一個國家,那不是開玩笑嗎?中國的半個多世紀就是在這些愚婦稚童的手裏,那還能有什麼好結果呀!!當然也要看到是時事造英雄,而不是英雄造時事,就拿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吧,我認爲他本來可以把中國搞的更好一點兒,他的能力,權威都可以把中國建成一個具有民主政治的新中國,但是他是1893年生人,是光緒20xx年,他本人有社會給他的影響和侷限,所以他最後搞了一場文化大革命,用葉劍英同志的話說,使中國的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陰陽五行學說的內容是什麼呢?很簡單就是陰陽加上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國古代的先賢很睿智,他們觀察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起來是紛繁複雜,其實就是兩大類,既對立又統一的兩大類,這就是陰陽,比如說太陽和月亮,男人和女人,水和火,勇敢和怯懦等等等等,這樣分類雖然簡單但是分析事務的精度就不足了,所以就提出了五行學說,在對自然和事物的長期觀察中得出了金木水火土這五種不同的類型來概括萬事萬物。以金木水火土的生剋制化來概括萬事萬物相互間的關係,這種提綱攜領的方法把複雜變成了簡單。陰陽五行學說描述了世界萬事萬物的屬性和狀態,他是屬性和狀態的函數,這是靜態的描述,而周易是對陰陽的動態描述,是把陰陽變化的過程呈現出來,64卦裏的每一卦都是說明了事務變化的一個過程,說到這裏我已經把陰陽五行學說和周易的關係說清楚了,同樣命理學呢,就是對五行金木水火土變化的動態描述,當然這裏面也包括了陰陽的變化過程,這是一回事,所以我們可以把周易叫做陰陽動力學,把命理叫做五行動力學,其實奇門遁甲和大六壬都是陰陽五行的動態描述,只是前者重點在於天干,後者重點在於地支,這就是古聖先賢之心法也!!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構成的六十花甲子從表面上看是我國古代先賢記錄時間的一種方式,其實他是陰陽五行學說的進一步細化,比如說十天干,其實就是10個自然數,但是他不僅僅是十個數字,而是把他賦予了陰陽五行的生命。

總之陰陽五行學說是一個認識論,是對人生,世界和宇宙的認識論,他是從宏觀的角度出發,力圖進一步的對人生,世界宇宙加以更細密的說明,他不是方法論也不是實踐論,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是比較滯後的,這一點我們應該清楚。西方科學的方法論和實踐論應該說發展比較先進,但是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由於認識論的枯竭,所以也會走上歧路,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大家可以討論!

中國的堪輿學即風水學,就是應用陰陽五行學說對空間進行的研究,其實中國的風水學說是世界第一的先進科學,其他的國家和地域根本就沒有的,是我國古代先賢在生存鬥爭中積累的最輝煌的成就,可惜被很多無知的人看做是迷信,而受到了不公正的批判,其實那些大喊風水是迷信的人,對什麼是風水一無所知,我自己進研風水數十年,覺得我們祖先的偉大和輝煌,我希望有志青年你們先不要輕易的下結論好不好!你自己先學習學習,遵照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教導:“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然後再下結論。

如果你是學習天文和曆法的專業,你就應該清楚我國古代天文歷算的偉大成就,這些成就就不僅是認識論的範疇了,就已經進入了方法論和實踐論的領域,那麼你學習過中國古代的建築學專著-魯班全書嗎?你學習過天工開物嗎?你學習過九章算數嗎?可惜我老了,已經沒有精力再涉獵這些領域了!我希望能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的全過程,做一個全面的描述,看看我國傳統文化那一點比西方的所謂科學落後呢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2

中華傳統文化是文明的結晶,通過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

一是認識上的轉變。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只知道是儒家學問,還有些封建思想意識,認爲學這些也沒有多大的用處,與自己的工作關係不大。然而,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孔子在《論語》這部書中,教給我們很多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這些道理看起來很普素,這些辦法有時候在原則中透着一些變通。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麼是好事情,什麼事情是壞的。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爲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園長面對老師,尤其女性,要爲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員工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身爲一名教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要求員工做到的,自己必須首先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自己堅決不能做。要給學生做出表率,正確引導員學生的行爲,樹立良好的風氣,只有員工心平氣順,工作纔能有積極性,才能達到和諧共處,更好的工作。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3

自從今年2月6號開始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到現在已經7個月了。通過學習傳統文化特別是《弟子規》,很受教育。最大的體會就是:做人必須孝敬父母。國以人爲本,人以德爲本,德以孝爲本,所以孝是基礎。如果一個人連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那這個人的品德可能就有問題。

我 的父母對我們姐弟三人非常疼愛,從衣食住行到工作樣樣掛在心上,即使現在我們都成年了照樣如此,好像我們總也長不大似的。反觀自己,對照《弟子規》,那真 是大不孝了。比如,對一些事情的看法有時和父母不一致,父母的觀點明明是錯誤的,可他們就是認爲是對的,自己往往會不耐煩,甚至有時說話還很嗆;再比如去 地裏幹活,父親很少歇一會,還好靠晌,春秋天還可以,夏天真是受不了,我怕七十多歲的父親累着,總是摧他歇會、別靠晌,可他就是不聽,自己有時就着急;還 有,雖然離家不算遠,也不是經常回家,有時連個電話也不打等等,和父母對自己的愛相比真是連十分之一也沒有,這些需要在今後認真加以改過

