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精選2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56K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

張貴斌同志始終堅守初心使命、不改本色,在部隊英勇作戰,九死一生,身負戰傷,戰功卓著;到地方,他主動回到農村,造福羣衆,埋頭苦幹,無私奉獻;離休後,嚴格要求自己,艱苦樸素,深藏功名,不計得失,始終保持着老一輩革命軍人的精神面貌和優良作風,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是退役軍人的楷模,是全市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羣衆學習的榜樣。市委決定,在全市開展向張貴斌同志學習活動。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精選28篇)

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張貴斌同志始終保持崇高信仰,堅決聽黨話、一心跟黨走,用行動詮釋對黨的絕對忠誠。1948年,鞍山剛剛解放後,張貴斌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參軍入伍,在遼瀋戰役塔山阻擊戰中,他勇敢作戰,7天6夜的戰鬥中始終堅持“人在陣地在”,直至戰鬥到最後全連僅剩3個戰友,用血肉之軀守住了陣地。之後,又隨部隊轉戰了半個中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因傷轉業後,他主動申請回到老家當了農民,在村支書、信用社、供電所、農電局每個崗位上,黨讓幹啥就幹啥,一心樸實工作,默默無聞奉獻。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把對黨忠誠刻進心裏、融入血液,始終以黨的事業爲重,把堅定信仰作爲第一位的要求,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高地,處處體現共產黨員的堅定信仰、價值追求和思想風範,以實際行動踐行對黨的錚錚誓言。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

幾十年深藏功名,始終工作在最艱苦的地方,張貴斌的樸實純粹和執着信念,感動着每個人。學習張貴斌,就要學習他這種甘於奉獻、不計名利的精神品質,不躺在功勞簿上講享受,始終堅守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始終站在鞍山振興發展的時代潮頭。

作爲戰鬥英雄,張貴斌轉業時不要求組織照顧,把去大城市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主動申請回到了老家農村,在平凡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爲,默默奉獻,這就是張貴斌這名老戰士質樸的初衷和畢生的追求。黨和人民的事業,需要千千萬萬人像張貴斌這樣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當前正值我市深入實施“兩翼一體化”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階段,能否讓黨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落地生根、開花結果,能否把市委關於鞍山振興發展的各項安排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關鍵在於每個人的努力與付出。衆事成則大事興。學習張貴斌,就要弘揚甘於奉獻的精神,立足崗位,奮發進取,幹好手中的事,發展難題,切實負責任、敢擔當、能幹事,不斷凝聚起鞍山振興發展的磅礴力量。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幾十年來,張貴斌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以往的功勳榮譽從不提及,連家人都不曾知曉。在張貴斌的身上,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一名共產黨員應有的精神境界和歷史擔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市委十二屆七次全會描繪出鞍山振興發展的美好藍圖,“兩翼一體化”經濟發展戰略,爲鞍山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了新方案、新路徑。學習張貴斌,就要像他那樣不計名利,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始終站在改革發展主戰場、重點工作第一線、服務羣衆最前沿,全力抓好“兩翼一體化”經濟發展戰略的貫徹落實,爭當改革促進派、創新領跑者、發展實幹家,以只爭朝夕、夙夜在公的精神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責任。

榜樣就是力量。張貴斌用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也在我們面前樹立起一座精神豐碑。全市黨員幹部要從張貴斌的先進事蹟中汲取營養、積蓄力量,切實以事爲軸心,轉起來、幹起來、忙起來,以“朝受命、夕飲冰”的事業心和“晝無爲、夜難寐”的責任感,承擔起新時代鞍山振興發展的歷史重任。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3

一張泛黃的“報功書”邊角雖然已破損,但百字左右的行文,卻清晰印證了這名戰鬥英雄愛國報國浴血戰場的事蹟。

六十餘載,不僅是這份“報功書”,四次大功、四次小功的功勳榮譽,他也始終埋藏在心底,連家人都不知曉。

歷經戰爭年代的硝煙,備嘗建設時期的艱辛,也見證了今日祖國的繁榮昌盛。然而,流淌的是時間,不變的是他奮鬥的底色和初心。

他,就是鞍山海城市94歲的退伍老兵張貴斌,一名在淡泊名利中書寫着忠誠、堅守着初心的老黨員。

10月17日,錦州遼瀋戰役烈士陵園,站在遼瀋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前,張貴斌獻完一束鮮花,行軍禮的右手久久不願放下,面對犧牲的戰友,他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思緒也再次回到71年前的秋天。

1948年,鞍山剛剛解放,家住海城西柳小碼頭村的張貴斌來到部隊。雖然當時剛結婚不久,妻子也有了身孕,但爲了人民當家作主,爲了讓更多人過上好日子,他毅然選擇了參軍。

進入部隊不久,張貴斌參加了塔山阻擊戰。“七天六夜,一直守在壕溝裏,一步也沒後退,

一仗下來,全連就剩3個戰友了。”張貴斌回憶說,“我們人少,敵人人多,但我們就是頑強。天上的敵機不停地飛,炮彈把我的腿炸傷了,包紮一下繼續上,戰友倒下了,就搶時間把他們揹回來,打勝仗憑的就是我們不怕死的精神。”

因塔山阻擊戰的英勇表現,張貴斌獲得“人民功臣”榮譽稱號,並記大功一次。1949年2月6日,張貴斌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爲一名黨員。也是從那時起,“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成爲他時刻遵循的行爲準則。

隨後,張貴斌跟隨部隊打武漢、戰長沙,直到南下攻打桂林時身負重傷纔不得不離開部隊。作爲戰鬥英雄,組織上準備安排張貴斌到廣州海關或漢口公安局工作,但他卻選擇了復員回鄉,在他看來:在哪都一樣爲人民服務。

回到家鄉後,張貴斌將四次大功、四次小功的立功證壓在箱底,從未向別人提及,更沒有因此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就連兒女也只知道他是一個打過仗的老兵,對其他情況都不知曉。

20__年,張貴斌所在的單位——國網鞍山供電公司在做退役軍人的專題節目時,張貴斌在節目中對戰功也隻字未提。

直到今年鞍山退役軍人信息採集時,張貴斌的事蹟才被家人和社會所瞭解。一時間,整座鋼城都被張貴斌淡泊名利、深藏榮譽功勳的事蹟所感動,鞍山市委決定,在全市開展向張貴斌同志學習活動。

現在,張貴斌仍堅持通過新聞了解國家大事,時不時還要動筆記錄。國小兩年文化的他是在部隊接受的教育。張貴斌說,是黨給了他知識,教會他做人,給了他現在的安穩生活,他永遠感謝黨和國家。現在他老了,不能給國家作更多的貢獻,就管好小家,儘量不給國家添麻煩。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4

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甘於奉獻、不計名利的精神品質。張貴斌同志始終保持樸實純粹,在國家需要時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動作爲,不務虛功、奮發進取。張貴斌作爲戰鬥英雄,轉業時不要求組織照顧,把去大城市的機會留給了戰友,主動申請回到了老家農村,在平凡崗位上一干就是幾十年。一直以來,他深藏功名,淡泊名利,以往的功勳榮譽從不提及,連家人都不曾知曉。20__年,國網鞍山供電公司製作建軍90週年退役軍人專題節目時,張貴斌在節目中說:“我們趴在戰友的屍體後面戰鬥,我這個新兵活了下來,火線入了黨。”仍然對戰功隻字未提。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到最艱苦的地方工作,切實站在改革發展主戰場、重點工作第一線、服務羣衆最前沿,經風雨、見世面、長才幹、壯筋骨,以只爭朝夕、夙夜在公的精神履行好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責任。

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學習他恪盡職守、敢於擔當的務實作風。張貴斌同志無論崗位如何變化,始終秉持着幹一行愛一行的勁頭,履職盡責、擔當作爲,體現出樸實純粹的優良作風。回鄉第一年,他被推選爲鄉生產社委員,生產社沒條件生產,他就拿出全部復員費100元,買了3匹馬和一輛大車爲生產社增收。他任職村書記期間,事事做在先,一切爲村民考量,處處爲國家着想。他在信用社工作時,有困難戶還不上貸款,就自己掏錢給還。到縣農電局工作後,起早貪黑、頂着酷暑嚴寒立杆架線,點亮了鄉里的萬家燈火;工作的最後幾年,他負責建設電力物資庫,物資存放全靠他一個人記賬,他始終認真負責、細緻踏實,堅決把這個良心活幹好。向張貴斌同志學習,就要像他那樣保持和發揚求真務實工作作風,不管在哪個地方、哪個單位,都要把崗位當成事業幹,兢兢業業、親力親爲,時時處處貢獻出個人的全部力量。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5

