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精選2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71W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

說起盧永根想必很多人都印象深刻作爲__年感動中國大人人物之一他的事蹟也是衆說周知的,1930年12月2日生於香港,廣東花都人。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 中科院院士、作物遺傳學家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精選25篇)

一名老科學家,用無言的行動詮釋了人生的意義。

罹患重症的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前校長盧永根,將畢生積蓄880多萬元無償捐獻給教育事業。

因患重病,87歲的盧永根自覺時日無多,與夫人徐雪賓商量,決定捐出所有積蓄。

3月的一天,盧永根在夫人攙扶下來到銀行,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因每筆轉賬都需輸密碼、簽名,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

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盧永根家裏的擺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破舊的木沙發、老式電視;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帳子用的竹竿,一頭綁着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幾張還在使用的椅子,用鐵絲綁了又綁。

去過他家的人,都會產生一種印象:家徒四壁。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爲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可以說“他爲科研奉獻了一切。”

今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其夫人徐雪賓教授的善舉,刷爆了華農人的朋友圈。華農的學子和校友們紛紛留言,或回憶在校園裏與盧院士的接觸,或表達自己的感恩之情。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

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座談會今天在北京召開。會上,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白春禮向全體新當選院士發出了向中科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盧永根學習的倡議。

白春禮呼籲,院士們要學習盧永根忠貞愛黨、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學習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的優秀品德,學習他甘爲人梯、提攜後學的大家風範。院士們要把學習盧永根先進事蹟和精神品格,同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對黨忠誠、爲民造福作爲根本的政治擔當,爭做新時代的明德楷模,不辜負黨、國家和人民賦予院士的崇高榮譽。

同時,爲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範作用,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於當日發出倡議書,倡議廣大院士向盧永根學習,堅定理想信念,至誠愛國奉獻,無私教書育人,積極爲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建功立業。

倡議書提到,盧永根熱愛祖國,信仰堅定,品格崇高,他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爲祖國的科技教育事業無私奉獻,是中科院院士愛國報國的先進代表,是教育工作者教書育人的模範,也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楷模。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盧永根出生於香港,1949年在高中時期就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的學習和革命經歷,讓盧永根不斷成長爲一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改革開放後,盧永根時時踐行着一名老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近年來,他因年事已高又身患重病長期住院,無法正常參加支部活動,在他的主動要求下成立了“盧永根院士病房臨時黨支部”,每月定期在醫院開展組織生活,及時瞭解掌握黨和國家重要方針政策,按照要求學習黨的文件與材料,保持與黨組織的密切聯繫。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獻身科教,勇於創新。盧永根在擔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期間,始終把黨的教育事業和師生利益放在首位。他頂住壓力,破格晉升優秀的中青年科研人員,打開了華南農業大學人才培養的新格局,爲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在科研方面,盧永根在1978年完成《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一書,成爲我國水稻育種工作者最重要的參考書,同時也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盧永根勇於創新,他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認爲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倡議書指出,要學習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生活中,盧永根發揚共產黨員樸素節儉的優良作風,辦公室設施簡單,家裏陳設簡樸。與生活中近乎苛刻的節約形成鮮明對比,盧永根捐資助教卻毫無保留。__年3月,他撐着孱弱病軀和夫人徐雪賓將畢生積蓄880餘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滿室皆舊物,布衣好耕讀。積蓄八百萬,捐贈不遲疑。”這是盧永根艱苦樸素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3

年8月12日凌晨4時41分,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盧永根89年生命歷程永遠定格的時刻。作爲作物遺傳學家,他保存了華南地區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作爲華農老校長,破格晉升“華農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作爲一個身上仍留有傳統風骨印跡的知識分子,他在臨別之際捐出880餘萬元畢生積蓄......斯人已逝,風範長存。

盧永根出生的上世紀30年代,正是中華民族飽受戰亂苦難的時期。1941年,香港淪陷,他被父親送回鄉下避難,也因此對侵華日軍之殘暴、紛亂戰火之無情,有了最直觀的認識,也爲他日後的革命之路埋下了伏筆。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後,在黨組織安排下就讀嶺南大學的盧永根,成爲華南農學院的首屆學生。正是在這裏,他遇到了自己學術上和人生中的重要導師,華南農學院首任院長丁穎。

1956年,時年68歲的丁穎在盧永根的鼓勵支持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而盧永根也始終傳承着丁穎的學術思想,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生了重要作用,還培育了30多個水稻新品種,累積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爲我國農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是盧永根的座右銘之一。改革開放後,盧永根到美國探望病重的母親,以公派訪問學者身份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留學。在美期間,美國的親人極力說服他留下來,但被他堅決地拒絕了。面對家人的百思不解,“因爲我是中國人,祖國需要我!”是盧永根唯一的回答。

1983年起,盧永根開始擔任華南農學院院長、華南農業大學校長,一干就是12年。上任之初,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他談到自己的黨員、校長、教授三個角色關係時表示,要堅持“先黨員,後校長;先校長,後教授”的原則。

盧永根:傾其所有的“布衣院士”

藉助國外學習的知識和經驗,盧永根大刀闊斧改革,推動了華農的跨越式發展。“擔任校長期間,盧老頂住壓力,破格晉升‘華南八大金剛’,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華農原校辦主任盧吉祥回憶道。

1987年,華農的人事改革成爲全國關注焦點:破格晉升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其中5人更是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爲副教授,以人才斷層困局,破除論資排輩風氣。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廣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溫思美、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抗擊非典和禽流感戰役中的科研英雄辛朝安、華農原校長駱世明……如今,這些當年破格晉升的青年才俊,早已在各自領域耕耘出一片天地。

“回顧50多年的科教生涯,我有幾點體會:要把教學科研工作看作一種事業;教師和科學工作者的魅力在於人格力量;教師和科學工作者也要講政治;要淡泊名利;要不斷努力學習。”在本報20__年10月30日刊發的署名文章中,盧永根寫道。

__年3月,87歲的盧永根和夫人徐雪賓將十多個存摺內的畢生積蓄一筆又一筆地轉入華農教育發展基金會賬戶。算上每筆轉賬輸入密碼、簽名的時間,前後足足花了一個半小時。而當時的盧永根,已是一名尚在住院治療的癌症患者。

880萬9446元,當看到盧永根顫顫巍巍地掏出用牛皮紙包裹着的一疊存摺時,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大勝熱淚盈眶。這是華農建校以來,收到的最大一筆個人捐款。“獻身科教業,桃李競芬芳。嚴謹爲治學,潛心研稻香。平生唯節儉,一世恨鋪張。老病捐積蓄,精神播遠揚。”華農總會計師蔣育燕的詩,滿是一位後輩的質樸情感。

盧永根夫婦住的房子,依然是華農的房改房,位於五層,還保留着上世紀的裝修,室內的陳設也非常簡單。原來夫婦倆都是自己打掃衛生,近年來才請了個鐘點工,定時到家裏幫助清理。“很多人不知道,在盧老慷慨捐贈的背後是近乎苛刻的節約。”盧永根的學生、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劉桂富說,盧永根夫婦家中使用的都是老式傢俱,幾乎沒有值錢的電器。

“作爲中科院院士的傑出代表,盧永根矢志報國的崇高理想、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嚴謹求實的治學風範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詮釋了追求真理、造福人類、服務國家的科技價值觀,彰顯了中科院院士稱號的榮譽所在。”在給盧永根的慰問信中,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寫道。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4

盧永根院士的事蹟深深地感動着每一位中國人,他一生愛黨愛國,勤儉節約,但是對於國家的貢獻卻毫無私心,把畢生積蓄捐獻給華南農業大學,只爲幫助那些求學困難的學子能更好地學習。盧永根院士說“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祖國這兩個字在他的心裏的份量卻是無限的,我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應當學習盧永根院士的精神,並且傳承下去,用行動說話,做一名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終身的好黨員!

