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精選3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6W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

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明確了教師不在是課程的執行者,而是課程的建設者、調適者,是課程實施中問題的協商者、解決者。因此,新課程對教師在決策、開發、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許多要求。通過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使我明確了今後的工作方向。我會認真學習有關資料,認真鑽研教材,認真領會編者意圖,力求在課堂上關注學生;組織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經歷真正的“引導”,獲得新知。 《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到了,四大數學內容。即數與代數、空間與圓形、統計與概率、實踐活動和解決問題。下面就自己讀完這本書後的感受,再結合本人幾年的實踐來談一談在新課標的指引下課堂教學的實踐與反思。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精選30篇)

一、教學素材源於生活、用於生活

1、從現實中取得學習資源

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生活中充滿了數學。從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學習中。如《噸的認識》讓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況中感受並認識噸,建立噸這一概念。

2、從具體事實中理解、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

國小生都有比較強的好奇心和好勝心,他們渴望在學習中自己去發現。教師要善於保護並善於激發學生的這種慾望。這些發現和慾望都是基於對現實的理解和發現。浙教版的很多單元結束時都安排了實踐活動課。這些實踐活動課都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二、教學活動注重實效

1、教學活動必須有明確的目的

有效的教學活動必須目的明確,盲目的活動往往是低效的、無效的。課堂教學活動能否落實到位,最關鍵的是看是否制定了明確的目的。我們在課堂教學設計時首先考慮的應是教學目的,而不是教學方式、教學手段。因爲方式和手段都是圍繞目的來實施的。

2、教學活動必須是學生的自主活動。

教師應引導學生把動手和動腦有機的結合起來。啓發學生的多種感觀。自主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體會活動中的數學成分。如《連加、連減》一課。學生利用教材提供的學習材料讓學生自己說情景、自己說想法、自己提問題、自己解答問題。學生不再是被動的學,而是主動的、創造性的學。這樣的學習有利於調動學生內在的動力,有利於學生潛能的開發,有利於知識的掌握。

3、教學活動必須倡導有效地合作學習

現階段,合作學習經常出現在我們的課改課堂上。合作與交流能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促進學生自我反思,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精神,初步學會基本的合作方法。合作學習的關鍵在於何時合作,我覺得在以下幾種情況下必須合作:1,所學的知識是難點,學生感到有難度,有困惑。2,所學的知識是重點,學生需強化該知識點。3,所學的任務較重,較難,需要大家分工。如果只把合作學習當做形式而放任自流,那時無效的合作。

三、教師角色的變化

1、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爲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教師作爲促進者,其角色行爲表現爲:幫助學生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服務;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寬容的課堂氣氛;與學生一起分享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成功的喜悅;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

2、由學生的管理者轉化爲學生髮展的引導者。

作爲引導者,教師要記住自己的職責是教育所有的學生,因而要堅信每個學生都有學習的潛能。再課堂教學中,要儘量地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得機會。要經常仔細地檢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對待不同學生上有差別。要常常瞭解學生得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教師在期望上的偏差,隨時審查,隨時修正。

3、教師在課堂的位置,將不在是知識傳授着的固定位置——講臺,而在教室裏流動起來,將參與道學生活動之中,與學生分享知識並獲得情感體驗。

新課程實際上對教師提出了教育專業工作者的要求,這就是教師要成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育內容的研究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建構的促進者,學校制度建設的參與者,校本課程的開發者……。我們應該把學和做結合起來,由理論到實踐,多看、多讀、多寫、多做。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

現在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時代,從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學習出發,構建現代教育理念,反映語文學科發展,適應社會生產生活需要的重要課程。我通過新課程的培訓學習,在聽了有關專家對《語文課程標準》的解讀和對新教材的詳細說明;我省專家關於選課、課程實施、案例設計等方面也作了深刻剖析後,使得自己對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對新的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和評價理念、等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瞭解,同時也明白崗前培訓的重要意義。下面就這幾天的培訓,談談幾點體會:

一、瞭解學生今後的教育目標是以指向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爲核心,培養學生髮現、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生存能力,及良好的個性品質。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從我國目前的實際來看,增強課程的選擇性是顧及學生特點的一條快捷、有效、合理的途徑。儘可能讓學生自己來選擇他們喜愛的課程。倡導自主、合作與探究學習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意識地爲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在學生自我發展意識基礎上的能學,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在學生掌握了一定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關注每一位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因此作爲一名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件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爲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爲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爲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信息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

三、提高自身素質 首先,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有三個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新課程將改

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教師將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因此,就教師而言,要適應新課程教學,就必須接受繼續教育。對新課程充分理解,誠心接受,熱情投入,有效實施並根據新課程要求,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在新課程實施中實現自身發展,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 其次,隨着新課程的運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教師在課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響着教學效果。按照新課程的要求,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爲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爲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作爲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並且能夠承認自己的過失和錯誤。真正體現“以人爲本”“以學生爲中心”,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

總之,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作好充分的準備,努力更新觀念,認真研讀課程標準、運用課程標準貫徹教學過程,進行精心地設計,纔會在教學中使學生真正地動起來,纔會使他們感到無限快樂,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長,纔會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新課程改革爲老師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爲了學生”,這將是老師心中爲之奮鬥的目標;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老師教學中的唯一規範。愉快教學,將令老師與學生在教學共同成長,並使學生在學習中既獲得知識又得到個性的培養與健康發展。 教育的進步需要每一位教師的共同努力,我們應把握好課程改革這樣的機會,使教育事業再創佳績。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3

國中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主要概括爲“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的評價體系。”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師角色定位提出新的要求,新課標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強調的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當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時,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就意味着學生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施展,創造性的解放,教師式學生和學生式教師的出現。作爲一個教師應作好多方面的教育教學準備。

一、精心設計教學方案,認真備課。

由於探究教學的開放性,決定了教學具體過程不可預測,因此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對教師備課的要求大幅度提高。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針對教材和學生狀況加以分析,對比新舊課程理念,儘可能多角度、大範圍地預測學生可能的思維方向和教學過程中可能隨機出現的問題及因應策略,並將這一切儘量融入實驗器材的準備及電腦課件的設計製作中等等。這些方法既能確保教學過程的開放,又能提高教師對整堂課的駕馭能力。

例如:在每一節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都特別加入了“教材分析”“學生現狀分析”及“實驗探究中可能出現的情況預測及處理方法”等板塊。在這些板塊中,有的教師寫道:

1、有的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可能將本章後面的知識提出來。對於提出這類問題的學生,應予以鼓勵,並告知大家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學習探究的課題,只是本堂課可能時間不夠,需留待後面的學習過程中進行探究,並對學生這種勇於探索的精神予以肯定。

2、學生可能得到的有錯誤的認識和結論。不輕易否定學生的認知成果,可建議學生反覆實驗、收集證據、查找資料以獲得有關的信息,通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來讓學生自己糾正前面的錯誤,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勇於認錯、改錯的品質。

3、學生可能提出目前還無法解釋清楚的問題。讚賞學生的勇氣,並建議查找有關資料,瞭解弄清這樣的問題,還需要哪些知識,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設計中這些較爲客觀全面的分析,特別是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一些不太成熟的觀點、甚至是錯誤的想法教師也都採取給予正面積極評價的方法,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了學生克服對科學探究的神祕畏懼心理,減輕了學生科學探究的壓力,增強了探究學習的信心,從而確保了探究教學的順暢進行。

二、創設情境,精彩導入。

科學探究是學生參與式的自主性學習活動。創設情境,精彩導入尤爲重要。從課堂座位的安排、紀律的制定、教室的佈置到純正的普通話、優美的語言和各種教學情境的準備等,這一切無不影響着探究教學的氣氛和效果。例如:可以突破傳統教室的課桌布局,將座位排成若干單元,採用四人學習小組,形成開放性結構,便於學生們交流合作;整堂課不受約束,學生可自主學習、自由討論、舉手發言,無須起立等等。在教學《運動與靜止》時,教師用電腦多媒體播放夜空中的流星,暴雨前的烏雲,小溪的流水等畫面,讓學生深切感受自然

界的運動。教學《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時,先播放各種各樣學生熟悉的聲音,再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發出聲音,研究聲音產生的原因。在這樣真實的活動情境中,學生們滿懷興趣地通過仔細的觀察、身體的觸摸,去感知發聲體的振動,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深刻領會物體發聲的原理。實踐表明,新課程的實施中,創設情境,精彩導入是課堂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它能如磁石一般吸引住學生,並快速地將師生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從而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地、全身心地參與進科學探究中來。

三、循序漸進,開展探究教學。

新課程提倡科學探究式的課堂教學,這種探究式教學給了學生更加寬鬆的思維和活動空間,在實驗教學之初,我們往往會遇到兩難的局面:一方面,教師若指導過度,則學生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學習和自主探究;另一方面,教師若指導不到位,學生的探究和學習活動又會雜亂無章,盲目無序,從而無法完成學習任務„„兩者彷彿形成了一個“解不開”的“結”。如何處理教師指導和開放式教學之間的關係呢?如何在教學過程開放的同時儘量減少探究活動的盲目和無序呢?針對這些問題,我摸索出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首先教學方法上“循環探究,逐步深入”。先將新課內容劃分爲幾個大問題,再將每一個大問題分爲若干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和探究教學形成一個先散後聚,不斷聚散交替的循環探究過程。同時將探究教學的相關內容延伸至課外。比如:對學生而言,可以提前佈置學生先預習新課,“簡閱課文”“查詢資料”“選擇實驗器具”等,將課堂上沒有探究完的內容帶至課外,課後佈置學生寫“探究報告”和“學習心得”等;對教師而言,課前認真備課,課中用心教學,積極應對隨機出現的課堂情況,課後撰寫教學反思,這一切不僅有利

於學生探究學習任務的紮實完成,也有利於教師在新課程的實踐中不斷地完善教學,發展自我。其次,教學過程中“運用《學案》”。讓學生了解自己在探究活動中應該要幹什麼事,明確自己的目的,教師也在學生探究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向性的提示,但這些提示應區別於我們傳統實驗課中的“實驗步驟”。我想,《學案》的使用將有效地防止和避免學生隨意玩耍實驗器材、手足無措等現象的發生。教學在“形散而神聚”中有條不紊地進行。再次,在教學理念上“淡化概念的嚴整性”。物理學科概念的嚴整性有時反而是學生探究學習的“障礙”,大多數學生會覺得非常困難,因此而產生爲難情緒。對於這些問題我們提出在教學中“淡化概念的嚴整性”,降低探究學習的難度。最後教學結束後“開展問卷調查”,及時地溝通師生間的需求,使進一步的教學更有針對性和指向性。

四、開發課程資源。

當前與新課程相配套的課程資源相當匱乏。單就我們使用的物理實驗教材上所列的新增隨堂實驗器材就達百餘種。這還不包括延伸至課外的學生自主開發的探究內容,所以我們在教學中大力倡導教師和學生自己動手自制教具學具。

改變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總之,我們的物理教學功在今天,利在明天。不管教學評價體系怎樣,作爲教育者務必把握一點,我們必須要用活的思想、活的思維、活的方法、活的語言來面對一個個活的課堂,做到教學相長。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4

