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才會議講話稿範文(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7W

市人才會議講話稿範文 篇1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緊緊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和“三創”活動的開展,立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優化政策,搭建平臺,創新方式,突出抓好創新型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爲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市人才會議講話稿範文(精選3篇)

一、優化政策環境,完善科技人才創新激勵機制

一是完善《萊蕪市科學技術獎勵暫行辦法》,設立科技進步最高獎項,每人獎勵10萬元,目前已有兩人獲得該獎勵。今年授予科技進步獎55項,總獎金20萬元。二是規範《萊蕪市專利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萊蕪市優秀專利發明人獎勵辦法》,每年設立70萬元專利發展補助資金,對專利授權人、優秀專利發明人每人給予600-元補助或獎勵。今年以來已補助授權專利466項,發放補助資金45萬元,並拿出2萬元專利補助資金,用於獎勵優秀專利發明人。三是完善了《萊蕪市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項目管理辦法》,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吸引培養了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今年以來,共組織實施2個國家支撐計劃、2個“863”計劃、4個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等一批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吸引了4名院士、16名行業領軍專家參與項目實施,培養了20名企業技術骨幹。

二、深化產學研合作,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

一是利用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金字招牌,積極推進市政府與高校院所的全面科技合作。先後與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中南大學、西安牆材院、山東農業大學等1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關係,並舉辦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萊蕪行、山東農業大學專家萊蕪行等各類科技活動。今年以來先後舉辦兩次全國粉末冶金學術及應用技術座談會,邀請24位專家,深入12家企業考察指導產業發展。圍繞粉末冶金、高分子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月份,我們邀請中科院、省科學院17名知名專家到我市對產業科技需求進行把脈會診、出謀劃策,先後深入21家企業詳細瞭解企業技術需求和生產經營情況,並提出了多項建設性意見。

二是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與國內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今年來,先後引導愛地高分子、生態潔等家高新技術企業與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係。目前,全市已有60家高新技術企業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100餘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技術協作關係,聘請130餘名專家教授擔任企業常年技術顧問,爲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是立足我市優勢產業,瞄準國際前沿技術,積極推進國際科技合作。今年來,先後促成了泰鋼集團與烏克蘭鈦研究院、新藝製品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研究院、力創公司與美國鏗騰公司等8個國際合作項目,吸引了20餘名國外一流專家參與項目研發。其中,泰鋼集團合作的不鏽鋼項目被列入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獲得了430萬元的無償資金扶持;新藝製品出資300萬元共同研發的高強度粉末冶金結構件項目被列爲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

四是建立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先後引導企業建立3家院士工作站、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家中試基地,引進120餘名高科技人才參與平臺建設和項目研發,大大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今年在中興汽車、固德化工和生態潔公司建立的家院士工作站,引進了北京科技大學胡正寰、中石化撫順研究院胡永康等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0名博士進站工作,積極開展高新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

三、創新培訓方式,提高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意識

一是開展優秀企業家創業培訓活動,培養造就一批創新型企業家隊伍。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我們重點針對企業家隊伍發展境界不高、創新意識不夠、創大業慾望不足、駕馭複雜局勢能力不強等問題,啓動實施了全市規模以上企業負責人赴浙江健峯企管集團參加培訓計劃。培訓活動從今年3月份開始,8月份結束,共組織7期,373人蔘加了培訓。通過培訓,對企業家在新的管理思維模式、戰略規劃、發展方向等方面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目前所有參訓企業都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消化提煉,正在對員工進行分期培訓,有80%的企業正在研究制定企業管理新模式方案,50%的企業正與健峯公司洽談後續的輔導培訓。

二是舉辦各類專題報告會,增強科技人員自主創新意識。先後邀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省科技廳廳長翟魯寧、省企業專利協會會長董以浦等領導,到我市就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等作專題報告,共組織60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民營科技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幹8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使企業科技人員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境界,增強了幹大事、創大業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積極引導企業選派骨幹人員到國內知名高校院所、企業進行充電深造。今年以來,先後引導汶河化工、愛地高分子等13家高新技術企業170餘人分別到16家高校院所和企業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力創公司選派12名技術骨幹參加了山東科技大學工程碩士培訓班;愛地高分子選派15名技術管理人員到海爾集團參加業務培訓。

儘管我們在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當前複雜多變的嚴峻形勢,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措施,力求在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培養上取得新突破,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抓好科技獎勵、專利補助等各項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的落實。嚴格履行兌現市科技局支持全民創業的服務承諾,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儘快出臺《關於加快引進海內外高科技人才的意見》,並按照意見要求,認真做好信息發佈、人員考覈認定和政策兌現落實等工作。積極爭取更多高新技術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等重大科技計劃,吸引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

二是圍繞我市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搭建各類合作交流平臺,爲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突出抓好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研平臺建設,力爭年內,新建家院士工作站、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家中試基地。以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爲依託,加快推進功能完善、設施完備、服務高效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吸引一批高科技人才到中心創新創業。深入推進市政府與中科院、工程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舉辦院士行、專家研討會等各類學術交流活動,爲我市企業發展建言獻策。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金,支持引導我市企業與國外一流高校院所和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吸引一批國外優秀人才和海外華人智力資源,不斷提高企業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

