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12W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

“趙支書,最近這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很嚴重,你看看,我有什麼能幫得上忙的......”2月2日早上,某市某苗族鄉腰巖村疫情防控值守點來了一位村民,是白泥組村民某。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精選15篇)

於是,一輛摩托車、一臺小喇叭和一張口罩,組成某開展疫情防控宣傳的全部裝備。

據村黨支部書記趙慶友介紹,按照鄉黨委、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從1月28日開始,腰巖村就開始利用“村村響”大喇叭和宣傳車在全村各組道路上循環播放防疫宣傳音頻,2月2日早上,某自願加入疫情防控宣傳工作

“現在新型冠狀病毒嚴重傳染,請大家不要出門擺寨,不要聚會打麻將,不要吃酒、吃野味,這個特殊時期,請大家在家好好待到......”一段段接地氣的廣播宣傳,讓鄉間小道更加“熱鬧”起來。

在宣傳過程中,某堅持不用上級下發的普通話版本宣傳音頻,而是在村組幹部的幫助下將其理解透徹後,自行錄製的本土方言,“講本地話,大家聽得懂。”某說。

爲了讓村民聽得清楚內容,他的車子開得很慢,路上要是遇到行人,或者到達一處民房,某都會停下來入戶宣傳,確認該戶已經瞭解疫情的嚴峻形勢並且自覺居家不隨意外出後方才離開。村子不大,但走走停停,怎麼也要大半天的時間。

“雖然這樣更累,但是精準性更高。”某說到。

面對疫情防控工作時間緊、任務重、人手不足的情況,某苗族鄉黨委、政府向全鄉人民發出號召令。作爲村裏爲數不多的黨員之一,某通過網絡和電視早早了解到此次疫情的嚴重性,並且叮囑親戚朋友做好一切防護工作。當鄉里發出全員號召令時,他放棄在家陪伴妻女的時間,果斷報了名,自願加入防疫一線,與全村幹部羣衆一起築牢疫情防控堅固防線。

“我是村民,但我更是黨員,國家在這種危機的時候我就應該衝到前面。”62歲的某說道。

像某這樣自發加入防疫宣傳工作的人還有很多,如沙鵝村返鄉大學生張寶、陳韋,馬連村村民郭家林等人,組成了村級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2

“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這是我的職責所在,更是對全社區1300多戶5000多名羣衆的生命健康負責。”自疫情防控戰打響以來,某省第十二屆黨代表、某市委委員、化州市南盛街道南盛社區黨總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某與其他黨員幹部每天戴着簡單口罩、拿着防疫宣傳資料穿梭於社區各條街巷,語重心長地叮囑羣衆在防控期間要戴口罩、少出門、勤洗手、多通風。

“我是羣衆選出來的,我必須對羣衆負責”

春節期間,不僅往來的人員較多,羣衆們也熱衷於舉辦各種聚會、文化活動,過一把“年味”,南盛社區東風路的羣衆原本已籌集了23萬元在正月九年級舉辦120多桌1200多人盛大的第一屆東風路春節宴席,並預邀了廚師隊、粵劇團、舞獅隊、聲樂團、舞蹈隊等參加,但某同志考慮到羣體性聚會存在發生疫情的風險隱患,就馬上帶領社區的黨員幹部動員組委會取消宴席,逐家逐戶到羣衆家中做好思想工作,逐一與廚師隊、粵劇團、舞獅隊等團隊溝通協商,最終得到了羣衆和團隊的理解和支持。

“我是羣衆選出來的,我必須對羣衆負責,爲大家守住這道防線,是我應盡的責任。”“農村人很注重傳統節日,籌備了這麼久的活動現在叫停,村裏人多少有些失落,我也很理解他們的心情”某同志坦言。

“疫情當前,是黨員就應該挺身而出”

在某同志率先示範帶動下,南盛社區黨總支部92名黨員主動向黨組織提交了《承諾書》,發出疫情防控的“紅色誓言”,把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作爲踐行初心使命的試金石,紛紛挺身而出、當先鋒作表率,積極參與到疫情檢查站設卡值守、上門摸排、宣傳引導等工作中,帶頭引導家人、親朋好友、街坊鄰里做好安全防護措施,勸阻羣衆不搞年例宴請、遊神擺鐘、廟堂集聚等聚集性活動,逐家上門派發疫情防控指引資料800多份,利用手機微信、信息和社區大喇叭發佈《告全市人民書》3000多份次。

“疫情當前,是黨員就應該挺身而出。我作爲一名快25年黨齡,做了近20年支部書記的共產黨員,在這個危急關頭,我沒有什麼理由向後退,也不可能會後退的”某堅定的說。

“只要街坊鄰里平安,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價值的”

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某同志帶領社區全體黨員幹部,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主

動放棄春節假期,與時間賽跑、與病毒賽跑,從年三十起,每天工作近十六、十七個小時,24小時值守一線,帶領社區黨員幹部一起日夜奮戰,全覆蓋入戶摸排、宣傳引導、測量體溫、勸導村民取消“趕集”、動員非羣衆日常生活必須的餐飲服務單位暫停營業等,在疫情防控這場無硝煙的戰鬥中充當宣傳員、戰鬥員,真正成爲黨組織聯繫羣衆的橋樑和紐帶,羣衆的“貼心人”“主心骨”。

“雖然這個春節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一直都在做疫情防控工作,但只要街坊鄰里平安,所有的付出都是有價值的”,某樸實的語言,透露着執着和勇敢的堅守,彰顯着一名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初心。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3