再 一個體會,就是吃虧是福。我的父母非常淳樸,也很本分,很樂於助人。我小的時候,記得誰家有事需要幫忙,就是自己的事不幹,父親也會去給別人幫忙。因爲他 幹活實在,都願意找他,沒有幫不到的人家。蓋屋這樣的大活,過去都是找人幫忙,不想現在都花錢包出去。有一次我記得很清楚,父親牙疼,疼的坐都坐不住,在 院子裏轉圈。別人家蓋屋請他去幫忙,母親不願意,因爲吃飯有點熱氣都不行,那麼多人不可能有人照顧他。父親就和母親急,硬是忍着疼去了。有個遠方叔叔,他 父母去世的早,父親就經常叫他到家裏吃飯。別人都說父親傻,可他不管別人怎麼說,照樣按他的想法去做。都說老實人吃虧,可也有得到回報的時候,去年父親腦 梗住院,正好趕上麥收,我也不能回去,是別人幫忙收的,並且給運到家裏。今年清明節前,給我爺爺奶奶遷墳,進料壓了別人的麥子和春地,父親給人家送去 200塊錢,人家說什麼也不要,我又買了一箱酒,父親給送去,第二天人家又給送回來了。遷墳這個活是包出去的,咱把錢給人家包工頭,後來有的不要錢,有的 少收點。我和父親都過意不去,可人家就是不要。這個人情以後有機會再還吧。所以說,吃虧是福。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4

今天,到了我們重新認識中華傳統文化的的時候了,中央提出“八榮八恥”就是要樹正氣、講團結、求發展。xx大也提出和諧社會,黨章第六頁明確指出共產黨人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我黨信仰推崇的共產主義是以和諧爲基礎的,學習傳統文化會更堅定我們的共產主義信念。中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千年萬年不衰敗,她是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根本。

我們身體受之父母,“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我們要珍惜自己,健康第一,爲父母負責。修善積德,是爲父母爲自己兒女爲家族培福。好惡不善,道德敗壞是讓父母蒙羞,是大不敬大不孝。養父母之身只是小小孝,是最基本的孝,所以,只是寄錢給父母不陪伴老人不爲孝。“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古人做到了,我們呢?養父母之心爲中孝,那就需要“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叫,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順着父母,不頂嘴,要對父母關心貼心用心,讓父母舒心順心開心,氣順則血順,健康就開心。養父母之志纔是大孝大順,不但要孝順父母,還要“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

爲父母長臉爭光,做父母的驕傲。在企業經營中更應該做到“事員工,如事兄。”在德行修行方面,“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礪。”,“能親仁,無限好;德日進,過日少。”“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氣。”不攀比,勤儉持家。“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看到別人錯,要常自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鬥鬧場,絕勿進;邪僻事,絕勿問。”網絡、娛樂場所、色情場所、媒介黃賭醜不進不看不近不傳不問,約束自我,讀好書,讀聖賢書,提高自己的修養。“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爲醜。”年紀輕輕多學習少喝酒,喝多酒醜態百出,誤事誤工誤人傷身體,百害無一利。“揖深圓,拜恭敬。”是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言傳身教,身體力行,不能支應差事。做錯事要知恥近乎勇,有羞恥心,用於改過自新。“凡是人,皆須愛”,“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都是兄弟姐妹,在一起就是緣分,就是一家人,切忌搬弄是非、說三道四、挑撥離間、流言蜚語,否則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自食其果的。

分享嘉賓皆是大愛之人,以前惡多,學習傳統文化,改變很快,甚至改變家族命運,和諧家族,課間傳統文化的魅力無限。我們的堯舜祖先,皆是厚德載物大孝大順之人。“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嚴師出高徒,正確理解父母領導的一片苦心,一味的讚美,會助長虛榮、攀比、自大之風,貴在掌握度。“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德高望重不是吹出來的,念出來的,也不是靠相貌得到的,而是需要我們身教親力親爲,悟到做到,以理服人,身教服人。“過能改,歸於無;倘掩飾,增一辜。”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不改,還做掩飾,錯上加錯。

人、家庭分四種:天堂人、快樂人、煩惱人、地獄人,家庭也是。我們如何做快樂天堂人呢?陳毅委員長說過;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辰不到。慾望驅使的人,煩惱自然多。知足常樂需要休養啊。我們只要修好德行,堂堂正正的做人,正正規規、規規矩矩做事,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用愛心做事,用感恩的心做人,相信我們理性傳統文化,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交好人,順應萬事萬物自然規律,做事業必然成。感恩一切,孝心開智慧,財富自然來。貴在相信、聽話、照着做。天地萬物本事一團和氣,仁愛應該對萬物同心。多學習傳統文化,不犯國法、不謗國君、不做國賊、不漏國稅,堅持原則,經營誠信,我們的事業發展會越來越好!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5

中華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但我最感興趣的是剪紙。

舅媽會剪各種各樣、奇形怪狀的窗花,非常漂亮,我很羨慕,於是纏着舅媽教我剪一些簡單又漂亮的窗花。那天,舅媽拿出兩把剪刀和兩張白紙,要教我剪一個“喜”字。舅媽讓我把紙對摺,再寫上半個“喜”字,然後慢慢地剪下來。一開始,我怎麼剪都剪不好看,在舅媽的幫助下,我終於剪出了一個大的“喜”字,我喜出望外。舅媽不但會剪“喜”字,還會剪“鳳凰”、“喜雀”、“蝴蝶”、“小魚”、“小鹿”……個個栩栩如生,讓人愛不釋手。

媽媽還特意讓我上網查找了一些有關剪紙的資料。原來剪紙藝術是從唐代一直流傳到今的,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有些人,還能把一張張普普通通的紙,剪成一張張“花草樹木”、“山山水水”、“活潑的小孩”、“年邁的老人”等等,真是太神奇了。

剪紙不僅豐富了我的課餘生活,還訓練了我的動手能力,更發揮了我的想象力,設計出一張張美麗的剪紙。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6

