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W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

一整個冬天住在公寓裏,對於溫度的變化只停留於每天手機16:50的氣象信息了。當放假走出公寓時才感知冬天的凜冽,儘管我回家媽媽特別多加了爐火;儘管氣溫上升了好幾度,還是沒有學校暖和,還是冷得不敢出屋。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7篇)

抱着電腦是最好的消遣,放個枕頭在牀頭,斜靠着,把筆記本放在腿上,不僅可以隨機調整姿態,電腦釋放的熱量還可以暖着膝蓋,不用上班的日子你看多愜意。

鬥地主、看電視、玩微博、玩到都感覺無聊的時候,看陳大會講傳統文化的視頻。

一直以爲自己不偏不倚的中庸,一直以爲自己不會盲目相信也不絕對相信,一直以爲自己本善的天性沒有泯滅,一直以爲自己個性而不愚鈍……

在看了傳統文化論壇的視頻以後,我發自內心的懺悔自己曾經的淺薄。

在一個學生回家周的時候,正該我值班,有一個外地學生生病家長就過來看孩子,那是個信佛的家長。在和家長交流學生情況而後的閒談中,孩子的家長提到自己也在宣傳傳統文化,在瀋陽舉辦傳統文化論壇。

他說道:參加論壇的都相互稱呼爲“老師”。

我引用孔子《論語》的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在每個人身上都有可以學習的優點。也就是謙卑的認爲每個人都可以作爲我的老師。

家長說,我沒有文化我不太會表達。我學習傳統文化從中受益,對於孩子我並不看重孩子的成績多少,我看中的是他的品德,想讓他首先學會做人,才能做好其他的事。現在有許多人對於學習傳統文化很不理解,但是也有更多的人逐漸接受傳統文化,在瀋陽論壇時,有許多人自發的上臺懺悔自己的過錯……

我說,我這個人從不注重外在的東西,也就是不注重形式,心裏有善惡的標準就行了,就好比濟公常說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其實我的心裏在想:知錯不在於上臺懺悔,那只是個形式,很矯情的形式而已,知錯就改付諸於以後的行動纔是重要的。

看陳大會老師講“和諧拯救危機”看完我真的是受益匪淺。從新認識了懺悔的真正含義:懺悔是對以往過錯的坦誠面對。不是虛僞的藏着掖着。我不禁想起從前看過的一個故事,也從新認識到了那個故事的真正含義。

曾經有一個人,在他生前做過一件壞事:偷了別人的一隻口紅。他一直耿耿於懷這件事。當他死後去見上帝的時候,上帝問他:你是想上天堂還是去下地獄?他不加思索的說:我要上天堂。上帝說:可以,但是你必須得帶着那隻偷來的口紅。天堂里人來人往,自由而快樂,唯有他爲胸口衣袋裏露出一截的口紅而悶悶不樂。他便掏出那隻口紅偷偷地扔在角落裏,但是口紅還會回到他胸口的口袋裏,並且比以前長長了一截,致使露在口袋外面的更多,他又一次把它扔掉,口紅又一次的回到口袋裏,又比原來長長了一塊,他越是把它扔掉口紅越是長長,最後只口袋裏終於裝不下口紅,他只能把它抱在懷裏,這隻口紅如影隨行,他的身體和心理都不堪重負,他就去找到上帝,對他說,我寧可選擇下地獄。他的話說完,口紅就消失了。

看來天堂和地獄只是一念之隔,揹着包袱天堂也是地獄,坦誠面對卸掉負累地獄也是天堂。懺悔的故事與它大同小異,大庭廣衆之下的懺悔,是對自己丑惡靈魂的救贖,自己卸載的同時,還能警示來人。看來也是學習傳統文化所不可或缺的生動一課。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2

“孝”字好寫不好做

山西省翼城縣小太陽親子園 黃麗蓉

一、學習《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二、百善孝爲先。行孝是爲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效,卻不曾注重小節。而“孝和林”恰恰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念之想。有人說“久病牀前無孝子”,但是王希海老師用了26年的時間去照顧成爲植物人的爸爸,如今,又有多少人能像王希海老師這樣,又有多少能夠這樣對待自己的父母,父母爲我們付出了多少,我們又回報給他們多少,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用他們的青春呵護了我們一生的幸福。

三、愛自己的親人,愛我們周圍的人。學會去感恩每一個人。當我回去那晚,是媽媽給我開的門。我抱着媽媽說:“媽媽,辛苦了!媽媽,對不起!媽媽,謝謝你!是女兒以前不好,是女兒以前太任性了,女兒以前做過傷害你的事情,請你原諒不孝的女兒。”說到這裏,看到媽媽頭上又多了幾縷白髮,臉上又多了幾條皺紋,我的心裏是那麼的難受,我的眼淚終於忍不住地流了下來。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3

任時光匆匆流去,歲月侵染幾層煙火,我心依繾綣幾分墨香,於一盞茶的間隙,手捧一書,在光陰的罅隙撿拾幾片落紅,問一場繁華落寞後的歸宿是否是今生無法逃脫的宿命。然卻尋遍千般皆不是,微覺情深爲心困。