一、困惑

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過:“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命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可我們的學生卻這麼說:“一提到音樂課,我就頭疼。老師總是把音樂書上的內容一成不變地“傳輸”給我們,而且有的歌曲與我們的距離太遙遠了,而我們想聽想學的往往被排斥在課堂之外,只能私下學唱,像電視連續劇《水滸傳》中的《好漢歌》……我們需要有震撼力的音樂作品。”

“每堂音樂課都是先基本練習(節奏或練聲),接着教唱新歌,老師範唱後,就是學唱歌譜,朗讀歌詞,最後填唱歌詞,這種老套、枯燥的方法使音樂課變得無聊至極、死氣沉沉……” “有時候,老師在欣賞一首歌之前,也介紹一些背景材料或作者生平,但經常比較籠統,我們很想深入地瞭解作者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創作這首歌(樂)曲時的意圖……”

“中國剛剛申奧成功、男子足球還衝出了亞洲、世博會也離我們越來越近了,可老師從來沒有把這些信息與音樂課堂聯繫起來,依然教我們學唱書上的歌曲、欣賞書本上的樂曲……”

二、思考

面對這樣的感受,任何一位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教師心中都不會平靜,我們的好心難道不能被學生所理解嗎?音樂課堂裏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帶着這樣的疑惑,我們走近了新課程……《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音樂教育必須以審美爲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主動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爲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音樂教育必須要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勢,對音樂教育的各種影響因素予以高度重視。”

反思傳統的教學,是把音樂教科書作爲唯一的課程資源,老師和學生成了被動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這種“唯教材而教”的思想觀念逐漸形成了封閉、狹隘、孤立的音樂教學格局。大大降低了學生審美的積極性,削弱了美育的功能。基於這樣的現狀,我們想以“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研究爲突破口,希望通過課改來帶動教改,通過教改來開創音樂教育的新局面。

三、設想

音樂課程標準的出臺,爲音樂教育指明瞭方向,標準中非常詳盡地闡述了音樂教學的新理念、新方法,本課題是想通過“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研究,尋找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找到一條“老教材,新教法”的最佳途徑。

1.依據

系統論認爲:課堂教學與其他系統一樣既是一個特定的系統,又是處於社會這個大系統之中,並與其他系統發生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進行充分的系統分析,以網絡型知識結構實現開放式教學。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既要側重本學科,又要兼顧其他相關學科,以網絡型的知識結構教育學生。

信息論認爲:在課堂教學中,應通過學習和實踐等途徑,無限量、無止境地吸收現代社會中一切與教學有關聯和有價值的信息,並將這些信息進行有效的處理,通過學科特有的方式融進課堂。

2.概念

開放型專題課是指:在開放性教學理念指導下,結合學生音樂經驗和基礎,結合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動態地設計教學專題,並鼓勵師生從校內外音樂資源中收集與本主題相關的音樂素材,經過合理、創新的“基因重組”,從而組織有效的音樂學習活動的新課型。

3.目標

通過“開放型專題課”的課堂教學研究,通過動態化的設計教學主題,提高教師重組教材的能力和篩選音樂素材的能力,通過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有機結合,通過教材資源開發、再造,創造性地展開教學,使學生學習更輕鬆、更主動、更有興趣,培養學生感知音樂、體驗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實現音樂課堂的生活化、專題化。

4.思路

依照以上的理論以及開放型專題課教學的目標,我們將音樂學習劃分爲以下六個版塊,既音樂與自然、音樂與社會、音樂與人、音樂與名家名曲、音樂與生活、音樂與其他藝術。我們依據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認知特點,設置相關的教學專題。

四、策略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教學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通過驅動自己學習的動力機制積極主動地建構知識的過程,這種建構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開放型專題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教學方法的運用策略。

在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爲:內容的選擇應以教材爲基礎,方法的運用應強調學生的實踐參與,這是教學的關鍵。通過鏈接學生生活,整合學科資源,挖掘地方素材,讓教學回歸自然,讓音樂融入活動,讓音樂走出課堂。教師在確立專題後要考慮把內容與方法這兩方面作爲實施的依託。

1.教學內容的開放

隨着現代技術的發展,音樂傳播工具和手段更加多樣,面對各種媒體不斷衝擊學校音樂教學的現實,開放課堂教學內容已成爲教學發展的趨勢。教學內容的開放是指在教材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選取教材之外的具有一定審美價值的作品,來充實教學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1)鏈接學生生活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學生的生活世界應該成爲課程內容的範圍。《音樂課程標準》曾指出:“教學要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要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的聯繫。”教師在重組教學內容時要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要精選一些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作品來補充教學,在學習音樂中感悟生活、體驗音樂的美。

①關注音樂動態,緊跟時代步伐

在快節奏的當今時代,音樂生活豐富多彩、不斷更新,學生對新鮮的事物具有很強烈的興趣,教學只有更多地關注當前的音樂動態,引入一些動畫片中的歌曲或樂曲,以及適合學生欣賞和學習的影視金曲、電腦音樂等內容,才能爲學生走入社會、走進健康的音樂生活奠定基礎。

②關注重大事件,增強人文內涵

生活世界中充滿着自然事實、社會事務和人的生活行爲事件,將一些重大的事件緊密地與音樂教學結合起來,有利於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例如當中國申奧成功後,教學中可安排與該主題相關的教學內容,如《相逢在奧運旗幟下》《五環旗下交朋友》《手拉手》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時通過這類課的教學,拉近音樂課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增強教學的人文內涵。

(2)整合學科資源

音樂是人類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創造表現,他緊密聯繫人類生活、人類情感、人類文化,在詮釋各種音樂作品時,教師要有一種開放的多學科教學意識,應把音樂、美術、文學、戲劇、舞蹈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相關知識、創作技能、文化背景、風格流派融於一堂,形成一個“大藝術”的概念,然後,融會貫通,以提高學生的整體藝術素質。

①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綜合

音樂與舞蹈、美術、戲劇、影視等姊妹藝術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並有着許多相似的特徵。教學中要善於抓住貫穿各類藝術的主線,充分發揮與運用各種藝術門類的不同表現手段,整合成綜合性的教學方式,如用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用表演動作表現音樂內容等。通過內容向其他藝術門類拓展延伸,以期開闊視野,加強對音樂內涵的進一步理解與感悟。

②音樂與藝術以外的其他學科綜合

音樂同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對於軟化學科邊緣、增強對交叉學科的理解、拓寬人文視野具有重要意義。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可以設計音樂與語文、音樂與歷史、音樂與社會等綜合課例,同樣也可以把音樂與數學、物理、生物等自然學科整合起來,賦予音樂課新的內涵。

例如在課例《黃河的故事》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同時要讓學生了解我國抗戰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冼星海的生平事蹟、創作的風格特徵。在《貝多芬與華彥均》的專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認識命運與人生、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的哲學思想。通過相關文化的拓展與延伸,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挖掘地方資源

地方資源是指在本地區範圍內的音樂文化資源和人才人力資源。學校音樂教學要充分利用本地區的資源爲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學習機會,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文化資源補充到課堂教學中,體現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①音樂文化資源

在曲藝專題教學中,開闢本地方特色的曲藝“蓮花落”的學唱與欣賞,同時,邀請曲藝專家與學生面對面的接觸與交流,增強學生對曲藝的進一步瞭解,加深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又如在欣賞民樂作品的同時,適時向學生介紹我區樓塔鎮農民樂隊,聽他們演奏的民樂作品《細十番》,感受濃郁的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文化的熱愛。

②社會文化資源

教師可以結合地方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利用這些素材讓課堂更具魅力。例如在《湘湖的春天》教學中,通過學唱和欣賞以春天爲主題的歌(樂)曲後,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湘湖文化創編成歌詞,這時的學生異常積極,而成果令教師始料不及。又如在欣賞抗戰時期作品時,向學生介紹革命烈士葛雲飛、李成虎等事蹟,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學生對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總之,教師要善於將本地區、本民族的民間音樂資源運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之中,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得到多方面的音樂文化薰陶。

2.教學方法的開放

系統的動態性告訴我們,課堂教學不是處在一個封閉的堅固象牙塔裏,教師所傳授的知識也不應是封閉的和僵化的體系,課堂教學方法也不是某幾種固定的模式,他們都處在一個動態的發展變化中。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說:“如果使學生習慣於簡單地接受和被動地學習,任何方法都是壞的,如果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因此,教學方法強調各方法之間的相互開放,要善於因時、因生、因情地運用各種教法之長,爲完成教學任務服務。

(1)讓音樂迴歸自然

音樂創作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它是人們生活的情感體現。而孩子們最自然的學習是從生活中、自然環境中獲得的,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東西是從他們所熟悉的環境、生活中獲得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需要,實現教師、學生、教材、教具、教學環境與生活的多方面聯繫,讓音樂迴歸生活、迴歸自然。

如在國小三年級課例《雨》的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呈示一組自然界的音響(細雨聲、大雨聲、雨滴聲等),讓學生彷彿置身於美麗的自然界中,通過一段表現小朋友在雨中嬉戲、玩耍音樂的欣賞,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構架起學生音樂學習與生活的聯繫,再通過聽一段富有雨中情趣的音樂(節奏)片段,讓學生聽着音樂和着節奏自由表演,通過身體的運動、表現,使得音樂成爲看得見的身體活動,同時在即興創作表演過程中讓學生感受雨中“玩耍”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自然而然地與生活經驗建立了聯繫,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已與音樂融爲一體,在主動地探尋、領悟、體驗音樂作品的美的同時,也學習了音樂的基本知識與音樂技能。

(2)讓音樂融入活動

中國臺灣兒童音樂教育家陳惠齡說過:要“活”的教學,像中國人說的“行以求知”,西洋人的“做中學”,兒童要親自參與活動,要在各項活動中去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優化音樂活動的設計,來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提供學生探究問題、探詢知識的機會,讓他們大膽參與,自主活動。

如設計讓學生根據詩歌《春曉》的意境探索音樂這樣一個環節,學生在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利用身邊的樂器或其他物品探索音響,詮釋了詩歌《春曉》的意境,同時,通過分組表現特定的音樂情景再現詩歌內容,理解了音樂與詩詞的關係,課堂氣氛活躍而充滿藝術性。通過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探索能力及良好的合作意識,又發展了他們的個性。通過綜合性的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全方位感受、整合藝術,體現音樂教學特有的審美愉悅性。

(3)讓音樂走出課堂

隨着社會不斷進步、科學不斷地發展,學習音樂不再是學校課堂的“壟斷行爲”。要把封閉式課堂變成開放式課堂,課內外銜接,校內外互補。課堂內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如何多渠道地學習音樂,交流每人所攝取的音樂信息。通過互動式的音樂交流學習,大大釋放了學生學習音樂的潛在能量。同時,學校音樂教育要主動地把社會音樂教育環境和家庭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使三者形成合力,把音樂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機的聯繫在一起,充分利用一切可學習資源,提供學生廣闊的學習途徑。

如在戲曲的專題教學中,爲了讓學生對越劇有更深刻地瞭解,我們與實驗學校聯繫後特意安排了系列活動:越劇常識音樂板報賽;邀請區文化館老師講座;越劇名段學唱;越劇特長學生的“專場”演出;觀看著名的越劇影片;談自己對越劇藝術的感受等。通過系列活動使越劇真正深入人心,不僅培養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愛好,同時也豐富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