每一次看盧院士的事蹟都會有觸動,每一次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動!他不僅是我們的學習榜樣,是我們的時代楷模,更是一名中共黨員!他對個人生活的簡樸,他對教育的熱愛,他對黨的忠誠,他用自身行動爲我們每一個預備黨員解讀了什麼叫做無產階級戰士!盧院士的事蹟值得我們學習,更值得我們深思。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5

盧永根,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祖籍廣東花都,1930年生於香港。

盧永根長期從事作物遺傳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研究領域包括稻的遺傳資源、稻的經濟性狀遺傳、稻的雄性不育遺傳和栽培稻的雜種不育性遺傳等方面。曾協助中國科學院院士丁穎開展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研究,主持總結該項工作並參加撰寫《中國水稻品種的光溫生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在水稻遺傳資源、水稻半矮生性、雄性不育性、雜種不育性與親和性等方面的遺傳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特別是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學術觀點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界認爲是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的新認識,在理論上有所創新,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盧永根今年已84歲高齡,身體硬朗,精神矍鑠。他每天仍行走在華南農業大學的高樹綠蔭之下,行走在家裏和辦公室之間。他的治校和治學理念已經融入華南農業大學的精神,而他本人,也成爲華南農業大學最寶貴的財富。

40多歲的年齡差異,並沒能阻擋兩人互相學習的勁頭:在學術上,盧永根不停地向丁穎靠攏;在政治上,丁穎也經常向盧永根請教。

從“香港仔”到革命者

盧永根祖籍廣東花縣,即如今的廣州市花都區。其祖父幼年家貧,輾轉至香港謀生,先在一家海味店當夥計。因爲爲人誠實勤勞,在香港得以立足,並逐漸富裕。盧永根的父親盧國棉是一家英國律師行的高級職員,家境已頗爲殷實。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在這個典型的中產家庭中排行第四。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國小,接受到較好的香港教育,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香港仔”。1941年,在盧永根讀國小六年級的時候,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盧國棉眼看局勢危急,便安排將盧永根等幾位兒女送回老家的鄉下避難。但廣東花都當時也屬於淪陷區,不僅三天兩頭有日軍到鄉下來騷擾、很不安寧,而且那裏的物質生活也非常貧乏。和之前在香港的生活相比,有着天壤之別。

盧永根自小接受香港殖民地教育,民族意識本來比較淡薄,但此時親眼目睹日軍兇殘,也體會到戰爭對人民生活的影響,體會到當亡國奴的苦楚,他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在鄉下待了將近兩年之後,盧永根返回香港,入港僑中學讀國中。不久,日軍宣佈投降,部分國民黨軍隊進駐香港。然而,媒體報道的“國軍”在香港的種.種行爲,讓年輕的盧永根日益失望。

國中時期,有兩種學校可供他選擇:一是上英文書院繼續接受英式教育,另一是上中文書院。民族意識已經覺醒的盧永根沒有遵照父親的意願繼續讀英文書院,而是自己選擇了嶺英中學。

在嶺英中學,盧永根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並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裏他從一個無知的青少年成長爲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培僑中學是一所愛國的進步學校,愛國和民主思想非常活躍,學校裏經常有來自內地的進步人士,在這裏舉行讀書會、時事報告會等,盧永根深受感染,他自己也開始熱衷於投身各種進步活動,成爲一名非常活躍的進步學生。他參加民主競選,當選爲香港培僑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他組織辯論會,號召同學們關注社會的未來。

1947年12月,盧永根加入了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並積極開展地下活動。1949年8月9日,年輕的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了中共地下黨。

在高中即將畢業的時候,黨組織通知盧永根,高中畢業後他可能有三種去向:一是直接投身解放事業,回內地打游擊;二是繼續留在香港升學或工作;三是回內地,繼續學習。經反覆研究,黨組織決定安排盧永根回內地,到嶺南大學讀書和從事革命工作,到廣州去迎接解放。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6

盧老祖籍廣州市花都區, 1930年12月出生於香港一箇中產階級家庭,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盧老被父親送回老家鄉下避難,童年的苦難,與正確的三觀,使他成爲了一位優秀的革命者,因此87歲高齡的撓撓纔會在20__年3月14下午3:30帶着存孱弱的病軀在夫人徐雪賓的攙扶下緩緩的走入銀行把一生節省下來的八百多萬元轉入華南農業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帳戶裏,全班響起了一陣雷鳴般的掌聲。一個人勤儉節約爲自己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勤儉節約爲別人。盧老的是種大愛精神,讓我感動不已。

當與徐老連線時,得知盧老要捐獻遺體,爲醫學做貢獻,全班再一次響起掌聲,這是聲音更響亮堪比排山倒海。

"科學沒有國界,但是科學家有祖國。" "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勇於攀登的人,纔有希望登上光輝的頂峯。"這是盧老一生恪守的原則,如今在盧老的感召下,同學們讓我們都傳承着盧老的這種家國情懷和嚴謹的求實的學風吧!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7

盧永根院士,將畢生的存款8809446元悉數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他沒有給自己唯一的女兒留下一分錢,尤爲感人的是盧老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這是多麼無私的精神啊,要知道說句話的時候,盧永根院士已經87歲高齡,而這也不是他心血來潮的決定,盧永根院士的一生中,一直堅定爲國奉獻,他用實際行動詮釋着一名科學家的愛國情懷,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名《感動中國》的觀衆,點燃了我心中的愛國主義火焰,他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踐行初心的生動示範。

在水稻遺傳研究領域,盧永根做出過突出貢獻。他提出的水稻“特異親和基因”新學術觀點,對水稻育種實踐產出了重要作用。但是,讓我們敬佩的是他的選擇,作爲一名香港律師行高級職員的兒子,盧永根的生活是衣食無憂的,在1949年,他從避難者夢寐以求的香港來到了嶺南大學農學院,並從此紮根廣州,再也沒有離開祖國的大地,作爲一名老黨員,他的一腔熱血,也從未有過絲毫動搖,他的家國情懷影響了很多人,很多年輕人也正是在盧永根的感召下,學成歸國,這種愛國精神將持續影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盧永根對黨和國家的發展非常關心,特別是農業領域的糧食問題,他尤爲在意,在他的心中,對我國的農業發展一直保有一種憂患意識,那就是糧食作爲根本,農業作爲基礎,不能丟,不能大意,並且在每次的黨支部會議上,盧永根也會根據自己對黨和國家最新政策的學習和對國內國外的大事要事的見解發言,始終堅持一名共產黨員對自己的嚴標準、高要求,即時躺在病牀上的盧永根也沒有忘記組織生活,經校黨委批准,病房臨時黨支部成立了,一個月開一次會,盧永根院士一直沒有離開黨,他始終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信念,

就在20_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上,因爲身體原因,盧永根院士無法來到現場,現場連線了他的夫人徐雪賓老師,徐老師向現場觀衆展示了盧永根院士的一張卡——遺體捐贈卡,作爲一名共產黨員,在傾其所有之後他仍然想着對祖國再做一點貢獻,生動體現了什麼是“一名黨員一面旗幟”,真正是春蟬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國家之幸,民族之幸。