偶然薰得花香爲風起,時而深的智慧爲博知。若不是世間種種緣分結識於相逢的路途,就不會有共賞煙霞、同度良宵的機會。也許,昨天的我依然在探問溫煦的陽光今日打在誰的臉上;也許,今天的自己依舊在爲昨日的瑣事耿耿於懷;也許,此刻的我在鍵盤上敲打着往日的無奈和彷徨……但有一點我始終堅信,那一次受益或許不是終生的卻是深刻的。自從接觸傳統文化後,我常常思考,這一生的多數所得所習,或許在冥冥之中早已安排好了的,若不然,每一個個體普世的道理怎會有共性了?與此同時,我也發覺差異化在習得的知識的同時是必然的。學習傳統文化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具體而言與人、與自然。

爲人之道,不容小覷。人活一輩子,尋求的最終意義縱然無法摸清,卻也基本知曉爲人之道的重要性。論語裏曾說君子是爲人的一個方向標。但是世間百態千變萬化,衆生百相迥然不同。如何讓衆生心境的參差不齊修得齊頭並進,共度幸福人生了。我想那必然是修心、知性、感念、物化、行知方可驀然回首探尋人生幸福的真諦。然而在這過程中傳統文化之道無時無刻不行在心中,用在其中。

回想起自己的那次經歷,雖說奇妙,卻也生髮着幾分感恩,幾分欣喜。自從偶得傳統文化之道的洗滌,心境漸覺清淨,內心諸多喜怒哀樂也知是身心無所依傍,內景無所展望所致。故而知曉其本源,方覺剎那間心驀地清明,原來智慧均在古聖賢爲人之道的言論裏。說起爲人之道,從字體而言,是可以比擬爲兩個相投的個體相互攜手才能描繪"人"字的立。而在與人之道時,知其最重要的是爲德之心,人之倫常、人之關聯皆是人之本性所發。而這其中的各所及之道理都源於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是我們祖先長期積累的經典。學習這些道理後便覺文化的魅力是無窮的,尤其是在卷帙浩繁的書籍裏傳遞下來的傳統文化更是讓我們現代人受益匪淺。若春風拂過大地,潤澤着萬物回春的向榮,似夏荷沁帶着幾分清雅,酥醉着行人駐足流連,傳統文化的精髓何止這般的迷人和令人沉醉在其中了。想到世間萬物的和諧相處,不由得覺得爲人當因入萬物的智慧之中。當將其自己植入一片靜謐的天空下是否會陶醉着眼前的風景,是否會想那自然的和諧是如何運行的如此完美了?豁然開朗便知,在傳統文化的天道之理裏早已將任何自然之循環之道融入在其中。

常言道話不投機半句多,人不學不知道。若此刻淨出塵世,不求聞訊世間種種,我想那必是清修者尋到萬物皆空之想,萬物皆因一場繁華而落幕。而這起源於人與自然的一種自生自導的果。衆生都是修心之人方可名萬物皆有最好的歸宿,然衆生卻不得其扼要之精。故而覺傳統之精華不慎重要,故而丟棄學習的能動意識。自從學習天道之本後,我時常省內而看外。塵世非渡空境,而知世道之理,萬物運行之本,非爲道呼所名,而曉其義。人與自然萬物若行之合一,當會皆大歡喜。如果我們一味的索取,甚至在基本的規律面前不合乎自然的法,那後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學習傳統文化的最大受惠的是人和萬物的共生體,而不是人本身孤立的個體。順乎自然之道,我發覺認識是在失去時變的寶貴。如我們真的在抓住時就明理之源,自然會在發生前僅僅握住,那時就已然與不和規律的線相交,也漸漸更加和諧自然。至於人與萬物皆因一場相遇而關聯,何苦破壞彼此對於個體本有的認識。我想自然的事物本身不再重要,若不然,驚訝怎會出於不自然的感覺了。人與自然,難分離,人與萬物皆由自然道法運行。素來平添幾度離合,不因四季的更替,不因人的改變,這既是自然,也是人與自然可以共存的最基本的法。

恰逢春雨潤無聲,一場雨落添新顏。沉寂許久方可知,有些相逢是緣。來到學校的時日,一直對傳統的文化存於心,卻不想那久之未曾滋潤的心,適逢甘露降入心底。那份小小的感動是有的,那份戰戰兢兢的心情是迫切的。學校的幾次學習使我原本的初心有了種新的迴歸。回想當時國中的日子,那時的感覺意猶未盡。現今雖然少有觸及,卻也明這些道理對人生的影響是毋庸置疑的。

輕輕地我走了,如我輕輕地來,我揮一揮那手,卻帶不走那份感動。如果說一次遠行意味着下一次新的征程的結束,我願將那份心底最虔誠的感動影響着更多的人,將心底最美的風景分享給和我下一次一路同行的人。前方之行,無所顧及。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路,我看到了志同道合的人,這一路不說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的落寞。這一路有你們,這一次不說道別。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原來一切都是如春花般絢爛,似夏荷般淡雅,猶秋葉般靜美,當雪梅般凌然。心在遠方,路在腳下。未來的路還很漫長,這一路走來我們感恩老師的辛勤付出,更覺得學弟學妹們——你們的努力更加讓基地得到更多人的認同,受到更多人的感動,影響到更多的人。"行百里者半九十",繼續前行,繼續帶着學習傳統文化的理念去踐行,去影響更多的來者。

