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精選2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7W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爲“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爲“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爲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爲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精選27篇)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爲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爲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爲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牢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爲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爲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說:“如果說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說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說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爲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爲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衆,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爲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衆路線,就必須情繫羣衆、一心爲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爲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爲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

黃文秀同志年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後回到家鄉百色,奮戰脫貧攻堅第一線,到樂業縣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帶領全村88戶418名貧困羣衆脫貧,全村貧困發生率下降20%以上。20__年6月17日凌晨,黃文秀從百色返回樂業途中遭遇山洪不幸遇難,獻出了年僅30歲的寶貴生命。

黃文秀同志,用她短暫而又璀璨的一生,忘小我,成大我,踐行了我們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黃文秀碩士畢業後,本可以留在條件更好的地方和單位工作,享受着更好的待遇。可她卻選擇了回到家鄉,回到村裏,爲鄉親們服務,她在白坭村第一書記的崗位上,從一名扶貧新手迅速成長爲扶貧能手,投身到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中,愛崗敬業,奉獻青春。彰顯了共產黨員的崇高思想品質,體現了共產黨員大公無私的革命精神。

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我們要學習她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無私奉獻的精神,她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投身到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敬業愛崗,心繫羣衆,帶領羣衆脫貧致富;我們要學習她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當好人民勤務員,切實爲羣衆排憂解難,以昂揚的精神狀態和奮鬥姿態,做好一個共產黨員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我們要學習她積極向上的工作熱情,勇於擔當上級賦予的職責和使命,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在各個方面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黃文秀的先進事蹟,是在給黨員幹部豎起一面精神旗幟,鼓勵大家要將個人的成長之路與祖國的建設發展之路緊密結合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奮鬥的路上幹出一番新天地。黃文秀是新時代共產黨員楷模,是我們共產黨員學習的榜樣,我們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譜寫更加輝煌的篇章,用自己的努力,答好新時代爲民服務的答卷。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3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見兩個“北斗”。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爲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髮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爲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爲“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

作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1982年,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工作,從這裏踏上航天之路。

一張藍圖繪到底。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即雙星定位設想,由此開啓了篳路藍縷般的偉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號衛星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啓動。20__年,2顆北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一號系統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可爲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系統設計建設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快、好、省”的原則。

20__年,當北斗二號衛星系統工程正式啓動時,謝軍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於謝軍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職責。

相較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要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爲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謝軍坦言,儘管研發之路困難重重,荊棘載途,但他和團隊從未輕言放棄,始終攻堅克難,逆流而上。

在謝軍記憶中,20__年是北斗二號的一個重要節點。“爲了保證國內申請的寶貴的頻率資源,我們克服困難,在4月14日成功發射了北斗二號第一顆導航衛星。”謝軍說。

首戰告捷,也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組網建設的序幕。

從那之後,北斗二號進入了組網建設快車道。20__年,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二號衛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統;20__年12月,14顆衛星正式組網運行,北斗二號系統提供正式運行服務。

謝軍表示,到20__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0顆北斗二號衛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星座體制,亞太地區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混合星座系統優點明顯,是利用高軌衛星固定對一些區域提供服務,同時,中圓軌道衛星對全球提供服務。”謝軍說。

步步鏗鏘,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號建設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啓動。謝軍認爲,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衛星上天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於座標值在變,需要精準控制、精準測量,這就涉及到關鍵器件原子鐘。”謝軍說,在北斗導航衛星上,高精度原子鐘至關重要。

而最初,北斗導航衛星上使用的原子鐘依賴於進口,既受制於人,又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影響導航服務。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慮之後,謝軍下決心讓星載原子鐘國產化,走自主研發之路,“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一念既定,再難再苦也要迎難而上,快馬加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謝軍坦言,星載原子鐘的研發非常難。

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的銣原子鐘,通過微波場激勵銣燈泡中的銣原子來回運動產生固定的頻率,所發出頻率在經過濾光泡將不穩定的噪聲濾掉後進入吸收泡,最後通過光電探測器生成光檢信號。

“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決定着星地之間的時間服務精度,原子鐘對於空間環境要求非常高。”謝軍說。

爲了達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謝軍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攻關、試驗,他們在整星上專門設計了溫控小艙,以極高的控溫精度,保障原子鐘空間溫度環境。

有時,爲了一個問題,團隊成員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哪怕歸零,也要回溯問題所在。

就是在這樣嚴慎細實的研製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裝在了北斗導航衛星上。

謝軍說,從20__年還存在於圖紙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不容易,然而其過程卻正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深刻體現。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衆一心、追求卓越,這就是新時代北斗精神。

首獲佔“頻”之勝、攻克無“鍾”之困、消除缺“芯”之憂、布“站”之難。如今,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北斗二號衛星上國產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號衛星上已實現100%。

謝軍說,“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優於10米的導航,根據實測結果,水平定位精度達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達到4.4米,重點區域甚至更爲精確,授時精度10個納秒。”

在謝軍看來,這就是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最爲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6月23日,是謝軍航天生涯中無法忘懷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謝軍早早就站在了西昌衛星發射場發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心情既激動又平靜。

這天9時43分,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點火發射,翱翔太空。

在衛星發射27分鐘後,星箭完成分離,衛星兩側太陽翼順利展開。那一刻,謝軍緊繃的心終於鬆弛了下來。

謝軍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收官之星遨遊太空,是幾代航天人、北斗人爲之奮鬥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

26年來,參與北斗系統研製建設的全體人員迎難而上、敢打硬仗、接續奮鬥,發揚“兩彈一星”精神,培育了新時代北斗精神,要傳承好、弘揚好。要推廣北斗系統應用,做好確保系統穩定運行等後續各項工作,爲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4

1939年出生的鬱期青已經將近80高齡,從一名江南書生到成爲千里跋涉的測繪者,從1956年進隊到1996年退休,40年的測繪生涯,他的足跡踏遍崑崙山、祁連山、天山等各地高山深裏,並隨着1965年底中科院開始組建科學考察隊考察西藏,1966年、1968年、1975年,三次在高原缺氧的環境下全程參與珠穆朗瑪峯的科學考察,和團隊成員成功登上海拔7050米的北坳頂部,首次自主完成珠穆朗瑪峯高程測量,向世界公佈珠峯的精確高程爲海拔8848.13米,打破了長期以來爲外國壟斷的珠峯科學勘測。

在荒涼的戈壁、浩瀚的沙漠、險峻的高山、蒼茫的荒原,他親身經歷了生死相依的戰友,因雪崩墜崖、沙漠乾渴、突發疾病、土匪襲擊等等原因,爲測繪事業獻出年輕美好的生命。長期極高山區的野外作業,他自己也是九死一生,那次珠峯測量從北坳下來,因爲又連續爬過幾座雪山,嚴寒缺氧體力透支太多,他從重感冒轉成肺水腫、胸膜炎併發症,體重由141斤下降到70斤,在醫院搶救治療了200多天方奇蹟般地活了下來,卻也從此落下了動脈硬化、胸膜粘連的後遺症。

老先生平時樂觀開朗,很樂於聊天,朋友圈玩得也很熟練,還常常拿出過去的老照片分享給大家看。惟有當我們誇他身體狀態好時,他回了一句“裏面都是問題”後,像是回憶起什麼似的,停頓了一會,勉強笑了笑說,還好。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5

不計報酬,不論生死”!“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隨時聽從命令,絕不退縮”!一封封來自各地相關單位、組織的請戰書猶如最響亮的戰鬥號角,吹響了對於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戰“疫”衝鋒。

