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表彰會上的講話範例

來源:瑞文範文網 8.19K

英語老師韓老師在希冀論壇發言時引用的蘇軾的一首詩歌一直在我的耳畔縈繞:

在青年教師教學技能比賽表彰會上的講話範例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詩歌是說悠揚悅耳的琴聲,是從哪裏發出的呢?如果是從琴絃上發出,那麼把琴放在匣中,無人彈奏,爲什麼又沒有聲音呢?如果說,琴聲是從琴師的手指上發出的,怎麼又不從他的指頭上去聽取琴音呢?從“琴-手指-琴師”的關係,我想到了教育如何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三者之間關係的命題。教師就像高明的琴師,需要未雨綢繆、知“己”知“彼”、量“體”裁“衣”;教育的妙處就是要有情趣、有境界。情趣、境界愈高,則愈能體察教育的“況味”,甚而進入教育的“化境”。教師能否像我們的先賢那樣,經過長久“修煉”而進入此種教育的“況味”,進而寓於“化境”,以致飄飄欲仙呢?如今繁雜浮躁的世態中,我們青年教師能否像文人蘇東坡一樣尋找一份超然恬靜的心境呢?留一份清醒給自己,這樣就會超然於世外,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每日“調素琴,閱金經”,豈不快哉!下面想從“目標”“心態”“方法”“精神”四個話題談談青年教師如何快速成長。

一、尋找成長的目標

個人做事首先要有目標,因爲沒有夢想、沒有目標就沒有追求。蝸牛緩緩地向着金字塔的頂端爬行,縱然烈日當頭,因爲蝸牛相信,我雖然沒有雄鷹的矯健,但是毅力是我最大的天賦;蜘蛛沒有翅膀,卻可以把網結在空中,因爲蜘蛛相信,夢想是最後的翅膀;葉子在風雨中飄搖,卻依然堅守在枝頭,因爲葉子相信一生執着的綠一定會換來一個金色的碩果累累的秋天……

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往往只顧低頭拉車,不顧擡頭看路;只顧關注工作,從不關注成長。這造成了我們的“三忙”:一是匆忙,二是迷茫,三是盲目。年復一年,忙忙卻碌碌,盲目大於計劃,被動大於主動,應付大於自主。其實教師與教師之間最根本的差異並不在於天賦,而在於有沒有奮鬥的目標。對沒有目標的人來說,歲月的流逝只是意味着年齡的增長,平庸地只能日復一日地重複自己,重複機械的勞作。我多麼希望我們的每一位教師走一條“工作——學習——反思——研究”的專業發展的道路,一步一個臺階,走出自我封閉的專業成長的狹窄道路,闖出一條螺旋式上升的成長之路。年年歲歲教此書,歲歲年年法不同。

有人說,要把每一天當作人生的最後一天,其實仔細推敲這句話是很值得商榷的。我覺得作爲教師,我們應該把每一天的工作當作像剛參加工作的第一天那樣對待。就像第一次見到孩子,第一次走上講臺,第一次批改作業,第一次和學生談心那樣,保持每天的新鮮感、責任感、激情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因爲參加剛工作時的第一天,我們都懷揣着夢鄉,都有着清晰的目標,所以我們都感到身爲人師的幸福和快樂,哪裏來的什麼所謂職業倦怠。

二、錘鍊陽光心態

活在當下,存在着兩種完全相反的人:一種人生活在冬天,卻很樂觀,因爲他們認爲,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一種人生活在春天,可是很悲觀,因爲他們認爲好花不常開、好景不長在,春天總是要過去的,冬天遲早要來。這就是對世界的兩種不同的心態,心態是一把雙刃劍,它既能讓我們形成積極進取的情緒,它也能使人產生消極頹唐的心緒。歲月能使我們容顏變老,但是樂觀的心態能使人青春永駐。

有人教了10年書,卻仍然只有一年的水平;有人只教了一年的書,卻具有別人教10年書的水平。原因很簡單,前者每年所做的只是前一年的簡單重複。例如備課寫教案,今年抄去年,明年抄今年,辛辛苦苦抄了10年,也沒有別人下功夫研究一年的水平,自然也沒有什麼長進,沒有什麼成功的樂趣。成長是一種改變,如果我們不改變就不會成長;如果我們不成長,生活就沒有真正有意義。我們每天在學校工作的經歷,就是生命的歷程,和孩子們、和同事們、和學校在一起的每一天,構成了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天工作的是否開心快樂,工作的是否有價值,就是我們的生命是否快樂、是否有價值。