風輕輕掠過我的耳畔,我打開掩合的書,慢條斯理地行動起來。那一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彷佛在我心裏來回的傳遞一個信念,那就是:"終於等到你,還好沒放棄。"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4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就提出了學習是件快樂的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通過學習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傳統文化凝聚了中華五千年來所有中國人的智慧,我們的祖輩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學習機會,我們有什麼理由不把傳統文化學好?我們不僅要學習傳統文化,也要把它運用到現實當中,與時代結合,讓五千年來祖輩的智慧在現代生活中熠熠生輝!

儒家要我們首先修身養性,然後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 悟道、求道、體道、行道,無爲而無不爲;佛教導我們:利己、利人,功德圓滿。

這三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先要求我們自己明明德,擺脫了身心痛苦,悟了,獲得了大的智慧,然後再去做事,幫助他人,影響他人,造福社會。

宋朝朱熹曾曰:"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即五倫。它告訴我們思維的方法: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待人接物的原則:言忠信,行篤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學習的最根本就是培養每個人德行,具體來講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一、孝:百善孝爲先。"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我們是從父母那裏獲得生命,我們應該知恩感恩。一個人能知恩感恩,孝心才得以萌生。身爲子女理應將奉養父母的責任扛在肩上,時時想着父母、孝順父母,不僅養父母之身,還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和父母之智慧,這樣才能真正讓父母身心更快樂,生活更美滿。

二、悌:一個"心"字,跟一個弟弟的"弟",心在弟旁,表示哥哥對弟弟妹妹的關心;心中有弟,就是兄弟間彼此誠心友愛。《弟子規》中"首孝弟"就說明了孝敬長輩、兄妹友愛是教育學習的重點。在家知道孝敬父母,在外面才知道尊敬老師、尊敬領導;在家懂得友愛兄弟,在外面才知道關心朋友、團結同事。在家裏把孝道行好了,在社會上才能更好地接人待物。

三、忠:古人云: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纔可以化人。而盡忠者,必能發揮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幹,因爲公生明,偏則暗;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忠於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四、信:是指做人誠實不欺騙別人,我們與人交往要有誠信。民無信不立,與他人交往,絕不食言,不妄語,不輕諾,言既出,事必行。

五、禮:是由一定社會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禮儀。所以我們每一個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應學會禮儀,以禮待人。即潔身自愛,知節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亂,端正心思,以德治事。

六、義: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具有正義感。在社會活動中言行舉止合乎正義和公益,不起盜心,不佔便宜,不偏不倚,俯仰無愧。

七、廉:是指人的品行正,不貪腐,廉潔自律。我們做事情應當潔身自愛、廉潔奉公,樹立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思想上以清廉爲樂。

八、恥:是說做人應懂得知恥、要有羞愧感。子曰:"知恥近乎勇",一個民族的強盛,往往崛起於這個民族自知所遭受的恥辱,繼而才能勃發圖強之力。

最後,讓我們一起爲中華傳統文化這顆長壽樹澆澆水、施施肥吧!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5

通過我院開課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被中國傳統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着,但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文化。因爲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哈韓、哈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我們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歷史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

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的身上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現代人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

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

有段時間,我學習了關於《孝經》的知識,父母在最初的時候給予了我們生命,然後他們花了很多時間教我們用勺子和筷子吃東西,教我們穿衣服、綁鞋帶、扣扣子,教我們洗臉,等教我們學會了所有東西時候,我們首先回報給他們的是頑皮和頂嘴,我們忘記了父母將你我捧在手心,含在嘴裏那些日子,我們忘記了父母是怎樣把畢生的心血一點一點的傳輸給我們。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

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纔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6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孝"是儒學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之一。孔孟時期,出現了闡發儒家孝道觀的經典著作《孝經》。歷代儒學之士都大力宣揚"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來爲自己的統治服務;這二者的合力在民間的影響就是《二十四孝》的產生和流傳。邯鄲學院聽了"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構建和諧邯鄲"的講座之孝道後,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孝"是一棵從人的心靈深處生長出來的道德之樹的根,根正才能大樹茁壯,根深才能枝葉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飄香。沒有這個根,學什麼都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益,禽獸不如了,所學所做只能是欺世盜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這個根、這個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髮地,一旦觸動,便如閃電一般照亮那個地方,最能"搖其心、動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說最能幫助人迴歸本性,迴歸人性,恢復本善。孝是衆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江x 民提出的以德治國方針,胡爺爺提出的建設和諧社會,實則都包涵了中華傳統的孝道。