本該是家人團聚,可是包括武漢在內的各地醫務工作者卻擋在疫情之前,在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護佑人民健康的堅固長城。不僅僅是醫務工作者,“逆行者”還有很多各行各業的人們:

武漢快遞小哥汪勇就是其中之一,他瞞着家人、堅持在深夜義務接送金銀潭醫院抗疫一線醫護人員的事蹟感動了無數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他卻謙虛地自稱“組局者”:隨着支援武漢的醫療隊逐漸增多,他意識到個人力量有限,便通過朋友圈發佈消息招募志願者,聯繫摩拜、青桔單車,對接滴滴,合力解決醫護人員的出行問題。當發現醫護人員吃飯不便時,汪勇又馬不停蹄地繼續“組局”,尋找合適的餐廳和便利店向支援團隊和滴滴車主提供用餐,解決“吃飯難”。此外,爲保障醫護人員日常生活,他又找專人購買羽絨服等保暖衣物拿給一線人員……

2月26日,國家郵政局印發通知,決定授予順豐速運武漢分公司快遞員汪勇同志“最美快遞員”特別獎,並號召全行業向汪勇學習,凝聚起全行業投身疫情防控鬥爭的強大力量。

汪勇的行動,給醫務人員送去了關愛。疫情當前,白衣戰士是火線上的中流砥柱。每天高負荷工作,他們承受了巨大的體力消耗,有時卻顧不上一日三餐。守護他們,便是守護戰鬥力。爲醫務人員解除後顧之憂,讓他們能持續健康、心無旁騖地投入戰鬥,是全社會的責任。

要向汪勇同志學習,學習汪勇同志愛崗履責、恪盡職守的敬業精神,協作互助、投身實踐的志願精神,開拓創新、擔當有爲的時代精神,友善無私、助人爲樂的奉獻精神,見賢思齊、激發鬥志、真抓實幹,勇當先鋒、敢打頭陣、不畏犧牲,凝聚起全行業投身疫情防控鬥爭的強大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6

盧麗安、黃大年、謝海華夫婦、王珏、黃大發、劉銳、西藏玉麥人、楊科璋、廖俊波、盧永根榮膺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給我的影響很深的是黃大發同志:

他堅定信仰守初心。人生如屋,信仰如柱。他幹在前面、克難攻堅,讓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用全村羣衆高度認可的實績譜寫了爲民奮鬥終身的理想信念。黨員幹部就應做到自覺堅定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做到對黨和人民事業的無限忠誠,並轉化爲幹事創業的磅礴精神力量。做到在任何情況下都堅定跟黨走的信念,決不鬆懈動搖,始終受得住風險和困難考驗,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大發面對草王壩村山高地貧、缺水少錢的艱苦環境,沒有認命,沒有叫苦,沒有退卻,他毅然選擇自學技術修渠引水,帶領羣衆脫貧致富。在他的帶領下,草王壩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黨員黃大發爲羣衆能吃上米飯、喝上清泉、過上好日子而事不避難,體現了共產黨人敢於擔當的勇氣、敢於擔責的精神,令人敬佩。當前,我們正處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廣大黨員幹部就應樹立敢於擔當、實幹苦幹的精神,在困難面前不退縮、在矛盾和問題面前不推諉,在實幹中落實好各項工作任務,在實幹中發展難題,用實幹擔當堅守初心、永葆本色。

做艱苦奮鬥的楷模,要將艱苦奮鬥的要求落實在工作上。共產黨員要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堅持胸懷大局、立足本職、銳意進取、勇於開拓、樂於奉獻。要認真履行《黨章》規定的義務,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情,融會貫通在具體工作和實踐之中。要通過身邊活生生的實實在在的投身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黨和共產主義事業的認識。要堅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事事處處表露先進性,聚精會神謀發展,一心一意幹事業。做到“平常時刻看得出、關鍵時刻衝得出、危機時刻豁得出”,各項工作跑在前、幹在先,自覺爲羣衆作好表率。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7

張桂梅同志深深紮根邊疆民族貧困地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中。她愛教育,不斷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和方法,總結出一套適合民族貧困山區教育特別的教學方法,教學成績突出;她愛學校,不顧身患多種疾病,以驚人的毅力克服病痛折磨,經常超負荷地工作在教學崗位上;她愛學生,拿出絕大部分工資接濟困難學生,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業餘愛好,從各個方面關愛學生。張桂梅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一名共產黨的崇高理想和追求,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張桂梅同志是教師的優秀代表,是教師的榜樣。張桂梅同志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張桂梅同志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張桂梅同志讓社會滿意,讓家長放心,讓學生成才,認真執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切實加強師德建設,真正做人民滿意的教師。

張桂梅同志立足崗位、開拓進取、勤奮工作、爲我國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人們常不解的問她:這樣做有什麼目的,有什麼好處?什麼力量使她這樣堅強?張老師總是笑着說:“如果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集我有企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她,沒有生育自己的兒女,卻有着世界上最偉大的母愛。那些失去父母的貧苦孩子在她的身上感受到了母愛,分享着人間最美好的親情。她,一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師,用真愛點亮了那些無依無靠的孩子們的希望之光,譜寫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愛的奉獻之歌。她就是華坪縣民族中學教師兼“兒童之家”福利院院長張桂梅。向傳遞真愛的使者張桂梅學習爲主題的“感恩行動”在迅速掀起,成爲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強大動力。

通過學習張桂梅先進事蹟以後,我們要更加熱愛和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培養高素質的建設人才和接班人作爲自己義不容辭的職責,甘爲園丁,做到教育安心和專心,全心全意爲教育事業服務。熱愛本職,踏實工作,不追逐名利。爲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與能力。虛心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教學方法與教學技巧,認真聽取他們的教誨。講好普通話,使用規範字,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上好每堂課。絕不得過且過和放任遷就學生,而要以又紅又專的高標準要求學生,以滿腔的愛心關心學生,關心學生的成長,積極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循循善誘,管教管導,既教書又育人,對學生一視同仁。做到深入學生,爲學生排憂解難,爲學生多辦實事。

敬業是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人生的價值在於奮鬥、進步與奉獻。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是最基本的一條。有人說,偉大的科學發現和重要的崗位,容易調動敬業精神;而一些普普通通的工作,想敬業也敬不起來。道理並非如此。教師們發揚敬業精神,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可感召成千上萬人投身到教育事業建設中,推動社會現代化的建設與發展。在平凡的教師崗位上長期能愛崗敬業,創造讓黨和人民滿意的業績,需要我們有堅韌不拔的毅力。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8

一個絕壁中的“天坑村”,一條懸崖上的“天路”。

20多年來,全國各大媒體對下莊人戰天鬥地、絕壁開路的事蹟進行了多次報道,“下莊精神”曾鼓舞了不少偏遠貧困地區的羣衆。

20__年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巫山縣委縣政府利用幫扶資金對這條絕壁天路進行了硬化,並將路面寬度拓寬至4.5米。隨着交通的改善,越來越多的城裏遊客將私家車開到了下莊村,慕名前來尋訪下莊“天路”,感受“下莊精神”。

雖然已卸任村支書,但毛相林依舊閒不下來。這一次,他又萌發了打造民宿村落,發展鄉村旅遊的念頭。

“下莊村地靠五里坡自然保護區,生態資源豐富,若能將村民家的農房改造成鄉間民宿,將遊客留下來,就能實現農旅融合的效益疊加。”毛相林盤算着。

可是,農房改造需要資金,村民們沒看到效益,都擔心這是“賠本生意”。

於是,毛相林帶頭將自家房屋簡單改造,辦起了村裏第一家農家民宿。“你看,以前白色的外牆被我塗黃後,更有鄉村風味,室內用木條吊頂,凸顯原生態氣息……”毛相林領着記者在改造後的民宿中穿來穿去,興奮地介紹自己的設計理念。