對於盧老,科學是他將自身命運與民族復興結合在一起的最好方式,而我們普羅大衆,對比盧老,從事着普通工作的人們,唯有立足崗位做貢獻,積極作爲,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切實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推動工作再上新臺階,以實際行動爲祖國強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8

一直有說我們的老校長,布衣院士盧永根,可是對他的青年時期其實並不是太瞭解。今天有幸觀看時代楷模節目,瞭解到了盧院士的青年時期。他對黨和國家的熱愛,持續了數十載不變,向我們展現了什麼是初心不忘,他那感人的一生,令我久久難忘。他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9

此次《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海油劉銳,黃大年,王鈺,黃大發等人,在此我就不一一例舉她們的偉大貢獻和令人深思的舉動了。還有一個特別的致敬團體---塞罕壩林場建築者。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呼,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是的,前輩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來響應黨的建設,作爲一名共青團員,我們更應該牢記並且積極響應團的建設:

一、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全團的要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基本路線統一思想和行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的各項工作都必須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必須把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頂基本原則統一起來,使黨的基本路線在團的工作中得到全面貫徹。

二、堅持先進性和羣衆性的統一。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發揮團員的模範作用;廣泛團結青年,與青年保持密切的聯繫。

三、堅持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共青團根本的組織原則。要充分發揚民主,切實保障團員的民主權利。要實行正確的集中,加強組織性和紀律性,保證團的決議得到有效的貫徹執行。

四、堅持把竭誠服務青年作爲團的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好地吸引和凝聚青年。

五、堅持黨建帶團建。把黨的要求貫徹落實到團的建設之中,使團的建設納入黨的建設總體規劃。

六、堅持不懈地抓好基層建設。基層組織是團的一切工作的基礎。團的領導機關要確立基層第一的觀念,發揚務實求實的作風,深入基層,服務基層不斷增強基層活力。

在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時代表和維護青年的具體利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開展適合青年特點的獨立活動,關心青年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切實爲青年服務,向黨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見和要求,開展社會監督,同各種危害青少年的現象作鬥爭,保護和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維護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友好平等合作相互學習的基礎上,積極發展同世界各國青年組織的交往和支好關係,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

對於此次團課內容對我記憂猶新吧!對這些爲中國科研事業,教有事業,等等都做公巨大貢獻的前率們,我們應該向他們致敬,銘記於心,並且以他們爲榜樣,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忘記當初加入中國共青團時許下的諾言,要努力實現對黨,對團的承諾,這纔是一名共青團員應有的態度。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0

8月12日,剛剛過完入黨70週年的“生日”,89歲的他安詳離世,走得坦坦蕩蕩。

積蓄,全都捐了,880多萬元,一分不剩,捐給了華南農業大學;後事,如他所願,沒有告別儀式,遺體捐給國家;最後一筆黨費,老伴代交了,有1萬元之多……

這一生,他是那樣簡樸,簡樸到家裏連窗簾都不掛;可他又是那樣富足,一生家國情,桃李滿天下,身後澤被萬千學子, 留下了閃光的無字豐碑。他曾說,生活過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無愧我心”。

他,就是華南農業大學原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水稻遺傳學家盧永根,人們親切地稱他爲“布衣院士”。

“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後的時光,盧永根躺在病牀上,有些疲倦。可一說起當年入黨時的情形,他眼中立刻發出明亮的光。

“當時在香港,一個很小的房子,有面牆壁掛着黨旗。”老人的廣東口音有些顫抖:“舉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們心中的太陽。”

1930年,盧永根出生於香港的一箇中產家庭,家裏有電話、出門有汽車。11歲那年,日寇佔領了香港,他被父親送回廣東花都老家避難,誰料想,這裏也被鐵蹄踐踏。

“老盧看到日本鬼子檢查‘良民證’,一不順從就一巴掌打過來。”老伴徐雪賓說,這一幕讓老盧永世難忘。親歷了國土的淪喪,目睹了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盧永根陷入了迷茫。就在這時,一道“紅光”照進了他的人生……

1949年8月9日,盧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國共產黨。其實,早在兩年前,17歲的他就瞞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加入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新民主主義青年同志會”。“對祖國的命運自當不能袖手旁觀!”盧永根如是說。

“他把入黨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開始。所以,每年這一天,我都爲他過生日。”87歲的老伴徐雪賓顫巍巍地笑了,有點羞澀地透露了一個小祕密:“我想在這一天,一定幹一件最讓他喜歡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應與他結婚。”

新中國成立前夕,盧永根受黨組織派遣,離開香港,前去廣州領導地下學聯,迎接廣州解放。“我爲什麼要拋棄安逸的生活而回內地呢?是中國共產黨指給我有意義的人生之路,只有社會主義祖國纔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盧永根說。

作爲華南農業大學的校長,盧永根這樣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黨員,再校長,後教授。

“雖然我現在疾病纏身,無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識是清醒的,我的牽掛是不變的,我的信仰是堅定的!”歲月時光無法磨滅盧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盧永根和老伴向黨組織鄭重申請:“我倆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過黨。這個時候,也不能沒有組織生活。”對此,校黨委決定,由農學院黨委書記等幾名黨員參與,每月在病房開一次黨員學習會。

“我全程看了黨的十九大開幕直播,聽完總書記的報告,熱血沸騰,備受鼓舞……”十九大召開第三天,在病房黨員學習會上,盧永根笑得皺紋綻放,“彷彿回到剛入黨的那一刻”。

“我是炎黃子孫,要爲自己的祖國效力”

“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們沒白爬上來!”20__年10月的一天,廣東佛岡的一個山頂上,71歲的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開心得像個孩子。

爬山不容易,盧永根拄着柺杖,感覺很吃力。“盧老師,您別上去了,我們上去採回來!”學生劉向東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長環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沒辦法,學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齊腿深的草打得褲管刷刷作響。

野生稻,攜帶栽培稻不具備的抗蟲、抗病基因,是改良水稻的重要種質資源。連續幾年,盧永根帶着學生們奔波在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苦苦找尋……

盧永根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成爲“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教授的助手。“抗戰時,丁老師帶着水稻種、番薯種,一直逃難到雲南,把種質資源保護下來。”盧永根十分敬佩。丁老師去世後,盧永根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帶領團隊完成了恩師未竟的事業,保存了具有特色的野生水稻基因庫,首次提出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新觀點……近些年,盧永根研究團隊共選育出作物新品種33個,在華南地區累計推廣面積1000多萬畝,新增產值15億多元。

這對師生,還有一段佳話。學術上,丁穎是盧永根的老師,是他的領路人,但在政治上,盧永根是先行者,是進步青年,他多次對丁老師說:“像您這樣先進的老科學家,應該儘早成爲共產黨的一員。”終於,丁穎在68歲時加入中國共產黨。

上世紀80年代,高校論資排輩風氣嚴重,年輕科研工作者難以“出頭”。怎麼辦?時任華南農業大學校長的盧永根決心要捅破這層“天花板”。他衝破重重阻力,破格晉升了8名中青年學術骨幹,平均年齡40歲,最小的年僅29歲,其中5人直接由助教破格晉升爲副教授!如今的這8名骨幹中,有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爲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爲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盧永根的日記扉頁上,抄寫着艾青的詩句。

曾幾何時,在美國的姐姐苦勸盧永根一家移民,可怎麼也說不動他。盧永根說:“我是炎黃子孫,要爲自己的祖國效力。”他在給留學生的信中寫道:“外國的實驗室再先進,也不過是替人家幹活。”在他的勸導下,多名學生學成歸國。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爲祖國故,兩者皆可拋!”在一次對學生的演講中,盧永根化用著名詩句深情表白。晚年,又有人問他爲什麼非要留在國內,他說:“你向黨、向人民作過許諾和宣誓,那自己要遵守了!”