孝關乎着人們的精神生活,它讓人的內心充滿溫暖,並把人提升到一個莊嚴和神聖的境界。"百善孝爲先"的古訓早已成爲我們生活中的準則。

今天,孝敬父母不僅要養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這是行孝的三個含義。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爲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在兩千五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這個在孝行裏面排在最後的層次上,認爲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我們時代的不幸,也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養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讓父母爲你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皮膚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所以今天我們學習《孝經》也好,《論語》也好,《弟子規》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裏的"孝"轉化爲現代"孝"的智慧,與時俱進,融入到現代生活中,煥發出人性的光輝,把孝化的習俗作爲時尚,上升爲信仰。孝心不能等,從現在開始;孝心不用說,從做開始。以孝爲本,以孝爲榮,以孝爲樂。跟風就跟行孝風,追星就追賢孝星,成就我們的孝道人生。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7

《弟子規》讓我學會感恩

山西省翼城縣武池完小 譚君君

對一個人而言,應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感恩父母對很多人來說,感觸最深切。“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需越早越好。因爲在這個世上,父母是最無私愛我們的。我們應感恩老師,因爲老師打開我們智慧的大門,讓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在我們的成長曆程中,濃濃的師愛一直伴隨左右。

要感恩國家。北宋范仲淹曾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明清思想家顧炎宗也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對國家、社會有責任心的人,纔會用一顆感恩的心去面對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所以我們的心靈深處都應充溢着對國家沉甸甸的責任感。

要感恩所有的人。時常懷着感恩之心,念念想着別人的恩德,人才不會那麼自私,不會有那麼多的不滿和怨言,人才會活得開心,社會纔會和諧,我們生存需要工作,生存需要付出,工作給予了我們生存的物質條件,工作還爲我們提供了展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工作意味着責任,感恩讓我們擔負起責任。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8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後,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着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裏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

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回來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爲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爲;

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

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學習傳統文化不是就學一堂課、就看一本書後就回去激動幾天以後就淡忘了,必須持續學習並從小事做起,找到在生活中踐行傳統文化的切入點,才能持之以恆,不斷進步。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9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先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

8月份,帶着一顆要真誠修身的心,走進了傳統文化推廣協會,似乎要在這裏尋求安慰似的,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這條路上,失敗的一塌糊塗,四十多年了,始終要找一個突破口,洗滌自己的心靈。從生活到工作,始終不是自己滿意的狀態,怎樣改變現狀,讓自己可以活得輕鬆、活得幸福。萬千世界中,萬千種生活,哪一種適合哪類人,冥冥之中似乎早有定數。

埋頭讀《大學》、《中庸》、《孝經》、《論語》初步有了瞭解,儒家思想是何等的讓人敬佩,每一句話,反求諸己時的淚目,切膚之痛的反觀生活點滴,感嘆、再感嘆!完美人格的雛形孔子早已定論,現在的我們只是摒棄被污濁的心靈,以修身爲本的理念重活一次,直至終老,不留遺憾。

信仰——真正瞭解了其內涵,標杆——真正瞭解了其風向。內心篤定外表祥和,也許是修身最高境界,精緻、幹練衣着得體、妝容乾淨,活出女人不一樣的生活。多讀書,氣自華,修煉成淡淡的女人,用優美的詩詞讚美身邊一切美好。做好媽媽、好妻子是我努力的方向,女性要柔美,要肯就下,似水一樣緩流,遇剛則繞。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學習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事必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把聖人教悔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敬仰,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學習傳統的優良的東西,漸漸被大家覺得稀奇了。這是爲什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爲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裏,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爲社會爲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羣體中,置身與我們大社會,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

我想一個人如果懂得了這些,那麼心胸會開闊很多。文化是一個太深厚的主題,我無力探討什麼。但是以一個虛心學習者的身份,我覺得,將自己放在一個歷史長河中,或是說站在一個歷史的角度,我們身後那麼博大的文化,我們個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人生無喜亦無悲,無慾亦無求,那將是怎樣的一個境界呢?

因爲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儒家學問裏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纔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纔有資格談能力。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信息化爲知識最終成爲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裏漸漸有了一個較爲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專心的去學習一些傳統文化,讓曠久的時間靜默的歷史浩瀚無聲的文化來安靜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不敢說自己是個有智之人,但至少在學習了中國傳統文化後,我知道一個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我要尋找我的快樂的精神家園。只要肯於學習,勤思考,相信,總有一天可以達到我想要的的境界。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我正式接觸佛教是從聽陳大惠老師的中華傳統文化論壇開始的,陳老師的第一講便是趨吉避凶——重新認識傳統文化,他讓我從新認識到了道德,認識了人生規律,陳老師講到道是什麼?其實很簡單,道就是自然萬物運行的規律,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這個叫道,比如說早上太陽在東邊升起,晚上一定落下;蘋果一定要秋天結果。這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規律,這個就叫道。什麼是德呢?按照自然規律,按照自然的秩序,去生活、去工作、去待人接物,這就叫德。現在有人說傳統文化是糟粕,要打倒它,這是一種誤會。還有人說這個太高深了,我跟各位講,一點不高深。秋天結蘋果,您覺得這個蘋果高深嗎,一點不高深。蘋果樹結果、老母雞生蛋,這有什麼高深的。自然大道,這個道,最樸實,最生活。您手摸到、眼看到、耳聽到的一切都是道,都是傳統文化。它一點都不神奇,一點都不奧妙,非常通俗易懂,問題是現在沒有人講。農民春天播種,秋天收穫,所作所爲是符合自然規律的,他就叫有德。這個德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按照自然規律生活,不要破壞自然規律。