開放式課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有效地調動校園、家庭、社區課程資源,主動地將音樂教學納入大課堂教學環境。

五、成果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實踐,教師能大膽地進行教學創新,一堂堂富有特色的音樂課猶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重構課堂結構,煥發生命活力

教師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爲指導,積極探索、努力實踐,構建音樂教學的新課堂,創建了貼近學生生活的新穎的音樂教學課例,例如:“民族花”、“愛”、“童年的旋律”、“詩詞與音樂”、“走進內蒙”等等,通過開放型專題課這樣一種有效的載體,不僅開闊了學生的音樂視野,激活了音樂課,同時讓師生感受到課堂不僅是享受音樂美的場所,更是師生共同成長的幸福經歷。

2.重塑教學理念,提升教學水平

經過近兩年的課題研究,我們課題組成員攜同全體音樂教師一起學習了許多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如:《音樂教育發展展望》、《音樂課程標準》解讀、《教育走向生本》、《開放性教學模式研究》、《開放式課堂教學法研究》等,這些先進的教育思想影響並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在實踐研究過程中,廣大音樂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認識到“教材只是範本,教學資源要靠師生共同去開發”,“音樂教學是培養生活中使用音樂的人,而不是舞臺上使用音樂的人”,教師們在教學中能注重學情,重視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的激發,注重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去探尋音樂奧祕,弘揚音樂中的人文精神等嶄新的現代教育理念,進一步提升了教學水平。

3.重開智慧大門,促進個性發展

《音樂課標》指出:“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開放型專題課爲學生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重新開啓了智慧的大門。

有學生這樣說:“音樂課讓我們融入了生活,讓我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最讓我難忘的是上次欣賞小提琴獨奏曲《思鄉曲》時,大家共同朗誦《鄉愁》體會詩的意境,再爲這首詩配上合適的音樂,在這樣的情景中引出了課題……最後老師要求我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作品的理解,我們有的朗誦、有的繪畫、有的演唱相關的歌曲,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是我們學習最振奮的時候,我喜歡這樣的音樂課。”

六、感想

本課題的研究只是取得一定的階段性的成果,在開放型專題課的教學實踐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有待深化研究:

1.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實踐新理念的載體,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感受音樂,提高音樂素養。在課堂中實施開放性教學,也不可能超越這個出發點。在教材內容的選擇和重組過程中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現難度過大、牽強附會的現象。對教學方法的選擇也應是有“度”的,要突出以音樂爲本體的教學方法的選用,而不是爲形式而形式;

2.“課標”倡導對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課程內容的綜合,這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幫助教師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養還有許多培訓工作要做;

3.教學評價有導向和規範作用,對這種創新的課型如何制定教學評價細則和評價標準還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

4.開放型專題課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新課型,但教學中也要避免“模式化”的傾向,提倡音樂教學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5

20xx國中生物新課標再次強調了生物課程的基本理念即: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素養、培養探究能力。針對這些理念,結合我校的教學實際和學生特點,我認爲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着手,努力改變現有的課堂教學模式。

第一、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注重人文精神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

生物學教學要求大膽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提倡和積極實踐啓發式、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學,加強生物學實驗教學,積極採用計算機網絡等多媒體輔助教學,使生物學和信息技術整合,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互動起來。同時注重對學生的個別輔導,使每個學生都真正地成爲學習的主人,促進他們的個性發展,新課標和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上述的精神。

課程強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強調深入到學生的認知世界,通過參與學習過程,在看、聽、說、聞思全方位得到深刻的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是學生成長的舞臺,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有了認知的過程、學習興趣、熱情、動機得以加強,內心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了豐富,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的認識,就可能有進一步發展。新課程指導下的學生不應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應是關愛他人,通過和他人的接觸、交流、溝通,懂得尊重人、體諒人。新課標要求寓教於樂,寓教於情,以情動人,以情感人。

第二、倡導“開放式”教學,變革原有學習方式

教育信息化,使得教育資源共享變成現實,計算機網絡作爲知識傳播的有效途徑,正得到前所未有的應用。新課標和新教材就是適當引進了合作式教學,加大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合作力度,實現了生物學課堂的開放性在這種開放式課堂中,學生學會了相互協作,學會了在和他人交流中獲得信息的方法,處理信息的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開放思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爲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

第三、落實實驗教學,培養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實驗要求培養學生的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能力,不光重視實驗的結果,更要重視實驗的過程,要求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這也是新課程評價的一個重要內容,實驗材料、用具等發動學生自己準備,學生準備的過程就是學習思考的過程,分析辨別的過程。

傳統教學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獲得,而對於知識的獲得過程和獲得知識後的應用重視不夠,因此造成死記硬背、機械記憶的學習狀況,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付諸於實踐。現在的課堂無論是學生提出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合作學習,都離不開解決實際問題,學以至用嗎,讓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實際中體會到生物知識的重要性。

第四、注重課堂教學的過程評價

學生學習積極主動傳統教學只注重期末考試、升學考試這些終結性評價,忽視了過程性評價,這樣造成學生輕視學習過程,只重視學習結果,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差,課改後的評價落實到每節課上,無論學生的提問,回答問題,蒐集資料,做實驗的過程等,這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把課上課下的每一節環節都做的很認真、很投入,從而強化了學習過程,間接影響了學習結果,使學生的各種技能和能力得到廣泛培養和提高。

總之, 新課程以學生爲中心,以活動爲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爲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爲師,德高爲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成爲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師。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6

新課程標準把以學生髮展爲本;作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滿足全體學生的終身發展需求爲培養目的,現代課程目標,都是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提出來的,三個維度相互滲透,融爲一體,具有很強的整體性和立體感,改變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其科學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學態度與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積極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一、“要我學”轉變爲“我要學”。當今的課堂教學應當成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天地。“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較強的主體作用,能夠自我定向,自我選題,自我激勵,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藉助小組和團隊的力量,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採用探究的方式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不同班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內外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感覺,激發其對物理的好奇心、求知慾以及學習物理的興趣,使他們覺得物理不再那麼高高在上,不再那麼枯燥、乏味,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繫實際,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物理,生活離不開物理 從思想上變要我學爲我要學了。

二、“學物理”轉變爲“用物理”。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物理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發展應用物理知識的意識。但物理課程的教學卻常常重解題輕應用,重理論輕實踐,不太注重物理知識的實際來源和具體應用,而讓物理脫節於生活,沒有實用性。在教學中,也可以讓學生體會物理知識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從而激發了他們學好物理的強烈慾望,變“學物理”爲“用物理”。

三、“向老師學”轉變“共同探討”。新課程標準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將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轉變爲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將一言堂多言堂轉變爲師生互動,共同發展。在教學中應該大膽放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角,成爲知識的主動探索者。在物理教學中,不僅僅是直接灌輸給學生某些知識,而是給學生一個話題,調動他們自己去看書、查資料、甚至寫論文,這樣可以逐步培養他們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會從一大堆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開闊思路,利於創新。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以學習爲主,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挖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物理、理解物理和應用物理,使物理課堂真正成爲現實生活與科學知識的聯繫樞紐。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7

政治課教學要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要堅持知識性與思想性結合的教育原則,要堅持啓發式教學原則。 按照新課標要求,我認爲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概括爲:以材料爲依據,以媒體爲手段,以學生爲主體,以知識爲基礎,以能力爲重點,以覺悟爲目的。

一、 以材料爲依據

材料進課堂,是政治課教學理論聯繫實際的一種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材料,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理解,可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所以選擇的材料要典型,要貼近社會實際和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運用不能只滿足於對概念和理論的解釋,而要考慮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引出理論觀點,以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推理能力;如何通過對材料的分析來揭示知識點之間和理論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如何把理論內容和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以媒體爲手段

教學媒體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有效手段。教學內容與教學媒體是一種內容與形式的關係,恰當的教學形式有利於理解教學內容,常常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爲了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學手段的選用是不能不考慮的。隨着課堂教學改革的發展,計算機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得到了更廣泛地運用。多媒體能使課堂教學更直觀、更生動、更形象,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例如在講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時,學生例舉了社會上已曝光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肯得雞快餐蘇丹紅、敵敵胃火腿等一系列假冒僞劣產品的事件,在學生例舉了大量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安排學生收看課前從網上下載的安徽阜陽劣質奶粉法庭審判一案,當畫面上出現因食用劣質奶粉,造成許多嬰兒患病甚至死亡,而當地工商部門的有關領導卻徇私舞弊,向上級部門隱瞞事情真相,同學們都震驚萬分,義憤填膺,也真正認識到要使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樣一個複雜又龐大的系統協調有序地運行,必須保證市場經濟運行的規範化和法制化。多媒體教學應用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各種信息交互傳遞,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感染力。

三、 以學生爲主體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能動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要轉變教師的觀念,真正樹立起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學方法,克服傳統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接受地位的狀況,深入研究和運用啓發式教學方法,使學生主動、積極有效地參與教學。再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

例如在講到“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時,預先佈置學生課外自學,查找資料,設想方案:20xx年以前,國家爲什麼提高了銀行存貸款的利息率?銀行利息率爲什麼會變化?20xx年以來,我國銀行的利息率先後下調過幾次?爲什麼利息率下調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貨幣的流通量?假設你有一筆閒錢,在利息率教高的情況下,你會多存還是少存?在利息率較低的情況下,你又會怎樣安排?比較一下,哪種情況下人們留在身邊可以直接用於購買商品的貨幣量多一些?課堂上老師組織同學們交流調查,整理出基本論點,並通過生動的事例、具體的數據說明自己的論點,對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目標有了充分地認識。當然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知識基礎是對教材的理解和問題的發現,這一切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是無法完成的。教師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自覺、自主地學習;如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善於思考的能力和習慣;如何培養學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習慣;如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四、 以知識爲基礎

掌握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是思想政治課入門的途徑,也是學科能力的載體。沒有一定的學科知識,我們的學生就失去了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理論依據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也就很難對複雜的現實問題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正確的分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努力講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方法論,還要挖掘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五、以能力爲重點

政治學科能力培養的問題要注意幾點:正確處理知識與能力的關係。知識與能力是辯證統一的,知識是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基礎,能力就成空中樓閣;能力培養要循序漸進;政治學科的能力要求是各個方面有機組成的一個系統整體;課堂教學中要選擇不同的材料,設計不同的問題,設置不同的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努力提高學生的理解、判斷、分析和綜合運用的能力。

例如在講到“尊重價值規律”時,這一框的知識點較難,學生不容易理解,爲了讓同學們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可以要求同學們結合教材進行分組討論:

(1)商品的價值量是由什麼決定的?

(2)商品的價值量會發生變化嗎?怎麼變化的?

(3)不同的商品之間爲什麼能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

(4)商品交換中,價值量必須相等,體現了什麼原則?