許多地區大雪天氣已經持續了數天,雪災已成了當前熱點問題,也成了當前最需要我們共同度過的難關。雪災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很多:

雪災帶來損失。從全國看,雪災發生後,停水停電、交通受阻、大量旅客滯留車站和機場,長期處於飽和狀態下的物流和能源系統在極端環境下已顯得沒有多少迴旋餘地;因爲惡劣天氣的影響,連主要證券指數都開始下跌,可以說,已觸及到了整個國民經濟。如果處置不當,就可能導致羣衆緊張慌亂和社會秩序混亂。從區內看,雖然對今年農業墒情帶來正面影響,但是對正在發展的設施農業可謂一擊重創。由於受持續低溫、冷凍的影響,有10多萬畝大棚受災,加之交通受阻,農副產品運不出、進不來,這就給本已初露端倪的結構性通貨膨脹又添了重重的一層陰影。

雪災也帶來教訓。大雪來臨,氣象部門也發出了紅色警報;國家也成立救災中心;財政部、農業部也向災情較重的省份緊急下撥農業生產救災資金,支持開展農業生產自救工作;南方一些省份也都實施了國家二級緊急預案;各部門也都全力奮戰,儘量把損失降到最低。但是客觀評價,各部門反應得晚了些,考慮的不太充分,地區之間、部門之間和行業之間還缺乏有效相互的協調和配合;廣大民衆在雪災面前也是被動的忍受,傳統的過年風俗和幾乎成爲定律的全球範圍內最大規模的人員流動在極端條件下還是鐵打不動得以繼續;在煤荒面前,傳統管理模式與市場經濟運做需求之間的矛盾也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各級政府還必須爲形勢越來越嚴峻做好準備並要相應採取緊急措施。

雪災也帶來啓示。平常總能從各種途徑瞭解到發達國家動不動就搞一些應對自然災害的演習和應急預案的演練,有時也感覺到挺可笑的。但是,仔細想一想,人家這種方式方法確有可取之處。通過演練,一方面能夠提高公共體系在極端環境下的應變和處置能力;另一方面能夠提高全民的防災意識和應對知識。試問我們周圍的親朋好友,有多少人對火災、地震、洪水和爆炸等災害發生後能夠有足夠的應對知識?我敢說,不會太多。在這方面我們需要補的課還很多。

雪災同樣帶來商機。在看到負面影響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災後很多需要把握的東西。雖然沒有做到“未雨綢繆”,但“已雪綢繆”也不算晚,一些設施大棚不僅努力保苗,而且還在積極育苗,以備災後及時提供所需種苗。雪災之後,針對應對極端環境下的各種基礎設施改擴建工程必將陸續開工;針對應付災害天氣的各種設備儀器必將生產並投放備用,等等。在逐步改善應急能力的同時,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興奮點”的座標似乎越來越明晰。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只要善於把握時機,壞事也能變成好事。一場50年不遇的洪水,使我們意識到了要加強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對生態環境的重視;一場突來的“非典”,使我們提高了公共疾病預防能力;也許一場50年不遇的雪災後,我們各級政府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機制和能力會有一個切實的提高。如果把握到位的話,禍福轉換的經典演繹就有可能發生,讓我們公共努力並期待着這一天儘早到來。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6

在這次疫情之中,有一個名字,每一次聽到都會覺得有了他就有了主心骨,他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

我們之所以會這樣相信他,是因爲在17年前的那場SARS戰役中,他就是中流砥柱!

17年後,已經84歲高齡的鐘老又一次站在了全國人民的面前,很多人都說鍾南山是個英雄,但是作爲英雄鍾老這一輩子都做了什麼?什麼樣的家庭才能培養出這樣的英雄人物呢?

老一輩中國的科研英雄,從之前的鄧稼先到現在的的袁隆平、鍾南山,年輕一輩的科研人員他們是怎麼樣的呢?是不是也具備這樣的能力和品質,在新的時代他們能不能成爲這樣名留青史的英雄呢?

鍾老這一輩子很有傳奇性,像網上流傳很廣的那些鍾老年輕時候的事蹟,他曾是個體育健將,曾經榮獲過全運會400米欄冠軍,雖然這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足以拿來自豪一輩子的成就了,但是對於鍾老來說,這只是他人生的一個小小的插曲!

鍾老的絕大部分成就都在醫學領域的,鍾老首次證實並完善了隱藏性哮喘這個概念,這個觀點後來被聯合國衛生組織編寫到哮喘全球防治戰略採用;另外鍾老還系統的分析了我國慢性咳嗽病因,他闡述了胃食道反流性咳嗽的食道神經炎症機制,再就是證實了早中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中有60%存在着蛋白營養不良問題,然後他又提出並補充了基礎耗能的校正公式等等,我知道大家一定對這些一頭霧水,不過沒關係,這些都是很專業的問題,咱們外行也沒有必要了解,其實我們從其他角度可以非常直觀的瞭解鍾老的貢獻,他主持完成了國家973計劃,即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而且他還是項目的首席科學家,還有就是863計劃、xx科技攻關等等這類水平的10來項重大科研項目!

所謂的973計劃呢,就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這個項目的定位就是解決國家戰略需求中重大科學問題以及對人類認識世界將會起到重要作用的科學前沿問題,你看這個定位,就知道這個項目的分量了!

另外呢,還有863計劃;863計劃呢,其實就是80年代的時候,美國正在跟蘇聯打冷戰,然後提出了一個星球大戰計劃,可能很多朋友也聽說過,咱們國內的幾位老科學家也向國家提出建議,要追趕世界高新技術,然後當時是小平同志親自批示,然後就批准了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也就是863計劃,不過無論是973計劃還是863計劃,在16年的時候,出現了一個新的計劃取代這些,那就是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的時期就要有新的要求啊。

所以鍾老承擔的課題項目都是這個級別的,另外鍾老還主持了xx科技攻關,這個是屬於國家的5年規劃項目,說起這個5年規劃的歷史還挺悠久的,從1953年開始第1個5年規劃到現在,16年到20年屬於第十三五規劃,馬上咱們要開始十四五了,咱們這個5年規劃當年也是學那個蘇聯老大哥的,當年學習這個5年規劃的國家還挺多,但是現在呢,據我所知好像也只有咱們,我覺得這也是咱們國家的一大優勢,因爲可以制定長期國家戰略。

那什麼樣的家庭能培養出鍾南山這樣的人呢?答案就是父親也是英雄,終老的父親是誰呢?他的父親叫做鍾世藩,是中國最早的那一批兒科醫學專家,在1930年的時候畢業於北京的協和醫學院,後來又在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1949年的時候受聘於世界衛生組織的醫學顧問,你看在當時那個時代他就是中國最頂尖的醫學家了!

但是鍾南山的父親也就是這位鍾世藩不僅僅是一位醫學泰斗,1949年建國前期的鐘世藩是當時廣州中央醫院的院長,國民黨敗退中國臺灣的時候,要求鍾世藩把廣州中央醫院的錢全都帶走,全家一起去中國臺灣,鍾世藩當時斷然的拒絕,所以你看,鍾南山鍾老今天的所作所爲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家門的家風就在這兒呢,咱們中國不是有一句話嘛,老子英雄兒好漢!

在鍾南山身後,咱們中國的年輕一代的科研人員,他們怎麼樣了?

我覺得這個要分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呢是品格;

先說能力吧,教育部在年前發出的數據顯示今年應屆畢業生的總數是874萬,而且研究生的比例也在提高,很多一線人員都是有留學背景的,具備了更多的國際視野,再加上了國家的科研支出比例在不斷增大,也有很多針對年輕人的基金項目,對於年輕人的成長整體是有一個整體激勵政策的,所以說呢,從能力上講,年輕一代的整體科研水平肯定是要比之前高的,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呢,我們下一代的科研人員水平肯定還會更好!

那品格方面咱們就拿這次的疫情來說,你隨便打開手機,醫護人員讓人感動的瞬間簡直多到數不過來,就像我之前說的,那種根植在中華民族骨子裏的“義”字,總會在最危難的時刻彰顯出來,還記得那句詩嗎?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所以,在我看來,鍾南山鍾老絕對當得起“國士無雙”這4個字,而且鍾老同時也是一種象徵,在他背後,還有一大羣拋家舍業默默付出的人,在這次疫情戰役當中,他們頂在了最前線!