一條大河奔騰於華夏版圖紙上,時而遇到峽灣,飛沫四濺,趣意橫生;時而流經平地,流觴曲水,沙白水清;時而跨過高山,事宜奔騰,萬馬齊喑,不捨晝夜如它。

古往今來,歷史的浪潮哺育了多少文人名家,從先秦諸子,到秦漢散文,再到唐宋八大家,再到晚明小品,文學芬香一直傳於今朝,即使穿越百年仍帶着民族獨特的氣息。

李白之詩仙最豪情,劍光月色躍然於字裏行間;王羲之之《蘭亭集序》龍鳳舞動,堪稱天下第一;王昭君之冰清玉潔,繽紛着唐詩宋賦的音韻。

王國維去了,去了他嚮往“國學”天堂,他很是平靜。尚在人間時,他很是激憤,國學的腳步越走越遠,在那個趨於猛獸般的時代裏,他的聲音太小,罷了,既然不能挽救這個時刻,那就去博取精神的自由吧!他捨棄了世俗,去追隨那內心的獨標孤高,他對國學的堅守,讓人仰視。

而今,人們對傳統文化議論紛紛,隨着英文縮寫字母編入新華字典的浪潮,有的人漠不關心,有的人嗤之以鼻,諷刺中國人的無能,還有的'人似乎緊跟時尚的步伐。不要說這個小事了。甚至日常交流中也混雜這半不拉幾的英文。我們太過自以爲是,傳統文化殿堂仍熠熠生輝,我們卻視之鐵鏽,這樣的民族,這樣的子孫,它又能存活多久呢?

曾經,魯迅棄醫從文,以筆代刀,挑開黑暗的帷幕,刺痛那一雙雙黑暗的眼睛,挽救邊緣的國人,他聲聲吶喊,聲聲祝福,讓中國文明重新在大地上開出血紅的花,讓中國脊樑在此鏗鏘有力。如今,我們也需要這樣一些人,爲華夏,爲文明,爲傳統而奔走呼號。我們需要用血淚灌溉,讓中華傳統文化之林屹然挺立於世界東方,我們需要取飲華夏大河之水,讓祖國的未來,祖國的花朵綻放最美姿態。

我的華夏文明啊!我願跟隨你的腳步,去跋山涉水,領略四季變化!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7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的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傳統文化是歷史的結晶,但它並不只是博物館裏的陳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影響、制約着今天的中國人爲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依據和現實的基礎。因此,傳統文化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現實生活的強勁脈搏裏,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傳統文化在影響現實的同時,也在新的時代氛圍中發生蛻變。加進新的文化內容。

一、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什麼是文化?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中爲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爲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繫辭下》),其引申義則爲改造、教化、培育等。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將“文化”合爲一詞而用的是西漢的劉向,他在《說苑指武》中寫道:“凡武之興,爲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晉柬皙《補亡詩-由儀》稱:“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南齊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詩序》中雲:“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中國古代的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屬於精神文明範疇,往往與“武力”、“武功”、“野蠻”相對應,它本身包含着一種正面的理想主義色彩,體現了治國方略中“陰”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內容,又有倫理意義。其次,古代很大程度上是將此詞作爲一個動詞在使用,是一種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它既與武力征服相對立,但又與之相聯繫,相輔相成,所謂“先禮後兵”,文治武功。“文化”一詞在中國古代不很流行。近代以來,人們對文化概念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粱啓超在《什麼是文化》中說,“文化者,人類0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之共業也。”粱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說:“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義。應在經濟、政治,乃至一切無所不包。”龐樸主張從物質、制度和心理三個層面去把握文化概念的內涵,其中“文化的物質層面,是最表層的;而審美趣味、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屬於最深層;介乎二者之間的。是種種制度和理論體系。”20世紀40年代初,毛主席在論及新民主主義文化時提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式上的反映。”《現代漢語詞典》則把文化定義爲:“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從以上關於“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民族性、國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屬性之一。在世界歷史上,各民族、各國家分別在不同的自然、社會條件提供的舞臺上,演出了性質不同、情節有別、風格各異的文化正劇。中國文化,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偉大貢獻。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藝,精彩紛呈的文學藝術,充滿智慧的哲學宗教,完備深刻的道德倫理,共同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基本內容。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爲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爲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着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爲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在結構上體現了“一”與“多”的統一,以漢族文化爲主體是“一”,吸收各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是“多”;歷代統治階級“獨尊儒術”是“一”,兼取儒、道、法、墨各家治術和容忍儒、道、佛三教並存是“多”。它們既構成中國文化整體,又各自獨立存在,既包含成體系的理論形態,也包含以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審美情趣、民族感情、民族心理。以及由歷史積澱而成的行爲模式、思雛方式和0理特徵。這種結構特色,使中國文化既具有大傳統;又具有小傳統,大小傳統互相激盪,互相沖擊,形成波瀾壯闊的中國文化之流。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性

一個民族的文化特性是從深厚的民族生活土壤裏生長出來的。半封閉的溫帶大陸型社會地理環境、農業型自然經濟和家國一體的宗法社會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滋生、發展的土壤。這些社會存在的綜合作用,培養了中國人特定的社會心理,以此爲中介熔鑄了富於中國風格的社會意識形態。

(一)崇尚統一

中國人有追求思想和法度統一的悠久傳統。早在《詩經》中。就有對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歌頌。春秋五霸,尊王攘夷。孔子“張公室,杜私門”,認爲,“天下有道,則札樂征伐自天子出”,反對“陪臣執國命”。荀子也反覆強調“一天下”。韓非更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的政治設計。儒法思想結合在一起,奠定了大一統的理論基礎,並得到後世的廣泛認同。

中國歷史上,即使撇開帶有某些傳說色彩的夏、商、週三代,僅從秦朝算起,也是統一的時間長,分裂的時間短。統一是主流,分裂是暫時的。在統一時人民反對分裂,在分裂時人民盼望統一。即使是處在較長時間的分裂時期,人們仍然認爲分裂是不正常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充分表達了人民盼望統一的心聲。

與政治觀點相適應,中國古代建立了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倫理觀,形成了以三綱五常爲中心的,具有完備德目的道德規範體系。它要求在下位的人對在上位的人的尊敬、忠誠、服從、盡職盡責;同時要求在上住的人對在下