人生有九個階段:出生閃亮登場;10歲天天向上;20歲胡思亂想;30歲基本定向;40歲走哪哪香;50歲奮發圖強;60歲告老還鄉;70歲打打麻將;80歲曬曬太陽;90歲病在牀上;100歲掛在牆上。從這裏可以啓示我們:人的一生最璀璨、最輝煌、最美好的年華是在工作崗位的歲月,我們應該珍惜自己今天的工作崗位。一個人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心在哪裏,舞臺就在哪裏;舞臺在哪裏,成就就在哪裏,幸福就在哪裏。如果我們不想被水冷卻,就得讓水沸騰;不想讓平庸的生活冷卻鬥志,那麼就得找回當初的激情。

有一段充滿禪機的話語來形容人生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就是說,一個人的人生之初純潔無暇,初識世界,一切都是新鮮的,眼睛看見什麼就是什麼,人家告訴他這是山,他就認識山,告訴他這是水,他就認識了水;隨着年齡增長,經歷的世事見多,就發現這個世界的問題了,人在這個時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嘆息,借古諷今,指桑罵槐,山自然不是單純的山,水自然不是單純的水,不願意再輕易的相信什麼;但是總有些人通過修煉自己的德行,茅塞頓開,迴歸自然,在這個時候他們會專心致志的做自己應該做的事,不與旁人斤斤計較,任你紅塵滾滾,自有清風朗月。

三、天道酬勤,也酬術(方法)

(一)公開課歷練,教師快速成長的捷徑

一個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的捷徑是什麼?方法有很多種,例如讀書積澱法、經驗移植法、備課提升法、公開課歷練法、師法名師法等等,在這裏我想重點談談公開課歷練法對教師快速成長的作用。我們都知道脫穎而出的名師都是在無數次的公開課的成功、失敗中,在煉獄的過程中成熟成長起來的。他們在課堂中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公開課有一開始的“形式主義”“作秀”變成了後來的一種“表現”和“表達”。那麼爲什麼公開課對我們教師有這樣巨大的神力呢?

一是因爲壓力就是動力。每個人都有天然的惰性,通常上隨堂課、家常課、一般能過得去就可以了,而要上公開課則不同,爲了準備一節課往往幾天甚至幾個星期日不甘食,夜不能寐,大腦處於高度緊張,每時每刻都在考慮如何上好課,如何使教與學的過程最有效。表面看來這些給我們教師增加了負擔,其實這種負擔是十分必要的。因爲有壓力纔有動力,有動力教師才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貯備教學資源和智慧資源,較快的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二是因爲準備就是提高。準備公開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覆、不斷積累、不斷提升的過程。書到用時方恨少,我們爲準備一節課不知要查多少的資料,不知要請教多少的人,教案不知要推敲多少遍,一次次的試講,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的反思,是那些四平八穩的家常課無法比擬的。公開課評比的結果無論如何,對力求上進的教師一定會是一次蛻變,一次質的提升,一次自我的超越。

三是因爲羣言就是智慧。如果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小天地裏,其專業成長一定是緩慢的。家常課沒人挑剔指導,看似平安,其實自己的課的軟肋、問題乃至錯誤很難發現改變,自己的亮點也無人欣賞喝彩;公開課則是我們教師把自己真實的水平和文化底蘊,赤身裸體的暴露給別人,讓人評頭論足,這樣的羣言有時會刺痛我們的神經,但它正是一種智慧。在一次次的批評、指導、表揚、反思中鑄就了我們的快速成長。

我們要努力轉變觀念,挑戰思維和習慣的“舒適地帶”,勇於上公開課,使自己在專業的成長道路上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贏得學生的喜愛和尊重。

(二)讀書積澱法——不讀書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

有兩個有關讀書的故事:

第一個是有關猶太人的。古往今來,猶太人的智慧舉世公認,他們中的傑出者如羣星璀璨,例如馬克思、愛因斯坦、弗洛伊德、卓別林、基辛格等等。在猶太人的家庭,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上一點蜂蜜,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種儀式上用意不言而喻:書是甜的。古代猶太人的墓園也常常放着書本,因爲猶太人相信“夜深人靜時,死者會出來看書”。他們認爲生命有結束的時候,而求知是永無止境的。