去年紅葉節期間,毛相林的農家民宿平均每天能接待上百名客人,短短一個月,就爲他帶來上萬元收入。

有了老支書帶頭示範,村民們積極性高漲。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初,縣裏也決定投入資金,幫助下莊村民實施民宿改造計劃。目前,下莊村已改造19棟34戶民宿,二期72棟88戶民宿改造也已納入規劃,很快將啓動建設。

“下一步,我們還將引入旅遊公司,打造‘下莊古道’‘雞冠嶺’等旅遊景點,並與巫山縣博物館合作,在村委會廣場打造一個‘下莊精神陳列館’,將‘下莊精神’融入到旅遊開發中,讓鄉村旅遊更有內涵……”如今,毛相林已很少吟唱那首古老的歌謠。站在“天路”的盡頭,他心裏還有着一籮筐打算。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9

近日,黃文秀的先進事蹟感動着全社會,中宣部追授她“時代楷模”稱號。在學習了她的先進事蹟後,我深有感悟。

黃文秀生於1989年,於年在北京師範大學法學碩士畢業。對這樣的她來說,想要投身於一線城市,找一份高薪的工作更加容易。可是她卻沒有選擇這條路。年7月,她成爲廣西定向選調生,被分配到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年9月至年3月,掛任百色市田陽縣那滿鎮黨委副書記;年3月起擔任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在碩士畢業後,她毅然選擇了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試問,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走出去還要回來,在百坭村,她用自己這麼多年的學習成果,施展學識、建設家鄉。扶貧一線的青年幹部更應該學習先進,發揚模範精神,堅持在最艱苦的地方,紮實推進工作。

不僅如此,黃文秀不僅敢於涉險灘、走泥路,更是將羣衆放在第一位。20__年6月16日,黃文秀同志利用週末回田陽縣看望病重手術不久的父親後,因暴雨心繫所駐村羣衆的生命財產安全,連夜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暴發不幸遇難,年僅30歲。可以說,她的青春,全部都奉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是真正的用實際行動來詮釋初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幾個字一定一直牢牢地記在她的腦海裏,她的心裏。

學習了她的事蹟後,對我產生了非常大的感觸。“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產黨……”這句話應該是一份使命一份責任,作爲一名共產黨員,更應該時刻走在最前線,無論是基層黨員還是領導幹部,都應該向榜樣看齊,向典型學習,學習黃文秀同志,注重在基層一線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主動解決問題,攻堅克難、擔當作爲,不負青春。我們要發揚黨的優良作風,不和組織講條件,不給組織添麻煩,努力克服各種困難,奉獻在邊疆,奉獻在基層。

黃文秀說過,“每天很辛苦,但很快樂”。正是因爲她把個人的追求融入到了黨的理想之中,纔會因爲理想的更遠大而快樂和自豪。她是我們青年的榜樣,是激勵我們爲黨和人民的事業勇於擔當作爲的楷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0

奮戰96小時,出警411次,輾轉5個鄉鎮,行程600餘公里,解救和疏散羣衆2655人。這是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交出的抗洪答卷,而他年輕的生命也永遠停留在7月22日的滾滾洪流中。

陳陸,男,漢族,1984年2月出生,籍貫江蘇江都,出生於安徽合肥,大學本科學歷,20__年12月參加消防工作,20__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生前任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黨委書記、政治教導員。

面對水與火、生與死的嚴峻考驗,陳陸用生命註解人民至上——20__年,因參加汶川抗震救災表現突出,他被合肥市人民政府評爲“抗震救災先進個人”;20__年,所在大隊因參加抗洪搶險任務成績突出,被安徽省公安廳榮記集體三等功,他被被安徽省公安廳評爲“優秀人民警察”;20__年7月22日,合肥市廬江縣石大圩漫堤決口,導致4個村莊、5.8平方公里被淹,約6500人被洪水圍困,陳陸乘坐橡皮艇往返搜救被困羣衆,在營救過程中決口突然擴大,所乘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側翻,陳陸英勇犧牲,年僅36歲……陳陸同志犧牲後,共青團安徽省委、安徽省青聯追授“安徽青年五四獎章”,應急管理部批准他爲烈士並追記一等功,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追授他爲“全國消防救援隊伍優秀共產黨員”,安徽省總工會追授他“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陳陸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和地方忠誠履職,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用生命踐行了“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爲民”的錚錚誓言。我們要向陳陸同志學習,立足本職崗位,克服“不容易”、挑戰“不可能”,在風吹雨打中練就擔當的“寬肩膀”和成事的“真本領”,用實際行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努力奮鬥。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1

昨晚,“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綜合頻道播出,南昌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獲評“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對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的頒獎辭是:“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火紅的竈,氤氳出親情的味道。這陋巷中的廚房,烹煮焦慮和苦澀,端出溫暖和芬芳。慣看了悲歡離合,你們總是默默準備好炭火”。

萬佐成和熊庚香在江西省腫瘤醫院附近經營一間露天廚房。最初,老兩口在腫瘤醫院旁的小巷裏經營油條攤位。每當收攤時,總有患者家屬前來借鍋竈炒菜,夫婦倆從不拒絕。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求助,萬佐成和妻子就買了十多套廚具和煤球爐,多的時候,一天有近三百人來炒菜。因爲設備大家共用,所以這個廚房被親切地稱爲“抗癌廚房”。

爲了讓“抗癌廚房”能維持下去,萬佐成夫婦開始收一點成本錢,炒菜收0.5元,後來,煤球漲價、電費漲價,兩人難以支撐,炒1個菜就收1元,維持收支平衡。

即便是春節期間,這裏也不打烊。今年大年三十,這條小巷和平時一樣擠滿了癌症患者和家屬,這個已經開了18年的愛心廚房,今年還爲患者和家屬準備了免費的年夜飯。

萬佐成夫婦的初心十分簡單:“能讓病人吃得好一些,家屬的遺憾也能少一些”。他們還經常開導、幫助病人,讓大夥感受到家的溫暖。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2

仰望星空,我們能看見兩個“北斗”。一個有7顆星,已在宇宙間存在億萬年之久,自古以來爲人類指位定向;一個有30顆星,從無到有誕生髮展不過26年,在浩渺太空卻能爲人類提供精確到10米的定位。

前者名爲“北斗七星”,是自然的饋贈;後者名爲“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是一項由中國航天人創造的奇蹟。

作爲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北斗三號工程副總設計師、衛星首席總設計師,每談及此,謝軍總是有諸多感慨。

1982年,謝軍從國防科技大學畢業,分配至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04所工作,從這裏踏上航天之路。

一張藍圖繪到底。1983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芳允提出了利用兩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定位導航的設想,即雙星定位設想,由此開啓了篳路藍縷般的偉大征程。

1994年,北斗一號衛星系統工程建設正式啓動。20__年,2顆北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成爲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自主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北斗一號系統採用有源定位體制,可爲中國用戶提供定位、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系統設計建設符合當時中國國情,充分體現了“快、好、省”的原則。

20__年,當北斗二號衛星系統工程正式啓動時,謝軍也正式走上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總設計師的崗位。於謝軍而言,這是一個全新的崗位,也意味着一份全新的使命和職責。