根據區疫情防控工作要求,1月25日,某街道迅速設立集中觀察點,爲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面對疫情迅速反應,精準施策,街道黨工委決定成立集中觀察點臨時黨支部。支部黨員挺身而出帶領工作人員同心協力、守望相助,共築聯防聯控紅色防線,有序有力推進疫情防控工作。

“組織有號召,我們就有行動”

“爸爸,你一定要保護好自己。”大年七年級,在孩子們的送別聲中,社區幹部王亞軍早早結束了春節假期,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街道黨工委根據區防疫工作部署要求,第一時間建立了集中隔離觀察點,併成立了由張志平擔任書記的錦江之星臨時黨支部,支部共有4名黨員。黨支部積極響應街道黨工委號召,明確職責分工,將任務精確到人,認真落實隔離點值守巡查,定時查看隔離點人員生活起居和身體健康狀況,密切關注思想動態,確保隔離觀察點運行平穩有序。

“組織如果有需要,我願意前往一線”,入黨積極分子王亞軍得知消息後主動向黨組織表明了想法,請纓到最危險、最辛苦的一線參與防控工作。與王亞軍一道加入的還有來自疾控中心、服務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酒店工作人員、志願者等23人。春節以來,他們放棄休息時間,捨棄與家人團圓的機會,24小時值守隔離點,每日做好隔離人員的排摸與服務工作,在隔離別人的同時也隔離了自己。

“要堅信,辦法總比困難多”

黨支部書記張志平經常激勵大家“戰役打響,絕不退縮”,並根據觀察點實際情況,結合當前形勢,支部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貼牆立誓,確保落實好安保、送餐、保潔、疾控、人員安置心理疏導等工作,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由於集中隔離點承擔了區級隔離任務,這裏安置的人員來自全國各地,人數衆多、情況複雜。大年初四(1月28日)深夜,寒風凜冽,正當人們都宅在家中歡聲笑語時,在某街道防疫集中隔離醫學觀察點外,一名輾轉三地、漂泊了三天四晚的某妹子小娜悄然來到這裏,因爲自己去過某,希望政府能夠收留她,這就給王亞軍出難題了,按照有關規定,由於她的身份情況不明,爲了確保集中隔離觀察點內人員的安全,未經有關部門批准,不得讓她進來。但是,如果把她推出門外,不但有違人道主義救助精神,而且還存在疫情擴散的風險。爲此,王亞軍迅速向街道指揮部報告,經過街道防控疫情辦連夜開展多方面覈查,終於初步覈實其身份情況,經慎重研究,決定對其進行集中隔離醫學觀察,並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備。凌晨時分,某妹子小娜經過駐守醫生的檢測消毒,終於踏入了暖暖的客房,終結了多日的驚恐和彷徨。王亞軍的心也終於放下了。

1月30日,一位美籍隔離人員被送到了集中隔離點。在得知需要被集中隔離的消息後,他情緒激動,工作人員無法與其正常溝通。王亞軍第一時間報告指揮部,協調安排翻譯志願者參與溝通,經過兩個多小時的勸說和解釋,終於穩定了外國友人的情緒。

“我們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

每一次面對棘手問題時,王亞軍總能想盡辦法,竭盡全力,幫助隔離人員解決困難。在集中隔離點的第一天,他就建立了隔離人員微信羣,及時將政府發佈的各類信息轉發在羣裏,並時不時地在羣裏爲大家加油鼓勁。“其實這裏的人更需要我們的關心與支持,在這裏,我們隔離病毒,但不隔離愛。”王亞軍這樣說道。同時他也積極鼓勵大家發揮作用,對那些不理解、不配合的隔離人員開展勸說與安撫工作。42歲的王亞軍是2個孩子的父親,連日來的工作也隔離了他和家中的孩子。困難時期,他的妻子承擔起了照顧家人的重任,成爲了他最爲堅強的後盾。

2月3日,是王亞軍與“戰友們”在集中隔離觀察點一起奮戰的第十天。一股來自組織的力量,一股團結的力量,一股信賴的力量支撐着他們攻堅克難,未來形勢或許會更嚴峻,但他們堅信終會贏下這場艱難的戰“疫”。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堅實的戰鬥堡壘,激發基層黨組織自生動力,激發黨員幹部的戰鬥力,才能更好地防控疫情,在隔離觀察點黨員羣衆羣策羣力,努力展現某人的風采與擔當,凝聚疫情防控強大合力。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4

從快速響應上級指令,到聯繫社區、民宗、城建三條線的安排部署;從小區重點人員的排查、追蹤和管控,到工業區、工地流動人員的疫情監測和防控;從宗教等人員密集型場所的每日走訪,到各種信息第一時間回覆、第一時間處置、第一時間反饋。疫情面前,他始終以鋼鐵般的意志保持“戰時狀態”,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員本色。

一、個個不落下,確保宗教人員密集場所全部關停。

某某轄區共有24個宗教活動場所、6個民間信仰場所,以往那裏常常有人員大量聚集,極易引發疫情擴散。作爲街道黨工委統戰委員,面對艱鉅的任務,他始終堅守崗位,在除夕夜、大年七年級、週日等重點時間,放棄與家人的歡聚,堅持連續數日每天跑遍轄區所有宗教場所,對“三人駐堂小組”和宗教場所負責人責任落實情況開展督查,通過粘貼閉門謝客公告,發動黨員幹部大量轉發相關通告、小區宣傳欄公告全覆蓋等宣傳途徑,最大限度地擴大宣傳覆蓋面,預防和化解各類矛盾,確保所有場所做到1月23日起全部閉門謝客。