今天我們的人變得很浮躁,變得很功利,我們已經失去了人的純樸的本質。這是個快節奏的社會,這是個強者的社會,因爲什麼都需要競爭,社會需要強者。然而很多人活的不快樂,不論是有錢的,沒錢的,有名的,無名的,都活的痛苦。

後來我初讀了了凡四訓,看到了了凡先生的人生改造過程,了凡在沒有遇到雲谷禪師之前光是知命認命,聽憑命運的安排,那是消極而被動的。後來雲谷禪師對了凡說人的命運是可以被改變的,而在後期了凡根據立命之學自強不息地改造命運,則是積極而有益的。他教導子孫後人以正確的處世做人之道,照此實踐,也既是自利利他之道。

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改變了原本被算定的命運,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怨天憂人不滿上天的不公平,卻不知道有些東西是命中沒有的是求也求不來的,有些東西是命中有的遲早會得到的。了凡先生沒有去怨天憂人,通過努力得到名利財富,那是遲早的事,如果我們沒有德行是不能獲得相匹配的東西的,因爲那是德不配位。

佛學其實是博大景深的一門學問,科學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而佛學開導人對世界的認知,讓人知道富貴榮華只是過眼雲煙,開心是暫時的,痛苦也是暫時的,我們不能時時快樂開心,我們不可能永遠悲傷痛苦,一切都將過去。然後佛學教導人在思想上改變,教導人樂觀,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不論是富貴還是貧苦都是暫時的,世事無常,我們不可能知道明天將會發生什麼。佛學告訴我們不因爲快樂而興奮不已,也不要因爲痛苦而悲傷,因爲這是暫時的,遇到困難時要想這是暫時的,富貴時也要想這也是暫時的。佛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過錯,不要迷戀一時的快樂,不要遇到挫折就沮喪,我們要知道我們從來到世間開始就註定一切都是會離我們遠去的。

我們只有捨得放下才會得到,捨得放下富貴德到智慧,捨得放下仇恨就會得到快樂,舍便是得,不捨便不得。w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剛剛學完中國傳統文化,內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才真正感受到自己活的有多狹窄,多麼的不在到由衷的感恩學校,領導給我認識自我的機會,改變自我的機會,讓我真正的找回自己那顆丟失已久的初心。總之這一次學習讓我收穫頗多。

是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教師文化素養提升上學習了孔子與論語漢字與中國文化詩的美感特質和詩麗萍少,書法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古典小說的審美特徵,紅樓夢與中華文化,冰心與中國現代文化,中國民俗文化,魯迅與中國現代文化,北京古建築與中國建築文化等等的內容。中國傳統文化承載着數千年千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一個民族要強大,首先文化要強大,我們沒有理由不學習,它不傳承它,不發揚它,特別是作爲一名教師,深知自己的責任重大,但對於我們農村教師來說自身素質不太夠文化底蘊不深厚,所以給學生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知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經過這一次的學習,豐富了我的中國傳統文化,我將把我學到的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到我的教學當中。

可是要把我學到的傳統文化知識運用到我的教學中,我又產生了一定的困惑,我該怎樣運用到我的教學當中呢,還好,培訓又給我們提供了傳統文化課程的創設,關了四大發明的貢獻,我們的節日中秋節,傳統節日文化載體,精神家園孕育中華文明,圓明園在哭泣,生活中的禮儀,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京劇欣賞入門等等的特例,讓我發現,原來我們的傳統文化知識竟然和我們的教學息息相關,這讓我也在自己以後的教學中有一定的底氣。中國傳統文化,把這民族的瑰寶傳承發揚下去。

當然通過這一次的學習,也讓我真正的瞭解到自己走上教師這個崗位是多麼的榮幸,教師這個職位是多麼的神聖,要想成爲吃吃點飯,必須要先成爲一個好人,對於怎樣成爲一名優秀的教師呢,我有以下幾點感悟,一教師必須是道德修養的人,需修養身心,讓自己具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二教學生先教會學生如何做人,讓學生有一顆感恩的心,讓學生知道學習的真正意義,3點燃學生的學習興趣,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是增強教師業務素質努力成爲教師成長中源源不斷的泉水不斷滿足孩子的求知慾努力把傳統文化持之以恆的滲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時刻警惕自己踏踏實實做人,認認真真做事。

總之在這一次的學習中,讓我想起了自己以前在學校學習的時候。我再一次體驗了當學生的感覺,這一次傳統化學習讓我發現了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不足,那麼現在這一刻開始,我將把我的不足改正,發揚我的優點,讓這個社會更和諧,讓我和學生享受真正的幸福人生。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3