“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

“老盧啊,你身後,儲蓄怎麼處理?”20__年底,身患癌症的盧永根住院,老伴徐雪賓問道。

“捐!”盧永根脫口而出,只有一個字。

“好,我也是準備捐的。”沒有任何思想鬥爭,老兩口就做出了這個決定。

20__年3月14日下午,盧永根被人攙扶着,吃力地邁上銀行臺階。他顫巍巍地打開黑色舊挎包,掏出了裏面的10多張存摺。周圍安靜極了,只見盧老吃力地在一張張憑證上簽字,一次次輸入密碼。不久後,他又在另一家銀行,捐出了其他剩餘積蓄。

8809446. 44元!老兩口沒有留給唯一的女兒,而是成立了“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徐雪賓說:“我們的生活樣樣都得到滿足了,這些錢就是多餘的。”

樣樣都得到滿足了?走進老人的家,彷彿回到上世紀。鐵架子牀鏽跡斑斑,掛蚊帳用的是竹竿,一頭綁着繩子,一頭用釘子固定在牆上;檯燈是幾十年前的款式,收音機壞了修了再修……

“這些東西沒有用光用爛,還能用,物還沒有盡其用。”盧永根說。“牀已經很好了,我們剛結婚時,4個條凳架上板子,就是牀。”徐雪賓很滿足。

出門,80多歲的老兩口揹着雙肩包、頭戴遮陽帽,擠公交、換地鐵;吃飯,叮叮噹噹拎着飯盒,和學生一起在食堂排隊打飯,吃得一粒米都不剩……看到有學生剩飯,盧永根總忍不住提醒:“多少株水稻才能出一碗米飯?”

這已經不是盧永根第一次捐贈。早在20__年,他就和老伴回到家鄉,把祖上留下的兩間價值100多萬元的商鋪,捐贈給當地的羅洞國小。

這些壯舉,大家說是“捐”,可盧永根卻說是“還”:“黨培養了我,這是做最後的貢獻。”老伴徐雪賓也說:“我們兩個年輕時就受到黨的教育,國家給了我們許多,我們用不完了,當然還回去。”

不僅“還”錢,他們覺得連自己的生命都是黨和國家的,也要“還”回去。於是,雙雙辦理了遺體捐獻手續。

“布衣院士”盧永根走了,走得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他不留財產、不留遺體、不留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很多很多……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1

牛玉儒同志是繼焦裕祿、孔繁森、鄭培民之後,涌現出來的又一名優秀黨員幹部代表,是新時期領導幹部執政爲民的楷模。

牛玉儒同志在近30多年的從政生涯中,一貫忠誠黨的事業,忠於黨和人民。特別是擔當領導職務20多年裏,他心繫百姓,勤政爲民,其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他的先進事蹟,集中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中國公務網 .566 通過學習牛玉儒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我瞭解解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一個黨員幹部如何按照黨的要求,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如何按照立黨爲公、執政爲民的要求,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大問題。他的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集中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中國公務網 .566 牛玉儒同志作爲一名黨員領導幹部,以實際行動踐行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黨內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他幹工作一步一個腳窩,處處顯示出共產黨人的高風亮節和高尚情操。作爲一名黨員幹部,我要以牛玉儒同志的先進事蹟爲鏡,努力查找自身差距,學習他爲黨的事業高度負責的態度,自我加壓、負重前行、開拓創新、奮發有爲的創業精神;勤政爲民、鞠躬盡瘁的公僕情懷;堅持原則、顧全大局的堅強黨性以及克己奉公、清正廉潔的革命本色。中國公務網 .566 牛玉儒同志爲我做出了榜樣,從他身上我感受到了“共產黨員”四個字的神聖和責任,我要像他那樣,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黨的事業奮鬥終身。

我將從自身思想深處入手,把牛玉儒的先進事蹟,作爲鼓勵自己克服困難的動力,在創新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中國公務網 .566 今後,我要把牛玉儒精神落到各項工作的具體行動中,學習牛玉儒同志努力拼搏的勇氣和精神,腳踏實地、埋頭苦幹、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時刻把百姓裝在心中,把工作的出發點定位於是否有利於經濟發展,是否有利於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認真學習,提高素質,愛崗敬業,無私奉獻,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做一名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2

“我不是在施捨,只是還給他們公平。”中央宣傳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向社會發布20__年“誠信之星”,包括3個集體和9名個人。其中,宜章吉興紙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謝運良成爲9名個人獲獎者之一。

1月31日晚,“誠信之星”發佈特別節目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財經頻道首播。

“他們不是累贅,是寶貝。”在吉興紙業這個團隊,人人平等,同工同酬,甚至殘疾員工有更多的優待。在謝運良看來,一份工作,給殘疾人帶來的不僅是工資,還有做人的尊嚴。

今年57歲的謝運良是郴州市宜章縣笆籬鎮人,宜章吉興紙業有限公司和湖南百捷利包裝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長、湖南省殘疾人協會副會長和宜章縣好人協會會長。

多年來,他誠信做人、誠實做事,努力回報社會。把貧困殘疾人當親人,先後安排540餘名殘疾人就業,培訓殘疾員工1300多人次,使1800多名殘疾人實現脫貧。

在謝運良的企業,每一位進廠殘疾人均購買了四險一金,還爲殘疾員工子女讀書、就業創造條件,解除他們的後顧之憂。黨中央提出20__年實現脫貧攻堅目標後,謝運良感到使命在肩、義不容辭。他主動向縣委、縣政府承諾:“我願意承擔幫助全縣所有貧困殘疾人脫貧的任務。”並擔負起全縣3700多戶殘疾人的幫扶任務。

謝運良先後榮獲全國就業創業優秀個人、20__年度“感動湖南人物”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20__年11月,他榮獲全國第六屆誠實守信類道德模範提名獎;20__年5月,謝運良榮獲了“全國助殘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__年“誠信之星”發佈主要通過電視專題片講述“誠信之星”先進事蹟。這些上榜人物中,有的爲了一份信任,不畏艱險、冒疫奔忙,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勇做挺身而出的凡人;有的弘揚家風、恪守家訓,致富不忘鄉親,“不幫鄉親拔掉窮根決不罷休”。他們的感人事蹟生動展現了新時代中國人守信踐諾、以誠立身的精神風貌,是“誠信”價值理念的堅定守護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範踐行者。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4

“性子急,是因爲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早在20__年10月,張定宇久確診了“漸凍症”。作爲醫生,他很清楚自己接下來要遭遇什麼,疾病提前宣告了他人生的終點。

他知道,隨着全身肌細胞的逐漸萎縮,自己高大的身材會萎縮成小小的一團,先被困在輪椅上,然後被困在牀上,憑眨眼和他人交流,會用上呼吸機,在胃裏做造管,最後呼吸衰竭,迎來死亡。每一位“漸凍症”病人,都是這樣眼睜睜看着自己慢慢消逝的。