崇尚統一的觀念在中國古代文學藝術中有廣泛而多方面的表現,它對於中國文化長盛不衰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並從而形成了中國人對羣體的歸屬感和對集體的義務感等思想觀念,形成了重奉獻、講禮貌、守紀律的優良傳統和較好的社會風氣。但同時也有過分依賴、尊經崇聖、唯書唯上、限制主動性發揮等消極作用。

(二)追求和諧

“和”是中國文化普遍追求的一種狀態或境界。

“和”作爲哲學範疇,指對立面的統一。西周末年的史伯已提:“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後世便把“和”奉爲普遍的原則或看作事物的最佳狀態。

先秦儒家把宇宙看成是個大和諧。荀子說:“列星隨旋,日月遞照,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而把日食月食、地震山崩、水旱災害等看成是“天”(自然)失和的表現。《中庸》說:“萬物並肓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悖。”“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迭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在天人關係上,先秦各家無不以“和”爲最高理想。孔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孟子提出,“數罟不入池”,“斧斤以時入山林”,朦朧地流露了某種生態意識。《老子》提倡“守中”,把嬰兒(喻“道”)的狀態贊爲“和之至也”。莊子更是講“和之以天倪”。名家的惠施也作出“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的結論。中國哲人承認事物的差別和對立,矛盾與鬥爭,但認爲最終的結局或最佳的狀態時和諧。宋代張載的論述可作爲代表。他說:“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爲。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人際關係的和諧更是爲中國人所看重。孔子弟子說:“禮之用,和爲責,先王之道,斯爲美,小大由之。”但反對無原則的調和,更反對同流合污,主張“和而不流”。中國人強調個人與羣體的統一性。一方面充分肯定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另一方面又強調個人的存在和發展應該同他人、羣體的存在和發展統一起來,使雙方處於和諧的關係中,而不應分裂與對抗。

和諧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各門類的共同追求。

政治上,重視君民、君臣、國家、民族間的和諧,主張“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經濟上主張“百姓時和,事業得敘”,謹養其和,開源節流。思想方法上主張執兩用中,無過不及。修養上講究“從容中道”“文質彬彬”。藝術上崇尚中和之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養生家以身心和諧爲最佳狀態,中醫把病看作是“身體違和”的表現,而以平衡陰陽,協調氣血作爲辨證施治的要訣。

(三)注重實用

中國古代文化以解決社會人生實際問題爲出發點和歸宿,執着於對政治、倫理等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的探求,而對於純抽象的思辨則不感興趣。

在宇宙觀方面,中國人中關係而不重實體,對宇宙(“天”)的本源、本質問題較少注意,而集會考慮的是天人之間的關係。對於鬼神等渺茫難知的問題,更是採取“存而不論”或敬而遠之的態度,而着眼於“武民之義”,即使說及,也不過是爲了神道設教。

早期儒家的兩位大師對於何以採取這種,重實用的態度作過如下解釋:“知者無不知,當務之爲急。……堯舜之知不遍物,急先務也。”“不爲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萬物之怪,《書》不說。無用之辯,不急之察,齊而不治。”孟、荀所論,對於奠定中國人重實用、輕玄想,務實是、戒空談,看實效、看實績的致思傾向起了重要作用。

道家的“法自然”似乎有些異趣,但是,《老子》關心的重點依然是“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骨子裏仍然是“君人南面之術“,是以退爲進的處世之道。

中國古代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它們的精闢深刻,使得許多現代人(包括外國的知名思想家)都驚歎不已。但是,它們主要是人生的辯證法,而不是精確概念的辨證法,甚至難於找到純粹的思維規律的表述。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素稱發達,在許多領域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它們(包括四大發明在內)大多是與政治、人生密切相關的實用技術,純粹的理論自然科學則發展不夠。這些實用技術大多是以具體科學的形式出現,而缺乏對有關原理的精闢闡述和公式公理系統。農業、醫藥、天文、曆法、水利、數學等學科成就之高、解決具體問題能力之強,簡直令後人驚歎不已,但對於其間的原理和方法,有的直到今天仍然莫知其詳。

這種重實用的傾向,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經世致用的傳統。任何學問,都要求它有效果,有益於國計民生。修史是爲了鑑戒垂訓,察古知誇;文章是“經過之大業,不朽之盛事”;詩歌是爲了“言志”,興、觀、羣、怨,事父事君;繪畫是“助名教而翼羣倫”;音樂的作用就更被重視,因爲它“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

中國文化的這種致思傾向。就是所謂“實用理性”。這一實用理性的傳統,淡化了中國人的宗教情緒,使得無神論思想源遠流長。“既阻止了思辨理性的發展,也排除了反理性主義的泛濫”,中華民族在科學、文化、觀念形態、行爲模式等方面的優點和缺點,都與此密切相關。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現狀

19世紀以來人類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各種科技、人文上的創新都在引導人類走向一個新階段。在這個新階段,受到挑戰的不僅僅是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還包括人們各不相同的思維方式。在這個動盪鉅變的時代,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外部和自身變革的雙重挑戰,它沒有適應世界工業化的潮流和科學主義的浪頭而使民族達到現代的物質繁榮,它沒有萌生自由平等觀念而使社會介入現代的政治發展,它沒有轉換人生目標而使人們過渡到新的生活方式,最後,它沒有包蘊現代價值體系而使個性進入現代的精神0理狀態。這四個方面的挑戰使中國傳統文化在20世紀受到多種批評和否定性的剖析。相當多的人均把中國傳統文化視爲一種傳統社會的固有部分,與自然經濟和小農社會的特質相關聯,因此不可能從中發生創造性再生,不可能在未來社會中有所作用。中國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先驅先烈們,在面對西方文明時都曾擁有寬廣博大的胸懷和謙遜謹慎的品格,然而,這些胸懷和品格難道不是喝着傳統文化的乳汁哺育出來的嗎?誠然,中國傳統文化有其不適應時代的糟粕存在,然而它更有其優於世界文明之精髓傳承。

平心而論,文化本是多元的,彼此間完全是可以和平共處,取長補短,各司其職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大特色是它的和諧幷包。而西方文化從“上帝(代表力量)、創世、一神”三元合

一的神本文化轉入“物質(代表能量)、創造、一元”的物本文化,體現的是普適性和排他性,缺少中華文化的寬容大度。這是西方文化的通病。如今的中國社會,急需傳統文化匡時濟俗,這是每一個具有民族憂惠意識的人的共同感受。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薔之內也。”孔子的這句話很值得我們深思。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精神支柱和道德源泉,富有和強大又能意味着什麼呢?