在我縣舉辦的國小骨幹教師培訓班中,我們有幸聽到雲南大學“名嘴”金子強教授的題爲《傳統文化與人格修養》專題講座,我受益匪淺。

金教授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卓越的傳統——兼容幷包說起,講述了中國北方齊魯文化、南方荊楚文化和西部秦文化的主要內涵,概述了儒、道、墨、法、醫等諸子各家和佛教的主要觀點,並指出了他們對於今天的啓示,以及傳統文化中君子應具備的品質。金教授提出,要成爲優秀的人,應具備“善良、勇氣、智慧、美麗”四個基本原則。

講座中,金教授古今貫通、廣徵博引、幽默風趣,爲到場師生奉上了一頓充實的精神大餐,贏得了師生的好評。

什麼是中國傳統文化?就是古聖先賢的教育,是老祖宗告訴我們後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教導我們子孫後代做人做事的道理。它含慨了三大內容,儒、釋、道。

儒家的教育是以孔子、孟子爲代表,道家的教育是以老子、莊子爲代表,釋家的教育就是以釋迦牟尼爲代表,我們稱之爲佛教。

儒家教育以《三字經》、《弟子規》爲教育基礎,是以自制爲核心。道家教育以《道德經》、《太上感應篇》爲教育基礎,是以自省、因果教育爲核心。佛家是以《修十善業道經》、《沙彌律》爲修學基礎,以戒、定、慧爲修學核心。

何爲人生:人生就是人們的生活。何爲宇宙:宇宙就是人們生活的環境,它包含五大內容:倫理、道德、因果、哲學、科學。

什麼是倫理:就是人類關係的自然法則。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它是處於道德最底線的性、姓、信的關係。我們中國人把隨順自然落實在人事上,就是倫理五大道: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當然這其中還包括: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萬物衆生的關係(人與萬物衆生的關係還包括:人與動物、人與植物、人與礦物的關係)。

以前,我只是讀弟子規,讀論語,覺得很好,針對自己只要嚴格要求,孝敬父母、公婆。兄弟姐妹和睦相處,覺的做的就很好了。通過這次縣教育局舉辦國小骨幹教師培訓的學習,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一個新的認識。過去我一直認爲文化是一種飄渺虛無的東西離我們很遠,通過學習我瞭解到文化其實就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活創造形成的產物。是指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小到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行爲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今天,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們怎能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呢?因爲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地有新的元素融入到我們生活中,如今許多的年輕人爲了追求時尚、追求特立獨行,在人生進程中已迷失了自己。崇尚歐美、韓、日已經成爲了一種風尚,現在有些年輕人能夠流利講出國外的服飾,以及飲食文化,能夠講一口流利的外語,卻對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甚至不能流利的朗誦一篇孝經。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給後代留下了無窮無盡的精神財富,傳統文化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血脈,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脊樑。沒有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我們會變得野蠻、愚昧,缺少了對傳統的瞭解和認識,我們將變得淺薄、無知。但是在現代中國人隨着一代一代更替,這種傳統精神的影子越來越模糊了。提起傳統文化,成長於文化斷層期的80後、90後、大多數沒有什麼清晰的概念。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培養文化氣質,開拓我們的人生境界,並能啓悟生命的智能,發揮理性的功能。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反映了中國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會中的一些高尚品質,是應該得到繼承的。我們生長在華夏文明的中國,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着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當今社會面臨着危機,只有傳統文化纔是立於不敗的民族基石,現在我們仍有必要系統地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

在學習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關於八德中“孝”的學習,百善孝爲先。傳統文化教育引導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禮貌待人、如何爲人處事。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老師、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孝道的傳承是家庭和諧的關鍵,是社會能夠長治久安的根本。因爲,如果兒女不孝順父母,家庭就不可能和諧,社會的“細胞”家庭出了問題,社會這個大家庭怎麼可能和諧。自古以來中國老祖宗就認爲“百善孝爲先”。烏鴉尚且會“反哺”,羊羔也會“跪乳”,動物都知道報答和感恩父母。更何況是身爲萬物之靈的人呢?所以,人如果丟失了“孝道”,就會忘本,會忘記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父母給予的,沒有父母的養育,今天的所有都是不可能有的。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纔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所以我很慶幸能在這個時候學習到傳統文化,讓我學會了感恩。我們需要學習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纔會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纔會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做出有利的貢獻,才能是個有精神有信仰的有靈魂的人……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4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來說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聽了專家們的真誠講座後,在座的老師都留下了感動的眼淚。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着無窮的智慧,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們更加堅定一顆對父母的孝心,對師長,對朋友的恭敬之心。聽完講座,我的心裏是沉甸甸的感覺,心靈得到了深深的淨化。對照弟子規,自己身上太多的缺點,很多都沒做到過,沒有想到過。回來後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反思自己的過錯。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爲人所熟知,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着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纔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我想起了曾經有人說過這樣的話: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爲;

播下行爲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來,我真的很幸運,有幸學到傳統文化。曾經的有恃無恐、狂妄等等阻礙人生路上的絆腳石。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萬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責任。