剩下的時間越來越少,張定宇決定做點什麼。他選擇不對同事們公開生病的消息,不知情的同事們只覺得,在時間流逝過程中,院長的性子越來越急了,對待工作愈發容不得馬虎。

20__年和20__年,張定宇曾隨中國醫療隊出征,先後赴往阿爾及利亞,巴基斯坦開展國際醫療援助。20__年5月14日,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後的第三天,張定宇作爲湖北省第三醫療隊的負責人出現在重災區什邡市,全力救治傷員。

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的侵襲,是張定宇從業以來面臨的最大挑戰。長期超負荷工作,他的身體也已不堪重負。一次採訪中,他透露,最近2、3個月,他感覺到自己的臀大肌正在萎縮。晚上睡覺時,他可以明顯摸到自己關節囊和關節之間的間隙。肌細胞比自己預料中萎縮得還要快。

在接受《面對面》節目的採訪時,這位“漸凍症院長”表現出出人意料的樂觀和坦蕩,他預料自己以後會被固定在輪椅上,現在多做一點,以後或許能少留一些遺憾。

他說:“所有人的終點都是死亡,而我只是知道了自己的終點可能不會離得太遠,所以我想把這段時間用足、用好,不是一樣可以再做一些事情嗎?”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5

12月11日,都勻市總工會組織召開幹部職工會議集中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會議由黨組書記、副主席劉照信主持。

會上,全體幹部職工深入學習了州委州委組織部《關於開展向龍增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黔南組通〔2019〕92號)文件精神,認真回顧了龍增剛同志的生平事蹟,並圍繞向龍增剛同志學什麼、怎麼做的主題展開了討論。

會上劉照信書記提出幾點要求:全會黨員幹部職工一是要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作爲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重視,自覺參與各種集中學習和專題討論活動,紮實學習深刻領會龍增剛同志信念堅定、爲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精神本質,做到學深學透;二是要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與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與踐行“三嚴三實”結合起來,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用龍增剛同志精神作爲一項長期活動貫徹日常學習生活始終,在我會形成學典型、揚正氣、作貢獻、當表率的良好氛圍;三是要把此次學習活動與工作實際聯繫起來,將學習成果轉化爲幹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不斷增強工作能力和服務能力,紮實推進機構編制管理和全面小康創建各項工作。

通過學習,全體黨員幹部職工深深被龍增剛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所感動,紛紛結合各自工作實際,暢談了學習感受,表示要以龍增剛同志爲榜樣,深入學習他堅守信念、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學習他一心爲民、恪盡職守的擔當精神,學習他忠於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情懷,學習他清正廉潔、永葆本色的整治品質,並把學習成果轉化爲服務羣衆、推進工作的自覺行動;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以龍增剛同志爲鏡子,對照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提升黨性修養、深化黨性鍛鍊,紮紮實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龍增剛同志式的好黨員、好乾部。

龍增剛同志光明磊落,一塵不染。一位在偏遠山區工作的幹部,想進城,藉口向龍增剛彙報工作,到他家拜訪,提着禮物,希望“照顧”。“禮物請你提回去!”龍增剛嚴詞拒絕, “只要你確實優秀,現在進縣城可以參加遴選,機會是很多的!” 這位幹部不甘心,走時將禮物留下,結果,他硬是讓妻子當場給他還了回去。

權爲民用,甘守貧寒。縣委常委、組織部長屈芳說:“龍增剛同志在鄉鎮工作了20多年,不管在哪個崗位,總是能把所有工作都做得很好,從來沒有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困難和要求。”

患腎病半年來,他始終堅持一邊治療一邊上班,從未在同事面前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說過一聲痛。7月26日,他高燒至40度,醫生堅持叫他住院治療,他卻仍然放不下工作,上午輸液,下午上班,同事們都叫他休息,他只說“沒事,沒事”。直到7月29日下午在列席縣委常委會時,實在扛不住了,他才正式住進縣中醫院,還堅持一邊輸液一邊處理工作。由於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龍增剛同志先後轉院到都勻、貴陽,也沒能控制住病情,8月13日,因呼吸衰竭、腎衰竭,再也沒有回來。

他走了,生命定格在了47歲。一位邊遠鄉下的村民放下手中的農活主動趕來“超度亡靈”;一位小區業主主動擔當辦理喪事的“總管”;數位白髮蒼蒼的鄉下老人趕來日夜“守靈”,寸步不離……,一位中坪鎮卸任多年的老支書揮毫爲龍增剛送別:“革命一生爲國爲民鞠躬盡瘁,從政廉潔於公於私光明磊落”。

他走了,帶着未兌現的承諾。他曾跟家人說,有時間的話帶他們去上海看打工的妹妹,順便帶他們看上海的東方明珠塔……,可終究,他爲事業傾盡所有,卻還沒來得及帶家人看到許久未見的妹妹。這個承諾,永遠無法再實現了。

他走了,同事、妻兒、羣衆淚灑千行。一生精神歸華表,滿堂珠淚灑雲天,山無語,水凝噎,熟悉他的人無不扼腕嘆息,痛哭流涕……

學習龍增剛先進事蹟心得體會二

12月11日,都勻市總工會組織召開幹部職工會議集中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會議由黨組書記、副主席劉照信主持。

會上,全體幹部職工深入學習了州委州委組織部《關於開展向龍增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黔南組通〔2019〕92號)文件精神,認真回顧了龍增剛同志的生平事蹟,並圍繞向龍增剛同志學什麼、怎麼做的主題展開了討論。

會上劉照信書記提出幾點要求:全會黨員幹部職工一是要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作爲一項重要政治任務來重視,自覺參與各種集中學習和專題討論活動,紮實學習深刻領會龍增剛同志信念堅定、爲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的精神本質,做到學深學透;二是要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與學習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與踐行“三嚴三實”結合起來,將學習龍增剛同志先進事蹟、用龍增剛同志精神作爲一項長期活動貫徹日常學習生活始終,在我會形成學典型、揚正氣、作貢獻、當表率的良好氛圍;三是要把此次學習活動與工作實際聯繫起來,將學習成果轉化爲幹事創業的激情和動力,不斷增強工作能力和服務能力,紮實推進機構編制管理和全面小康創建各項工作。

通過學習,全體黨員幹部職工深深被龍增剛同志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所感動,紛紛結合各自工作實際,暢談了學習感受,表示要以龍增剛同志爲榜樣,深入學習他堅守信念、對黨忠誠的崇高品格,學習他一心爲民、恪盡職守的擔當精神,學習他忠於事業、鞠躬盡瘁的高尚情懷,學習他清正廉潔、永葆本色的整治品質,並把學習成果轉化爲服務羣衆、推進工作的自覺行動;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以龍增剛同志爲鏡子,對照查找自身的差距和不足,進一步堅定理想信念、增強宗旨意識、提升黨性修養、深化黨性鍛鍊,紮紮實實、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做龍增剛同志式的好黨員、好乾部。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6

王新法將共產黨員與軍人的信仰融進血液、刻在心裏。一身迷彩、一雙膠鞋、一雙雨靴、一個軍禮是他的標配;開山修路有危險,他帶頭簽下“生死狀”,尋找水源下溶洞有危險,他讓村民靠後自己先上;他出資修建“山河圓”烈士陵園,集中安葬在當地犧牲的68具紅軍烈士遺骨,樹立了一座精神豐碑;運用《村規民約》以及留守兒童的力量推進鄉村治理、移風易俗,讓村裏有了朝氣;出謀劃策發展產業經濟,建成1200畝生態茶園,成立農業科技公司,打造了致富的“綠色銀行”。

