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6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4W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1

程永革,新疆石河子市豫劇團黨支部書記兼副團長,國家二級演員,團裏的臺柱子。他扮相英俊瀟灑,唱腔高亢激昂,曾擔任過多部優秀劇目中的男一號,塑造了衆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石河子乃至兵團戲曲界具有廣泛影響,深受廣大羣衆喜愛和專家好評。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通用6篇)

20xx年5月,石河子市豫劇團和市歌舞話劇團聯合演出大型話劇《兵團記憶》。擔任主演的程永革全身心地投入排練。這時,程永革已被淋巴腫大困擾3個月之久了。排練沒多久,咳嗽越來越厲害。不久,單位組織體檢,發現他肺部有一米粒大小的腫瘤佔位。醫生建議,立即實行手術切除。

《兵團記憶》是兵團參演的重點劇目,導演、舞美師、燈光師都是從北京請來的。作爲主演,假如他躺倒,全班人馬都要歇着。如果臨陣換將,戲極有可能擱淺。“不能因爲我耽誤戲。”程永革將手術單揣進了口袋。排練在體育館進行,大夏天,沒有空調。每天排練很辛苦,他一天不落,經常是大汗淋漓。“排練間隙,他總會從鋼琴上的一個盤子裏抓一把粉末放進口中,然後喝一口水送下去。後來才知道那是他用來治病的中藥。”市歌舞話劇團話劇隊隊長駱漢泉告訴記者。當年11月底,演出結束,程永革才住進醫院。此時,他的病情已達肺癌中期。“父親對藝術的演繹,總是追求完美。他經常說:‘只要鑼鼓一響,哪怕天大的事也不能空場’。”兒子程琛說。

“當幹部就應該能吃虧,能吃虧自然就少是非……”這首豫劇《村官李天成》裏的唱段,是程永革最愛唱的。因爲歌詞代表了他的心聲,代表了他做人的標準。20xx年1月,石河子市豫劇團排演的大型現代戲《我的娘我的根》公演後,深受歡迎,並首次赴河南省多地進行巡迴演出。“邊疆小城的一個豫劇團能‘打回’豫劇的‘老家’,並贏得一片叫好,這是多大的榮譽。”石河子市副市長樂暘感慨地說。程永革因做過手術,沒有參加這部戲的表演,但他甘當人梯,沒少辛苦。演出前,程永革帶隊去河南打前站,親自聯繫住宿,聯繫車輛,聯繫大景的製作,還裝卸道具,常常累得汗珠子順着臉往下流。巡演中,他跟着裝車、卸車,還承擔換佈景的工作,有幾場還當羣衆演員。“作爲黨員幹部,能吃虧,羣衆才願意跟着你去幹。”程永革說。

在程永革的辦公桌抽屜裏,有一封沒有上交的困難救助申請書:“我身患肺癌兩年,病情需要藥物來控制。愛人是下崗工人,兒子在大學上一年級,父親也於今年去世。考慮到家裏實在困難,特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請困難職工補助。”這份申請,最終被程永革放在了抽屜裏。爲了緩解經濟困難,程永革開始在8小時之外找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兒,有時每個星期接三場婚禮主持。

20xx年10月25日,無情的病魔令他僅僅47歲的人生戛然而止。在自己短暫的47年的人生大戲裏,程永革一絲不苟地扮演着自己,寧可虧欠自己,從不虧欠大家。他愛崗敬業,爲藝術獻身,卻虧欠了自己的小家,虧欠了愛人和孩子。兒子程琛說:“我知道父親是愛我的。雖然他沒有給我留下多少物質財富,但是他給我留下了巨大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父親教導我‘老老實實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我一直都牢記在心間,他的高尚人格將影響我一生。父親雖然走了,可他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2

爲深入持久的宣傳程永革同志先進事蹟,在社區掀起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發揮先進人物的引領示範作用,緊密與“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結合起來。5月16日,新城街道八(一)社區開展“程永革先進事蹟”道德講堂,社區居民43人蔘加了活動。

道德講堂按照“五個一”步驟,以觀看“程永革先進事蹟”電教片、宣講員宣講、居民談體會的形式,講述了石河子豫劇團黨支部書記程永革生前熱愛文化藝術、傳承戲曲文化、敬業奉獻的感人事蹟。