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達心胸纔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對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塵世的浮華與虛無,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要傳承,要發揚;但它更需要我們去學習,去實踐,去體悟。我們要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我們的工作、生活中去;以傳統文化規範自己的言談舉止,用傳統文化寬撫我們的內心,讓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的和諧。只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

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爲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爲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我認爲,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中國之所以成爲世界上一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爲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爲支柱,這種文化一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曆程。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爲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更進一步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爲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以身作則,努力踐行。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爲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身爲一名老師在工作中一是要以身作則,身體力行,嚴格要求自己,爲學校的發展和學生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徵、倫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響。其積極的層面都爲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爲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當今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緊密關係。而社會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又都以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爲基礎、爲依據,並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爲目標、爲歸宿。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要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爲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爲、嚴已寬人、先人後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爲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着時代的變化在不斷髮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爲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爲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並以此來教育、薰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爲人師表”。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恆的人文關懷。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可以用不斷髮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結合時代特徵,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鞏固德育成果,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美德教育的部分內容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同時,發動家長,通過他們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目的是繼承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規範,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充分發掘傳統美德這一德育資源,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於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美德爲當代教育服務。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追求“和爲貴”、“家和萬事興”,倡導好善樂施、扶危濟困,把人的生命和尊嚴,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爲爲人處事的基本準則。越是危難之際,這些傳統越是得到發揚。如九八抗洪時,抗非典時;今年初南方冰雪災難,四川5•12特大地震災難面前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及時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這些傳統美德以成爲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築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青少年學生的人格修養有着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掌握着先進的知識文化,是未來的主人,應當加強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學習,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傳統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在社會發展過程中,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政治的變化,傳統文化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對社會和人的發展起積極作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有發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克服傳統文化的消極作用,才能興旺發達;每個人只有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影響,才能使自己全面發展,才能創造新生活。傳統文化是財富,他架起了我們前進的階梯,維繫着我們的社會秩序,增強了我們的民族認同感,爲我們的精神提供了棲息之所。所以對待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爲中用,這就是我學習傳統文化後的心得體會。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5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當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推廣正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涌,越來越受到海內外關注。

黨的xx大以來,習總書記提出並深刻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國夢的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民族復興的前提必是文化的復興。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當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推廣正在世界各地風起雲涌,越來越受到海內外關注。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作爲一名黨員領導幹部,就要在羣衆路線教育實踐中,積極踐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一名重品行、有道德的新時代黨員幹部。

一是常懷敬畏之心。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人要敬畏什麼呢?孔子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正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生在世,總是應該要有所敬畏的。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會變得肆無忌憚、爲所欲爲,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甚至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只有常懷敬畏之心,才能在讚揚聲中保持清醒,在利益面前保持本色,做到一塵不染。只有常懷敬畏之心,纔會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憂,纔不敢有忘乎所以之舉;才能依法用權、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纔能有所作爲、有所造化、有所成就;才能像陳毅元帥所說的那樣,不敢伸手,伸手必被抓。

二是常懷感恩之心。“感恩”,就是感謝“天地君親師”。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沒有天地,就沒有生物,自然也就沒有人。這是教育人類要仁愛、互愛,互助、互存、共生。我想,現在這樣講不過時,將來這樣講也不過時。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知恩圖報、有恩必報,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對黨員領導幹部來說,只有把組織的培養之恩、人民的哺育之恩、社會的關愛之恩、家人的呵護之恩牢記心間,纔不會對工作敷衍,對羣衆麻木,對家人冷漠,纔會振奮精神、開拓進取。所以必須學會感恩,做到爲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其位、謀其事,努力做好本職工作。

三是常懷包容之心。心胸寬廣,虛懷若谷,這是一個領導幹部的基本境界。要能容人,容人之過,容人之短,容人之長,容人超越自己,能夠做到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要能容事,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有海納百川的氣度,有壁立千仞的心境。要能容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情移,不以權貴,面對名利榮譽,不患得患失;面對官位權位,不喜形於色,不悲觀失望;面對大局,甘於奉獻和付出。要能容言,“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必須始終保持一種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言者無罪、聞者足戒、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博大胸懷,廣納羣言,廣求良策。

四是常懷律己之心。當官就得有當官的“品德”,只重“官品”而輕“官德”,就會追逐“官品”不擇手段,拋棄“官德”恬不知恥。《老子》雲:“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黨員幹部要銘記經典教誨,認真加強自身修養,首先做到“合格”,進而才能向更高目標邁進。要養黨性宗旨。始終堅持共產黨人信仰,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把對黨和國家、對人民利益的忠誠與守護、對共產主義事業的求索與奉獻作爲人生價值。要養思想道德。自覺模範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爲全社會作出榜樣。要養爲政之德。注重從細節做起,從小事抓起,堅持把“人民羣衆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爲衡量自己功過得失的標準,自覺做到知方圓、明尺度、守規矩。注重完善和提升自己,做到講政治以養大氣、多讀書以養才氣、淡名利以養正氣、敢負責以養浩氣、不媚俗以養骨氣,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做事。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6