另外一個故事是有關美國曆史上曾經有過的這樣兩個家庭。一個是愛德華家庭,其始祖愛德華是位滿腹經綸的哲學家,他8代子孫中出了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和1位副總統;另一個家庭的始祖叫珠克,是個缺乏文化修養的賭徒和酒鬼,他8代子孫中有300多個乞丐,7個殺人犯和60多個盜竊犯。

這是發人深省的兩個故事。讀書是一種生命的活動,是一種精神的積澱,是一種身心的成長,是一種人格的塑造。愛讀書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不讀書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甚至是可悲的或危險的人生。我們的生命如同一顆樹,樹木需要陽光雨露,才能根深葉茂,讀書就是陽光雨露。愛讀書的人在思考中充實生活,每一天都在提升自己的修養,改變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讀書是和有經驗、有智慧的人溝通和對話,能使我們變得豐富厚重,所謂學高爲師就是這個道理。讀書能把我們教師差距拉大,讀書是“經師”與“人師”,是“庸師”與“名師”之間的一級階梯,不讀書的教師,往往是簡單的勞動力。教育育人必須要有文化的底蘊,有底蘊纔會有底氣,有底氣在課堂上纔有靈氣。現在社會上流行這樣一條“知識折舊率”:一年不學習自己知道,二年不學習同事知道,三年不學學生知道。可見不讀書勢必造成我們教師專業上的貧血和黔驢技窮。那麼我們應該讀些什麼書呢?

★讀自己的專業的書——這是立身之本

★讀教育報刊——瞭解同行在思考什麼

★讀教育經典——以史爲鑑

★讀中國小生的“書”——走進學生心靈

★讀書人文書籍——開闊視野

★讀“無字”書——觀察生活

四、從“備課”的三種境界談精神

教育是傳承文化、生成智慧的藝術,是影響生命、促進生命發展的活動。備課是預演思想、延展藝術的舞臺,是蘊涵價值、飽含生命追求的活動。在這一活動中,我們每一位教師的理論思維和藝術創造得以展現,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得以發揚。

有人說:四流教師講知識,三流教師講方法,二流教師講風格,一流教師講精神。其實,我們教師的備課過程就是一種精神追求,這一追求體現了王國維大師所說的三種境界:“望盡天涯路”、“爲伊消得人憔悴”、“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一要有“望盡天涯路”的吃苦精神。每一節精彩的課堂,每一次成功的教學,既是教師智慧的結晶,更是教師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頭精神的體現。“看似尋常最崎嶇,成如容易卻艱辛”。名師的課堂能夠吸引我們,並引起我們的共鳴,不僅僅是他們知識的淵博,不僅僅是他們才華的出衆,也不僅僅是他們的思維多麼深刻,而是他們對待備課的態度極其認真。時時刻刻都有備課的念頭,時時刻刻都有備課的資源,時時刻刻心裏都裝着“課”。當歷盡艱險,“獨上高樓”後,就達到了“望盡天涯路”的境界,達到了“備”不驚人死不休啊!

二要有“爲伊消得人憔悴”的忠貞不渝的精神。備課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累積的過程和探索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要有“獨上高樓”的精神,還要有“衣帶漸寬終不悔”的信念以及“千磨萬擊還堅韌”的意志。“有效教學、活力課堂”是對師生而言的: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的引領下,能夠深入思考、深層提問、巧妙回答就是“有效、活力”;對於我們教師來說,要在知識累積上追求廣度、在內容研究上追求深度、在點撥學生上追求力度。爲了“有效、活力”,我們不僅需要自我“磨”煉,還需要別人的“評說”。在“評說”和自我“磨”煉中否定自我、尋找自我、昇華自我。

三要有“燈火闌珊處”的追求完美的精神。尼采提出精神有三變:先變駱駝,再變獅子,最後成爲嬰兒。駱駝意味着接受訓練,聽從指導,傳承前人的經驗和文化。獅子則變得唯我獨尊,自己做決定,對自己負責。嬰兒象徵着“完美的開始”,嬰兒狀態讓人的精神重新回到具有無限可能性的原點。在一次次上下求索的教學苦旅、一次次的涅槃之後,我們對過去許多刻意的、需要強有力的意志去設計去駕馭的教學行爲、教學策略、教學架構已經內化爲自己深層的潛意識的融入到整體生命中的自然行爲中。

備課如此,人生亦如此。

教師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幸福人生。讓我們笑着做老師,蹲着看學生,樂着做同事,愛着幹事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