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考察之行學習心得體會

來源:瑞文範文網 6.6K

清水河中學 龔永明

名校考察之行學習心得體會

曾記得,“學習”一詞最早見於《禮記·月令》,即“季夏之月,鷹乃學習”。學,效也,效仿;習,指鳥兒頻頻飛起。也曾記得,孔子對“學習”一詞的解析爲“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所以,“學”了就得“習”,“習”了就得有所成。我認爲,此次名校考察之行的最終目的,在於我們努力探尋名校的成長歸因,不斷聯繫自身實際,全力打造出具有鮮明的時代印記和濃郁的本土特色的高效課堂。很感謝局領導的殷切關懷及精心運作,我在這次考察學習過程中,體會較爲深刻,也決定結合清水河中學實際,採取一系列的措施。

體會一: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以前,我總覺得黃岡中學、黃石十五中、黃梅一中是我們最理想化的優質教育,但現在發現,我們所認爲的優質教育,只是在老師的“講”、“教”上走在了同行的前列,“講”出了水平,“教”出了高度。雖然這些傳統名校也在學生的“學”上做了一些文章,但終因爲教學方式的側重點不同,依然只是在“教”得好、“講”得好這方面爲我們在素質教育的征程上喊衝鋒。而這次山東、江蘇之行,我們發現,以昌樂二中、東廬中學和宜興實驗中學典型代表的新型優質教育,卻在教學方式上進行了顛覆性改革,都在強調以學爲主,都在證明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學。先學後教,以教導學,以學促教。回想前期全國興起的“杜郎口風暴”,我們不能不正視一個現實:昌樂二中、東廬中學和宜興實驗中學的教學改革無疑是成功的,這幾所學校的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素質教育和優質教育。它們通過變革,教學質量顯著提高、學生成績大幅提升、有的學校規模快速發展、辦學條件迅速改善、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同時,三所學校的教改經驗也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肯定和支持,獲得了來自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讚譽,形成了品牌效應,成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典範和樣板學校。隨着社會聲譽的不斷擴大,三所學校的教改經驗正不斷被推廣,學校發展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這纔是我們千呼萬喚、夢寐以求的精品教育、優質教育。

體會二: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課改已經推進了十餘年,在這十幾年中,我們教育工作者到底做了些什麼?做對了什麼?這曾經是一個十分厚重的話題。我們聆聽了許多前衛人士、專家學者的報告,可回答這個問題最響亮最有力的人不是這些專家學者,恰恰是紮根基層教育的鄉村中學的校長和教師。正是他們勇於擔當、銳意進取的精神和“不進則退,慢進亦退”的理念,有力地回擊了現實普遍存在的格局決定論、生源絕對論和教師成敗論,才形成一個“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態勢,纔開創了素質教育和高效課堂的嶄新局面。試想,我們蘄春有多少學校的發展環境比他們更優越,但我們又有多少人有過這樣的改革勇氣和膽識?有多少校長真正走在了課改隊伍的最前列?我們又多大程度上借用行政手段強力地推動了課程改革?

這幾所學校用事實證明,一所學校,如果不是主要領導親自搞改革,用行政的手段推廣新的教育理念,單靠教師的自覺和自發搞改革,其力度和進展都不會很理想。我們也早有這樣的認識和體驗,但我們並沒有真正想辦法去試驗,並沒有拿出那股膽識與魄力。同樣的困惑,困住的只是我們;同樣的境遇,他們卻找到了先機。他們在積極探索中,都找了到符合

自身實際的教學模式。如東廬中學採用“教學合一”的教學模式(一是改革備課模式,實行以“講學稿”爲載體的課堂教學改革;二是改革課外輔導方式,由課外轉向課內,不訂輔導材料,停止補課,取消競賽輔導班,實行“週週清”);昌樂二中則採用的是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學模式。每堂課都是從自學、讀書開始的,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動起來,整堂課都像考試那樣“緊張”,從舊知到新知,思維處於極度活躍狀態,自學、議論、表達、交流,“自主、合作、探究”貫穿於課堂全過程,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他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教學環節雖然有所不同,但相同之處在於都強調教學目標(學習目標)的明確,貫徹“三講三不講原則”,即學生不先學教師不講,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個體出現的問題教師不講,學生學而不會的教師講,學生難於突破的難點教師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教師講。不管是東廬中學、宜興實驗中學還是昌樂二中,他們的成功,是因爲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教學模式,並使之在實踐中不斷的得以完善,從而創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特色之路。

體會三:舍根逐末終是假,追根溯源始爲真。

只道是“心在哪裏,智慧就在哪裏”,這幾所學校的校長一直視教育質量的提升爲學校的生命線,把高效課堂的打造作爲學校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摒棄各種人雲亦云的學術假設,真真實實的去聆聽學生的心聲,紮紮實實的開展教學瘦身,再不搞那些大而全的運動,求真務本,從教學的源頭抓起,從課堂45分鐘抓起,從學生學力的形成抓起,羣策羣力,終於抓到了實質,抓出成績。如東廬中學是在前期“導學卡”“同步練習”等教改基礎上逐漸摸索出“講學稿”之路。在具體的改革方法上,三所學校也各具特色,如昌樂二中重視課堂內的預習,而東廬中學則強調課外預習;東廬中學則認爲反饋不需如此頻繁,“週週清”更爲重要。三所學校的差異只是局部的、非實質性的,它們在改革所遵循的“教學理念”上卻是一致的。