二、拉網式排摸,一晚上收集1700餘戶數據織密“防控大網”。

他聯繫的西湖社區,是全市最大的住宅區之一,有1400多戶口人家,此外還兼帶前花工業區西片,有40餘家企業、300餘間出租房。爲了把重點底數摸得更清、把“三返人員”盯得更緊,他帶領駐社幹部、社區兩委,通過物業和業務會登記摸、幹部上門走訪摸、發動樓幢長和志願者摸、大數據倒排摸,一晚上完成1700餘戶的排查,確保做到可管可控、不漏一戶一人。除此之外,對在建的5個安置房及相關工地開展檢查巡查,聯繫工地負責人,督促工人不返溫,工地不開門。2月2日起還兼聯繫新妮亞集中觀察點的聯絡工作,積極做好銜接協調,保障各項集中觀察點各項工作順利有序開展工作。

三、與時間賽跑,連夜轉移3戶人員到集中隔離點。

人與病毒之間的博弈就是與時間賽跑,加班加點就是工作常態。雖然大部分百姓對疫情防控是配合的,但總有個別特殊情況,而遇到這種情況時,夏若火總是領頭去做思想工作。如初六晚上11點,收到2名對象需要緊急轉移到集中隔離點的信息後,他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協調車輛,並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上門做思想工作,等順利把2名對象送走時已是凌晨兩點了,回到街道還沒躺下休息2個小時,又被突發事件的電話叫醒,隨之而來的又是新的一天連續作戰。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二,他僅回家過數回,匆匆換洗一下又趕到單位。同事都戲稱他是鐵打的戰士,他卻道:哪是身體不累,只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我們快一步,羣衆的安全保障就多一點。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5

疫情面前,黨員當先!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時期,總有一種人始終站在最前列、衝在第一線,用實際行動扛起“爲羣衆築起疫情防控安全線”的使命擔當,讓黨旗在疫情防控鬥爭中高高飄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某鎮派出所教導員臺德祥正是這樣一名代表,在疫情防控一線中,他始終衝在前面,履行着一名基層民警、一名共產黨員的職責,全力維護某社會安全穩定,當好人民羣衆的安全守護者。

迅速行動,他是疫情防控的“急先鋒”

1月22日下午,某鎮召開疫情排查動員會。會後,臺德祥立即召集全體幹警,迅速傳達會議精神,並安排民警利用有效的信息查詢資源,提供技術支持,全力做好配合。春節前後,外出務工返鄉人員持續增加,疫情防控形勢越發嚴峻。臺德祥主動放棄了與年過七旬的父母春節團聚的機會,面對家人的擔心,他說,“警情就是命令,我是一名基層民警,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關鍵時刻,共產黨員要頂得上,黨員幹部要敢擔當!”他這樣說的,也這樣做了。春節期間,他帶領全所民警一起堅守崗位,在全鎮範圍開展人員排查,他自己也堅持做到每天與鎮村幹部和衛生院醫務人員一起走村入戶,開展“五個一”活動,爲某某返鄉人員每人每天測量體溫兩次,確保身體各項體徵平穩。同時,講清利害,紓解情緒,做好對象戶的思想教育工作。

廣泛宣傳,他是一線戰鬥的“主心骨”

爲配合鎮指揮部做好疫情宣傳巡查工作,臺德祥專門從所裏抽出一輛警車作爲鎮指揮部專門宣傳用車。他本人親自出馬,與鎮指揮部工作人員一道每天到各村宣傳開展“五個一”、“六小六起來”活動,指導各村在小路口合理設置勸返點。同時,利用宣傳車在全鎮範圍不間斷巡邏,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目前已向羣衆勸導簡辦或取消白宴喜宴16家。1月29日下午,接到縣指揮部通知,稱有人在長集高速出口駕駛某車輛下道,不聽勸阻,執意要到某走親戚。臺德祥立即帶領民警與衛生院醫生一起趕到現場,經瞭解,某省宜昌市魯某駕車帶一家三口準備到某鎮元圩村村民周某芝家拜年。魯某對民警的勸阻非常不理解不配合,拒不接受勸返。臺德祥讓現場醫生爲魯某一家人測量體溫,同時向其宣傳非常時期疫情防控法律政策,告知周某芝和魯某若引起不良後果應承擔的法律責任,經過一個多小時的勸說,最終將魯某一家三口人成功勸返,消除了不安全因素。

嚴查違法,他是羣衆安全的“守護者”

緊抓重點區域防疫,臺德祥帶領派出所民警配合鎮、村幹部對鎮內兩家農貿市場實行“一日一消毒”,督促鎮內三家賓館做好消毒及記錄工作,加強巡查力度,對不符合營業要求的明珠賓館及KTV、930大酒店及賓館進行了強制關停。同時,他多次召開全體民、輔警會議,傳達縣公安局有關會議精神,認真組織學習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確保防疫期間涉及妨害公務、阻礙執行職務、尋釁滋事、傳播虛假信息類警情得到快速有效處置,保證全鎮境內疫情防控工作緊張有序,社會秩序穩定。

當前,各級黨組織、廣大黨員幹部仍然在防控第一線奮戰,臺德祥同志也是某鎮廣大黨員幹部的一個縮影,爲做好疫情防控工作,還有許許多多的共產黨員在貢獻着自己的力量、發揮着自己的作用,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彰顯擔當作爲。有着這樣一支團結一致、衆志成城的黨員隊伍,一定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6