相較北斗一號,北斗二號系統要在兼容北斗一號系統技術體制基礎上,增加無源定位體制,爲亞太地區用戶提供定位、測速、授時和短報文通信服務。

謝軍坦言,儘管研發之路困難重重,荊棘載途,但他和團隊從未輕言放棄,始終攻堅克難,逆流而上。

在謝軍記憶中,20__年是北斗二號的一個重要節點。“爲了保證國內申請的寶貴的頻率資源,我們克服困難,在4月14日成功發射了北斗二號第一顆導航衛星。”謝軍說。

首戰告捷,也正式拉開了北斗二號組網建設的序幕。

從那之後,北斗二號進入了組網建設快車道。20__年,成功發射了5顆北斗二號衛星;20__年4月,建成“3GEO+3IGSO”基本系統;20__年12月,14顆衛星正式組網運行,北斗二號系統提供正式運行服務。

謝軍表示,到20__年,我國已成功發射20顆北斗二號衛星,走出了獨具特色的衛星導航系統發展之路,“這是一種獨特的混合星座體制,亞太地區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混合星座系統優點明顯,是利用高軌衛星固定對一些區域提供服務,同時,中圓軌道衛星對全球提供服務。”謝軍說。

步步鏗鏘,步步有力。

就在北斗二號建設如火如荼的20__年,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啓動。謝軍認爲,這是北斗系統邁向世界一流、全面比肩GPS的關鍵一步。

“衛星上天不能隨便動,一動就相當於座標值在變,需要精準控制、精準測量,這就涉及到關鍵器件原子鐘。”謝軍說,在北斗導航衛星上,高精度原子鐘至關重要。

而最初,北斗導航衛星上使用的原子鐘依賴於進口,既受制於人,又不能完全保證質量,影響導航服務。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天地間時間越同步、誤差越小,定位精度就越高。深思熟慮之後,謝軍下決心讓星載原子鐘國產化,走自主研發之路,“一定要讓重要的核心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一念既定,再難再苦也要迎難而上,快馬加鞭。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謝軍坦言,星載原子鐘的研發非常難。

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的銣原子鐘,通過微波場激勵銣燈泡中的銣原子來回運動產生固定的頻率,所發出頻率在經過濾光泡將不穩定的噪聲濾掉後進入吸收泡,最後通過光電探測器生成光檢信號。

“高精度的時間頻率信號,決定着星地之間的時間服務精度,原子鐘對於空間環境要求非常高。”謝軍說。

爲了達到理想的上星使用效果,謝軍帶領研發團隊進行攻關、試驗,他們在整星上專門設計了溫控小艙,以極高的控溫精度,保障原子鐘空間溫度環境。

有時,爲了一個問題,團隊成員也會爭得面紅耳赤,哪怕歸零,也要回溯問題所在。

就是在這樣嚴慎細實的研製過程中,我國自主研發的銣原子鐘裝在了北斗導航衛星上。

謝軍說,從20__年還存在於圖紙上的“想象”,到如今大量應用於北斗導航衛星上的高精度成品,回頭想想,這一路走來不容易,然而其過程卻正是新時代北斗精神的深刻體現。

自主創新、開放融合、萬衆一心、追求卓越,這就是新時代北斗精神。

首獲佔“頻”之勝、攻克無“鍾”之困、消除缺“芯”之憂。如今,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已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北斗二號衛星上國產化比例不到80%,在北斗三號衛星上已實現100%。

謝軍說,“我們在全球範圍內提供優於10米的導航,根據實測結果,水平定位精度達到1.6米,高程定位精度達到4.4米,重點區域甚至更爲精確,授時精度10個納秒。”

在謝軍看來,這就是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最爲淋漓盡致的體現。

今年6月23日,是謝軍航天生涯中無法忘懷的一個重要日子。

那天清晨,謝軍早早就站在了西昌衛星發射場發射塔架前,望着眼前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心情既激動又平靜。

這天9時43分,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暨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點火發射,翱翔太空。

在衛星發射27分鐘後,星箭完成分離,衛星兩側太陽翼順利展開。那一刻,謝軍緊繃的心終於鬆弛了下來。

謝軍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收官之星遨遊太空,是幾代航天人、北斗人爲之奮鬥的目標最終實現的里程碑。

對謝軍而言,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就是實現中國航天夢的重要體現、重要一站。38年航天路,16年北斗路,謝軍感慨最多的是來路漫漫的不易、無數航天人爲之奮鬥的可敬,以及今朝回首的淡然與自信。

在這條道路上,26年春夏秋冬,400多家單位、30餘萬名科研人員萬衆一心,將自己融入進中國北斗事業的浩大工程中,不計小我,成就大我。

“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謝軍說,如今,更多的年輕北斗人成爲這個征途上的主力軍,他們更有活力、更有幹勁,也更有對航天強國夢的熱忱和期許。

據悉,“挑戰杯·大講堂”是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八項大賽活動之一,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中國科協、全國學聯、黑龍江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青年網、東北林業大學聯合承辦,中國建設銀行、阿里巴巴釘釘、抖音合作支持。大講堂,大咖零距離。接下來活動將繼續邀請行業領軍人物、社會知名人士、業界知名學者通過直播分享人生經歷與行業經驗,引領廣大學子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充分了解科技前沿、把握時代脈搏。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3

輾轉5個鄉鎮,奮戰96小時,出警411次,歷程600餘公里,成功轉移和救出被困羣衆2665人。一個個數字如陳陸迎戰洪水時激起的朵朵浪花,折射出新時代消防救援隊伍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爲民的形象風采。

面對濁浪滾滾的洪水,是進是退;本已疲憊不堪的身軀,是戰是休;回望羣衆的殷殷期盼,是留是走……陳陸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在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危急關頭,陳陸快速反應,連續作戰,36歲的年輕生命被永遠定格在抗洪搶險途中。

陳陸短暫而閃耀的人生,爲我們標定了前行的座標,點亮了奮進的燈塔,樹起了光輝的榜樣。向英雄學習、向先進看齊,就是學習陳陸忠誠於黨的堅定信念、竭誠爲民的崇高品質、赴湯蹈火的英雄氣概、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更加旺盛的鬥志,投入到救民於水火、助民於危難的崇高事業中。

以陳陸爲榜樣,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黨中央對防汛救災各項工作高度關注,強調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盡努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廬江防汛救災中,陳陸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時刻衝鋒在第一線、戰鬥在最前沿,哪怕已經連續奮戰了96小時,哪怕被洪水浸泡得全身浮腫,他依然初心如磐,自覺扛起如山重任,向着人民羣衆最需要的地方逆水而行,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以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履行使命、恪盡職守,用實際行動彰顯了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將火紅的黨旗和鮮豔的隊旗牢牢插在抗洪陣地上。

以陳陸爲榜樣,學習他赴湯蹈火、英勇頑強的英雄氣概。加入消防救援隊伍以來,陳陸參加滅火救援戰鬥1500餘次,曾奮戰兩晝夜抗擊特大冰凍雨雪災害,也曾千里馳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在此次防汛救災中,他多次請纓打頭陣、當先鋒,執行生前最後一次任務中,主動要求上首艇,爲後面的救援隊伍開路。作爲教導員,他有着清晰的使命自覺和責任擔當,有他參與的任務都是急難險重,但他越是艱險越向前。在他的感染下,指戰員個個勇敢、人人爭先,始終衝在抗洪搶險的最前沿。在他犧牲後,他那種身先士卒的精神依然激勵着廣大消防指戰員在防汛一線再立新功。