以儒家思想爲主體的傳統文化,有着豐富的內涵,是人類的寶貴財富。幾千年來,她養育了中華民族無數優秀子女,爲實現偉大的理想而獻身;爲民族的生存而拋頭顱、灑熱血;爲捍衛真理而捨得一身剮;可謂:“公而忘其私,國而忘其家”。

傳統文化裏,在儒家先賢看來:“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爲之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其操守;“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其養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志向;“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其理想。千百年來,這些都無疑成爲仁人志士的終生追求。因而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爲了完成使命,蘇武牧羊北海,孤存荒原;楊儒以命護國,身死異域;爲了正義,董宣敢於逆抗王命,強項不屈;張釋之依法保民,不從皇威;爲了社稷,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林則徐虎門銷煙,名垂青史;爲了華夏文化存續,司馬遷忍辱負重,留下千古絕唱;王國維赴死昆明湖,撼動儒林。如此等等,難以盡述。傳統文化所飽含的道德理念、獻身精神、民族情懷養育着代代子孫,堅如磐石地根植於中華大地的土壤內,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後裔的血液裏,民族永存,文化永存。其奧祕,正如宋代大儒張橫渠所言:“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聖賢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傳統文化的發展並非是溫室花朵,風輕日暖,而是屢遭厄難,浴火重生。尤其在近現代歷史洗禮,社會轉型的變遷中,與時俱進,歷久日新。

中國共產黨人首先是中國人,自誕生之日起,也同樣沐浴在傳統文化的教誨中,因而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承人。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陳獨秀的“從研究室出來就到監獄,從監獄出來就到研究室”;周恩來的“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夏明翰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葉挺的“我願這地下火衝騰,把我和這活棺材一起燒掉,我要在烈火中得到永生!”。這些共產黨人的偉大形象將永駐史冊。今天,作爲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人,正如總書記所說,你只有把人民當親人,人民纔會把你當親人。要始終做到“情爲民所繫,權爲民所用,利爲民所謀”。歷史傳承,薪火不息!

繼承傳統,涵養文化;學習歷史,增強修養,是一個共產黨人自我完善的課題,是時代賦予的任務,是建立一個學習型政黨所自覺發達的必須!

學習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 篇17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對我們提高道德修養很有幫助和啓發。我們一定要抽時間認真學習,認真體會,還要注重聯繫實際,學以致用,做到學習傳統文化,提高道德修養。

一、有愛心、講正義、有骨氣,不斷提高道德品質修養

儒家強調“仁、義、禮、智、信”,具備了這五個方面修養的人,就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作爲一個社會人,對世間萬物要有仁愛之心,對工作、對同事、對家庭、對社會、對羣衆要充滿仁愛之心。俗話說,仁者無敵,黃金有價,情義無價,對社會有愛心、對羣衆有感情的人肯定是受羣衆歡迎的人,受羣衆歡迎的人肯定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爲人處世除了仁愛之心,還要講道義、正義、骨氣,更要講民族大義。一個人若能講求正義、主持公道、做事公正、作風優良,那麼何愁沒有朋友,何愁事業不成呢?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這樣:一個不講道義、沒有正義、缺乏骨氣的民族可怕的,也是長久不了的。全面深化改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我們講正義、講骨氣、講民族大義,提高道德品質修養。

二、心繫羣衆、報效國家、遵守法紀,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在其位,謀其政。對於黨員領導幹部來講,身在其位,就要爲國所想,爲民所繫,報效國家,執政爲民,做出一番有益於社會的事業。黨員領導幹部只有樹立遠大的理想,纔會保持清醒的頭腦,纔會身懷正氣、兩袖清風;只有把事業放在第一位,纔會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利,做到一心爲公、一心爲黨、一心爲民;只有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纔會“自重、自省、自警、自勵”,纔會舍小家顧大家,棄貪慾謀發展,纔會做到“公正、公開、公平、公道”。所以我們對羣衆、對黨紀國法要懷有敬畏之心,要把羣衆放在心中位置,想方設法增進人民福祉,胸懷國家,心繫大衆,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

三、遵循規律、着眼發展、踏實做事,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規律是事物間內在的必然聯繫,它決定着事物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抓住規律,遵循規律,工作就會水到渠成,爲人就會收放自如,處事就會遊刃有餘,人就會成熟自信。現代社會,黨員領導幹部在工作中要以發展的觀點指導自己,打破習慣思維,拋棄主觀偏見,客觀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做到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避免急躁冒進。只有如此,纔會放眼長遠,做事有預見性,我們的事業纔會循序漸進、穩步提高。

四、與時俱進、明白事理、取長補短,不斷加強自身學習。

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我們所面對的人和事千變萬化,爲此,學習就成了每一個人的必修課。尤其是黨員領導幹部,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明白事理,才能增長才幹、提高素質、實現大智、成就自我。構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單位,只有不斷學習,纔會始終保持競爭的動力和創新的活力。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敢於直面工作中的困難,敢於正視出現的新矛盾,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頭腦、指導實踐,用新觀念、新思維、新標準來分析形勢、研究問題、解決矛盾,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事物、處理問題。只有這樣,我們的事業纔會蒸蒸日上,我們的覺悟纔會越來越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