雲南一位縣級領導在教育局工作的時候,有幸和張老師有了面對面的接觸。

20__年香港教育工會組織了“向張桂梅老師學習分享活動”,一行30多人到了兒童福利院看望張桂梅老師。

香港教育工會的副理事長李副祕書長臨行前,特意遞了個信封給這位領導,說“張老師身體虛弱需要加強營養,建議每天喝袋牛奶,但沒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儲,上半年我給了她3000元囑咐她買個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沒有買,這筆錢都用孩子們身上了!這裏面有2600元,請你在張老師搬到新的兒童福利院時,幫忙用這筆錢給她買個冰箱,拜託了!”這位領導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祕書長的用心良苦,接受了這個重託。

可還沒等到張老師搬新家,組織安排這位領導到了新的崗位,臨行前他到兒童福利院看望張老師,一是辭行,二是把李副祕書長的心意告知張老師。他誠懇地對張老師說,“請您不要辜負李副祕書長的心意,一定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筆錢只能用來買冰箱……”再三囑託後便離開了。

半年之後,這位領導到新福利院看望張老師,發現宿舍裏除了原有的書和物件外,沒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們卻沒得喝,我怎麼能喝呢?”張老師說到。

後來知道張老師把錢用在購買孩子們的生活用品上了。這位領導深深地自責,覺得辜負了李副祕書長的重託!耳邊迴響起祕書長的話“張桂梅老師的身體太弱了,她的工資不用在自己身上,連我們寄給她買藥的錢,她也用在孩子們身上了,請你給她買個冰箱,華坪天氣熱,鮮奶必須放冰箱保鮮,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鮮奶。”

萬般懊悔之後,這位領導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於常人不過是平常之事無可厚非,況且身體健康需要,張老師卻視爲奢侈,孩子們有的她纔能有,有人說張老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真誠贊同。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7

廣州非典疫情最嚴酷的時候,6家專門用於接納非典病人的醫院已不堪負重,一批又一批醫務人員倒下。

鍾南山的內心也十分焦急。但是,他更把壓力變成了動力。他向省衛生廳主動請纓:“鑑於呼研所的技術力量,同時考慮到危重病人有較強的傳染性,應集中治療。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們醫院送!”

作出這個決定,無疑需要很大的勇氣。第一,當時病因不明,誰都沒把握治好病人,治不好就等於砸了自己的牌子;第二,當時已經明確該病具有極強的傳染性,病情越重,傳染性越強。鍾南山沒有考慮這些。他對全所同志說,“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我們本來就是研究呼吸疾病的,最艱鉅的救治任務捨我其誰?”

爲了搞清楚非典的規律,鍾南山自己都不知道看了多少病人。爲了聯絡方便,平時很少使用手機的鐘南山24小時開起了手機。早期危重的非典病人,病情重、傳染性強。廣醫一院有20多位醫務人員感染得病,同時還收治了許多兄弟醫院的醫務人員。鍾南山的心時常揪得疼。“這個時候不能再讓醫務人員倒下。倒下的要讓他們儘快康復。”每天不管多忙、多累、多晚,他必定要到病房走幾趟,除了看病人外,還要了解每一位同事的身體狀況,檢查每個醫護人員的隔離措施是否到位。

鍾南山實在太忙了。他參加會診,出席講座及各種指導活動,曾經一連38小時沒合過眼!由於過度勞累,他病倒了,但他知道,此時此刻自己絕不能倒下,堅守在崗位上,就是病人和醫務人員的希望。在醫院住了一晚之後,他偷偷跑回家,以家爲病房,進行自我治療。在夫人的悉心照料下,鍾南山稍微休息了兩天,又一心撲在病房了。

不允許自己倒下的鐘南山,深知要保證社會的穩定,就要用事實說話,用科學說話,用治療效果說話,讓病人儘快康復。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8

梳子上的關懷

--健康的守護天使-姜月秋

我是腫瘤醫院的一名一線護士,每天都與癌魔打交道,見過很多的生離死別,有時不禁在想,生命就像浮萍,脆弱又不堪一擊,但是恰巧我就是守護生命的人,在我的身邊有很多和我一樣的人們,我們非親非故,卻因爲共同選擇了醫療事業而成爲了一家人,我們努力與癌魔抗爭,盡最大努力爲每個人解除病痛,給他們生的希望。

在我的身邊有這樣一個人,她是一名在護理崗位工作了幾十年的護士,做事勤勤懇懇,工作兢兢業業,將滿腔的熱情都投入到自己深愛的護理工作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她對這份職業有了更寬泛更深刻的感悟。堅持以高度的責任心,熱情體貼的服務態度爲病人提供優質服務,把愛心獻給每一位患者。她就是我的護士長,牡丹江市腫瘤醫院腹外二科護士長-姜月秋。

“月是中秋明”,姜月秋護士長人如其名,用自己的行動溫暖每一位病人,就像月光照射貧瘠的大地,爲身處生命邊緣的人們帶去一絲美好與安寧。 有一天中午,我像平時一樣在一間間病房間忙碌,回到護士站時我看見了驚人的一幕:護士長拿着一把木質的木梳,認真的在爲一位病人梳頭。由於是正午,陽光非常充足,洋洋灑灑的潑滿一地,可能是冬天難得有這樣的好天氣,窗臺邊還站了兩隻懶洋洋曬太陽的小鳥,“小軒窗,正梳妝”原來是這樣平靜祥和的景象。