四、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人生

中國人曾經把傳統信仰打得支離破碎,依靠國家力量維持個人與羣體的協調。當國家的力量對我們的內心影響越來越小時,我們的內l心便會無從寄託,且無所敬畏。無所寄託我們便無所適從,茫然浮躁;而無所畏懼便容易道德淪喪,胡作非爲。目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主要也在這兩個方面。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指導人生,建設好個體,從而建設好我們民族。這是我們目前應該做的。

中華傳統文化爲我們提供了價值觀方面的豐富精神財富,諸如天下爲公、民胞物與的社會理想;崇德重叉、仁愛胸懷的道德情操;自強不息、剛健有爲的奮爭精神;厚德載物、海納百川的寬容品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責任意識;澹泊明志、君子慎獨的自警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憂患意識;超越功利、崇尚節儉的生活態度等等。傳統文化中這些價值取向,對個人的品格高度、職業發展起着潛移默化的影響。吸取中國文化精髓建立的人格魅力,體現在爲官爲人爲親爲友的方方面面言行中,這些言行是由價值觀念主導的內在精神氣質的行爲外化。

傳統文化中蘊涵無窮的智慧,也能爲個人的業務工作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國學大師錢穆一輩子研究國學,臨終前悟出一個結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天人合一。用現代語言翻譯就是人類的經濟與社會活動必須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他的女兒,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易,一生致力於科學,近年則聚焦於環境保護、循環經濟。父女兩人,一個從傳統文化出發,一個從科學技術出發,殊途同歸。這說明我國國學裏有許多方法論上的東西可以古爲今用。又如淵源於中國文化傳統的中國管理心理思想,它具有整體觀、協和觀、人本觀等特點。其不同於西方管理思維的優點在於,重視發揮在管理中的能動作用,注意各種管理因素的協調平衡,善於從整體的長遠的管理目標出發決定管理措施。這些優點至今依然自發地體現在中國管理實踐當中。當代的企業家如果注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掌握我國古代管理心理思想的精華,必能有助於自己的管理實踐。

綜觀中國近現代歷史,中國社會發生的每一次劇烈變革,總伴隨着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反省。而每一次文化反省的結果,又促使社會變革在更深廣的層面上展開。“五四”至“文革”的60餘年間,對傳統文化的反省主要是以批判爲主。改革開放30多年來,由於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變化,學術界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堆垃圾,其對現代化也決非只有消極作用。完全否定拋棄幾千年歷史積澱而成的傳統文化是不可能的,也會對現代化建設產生不起的影響。正確的態度應是:立足國情,辨證地對待中國傳統文化,拋棄其糟粕,繼承其精華。既汲取世界先進文化的內涵,又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地轉化,用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聯繫未來,從而建構起中國現代民族文化。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8

最近,我們學校舉行了“陶花節——茶文化專場”的活動,在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比如:有關茶的歌、有關茶的傳說、怎樣泡茶纔好喝……

在活動的幾天內,我們跟着陸華老師學了有關茶的歌。

在班隊課上,陸老師在廣播裏將我們唱歌。趙老師在班裏說着這件事,同學們聽了哇哇大笑,頓時,教室裏像炸開了鍋。陸老師先把歌詞跟老師們說,讓老師把歌詞寫在黑板上,然後陸老師唱一句,同學們跟一句,唱得像只老虎,不過我們已經很努力的在唱了。“叮鈴鈴”下課了,同學們也跟着廣播唱了起來。

有關茶的傳說很多,有龍井茶的傳說、黃山毛峯的傳說、鐵觀音的傳說、君上銀針的傳說……其中我最熟悉的是鐵觀音的傳說。故事是這樣的:二百多年前,當地有一位老茶農姓魏名蔭,精於茶事,又篤信佛教,每日早晚必在佛前敬獻清茶。一夜,在夢中荷鋤出門,至溪澗石旁,見石縫中有一茶樹,枝繁葉茂,芳香似蘭,深感詫異,正欲探身摘葉,忽被犬吠聲驚醒。翌晨,他循夢中途徑,行至觀音巖打石坑石壁處,果然看到夢中所見茶樹,汁淳厚細潤,邊緣作鋸齒狀,紅芽綠葉,異於它種。遂將茶樹移植家中一破鐵鼎中,悉心培育繁殖,精工炒出從未有過的好茶,親朋好友品嚐之後,無不稱道。由於此樹是夢賜之物,又栽在鐵鼎中,而且茶色重如鐵,故取名鐵觀音。

我還知道了怎樣泡茶纔好喝。在活動的那天,家裏來了客人,爸爸叫我給客人們泡茶,我根本就不會泡茶: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多,一會兒茶葉放得太少,一會兒水太熱,一會兒水太冷……我不情願地倒起了茶,爸爸看見我煩躁的樣子,走過來對我說:“女兒,你這就不懂了,泡鐵觀音可不是這樣泡的,應該這樣泡:首先也是要把握好水溫,泡烏龍茶的水溫要在100度左右,水溫太涼,鐵觀音就會泡不開,香氣也不能發揮。其次在沖泡的過程中,要控制好沖泡的時間。時間和水溫都把握的好,那沖泡出來的茶就應該不存在多大的問題。”我聽了爸爸的話,茅塞頓開,馬就去泡茶了。在這次活動中,我學到了好多的知識。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9