(5)在日常生活中,爲什麼有的商品價格高,有的價格低?(汽車的價格遠遠高於自行車)

(6)在日常生活中,同一種商品爲什麼有時賣得貴?有時賣得便宜?(商場裏的彩電、電腦,剛剛上市時價格很貴,近幾年價格大幅度下跌)(7)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現象是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

(8)決定和影響商品實際價格變化有哪些因素?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同學們不僅掌握了有關商品價值量的知識點,而且在討論中培養了理解、判斷、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

六、以覺悟爲目的

思想政治課是中學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徑,它對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道德品德,起着重要的導向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政治素質和思想品質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目的和歸宿。要實現這一目的,教師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教師要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正確地分析他們普遍關注而又沒有作出正確判斷和分析的熱點和疑點問題。

當然,學習主體(學生)的情況千差萬別,並且一直處於一種動態的變化之中,想找到一種現成的、完全符合主體特點的教學方法,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探索。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8

國小美術新課標帶來了很多新的理念,它改變了傳統美術教學模式,更加註重發揮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合作精神和學習興趣。在此,說說我對美術新課標的一些體會:

一、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

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育,必須堅信每個學生都具有學習美術的潛能,能在他們不同的潛質上獲得不同成都的發展。美術課程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選擇基礎的、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並通過有效地學習方式,幫助學生逐步體會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爲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二、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自信。

新課標註重讓學生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爲學生提供了許多實踐操作的機會。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的操作與思維聯繫起來,使新知識在操作中產生,創新意識在操作中萌發。通過動手,學生們發現自己也是一個創造者。

三、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之一。美術課程強調通過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的情意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注重文化和生活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通過美術課程,讓學生了解人類文化的豐富性,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並逐步形成熱愛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價值觀。

五、注重創新精神培養

現代社會需要充分發揮每個人的主體性和創造性,因此,美術課程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幫助學生學會運用美術的方法,將創意轉化爲具體成果。新課標緊密結合生活創設情境教育,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新課標讓學生們從生活經驗和客觀實際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過程中學習、理解、發展。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了全面健康的發展。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9

新教材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以思想品德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爲主線,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學思想品德、用思想品德的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實際出發,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教會學生思考,教會學生探索,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認爲新的課堂教學應該注意以下問題:

一、轉變教育觀念,發揚教學民主

觀念決定行爲,行爲決定結果;科學而先進的觀念是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取得成效的催化劑。教育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思想品德課教師來說,尤爲重要。

1、教師角色意識的轉變。新課程下,教師應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指導者;由教書匠型教師轉向科研型、創新型教師;由單一型教師轉向綜合型教師;由傳統教學方式轉向現代教學方式;由面向全體學生轉向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教師作爲一個“學習的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要與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教師作爲一個“促進者”要起到引導、促進學生體驗的作用;教師作爲一個“指導者”,要藝術地把握課堂教學過程的走向、引領學生髮展的方向;教師作爲一個“合作者”,應在與學生的交往中,忘記自己是老師,而把學生視爲志同道合的朋友。

2、教師學生觀的轉變。教學活動中,學生是特定的認識主體和信息交流主體。作爲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意識到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而不是“等待裝滿知識的容器”。因此,①我們應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尊嚴,熱愛每一個學生。②我們必須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發展潛能,都是具有開放性的自我創造者。③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個性是多樣的,因此,我們不能用統一的尺度衡量每一個學生,用統一的模式規範每一個學生。④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資源,是動力之源、能量之庫;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本身就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而學生思想、行爲中的閃光點更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資源。

3、教師教學過程觀的轉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是爲學服務的,教不可以統治學,也不可以代替學,教師的教要啓發學生的學,引導學生的學。教師組織課堂教學不應從教出發,必須從學生的學出發。教師作用於全班所有的學生,學生既向教師反饋,又與同學交流,形成了思想、知識、情感、能力交流的網絡。此過程是師生展開對話、理解而達成“你—我”師生關係的過程,是一個多向互動、動態生成的過程,是一個體驗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在體驗中共生共長的過程。

二、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聯繫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採用多種方式,創設學習情境,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探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情境的創設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三、 關注個體差異,促使人人發展

思想品德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思想品德,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思想品德,不同的人在思想品德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思想品德教育要促進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即要爲所有學生打好共同基礎,也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由於各種不同的因素,學生在思想品德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異,教師在教學中要承認這種差異,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兼顧學習有困難和學有餘力的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發展他們的思想品德才能。

總之,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能堅持利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善於運用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方式和教學手段,儘可能多地爲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會得到不斷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和創新能力就一定會得到全面的提高與發展。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0

今年寒假,有幸又對《國小語文新課標》的學習,我受益匪淺,收穫豐厚,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以學生爲中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爲學生的將來學習和今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基礎,就是讀讀背背、說說寫寫。“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不就是對一個人語文水平高的評價嗎?新課標提出,國小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纔是語文教學的意義所在。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因此,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是必須的。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作詩也能吟”,古聖先賢也早就指出了讀書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讀”在學習語文中還是具有相當的作用的。給學生創造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琅琅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領會作者偉大的人格、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師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大量閱讀、細細品讀、深情誦讀中體會語言文字之美,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讀,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所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因此讀和背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當前的語文教學,其總體還是以教師爲中心,其實,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纔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

四、語文生活化,將語文教學由課內拓展到課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語文教育觀。要把學生從沉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讓學生“少做題,多讀書”,讓學生成爲支配課餘時間的主人。

教師要打破課內課外的界線,樹立大語文觀,生活處處有語文,把課文中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上,把口語交際的課堂延伸到學生五彩斑斕的生活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活,關注社會。

總之,在新的課程、新的學習方式、新的教學氛圍下,需要老師引領學生開闢出一片語文學習生活的新天地,在這片天地裏,教師和學生將共同成長,不斷進步!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1

每次學習美術新課標準,每次都有新的感悟和體會。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一門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美術教育以形象性,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的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記憶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重大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嘗試藝術衝動和最基本的造型能力。要上好美術課,教師首先要對《美術新課程標準》有深入的瞭解,《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爲“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四大學習領域。

新課程的重大舉措就是該以往的授之於魚爲授之於漁。轉換課堂角色,改變往昔以師爲主生爲輔的教學模式爲以生爲主,師爲輔的過程,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導地位。幫助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強學生主體人格。而美術學科本身的性質決定了本學科更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針對上述對《美術新課標》的掌握,現將個人感想和大家分享和交流:

體現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美術課首先要有正確教學思想和理念做指導。要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現代教育理論認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引導者。受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自我探究獲得知識,通過實踐恰當的繪畫方式。學生也會覺得學習起來,更有興趣是有成就感,同時也鍛鍊了他們各方面的能力。以學生爲主體,對教材的使用更加靈活和富有創造性,同時注重美術學科和其它學科知識的聯繫,更要貼近學生生活。如七年級上冊《熟悉的物品》一課,教師可以準備相關的攝影圖片和世界名畫,欣賞完後引導學生談談日常生活中的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利用身邊的物品(如:粉筆盒、文具盒、杯子)講述透視原理,從數學幾何中去對比區別美術中的幾何體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靈活多樣的導入方式、豐富的教學手段、合理多樣的作業選擇、科學的評價方式,都應體現出“以學生爲本”的思想理念,老師們也要更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探索和合作,讓學生們通過自己的感愛和實踐在探索中完成教學目標。課堂氣氛一定是輕鬆,愉悅高效、和諧的。學習活動以學生爲主體,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關係首先是人與人的關係,要遵循人際關係的原則。新課改保證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爲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

提高教師自身素質,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興趣斯學生學習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在以往的美術教學過程中,由於學校,家長過於重視文化課,導致對美術課的忽視,使得有些美術教師在自身修養方面不能嚴格要求自己,新課改之後,美術教師地位提高,給教師個性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作爲當代的美術教師,我們因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更好的去爲美術教育而努力,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2

7月25日26日兩天,在二中藝術樓內,全體語文老師在參加__版課標培訓。聆聽了崔雲宏、郭紅等專家對新課標的解讀,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兩點:

1、增強課程目標的適切性和教學實施的可操作性。

漢字教育是本次修訂工作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此次課程標準修訂,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措施:

(1)從第一到第四學段始終強調“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強調書寫的規範和質量。

(2)適當降低第一、二學段識字寫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學段,識字量由1600~1800個改爲1600個左右,寫字量由800~1000個改爲800個左右。

(3)針對識字寫字學習負擔過重的問題,在教學建議中進一步強調“多認少寫”的教學原則,希望下工夫扭轉多年來形成的每學一字必須達到“四會”要求的教學觀念和做法。

(4)在國家語委和有關專家組的支持下,推出《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和《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讓學生在初級階段熟練掌握300個“基本字”。修訂後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目標很鮮明,就是打好“三個基礎”:爲學好其他課程打好基礎;爲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個性與人格打好基礎;爲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2、凸顯語文課程的實踐性——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是多讀、多寫、多積累

在前言部分,新課標將原來的“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改爲“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並在課程設計思路的指導思想中明確提出“應注重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重視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內涵和語文應用規律”。

作爲母語教育的語文課程,究竟有哪些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呢?當歷經十年課改的種種探索之後,人們靜心思考這一問題時忽然發現,原來這是一個似乎早已有明確答案、本應不成問題的問題。語文教學必須以語言文字爲核心,必須以語文學習活動爲主要形式,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爲根本目的。具體言之,閱讀教學,必須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閱讀,在閱讀中獲得知識和語言的積累;作文教學,必須讓學生在作文中學會作文,在作文中學會觀察、思考、表達。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新課標對語文課程的“實踐性”作進一步強調,並提出“多讀多寫,日積月累”“體會、把握”等具體方法,這恰恰體現了對母語教育特點的正確、科學的把握。

此外,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閱讀中的問題,但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來代替個人閱讀。”這是針對實際教學中存在的以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感悟、以統一的解讀取代多元的思考以及集體討論多、個人閱讀少的現象,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新課標還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關注學生通過多種媒介的閱讀,鼓勵學生自主選擇優秀的閱讀材料。加強對課外閱讀的指導,開展各種課外閱讀活動,創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營造人人愛讀書的良好氛圍。正如溫儒敏教授所說:閱讀教學,甚至整個語文教學,都要高度注意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閱讀教學,包括課外閱讀,重在養成閱讀的興趣與習慣,發掘學習主動性與創造性,這是可以讓學生終生受益的。

新課標提出:“朗讀要提倡自然,要摒棄矯情做作的腔調。”同時,首次明確界定了“有感情地朗讀”。筆者認爲閱讀教學中“有感情地朗讀”最主要的目的、作用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突出了“自然”的朗讀要求,非常具有針對性。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3

生物新課改,給我許多思考,深刻地體會到自己有很多東西要去學習。怎樣才能很好地適應新課改?怎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師生關係?怎樣才能引導學生的情感處於積極的、自由的、寬鬆的心理狀態,能自主的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氣氛活躍?我認爲要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自己不斷去積累,不斷去學習探究。下面談談自己在本次新課程培訓中的一點體會。

一、新課改要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新課改的定位更加着眼大衆,爲的是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明確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衆的基礎教育,應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新課改着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

1、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熱愛中國共產黨,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利益,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弘揚民族精神,有爲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作貢獻的志向與願望

3、具有民主與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維護社會正義,自覺行使公民的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並具有社會責任感

4、具有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掌握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收集、判斷和處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學與人文素養、環境意識、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5、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初步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職業意識、創業精神和人生規劃能力;

6、正確認識自己,尊重他人,學會交流與合作,具有團隊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樣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視野和與其他國家、民族交往的能力。

二、教師在新課改中的作用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主體。新課程最終要落實到教學中來,沒有教學,新課程終究只是一個靜態的方案,而不會是現實的課程。而教師恰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任何其他人,如專家、各級教育行政人員,等等,不管對新課程有多麼熱心、有多麼關注,都不能代替教師的實踐。