坐在護士長對面的是一名40多歲患有胃癌的女病人,得了癌症需要接受化療,但是她一直非常愛護自己的一頭長髮,化療脫髮讓她無法接受,但是化療又勢在必行,可見她的情緒非常低落。我仔細的看了看她的長髮,非常濃密順滑,陽光打在上面烏黑油亮,真是每個女人都想要擁有的一頭長髮,換做是我我也會非常捨不得。

只見護士長認真的爲她梳理,把打結的頭髮小心地解開,就像愛護一個嬰兒一般,梳理之後又仔細的爲她編好盤在腦後。整個過程她們沒有說一句話,但是護士長對病人的關懷卻在一次次的梳洗之間展露無疑。梳好之後病人起身對護士長說:“姜姐謝謝你,我想好了,我要好好治病,好好的活着。”的二天她剪了清爽的短髮,雖然沒有了往日的長髮飄飄但卻顯得清爽幹練。

雖然護士長什麼都沒有說過,但是她卻用自己的行動感化着身邊的人們。 記得那是20__年的冬天,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年,但是當時的畫面卻深深地印在腦中無法拂去。

當時已經晚上四點多了,夜班護士已經開始查房接班,白班的護士也拖着疲憊的身體在做最後的收尾工作,一切都與平常的每一天沒什麼兩樣。就在這時走廊有人大喊:“醫生,醫生,快來啊,我爸吐血啦...”,瞬間每個人都驚了一下,定神一看,是今天由於晚期胃癌剛剛入院的病人的兒子。這個病人的情況非常差,由於長期控制飲食身體消瘦無力,又有嚴重的貧血,加上藥物治療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是少得可憐,出血對於他來說無意是致命的。一下子我們所有人都繃緊了神經,心提到了嗓子眼,由於平時工作積累了很多經驗,加上醫院也爲我們做過很多搶救的訓練,所以此時我們並沒有慌亂。採血、建立靜脈通路、上監護儀、吸氧、記錄醫囑、搶救... 一切都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進行,忙亂中透露着秩序。

由於病人失血過多所以需要緊急輸血,但是血液非常粘稠,紅細胞懸液又無法加壓,輸血速度根本不夠,只見護士長順速站在了牀邊的凳子上將血袋高高舉起,她的這一舉動讓我們爲之震驚,因爲她剛剛做完盆腔手術不到兩週,這麼大幅度的運動她怎麼受得了,我們幾次勸她下來可是她就是不聽,說:“我現在走路慢,搶救病人就是搶時間,我就在上面舉着,你們繼續,不用管我。”她這麼一舉就是兩個多小時,她從凳子上下來時胳膊都已經青紫了。

突然,又是幾口鮮血噴涌而出,病人的血壓持續降低,心律升快,呼吸也變的微弱了。嘔血時最怕的就是發生嗆咳,由於病人的身體素質差,很難將血液從氣管咳出,我們看着都非常着急,此時護士長一個箭步衝上前,帶着手套將手伸進病人口中將血塊不停的往外扣,她白服的袖口、胸口、下襬瞬間就被鮮血染紅了,我們不禁肅然起敬,這不就一個白衣天使正在守護着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嗎。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臨牀一線醫護人員的身邊,看着已經康復的病人們一張張笑臉,就覺得自己受點累吃點苦都是值得的。

窗外下着小雨,突然,一縷陽光射進來,讓人倍感溫暖……讓我不禁想到了冰心的一句話““愛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花香瀰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着荊棘,不覺痛苦,有淚可落,卻不悲涼……”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9

在20-年的春節來臨之際,一場不見硝煙,不聞炮響的戰爭打響了,不宣而戰。“新型冠狀病毒”這個令人談虎色變的字眼,跳躍到了我們眼前,這是生命與病毒的對抗。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是人羣中的逆行者,他們向人們相反的地方堅定地走去,他們是最美的逆行者,他們的名字叫白衣天使。

我們在家也不例外。媽媽說少出門,一定要出門的話必須戴好口罩,回來一定洗手,消毒。要多喝水,多運動,多吃蔬菜水果,保持身體健康,提高免疫力,不讓病毒輕易入侵。而且,我們小區也採取了很多措施,封住其它出入口,只留一個,盡職盡責的保安叔叔都會給每一個要進小區的人量體溫,保潔阿姨也天天給電梯間消毒。所有的這些,都是爲了不給白衣天使們增加負擔。

最美的逆行者,期待人間再也沒有病痛與傷害,願你們,英雄沒有用武之地。作爲當代少先隊員的我,要向最美逆行者學習,致敬!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0

從臘月二十九那天起,越溪鄉黨政辦主任__同志就一直在爲疫情防控工作奔忙着。守卡口、測體溫、做宣傳、收發文、保後勤,他既是親身參與一線戰鬥的踐行者,也是防疫工作後勤保障的貼心員。

疫情防控的“守門員”

聯村幹部出現在一線,才能讓村民定心,讓羣衆安心。__同志根據村的實際情況,合理安排卡點,帶頭做好執勤工作,並組織動員黨員幹部共同參與防疫工作,爲村內防疫戰場營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圍。他守住的不僅是疫情防線,更是守護了村內百姓的安全和信心。

後勤保障的“主心骨”

隨着疫情的不斷髮展,鄉集中隔離點的佈置時間緊,任務重,成了頭等大事。白天在村裏執勤,__同志利用晚上時間,跑遍各處配齊隔離病人專用東西,做好物資採購的保障。又專門安排兩輛車,負責鄉里發熱病人的接送工作。此外,鄉政府派出的民兵小分隊、維穩部隊等的伙食盒飯,他也一直惦記在心中,和食堂做好溝通,保障好他們的飲食。