在教學理念上,他們都以人爲本,以生爲本,讓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昌樂二中堅信教學要“以人爲本,關注生命”,要“相信學生、發動學生、利用學生、發展學生”;宜興實驗中學堅信人人可教,“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東廬中學提出了“關愛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口號。在理念的指導下,他們充分尊重併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和創造熱情,提高了學生學習效率,實現了學生全面和富有個性的發展。同時,他們都保證了教與學的新型統一,採用“先學後教”模式,“以學定教”“以學促教,克服了傳統課堂中難以解決的“教”與“學”兩張皮的問題,爲教學過程真正成爲“教”和“學”的雙向互動過程提供了教學制度方面的保障。

體會四:舌耕教得千番苦,難獲生生互助情。

這與三所學校都充分利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組織策略。正是小組合作學習巧妙地將大班教學的劣勢轉化成優勢。優秀學生幫助弱勢羣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班課堂上一個教師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特殊需要的問題。小組合作學習以及小組間的良性競爭迸發出一種你爭我搶、不甘落後的課堂學習活力,根治了滿堂灌的傳統弊病。因爲小組內好中差搭配,既有課前的“兵”教“兵”,,也有課後的“兵”補“兵”,所以在共同研討中,老師得到解放,學生全體受益。同時,因爲每次學習新知都設有一個獨立預習的過程,但每人的作業必須獨立完成,所以他們無一例外地妥善處理了合作學習和獨立思考的關係,找到了培養優生和提高後進生的有效方法,全面提高了教學質量。

直到現在,我們還有很多教師或領導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還在猶豫中徘徊,還在抱殘守缺。抱怨中我們淺嘗輒止,做秀中我們急功近利。

體會五:多勞總爲無功痛,“兩本”不及“一稿”強。

在傳統教學中,也就是我們的教學中,老師的教案往往是“講案”,只考慮老師怎麼講,很少考慮學生怎麼學,即使教案中設計了一些雙邊活動,卻往往是自導自演、自問自答。如有的老師在教案中寫道:“師問:……生答:……”就像一個設計好的話劇腳本,上課時只要把它演出來就行了,效果主要是看老師講得生動不生動,學生配合得好不好。有些老師的教案不允許學生看,因爲學生一旦看了“教案”,教師在教案中設置的一些“包袱”就泄密了,上課時老師就沒法施展教學藝術。還有,我們蘄春的學生至少需要爲每門課準備兩個本子:一個是課堂筆記本,學生要把老師講的東西記下來,以備複習考試用;另一個是課後作業本,作業本往往不止一個,除了老師佈置的課後作業外,還要買社會上各種複習資料、練習冊,這些複習資料和練習冊往往很難做到精選題目和符合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晚上往往都做到11點以後。老師累,學生累,身心俱累,勞而無功。

而在江蘇省溧水縣東廬中學,師生共用“講學稿”,老師的“教案”同時也是學生的“學案”。“講學稿”以學生的自學爲主線,按照學生學習的全程來設計,充分體現了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繫,主要包括四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課後拓展延伸。“講學稿”在課前就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學教材。實際上教材的大部分基礎知識學生在課前就學會了,上課時老師按照“講學稿”檢查和點撥,以學定教。學生會了的老師就不再講,不會的進行點撥,教的就是學的,學生不會的東西正是教師要點撥的東西,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也是老師要補充的東西。沒有多餘的廢話,沒有多餘的活動,沒有故弄玄虛的東西,老師輕鬆。同時,學生上課只有老師發的一張“講學稿”(一般是8k的一張紙)。課前預習的是這一張紙,上課看的還是這一張紙,聽課時需要記錄的東西就在“講學稿”的空白處補記,沒有專門的課堂筆記本。課後學生複習的還是這張紙,沒有專門的作業本,也不買社會上氾濫的各種複習資料和練習冊。過一段時間,學生把“講學稿”裝訂起來,就是精選的複習資料,考前也不再專門出備考題。有些講學稿中還有“會考題回顧”,提醒學生在以往的會考中有這類的題。另外還補充一些相關的知識和資料,在課堂上掌握好的學生課後不需要做作業,學生有更多的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特長,個性得到張揚,素質教育落到了實處。

只道是“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正如“關住門沒有什麼感慨,走出去才知道人家的精彩”。是以,我們不得不向東廬學習,不得不向昌樂二中致敬,不得不反思自己,不得不全新運籌!