王新法的經歷如同一張試紙,敏銳地考驗着社會和裹挾其中的每一個人。那些我們視之爲感動的是他的身體力行,都是他充滿正能量的付出。他個性突出,好強、倔強,認準的事情不幹好不罷休。但他同樣充滿智慧,擅做羣衆工作,爲了記住村民們的名字,他給許多人取了“時尚大姐”“蜜蜂妹子”這樣有趣的綽號。他生前甚至不願接受採訪,更不想成爲典型,但留給薛家村的“精神遺產”,正是新時代退役軍人羣體所共有的、那些支撐他們選擇決斷的關鍵邏輯――忠誠與信仰。

自20xx年開始,隨着王新法的到來,讓武陵山深處默默無聞的湖南省石門縣薛家村漸漸有了名氣。這個曾經的上訪村伴隨着“名譽村長”王新法帶來的一次次“頭腦風暴”,不僅於20xx年順利脫貧,還變成了“省級文明村”。

薛家村離縣城近140公里,封閉、貧困,沒有支撐的致富產業。20xx年前由安家、薛家兩村合併。全村309戶近1000人中,有五保、低保等困難戶87人,因貧離異家庭達到22戶,30歲以上未婚男女41人,三分之一以上的村民在外務工,留在家裏的多是老人與小孩。

“要改變大山裏的現狀,首要在人心的改變。”王新法認準這一點,堅持做了一件事情――通過鄉村治理創新激活村民脫貧過程中沉睡的力量,帶領羣衆轉變觀念、移風易俗、發展產業。這些行進中的改變,正是推進鄉村民政民生工作創新發展的鮮活樣本

一次次思想的碰撞,讓薛家村村民逐步樹立起自主脫貧的信心,義務投工投勞參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蔚然成風,人均年收入從4年前的不足20xx元增加到6000元以上。如今,對村民們來說,他們告別的不僅是一位“名譽村長”,還是一位扶貧引路人、首席營銷官,以及一張薛家村的“活名片”。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7

連日來,中央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報道魏德友52年的戍邊事蹟後,新疆賽裏木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黨委結合實際,在體黨員幹部中全面開展了向魏德友同志學習的熱潮,進一步助推“兩學一做”教育延伸。

今年76歲的魏德友是一名普通黨員,也是一名老軍墾戰士,52年如一日紮根兵團,屯墾戍邊,無私奉獻,用忘我的精神詮釋着“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創業、開拓進取”的兵團精神,他和妻子劉京好堅守在毗鄰邊境線的一片,守護者祖國的邊境線。“家住路盡頭,種地是站崗,放牧是巡邏”是魏德友半個世紀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夫婦的先進事蹟被中央媒體報道後,該公司黨委高度重視、行動迅速,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的開展,立即對學習宣傳魏德友同志先進事蹟進行了安排部署。

公司黨委要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把向魏德友同志學習作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堅持集中學習與討論相結合,學習他堅定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和高度自覺;學習他淡泊名利、吃苦耐勞、不計得失、甘於吃虧的奉獻精神;學習他熱愛邊防、屯墾戍邊、守土有責、寸土不讓的國防意識;學習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服從安排的政治品格;學習他忠於職守、堅韌執着、腳踏實地、認真較真的崇高境界。各級黨組織要切實承擔起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統籌安排,紮實抓好“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各項工作,全面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和職工向魏德友同志學習,爲兵團切實履行屯墾戍邊使命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8

風華爲人傑,巾幗逞英豪。20__年來臨的三八婦女節,是第110個國際勞動婦女節、我國第97個婦女節。與往年不同之處,在疫情防控戰疫場上巾幗不讓鬚眉,到處閃現着“巾幗身影”,凝聚着“巾幗智慧”、貢獻着“巾幗力量”,綻放着“巾幗芳華”,這一刻她們點亮了“巾幗底色”。

每一場特殊戰鬥,都需要一批英勇的戰士;每一次生死搏鬥,都會涌現一批無畏的勇士。被口罩勒到深痕的臉頰,被汗水浸到泛白的雙手,被防護服包裹束縛着的笨重身軀……一切的痕跡,是你們逆行與病魔抗爭的最美樣子。

我們要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感謝你們風雨兼程守候在每一個防疫站點,感謝你們叩響一戶戶房門摸排勸導,感謝你們剪短了長髮只爲救助更多患者,感謝你們身兼數職爲隔離羣衆送上暖心服務,感謝你們在疫情肆虐之時,不懼生死,勇敢奔向抗疫前沿,感謝你們的家人、親友給予的傾情支持。我們想對你們說一聲:姐妹們,你們辛苦了!我們爲有你們這樣挺身而出,英勇奮鬥的“巾幗英雄”而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你們是堅守者——武漢封城,當地的居民堅守他們的家園,不讓病毒外傳,始終堅守着病毒傳染的最後一道防線。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在背後爲你默默堅守, 醫護工作者星夜兼程,白衣戰袍,投身無聲戰場;建設者晝夜施工,血肉之軀,展示中國力量;還有無數外賣小哥、快遞員、環衛工人們逆風而行,堅守崗位。這就是萬衆一心的中國精神與力量!

向最美逆行者致敬,向最強堅守者致敬!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19

____,某鎮扶貧辦幹部,9年黨齡。她說,“我上的了脫貧攻堅戰,我也幹得贏新冠。”這個隨時開着玩笑的人,她已經很久沒有回家了,久到她1歲的寶寶說起媽媽就指家裏的監控,好似她的媽媽在監控中。

這個監控中媽媽她拖着跳廣場舞用的便攜式音響,播放着石柱話版的疫情防控錄音,穿梭在村組道上,挨家挨戶發放疫情防控知識宣傳單、致羣衆一封信、承諾書等,做到宣傳動員不漏一戶、全覆蓋;爲落實好公路卡口來往車輛檢查情況,她義無反顧參加一線卡口檢查,對經過卡口車輛人員測量體溫、登記、勸返,同時擔負起24小時情況彙報的工作,及時將公路卡口發現的可疑人員上報至鎮領導;爲了保證宣傳時候播放的語音大家聽的懂,她又錄製的石柱話疫情防控宣傳錄音不但語言原汁原味、鄉土氣息濃郁地道,而且能將自己的感情融匯到這些錄音中去,使防控宣傳變得更爲純粹、美妙;幫助老人搞好衛生,採購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控物資,確保五保、低保、孤寡老人等困難人員防護到位。

她笑嘻嘻的說,自己一個人很厲害,“五大員”隨時變換身份,既要當好疫情防控的“宣傳員”又是疫情防控的“錄音員”還是疫情防控的“戰鬥員”更是疫情防控的“服務員”同時是好疫情防控的“監督員”。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0

作爲金銀潭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身患絕症的張定宇同志忠誠履職、勇於擔當,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阻擊戰中,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書寫着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作爲黨員教師,我們要學習張定宇同志面對疫情衝鋒在前、挺身而出的精神,學習他勇於擔當、恪盡職守的責任擔當,學習他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堅守平凡崗位,幹好本職工作,做愛崗敬業的典範。