程永革把生命獻給熱愛的舞臺,參演過幾十部戲,塑造了衆多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在身患癌症後還堅持帶病參演了《兵團記憶》和《我的根.我的娘》兩部重點劇目。他帶隊參加“三下鄉”巡迴演出,下團場、走基層、一邊吃藥、一邊演出,直到躺下時,一直也沒脫離工作崗位,沒向組織提出過任何困難,他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戲比天大”,被兵團和師市評爲“優秀共產黨員”。

通過道德講堂,讓更多的居民瞭解程永革,學習“永革精神”,傳遞社會正能量,真正的在社區形成引導人、教育人、激勵人、感染人的文明道德新風尚。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3

張小娟同志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指引下成長起來的優秀青年代表,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先進典型,是脫貧攻堅一線揮灑血汗、忘我奉獻的基層黨員幹部的縮影。張小娟同志把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用短暫而精彩的人生譜寫了一曲新時代共產黨員的奉獻之歌,是政治進步、品德高尚、貢獻突出的先進典型,彰顯了當代甘肅青年的精神品格和價值追求,昭示了當代甘肅青年正確的人生方向和成長道路。

省人社廳、共青團甘肅省委、甘肅省青年聯合會號召,廣大團員青年要向張小娟同志學習,以張小娟同志爲榜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於擔當、甘於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開拓進取,不懈奮鬥。各級團組織要把學習張小娟同志先進事蹟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結合起來,同正在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結合起來,採取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學習宣傳活動。引導廣大團員青年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以先進人物爲榜樣,主動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鬥者、開拓者、奉獻者,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譜寫新的華章、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尤婷婷)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4

12月2日21時,雲南農職學院組織全體師生通過各種方式觀看了“時代楷模”發佈活動,大家被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深深感動了。夜闌人靜時,校園裏、行政樓、學生宿舍,師生們仍在興奮熱議。大家表示,朱有勇院士是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榜樣,是廣大教師學習的楷模。學院全體師生將在朱有勇院士崇高品格的鼓舞下,牢記育人初心,不忘報國使命,紮根雲嶺大地,着力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顆初心,始終躍動。雲南民族大學審計處副處長,雲南民族大學駐彝良縣海子鎮中溝村扶貧第一書記、工作隊長張昆說,朱有勇院士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無償提供給農民朋友脫貧致富,與農民打成一片,手把手傳授技術,心貼心助推脫貧,切實踐行了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身處精準扶貧一線幹部的學習榜樣。

“作爲一名高校教師,作爲一名具體負責扶貧工作的工作者,我深深爲朱有勇院士的精神和行爲所感動和激勵。我們將以朱有勇院士爲榜樣,用情用心用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爲全面決勝小康而努力,我們更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懈努力奮進。”昆明醫科大學扶貧辦主任李建明表示。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脫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趙曼曼表示,要學習朱有勇院士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不斷積累知識,提高自己的學術修養,把學術研究立足於實踐,學有所專,學有所用,服從國家需要,把自己的知識貢獻給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雲南大學保護生物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王佳冠表示,要深入學習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要努力學習科學知識,加強創新實踐,將個人的學習研究與農村農業的發展需求緊密結合,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不辜負朱院士“把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要求和囑託。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5

李保國是博士生導師,是大學教授,也是實幹家,曾榮獲國家多項榮譽獎項和稱號,但他不驕不躁,把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是黨員的先鋒模範,是我們學習的先進典型。

一要學他不斷學習,與時俱進。大學畢業20後還能重新走入學校,只這一點就很值得敬佩。爲人師者,他身負“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使命,唯有自己博學、專學,才能真正做到“授之以漁”。在學期間,他帶領學生研發的多項科學技術研究都獲得了一些列獎項,鞏固了學生的專業思想,堅定了他們"學農愛農"的決心和信心,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要學他求真務實,狠攻技術難題。李保國率專家團隊,經過深入採樣、實測土壤截面,提出了“挖溝修庫”的新辦法,並種植最省水、易管理的核桃樹,使太行山140萬畝荒山披綠,10萬羣衆脫貧奔小康。其實,很多山區鄉鎮都存在產業發展滯後的難題,自然條件受限是一個重要因素,但只要找準突破口,有限的自然環境也能釋放無限的發展動力。