向英雄們致敬!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7

“一定能贏!一定平安”——餘錦平

“我申請去隔離病房上班”,聽聞醫院爲了防治疫情,正在組建醫護志願隊,即將結束進修的內二科醫生餘錦平立即和院領導聯繫,主動報名。面對家人的擔憂,餘錦平心中些許愧疚,他剛結束長達半年的異地進修生活,這一去隔離病房,恐怕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回來陪伴家人了,但是想到作爲一名醫生的職責,餘錦平說道,“放心,我們一定贏!一定平安”。

“老婆,對不起”——潘長焰

要去隔離病房上班的事情,潘長焰想了很久,還是不知道如何說起,他的妻子1月18日剛剛分娩,正是需要照顧的時候,可是疫情來了,作爲醫生的他,選擇的只有奮不顧身的前往,良久良久,他對妻子說道,“老婆,對不起。”

“別靠近,放那裏,我待會來拿”——黃偉

自疫情防治工作開展以來,黃偉和所有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一樣,對自己進行了自我隔離。家人牽掛不已,偷偷前往送飯及生活用品,黃偉發現後,立即大喊:“別靠近,放那裏,我待會兒來拿!”

“我還可以再堅持一下”——徐燁明

在發熱門診坐診的徐燁明練就了一身本領,早上上班前將早飯吃好,稍微抿上兩口水,上個廁所,然後穿戴好防護裝備,在發熱門診一上就是整整八個小時。每當感到口渴、飢餓或想上廁所時,她就告訴自己“我還可以再堅持一下”,除了忙碌,另一個原因是防護物資稀缺。

“我已經把孩子送到了鄉下,可以放心工作了”——柳凌芳

今年40歲的柳凌芳,是來支援護士中年齡最大的一位。她的孩子12歲,由於要參加隔離病房工作,她將孩子送去鄉下,交給年邁的父母照顧,她說,“這麼多年,從沒離開過孩子這麼久,但是隻有送走,我才能放心工作。

媽媽,您要辛苦了”——廖澤霞

廖澤霞的家離醫院只有步行十來分鐘的路程,平時下班結束後,她會急匆匆地趕回家,帶帶孩子、做做家務。可是最近她也不能回去了。“我不知道我會不會被感染,爲了家人的安全,工作結束後我必須住在醫院進行自我隔離。媽媽,您要辛苦了!”她對婆婆這樣說道。

“我身體很好,放心吧”——黃敏

由於身體原因,黃敏剛剛纔休完半個月的病假,她的申請,讓領導很是爲難,可是她說:“我身體很好,放心吧!”毅然加入了疫情阻擊戰。

“寶貝,媽媽打壞蛋去哈”——宋清霞

面對一個1歲、一個5歲的孩子,宋清霞是這樣解釋的:“那個壞蛋叫病毒,因爲它很多人都生病了,不舒服,媽媽是護士,要去把病毒壞蛋打跑,你們在家乖乖聽話,媽媽很快就會回來!”5歲的孩子並不知道事情的危險性,歡呼着:“哇,媽媽好厲害!”1歲的孩子,聽着歡呼聲,也“咯咯”地笑起來,只有大人們鼻子裏充斥着一陣陣酸楚。

……

這些只是湖口縣人民醫院極少數醫務工作者背後的小小故事。戰鬥還在繼續,每一名醫務工作者正燃燒着自己的小宇宙,用專業、仁愛、擔當,甚至是生命,在守護着我們美好的家園。讓我們爲他們致敬,爲他們加油!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8

40年風雨征程,江小金從一名電力線路工逐漸成長爲高級工程師,用畢生心血點亮萬家燈火,他參與設計了11750座架線鐵塔,領銜設計了4700多公里輸電線路,完成了300多項輸電線路工程設計,設計校覈了18000多張設計圖紙;他在11750多座電力線路鐵塔下都留下了足跡,踏勘里程無法計算,他的一生都在和線路鐵塔作伴,他的事蹟體現了一名共產黨員忠誠事業、不辱使命的價值追求,展現了淡泊名利、勇於創新的精神境界,更展示了一名勞模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懷,他的事蹟鼓舞着青年員工愛崗敬業,要求青年員工勤奮學習,不斷探索,用積極的心態,認真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堅強的毅力攀登電力的高峯。他樹立的鐵塔成爲了一座豐碑,成爲了人們心中不朽的座標。

電力雄鷹呂清森,一生只做一件事,然而他把這件事做到了完美的極致。呂清森的工作就是巡視從吉林樺甸紅石變電站到白山發電廠的66千伏輸電線路,及時發現隱患和缺陷,保證線路狀態良好,運行安全。工作看似簡單,可是卻充滿危險,巡線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到的,工作中的意外時常發生,此外幾十年的工作時間在他的臉上走滿了滄桑,走了32年,他把這條紅白線走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崎嶇險峻的山路走成了一條光明大道,把深山野林走成了自己無比熟悉的另一個家院。呂清森工作是平凡的,但是他用最樸實、最堅定的責任心築就了自己的高度。在他的眼裏責任就是保障安全:幹了巡線這個工作,就要保證不出事故,責任就是刻苦鑽研:幹工作不能光埋着頭苦幹,得琢磨怎麼才能幹好。責任就是默默堅守:這輩子,我就是要守好紅白線。因此在他的身上一生只做一件事,一件事就把他做好,在他的線路不發生事故,此外在工作之餘他還

鑽研專業知識,考慮如何更好的把工作做好。對他來說只要把這件事做好,任何事情都會去思考實踐。我爲他的執着而感動,在他的事蹟中看到了一個最真實,最純粹,最樸實的國網電力員工,體現了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時代精神。勞模是一種精神。勞模在創造物質價值的同時,也在創造着精神價值,他們成就了惠及後人的物質財富,也鑄就了永載史冊的精神財富。有了勞模,人類的勞動才顯出奪目光彩;有了勞模精神,我們的生活才更加充滿活力。

作爲一名青年員工,我們應當學習勞模堅定理想的信念,以事業爲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創造自己的價值,爲電力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要學習勞模艱苦奮鬥的精神,勞動模範的先進事蹟充分說明了事業是實幹出來的,任何心存坐享其成、好逸惡勞思想和做法的人是不可能幹出一番事業的。求真務實、兢兢業業工作,就是我們學習勞模的行動。學習勞模那種勇於創新、與時俱進的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我們要在不斷總結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尋求革新,創新工作方法,把創新作爲推動事業進步的動力。最後要學習勞模那種淡泊名利、甘於奉獻、樂於服務的忘我精神。我們要像勞模一樣,從自己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做一名優秀的電網人。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9

幾年前,冰桶挑戰讓公衆認識了“漸凍症”,也讓每種只有幾萬例、幾千例,甚至全球也僅有幾例的罕見病從原本塵封的角落被揭開。

20__年,因爲新冠肺炎阻擊戰,我們認識了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也知曉了他埋藏多年的“漸凍症”患者身份。

2月29日,是第十三個國際罕見病日,罹患“漸凍症”仍堅守在戰“疫”一線的張定宇獲得了一個新標籤:中國罕見病聯盟授予的“非凡醫者”稱號。

中國罕見病聯盟副理事長兼祕書長、北京協和醫院黨委書記張抒揚表示,張定宇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守護着人民羣衆生命健康,不愧“非凡醫者”的稱號,是醫務工作者的榜樣!中國罕見病聯盟永遠是他的家!