以陳陸爲榜樣,學習他牢記宗旨、竭誠爲民的真摯情懷。面對被洪水圍困的羣衆,陳陸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把人民放在心中位置,不顧個人安危和身體疲勞,義無反顧帶領指戰員營救轉移災區羣衆。作爲基層大隊主官,他帶領大隊不斷提高消防執法水平,滿腔熱忱地爲羣衆服務,堅持爲民辦好事、辦實事。籌建鄉鎮消防救援站,爲沿街商業門面、弱勢羣體居住場所等安裝獨立式煙感報警器,千方百計爲貧困戶拓展銷路……他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傳遞黨和政府的溫暖,時時刻刻維護人民羣衆的利益。

以陳陸爲榜樣,學習他紮根基層、擔當奉獻的精神品質。在合肥支隊紀保科工作僅一年,陳陸便主動提出到基層去,並服從組織安排,到了防火形勢最爲嚴峻複雜的廬江縣。到任之後,陳陸始終以黨員標準要求自己,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與基層指戰員同甘共苦、並肩戰鬥,以自身的過硬作風感染帶動部屬,帶出了過硬的班子和隊伍。改制後,陳陸本可轉業,但他說自己喜歡基層,熱愛消防事業,而且羣衆家門口的消防站還未建設完成,便毅然選擇留下,繼續在火熱的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在防汛救災的關鍵時刻,陳陸堅守崗位,寸步不離。自己的手術一推再推,家人的團聚一盼再盼,陳陸卻一直堅守在抗洪一線,與基層指戰員肩並肩、同作戰,在人民羣衆最需要的時候衝鋒在前。

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陳陸的一生已在人民心中築起了一座精神的豐碑,激勵我們紮紮實實幹事業、兢兢業業作奉獻,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在每一次救援、每一次值守中體現責任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譜寫“應急人”的奉獻之歌,將個體生命融入應急管理改革發展大局,爲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4

1948年春,葉嘉瑩離開北平南下結婚,之後便再沒機會見到顧隨。葉嘉瑩在懷念顧隨的文章中這樣寫道:“(離開北平)三十年來我的一個的願望,便是想有一日得重謁先生於故都……”然而直到1974年葉嘉瑩第一次回國探親,她才得知顧隨早於1960年在天津病逝。

關於婚姻,對於很多女人來說可能是人生的全部或者說絕大部分,但是對於葉嘉瑩來說,只是不願提起的一小段往事,儘管她不願提起,然而這段婚姻還是給她帶來了太多的不幸,1948年,葉嘉瑩在上海和趙鍾孫結婚,對於這段婚姻沒有愛情的基礎,婚後也沒有產生任何的愛情,兩人的結合不過是葉嘉瑩一時錯誤的選擇,這一錯,便錯了一生。

婚後兩人沒有住所,借住在大姑姐家,生下大女兒後,初爲人母的快樂還未來得及享受,丈夫就因思想問題入了獄,剛剛安下的家也被抄了個乾淨,葉嘉瑩後來也連母帶子的被抓入獄,後來她找到警察局長寫了自白書出來,帶着四個月大的孩子居無定所,借住在朋友家的過道上,晚上不敢早睡,白天不敢晚起,過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爲了生活她到處去找工作,同時去很多所學校任教,夜以繼日的像個機器一樣工作,勉強能夠養活女兒和自己,丈夫出獄後,葉嘉瑩還未來得及歡喜,另一個陰影立馬籠罩上來,丈夫性情大變樣,心理扭曲,對葉嘉瑩多次實施家暴,在千難萬險中都堅強的走過來的葉嘉瑩,看見自己遍體鱗傷的那一刻陷入了絕望,她多次產生了自殺的想法,卻爲了孩子不得不活下去。

隨着在教育界的成就越來越大,對詩詞的研究愈加深刻,葉嘉瑩的教學事業也逐步上升,由中學轉到中國臺灣大學任教,後來作爲交換教師去了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任教,受到了很多外國詩詞愛好者的喜歡。

1966年,葉嘉瑩帶着兩個女兒來到哈佛做交流者,她打算回國把父親接到美國,在美國定居,不料遭到阻擊,無法返回美國,只得去加拿大,再把女兒丈夫都接到加拿大,在加拿大那段時間,葉嘉瑩一個人承受了很多壓力,幾乎要把她壓垮。

首先是語言關,加拿大的UBC大學要求葉嘉瑩用英文給學生們講授中國古典詩詞,雖然之前在美國的時候已經接觸了英語,但是要用它來授課談何容易,但是爲了生計,她只得答應下來;

第二個是生計,改居家拿大是突然之舉,兩個女兒要從美國接來加拿大,父親也要接來加拿大,丈夫也要來加拿大,於是葉嘉瑩獨自一人到處找合適的房子,添傢俱和生活用品,這些繁雜的工作在對於一個身在異國他鄉的弱女子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第三是家庭關係,錯的人永遠不能指望他會改變,儘管葉嘉瑩無數次的容忍,寬容,沉默,丈夫既無用又大男子主義的惡劣性情絲毫都不知收斂,家內家外什麼都做不好,那大男子主義的虛榮心和存在感怎麼捍衛?那就家暴好了,通過對妻子發威來顯示做丈夫權威的作風。這讓葉嘉瑩身心俱疲,她把所有的苦悶都寫進了詩裏:

異國霜紅又滿枝,飄零今更甚年時。初心已負原難白,獨木危傾強自支。忍吏爲家甘受辱,寄人非故剩堪悲。行前一卜言真驗,留向天涯哭水湄。

獨木危傾強自支,多麼無助,多麼無力又多麼無可奈何呀!

因爲在授課方式和學術成就得到了UBC大學的肯定,不到半年時間,葉嘉瑩就被授予了終生聘約,本以爲一生的苦難已經結束,不料人生的痛苦還在後面,

1971年,父親因病去世,葉嘉瑩悲痛萬分,從此葉嘉瑩的人生就沒有了來處,寫下一首輓詩《父歿》後,開啓了自己的歐洲之行。

老父天涯歿,餘生海外懸。更無根可託,空有淚如泉。昆弟今雖在,鄉書遠莫傳。植碑芳草碧,何日是歸年。

好不容易走出了痛失慈父的痛苦,好景不長,1976年春天,她的大女兒又出事了。在送母親去機場參加亞洲學會回來的路上,夫婦倆開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出了車禍,雙雙身亡。

女兒的驟然離去,讓葉嘉瑩的人生猝不及防,她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不見任何人,她知道:

人與人的理解談何容易,哪裏有什麼感同身受。那切膚之痛旁人是無法想象的。因此,所有勸慰的話都是那麼的乏力。既然如此,就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和精力。她寧願自己忍!