三要學他彎下身子,深入基層。一年365天,超過200天都是在艱苦的農村度過。作爲農學教授,深入基層實地調研是必修課,只有切實掌握第一手資料,科學研究成果才能惠及人民羣衆。同樣,作爲基層工作人員的我們,也需要經常走村入戶,傾聽民聲,瞭解民情,領會民意,多爲羣衆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四要學他淡泊名利,擺正“三觀”。李保國作爲農學教授,榮獲多項榮譽獎項,擁有遍地學子,但他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不驕不躁,依然苦心鑽研,這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每一個人學習。黨的領導幹部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帶頭人,更是爲羣衆服務的載體,只有擺正“價值觀、事業觀、政績觀”,才能在服務羣衆的道路上走的穩,走的遠。

我們不可能人人成爲李保國,但能學做“李保國”,學他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深入基層、淡泊名利,學他良好的黨員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學他爲經濟社會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黨員幹部學習程永革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6

日前,對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同志的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李保國同志堪稱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

35年如一日,李保國始終把黨和人民的需要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長期奮戰在扶貧攻堅和科技創新的第一線,把畢生精力投入到山區生態建設和科技富民事業之中,創新了太行山板栗、蘋果、核桃栽培等技術體系,培育出“富崗”蘋果、“綠嶺”核桃等多個全國知名品牌,實現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走出了一條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貧新路。李保國用紮根山區的一生詮釋了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用奉獻的一生踐行了做一名合格共產黨員的錚錚誓言。

奉獻就是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絕對忠誠。革命戰爭年代,爲了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事業,成千上萬的共產黨員衝鋒在前、出生入死,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人民羣衆的好日子。而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面對太行山區“旱、薄、蝕、窮、低”的艱險面貌,李保國只是輕描淡寫的說了一句“先輩們流血都不怕,咱們流點汗算什麼”,便全身心的投入到太行山區的開發研究中。起早貪黑、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山當餐桌地當炕,躺在地上吃乾糧”,李保國帶領團隊用數年的時間創造了太行山低山片麻岩區“聚續”生態農業工程技術,使石質山地造林技術發生革命性變化,過往的8000畝荒山禿嶺變成“太行山最綠的地方”,獲得聯合國“全球生態五百佳”提名。

奉獻就是時時刻刻將人民羣衆的需要擺在第一位。作爲一名教授,李保國堅持將科研課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羣衆最需要、最受益的選題上,“老百姓需要什麼,我就研究什麼”。“深眼悶炮”控制爆破鬆土蓄水技術、隔坡溝狀梯機械整地技術、太行山片麻岩區“蓄、集、整、改、排”防洪減災工程技術、太行山板栗集約栽培技術、優質無公害草果栽培技術、綠色核桃配套栽培技術……只要是能夠爲羣衆帶來福利,爲地區發展帶來效益的技術,他都義無反顧的埋頭研究。李保國紮實苦幹、奮發作爲,用“滾石上山”的勇氣攻下一座座貧困的城池,讓他不僅成爲了羣衆致富的帶頭人,更成爲了羣衆幸福的引路人。

奉獻就是至始至終將責任擔當扛在肩上刻在心裏。在李保國心裏有一道永恆的數學題,農民=自己。他曾表示,這輩子幹得最過癮的事就是“把我變成農民,把農民變成我”。李保國深深地瞭解,僅僅自己或科研團隊掌握技術是不夠的,只有讓廣大羣衆都瞭解、熟悉、掌握,才能讓野嶺荒坡變成金山銀庫。辦夜校、搞培訓、出書籍、編口訣,李保國用最淺顯易懂的語言,手把手的爲鄉親羣衆講解新技術,使技術真真正正的刻進羣衆的心中,成爲羣衆的拿手本領。35年來,李保國先後舉辦不同層次的培訓班800餘次,推廣36向實用技術,培訓人員達9萬餘人(次),成爲羣衆當之無愧的職業技能導師。

奉獻還是低調做人、謙卑處世的生活態度。李保國始終把自己取得的成就歸功於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的支持幫助,“是黨和人民成就了我”。作爲一名共產黨員,他將能夠參與黨帶領全國人民奔小康的千秋偉業而感到自豪。在協助山區人民脫貧致富的路上,他始終秉持共產黨員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赤子之心,“記利當計天下利”,從不收百姓的一分錢,更不佔企業的一份股,無怨無悔。

牢記黨恩、對黨忠誠;紮根羣衆,無私奉獻。李保國的事蹟告訴我們,一個共產黨員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激發出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能夠產生源源不斷的進取動力,讓人民羣衆得到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金盃銀盃,不如百姓心中的豐碑。請讓奉獻成爲新時代最美的旋律,成爲共產黨員最可貴的品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