教師一是要意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任,用自己的創造性實踐去實現新課程;一是要對自己的以往的和當下的實踐滿懷信心,要認真分析以往教學的優長與不足的基礎上,藉着新課程的契機,發揚光大以往的優長,改造乃至克服以往的不足。那種認爲新課程要一切都是新的,以往的做法都是陳舊的、不適應新課程的想法是不正確的,也不利於新課程的開展。

三、新課改對教師素質的要求

1、教師角色的轉變

新課程的實踐要求教師轉變角色觀,這是新課程改革的關鍵。新課程下要求教師和學生是共同的學習者,這應該說是教師與學生的真正平等階段,在這個階段裏,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學友關係,只有做到這一點,教師和學生才能做到真正的平等地學習和交流,課堂的氣氛也才能真正地開放和活躍起來。其實,師生平等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也是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2、教學方法的革新

教育的重要目標是促進學生的發展,科學課程應當體現這兩者的結合,突出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強調探究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創造力”的培養,主張變革傳統的教學,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講授知識,而是鼓勵、指導學生去探索和發現,把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命令學生學習,而是傳授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學習,不再讓學生被動地去學習,而是主動地去探索。

3、教學手段的革新

以多媒體應用技術爲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正在迅速地改變着課堂的教學模式,成爲促進科學質量的重要突破口。多媒體等計算機應用技術在科學教學是具有掛圖、投影片等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優越性。然而,這就要求科學教師,應當儘快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以及教學軟件的製作等。才能更好地爲教學服務。事實上,只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才能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是教學發展的時代要求。

4、業務素質的提高

教師必須具有系統的完整的科學專業知識(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及地理科學)。這是從事科學教育所必備的素養。其次,要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現代社會正逐漸進入“信息社會”,社會各部門的工作也逐步從大工業時代分工細密的專業化進入信息時代的綜合化,學科之間互相滲透。傳統學科界限越來越模糊,僅靠上述狹窄的專業知識已很難應付現代教學需要,所以教師要開闊本學科視野,需具備與科學相關的基本知識等,還需瞭解科學與其他有關學科的橫向聯繫及發展。使社會科學知識、教育科學知識、系統科學知識,有機地結合形成比較完整的基本知識。

總之,教師需要在新課改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積累經驗,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唯有這樣才能滿足新形式下社會的需要,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完成我們身上肩負的使命。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4

學習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給我提出了極大的挑戰,作爲一名一線的普通教師,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使用課改新教材,至始至終將課改的精神貫穿於我的教學之中。經過努力,漸漸地從陌生走向了熟悉,從戰戰兢兢走向了從容應對。對我來說,新課改是一場對話,一座平臺,更是一把邁向成功教育的鑰匙。

回顧國小語文教學這幾年走過的路,作爲一名教師我慶幸,趕上了新課程改革,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國小語文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長的軌跡,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給我們的孩子、學校和教師帶來的活力和變化。“爲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但同時,新課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問題,也是讓我們老師們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們參與一線教學工作的老師已經能夠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教學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真的精彩。隨着課改實踐的不斷深入,讓我們發現了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課堂。讓我體會深的是: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共同參與和探究發展。以下我就圍繞這幾點談談自己學習新課程標準的體會:

一、平等對話是課堂教學的基礎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加入兒童生活中,便發現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創造力。”新課程要求轉變教師角色,轉變教學行爲。教師不是絕對的正確,而是與學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學生的合作者。教學中教師的態度是否和藹、親切、有鼓動性,對學生是否民主、尊重、有親和力,對教學過程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同時纔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所以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學生心貼着心,聽聽他們心中的疑惑,瞭解他們的喜怒好惡,幫助解決他們想努力解決的問題。爲學生創造寬鬆、愉悅的教學氛圍。

給孩子真正的欣賞,就要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激發他們的表現慾望,因爲“即使在醜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鮮的東西,無窮的希望。”在教學中,我們要做的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覺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根據這些情況考慮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學生個性,鼓勵他們發表感受,談自己的見解。

二、共同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參與”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師教學生如何學習。因此,要使學生學會學習,就要從課堂教學改革入手,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係,使學生主體精神得到發揮、主體人格不斷完善、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促進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創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主動參與、全面參與、全程參與,興趣盎然地學習、生動活潑地發展,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學生的思維狀態如何,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鮮明生動的情景,激活學生思維的興奮點,真正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學思結合,樂於參與。閱讀課中聲情並茂的語言,生動鮮明的圖畫,具體逼真的實物,引人深思的提問,根據課題組織活躍有序的質疑探源,根據文章情節組織角色鮮明的課本劇,針對疑難組織人人蔘與的辯論等,都能比較有效地激活學生思維,提起學生興趣。習作(寫話)教學中教師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組織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等,會使學生覺得習作也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是表現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總之,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如果能時時想着學生原有的思維狀態是什麼,何種方法是激活思維的切入點,何種手段能使學生人人積極思考,個個樂於參與,教學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永遠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爲他們創設探究的氛圍,組織他們在參與中學習,在活動中領悟,在創新中發展。能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需要與興趣的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深層次體驗的教學,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的空間、足夠活動的機會的教學,能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纔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探究發展是課堂教學的精髓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獨立探究的意識,增強與人合作的需求感。從而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與人交往和合作。這是課堂教學研究的主攻方向。《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我認爲,應抓住“國小生主體性的發展”和“探究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爲具有綜合素質的人才。這就極其需要拓寬教育教學的視野,語文中進行探究學習,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語文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獲取知識、方法、情感體驗的過程。

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內容,也可以是詞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學生感悟學習過程,領悟學習方法的過程。“探究”更重要的還不是結果,而是探究過程本身,然後獲取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在於改變學生由單純地接受教師傳授知識爲探究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境,提供多渠道獲取知識,並將學到知識加以綜合應用於實踐的機會,促進他們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穿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學生個性。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對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們的老師細心、耐心地教導、引領。但我相信隨着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學理念、教學手段的不斷更新,會出現了更多讓人們感到高興的事情。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纔會真正地發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語文教學纔會真正的姓“語”。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5

我學習數學新課標,使我對新課程標準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對新教材的編排意圖有了更全新的認識,知道了新課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一些感受。

一、聯繫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數感一、聯繫生活實際,導入新知教學。

數學知識的形成源於實際的需要和數學內部的需要。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來源於生活實際,這就爲我們努力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引入新知識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例如,在教學“認識分數”時,結合日常生活中分物品的經歷,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可以把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1瓶;而 1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分是多少呢?按照習慣的說法是叫做半個。生活中常會遇到分東西或物品不是整數的情況,在學生學過的數小哪個數可以剛來表示半個,學生找不到這樣的數,那麼半個該用什麼數來表示呢?此時就要學習新的數——分數,這個數又該怎樣寫,怎樣讀呢?學生對學習分數有了一種需求和願望,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 就存在於自己熟悉的現實生活中。

二、設計問題情境,增強應用情趣。

人的思維起始於問題。問題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學生尋求問題的答案。教育家贊可夫說過:“凡是沒有發自內心求知慾和興趣而學來的東西,是很容易從記憶中揮發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巧妙的設計問題情境,注重存疑,把問號裝進學生的頭腦,讓學生從數學角度去描述客觀的事物與現象,尋找與數學有關的因素,主動的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

三、蒐集應用事例,體會應用價值 。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自己蒐集有關資料並介紹給學生,例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與使用、地圖用四種不同顏色區分地區、飛機設計等都和數學有着密切的關係,現代社會已進入“數字化”的世界。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自己通過多種渠道蒐集數學應用的具體案例,並相互交流。例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可以讓學生課前蒐集關於百分數的資料,像商品標籤各種成分的含量、存款利率等。再如,教學“認識千米”時,到圖書館或網上查找世界最長的三大河流是多少千米。通過查閱資料,蒐集數學應用的事例,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廣泛應用,進一步瞭解數學的發展,感受數學的文化魅力,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四、創造應用機會,開展實踐活動。

實踐對於知識的理解、掌握和熟練運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親身體驗過的知識才會更深刻的理解和熟練的運用。美國數學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可見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最有效的辦法應該是讓學生有機會親身實踐。例如,教學“百分數”後,做小會計師,在 父 母的帶領下把自己積攢的錢存起來,根據銀行的利率算——算,怎樣存更合算,熟悉、掌握存款的方法和計算利率的方法,或者到商場購買打折商品,計算打折商品的總價。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再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培養和發展學生 的數學應用意識,形成初步的實踐能力 。

通過對《數學課程標準》的再次學習新課標的學習,我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爲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爲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繫,注重數學的文化價 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

新課標程突出數學學習的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在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真正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會嚴格按照新課標的要求,上好每節課,選用恰當的教學手段,努力爲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益於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情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下面就根據自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談點體會:

1、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新教材很好地體現了這一課標,同時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於學生開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的素材。通過數學問題的探索性、題材形式的多樣性、信息呈現的選擇性與問題解決策略的多樣性,以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正如蘇霍姆林斯基說:“當知識與積極的活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時候,學習才能成爲孩子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體驗學習是在新課改理念下產生的一種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現了以人爲本的教育理念。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參與思維的形成過程、參與問題的解決過程;使學生在體驗中思考,在思考中創造,在創造中發展;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學中,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精彩、探究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是每一位課改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2、深入領會《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爲轉變過去只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新課程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數學教不僅只是爲了提高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應用技能;體會數學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數學的價值,加強對數學的理解,對學習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決心。所以我要在以後的教學中要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確立教育的新理念,通過教學任務的完成,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素養,注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數學能力。

3、把握特點,活用教材。新課程對國小數學教材做了重大變革,其突出了:注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爲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所學的數學知識都必須是我們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所以每節數學知識的出現,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數學知識。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相互交往的一種活動,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因此一套教材所提供的各種素材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每一位學生。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用好”教材,而不能“教好”教材,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要活用教材。

總之,我認爲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基本出發點應該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爲了學生的一切發展而去教學,真正做到知識與育人相結合,打破傳統的應試教育,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真正實現素質教育。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6

今年開始的國中新課程改革是我國推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嘗試。地理科目的新課程改革從教材、課程標準、教學評價機制、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變。經過暑假對新課標的研讀,使我感觸頗多,特別是聆聽有關專家對地理新課標的解讀和新教材的詳細說明,使我對新一輪國中地理課程改革的認識也逐漸加深,受益良多。以下幾點是我對地理新課標的學習體會:

一、地理新課標更切合國中學生心理和生活需要

新課程內從學生社會需要、學生髮展的角度去選取內容。更切合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相關內容,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把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到現實社會,更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地理學習更利於自身的發展。

二、地理新課標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

新課標從側重教學結果轉向側重教學過程,教師要遵循學生髮展的需要和狀況來設計課堂教學,以組織者的身份來參與學生的學習,改變以前的灌輸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的方式教學,引導學生分析知識形成的過程等,也就是課堂以學生爲主,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中去。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感悟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感性導入

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新課開始前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展示感性材料,如:動畫,視頻等,激發學生的興趣,這樣可以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的理解。