對此張定宇迴應,今後將與聯盟一道,爲中國罕見病防治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小在武漢礄口長大的張定宇,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性子急、嗓門大,抗疫當中始終雷厲風行,是同事們對他的一致評價。

張定宇解釋,因爲生命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我是一個‘漸凍症’患者,雙腿已經開始萎縮,全身慢慢都會失去知覺。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跑贏時間,把重要的事情做完;我必須跑得更快,才能從病毒手裏搶回更多病人。”一直衝鋒在抗疫烽火線的張定宇於前不久向媒體公佈了自己從健步如飛到步履蹣跚的真相,他用漸凍的生命在疫魔中托起信心與希望的故事讓人潸然淚下。

“如果你的生命開始倒計時,就會拼了命去爭分奪秒做一些事,不能因爲你是個病人就退縮。”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0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這場嚴峻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役中,他放棄了節日與家人共同團聚,堅守崗位,奮鬥在抗疫第一線,開展疫情的宣傳,調查,防控工作,確保校區居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他,就是湖北荊門市沙洋縣李市國小辦公室主任陳江。

“陳主任,疫情緊急,請速回單位!”1月24日,接到學校校長李豔梅電話後,分管學校辦公室工作的陳江聞訊而動,火速返校,與校領導同心協力,共同站在了防疫一線上。時至今日,從未缺崗!返回工作崗位後的他在第一時間着手開展疫情防控宣傳工作:迅速組建校內住戶微信羣、展播校門口電子顯示屏、懸掛抗擊“新冠肺炎”的橫幅、音響滾播、微信羣提醒、上門張貼宣傳單、展板張貼更新省市縣文件、入戶調查等。這些瑣碎的事情常常讓他忙得廢寢忘食,他從未有過任何怨言。“有一些事,必須要有人做,我離學校最近,就由我來做吧。”同時他還積極組織全校師生宣傳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現出來的先進事蹟和典型做法,採用徵文比賽、處室推薦、美篇賞析等形式,鼓勵師生撰寫新聞報道,弘揚衆志成城、全力以赴、共克時艱的強大正能量。時至今日學校在國家級、省市縣級媒體和微信發佈宣傳文章多篇。

“最近一段時間你們家有沒有從外地來的客人?家裏有沒有最近去過或途徑武漢的人員?”“您好,進校門必須測量體溫,進行登記。”連日來,爲確保病毒隱患不進校,學校根據上級部署,安排領導和門衛全天24小時在門房對進校車輛及人員進行嚴格管控。由於疫情情況突變,事先安排的部分領導值班受到交通管制無法按時到校值班,陳江主動替不能到校的領導承擔起值班工作。在門房管理,值班巡查時,發現個別老同志不帶口罩,在校園散步,他及時進行勸導講解,同時值班期間協助學校趙師傅對校園公共區域消毒,讓衛生安全不留死角。

駐村宣傳,入戶排查,義不容辭。李市國小包村彭嶺村,由於村幹部有限,在大排查時缺人手,接到通知,陳江配合村幹部硬是一戶一戶的入戶調查,贈送武漢返鄉的村民口罩,主動印好宣傳單貼在村民牆上。老婆聽說後問他:“你就不怕中標,你就不怕害了我們娘倆?”他果斷地回答說:“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去做,你不做,我不做,他不做,誰來保護咱平安!”

“金牛路段的代購就由我來幹了。”對於領導安排的工作,陳江堅定回答“非必須,不流動”這是一條紅線,隨着時間的推移,人們的生活物質變得匱乏起來,代購成了金牛社區的一件大事,他又開始建立代購微信羣,前一天在微信羣提醒住戶下訂單,第二天準時將物質送上門。一天的忙碌並沒結束,上傳下達的常規工作還要繼續:捐款數據統計、愛國衛生日報表填寫、組織教師網上研修、網上上課等,每天忙得不亦樂乎 。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1

決定號召廣大婦女向張桂梅同志學習,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學習她人民至上心有大我的家國情懷,學習她執着奮鬥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發揚奮鬥精神,強化使命擔當,立足崗位建功,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貢獻巾幗力量。

今年63歲的張桂梅,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滇西深度貧困山區,創辦了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帶領1900多名女孩圓了大學夢,創造了大山裏的“教育奇蹟”。20__年,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159人才加大學聯考,150人上本科線,她卻覺得不滿意,和大城市存在差距。她就是這樣一個執着堅守認真十年如一日的人。

懂感恩,敢擔當,她是孩子們的希望。她說她總想爲這個縣城做點什麼,她做到了。她救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的命,她爲那些窮困山村的孩子帶去希望,但是山區人們的觀念十分老舊,重男輕女的思想還很嚴重,只是把孩子們養大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只有從根源上入手才能解決問題,只有讓山裏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才能讓孩子真正擺脫山區。她想應該讓山裏的孩子接受教育,並在不懈努力下創辦了學校。

有信仰,敢作爲,她是孩子們的依靠。爲了感恩,爲了讓更多家庭擺脫貧困,她開啓了十幾年漫長的走訪工作,看着張桂梅嬌小的身軀有些許脆弱的面容,很難想象她走訪了800多個家庭,帶出了1900多個學生,改變了一個女孩一個家庭甚至是一代人的命運。孩子說,只要有她在,就可以安心的學習讀書,她就是孩子們最信任的校長。

記初心,擔使命,她是新時代的榜樣。23年,始終默默無聞的堅守着“培養貧困山區孩子”的初心,她說她把這個初心想的很簡單,就想讓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操場裏“共產黨人頂天立地代代相傳”幾個大字,在青山之間更加醒目,也許正是這樣一種信仰,讓她堅守着初心與使命,讓她守護着一個個貧困家庭的希望。

每一個時代都有值得歌唱的人,每一個小小的信仰都應該用盡全力守護,張桂梅一生都在爲孩子們着想,她長期拖着病體忘我工作,她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新時代的年輕人有很多誘惑,也有很多迷茫,只有找到自己的目標,才能不忘初心,實現人生價值,不負入黨誓言。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2

今天是清明節,上蒼也爲英雄而悲泣。當看了楊漢軍同志的宣傳報道後,被他的先進事蹟深深感動,又在網上搜索相關資料,深入學習瞭解了楊漢軍同志的生平事蹟。

楊漢軍同志因公犧牲至今,他的先進事蹟不斷傳揚,作爲武漢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漢軍同志爲武漢招賢納士、改革創新鞠躬盡瘁,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先進典型。

我們要學習他愛家愛黨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在生活中,楊漢軍同志對有困難的老人、青年伸出溫暖的援助之手,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難題。對自己的患病的家人和老人,只要有時間,也是忙前忙後的關心和照顧。尊老愛幼,幫助他人是我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也是一種素質美德。在楊漢軍同志身上發光閃耀,是值得我們不斷學習和傳承的。

我們要學習他勇於創新,銳意進取的精神。在工作中,不能墨守成規,要勇於學習掌握新知識,開拓新視野,思考如何能讓黨的事業獲得更大的發展。

我們要學習他不忘初心,奉獻如常的精神。楊漢軍同志身居要職,廉潔奉公,時刻不忘爲黨和人民對他的囑託和責任。兢兢業業,最終累倒在工作崗位上,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楊漢軍同志的感人不在於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在於他實實在在爲人民羣衆排憂解難,平凡之中見真章,帶給我們無窮的正能量。“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勉勵”。作爲一名普通的社區工作人員,我將認真學習,努力工作,積極進取,熱心爲人民服務,辦好每件實事。向這些爲黨爲人民光榮犧牲的優秀的共產黨員學習,向曾經爲創造我們新中國美好今天拋頭顱灑熱血而奮獻了青春和生命的人學習,勵志前行,爭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3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戰役打響以來,河南龍山集團認真貫徹汝州市委、市政府關於疫情防控的指示精神,領導靠前指揮,全面動員,周密部署,統一安排,採取措施積極應對,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各崗點日夜值守在防疫第一線,涌現出一批樂於奉獻、勇於擔當的典型事蹟。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龍山保安公司五大隊中隊長李發森,疫情一開始就以戰鬥的姿態,必勝的決心,堅守崗位,盡職盡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入黨誓言,爲打好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貢獻自己的力量。

自接到公司抗擊新冠肺炎的通知後,李發森帶領龍山公司一支部全體黨員奮戰在汝州教育戰線的抗疫最前線。他所在的中隊主要負責各教育崗點。在抗擊疫情阻擊戰中,李發森能積極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配合公司和各學校做好疫情的宣傳引導工作。他採取發送微信羣,到各崗點發放傳單,引導隊員保持樂觀的心態,讓保安隊員以科學的方法做好自身防護,正確面對疫情。並且做到不信謠、不傳謠,讓隊員們對未經證實的虛假消息自覺清除,並從官方發佈的疫情信息和防護知識瞭解疫情動態,及時向隊員和羣衆進行宣傳,傳播正能量,營造積極抗疫的良好氛圍。李發森還自費爲任務重的九中崗點購買了紅外溫度計、口罩、消毒液等物資,與隊員一起對崗點防疫、消毒,並針對各崗點實際,做到責任到人,抓好每一個環節。

自疫情防控工作以來,做爲一名黨員,他始終衝鋒在抗擊疫情第一線。做爲家庭的頂樑柱,面對體弱多病、常年住院的父親,李發森深感歉疚。他甘願舍小家,顧大家,不顧個人安危,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的戰役中,以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擔當。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4

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

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進入全縣條件最好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一年後,不幸再次降臨。1997年4月,她查出患有子宮肌瘤,且肌瘤已經有5個月胎兒那麼大,需要立即住院治療。

張桂梅忍着疼痛繼續站在講臺上,她不願意因爲自己而影響學生們會考。直到7月會考結束,她才住進醫院。打開她的腹腔,醫生們倒吸了口冷氣:腹腔內的器官全都移了位,腸子已經粘連在後壁上了,取出的腫瘤有兩公斤多。