要學習張定宇同志面對疫情衝鋒在前、身先士卒的精神。爲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張定宇同志雖患絕症卻仍不下火線,也顧不上被感染的妻子,他用因患漸凍症而一瘸一拐的腿,夜以繼日地奮力與病毒賽跑着。疫情發生以來,張定宇同志一直堅守在急難險重的崗位上,帶領全院醫護人員連續奮戰30多天。他曾說:“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作爲黨員教師,我們要以張定宇同志爲榜樣,見賢思齊、自覺內化和完善自身品德,身先士卒做表率,不忘育人初心,牢記育人使命,把高標準履職盡責作爲基本要求,時刻不忘教書育人的神聖職責,做教書育人的表率。

要學習張定宇同志關鍵時刻恪盡職守的責任擔當。共產黨員、院長、醫生,這是張定宇同志的三重身份。張定宇同志從醫33年,他曾隨中國醫療隊出征,援助阿爾及利亞;四川汶川地震第三天,他帶領湖北省第三醫療隊出現在重災區什邡市;20__年除夕,他以“無國界醫生”身份出現在巴基斯坦的蒂默加拉醫院;今天,他又戰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的前線……他和同事們的身影,總是會出現在重大事故和災害發生的現場。張定宇同志曾說:“無論哪個身份,在這非常時期、危急時刻,都沒理由退半步,必須堅決頂上去!”

敢於擔當是一種責任、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是黨員的基本政治品格和素質要求。作爲黨員教師,要勇於擔當,全力履行自己的職責義務。在疫情防控面前,我們也應迅速行動、科學應對。不僅要做好個人衛生防護,起好帶頭作用,引導人們正確對待疫情防控,也要做好宣傳教育,豐富人們的疫情防控知識,引導科學地進行疫情防控,同時還要保持應有的清醒和冷靜,成爲謠言的止者,爲疫情防控營造良好的氛圍。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要堅持守正創新,樹立優良的學風,科學施教,勇於創新,用自己堅定的信仰信念作爲指引和支撐學生成長髮展的精神支撐,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要學習張定宇同志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張定宇同志在自己身患絕症、妻子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情況下,仍堅守抗擊疫情最前線30余天,他的感人事蹟贏得社會各方人士點贊。當有公益基金人員聯繫張定宇,表示將向他和他家人捐贈100萬救助金時,卻被張定宇婉言謝絕。張定宇心中,只有急需幫助的醫護人員和病患者,希望把捐助款捐給更多需要幫助的醫務工作者和廣大患者。作爲黨員教師,我們要學習張定宇同志作爲醫護人員的“無我”初心,學習他捨身忘我、無私無畏的愛民情懷,自覺加強黨性修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把培養新時代的人才作爲自己的天職,把學生的進步當做對我們最大的回報,堅守平凡崗位,把自己的智慧和愛心無私地奉獻給我們的學生,做愛崗敬業的典範。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1

許興龍同志如醉如癡地愛他的事業、愛他的學生,把全部心血都拋灑在教書育人上,在擔任班主任期間,以火熱的_感召學生,以真摯的愛心滋潤學生,深入細緻地做學生的思想工作,培養出各類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體,培養優秀學生班幹部、轉化後進生等方面都總結積累出豐富的經驗,並多次在市、縣介紹,得以普遍推廣。當學生生活上遇到困難時,他不但儘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給學生以幫助,還組織學生互助給以解決,許多接受過他捐助和關懷的學生在來信中說:“許老師您比父母還親,我將永遠懷念您”。

許興龍同志是一個樂於工作、不知疲倦的人。他經常爲全市、全縣數學教師講學、輔導,積極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多次參與衢州市數學學會組織的《高三數學複習與測試》教材編寫工作,負責研究的課題《中學生數學科研意識的培養研究》獲衢州市三等獎。目前,他正在負責市級立項課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與研究》和參與省級重點立項課題《高中數學青年教師培養模式研究》的研究工作,並獲得階段性成果,對提高常山縣和衢州市數學課教學質量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許興龍同志在擔任常山一中教務主任、副校長、副書記期間,能擺正自己的位置,積極配合校長做好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制定並完善了學校的教育教學常規,相繼出臺了10多個管理制度和評比條例,使學校的教學工作走上了正規化、科學化,爲學校的教育教學大幅度提高和順利通過浙江省二級重點中學驗收立下汗馬功勞,學校被評爲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現代技術實驗學校,多次被評爲省、市級先進集體。他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指導工作,使青年教師很快適應教學,成爲學校的教學骨幹。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積極組織開展實驗教學,學生小發明、小創作等科技活動和其他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輔導學生參加省小發明比賽有三項獲省三等獎,學校已連續__年榮獲縣科技活動先進集體。

許興龍同志因工作需要,調任縣教師進修學校(教研室)工作後,他深知全面提高常山縣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和難度。積極主張確立教學中心意識、教學質量意識、教學效益意識和教學改革意識。把教研工作定位在實施以創新爲核心的素質教育,按教學管理、教學研究、爲師生服務三個層面,緊緊圍繞教法、學法、考法進行改革探索。在工作中堅持調查研究,做求真務實的楷模。每學期直接調研和進行教學視導的學校都在20所以上,聽課不少於60節。此外,還經常與外地教研部門和學校加強聯繫,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如到義烏新課改實驗區學習培訓時,曾花了整整一天時間到義烏稠州中學考察調研,從早上五點半學生起牀,到晚上九點三十分熄燈,每個環節都細心觀察,不肯放過,回來後在多次會議上進行彙報,引起領導的重視,爲加強常山教育教學管理提供借鑑經驗。目前又承擔着常山縣高中教師基本情況調查分析、常山縣職業技術教育情況調研和常山縣國中畢業生外流情況調研分析等工作,爲教育行政部門決策提供依據。

許興龍同志情繫常山,紮根常山。常山縣屬浙江省經濟欠發達地區,與義烏老家相比,差距很大,當初與他一同來常山的近30多位老鄉都陸續離開常山,到杭州、義烏等發達地區工作,他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多次爲他在發達地區找到工作條件優越、經濟收入豐厚的單位,但他並不爲此所動搖,帶着他對常山教育事業的熱愛,帶着對常山人民的深厚感情,毅然把根緊緊紮在常山的土地上。從教近30年,沒有搞過有償家教,沒有從事過第二職業,20多年來基本上沒有因私事請假,既使結婚也放在週末舉行,不請婚假。腳受傷,打着石膏達半個月,拄着柺杖照常堅持上班。

許興龍同志的工作受到省、市、縣領導的充分肯定,獲得社會各界的好評,深得家長、學生的信任。被評爲常山縣首批高中數學學科帶頭人,多次被評爲常山縣先進教育工作者,榮獲常山縣優秀_黨員稱號,評爲衢州市新時期好形象教師,兩次評爲浙江省教育系統單項先進工作者,被衢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衢州市勞動模範,被浙江省人民教育基金會授予浙江省第__屆“春蠶獎”。目前,被省總工會推薦參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評選。

不待揚鞭自奮蹄。他常以“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自勉,自強不息,勇於開拓,爲實現常山教育的美好明天而不斷追求。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2

清晨,我醒來走到窗前,打開窗戶,看見太陽剛露着半邊臉,發現它在燦爛地笑着。突然,我聽見“沙——沙——沙——”的聲音,心裏想那是什麼聲音呢?是誰在外面幹活?我趕緊起牀,穿好衣服、褲子,立刻出門去探個究竟。在馬路邊,我看見一個穿桔紅色衣服的人,她的衣服是那麼薄。只見她發現了一張包早餐的紙落在馬路邊,立即彎下腰去撿了起來,放進了垃圾筒裏。她又向前走去,看見了一個瓶子,撿了起來放進小車裏。她一直默默地工作着。我走上前去,看了她一眼,啊,原來是一位清潔工阿姨。

放學的時候,路上颳着風,下着雨,我撐着雨傘又經過了那條馬路,看見好多人都撐着雨傘在快步往前走,唯獨她,還在那邊穿着雨衣工作着。剎那間,我覺得風變小了,彷彿被她感動了,雨也變成了濛濛細雨,大概老天也被她的美而征服了。她拿着掃把在馬路邊掃枯枝黃葉,頭髮也溼了,也不知是雨水還是汗水。我看到這一幕禁不住感嘆:“她是多麼美的一個人啊!”