她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哭女詩,在她人生最痛苦之際,又是詩歌給了她光明和安慰,或許是一個人一生要經歷的災難也是有限的,葉嘉瑩之後的人生倒是沒有什麼大災大難了,該經歷的都經歷了,再有什麼也只是一陣小風罷了。

1990年,葉嘉瑩從UBC大學光榮地退休了。得知葉嘉瑩退休後,國內不少大學,包括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都先後向她拋出了橄欖枝。但葉嘉瑩思來想去還是決定留在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決定建立一箇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由葉嘉瑩擔任研究所所長,葉嘉瑩開始雷厲風行的去海外籌款,還把自己在美國領到的九十多萬人民幣退休金捐贈出來,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她由衷地希望領到獎學金的同學,所看到的不僅是這一點微薄的金錢,而是透過“駝庵”的名稱,瞭解到薪火相傳的重要意義和責任。

南開大學也對這個一生漂泊,半世艱辛的老先生做出了回報,爲葉嘉瑩先生在南開大學校園裏修建了一座以她的號爲名的四合院式的書院——迦陵學舍,以此作爲葉嘉瑩的歸宿,庭院種滿了蓮花,蓮心不死,先生永在!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5

他在半決賽以9秒83小組第一的成績進入決賽。雖然在決賽中只取得了第六名的成績,但是已經創造了歷史,他是有史以來第一位黃種人站在奧運會百米決賽的賽場上,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

9秒83的意義到底有多偉大呢?我們還得從86年前的一個世界紀錄說起。1935年美國的黑人田徑明星歐文斯,創造了100米跑10秒3的世界紀錄。當時的醫學界就給出了這樣一種言論說,人類肌肉纖維所能承受的運動極限絕對不會超過10米每秒。那第一個打破它的是誰呢?是吉姆·海因斯跑出來9秒95,於是在以後跑進10秒成了所有運動員的目標。從首個跑進10秒的吉姆·海因斯,到下一個卡爾·劉易斯,再到如今的閃電博爾特,百米項目基本上全是被黑人壟斷。而我們黃種人到20__年,纔出現了蘇炳添這個9秒99突破10秒大關的第一人。

到現在,上過太空的地球人已有近550人。不過,百米跑進10秒大關的地球人不超過134人。這次百米決賽除了蘇炳添都是清一色的`黑人,連一個白人也沒有。從生物角度來說,黑人的白肌纖維含量90%以上,四肢長而有力,臂展較大,跟骨大,腳底厚而多肉,弓形腳,落地的時候緩衝性能更佳,相對而言,確實跑得快跳得遠。

但即使是黑人有了這麼大的基因優勢下,從第一屆奧運會開始,也就是1896—1984年的20屆奧運會,88年也只有兩個人跑進了10秒,百米10秒一直是全人類的挑戰。這麼多年,亞洲進10秒的只有4人6次,蘇炳添跑了3次,他這次跑了9秒83,把亞洲紀錄帶入了世界短跑領域的頂尖行列。

“蘇神”是這次決賽場上唯一的80後,很多田徑運動員基本上在25—28歲左右就退役了,但32歲的他還能去刷新新的亞洲紀錄。他不像腿長手長的博爾特,跑到百米終點只需要41步,他需要48步,他雖然是第6名,但他更是全世界的第6名,中國的第一名!

亞洲飛人——蘇炳添,真偉大!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6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20__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盛典節目,裏面的人物和故事令我感動不已。有被稱作“氫彈之父”的物理學家于敏老先生;有在貴州貧困山區支教22年的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夫婦;有爲了孩子學習而與孩子同桌22年的陪讀母親;也有敢於與暴恐分子作鬥爭的警察叔叔木培提;還有爲了遠赴非洲抗擊埃博拉病毒的醫務人員......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于敏老先生,當主持人宣讀頒獎詞,於老先生的兒子接過獎盃的那一刻,距離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已經過去了近半個世紀。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了7年3個月,前蘇聯用了6年3個月,英國用了4年7個月,法國用了8年6個月,中國人只用了2年8個月。朱光亞院士稱,在突破氫彈的技術途徑的過程中,“于敏發揮了關鍵作用”.在研製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

那是一段蕩氣迴腸、催人淚下的一代物理學家的故事。1966年12月28日,我國進行了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爲確保能拿到這次試驗的測試結果,于敏頂着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核試驗基地都是在條件惡劣的高原和大漠上,當時40歲的于敏身體虛弱到這樣的程度: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的距離,有時要歇好幾次,上臺階要用手幫着擡腿才能慢慢地移步。由於過度操勞和心力交瘁,他曾多次休克在工作現場。但在那樣高難度、高輻射的條件下,於老先生仍“以命相搏”.經過無數次的測量,中國的氫彈原理實驗成功了!

於老先生這一輩子爲中國的科技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他這種爲國家奉獻一生的精神值得我學習,我要學習他那寬大的胸襟,堅持不懈的毅力,吃苦耐勞的品質,和勇於探索的精神,在學習中取得更大的進步。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7

什麼是女排精神?

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雖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只要你打不死我,我就和你咬到底。希望女排的經歷給國人帶來正能量。” 女排精神是中國女排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精神的總概括。

紮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峯。

這,就是女排精神!女排姑娘們就是憑藉着這股精神,頑強戰鬥、勇敢拼搏,在國際賽場上一次次爲國爭光,爲人民建功!

世上哪有唾手可得的勝利?

無所畏懼

中國女排,是中國各體育團隊中成績突出的體育團隊之一。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女排曾經驚豔世界。女排球隊曾爲中國獲得“三大球”中的首個世界盃冠軍,並一舉獲得五連冠的輝煌戰績。女排精神成爲了一個時代的象徵。

曾在1981年和1985年世界盃、1982年和1986年世錦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奪冠,成爲世界上第一個“五連冠”,又在20__年世界盃、20__年奧運會、20__年世界盃、20__年奧運會四度奪冠,共九度成爲世界冠軍。

從五連冠到十連勝,中國女排靠的是什麼?頑強拼博

而這一系列榮譽的背後,是女排姑娘們汗與淚的付出。

那時的中國“一窮二白”,女排姑娘們訓練時沒有完善的訓練器械,甚至連像樣的訓練場都沒有。她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拼。

當時國家經濟基礎薄弱、條件簡陋,早年的訓練基地,是用竹子搭起來的竹棚館,四面漏風,地上鋪的是帶毛刺的舊木板,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受傷。沒有球網,就用竹竿代替;沒有臂力器,就和對手扳手腕;沒有創可貼,就用膠布粘貼……

基礎設施不好,訓練更似“玩命”。主教練袁偉民站在高臺上,把一筐球不間斷地扣向對面,女排姑娘以最快速度飛身救球,一個滾翻後立刻爬起來接下一個球。她們在地上摸爬滾打,摔得遍體鱗傷,咬着牙含着淚繼續訓練。 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一枚金牌的意義,早已超出了體育的範疇。中國女排在賽場內外團結拼搏、永不言棄的身影,讓更多國人看到,“我們中國人行!完全有能力達到甚至超過世界一流水平!”

從世界盃冠軍到世錦賽冠軍、從奧運冠軍到亞錦賽冠軍……中國女排以頑強戰鬥、勇敢拼搏的精神創造奇蹟、銘刻歷史。在當時百廢待興的中國,中國女排成爲中國人的模範和驕傲,更是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騰飛的象徵。 一個體育比賽項目,一種歷久彌新的精神,留下了時代拼搏的印記,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團結戰鬥、永不言棄。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8

動中國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閒着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閒着,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麼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該怎麼辦?應該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

今天晚上含着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淨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爲大家,爲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19

1979年8月,三機部發出《關於對殲8飛機實現全面技術改裝可能性論證的通知》,要求601所組織力量進行研究,提出一個殲8大改方案,並進行相應的技術可行性論證和性能估算。之後,顧誦芬和601所領導班子毅然調整了方向,以主要精力投入殲8大改。

1981年5月18~26日,三機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殲8Ⅱ飛機方案論證會,國防工辦副主任鄒家華在會上宣佈了國務院國防工辦任命顧誦芬爲殲8Ⅱ飛機型號總設計師的命令。隨後,三機部下發了《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系統和行政指揮系統名單》,何文治擔任殲8Ⅱ行政總指揮。

此後經過反覆論證,確定了殲8Ⅱ改進的重點是突出低空機動性和超視距作戰,並對與之相應的分系統進行更改。要實現超視距作戰,最主要的是將原機頭進氣改爲兩側進氣,以便安裝高性能雷達。殲8Ⅱ飛機作爲殲8飛機的改進型,具有全天候攔射攻擊能力。採用兩側進氣,外壓式二元三波系超聲速進氣道設計;換裝增大推力的發動機;改進武器、火控系統和電子設備,火控系統的第一步爲雷達和光學瞄準具,第二步爲雷達和平顯火控系統。