20-年,張桂梅兼任新建的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第一天,兒童之家收了36個孩子,最小的兩歲,最大的12歲。此後,張桂梅除了上課,還要一把屎一把尿地照顧這些幼小的孤兒。

兒童之家的工作,讓她萌生了創辦一所學校、讓貧困山區女孩免費接受高中教育的想法。經她到處遊說,這一善舉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華坪縣委、政府協調出土地,省、市黨委政府劃撥了100萬元的辦學經費。

20__年8月,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級中學在華坪建成。11年來,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連續10年大學聯考綜合上線率100%,1645名貧困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5

小時候總認爲勞動很累,於是懶懶散散,能偷懶就偷懶。越長大越發現,勞動,成就幸福,勞動最光榮。

也許這個想法是來源於我的外婆。

記得那年暑假,我跟媽媽一同回鄉下。在車上,我看見了熱空氣好像灼燒了一樣,車外的空氣都變得有重影,太陽透過窗,照到座位上,溫度高的可以煎個雞蛋。

看着窗外,如此炎熱的夏天,還有那麼多的人在勞動,有的在工地,有的在放牛,還有在摘菜。看到這情景我百思不得其解,於是我問媽媽,這麼熱的天,他們不在家吹空調看電視,跑這來幹什麼?媽媽笑了笑,回答我說,因爲勞動成就幸福。

我更加疑惑,因爲那是我所知道的幸福,是大夏天吹着空調看電視,吃的冰棒玩遊戲;大冬天窩在被褥裏聽媽媽講故事。他們每個季節都如此辛勤的勞動,這樣又怎麼幸福得起來了?

想着想着就這麼到了外婆家。一進門看見外婆在準備晚上的大餐,我就覺得這纔是一種幸福。在外婆家,住了好多天,天天都無憂無慮,過得很幸福。

可突然有一天,媽媽提出要去菜地拔花生。聽起來很新奇,於是我加入了這個“拔花生大隊”。下午五點,太陽不是那麼大時,我跟着媽媽外婆去了菜地,放眼望去,菜壟被碼得整整齊齊,但由於不同的顏色,又顯得不呆板,富有生機。媽媽說,這是外婆的勞動成果。我看看田地,看看外婆。外婆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拔花生。剛開始我很興奮,覺得十分有趣,可十幾分鍾後感到腰痠,開始煩躁,我大聲問:“可以走了嗎?”媽媽媽媽回我,“這才哪到哪,繼續拔”。我又彎下腰,在抱怨中重新開始。又一段時間後,我的指甲縫裏全是泥土,又很不耐煩,就跑去洗手,看見整整兩大桶都裝滿了花生,我興奮不已。內心是滿滿的成就感。原來,勞動也可以很快樂。

我們提着花生回家了,晚上外婆用花生做了好多美食,花生糖、椒鹽花生、花生粥,香甜誘人。我迫不及待的嚐了一口,比以前的花生製品更味美了,因爲裏面有我勞動的味道,還有幸福的味道。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勞動成就幸福。

幸福是勞動的果實,當你越努力,這個果實就越可口;相反,你一直懶散着,就永遠不會嚐到美味果實帶來的的幸福。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6

對於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習近平總書記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不忘初心、紮實工作、廉潔奉公,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羣衆中去,真心實意爲人民造福。

馮驥才《挑山工》中,泰山挑山工說:“一步踩不實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樣,兩天也到不了山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別看我們慢,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廖俊波同志正是這樣一個憨憨的“挑山工”。

擔子一頭裝着黨的重託。廖俊波同志生前曾擔任福建省政和縣縣委書記,20xx年榮獲“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也是新時期縣委書記的好榜樣。郡縣治,天下安。縣委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線指揮部”,縣委書記就是“一線總指揮”,是中央政策在地方落地的關鍵一環。入黨20xx年來,廖俊波同志始終把“忠誠、乾淨、擔當”內記於心,外化於行。初到政和,面對幹部羣衆信心不足、狀態不佳,他組織全縣副科級以上負責人連開三天會議,統一思想、凝聚共識。但又不侷限於開會,“能到現場就不到會潮。

擔子另一頭裝着人民的期待。“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情爲民解難。”廖俊波同志調研災後重建工作時,挨家挨戶探訪情況,把受災的幾百戶羣衆都走了個遍;在南平市政府副祕書長任上,城區地質災害防治、配電站房整治等一個個硬骨頭被他成功啃下;主政政和縣時,統思想、抓經濟、聚人才,在短短的五年間,實現了全省倒數第一到全省前十的“飛躍”,讓“省尾”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鉅變。“擺脫貧困,得一任接着一任幹,一任給一任打基矗”廖俊波同志言行一致,爲官一任造福一方。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每位黨員、幹部都是黨和人民事業的“挑山工”。只要廣大黨員、幹部像廖俊波同志一樣,始終把黨的重託和人民的期待銘記在心上、挑在肩上,一心向着目標,用腳去丈量,步步踩實,一個勁往前走,堅持不懈,就一定能爲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廖俊波這樣的優秀共產黨員是我們廣大幹部黨員的學習楷模;他這樣的“挑山工”做事態度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學習榜樣。向廖俊波同志致敬!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7

作爲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袁隆平院士被譽爲“雜交水稻之父”,他於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多年來,袁隆平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目前新育成的第三代雜交稻全年畝產達到1530.76公斤……

在揭陽,也有這樣一片水稻田,因與袁隆平院士結緣,憑藉院士工作站的技術力量,成爲創造“水稻神話”的“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時間回到20__年1月5日,市科協牽頭揭陽市燦邦農業有限公司(簡稱“燦邦公司”)與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長沙簽訂共建“揭陽市鄉村振興燦邦院士工作站”合作協議,採取“政府推動,院士參與,企業管理,市場運作”模式建站,開展優質高產雜交水稻品種選育、高產栽培技術研究等工作。同時,袁隆平團隊計劃在揭陽開闢超級稻試驗田,篩選水稻品種,並對當地的產量、土壤、氣候、抗性進行全面的考察和評估。

20__年10月26日,市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專門召開會議,協調推進鄉村振興院士工作站順利落戶揭陽。

20__年1月26日,廣東山特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袁趙偉攜旗下子公司——廣東燦邦農業有限公司領導班子一行,應邀到海南省拜訪了袁隆平院士,雙方就推進院士工作站建設等進行了交流和會談。在本次會談中,袁隆平院士表示:“揭陽是個生態條件比較好的地方,溫控條件特別適合水稻生長,希望工作站和揭陽的農民、技術員合作,努力攻關,共同努力實現超級稻在揭陽畝產超過1000公斤,晚稻實現800公斤,兩季一畝地能夠產1800公斤!”

20__年3月2日,燦邦公司以位於揭東區新亨鎮大坪埔鄉後的農場爲實踐基地,與當地農民簽訂關於燦邦袁隆平院士工作站在揭陽實施超級稻“湘兩優900”的種植合作協議並交付種子,標誌着袁隆平院士在揭陽開發實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工作的落地。

20__年5月,廣東省科協授予燦邦公司“廣東省院士專家(企業)工作站”的牌子。

20__年7月25日,在揭陽“超級雜交稻百畝示範片”基地裏,金色稻浪一望無際,袁隆平院士提供的超級雜交稻“湘兩優900”,品種優質,在科學的種植和管理下長勢良好,農戶喜獲豐收。儘管當時由於雨水原因,早稻收割比計劃晚了近一個星期,但產量卻沒有受影響,溼谷畝產平均達1000公斤。

20__年,市科協推薦燦邦公司向省科協申報建立了“廣東省科技專家工作站”,繼續與袁院士團隊合作,爲社會做貢獻。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8

9月7日,是袁隆平90歲陽曆生日。他在家中許下生日願望,希望自己領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早日實現。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單季畝產取得2092.6斤的成績。袁老的生日願望透露出無盡的家國情懷,我們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願望早日實現!