首先,感謝領導爲我爭取名額給我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

這也是我第一次的出差經歷,感覺很充實,平時在家我基本上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父母的依賴還是很大的,現在獨自在外出差,還好有3年大學住校獨立生活的經歷,所以生活上面都是可以自己照顧的井井有條,不會有不習慣,加上也有領導和很多同事的陪伴,雖然課程很滿很辛苦,早起晚歸,腳步匆忙,無時間在異地遊玩,無時間享受五一假期的輕鬆,也無時間去走訪在無錫的親戚,但我還是很開心的。

在這3天半的學習當中,給我心靈上的震撼還是很大的,首先是那300多名義工,一路上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不論多辛苦,早上比我們來的早,晚上比我們走的遲,仍然精神飽滿,給我們每一個人都鞠躬問好,不管我們的年齡層次是怎樣的,都會尊稱“老師”,每天耳邊聽的最多的就是:“老師您好!歡迎您!老師辛苦了!感恩您!”,用餐時也是一樣的恭敬,同樣在門口一遍又一遍的給我們鞠躬問候:“用餐愉快!”,心裏非常感動,開始很不習慣,後來也感染到了自己,我也開始會給他們鞠躬,表達對他們發自內心的敬意。這樣的禮節我覺得不必在意每次做的是否一定要刻意達到標準的90度,重點只要心誠,自然會給人感覺是姿態標準的真誠的。雖然這些天的素食飯菜很清淡,但有這麼多志願者服務我們,美化我們,我覺得飯菜味道也變的很美,我每次也都吃完了,沒有浪費。

在這次論壇講座學習當中,我的收穫也很大,在講座開始前全場也會一起誦讀《弟子規》,深深淨化了我們的心靈,傳統文化的力量感召了全場。以下列舉幾位老師的分享心得:

一、田秀英老師和蔡振國老師的分享,讓我淚止不住,他們真的是人間的奇蹟,田老師是位偉大的母親,她的奧運火炬手的那張照片給我感覺非常美麗,是讓人充滿敬意的美麗母親,給所有遇到困苦的人帶來了希望和信心,要不是她,她的兒子根本不可能活下來也來給我們做講座,偉大的母愛創造出了另人無法想象的生命奇蹟,田老師的堅強、樂觀,對長輩的孝敬,對兒子的愛,最終上天沒有辜負她!有其母必有其子,隨後蔡振國老師給我們的分享,很振奮人心,蔡老師的言語很幽默風趣,我感覺他很樂觀和自信,巨大的磨難在他臉上一點都看不出來,他用他優異的學習成績,豐富的學識回報了母親回報了社會,笑對人生,把快樂和自信帶給了我們大家!

二、靳雅佳老師的分享,也給了我很深的印象,她的講座方式首先很好,每段感人的故事或者道理都會有一首非常好聽也好學習的歌曲帶給我們,與大家互動,一直進入到我們的心靈最深處,讚美生命,歌唱祖國,感恩父母,將我們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用優美的樂曲來演繹,傳遞着傳統文化的教誨,美化了每個人的心靈!

三、肖先華老師的分享,讓我心生敬佩,踐行孝恩信義,做終身志願者,他不畏艱險,3次徒步考察黃河,全身心投入到母親河的懷抱,不管路途多遙遠,不管前方有沒有路,克服恐懼,仍然堅持走了下去,連狼都與他相敬,羊羣給他帶路,他那顆赤誠的心感染着衆生,感染着萬物,創造着大自然的奇蹟,另人感嘆!汶川地震時,他也克服自己身體的不適,對抗着高原反應,奮戰在救援志願者工作的第一線,給遭遇災難的人們巨大的生命力量。也有些志願者奉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們真的是我們心中的英雄!

四、陳靜瑜和劉芳老師給我們做出了當代完美女性的典範,女德也是很重要的,優秀的女性就應當是一位孝順的兒媳、賢德的妻子、稱職的母親,同時婆婆也是媽,對婆婆的孝敬也和自己的母親一樣,這樣的女性必定會受到社會的尊敬和讚美!她們是最美麗的!激發了我向她們學習的決心!

五、王希海老師,印證了久病牀前有孝子,他放棄了出國工作的機會,放棄了結婚成家的念頭,選擇了全身心投入照顧自己生活無法自理的父親,每半小時給父親翻一次身,每天給父親換洗衣服和牀單,給父親買牛奶,甚至用吸管嘴對嘴給父親吸痰,這是常人無法想象和做到的,他的孝心感動了全場,他無怨無悔,孝道,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最傳統最優良的倫理道德,王希海完全做到了,用心用愛做到了,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六、呂明晰老師,作爲媒體工作者,他意識到了自己的責任重大,創辦了《天下父母》欄目,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個節目真是太好了,喚醒了大家一定要多孝順父母,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愛我們真是太不容易了,他們那偉大的無私的愛,作爲兒女的我們,是一定要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恩情真的比山還要重!媒體的關注和社會的重視是非常必要的。