這就是最美的她,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具有無私奉獻的精神。我被她感動了,覺得她真是最美的清潔工阿姨啊!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3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黃詩燕同志爲我們立起了學習的標杆,將激勵我們、鞭策我們許黨報國,奮發有爲,履職盡責不辱使命。

一、學習他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堅決做到對黨絕對忠誠。

要始終把黨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經常重溫黨章和入黨誓詞,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作爲終身課題,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牢記爲黨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牢記黨對自己多年的培養和信任,始終相信黨、依靠黨、服從黨,傾心盡力爲黨和人民事業奮鬥,萬衆一心加油幹,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業績。

二、學習他嚴於律己的崇高風範,始終清白做人乾淨幹事。

要像黃詩燕同志一樣帶頭弘揚清風正氣,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用模範行動展示共產黨員的人格力量。要時刻對照黨章黨紀黨規和國家法律,做到心中有戒、行有所止,要堅持從平凡小事做起,在點點滴滴中體現,做一個思想務實、生活樸實、作風紮實的黨員幹部;做一個誠實守信、言行一致、表裏如一的黨員幹部;做一個努力進取、任勞任怨、甘於奉獻的黨員幹部。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4

“每一個孤兒背後都有一個悲劇性的母親,有殺死家暴丈夫獲刑的母親,有因重男輕女陋習導致分娩死亡的母親,有與丈夫感情不和離家出走的母親。”在擔任“兒童之家”院長過程中,張桂梅對女孩接受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得愈發深刻。

這讓她意識到,貧困的女孩成爲貧困的母親,貧困的母親又將養育貧困的下一代,“惡性循環一直存在。”

班裏女孩本就不多,張桂梅發現,總有女孩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去大山裏找,發現有的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了。

“只要母親的素質高,孩子的素質就高。要解決偏遠山區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從提升婦女素質入手。”由此,張桂梅萌發了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的想法。從20__年起,她開始爲這個看來“根本無法實現”的夢想而四處奔走。

“要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你是不是有神經病?”張桂梅的“宏偉藍圖”遭到不少人的質疑,但張桂梅沒有放棄,爲此飽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爲籌集資金辦學,張桂梅求過很多人。一次,張桂梅到昆明某企業尋求幫助,未等她把辦女子高中的構想說完,企業的領導就叫保安趕她走,“見我不走,保安就放狗咬我。”看着被狗撕破的褲腿和流血的腳,想到自己的委屈,張桂梅坐在地上放聲大哭。更多的時候,疲憊、無助的她坐在街頭,靠着牆根睡了過去,醒來時已是萬家燈火……

“20__年1月7日,姐姐從哈爾濱打來電話,說哥哥病危,一直喊着我的名字,盼着見我最後一面。恰好當時宣傳部通知我9日到中央電視臺錄製節目。我想北京離哈爾濱近,可以去看看哥哥了。”但到了中央電視臺後,熱情的編導找了位企業家和張桂梅對話,爭取幫她解決女子高中的困難。

一邊是山裏的娃,一邊是彌留的兄,張桂梅艱難抉擇。當她把節目錄完,等來這位企業家承諾給女子高中提供50~100萬元資助的同時,也等來了哥哥已經火化的消息……

那種錐心之痛,張桂梅至今難忘。

在省、市、縣各級黨委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捐助下,張桂梅的辦學夢想最終實現。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建成。9月1日,來自麗江市華坪、永勝、寧蒗等深度貧困縣的94名貧困女孩走進了女子高中的校園。

關於盧永根先進事蹟觀後感作文 篇25

何爲忠誠?面對急難險重的任務,潘東昇總是走在前、作表率,衝在第一線。20__年5月8日5時30分,時任三明市公安局局長的潘東昇接到警情——三明市泰寧縣池潭村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一水電站施工棚內的數十名工人被掩埋!拿起對講機、衝上越野車,潘東昇立刻奔赴事發現場。山路泥濘不堪,兩旁不時有塌方和山體滑坡,他在兩小時內趕到現場,迅速組織搶險救援。“五天四夜,餓了吃碗泡麪、啃個饅頭,困了就在車上眯一會兒。”三明市公安局巡特警支隊政委羅志懷回憶,山區的深夜很冷,潘東昇披着一件破舊的雨衣跑前跑後,不知道走了多少來回,衣服被泥漿與汗水徹底浸溼。

不論是危急時刻還是繁重任務,總能看到潘東昇衝鋒在前的身影——深夜兩點指揮覈查警情,部署節日安保工作,到重要場館檢查安保事項,部署出臺第四批“我爲羣衆辦實事”項目……就在犧牲前的幾天,潘東昇仍在連軸轉。9月24日,犧牲前一晚,忙完手頭工作的潘東昇,抓緊時間給身體不適的妻子打了個視頻電話,然而這最後一次通話,也因其他工作事務中斷了8次。長期高強度的工作,讓潘東昇的身體嚴重透支。20__年6月26日,他做了肺部手術。“他就像陀螺轉個不停,把人民羣衆的安全感提上來了,自己卻倒下了。”對潘東昇的離開,身邊同事深感痛心。“有利於羣衆的事他都要做”“有利於羣衆的事他都要做。”這是福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支隊長陳明俤對潘東昇最深的印象。陳明俤曾在福州市下轄的福清市公安局任局長,“作爲著名僑鄉,福清出入境證件的辦理需求很大,羣衆辦事一度費時費力。”瞄準痛點,陳明俤下決心優化審批流程。彼時,這項改革在全省還沒有先例。“在服務羣衆上,我們就是要儘量讓羣衆少跑腿、不跑腿。”潘東昇的話堅定了陳明俤的決心。

福清市在全省首創出入境24小時自助受理服務中心,羣衆辦理護照、港澳通行證從原來的7天變成“立等就取”。“老百姓從邁進公安機關大門的那一刻起,就是警情,我們就要接警。”這是潘東昇常掛在嘴邊的話,也折射出“人民公安爲人民”的不變信念。在三明,潘東昇在20__年至20__年全力推進“互聯網+”便民服務,40個辦事項目審批時限比法定時限縮短40%,80%的審批服務項目實現網上辦理。在福州,潘東昇於20__年7月推出接處警“首接首移責任制”,規範案件受理移送,從源頭上解決基層一線“誰接警、誰處警”問題,大大提升了執法質量和效能。創新推出落戶“零門檻”、窗口“無否決權”工作機制……將羣衆的急難愁盼牽掛於心,潘東昇以創新的方式,精準民生堵點。20__年,福州治安狀況滿意度位列全國36個大中城市的前5名。20__年1至9月,羣衆對福州公安民警接處警滿意率達97.94%,位居全省前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