袁老身上有很多標籤,比如“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雜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師”“最酷的90後”“90後梗王”等等。這些標籤或大氣、或詼諧、或酷炫,反映的是這位“90後”老爺子熱愛田野、熱愛人民、熱愛生活的本真。而這些品質,是需要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學習的。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田野。國家領導人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袁老深愛着祖國,他把論文寫在田野之上,把一生都貢獻給了鄉間,爲的是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兩個夢想。廣大基層黨員幹部大都來自田野鄉間,要時刻想着紮根祖國大地,將自己的前途命運和祖國的前途命運緊密結合在一起,如此才能不負韶華、不負青春。田野不只有秀美的風景,也有荊棘坎坷的泥路,但是隻要我們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濘小路變成康莊大道,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人民。“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爲人民服務是偉大而光榮的事業,袁隆平強調,不能搞犧牲產量來求優質,爲了國家糧食安全,滿足人民羣衆不斷提高的消費需求,“應該要搞既高產又優質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這樣偉大的科學家熱愛人民、不斷奮鬥,才讓我們解決了吃飽和吃好的問題,從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應如此,對於人民要心存熱愛,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平凡的崗位上爲人民謀福祉、謀利益,爲人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基層黨員幹部要永遠熱愛生活。海德格爾說過:“人生的本質是一首詩,人是應該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的。”“90後”袁隆平曾經稱自己上班不打卡,下田最高興,喜好自在,專長鬆懈。袁老就是這樣熱愛着生活,一不小心還成了“梗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遠方和詩的田野”,廣大基層黨員幹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需花費心血去適應、去提高、去改變。在工作之外,也要顧及生活、照看好家庭、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我們依然要熱愛生活,“以苦爲樂”,開心過好每一天。唯有此,我們才能不爲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爲黨和國家的事業奮鬥終身!

最後再次祝袁老生日快樂,早日實現自己的生日願望,而我們廣大基層黨員幹部也希望能夠通過自身的奮鬥和努力,以另一種方式去守護袁老深愛的偉大祖國!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19

他,1930年出生於香港,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安排下進入華南農學院學習,開始他畢生心血的農學研究事業。

他的一生致力於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長期奮鬥在科學研究和高等農業教育的第一線。在紀錄片《南粵楷模》中,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回憶說:“在科研方面,他經常教導我們要實事求是,誠實,對待科研的態度要嚴謹,不能搞花架子。”

在生活中,盧永根始終保持共產黨員節儉樸素的優良作風,家中仍在使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舊沙發,舊鐵架牀,舊電視。他說:“不捨得仍,這些東西沒有用爛,還能用。我認爲生活過得好,不是單純地追求所謂的舒服,我很注重建立一種比較好的生活方式。不可能萬事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

生活中近乎苛刻節儉的他,對捐資助學卻毫無保留。晚年患重病後,他將畢生積蓄880萬元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而後又親手簽訂了遺體捐贈志願書,他將此看作院士最後的科普工作,是他作爲一名徹底唯物主義者的最後堅守。

做爲一個共產黨員,在學習了盧永根老人的先進事蹟後,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在今後的工作、生活和思想上,我要做到:

1.在工作中,努力提高業務能力,做學生的好老師。作爲一名學生服務中心的諮詢老師,面對的學生是全國的,學生的層次也是參差不齊的,提出的問題也是各種各樣的,如何解答好各類學生提出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中心的老師必須對所有的業務全面掌握。積極參與教育改革,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用最簡潔的語言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讓學生能深刻的感受到在學習中如果遇到困難是會有老師幫助的,有老師給予正確的指導,能爲學生節省更多學習的寶貴時間。

2.在生活中,要做到三個合格,做講政治,有信念,做有崇高信仰的合格黨員。始終把“吃苦在前,享受在後”放在首位,善於作爲,樂於奉獻,做有高尚情操的合格黨員,做講規矩,守紀律,有鐵一般紀律的合格黨員。

3. 在思想上,加強創新意識,細緻開展工作,努力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困難,不斷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克服各方面的壓力,提高思想意識,不斷創新思想,時刻把學生的所思、所想放在首位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0

十二月中旬,中宣部授予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高級中學校長張桂梅“時代楷模”稱號,褒揚她是點亮鄉村女孩人生夢想的優秀人民教師,號召全社會向她學習。

分公司號召全體職工進行觀看,該節目用長達一個小時的篇幅詳細報道了張桂梅校長的先進事蹟。張桂梅和1804個貧困女孩的故事再一次走進千家萬戶,傳遍大街小巷。張桂梅故事的背後是所有基層教育工作者無怨無悔紮根教育事業,不計回報揮灑生命熱忱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們每一位職工,張桂梅堅守初心、紮根大山教育的先進事蹟令無數人淚目,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在漫長的教學生涯中,張桂梅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孑然一身,以愛爲教,富教於愛,每天五時起,一時眠,幫助那些大山中的少數民族孩子們真正實現了人生的夢想和價值,爲祖國的各行各業輸送人才。其中有教師、醫生、律師、人民警察……讓無數懵懂的女孩真正明白“走出大山”的含義,無數的女孩忠心地感謝“張媽媽”無私的付出,她們紛紛表示:要學習和繼承她身上那種堅守初心,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堅韌執着,鍥而不捨的精神品質,恪盡職守、愛崗教業的務實作風,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立足於各行各業,回報“張媽媽”的一片深情厚愛。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這句話是“張媽媽”最真實的寫照,一個用自己的生命在教書育人的老師,她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但她用她的對教育的那份摯愛成就了一份偉大的事業,真正把職業當事業來對待,用珍愛孕育着每一位莘莘學子,永遠成爲孩子成才路上的貴人,努力做一名合格的“燃燈者”、“引路人”!

張桂梅的事蹟感天動地,震撼人心,看了影片後,感動的同時,也引起了深深共鳴。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呢?這就需要我們把“張媽媽”的精神牢記心中,不忘初心,發揚鍥而不捨的精神,愛崗敬業的作風,激發幹事創業的熱情,立足本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共同攜手,創建美好的未來!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1

千山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等200餘人參加此次報告會。他們學習滕啓剛同志對黨忠誠的政治品格,把政治信仰印刻在腦海裏、落實到行動上;學習滕啓剛同志履職盡職的敬業精神,把崗位當成事業來幹,勤政務實、勇擔使命;學習滕啓剛同志一心爲民的情懷,把宗旨意識融入血脈、自覺踐行;學習滕啓剛同志廉潔自律的高尚情操,把嚴於律己作爲立身之本,永不褪色、永不變質。

聽取了報告會的區委政法委工作人員趙耕藝說:“千山區政法系統有這樣一個典型模範從我們隊伍中走出來,我覺得非常榮耀和自豪。同時,我失去了這樣一位好的前輩和戰友,也覺得無比痛心。作爲千山區青年政法幹警,我們要接過滕啓剛的接力棒,爲法治千山、平安千山貢獻自己的力量。”

下一步,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將把學習宣傳弘揚滕啓剛同志的英模事蹟和崇高精神,與深入學_,與_來,與紮實推進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回頭看”結合起來,大力弘揚英模精神,努力打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過硬隊伍,爲千山區“抓發展、促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2

連日來,八師石河子市文體局黨委全面開展向程永革同志先進事蹟學習的活動,掀起文體系統學習程永革同志先進事蹟熱潮。通過學習程永革同志的事蹟,大家進一步堅定了做好各項工作的決心和信心。

2月19日,石河子市歌舞話劇團召開學習程永革同志先進事蹟座談會,學習程永革同志對藝術的追求精神,學習他用生命詮釋“戲比天大”的人生意境。通過專題學習,與會人員普遍感受到程永革同志作爲身邊的榜樣,事蹟真實、生動、親切、感人,更具有感召力、凝聚力。

石河子市歌舞話劇團團長李向陽說:“永革是我們身邊的優秀黨員,臺上,他是英雄人物;臺下,他是一位好領導、好演員。戲裏,他唱的是一腔正氣;戲外,他行的是剛直不阿、廉潔奉公。無論是作爲演員,還是領導幹部,永革始終做到表裏如一、率先垂範。他爲人低調、做人嚴謹,雖然他離開了我們,但我們在今後的工作中會把他敬業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多出優秀的作品,用心爲打造‘文化名城’名片做出自己的貢獻”。

自1987年就和程永革一起共事的歌舞話劇團演唱隊隊長駱漢泉含淚說道:“永革是我的好兄弟,這麼多年,我們一起排練、演出,他的敬業精神一直留在我的腦海中,他的藝術才華和人品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爲藝術人才,他盡職盡責,用自己的生命演繹出人生的追求。雖然他已經離我們而去,但是他難能可貴的責任擔當和執着敬業的奉獻精神一直感染着我們,我們也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以他爲榜樣,演好戲、做好人。”