殲8Ⅱ飛機的研製,是我國首次在型號研製任務中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管理方法。作爲項目總設計師,顧誦芬根據我國航空工業當時體制的實際情況,在創建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系統和相應的一系列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思路和辦法,並在初建的幾年中認真檢查和總結經驗,使之成爲根據國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隨後由航空工業部相繼建立了行政指揮、研製經費和工程質量的管理系統,結合我國航空工業和科技的實際現狀,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這些管理制度,也爲我國各個飛機廠所在以後設計、研製新一代飛機提供了經驗和借鑑。

作爲型號總設計師,顧誦芬在殲8Ⅱ研製過程中,顯現出了出色的協調能力和遠見卓識。在配套發動機的選擇上,當時發動機總師溫俊峯向其提出了採用高溫渦輪的設想,這樣可以將發動機推力提高到6600千克。這項研製改進得到了顧誦芬的大力支持。這對於渦噴13AⅡ的研製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系統工程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使得殲8Ⅱ飛機的研製時間大大縮短。殲8Ⅱ飛機從立項到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飛,前後總計4年時間,創造了新機研製的速度紀錄並且大大節省了研製費用。

1989年,殲8Ⅱ飛機參加了巴黎航展受到世界的矚目。殲8Ⅱ飛機也成爲我國第一次在國外以實物的形式展出自行設計的高性能殲擊機。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0

20xx年度感動中國人物播出了,看完感動中國,我真心覺得,閒着是罪惡的,浪費錢也是罪惡的。閒着,其實就是浪費時間,那麼概括起來,浪費是罪惡的,應該怎麼辦?應該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時間,珍惜金錢,珍惜資源。當有真的感觸的時候,這些詞句就不是空話和口號,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時候我會覺得閒,會覺得不知幹什麼好,好像找不到意義所在,而現在,在剛看完感動中國人物之後的強烈感情下,我覺得,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後忙完自己份內的事也不會覺得閒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時候我也會想,有什麼好捐助的啊,他們有那麼窮嗎,再說政府幹嘛去了?

會有這種想法,是因爲沒有同情困難人羣的感情基礎,我沒有見過那種場面,或者通過媒體看過幾眼已經被歲月沖淡了,但是一旦把那個畫面放到我眼前,我會被震撼,然後內心柔軟的說不出話來。我想這就是爲什麼成長環境艱苦的孩子長大了會更加惦念自己當初那種窮鄉僻壤,會更加懂得同情困難的孩子,不是說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們沒見過,沒有那個觸動。所以說,讓所謂溫室裏的花朵去“體驗生活”,體驗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義的。

今天晚上含着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20xx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淨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爲大家,爲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1

感動是一種特別讓人期待的感情,因爲哪裏有感動,哪裏就會有勇氣,就會有信守,更有情也有愛。

看完了《感動中國》,我的心中五味雜陳。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排雷戰士——杜富國。

在邊境掃雷行動中,而對複雜雷場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國對戰友喊出:“你退後,讓我來!”在進一步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他受了重傷,失去了雙手和雙眼,而同組戰友則被他掩護在身後,只有臉部受了輕微擦傷。

杜富國的傷情牽動着全國人民的心,人們通過各種形式向他表示慰問。國防部評價說:“杜富國同志面對危險,舍已救人,用實際行動書寫了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使命擔當。”

在看到視頻中那個曾經擁有明亮如炬的雙眸,對鏡頭揚起快樂的笑臉的男人,如今卻被潔白的紗布蒙上了眼睛,兩個空蕩蕩、看上去極其不自然的袖口提醒着我他的遭遇。我的眼睛溼潤了。可他在舞臺上站着,神采飛揚地回答着主持人的問題,透過那潔白的紗布,我彷彿看到了他自豪堅定的眼神。

捨生忘死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我從杜富國身上看到了這種精神的存在,而這恰恰體現出了人性的光輝。那句“你退後,讓我來”,在我的腦海中不斷回放,回放,刻下了深深的烙印。想着想着,我不由落淚了,暗暗發誓自己以後一定要成爲一個善良勇敢的人,爲身邊的人帶來溫暖。

以前的我,無論出了什麼事都只知道一味地逃避責任,不懂得奉獻,也不理解奉獻。而杜富國,卻在最危急的關頭,選擇了保全戰友,還說出了那樣的話,對自己可能會面臨死亡這件事,毫無畏懼。也許在那一剎那,他會想到自己的伴侶,想到自己的父母,但是他最終還是毅然決然地護住了身後的戰友,這個決定既是爲了戰友的安危,也是爲了他所熱愛的這個國家。

“你退後,讓我來!”這短短六個字,鐵骨錚錚。一個缺了手臂的軍禮,讓億萬人爲之一振,爲之流淚。殘存的臂膀演繹了最神奇的誓言,消失的雙眸飄揚着最鮮豔的旗幟,用青春書寫了永恆。

你聽——那嘹亮的軍歌,是對英雄的禮讚!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2

20xx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他們分別是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把生命獻給高原的植物學家鍾揚,守島衛國32年的民兵夫婦王繼才、王仕花,生活節儉卻捐贈千萬的退休老人馬旭,不畏犧牲的排雷戰士杜富國,勇鬥歹徒的退伍軍人呂保民,危急時刻安全降落的英雄機長劉傳健,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等。感動中國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該怎麼走;感動中國讓我們清楚,人的夢想該如何做。

最讓我感動的是張渠偉。第一次看到這個名字時,覺得這個名字很特別,後來看了他的事蹟,更加感動。

張渠偉同志自20xx年3月擔任達州市渠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局長以來,爲渠縣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貧困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由於長年熬夜和超負荷工作,張渠偉患上嚴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從不懼怕,晝夜戰鬥在攻堅一線。

他/她的頒獎詞是扶貧必須精準不落一人一戶,病情迫在眉睫卻一拖再拖。紮下帳篷、紮下了根,簽上名字就立下了軍令狀。沒有硝煙的戰場你負了傷,泥濘的大山你走出了路,山上的果實熟了,人們的心熱了。

感動中國讓我們知道人應該懂得關愛和感恩,懂得堅強和堅持;感動中國激勵我們年輕人前行和進步;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話:感動就在我們身邊,感動一直在傳遞着和發揚着,相信和期待更多的愛和夢想被點亮,願好人一生平安,願善良的人,收穫福報,祝福您們健康長壽。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3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爲“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通過讀脣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爲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4

66歲的王婭是一名普通的天津退休女工。生活條件一般的她,持續捐資助人近30年。去年3月,王婭被確診爲胰腺癌晚期,可她卻做出了一個令常人難以理解的決定:放棄治療,捐出她唯一的房產用來繼續助學。2月16日,王婭去世。按照她的意願,親友們爲她辦理了遺體捐獻的手續。

王婭在積極配合醫生治療的同時,也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她要在死神降臨前加快捐資助學的腳步。一生都在爲慈善盡力

王婭生於1952年,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後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1989年,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

此後,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xx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她持續不斷的愛心捐贈足跡。

20xx年,王婭偶然看到清華大學教授趙家和成立基金會,捐助甘肅貧苦學子的報道,深受感動。她馬上搜索網絡瞭解到,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主要捐助甘肅貧困學生完成高中學習,一次性捐款額爲6000元,正好是高中三年的學費。