傳播防控的“定心丸”

在防疫工作的關鍵階段,信心比黃金更重要。__同志組織黨員義務宣傳隊,利用小喇叭宣傳相關政策。疫情防控宣傳不但入戶,還入腦入心。對疫情期間村民出現的焦慮、緊張情緒,他及時調解矛盾、解釋政策、做好疏導,把正能量傳到每一位羣衆心中。

居家羣衆的“貼心員”

__不僅對隔離觀察對象及時安撫情緒,還力所能及幫他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爲隔離的對象、宅家的羣衆買菜送菜、買降血藥等生活物資,成爲羣衆的“貼心人”。__還發動企業家慈善募捐,得到了越溪兩名企業家捐贈總金額約3萬的急需物資。

在這次疫情中,我看到還有許許多多的基層幹部衝在疫情一線,他們守住的不僅是疫情防線,更是守護了村內百姓的信心和希望。春天已至,戰“疫”必勝。相信只要我們萬衆一心、衆志成城,我們必能打贏這場戰“疫”,迎來最美麗最特別的春天。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1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盤古開天闢地,人類呱呱誕生,從那一刻起,擺脫飢餓,奮力生存便成了人類歷史的不朽主題,滾滾歷史長河中的歷朝歷代,各君各王,雖處在不同國度,不同疆域,卻擁有着同一個亙古不變的夢想,解決糧食問題。民以食爲天,人類從未停止過對飢餓的抗爭,從未停歇過對糧食的渴望。當歷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紀,世界人口已經達到60億的眼下,卻依然有8億人處於飢餓狀態,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於飢餓。在糧食問題日益凸現的今日,世界將目光投向了中國,這片廣袤無垠的國度,耕地面積只佔世界7%,人口卻佔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國。

面對冷峻現實,世界陷入了糧食恐慌,人們不僅連連發問:誰來養活中國,誰來養活世界?時事造英雄,20世紀70年代,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發了一場“綠色革命”,通過對雜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終將水稻畝產從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並推廣2.3億多畝,增產200多億公斤,增產的糧食可以多養活7500萬人。英雄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英雄滿懷信心地向世界宣稱,中國人不僅可以自己養活自己,更能爲解決世界糧食問題作出巨大貢獻。英雄的名字從此響徹天際,被百姓們愛稱爲“當代神農氏”,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蹟的誕生,竟源自兒時的一次郊遊。6歲在武漢園藝場時,當他看到滿園裏鬱鬱蔥蔥,到處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鮮豔的果實,立即被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長大以後也去學農。誰也不知道,那時命運已經開始悄悄安排奇蹟的發生。袁隆平沿着兒時單純的夢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爲了追求心中的夢,毅然從四川重慶來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峯山旁的安江農校任教,一教便是19個春秋。學生們都很尊敬他,視他爲良師益友,更被他對稻田的專注精神所感動。這個從小長在大城市裏的知識分子,從來不怕臭,不怕髒,隨時都能彎腰赤腳下田地,觀察稻田的生長情況。颳風下雨也不能阻擋他的熱情,農民都打趣的稱他爲“袁癲子”。正是這種外人難以理解的癡迷之情,在無形的支持着他,正是這種對夢想的執着信念在背後推動着他,精心進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這種踏實嚴謹的治學態度,最終贏來了盆滿鉢滿的豐收碩果。歲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過十年風雨的艱辛,雜交水稻的研究纔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爲了一個“人類沒有飢餓的未來”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爲的惡意破壞,讓精心培養的秧苗毀於一旦;一次次的天災所難,讓科研進程舉步維艱。但是十年間的艱難險阻最終都在夢想的力量下低了頭,都在與夢想的較量中敗下了陣,這個剛毅的漢子,在一次次跌倒後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難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說:“山谷越深,山峯越高。

我們眼前所經受的苦難,其實是對我們未來的祝福。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無不是從患難中走來。應該說,苦難是上帝賜予我們的最好的禮品。”樸實無華的話語中透露着聖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態中預示着成功的訊息。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像候鳥一樣頻繁遷徙,春長沙,秋南寧,冬海南,南北輾轉,一年三地,不辭辛勞的奔波全都是爲了給種子提供適當的環境。他們還在南開北往的火車,輪船,飛機上浸種,甚至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從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經過了整整六年的時間,2190個日日夜夜,先後用了1000多個水稻品種,做了3000多個實驗,但最終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心情沮喪的袁隆平並沒有繼續低迷,在得到黨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調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積極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試驗當中。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成功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了每畝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實實在在的解決了中華民族的吃飯問題,農民親切的稱他爲“米菩薩”。這位大名鼎鼎的科學家,平日不拘小節,看上去就是一介農夫,面對笑他土氣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說:“我現在是乾的農業活,穿得太講究會讓農民覺得生分,他們就不會同我交朋友了,再說,下地幹活也就不方便了。”這種平易近人的性格,讓他與鄉親們之間建立了一種血濃於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個農民見到袁隆平說:“袁老師啊,我們要感謝你,又要埋怨你,你把產量弄得那麼高,現在糧食都不值錢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對鄉親說:“如今種糧食確實不賺錢,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來種高產水稻,騰出一些地方來種賺錢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飯吃又有錢賺了嗎?”過了兩年,又見到這個農民,他激動的對袁隆平說,袁老師,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糧食豐收了,西瓜,蔬菜也賣了好價錢,現在我們是百分之百感謝你了。運用辯證的眼光,袁隆平爲鄉親們解決了“穀賤傷農”的問題。答案補充如今,袁隆平已經不再是中國的袁隆平,他更屬於世界,屬於整個人類。袁隆平十幾次赴印度、越南、緬甸、菲律賓、孟加拉國等國指導推廣雜交水稻,爲20多個國家培訓了300多名技術骨幹。1999年經國際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還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爲“袁隆平星”,這顆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閃爍翱翔。兒時的夢想已經實現,這個不知疲憊的追夢人又有了新的夢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時節,水稻能長得像高粱那麼高,穗子像掃把那麼長,穀粒像花生米那麼大,幾個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涼。