2月20日,石河子市羣藝館黨支部組織召開學習程永革同志先進事蹟座談會。

石河子市羣藝館黨支部書記曹文號召全館人員要學習程永革同志表裏如一的高尚品德,學習他爭先創優的進取精神,學習他“戲比天大”的責任擔當,學習他一心爲公的優良作風。

石河子市羣藝館辦公室主任關山海說:“程永革同志是我們身邊看得見、摸得着、樹得起的好榜樣,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無論是作爲演員,還是基層領導幹部,程永革始終做到表裏如一,率先垂範。他在羣衆心目中留下了只講組織紀律、不要組織照顧、捨己爲民的優秀黨員形象。”

據瞭解,在程永革同志生前工作過的石河子市豫劇團,全團上下都以他爲榜樣,紛紛表示要學習他爭先創優的進取精神,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

石河子市豫劇團原團長、國家一級演員任桂花說:“永革同志曾經是我的搭檔,我們從認識開始,我就覺得永革同志是一個對待工作認真敬業,生活當中也是真誠對人。這麼多年作爲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他始終按照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他身上有很多閃光點特別值得我們學習、發揚、傳承下去。”

石河子市豫劇團演員隊隊長王水林說:“程書記雖然離我們而去了,但他給我們留下的精神財富、愛崗敬業、戲比天大這種文藝工作者的優良品質,我覺得對於我們現在的文化工作者是一種莫大的激勵和鞭策。”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3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員工:大家好!我是集團辦公室的一名普通的檔案管理員,今天我想就“怎樣愛崗敬業 做一名優秀員工”的話題和各位員工共同交流工作中的心得體會。

剛參加工作那會兒,心中充滿美麗的夢想,血液中涌動着對未來的激情。憧憬火熱的事業,渴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愛崗敬業”這四個字對我來說,就是爲了工作要加班加點犧牲休息時間,爲了工作放棄或忽視親情、友情,爲了工作不顧帶病的身體而忘我的投入。可在經歷了工作中的點點滴滴,目睹了身邊的人和事,才知道什麼是真正地愛崗敬業。

敬業不只是加班加點,敬業更不僅是任勞任怨,敬業就是把自己的工作當作一種精神享受的人生體驗。它表現在工作中就是勤奮和主動,就是節儉和意志,就是自信和創新。

加班再多而沒有效率那不叫敬業,不顧健康而忘命的工作那不叫敬業,只是機械式的勞動而不用腦子,沒有創新那也不叫敬業。有句口號說得好:不愛崗就會下崗,不敬業就會失業!愛崗敬業說得具體點就是要做好本職工作,把一點一滴的小事做好,把一分一秒的時間抓牢。

搞好每一項維修,做好每一次巡檢,填好每一張記錄,算準每一個數據,寫好每一篇文稿。古人說: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善小事,何以成大器。

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就是敬業,這就是愛崗!接下來我想從以下六方面來闡述我對敬業的理解:首先,責任感是所有人成功之本。沒有責任感的軍官不是合格的軍官,沒有責任感的員工不是優秀的員工。

責任感是簡單而無價的。工作就意味着責任,責任意識會讓我們表現更加卓越。

大家都知道美國有一個著名的軍事基地——西點軍校,西點學員章程規定:每一個學員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地方,無論穿軍裝與否,也無論是在擔任警衛、值勤等公務還是在進行自己的私人活動,都有義務、有責任履行自己的職責和義務。這種履行必須是發自內心的責任感,而不是爲了獲得獎賞或別的什麼。

一個人要成爲一個好軍人,就必須遵守紀律,對於他的上級和同事有高度的責任感,對於自己表現出的能力有自信心。我認爲,這樣的要求,對於我們企業的員工同樣適用。

要將“責任”二字時刻牢記在心,讓它成爲我們腦海中一種強烈的意識。在日常工作中,這種責任意識會讓我們表現得更加卓越。

我們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員工,他們在談到自己的公司時,使用的代名詞通常都是“他們”而不是“我們”,“他們銷售部怎麼怎麼樣”“他們財務部怎麼怎麼樣”,這是一種缺乏責任感的典型表現,這樣的員工至少沒有一種“我們就是一個完整的機構”的認同感。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有一個替人割草的男孩打電話給他的僱主布朗太太說“你需不需要割草?” 布朗太太回答說:“不需要了,我已經有了割草工。”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拔掉草叢中的雜草。” 布朗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已經做了。”

男孩又說“我會幫您把草與走道的四周割齊。” 布朗太太說:“我請的那人他也已經做了,謝謝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

男孩便掛了電話。此時男孩的朋友問他說:“你不是就在布朗太太那兒打工割草嗎?爲什麼還要打這個電話?”男孩說:“我只是想知道我究竟做得好不好!”。

是啊,多問幾個“我做得如何?”,這就是責任。工作就意味着責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不須承擔責任的工作,相反,你的職位越高,權力越大,你肩負的責任就越重。

不要害怕承擔責任,要立下決心,你一定可以承擔任何職業生涯中的責任,你一定可以比前人完成的更出色二、有作爲的員工,喜歡紀律當企業和員工都有強烈的紀律意識,在不允許的妥協的地方絕不妥協,在不需要藉口時絕不找任何藉口——比如質量問題,比如對工作的態度等,你會猛然發現,工作因此會有一個嶄新的局面。一個團結協作、富有戰鬥力和進取心的團隊,必定是一個有紀律的團隊。

同樣,一個積極主動、忠誠敬業的員工,也必定是一個具有強烈紀律觀念的員工。可以說,紀律,永遠是忠誠、敬業、創造力和團隊精神的基礎。

對企業而言,沒有紀律,便沒有了一切。三、把自己從平庸變成優秀最好的執行者,都是自動自發的人,他們確認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

這樣的人其個人價值和自尊是發自內心的,而不是來自他人。也就是說,他們不是憑一時衝動做事,也不是隻爲了得到領導的稱讚,而是自動自發的、不斷地追求完美。

一位心理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爲了實地的瞭解人們對同一件事情在心理上所反應出來的個體差異,他來到一所正在建築中的大教堂,對現場忙碌的敲石工人進行訪問。心理學家問他遇到的第一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工人沒好氣的回答:“在做什麼?你沒看到嗎?我正在用這個重得要命的鐵錘,來敲碎這些該死的石頭。

而這些石頭又特別的硬,害得我手痠麻不已,這真不是人乾的工作。”心理學家又找到第二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第二位工人無奈地答道:“爲了每天50美元的工資,我纔會做這件工作,若不是一家人等着吃飯,誰願意幹這份敲石頭的粗活?”,心理學家問第三位工人:“請問你在做什麼?”,第三位工人眼。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4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貴州離撕下絕對貧困標籤只剩最後一步,但越往最後越是艱險,來勢洶洶地新冠肺炎疫情成爲另一場必須攻克的戰役。古往今來,能兵強將都是取得戰役勝利的關鍵因素,全省組織部長會議提出,要注重在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一線識別、培養、選拔、激勵幹部,這就好比是在兩場戰役中“識馬、練馬、相馬、賽馬”。把“千里馬”選上來、育出來、用起來,才能保障戰役取得全勝。

在兩場戰役中“識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在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戰疫中,許多黨員幹部主動請戰奔赴一線,基層幹部紮根崗位履職盡責,是當之無愧的千里馬。組織部門扮演着“伯樂”的角色,要把“識馬”的慧眼投向戰役一線,在火線上用放大鏡、顯微鏡去發現哪些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鬥的優秀幹部。疾風識勁草,烈火見真金。越是緊要關頭,越能見真章,對於哪些顧全大局、不計得失、任勞任怨,切實把人民羣衆放在心裏、責任扛在肩上的幹部,要讓他們進入組織視野,有更多機會獲得重用。

在兩場戰役中“練馬”。溫室裏長不出參天大樹,懈怠者幹不成宏圖偉業。只有歷經沙場、飽受磨練才能成爲良駒、成爲將相,對於黨員幹部而言,當前的兩場戰役就是最好的戰鬥場、練兵場。機關幹部要下沉一線、奔赴前線,領導幹部要靠前指揮、親自坐陣;基層幹部要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紮根農村、紮根羣衆,始終當好人民羣衆的主心骨和保護神,全力以赴地守好每一個陣地、每一道防線。黨員幹部要在經風雨、見世面中長才幹、壯筋骨,練就十八般武藝,才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才能帶領貧困羣衆脫貧致富、保障人民羣衆安全和健康。