七、傅衝老師,作爲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畢業的明星,能夠加入到學習和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隊伍中來是很不容易的,她把自己對待父母的親身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大家面前落淚懺悔也是很不容易的,給我內心很大的感動,從對父母的辱罵仇恨,到現在這麼大的轉變,看來中國傳統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挽救了人們的內心,拯救了整個家庭,印證了孝道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八、趙良玉、鍾茂森老師,他們母子共同給我們做的分享,讓我欽佩,這位偉大母親的教育成就了一個優秀的兒子,全天下人都會爲他們驕傲,母慈子孝,趙老師充分盡到了母親的天職,其真正的內涵在於母教和先天的培養,“轉惡爲善、轉愚爲智、轉凡爲聖”,體現了和諧社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母親對子女的愛和奉獻,子女對母親的愛和報答在這兩位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鍾茂森博士放棄了大好的前程和豐厚的收入,聽從母親的教誨,不談戀愛不結婚,全身心投入學習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這樣的精神和胸襟是常人不可比的,鑄就了他一生的卓越,對於我們人生的疑惑,在他們母子身上也都能找到完美的解答,受益匪淺!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我覺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傳統的道義確實很有魅力,只要時刻提醒自己去做,去實踐,人生也就成功了,哪怕我們依然還是那麼的平凡,沒有成爲至聖先賢。心誠、心淨、心輕、心善是我總結出來的,心誠代表着內心誠心誠意、真誠;心淨代表內心乾淨,無不好的雜質;心輕代表着內心的煩惱與困苦要學會放下,就不會活得太沉重太累,一切病苦也會減少和消失;心善代表着我們要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來對待周圍的人和萬物,這樣尊敬別人,受人尊敬,真心的朋友多了,人生也會少走很多彎路,面對大自然也是一樣,我們感謝大自然的給予,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和一,這樣上天、大地的災難也會遠離我們。孝道在這次的論壇中也很重要,是核心,百善孝爲先,我覺得真正實踐傳統文化的精神,就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在家裏對待父母做起,一定要去好好孝敬父母,這樣任何事情也都會順了都不難了。另外,5月10日親戚結婚,主要不是爲了想去玩,以前的想法是這樣的,現在不是了,內心自然有種迫切的願望,想趁家人團聚的機會將學習傳統文化,學習《弟子規》的心得能和家人分享,把這個巨大的力量傳遞給家人,讓他們也加入進來,讓他們也把中華偉大的傳統美德繼續傳遞,我準備送給親戚的結婚禮物就是《弟子規》,我想一定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和和美美!

最後,再次感謝領導給我爭取到的這次深入學習的機會!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10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生活水準不斷提高,對生活的要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過去,人們的願望是填飽肚子;現在,人們更嚮往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因此,大量的娛樂文化出現在我們的面前,如電影、歌曲、電視劇……成爲現代社會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消費。

當然,這些文化能夠滿足人們的消費慾求,文化時尚總是與大衆傳媒緊密的粘合在一起,在利益的驅使下,商人們便製造了多種多樣的時尚文化,以吸引觀衆的眼球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但由於文化時尚形式大於內容,文化含量有限,例如大量歌唱選秀節目的出現,導致了社會一些負面效應,如人們盲目地追星,發明星夢,以爲想要成名,會唱歌就行等。

因爲娛樂文化注重新穎,與當今社會聯繫更爲密切,也符合了年輕人的個性,導致年輕一代人在追求新鮮的時尚文化時把我們的傳統文化拋在了腦後。新元素的加入,傳統文化便顯得乏味,必然備受冷落,許多弘揚傳統文化的影片一般圍繞著一個主題或者形式沒有創新,所以會顯得有些呆板、枯燥。並且富有創意的時尚文化相對於傳統文化來說更有利於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此,人們的注意力便轉向了時尚文化,導致中國的傳統文化漸漸被冷落,漸漸被遺忘。

然而,面對商業娛樂文化的強勢來襲,人們也並非全然接愛,爲了挽救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國政府也對一些娛樂文化進行調整或限制,如面對大量的歌唱節目也相應地實行“限唱令”,鼓勵一些弘揚漢化的節目播出,如《百家講壇》、《藝術人生》、連續劇《渴望》、《人間》等,讓人們在娛樂中瞭解中華文化,這是商業娛樂文化對社會的正面回饋。

中華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維繫中華民族共同生活的一條精神紐帶,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中華文化集中了幾千年來人民的思想智慧,是領導我們抵抗外來侵略的強大精神力量。如果沒有中華文化,中華民族很快就會被外來的思想侵噬。所以,弘揚中華文化對於中國來說,是時代的要求,也是中華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保證。

娛樂文化的發展應以傳統文化爲源泉和動力,把中華文化融入娛樂文化,不要讓娛樂文化僅僅侷限於娛樂節目。如“漢字聽寫大會”,利用商業的手段,讓中華文化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可以創新中華文化,推動社會的發展,也可以讓中華文化更好的傳承下去。所以,應該讓娛樂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輔相成,共同發展,讓娛樂文化更有價值的發展,讓中華文化深深的烙印在人們心中,讓中國更富有生機活力的蓬勃發展。

在人類發展歷史上,文化是一條長河,是每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液,無形中影響著每一個人。我們的生活需要娛樂文化的調劑,我們的精神更需要傳統文化的滋養。

所以,讓娛樂文化與傳統文化齊飛吧!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11

“學習爭先雖重要,文明禮貌也要好。學習規定都遵守,見到老師要禮貌。同學之間相友愛,友誼小手牽的牢。愛護公物放心上,樹立新風我做到。”禮貌和尊老愛幼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小時候,爸爸媽媽就一直教育我要禮貌待人,尊老愛幼。現在我不僅時刻銘記父母從小教我的基本禮儀,我還會盡我所能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每一次我們坐地鐵,都會碰到老奶奶、老爺爺或者需要座位的人,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讓給他們坐。儘管有時候我也很累,也很需要座位休息一下,一聽到誇獎的聲音,我會不好意思地說:“沒關係,這是我應該做的。”那時候的累和困都會一掃而光了。有一件事情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是一個星期天的下午,我和媽媽剛上地鐵,就看見一位叔叔急急忙忙地下了車。我們在空下來的位置上坐了下去,一坐下去我就發現位子上有一個錢包。我想:一定是剛纔那位叔叔遺忘的。我和媽媽急忙站起來,那時候地鐵車門已經關閉,準備啓動了。隔着玻璃,我看見那位掉錢包的叔叔焦急地在用手示意,意思是叫我們在下一站等他。我緊緊地捏着錢包等待下一站。到站一下車,我就看見掉錢包的叔叔。我們連忙把錢包還給叔叔。叔叔感激地接過錢包連聲說:“謝謝!謝謝!”還從錢包裏掏出一佰元,說要給我買好吃的以表示酬謝,被我們委婉地拒絕了,並說道:“這本來就是應該做的。”在回來的路上,我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