王婭立即給基金會發去電子郵件,詢問賬務公開情況。不久,她就收到了基金會理事長陳章武教授的回信。信中,陳章武的一句話堅定了王婭通過基金會捐資助學的信心。“他說‘我們沒有專職人員’,就這一句話,我就告訴陳教授,我終於找着了,我要早知道,早給捐了。”

隨後,王婭很快將6000元助學金打入興華青少年助學基金會賬戶。

甘肅靈臺一中的高一學生白雲成爲了王婭的捐助對象。20xx年3月,央視《朗讀者》節目紀念趙家和教授的錄製現場,陳章武第一次見到了王婭,王婭也第一次見到她資助的學生白雲。

陳章武回憶說:“那天在拍攝現場,我想請王婭女士作爲愛心人士的代表上臺出鏡,可她堅決不同意。王婭女士跟我講,見到那些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不要讓孩子們有什麼負擔。”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5

前往山區支教,是周秀芳心中一直以來的願望。這也與她的成長經歷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十歲時,周秀芳因家貧面臨輟學,她的老師主動承擔了周秀芳的學費。之後,周秀芳半工半讀完成了國中學業。國中畢業後,周秀芳參加了工作,憑着勤奮刻苦的勁頭,又完成了高中和師範專業的學業。“當時有一位老師告訴我,你這麼喜歡看書,又對孩子有愛心,你以後當老師的話,肯定是一位好老師!”在周秀芳的學習生涯中,幾位老師的幫助和鼓勵,是她前進的動力和立志成爲老師教書育人的初衷。

20__年,已經退休12年的周秀芳偶然得知湖南漵浦山區有不少貧困學生,童年時的親身經歷讓她做出決定,前往漵浦山區支教並發動身邊的愛心人士捐款捐物。

從周秀芳開始支教到現在,她已經發動愛心人士籌建了22所希望國小,將價值20__多萬的物資運往漵浦山區。周秀芳介紹,大部分的捐助,來自她曾經的學生。

周秀芳和在場的“未來教師”們分享了自己的育人心得。她說:“在教育中,我以鼓勵爲主,引導學生髮揮他的長處。我曾經有一位學生是從別的學校被退學後轉來的,我時常鼓勵他,還讓他擔任班幹部增加信心。如今他也是一位事業有成的人了。”

“現在的支教工作,很缺乏教師。”周秀芳說:“現在,不少支教教師一週要上二十多節課,很辛苦。今後,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瞭解偏遠山區的教育情況,吸引更多的專業學生加入到支教隊伍中去。”周秀芳還表示,現在的學習教育學的同學們,知識儲備與技能更爲豐富,能夠爲需要支教地區的孩子帶去更多的教育形式和理念。

今年暑假,有三位周秀芳曾經的幫扶對象從貴州來到了寧波交流。最讓周秀芳感到欣慰的是,這三位學生目前都就讀於貴州師範學院,將成爲教師反哺故鄉。

“周老師,如果我們也想爲支教事業盡一份力,該怎麼做呢?”現場,一位教育學專業的大一學生問道。周秀芳笑着:“你儘管來找我!”說着便拿出了手機要和場下的同學加微信。

“知足、感恩、樂於奉獻,這些品質是支教帶給我的最大收穫。希望同學們能在支教過程中,有所獲益。”分享的最後,周秀芳說。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6

胸前的白花,已被淚水打溼。顫抖的雙手反覆摩挲着手機,屏幕亮起又暗。她叫宮濟輝,是王婭居住社區的居委會主任。在過去的上百個日夜中,對王婭的牽掛是幾十通簡單的電話,她在這頭,王婭在那頭。如今,牽掛是一排憂傷的菊花,她站在人羣中,王婭躺在裏頭。

“她喜歡安靜的生活,喜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爲了不打擾她,我兩天去一次。她嫌我煩,我就按照她的作息時間,在早上給她打一通電話,確保她平安。”宮濟輝說。電話裏的嘟嘟聲,緊密地連着宮濟輝的心跳。每響一聲,她的心就揪緊一下,直到聽見王婭的聲音,她才踏實下來。如今,爲王婭設置的特殊鈴聲再也不會響起。如今,與王婭相處的點滴時光化成無聲的淚水肆意流淌。

20__年,王婭搬到西青區中北鎮居住。“我特別愛這裏,推開窗就能看見綠色。這裏的人熱情善良,每次看到他們在廣場上活動,我都特別開心,能感覺到他們身上那股勁兒。”王婭曾對宮濟輝這樣評價左鄰右舍。

是呀,這裏的人樸實善良,這裏的人熱心周到。王婭患重病的消息被媒體公開後,許多人都想來探望她。宮濟輝和同事們都婉言謝絕了。“病人需要休息,不能總被打擾,況且王婭喜歡安靜。”宮濟輝告訴記者,社區每一名工作人員,都知道王婭的喜好,他們從不輕易打擾。由於王婭是獨居生活,作爲居委會主任的宮濟輝每兩天就會厚着臉皮去看看王婭。“她病重時已經無法走路了。我就自己開門進去,看看她。哪怕一眼,我也安心。”說着,宮濟輝又哭了。爲了既保證王婭安全又不打擾她,每早一個電話,成爲常態。今天,接電話的人要走了,然而,手機裏五十幾通已接電話,把這份關愛永久地保存下來。

今天,鄰居們與王婭道別。

新春佳節,社區書法活動隊送給王婭的春聯還散發着油墨的馨香,靜靜等待女主人回家。樓里居住的小朋友,習慣了還沒進單元門就伸出小手捂住嘴巴,爲王奶奶保持安靜。沒有鑼鼓喧天的口號,沒有錦旗和鮮花,左鄰右舍把關愛化成無聲的行動守護王婭喜歡的歲月靜好。王婭喜歡網購,得知王婭生病,負責接收王婭包裹的菜鳥驛站工作人員,經常把包裹送到她家門口,不讓王婭個照顧她的人再跑一趟。物業的工作人員,每天早晚總會在她家附近轉上一圈,確保她的安全。無聲無息的愛意,在每個人中間涌動。“她是好人,好人一生平安啊。”“比起王婭,我們做這些根本不算什麼。”樸實善良的西青人啊,他們早已是王婭眼中的美景,被記在心底。

這一刻,西青人的名字是王婭。

這一刻,王婭的名字,是善良。

感動中國人物心得體會 篇27

昨天晚上觀看了《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讓我看到了一羣追夢人,彷徨時,他們用行動描繪堅定;懷疑時,他們用忠誠表達堅信;迷茫時,他們用擔當書寫堅守。他們是中國的脊樑,是我們的偶像,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陳陸是一名消防隊員,在20__年六月份抗洪期間爲救村民,與像開水一樣洶涌的洪水周旋,最終還是沒能再從水中出來,結束了年僅36歲的生命……也未能將準備已久的消防車模型送給兒子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在江西南昌有一對老夫婦,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免費爲醫院的患者家屬提供火竈,讓病人們如願以償吃上家人親手做的飯。病人家屬在這裏也不像在醫院裏那麼堅強了,跟老兩口說出心裏話,訴說出對親人的不捨。老兩口二十年如一日,一條小巷已經集滿了千百臺鍋竈,老人們推脫了兒女讓他們旅遊的提議,就連過年也守着這個巷子,只爲在過年期間也能讓病人吃上一口熱乎乎的飯菜。甚至在頒獎當天也堅守他們的崗位,沒能來到現場。他們的真情深深打動着我。

看完這些,好像……我們的世界也沒有那麼糟糕吧,願我們每個人將來都能做一個對大家有益的,守護我們國泰民安的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