2、將實際生活融入教學

感性的導入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是隨後的教學活動難免要涉及教材知識,爲了避免學生出現牴觸或逆反的心情,在教學中儘量將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融入課堂,利用地理知識解決,這樣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慾,課堂才能真的活躍,效率纔會高,學生也不會感到累,也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將知識點進行昇華,讓學生做真正的思考者

可以設計一些分歧性的問題,有利於學生髮散思維的培養,例如教材關於北京古城的保護與現代城市的建設之間存在的分歧。假設性問題的提出;如中東地區的石油豐富,但是石油是非可再生的資源,如果石油枯竭之後如何發展?這樣設計可以引入資源的保護,合理利用,新能源的開發,自然也就理解了可持續發展。

4、教師必須寫好反思

在平時的教學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些都是珍貴的案例,寫好教學反思能夠積累經驗,不斷提升自身。

三、地理新課標改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地理新課程倡導建立具有“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特徵的學習方式。要做到這點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題材以及學生感興趣的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主動性,特別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更能使學生學會學習,體現自我價值。

總之,地理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做好充分的準備,努力更新觀念認真去研讀地理新課程標準,用心去教學,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更多、更廣泛、更容易地學習到對生活有用的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7

通過對《生物新課程標準》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教師學習指導書的閱讀學習,讓我知道了:新教材的設計理念是①面向全體學生②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③倡導探究性學習。這就使我明確了本學科教學真諦,懂得怎樣去教、達到什麼目的。新課標確定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生物新課程的內容要滿足了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具體體會有以下幾點:

第一、新課標註重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教材中大量設置探究實驗內容,比如說:在《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這節課,爲了讓學生弄清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就安排了探究水、溫度、陽光、空氣等條件對植物生長的對比試驗。雖說實驗不可能在教學時間內去做,但是可以不只爲課後實驗,學生根據第一節學過的科學探究方法,通過設置對照組和改變實驗變量及控制變量的做法是完全能夠獨立或者合作完成的。這就培養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科學探究學習能力、促使學生親身體會科學探究過程、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第二、新課標凸顯重要概念的傳遞。

20xx年課程標準增加了50條概念,大概增加的文字約20xx多個字。生物學概念是生物學課程內容的基本組成,生物學中的重要概念處於學科的中心位置,是對生命基本現象、規律和理論的理解和解釋,對生物學及相關學科有支撐作用,有助於人們理解世界。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術語或描述內涵的方式傳遞生物學概念,而用描述概念內涵的方式傳遞概念可以更好的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來確定概念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完成從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轉變。精選恰當的教學活動,如講授、演示、實驗、資料分析、討論等,以促成學生對重要概念的建立、理解和應用,讓課標解讀進入到了課堂操作的層面。

第三、新課標對學生的學習方式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新課標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機械、僵化的學習方式變爲主動、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由過去“要我學”變爲“我要學”。如何實現這一轉變,關鍵是課堂是否能真正交給主體的學生,老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統治者、演講者,而是學生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在激烈的爭論分析中,既解決了問題,又學到了知識,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作爲新世紀的年輕教師,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跟上課改的步伐。在今後的工作中積極學習、大膽創新、勤於動腦、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不斷給自己充電、提高自身素養。在自己的教學崗位上認真努力貫徹落實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在平凡的崗位上,演繹出更加光彩奪目的人生。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8

高中歷史新課程學習心得體會

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程培訓及對《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對高一新課程有以下幾點認識。

第一,在課程的指導思想上,彰顯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理念,強調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全面發展。

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與高中歷史教學大綱比較看,有一點值得提醒的,就是課程目標有明顯的不同,在高中歷史教學大綱中教學目的分爲: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而在新課程標準中,把課程目標分爲: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裏的“過程與方法”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所以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應該當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主要有七個環節:一是學習動機的確立;二是歷史知識的積累;三是對歷史的體驗與感受;四是相關能力的培養;五是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評價與理解;六是對歷史線索、歷史規律的概括與總結;七是對相關歷史知識、方法和理論的應用。

第二,在課程目標上,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確定,強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增強歷史意識,吸取歷史智慧,提高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這既體現了對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的重視,也突破了以往單純注重政治教育的層面。並且,在每一學習模塊和學習專題下每一學習內容都有具體的目標,從而使學生不僅明白自己所學的歷史內容,而且明白對這些內容應學到何種程度。這樣,課程目標明確而具體,具有可操作性。

第三,在課程結構上,充分體現了高中教育的基礎性、發展性、多樣性和選擇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學習。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把高中歷史課程分爲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必修課分爲《歷史Ⅰ》、《歷史Ⅱ》、《歷史Ⅲ》三個模塊,共包括25個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學習專題,分別反映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與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的重要內容。選修課分爲六個模塊,分別是《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中外歷史人物評說》、《探索歷史的奧祕》、《世界文化遺產薈萃》。學習模塊的設置,既有利於學校充分利用場地、設備等資源,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也有利於學生自主選擇並及時調整課程,形成個性化的課程學習計劃。此外,學習模塊的設置,是對歷史知識體系的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確定了專題型的教學體系,這既避免了與國中歷史課程的簡單重複,也體現了歷史發展的多樣性,更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第四,在課程內容上,具有時代性。

首先,關注社會進步,如必修課程《歷史Ⅱ》增加了“國有企業改革”、“開發開放上海浦東”、“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等國家爲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以及“中國參加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內容,必修課程《歷史Ⅲ》增加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內容。其次,課程內容的取捨貼近時代,有所側重。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瞭解世界,並能從世界文明發展的角度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對歷史的宏觀整體的認識,必修歷史不僅彌補了現行高中歷史課程沒有世界古代史的缺陷,而且增加了世界史內容的比重,世界史的內容約佔高中歷史課程內容總量的40%。如必修《歷史Ⅰ》中增加了“古代希臘羅馬政治制度”等內容。第三,及時反映歷史學科研究的新趨勢和新成果,關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如在重視政治史內容的同時,加強了社會生活史、科學技術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內容等。第四,增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聯繫,如關注社會生活是當代史學的重要特徵,必修課程增加了“中國近現代生活的變遷”專題,讓學生通過身邊的變化來感悟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

第五,在課程觀念上,注重全球意識。

世界意識,又稱全球意識、國際意識,指的是站在世界的高度瞭解世界歷史、當今國際社會和我國與世界的關係。鄧小平早就說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中國是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歷史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成就與缺憾或不同程度影響着世界歷史,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世界歷史發展諸因素的影響。在20世紀90年代課程改革,高一學中國近現代歷史、高二學世界近現代歷史,高三安排“選修課”學習中國古代史。可見,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是分開學習的,新的課程結構對歷史知識體系進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歷史課程內容的編排體系,依據“貫通古今,中外關聯”的原則,把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並列,以專題的形式構建了高中教學的新體系。有利於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能力的提高,特別是學生在分析問題時候能把目光放到世界的高度,進行全面而客觀的分析和認識。作爲高中歷史教學,在中國入世的視野下,只有將中國歷史之舟置於世界歷史汪洋大海之中,用更寬闊的視野、全新的理念去理解分析歷史,才能與時俱進,在引導學生學好歷史,完成歷史教學任務的同時,培養出視野開闊、胸懷寬廣,在世界範圍內既有合作理念又能應對各種挑戰,實現互補性競爭的高素質人才。

第六,在教學評價上,《課程標準》改變了過於強調考試成績的單一評價方式,運用多種評價方式,體現靈活、變通的特色,探索符合課改精神的公正、合理、科學的教學評價機制,建立了有利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激勵教師積極進取和促進課程不斷髮展的多元化評價體系。

1.評價對象和參與者多元化,不僅僅侷限於學生和教師,而且包括學校、家長、教育主管部門等對歷史教學起作用的各種因素,當然,評價的主要對象是學生。

2.學習評價目標和內容多元化,不再侷限於知識及能力領域,還包括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學習評價方法多元化,有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製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

這種評價方法突出地體現了“以學生全面發展爲教育目標”的理念,寓學生的學習活動於平常的生活活動中,將極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然而,新課程在實踐中又存在諸多問題。

一、新課標教材版本多,內容編排也有所不同,怎麼教?有點無所適從。

二、新課程教材打破了原來的通史體系,這種體系和結構在體現新史觀、適應學生需要和發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也容易給學生造成知識支離破碎的感覺,不利於學生完整歷史概念的形成。同時也加重了學生學習的負擔。

三、由於教材編排體系是全球通史,目的是讓學生把握全球發展脈絡,掌握不同地區和國家在全球體系下的發展情況,也有利於幫助學生全面整體的分析和解決問題。但是正由於是全球通史,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淺嘗輒止、蜻蜓點水,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尤其是對於古代史的學習,要想讓學生深刻掌握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漸進和發展,不是用一節課就能說清楚的,比如對分封制的理解。而如果學生對某一問題理解不透,那麼在以後的學習和練習中會問題更多。而這種問題積累的越多,勢必會影響到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增加學習歷史的壓力。而如要明確理解,教師的教學任務會增加,學生也要在課外更多的學習,以擴充知識面,積累基礎知識。同時學生還要面對其他科目的新課程,他們的負擔會更重。如果是這樣學習的話,無疑是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還怎麼去提高能力,培養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對傳統的揚棄,都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尋求發展。新課程還將要面臨很多問題,不過在適應形勢變化的同時,歷史教學還需要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要求上進行不斷的探索。通過對發現的問題的探討和解決不斷提高歷史新課程的實踐性,把理論真正與實踐結合起來,真正實現歷史新課標給我們帶來的無窮魅力。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19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20xx年,國家啓動了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經過十年的實踐探索,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構建了有中國特色、反映時代精神、體現素質教育理念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各學科課程標準得到中國小教師的廣泛認同。同時,在課程標準執行過程中,也發現一些標準的內容、要求有待調整和完善。爲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xx-20xx年)》,適應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高教育質量,我部組織專家對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進行了修訂完善。根據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諮詢委員會的諮詢意見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的審議結果,經研究,決定正式印發義務教育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xx年版),並於20xx年秋季開始執行。開學初,學校下發了新標準,我迫不及待地利用工作之餘又一次學習了《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新課程這段時間,我對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爲進行了反思,對教研活動的開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爲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這給我在國小語文教研教學上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將這次新課程學習體會總結如下:

(1)在學習中我深刻體會到新的課程標準是根據時代的需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學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學生會略讀和瀏覽,掌握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聽說能力整合爲口語交際能力,特別提出了口頭交流和溝通的要求。提出了寫作和生活實踐緊密結合的要求。提出閱讀、書寫與寫作的速度要求,並有量化指標,特別提出了對書寫姿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養成,並將其作爲了學習目標。

(2)通過學習,我真正確立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我們應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聯繫生活、跨學科的學習和探究式學習,使學生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終身受用的語文能力。並將自己的這些認識通過教研活動傳遞給全鎮的語文教師,提升全體語文教師的業務修養。

(3)學習後,我在教學進程中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語文課程標準》首次對義務教育階段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方式。即要求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強調在綜合性學習中具有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積極主動地參與,特別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除此之外,對閱讀、寫作和學習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確的表述。提倡獨立閱讀、自主閱讀、探究性閱讀、創造性閱讀。鼓勵自主寫作、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在學習方法上,鼓勵有獨到的見解,鼓勵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學習。