我們身邊還有很多優秀的文化傳統,像即將到來的清明節,中秋節我們吃月餅,端午節吃糉子紀念屈原,過年的時候要貼對聯、放鞭炮,到親戚家拜年、吃餃子,最重要的是不管平時離得多遠,在那時候都會不遠千里的趕回來與家人團聚。還有很多的傳統文化,都已滲入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需要我們去發揚光大,去傳承。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12

我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國,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唐詩、宋詞、文房四寶、瓷器,還有很多像春節、端午、中秋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節日,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向徵和代表。書法是也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之一,我身邊有很多同學和好朋友都在學習書法,看着他們一個個字寫都得很漂亮,心裏非常羨慕,也暗下決心要練得一手好字。

暑假媽媽給我報了個書法班,走進教室,牆上到處掛滿了一幅幅書法,有的字蒼勁有力,有的字行雲流水,有的字端莊秀麗,滿屋子的墨香,彷彿置身於一個書法的世界。歐陽老師是我的書法老師,開始上課了,歐陽老師找來了毛筆和宣紙,讓我在紙上畫圈圈,我很好奇,畫圈和書法有什麼關係呢?一個上午過去了,我一個字也沒學會,這就是我的第一堂書法課。第二天,歐陽老師開始讓我畫豎線和橫線,半個小時過去了,我實在憋不住了,對歐陽老師說:“老師,我是來學書法的,爲什麼一直讓我畫這些呢?”歐陽老師微笑着說:“你之前沒有接觸過書法,讓你畫圈,畫直線,是讓你學會運筆,把毛筆控制好。”哦,原來是這樣,我明白了。

第三天,歐陽老師終於開始教我學寫字了,第一個字是寫漢字“一”,剛開始寫的時候我非常緊張,手還不停得抖,我深深的吸了一口氣,按照老師教我的要領,落筆時稍重再寫橫最後收筆,“一”字就出來,可仔細一看怎麼寫得不直呢,像一條毛毛蟲,老師說:“沒關係,慢慢練習”,於是我就繼續練,一張紙、兩張紙、三張紙……,直到第五張紙,我終於把“一”字練好了,真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雖然書法很難寫,可只要你專心、刻苦,就沒有練不好的。經過一個暑假的學習,我的書法大有進步,字比以前好看多了。

“一手好字,受益一生”,學習書法既是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也可以把字練好,還可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最重要的是,我覺得它可以磨練人的意志,通過學習書法,我懂得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要有恆心、有毅力,學習書法雖然很苦但也樂趣無窮啊!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13

在學校領導對新教師的關心和重視下,在路老師的率領下。我有幸於20xx年5月23日到5月27日參加在昆明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這次學習受益頗多,對於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次深刻的瞭解。這也是一次文化大餐,豐富了大腦的知識。現將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感受如下:

學習傳統文化,讓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更加和諧快樂,這既是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原因,又是這段時間以來我們學習傳統文化的收穫。以前,我們遇事很多時候都是根據自己當時當地的心情、情緒來處理面對的問題。如果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有一顆寬愛地心,我們會在矛盾衝突發生以前有預見性地化解矛盾,無論何時,都可以以一份“共情”的心,從對方的出發點考慮問題,理解對方,從而更有效地溝通思想,解決問題。

《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在工作中,如果我們時時如此,積極主動地工作。那麼,我們的工作該是多麼和諧愜意的一件事。因此,我們要把傳統文化學深,學透,學到我們的骨髓裏,運用到我們的工作中去。

學習傳統文化,對於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用傳統文化中蘊涵的高尚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不斷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學習傳統文化應該體會到以下幾點:學會愛社會,愛祖國和遵紀守法、學會感恩、學會禮儀爲先、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廉恥、學會替他人着想、學會與人和諧相處等等。

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越來越深入更多人們的心靈,走向大衆。帶來一個和諧的社會。走向一個美好的未來。

教師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 篇14

中國傳統文化有很多,比如剪紙、過春節、放風箏等等。

今天,我就講講春節吧。

春節是小朋友們最喜愛的節日,也是最吉祥的日子,到了那時,廣場上就會熱鬧非凡,我想知道爲什麼會這麼熱鬧,於是就查了資料,我終於明白了: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古老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我還找到了關於春節的小故事:古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它頭上長觸角,兇猛異常,每次到春節的時候,就要到村裏吃人,但是有一次來了一位老人,他說有辦法趕走“年”,然後,他利用火、響聲和紅色趕走了“年”,從那以後,每到春節,人們就會放鞭炮,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貼上對聯,“年”再也不敢來了。

春節也有很多的風俗習慣,比如:臘月二十三:祭竈,差不多家家的竈間都設有竈王爺的神位;臘月二十四:掃塵,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都統統掃出門;臘月二十五: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的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幅來年;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洗掉不好的運氣;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貼春聯、守歲、放爆竹、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祭祖。

我的老家一到春節就會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有人在舞臺上表演,也有人舞龍舞獅子等很多節目。

貼對聯是一個重要的活動,先把對聯塗上膠水,再貼在門上,左邊一個,右邊一個,上面還有一個橫批,不管是被丟棄的房子正在住着的房子都要貼上對聯,我老家的對聯幾乎都是我和爸爸貼的。

經過對春節的瞭解,我還知道好多的事情,以後我會帶來更豐富、更好玩的事情與大家分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