在兩場戰役中“相馬”。讓有爲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戰役一線都是急難險阻的工作,有流血、有犧牲,脫貧攻堅戰全國已經犧牲黨員幹部700多名,疫情防疫阻擊戰也犧牲了幾十名黨員幹部。面向一線“相馬”,就是要針對在戰場在敢打敢戰、能征善戰,表現突出、堪當重任的優秀幹部,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大膽選拔任用,在晉升職務職級、評先樹優時重點考慮、給予傾斜,機關遴選幹部優先考量。讓豁得出、頂得上、靠得住、戰得勝的幹部有爲有位,讓組織的關心關愛真正落到實處細處,持續釋放出正向激勵效應。

在兩場戰役中“賽馬”。俗話說:“是騾子是馬,牽出來溜溜。”在脫貧攻堅和疫情防控戰役中,有的黨員幹部主動請纓、舍小家爲大家,面對困難迎流而上、不畏艱險;有的黨員幹部臨陣退縮、丟盔棄甲,危急時刻當了逃兵、變成懦夫。要在戰役一線弘揚“比學趕超”的精氣神,及時發現典型、挖掘典型、表彰典型、宣傳典型,形成人人爭先、個個爭優的濃厚氛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廣大黨員幹部要以一線先進典型爲標杆,學習先進、爭當先鋒,不斷汲取先進動力源泉,在實幹中踐行初心使命,讓黨旗在戰役中高高飄揚。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5

滕啓剛,中國共產黨員。在法院工作31年間,先後從事刑事審判、民事審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審判等工作。去世時,任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主要負責行政審判和千山區行政爭議調處中心工作。曾獲得“遼寧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辦案標兵”“調解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帶領行政審判庭多次榮立集體三等功。

20__年6月4日,滕啓剛同志在家中突發疾病去世,辦公室裏,他的“老搭檔”——一副碎了很久也沒換的舊眼鏡還擺在一堆案卷上,彷彿他從沒離開,在等着他回來。

滕啓剛曾說,他審過的案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案子再多也沒關係,只要懷着司法爲民的初心和秉持正義的決心,一件一件把它們辦完,定會爲百姓帶來朗朗光照。

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幹得有模有樣、風生水起。他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他是一個有激情的人,工作起來風風火火,廢寢忘食,不顧一切。他是一個有情感的人,以羣衆苦爲苦,力求實質性解決問題;對同事,肝膽相照,如兄長般關愛;對後輩,春風化雨,像老師一樣督促進步。他更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持家有道。

滕啓剛生前受理的案件數量在遼寧並不算多,他30年共審結了1927件案件,這個數字在法院裏未必很突出。然而,誰也算不清楚他在訴前還化解了多少矛盾,在生活中幫助他人解決了多少難題。

不管多忙,現場永遠是滕啓剛的第一法臺。凡是遇到涉行政類的環資案件,滕啓剛都會第一時間到現場去調查,再次確認案件類型,確保案件管轄無誤。“加強學習”是他提到最多的詞兒。

滕啓剛調解有“三不原則”:不違反法律、不違背事實、不違背良心。他將情理法融爲一體來講述,運用傳統文化啓發人、鄉土人情感染人、現身說法教育人、以案釋法震懾人,他把當事人的案子都當作自己的案子來辦。

滕啓剛也有受氣的時候,每當他自己受委屈時,他都會說:“羣衆打官司很不容易,你可能永遠也體會不到當事人打官司的痛處。”他一定不放過任何一個化解矛盾的機會。堅持有案必立,着力解決羣衆“不知告”“不會告”“不敢告”的“三不”問題。一個案子對於我們來說是工作,可對當事人來說或許就是他的人生。

在法院工作近30年,審過的案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已在天命之年,始終無畏歲月,老驥伏櫪,我相信我還是從前那個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義的少年。

我生於上世紀70年代,經歷並見證了偉大祖國的開放和發展,愛黨於我而言,是一種鐫刻進生命裏的情感。新中國的發展壯大來之不易,_學習,讓我從中不斷汲取奮進的力量,激勵我要永遠做一名堅韌不拔、永不生“鏽”的共產黨員。要做社會治理的推動者,又是百姓利益的守護者,工作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在法治格局框架內尋找公正與效率、理想與現實、自由與秩序的最佳結合點。

“無論何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一切服從組織需要,黨叫幹啥就幹啥。”舍小家顧大家,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對黨和事業的忠誠融入到每一份的公正判決中,融入到每一次的矛盾化解中。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百姓懇切的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在_、“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啓新的征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6

無論在民族中學還是後來的女子高中,教學質量一直是張桂梅最看重的事。

在民族中學時,曾經有一個班令老師們頭疼,張桂梅卻主動要求擔任班主任。她進山找回那些不讀書的學生,爲看住那些晚上總想跑出去的學生,她把行李搬進男生宿舍,和32名男生住在一起。男生們漸漸接受了張桂梅,感覺“就像在家裏,和媽媽住在一起”。但是,男生們不知道,他們粗重的鼾聲、夢話和腳臭,常常讓張桂梅睡不好覺。她甚至從下午開始就不敢喝水,擔心晚上起夜時學生趁機溜出去。

在女子高中,張桂梅在宿舍裏鋪了兩張牀,一張自己睡,一張留給需要特別關心的學生。爲了隨時關照學生,她睡覺不脫衣服。有個和張桂梅住在一起的學生,始終不肯和她多說話。這期間,張桂梅在食堂打飯時,摔了一跤,肋骨斷了三根。她沒有住院就又回了學校。每天早晨仍然5點起牀,但要靠學生抱起來;夜裏很晚睡下,還要忍着疼痛和學生聊會兒天。3個月後,這名學生抱着張老師大哭起來,說一定不會辜負張老師。

如今,張桂梅的右腹部、右臂上能摸到腫塊,頭上還有骨瘤,她的肺出現了問題,嘴脣經常沒有知覺,但她仍然每天拿着小喇叭喊起牀,喊吃飯,喊跑步,喊睡覺……“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一直就在她們身邊。”張桂梅說。

爲給學生解饞,張桂梅每個月輪流帶着學生出去“加餐”。直到有一次,張桂梅去付賬時,學生髮現她翻遍了所有的包才湊足了錢。學生們這才知道,張老師每頓飯只捨得吃兩角錢一份的小菜,每天的生活費僅3元。

她至今還在用一部老式諾基亞,手機裏存着學生和家長的電話,“聽說智能手機容易壞,怕換手機後這些電話號碼會丟失”。

她的衣服很土,有些是別人買給她的。她去參加黨的xx大前,華坪縣委給她7000元置裝費,讓她買套西服去北京開會。她卻用這筆錢爲學校買了臺電腦。

她把獲得的3萬多元獎金,捐給了災區;5000元的勞模獎金,一次性交了黨費;30萬元的“興滇人才獎”獎金,捐給了華坪縣丁王民族國小;昆明市總工會千叮嚀萬囑咐撥給她治病的兩萬元,她也捐了;她甚至還想預支自己的喪葬費,把這些錢用在山區孩子們身上。

她把自己的xx大黨代表證、五一勞動獎章、奧運火炬和畢生的榮譽證書,全部捐給了縣檔案館。她說:“我的一切都是黨和人民給的,我奉獻給黨和人民的還遠遠不夠。”

老兵張貴斌同志先進事蹟的學習心得 篇28

貴州遵義老支書黃大發用36年的時間只幹了一件事,那就是給村裏修成了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這36年的堅持不禁讓我想到了兩個字,那就是“信念”。

人的一生能有幾個36年,這36年中包含了一個共產黨人怎樣鋼鐵般堅硬的“信念”?在“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初期,圍繞第一個專題“堅定執着追理想”查擺問題,其中的一個方面就是“理想信念方面”。在物慾橫流的當代,高速運轉的現狀也讓人心甚是浮躁。特別是信息化發展如此之快,上下級信息傳遞速度快、內容多,讓基層工作的難度與壓力越來越大,有的人更多的是在應付工作,在工作中缺少思考,更別提“爲人民服務了”。在最艱難、最困苦的時候,支撐我們走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黃大發老支書面臨的客觀條件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內心堅定的“信念”也是他作爲黨員幹部心繫羣衆,主動承擔責任的支撐,把這樣無形的東西,真的以有形的成果表現出來了,水渠修好了,鄉親們的日子好過了,大家看到了春暖花開。

對大部分黨員領導幹部來說,我們工作生活的環境與黃支書相比好上千倍,想到這裏,我們有什麼理由抱怨工作忙?有什麼理由推卸責任?不要把“信念”掛在嘴上,當你的鞋上沾滿了鄉間小路的泥土,“信念”就在你踏過的腳印裏;當你的臉上掛滿了夏日豔陽暴曬的汗水時,“信念”就在你衣領的汗漬中;當羣衆激動地握着你的雙手時,“信念”就在他們淳樸的笑容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