(4)我深深感受道教學中,我們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爲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教師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的行爲方式主要是:觀察、傾聽、交流。教師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可以調控教學,照顧差異,發現“火花”。教師傾聽學生的心聲,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過語言進行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交流。

時代賦予我們的不僅是機遇、更多的是挑戰。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更加努力,開展時效性強的教研活動,構建和楷高效的語文課堂。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0

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我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一、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20xx版新課標的描述:“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由此可見,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是“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而不是“學會”,甚或“完全學會”。明確語文課程目標,才能準確把握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目標。準確把握了語文課程體系,在教學中我們得注意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合理把握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度”,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二、新課標高度重視識字寫字。

重視學生寫字,改進和加強寫字教學,是20xx版新課標的亮點之一。新課標對於學生的識字量做了一些調整:第一學段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實驗稿: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第二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600個左右會寫。(實驗稿:累計認識常用漢字2500個,其中20xx個左右會寫。)第三學段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會寫。(實驗稿: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減少了寫字數量,適當減輕了學生的識寫負擔,體現了多識少寫的思想。這樣,不但符合低中年級孩子生理髮育的特點,同時也便於提高寫字教學的質量。新課標還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特別是在附錄中增加了《識字、寫字教學基本字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常用字表》,使得課標文本結構顯得更加完善,增強了課標的科學感。可見,新課標將識字寫字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必須要高度重視識字寫字教學,不斷提高識字寫字質量。

三、關注實用閱讀策略。

20xx版《語文課程標準》在“學段目標與內容”板塊“第三學段”的閱讀目標第五點中,新增加了這樣一句話:“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的內容,體現了對實用閱讀策略的關注。

“非連續性文本”,是相對於敘事性強的“連續性文本”而言的閱讀材料,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混排呈現。它的特點是直觀、簡明,概括性強,易於比較,在現代社會運用廣泛,其實用性特徵十分明顯。學會從非連續文本中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重要閱讀之一。

“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目標和“PIRLS國際閱讀素養進展研究”及“PISA國際閱讀測試”題目導向性有密切關聯。課標的調整絕不單是爲了針對今後的測試,而是讓更多的孩子將學到的語文知識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去。現代學生不僅應該學會通過傳統的媒體閱讀和表達,還應該能夠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來獲取信息和交流溝通。

國小語文教學的路上需要思考、需要進步,我們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創新,在教學中才能做到本真務實。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1

今天我們學習了《上海市中國小美術課程標準》。通過這次學習,我對美術課程標準有了一定的認識。課程標準,爲我上好美術課指明瞭方向,現把這次學習的體會和感受總結如下:

1、新的課程標準,特別注重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正確的審美觀念。讓每個學生積極參與美術學習,促使每個學生在各自的基礎上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陶冶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

2、課程標準強調注重選擇,多元發展。教師教學時,可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選擇教學內容。如果條件不允許,學生不需要,可以不採納。另外,相同的需要可用不同的對象來滿足,同一的內容標準教師可以根據需要自己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樣,充分考慮了教師、學生的美術需求心理,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打開了空間,充分調動了教師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課程標準注重體驗感悟,發展形象思維,培養創新意識。美術學習要建立新的現代學習觀。以前教學以教師講授知識爲主,學生頭腦被書本或老師框死,只會模仿,不會思考,現在必需向指導學生自學爲主轉變,樹立“學生學會學習”的學習觀,讓學生人人學習。如:《有小鳥的樹》一課,可以採用直觀、啓發教學,讓學生通過錄像,去觀察瞭解各種樹形,然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你喜歡什麼樹?樹形怎麼畫?然後交流。學生充分交流後,讓學生自己動手畫,老師只引導學生,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通過觀察、想象、探究、學生也就不覺得難了。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教會學生學”。因此,教師教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學習,是美術學科學習創新的主要任務。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和強化創新意識。

以上是我對新課標的一些認識和理解,我將在教學工作中依據新課程標準努力工作,爭取把美術教學工作搞得更好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2

國中美術新課程教學的實施的執行,需要我們從教學全體出發,共同營造這個嶄新的平臺。

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對美的追求,使之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不僅有利於人的長遠發展,同時也是功在千秋的教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動手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感情性,對學生的觀察力、形象感受力、記憶力、審美能力、思維能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重大的作用,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發學生的藝術衝動和最基本的造型的能力。

一、學生方面因素

(一)學習活動以學生爲主體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習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參與,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師生關係首先是人與人的關係,要遵循人際關係的原則。傳統的教學,課堂是教師預設好的課堂,教師在課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權威的,學生根據教師的思路一步一步來掌握知識,教學過程忽略了學生的存在,新課改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因爲教學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獲得成功的體驗。教師應該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既要看到學生之間的差異,還要尊重每一個求知的心靈,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鼓勵學生在與教師平等、民主的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傳統的學習模式是傳授-接受式,課堂教學專制、僵化、始終以教師爲中心,這樣,即便教師付出很多的艱辛也是事倍功半,這種模式無形中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用發展的教育觀來擺正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基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素質的前提。以往,我們往往偏重於“填鴨式”教育,忽視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去點燃學生渴求知識的火花。在以往的美術教學中,由於學校、家長過於重視文化課,導致對美術課的忽視,使得有些美術教師在自身文化修養方面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課堂上存在糊弄學生的情況。新課改之後,美術課地位的提高使得我們美術老師對自己的要求也嚴格起來,給教師的個性發展、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使教師思想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三)改變學習方式,發揮主體作用,樹立自信心

現代的教育是“以人爲本”的教育,在新課程改革的內容中增加了“人文性”,強調了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是學習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應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新課標要求學生在美術學習活動中,要改變過去的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要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去主動學習,並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投入情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愉悅,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從而增強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樹立是培養學生美術學習情感的一個重要的途徑,它有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教師方面因素

在構成美術教育系統的諸多因素中,教師和學生是最活躍、最基本的因素。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成了學生成長的引領者,學生潛能的喚醒者,教學內容的研發者,教育藝術的探索者,學生知識構建的促進者。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不僅要有駕馭知識的能力,還要有駕馭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情感的能力。要想調動學生的情感,我們就要學會分析學生的情感心理,指導學生情感實踐,從這些方面看,現代教育對教師的情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首先,教師自身要具備豐富的情感

情感教育是建立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個人的情感素質,豐富個人的情感是實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條件。那麼我們怎樣豐富自己的情感?這就要求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方面學習,加強智力、道德與情感的整合,樹立當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融洽師生之間的關係,要保持良好的心理氣氛,養成良好的心理品質。這樣在教學時,我們才能利用自己豐富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情感體會。

其次,教師在教學時要有情感目標及相關的評價方式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說:“教師不僅要知道他自己的科學,而且還要精通兒童和青少年心理髮展的細節。”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分析具體的教學內容、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愛好和才能、瞭解學生的精神世界、瞭解他們的歡樂和憂愁,再根據這些情況制定相應的情感目標,使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和技能時接受情感教育。例如在學習《我們的奧運》這一課時,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20xx年北京奧運會標,設置了這樣的情感目標:爲什麼我們的奧運會標要用中國印?當你看到它時,有什麼感受?學生在討論時紛紛表達了自己奧運情、中國心,這樣就達到了情感教育目的。

作爲當代教師,我們應該不斷提升自身的價值和品味,爲自身積累財富,我會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積累更多經驗,不斷改進教育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成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3

8月2號參加了區教育局組織的國小音樂教師培訓,首先解讀了《音樂課程標準》觀看了兩節音樂教學展示課。感受頗深。通過學習我認識到改革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要教好學就必須在教學中用科學、靈活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教學重點怎麼突破,教學難點怎麼解決都需要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一節課中怎樣讓學生學到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怎樣把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怎樣讓學生享受情感審美,這還得靠新課程標準的指導和幫助。不論從事哪一科的教學工作,我們的專業基本功都要勝任你所教的專業,要本着學習提高的目的,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但是,專業基本功能力的提高不可能通過短期的訓練就能達到,要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勤奮練習才能在不自覺中體會到進步的快樂。在唱歌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感審美,讓孩子們在美妙的音樂世界裏自由的感情流露,這是學習唱歌的最基本靈魂!這樣一來,師生同樂的教學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既學到了應學的音樂知識和歌曲,又使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極好的發展。同學們在中國小時代學習到了各個學科的知識,又具有多才多藝的高雅素質,我們試想一下,當你看到我們的學生數年後在爲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成績時,做爲他們的老師高興而愉悅的心情是他人不會理解的,這也是我從教多年的親身體驗。

最後,我真誠的希望我們的老師們,苦練本領,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把智慧和力量奉獻給教育事業.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4

在泰安學習培訓《國小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期間,趙昕教授講解了新課標,讓我有了以下幾點心得體會,我總結如下:

一、教師要成爲終身學習者。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爲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

1、要學新的《課程標準》,理解新課程的目標,準確把握課程功能、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把握新課程的精髓。例如:新的課程標準與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比較,其體例、結構、表述與呈現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進。

2、教師要以最新的教育理念構建課程目標。在新課程目標下,教師自身應具備寬厚的基礎知識和現代信息素質,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知識結構;有開闊的視野,善於分析綜合信息,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和以創新思維培養爲核心的評價標準等。因此,爲了適應教學,教師應通過自學或培訓等方式,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水平。其次,通過報刊,雜誌等收集有關的教育教學資料,充實知識。

3、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構建多元化的知識結構,使自己不僅會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與風格。現代教師不再比喻爲“一桶水”,而應當被比喻爲“一條不斷流動的河流”。

二、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要積極主動合作。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1、師生合作。

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被認爲是知識傳授者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建立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朋友式的關係,營造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創設師生“對話”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寬容,形成自主自覺的意識、探索求知的慾望、開拓創新的激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

2、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合作。

對絕大多數教師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幾乎很難獨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該課程的教學指導工作。這就要求教師從個體走向合作,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它相關學科,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對學生的活動課指導。在教育學生學會合作的同時,教師首先學會合作。

三、教師要成爲學生的促進者。

教師作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有五大內涵:知識體系的構建者,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學習過程的激勵者,學習能力的培養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育的本質迴歸到“立人”上。教師的角色轉變到“促進人的發展”上,一切爲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所以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與新課程的理念相適應的。

1、在思想品德課堂上,當學生在觀察、討論時,教師並不是清閒的,而是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爲、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同時教師還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採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

2、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尊重每一位學生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尤其是智力發育低下的學生、學業成績不良的學生、被孤立和拒絕的學生、有過錯的學生、有嚴重缺點和生理缺陷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尊重每一位學生,還要學會激勵每一位學生,同時還特別應處理好和自己意見不一致的學生,讚賞每一位學生對學習內容中的知識的質疑和對老師的超越。這樣,學生始終處於被激勵的氣氛中,能夠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學生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3、新的課程標準完全改變了以往課標“知識——能力——情感”的梯級認知目標體系,而是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爲首,兼顧能力目標、知識目標。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尤其是伴隨這一過程而產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教師在使用新課程標準的過程中,主要也應關注,如何利用各門學科所特有的優勢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而不是僅僅關心學生對某個結論是否記住,記得是否準確?