這便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禾下乘涼夢”。一粒種子改變世界,因爲這粒種子承載着人類的夢想,因爲夢想的力量使這粒種子在悄無聲息的生根發芽,它以驚人的生命力,奮力破土而出。這粒種子改變了中國,改變了世界,改變了人類。小小的種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給了它無限的養料,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中,這粒改變世界的種子還在欣欣的生長着,那些禾下的夢想,那些遠離飢餓的願望,也將隨着種子的茁壯生長而付諸現實。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2

“當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場不照樣往前衝”

麻風病是人類最古老的傳染病之一。20世紀初,全世界沒有特效藥,唯一的辦法就是隔離病人。

1980年,李桓英被派往世衛組織做訪問學者。她瞭解到,世衛組織正在研究一種聯合化療的新方法,藥物配方已經完成,但是缺乏臨牀試驗數據。爲此,李桓英從世衛組織申請到了免費藥物和項目支持。

在雲貴川的項目試點村,爲了拉近與麻風病人的感情,李桓英從不穿戴任何防護服與麻風病人接觸,以消除病人的恐懼心理。此後,李桓英每到一個村寨,都會受到村民的歡迎:“北京來的女醫生,不怕麻風!”

爲了推廣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她走家串戶,不辭勞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頭就喝。病人試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長時間不放。見到老病人,她總是親切地拍拍肩膀,甚至還主動擁抱。

“當醫生不能怕!這就好像戰士都知道子彈厲害,上了戰場不照樣往前衝?”李桓英說。

多少年來,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貧困邊遠地區。雲貴川3省7個地州59縣,每一個有麻風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跡。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臘縣南醒村曾是一個“麻風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風寨”的帽子被徹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爲曼喃醒,傣語意爲“新生”。

經過不懈努力,李桓英將麻風病人的服藥時間縮短至兩年,使麻風病人從原來的11萬人下降到不足萬人,且年複發率僅爲0.03%,大大低於世衛組織規定的年複發率小於1%的標準。

1994年,李桓英選用的世界衛生組織短程聯合化療方案在全球推廣。1996年,她率先在國內開展“消除麻風特別行動”,首次提出了麻風病垂直防治與基層防治網相結合的模式,被稱爲“全球最佳的治療行動”。20__年,李桓英獲得首屆“中國麻風防治終身成就獎”。

“能夠作爲黨員爲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

20__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難忘的日子。

這一天,已經95歲高齡的李桓英特意圍了一條大紅的羊絨圍巾。她仔細捋順兩鬢的頭髮,莊嚴肅立。站在一羣新黨員中間,她舉起右拳,蒼老的聲音飽含真誠和篤定:“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她終於夢想成真,光榮地成爲一名黨員。

信仰的力量是無窮的。李桓英說:“入黨和做研究一樣,都是追求真理。能夠作爲黨員爲醫學事業奮鬥餘生,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願。”

幾十年來,李桓英解決了許多麻風病防治領域的重大策略和關鍵技術問題,爲全球實現消滅麻風病的目標提供了重要依據。近年來,她帶領課題組進入分子生物學研究領域,開展麻風病早期診斷、耐藥基因檢測和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創造性突破。

“麻風病的歷史,在我們這一代該終結了!”如今,李桓英依然關注着全球麻風病防治進展。她說:“雖然中國已基本消滅了麻風病,但還沒有徹底消滅,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囑咐前來探望的後輩,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創新的腳步,這是黨和人民的重託。

疾病無國界,大愛無疆界。爲了實現一個沒有麻風病的世界,一位百歲老人依然在奮力前行……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3

根據國家教育局發的《關於切實做好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緊急通知,切實落實停課不停學,堅決執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精神,還不耽誤學生們的學習。我們鄢城潭堖村國小全體教師從接到通知起,就立即行動起來,投入到開展線上教學的準備工作之中。

教師們一邊通知每位家長爲學生準備網絡學習需要準備的硬件設施,一邊投入到平臺選用的準備工作之中。爲了保證每位學生能夠參與到線上學習之中,不落下一名學生,每位教師想盡一切辦法聯繫沒有給老師回覆信息的家長。秦豔美爲了通知李雲霆的家長,打了十多個電話,才聯繫上他的爸爸。到2月9日前,全校老師百分百收到家長們得到通知的回覆。爲了讓家長徹底明白需要給學生準備些什麼,學校給每位家長髮送《致學生家長的一封信》提醒每位家長注意事項,得到很多家長的感謝。

爲了能夠順利開展線上教學,對於從沒有接觸過此種方式的教師們而言,是一種全新的挑戰。面對困難,全體教師沒有一人有怨言。白衣天使們面對新型冠狀肺炎危及自己的生命安全時刻人人迎險而上,戰鬥在一線給我們全體教師樹立了迎難而上的榜樣,也激勵我們全體教師加班加點的熱情與信心。全體教師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使用各新型平臺之中,從中摸索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或自己製作知識膠囊,或尋找好的資源。姜燕老師在外地網上辦公,用自己的流量教老師們怎樣使用希沃白板製作膠囊;李江林、李海軍、鄭勇俊等老師,十一二點了還在教師羣裏討論交流使用希沃雲課堂、使用“小盒老師”的方法……在2月9日晚,全校每位教師都準備好了二套二天所需的一切教學準備工作。