措施一: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

一所好學校,必須先有一位好校長。只有好校長才能建設好學校。東廬中學、宜興實驗中學、昌樂二中,他們都有一位富有遠見的校長,一位真正有學識懂教育的專家型校長,一位作風正派、一塵不染的校長,是他們帶領學校擺脫困境,走向成功。他們帶頭搞教改,用行政手段推動課程改革,保證了新的教學模式在全校的推廣。我不是專家,沒有高深的學術涵養,但自有一腔真心辦教育的熱情,有艱苦樸素的好作風,有笨鳥多飛的毅力與意志,有虛心學習的好品質,還有那麼點滴的教育管理經驗,以及把黃土嶺中學這麼一個偏僻落後的鄉村中學變成有一定特色的農村示範國中的感悟,我想,只要我以校爲家,勇於擔當,身先士卒,躬身課堂,與老師們同學同樂,與學生們交心交友,有計劃有步驟地用行政手段全面推行“講學稿”模式,先學後教,注重課堂實效,科學評估,創新應用,持之以恆,也一定會找到具有清水河中學特色的打造高效課堂的實施辦法。

措施二:但用東廬補天石,爲我披荊暫發刃。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如何發展清水河中學,如何促進教育均衡,如何創辦漕河鎮人民滿意的教育,當務之急,先靜下心來,好好向人家學習。昌樂二中、東廬中學在教學改革之前,都是名不見經傳的普通農村學校,也曾跟在別的學校後面苦苦地追求過升學率,也是師資水平差、生源質量差、硬件設施差、教育觀念落後,也都面臨着巨大的生存壓力和撤併危機。這與我們清水河中學何其相似。但正是這種“窮則思變”和“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生存與發展本能,構成了學校早期改革的原動力。我校是最不缺乏的就是這種動力。我無法像這些名校長一樣,擁有如此大的膽識和魄力,但我完全有能力,把學校面臨的危機轉化爲奮發圖強的正能量,我們完全可以像東廬中學一樣,嘗試進行一場以“講學稿”爲載體的“教學合一”的教學改革,積極尋求農村國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切入點和結合點,力圖在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同時,提高課堂效益和教育教學質量,探索出一條教育觀念新、教學方法活、學生負擔輕、教學質量高的新生之路。

更何況,我們清水河中學,在各級政府、各位領導的關懷下,在各界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在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中,已經在硬件建設、師資力量、辦公條件、教學質量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改觀,完全可以少走彎路,先行效仿,邊學邊改,吸其精髓,長足發展。計劃在借鑑學習階段,花一年時間。

措施三:備研同收求一統,講學稿中得乾坤。

力爭在一年之內,我校充分發揮優秀教師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本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必要時打破校際界限,聯片教研,早日分科分冊編撰完成講學稿。

具體做法是,向東廬中學學習,讓主備教師提前一週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程序,將“講學稿”草稿交備課組長審覈。備課組長初審“講學稿”後至少提前二天將“講學稿”草稿發給全體組員,然後召集組員集體審稿,提出修改意見;主備教師按集體審稿的意見將“講學稿”修改後交審覈人審查,再由備課組長將審覈後的“講學稿”交分管領導審定,製成正式文本。同時,在這半年之內,每次上課前一天將“講學稿”發至學生,任課教師對“講學稿”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第二天師生共用“講學稿”實施課堂教學,課後教師在“講學稿”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後記”,便於下次集中備課時小組交流。在制定後修改,在驗證中完善;在第一年內完工,在第二、三年內沿用;用制度保障,借考量歸檔。

同時,把教師的集體備課、編制系統的過關檢測題以及觀摩評課作爲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的方法。縱使我校現在師資力量還較爲薄弱,但必須規定時間、規定地點,規定內容,分工合作,精心編制有波度分層次的檢測題,並形成題庫。習題分成三個層次:必做題(照顧絕大多數中等偏下學生),選做題(照顧優秀學生),思考題(照顧特優學生)。這些習題要科學合理地穿插在講學稿中,要求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學校嚴令禁止任何班級任何教師以任何方式向學生推銷任何教輔資料,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在公開課教研活動中,把公開課分爲觀摩課、研究課、展示課和過關課四類,評課時,少栽花,多挑刺,並且將評課結果(優點和缺點)在校園公開。

措施四: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不待七年期。

我們要全力大面積地轉化“學困生”,要有一系列轉化“學困生”的措施。在向東廬中學學習保證 “上課要像考試一樣緊張”時,全校還要象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一樣,以制度形式,對知識的掌握實行“堂堂清、日日清、週週清、月月清”。對不過關的學生,我們要集中培訓,更要分散個別輔導。

我也知道,“千淘萬漉最辛苦”,但“吹盡狂沙始見金”。縱使清水河中學與周邊兄弟學校相比,我們的底子還很薄,我們的劣勢還很明顯,我們的路還很長,但心動不如行動,遲動不如早動,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多做實事,結合實際解決校本問題,真正推行“講學稿”模式,我們有能力、有信心在三年之內,不斷強大我校學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