4、學生正處於人格塑造和定化時期,社會文化中的價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審美情趨等都會受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爲思品教師的言傳身教,決定了其人格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潤物細無聲”的功效。這就要求思想品德課教師按公民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去塑造自我,實現“超我”。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5

通過學習新課標,體會到新課標提出的基本理念仍然是:生物新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生物學習要以探究爲核心。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以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充分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新課程三維目標,但做了許多的修改。具體心得總結如下。

1、降低部分具體內容要求:

“科學探究”主題:在發展科學探究能力方面,將“實施計劃”中的“評價證據、數據”改爲“嘗試評價證據、數據”,適當地降低了對學生的能力要求。出於同樣的考慮,將“表達交流”中的“撰寫探究報告”改爲“寫出探究報告”。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主題:原“說明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的要求提的比較高,這意味着不僅要求學生能“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還要能從光學和成像原理的角度加以說明。修訂後改爲“說出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和作用”,顯然比較適合國中學生的實際水平。

“生物與環境”主題:原“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的要求提的比較高,改爲“舉例說出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原要求屬於理解水平,要求學生能“把握內在邏輯聯繫;與已有知識建立聯繫;進行解釋、推斷、區分、擴展;提供證據;收集、整理信息等”,而現要求屬於瞭解水平,只要求學生“再認或回憶知識;識別、辨認事實或證據;舉出例子;描述對象的基本特徵等”,現要求明顯減輕了學生的負擔。

“生物多樣性”主題:原“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的要求提的比較高,改爲“認同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這就使原先要求達到“領悟水平”(具有穩定的態度、一致的行爲和個性化的價值觀念等)的高級的情感目標要求,變爲“反應水平”(在經歷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反應等)的中級情感目標要求。

2、增加部分具體內容:

《標準》在“生物多樣性”主題中的變化包括具體內容增加了“苔蘚植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軟體動物”、“兩棲類”、“爬行類”的主要特徵以及它們與人類生活的關係,內容比較廣泛,學生學習後對地球上的生物會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公民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課程標準的難度要求,明確義務教育階段課程的目標指向是公民素養而不是專業素養。

3對“前言”的文字作了較多的修改。

《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實驗稿》)認爲,“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爲迅速的科學之一。生物科學研究在20世紀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DNA分子結構和功能的揭示、哺乳動物體細胞克隆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等,這標誌着本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爲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物科學也向着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隨着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地位。同時,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在解決人口增長、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爲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新研製的《實驗稿》在繼承我國生物科學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註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技術的最新進展;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標準》期望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和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

而《標準》則改動爲“生物科學從20世紀中葉以來發展極爲迅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例如,分子雙螺旋結構的發現、哺乳動物高度分化的體細胞克隆獲得完整個體的成功、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完成等,這標誌着本世紀人類已進入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新時代。生物科學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轉化爲社會生產力,顯現出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生物科學也向着更加關注人類自身的方向發展。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在解決人口問題、資源危機、生態環境惡化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等諸多問題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社會文明的發展。隨着與物理學、化學、數學以及其他各學科之間不斷交叉、滲透和融合,生物科學已經日益呈現出主導學科的地位。”“爲了適應時代的發展,本標準在繼承我國生物科學教育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注重學生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更多地反映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的最新進展,更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本標準期望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生物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對今後的職業選擇和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科學精神、創新意識和環境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修改後不僅文字更加通順、更富邏輯性,更重要的是體現了對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環境意識的重視

總之, 新課程以學生爲中心,以活動爲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爲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新課改教師要先行。學高爲師,德高爲範,在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充電,學習新知識,提高自身修養,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成爲一名合格的、成熟的生物教師 。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6

從新的課標來看,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所以,有效的數學活動不是老師在臺上自說自演,而是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更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因此教師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注重啓發式和因材施教,處理好講授與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使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得到更好有效的發展。

總而言之,新教材新理念的實施,對我們每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能更好的踐行課標新理念,我們的教學舞臺將是精彩的,我們教育成果將是豐碩的。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7

學數學新課標學習心得體會

在開學的這段時間,學校利用教研時間讓我們學習新課程標準。其中“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理解數學”是《數學新課程標準》給我最深的感觸。我想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讓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從而真正享受到數學帶來的快樂。因此,我通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爲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課程標準》還指出:“提倡讓學生在做中學”。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力求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把握教材的知識要求,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多動手操作,手腦並用,培養技能、技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時必須緊密聯繫實際,注重對數學事實的體驗,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中學習數學,從而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信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而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通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用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數學學科的快樂”且快樂地學數學。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8

最近又一次認真地研讀了《音樂新課程標準》,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新課程全新的教育理念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強大的衝擊,也真正體驗到了有滋有味的音樂課堂。解讀了《音樂新課程標準》我認識到改革過去陳舊的教學方法是多麼的重要。要上好音樂課就必須在教學中用科學、靈活的教育方法來進行教學。下面我就針對新課標提出的音樂實踐性這一點談一點我的心得體會。

新課標中提出“強調音樂實踐”,而在舊課標中是“重視音樂實踐”。這個修改,一方面是針對我國傳統的、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的弊端提出來的,另一方面則是借鑑和吸納了當今一些具有國際影響的音樂教育思想的結果。

音樂課程是最具有創造性特徵的學科,這是由其本身的特點所決定的。“鼓勵音樂創造”的一個重要內涵,是在音樂教學中不存在標準答案,不存在一個整齊劃一的體驗、表達與理解音樂的方式。

這一理念值得我們老師深思的是,音樂教學是否應有一個系統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序?就教學規律來說,儘管有一些共同的原則可以遵循,但從根本上說,音樂課堂應該是充滿活力、不斷髮展的開放體系,音樂教學應該是動態的、變化的、充滿了創造性地過程。這就要求我們一線的音樂教師要具有教學應變意識,善於教學生成。

從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中,我認識到審美、創新、創造力、創造性人才,學生爲主體、自主性學習、音樂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是教學新模式的目標,也將是我們所有音樂教師爲之奮鬥的方向。當然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整合能力,每一位教師都可以有不同的上法。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形式,許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現,新穎、獨特,每一節課都充滿新意,教師要有創意地進行教學,讓學生真正的喜歡上音樂課。我想要真正把新課標落實到每一節音樂課上,教師一定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認真鑽研教材,抓住音樂形象,採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多一些理性的去思考,不要盲目的去模仿與跟風,讓學生能靜心體驗音樂的美,用心去表現音樂的美,使音樂課真正成爲學生美育的途徑,學生的人格的得到更好的發展。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29

這一個多星期對新課程標準的學習,本人感覺受益匪淺,現略談幾點體會:

一、新的課程教材不拘泥於一種教學方法,而是採取綜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髮展多元智能。

僅僅依據某一種教學方法編寫的教材是不適合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的。現在幾乎從每一套通過審查的教材中都可發現視聽法、交際法、認知法、全身反應法、提示法等提倡的方法的應用,可謂兼收幷蓄,並集各家所長。例如,從課堂教學的技術層面來說,新的課程標準所建議的課堂活動類型有:

①調查和採訪活動,包括專題採訪,民意調查,做出決定或選擇並解釋原因等;

②探究活動,即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用詞語做具體的事情,比如找出兩幅圖或兩篇文章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重新給句子或圖片排序,提供方位或根據方位找到某個位置,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等;

③合作學習活動,即學生爲了達到一個共同的目標或完成一個共同的任務,在規定的時間內,開展小組活動。

小組中每個學生都應承擔具體的任務,並要對自己的任務負責,通過合作最終完成共同的目標。小組活動中,應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條件,有效發揮每個的學生的特長。

二、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的過程和學習的方式。

新的數學教材將努力貫徹新課程的指導思想,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和合作學習方面會做出許多有益的探索,而不再像過去那樣把學生看作“空的容器”,對學生灌輸知識填塞容器,而是認可和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見解,引導他們自主學習。指導他們逐步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特點的學習策略,並能根據自己的學習需要來不斷地調整學習策略。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幫助他們形成以能力發展爲目的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通過體驗、實踐、討論、合作和探究等方式,發展各種綜合技能。要爲學生留有空間和時間,使學生有機會通過聯想、推理和歸納等思維活動用英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獲得經驗,增強自信,提高能力。教學中我們還要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其它學習資源來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幫助學生獨立指定具有個性的學習計劃,並根據自我評價不斷修正和調整自己的學習計劃,逐步把學生塑造成爲自主學習者。

三、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

在新課標中明確提出在教學中要建立多元化和多樣性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同伴、教師以及家長共同關注和參與評價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形成性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提倡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以形成性評價爲主;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爲主;他評與自評相結合,以自評爲主;綜合性評價和單項評價相結合,以綜合評價爲主。

總之,新課程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只有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才能使我們的業務水平更上一層樓。

2023版新課標學習心得 篇30

通過學習《美術新課程標準》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到我們要隨時成爲學生們需要的美術教師。如今的美術教材,基本是以造型訓練爲主,以提高繪畫能力爲教學目的,這早已成爲美術教育的傳統模式。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忽視了美術在人成長過程中的正常位置,而將美術教育過分學科化、科學化,過分強調學習過程中的一致性,而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這隻能稱作是單純的技術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識的。

新課標在前言中就明確了美術課程的性質:“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是學校進行美育的主要途徑……”新課標中人文性的確立,是對美術學科特點的一個重要認識,是對美術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的教學目標的反思,它將使我們改變以往對美術教育的認識,爲美術教育明確了方向。

爲了充分體現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新課標將爲學科知識溶於人文主題之中,在每個學習領域中都對教學內容的編排,作品的選擇,文字的闡述以及思考題的設置都作了精心的安排,點點滴滴都滲透濃郁的人文精神,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力。

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的活動之一,既針對人的理性,又針對人的情感,決不能以統一的審美標準來代替學生的認識、體驗和情感;用千篇一律的規律去扼殺學生探究的願望,應努力引導學生自己用心去體會,去感受,激發起學生獨特的審美體驗,力求在學習過程中更多地呈現個人的情感傾向,開發學生的視覺創造潛能。“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在這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中,學生在參與各種美術活動的同時,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以此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於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對教育的發展方向,新課標結合美術教學的特點,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劃分課業的形式,而從學習方式入手,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全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領域主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需要,融美術的各個學習領域爲一體,同時與其他學科相綜合,設計出一系列綜合性的美術活動,爲學生提供廣闊的體驗空間。“綜合、探索”領域是圍繞人的發展目標確的,關注的是學生的興趣和生活體驗,力求在豐富多彩的時間活動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交流合作喚起學生對未知領域的探索慾望,開發創造潛能,爲學生的身心發展服務。

研究性學習強調的是開發性、自主性和自我實踐性,它的課程內容不是由專家預先規劃設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以學生爲主,由師生共同完成學習內容的選擇,組織與發展,探索新知識的過程。結合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將會大大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融入社會,增強對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爲開發學生各方面的潛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於新課程功能的轉變,評價的功能也從檢查、反饋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而轉變爲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和方法,注重對知識的探究,即從關注結果到關注過程和方法,評價不在僅僅爲了要甄別與選拔,而是爲了學生的發展服務,評定的應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這種全新評價理念的指向下,新的課程標準從以往評價學生學到什麼,而轉變爲評價學生是否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合作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學生的道德品質、學習能力、交流合作、個性與情感等幾個方面。

總之,新的課程標準賦予了我們教師更大的操作空間,同時指導教師從人文角度出發,更多地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並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分別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使學生消除了膽怯,人人蔘與其中,真正體現了美術教育始終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育價值。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