通過四天的線上教學,我們潭堖國小學生參學率100%。教師們每天忙碌在教學一線。給學生講課,幫助學生理解;聽學生讀書,指出錯誤的讀音;批改學生作業,指出學生錯誤的地方;提醒學生認真學習,鼓勵學困生,堅持完成各項作業;教師們看着手機一一統計學生完成作業情況、學習反饋情況……老師們沒有上班、下班之分。在休息時間,只要學生有問題,家長們有要求,教師們馬上進行回覆。

爲了提升課堂效率,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們還在邊教邊反思,尋找新的方法。熊紅麗、鄭勇曾、趙銀燕、李豔榮等教師,希望使用釘釘進行課堂直播的方式進行教學。他們晚上加班加點討論,進行視頻會議,模擬教學直播方式……

而我們的陳校長,也在爲全體教師、全體家長們的流量問題而加班加點詢問、統計,在操控大局的情況下,解決大家的實際困難。

爲了早日戰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我們雖然上不了一線,不能像“英雄白衣戰士”們一樣衝鋒陷陣與病毒做鬥爭。但是,我們全體教師也在行動,共同爲戰勝疫情這場戰鬥出一份力,盡一份責。

停課不停學,我們在行動;抗病毒戰疫情,園丁們責無旁貸!祖國——加油!!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4

春節,是中國最傳統的節日。只要一提到春節,人們就會興奮不已,而且腦海裏肯定會浮現出煙花、春晚之類的喜慶景象。可今年的春節對我來說卻是非常的不一樣。

除夕夜裏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上,爸爸在廚房做着美味的菜餚,沒過多久爸爸就把一盤盤菜端上餐桌,香氣撲面而來,我光聞香氣就感覺會很好吃。我看見了我最愛吃的炸春捲,就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夾了一個素菜餡的春捲,放到嘴裏咬了一口,脆脆的外皮加上酥酥的菜餡,簡直是人間美味啊,可惜遺憾的是,今年的年夜飯,媽媽因爲工作原因第一次沒有和我們在一起。

我的媽媽是一名護士。今年春節不能跟我們一起回老家了,我看她那麼辛苦又那麼努力,就問她:“過年您還要工作,要不是因爲這可惡的病毒你也不用工作的,難道您不抱怨嗎?”她堅定的回答我:“不會抱怨,因爲我是護士,我要對這個崗位負責,更要對病人負責。”我聽了非常感動,並豎起大拇指爲我的母親點贊。

今年的春節因爲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讓人們手足無措。因爲這場病毒讓我們不能拜年、不能串門、不能聚會,節日氣氛變得十分冷清。此刻全國人民都在爲醫務人員加油,希望他們能早日拯救那些已感染病毒的病人們。

這真是一次不一樣的春節啊!

此次疫情感人事蹟心得體會 篇15

“女學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

那是大約20年前的一天。山路邊坐着一個十三四歲的小姑娘,她手裏拿着鐮刀,身邊放着一個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頭。張桂梅看見了,走過去問她:“你怎麼了?”女孩回答:“我想讀書,但是家裏沒錢,給我訂婚了,收了彩禮要讓我嫁人。”張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試着勸返,說:“你們只要把孩子交給我就行,學費、生活費都不用你們管了。”可即使這樣,女孩的母親仍堅決不同意孩子回校讀書,甚至以死相逼。張桂梅無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來。

怎麼樣才能救救這樣的女孩子呢?這個難題久久縈繞在張桂梅心頭。

當時的張桂梅,已經是華坪縣出了名的“好老師”,還兼任華坪縣兒童福利院(華坪兒童之家)的院長,是數十名孤兒的“媽媽”。

當老師,張桂梅發現“女學生讀着讀着就不見了”。她們不讀書的理由多種多樣:爲了給弟弟交學費,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學回家幹農活或外出打工;因爲收了彩禮,十幾歲的小姑娘也要準備嫁人了。當“媽媽”後,張桂梅又瞭解到兒童之家孩子們的身世,他們的母親有的因殺死家暴的丈夫而獲刑,有的因落後、錯誤的分娩觀念而死亡,留下孤苦無助的孩子。

“培養一個女孩,最少可以影響三代人。如果能培養有文化、有責任的母親,大山裏的孩子就不會輟學,更不會成爲孤兒。”一個現在看來依然有些“瘋狂”的想法在張桂梅心中越來越清晰:“我想爲這些大山裏的女孩建一所免費的高中!”

爲了這個“瘋狂”的夢想,她開始四處奔走籌款,風吹雨淋,被冷落,被唾罵,卻只籌得一兩萬元。直到20__年,張桂梅當選黨的xx大代表,赴京參會期間,一篇題爲《“我有一個夢想”》的採訪報道讓更多人理解了張桂梅的女高夢。

20__年,在中央和各級政府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支持下,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第一所全免費的女子高中。

華坪女高首屆共招生100人。她們大都來自山區,多數沒有達到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還有一些孤兒、殘疾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父母殘疾的學生和下崗職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還想上學,華坪女高都向她們敞開懷抱。三年後,她們中有96人堅持到最後參加大學聯考,全部考上了大學。自20__年有首屆畢業生以來,學校綜合排名連續10年位列麗江市一區四縣榜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