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有感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W

讀“人盡其才 物盡其用”有感

讀“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有感

公元前2xx年的二月,劉邦登基,大漢王朝正式建立。三個月後,志得意滿的開國皇帝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辦規模空前的慶功宴。酒酣耳熱之際,劉邦給大家出了一道思考題:“我,爲什麼能夠完勝項羽?”

在一片議論聲中,劉邦公佈了標準答案:“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這就是劉邦的“人盡其才”之用人之道。

現代管理學上一條著名的定理是“沒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知人善任,企業不是用最好的人,而是要用最合適的人,讓所用之人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盡其才”,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工作潛能,實現人力資源的有效利用。

在我們生活、工作的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具體到實踐中,但真正有多少人能在適合的位置上發揮作用呢?企業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而中國特色的用人制度又如同一張網,人情、關係、親戚、朋友,一環套一環,因此,要想實現“盡其才”,尤如是一張網、一把枷鎖、,一切的一切都脫不開這個網,解不開這把鎖。

聰明的管理者與無能的管理者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發現並最大限度地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儘量避免人才浪費。劉邦在用人方面是明智的,是一個聰明的管理者,唐太宗李世民在用人上也有他的獨到之處,他善於發現每一個人的特長,讓其發揮作用,做到人盡其才。房玄齡不善於處理雜務,但卻善於謀劃和決定國家大事,所以用爲宰相;戴胄不通經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讓他做大理寺少卿,負責審理案件;而敢於直言不諱的魏徵,就讓他做了諫官。在李世民的團隊中,每個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但更重要的是唐太宗知道他們的特點,能將這些人依其專長運用到最適當的職位,使其能夠發揮所長。在他的管理下,各類人才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君臣共同締造了貞觀之治,造就了大唐盛世。世上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特長。天生我才必有用,關健在於如何用,知人善任,讓自己的下屬去做他們適合的事情,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和激發他們的工作潛能,在崗位上發揮人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實現人才的有效利用。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物長,許多領導者常常羨慕別人或者是別的單位企業人才濟濟,藏龍臥虎,卻感嘆手下平庸無能,無人可用,其實在很多時候不是手下沒人,而是沒有把人放在正確的位置上。也有些人在單位,總覺得自己是千里馬,是沒有遇到伯樂,整日裏“罵了隔壁罵鄰居,罵了領導罵社會”,怨聲載道,唯我獨尊。有詩去: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人盡其才,首先你得有才,必須具備了某一方面的特殊才能,方纔有盡的可能,否則怎麼可以談得上盡呢?所以具有才能是一個先決條件,而且是必須的一個先決條件。條件具有了,做與不做,或者值得不值得做,甚至做多少,全都靠自己的抉擇了,盡其才,那一定是值得做,願意做的事情,所以做起來也非常地暢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知做常樂”。但有時也會出現一些例外的事情,盡其才的事做完了,也非常地出色,回報卻是令人傷感的,因爲好事不一定就有好的結果,好人也未必就一定得到好報,雖然這是生活中的常有的事,但絕非常常發生在了同一個人的身上,這是現實。從你開始做這件事的時候,就應該有精神準備,回報是結果,付出是過程,對一個人來說做完就結束了,因爲你享受了過程。以這樣的心理去理解適應可能是最壞的結果的事實,我自認爲對人生未必不是件好事。把人盡其才理解到這種程度,不知道是不是一種誤解,還得待於別人去評說。“人盡其才”不單是指領導在用人上盡其才,而更主要的是做爲一個人如何去發揮其自身的才,讓伯樂發現自己的閃光點。

物盡其用,紙,很平常也很平凡,但它也極其珍貴。我們現在生活在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無紙辦公成了一種昧,但紙也成了工作學習離不開的物品,剛接觸打印機,不知用紙的節約,用過一面之後隨之棄之,後來學會了用反面打印一些草稿一類的材料,雖然是一種微不足道的小事,卻節約了成本,也可唯物盡其用吧,自然也就養成了一種良好的習慣。一個買豆腐的人自稱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別人問他爲什麼,他自豪地說:“因爲豆腐買不出去的時候,我可以打磨豆漿賣,豆漿買不出去的時候,我就做成豆腐,如果還無人問津,我姑且曬乾當做豆腐乾賣吧,若依舊不行,我乾脆做成腐乳賣。”從豆子到腐乳,其間經歷程的過程是一個物變的過程,不論做成什麼,都有它的用途,通過這個賣豆腐人的巧思,卻化無用而有用,化腐朽爲神奇,真可唯“物盡其用”。如此談物盡其用時,會有一種理所當然之感,一個物品,而且是一件好物品,那一定得用好了,可惜的是,物不能盡其用,頂好的東西,本來是隻有用才體現其真正的價值的,卻總是躺在那兒睡大覺,隨着時間的推移,新的出現了,舊的一定就被淘汰了,到此,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似乎處在了同一平臺上,人如果不讓盡其才,物如果不能盡其用,其不只是產生了巨大的損失,更重要的是讓無數人失去了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我們沒有的時候不能說有,但當我們有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說有,否則和無又有什麼區別呢?用有創造更多的有,或者讓無變成有,那是一種情懷,只有做好了才能感覺到做對了的益處,這決不一個自私和狹隘的人所能想像的。關鍵在於把人擺在適當的崗位,把物放在恰當的地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