三是抓好各類科技人才創業培訓。做好優秀企業家創業培訓後續輔導,將培訓進一步延伸到研發、管理、生產、銷售等不同層面,一方面指導企業採取不同方式,將培訓知識回味消化,分期輔導,搞好內部培訓;一方面針對企業需求,分期請健峯公司專家到企業諮詢論證、現場診斷,拿出解決方案。11月份將組織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的優秀企業家到中國臺灣接受高層後續輔導培訓。同時,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開展科普宣傳、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專利知識培訓等各種培訓活動,培養一批實用型人才。

市人才會議講話稿範文 篇2

同志們:

這次全市人才工作會議,是在我市全面實施""規劃,推進經濟社會邁向新里程的重要時期召開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全區人才工作會議精神,分析我市人才工作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人才工作,全面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剛纔,表彰了**市十佳人民滿意的公務員、十佳學科帶頭人、十佳自主創業大中專畢業生。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對受到表彰的同志表示熱烈的祝賀!下面,我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人才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切實增強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緊迫感和責任感

人才是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重要創造者和傳播者。當今世界已進入以人力資本爲依託的經濟發展期,經濟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物力資本轉向依靠人力資本,從主要依靠自然資源轉向依靠人才資源。西方發達國家不僅重視本國人才,而且還通過各種手段引進人才。國內各省區市也在紛紛加大人才資源開發力度,人才競爭已成爲影響全局的競爭。

(一)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應對激烈的人才競爭的需要。當今世界經濟的競爭突出表現爲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已成爲第一位戰略資源。誰擁有人才,誰就擁有競爭力,誰就擁有發展的主動權。所有經濟強盛國家和發達地區的發展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從國外看,世界各國特別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發達國家十分重視人才,對人才的爭奪戰愈演愈烈。他們憑藉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科研條件,千方百計吸引發展中國家的人才。美國之所以雄踞世界經濟領頭羊位置長達半個多世紀,與美國的人才引進戰略,廣泛網羅人才密切相關。20世紀80年代以後,每年有6000名以上世界各國的科學家、工程師進入美國。英國採取全球化的人才戰略聚集世界各地高科技人才,僅在英國劍橋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就有78位。日本通過移民法不惜"重金"大量招攬各界精英人才,建立接納留學生體制,提出了在21世紀初接納10萬名留學生的目標。新加坡在加強培養本地人才的同時,廣泛吸納世界各國人才,解決經濟擴展所帶來的人才不足問題。從國內看,長三角、珠三角等發達地區對人才的爭奪也同樣激烈,長三角地區各城市將人才開發工作列爲一號工程,爲實現跨越式發展積聚能量。以深圳爲代表的珠三角迅速崛起,起決定作用的是人才。深圳經濟特區創立20多年來,從國內外引進了80多萬高素質的各類專業人才、高新技術人才,創造了聞名的"深圳速度"。

(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改善我市人才隊伍現狀的必然要求。近年來,特別是"十五"期間,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中央和自治區關於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人才工作不斷得到重視和加強,人才隊伍不斷髮展和提高。但從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情況來看,我市人才總量不多,整體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特別是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新型農村實用人才偏少,人才機制不活,政策環境欠優,人才流失比較嚴重。據統計,全市人才總量爲80.22萬人,每萬人口擁有人才僅爲2156人;公有制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爲58700人,每萬人口擁有專業技術人才僅爲158人,比全國和全區平均水平分別少84人和7人,其中高職稱專業技術人才爲1100人,佔公有制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總數的2,比全國和全區平均水平分別低6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技能人才爲4.71萬人,僅佔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的6。高技能人才僅佔技能人才總數的26。農村實用人才爲54萬人,每萬農業人口擁有實用人才僅爲1662人。

(三)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是我市發展全局的戰略需要。當前,我市正抓住良好的發展機遇,全方位融入多區域開放合作,奮力向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目標邁進。要實現這一偉大目標,迫切需要大批建設人才。沒有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就不可能實現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就無法促進優勢資源轉化爲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進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當前,我市既面臨人才"瓶頸"制約,又面臨人才競爭挑戰,人才工作任務艱鉅,形勢逼人。如果不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我們就難以加快發展,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難以應對來自發達地區在經濟科技上佔優勢的壓力。各級黨委政府務必對人才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責任感,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把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作爲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問題的關鍵環節抓緊抓好,造就一支創新型的人才隊伍,爲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二、突出重點,大力推進人才強市戰略

""時期,是我市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時期。實施好""人才發展規劃,做好人才工作,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攬人才發展全局,樹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要求的科學人才觀,深入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堅持把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爲根本出發點,以能力建設爲核心,以培養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爲重點,以體制創新爲動力,依託資源優勢吸引人才、圍繞優勢產業培養人才、藉助外來投資引進人才、建設良好平臺使用人才、創建優越環境留住人才,推進人才資源整體性開發,努力建設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20xx年,全市人才總量達到95萬人以上,每萬人口擁有人才提高到2480人以上。其中,公有制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才達到6.07萬人,技能人才達到7萬人以上,農村實用人才達到64萬人以上,非公有制經濟人才達到16萬人以上。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非公有制經濟人才大專以上學歷比例顯著提高,人才在各領域分佈和人才專業結構、層次結構趨於合理,專業技術高級人才比例提高到2.5以上。

(一)以引進和培養"兩高一新"人才爲重點,建設高素質人才隊伍

加強人才工作,必須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實現不同層次人才協調發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堅定、業務精湛、作風過硬的公務員隊伍;培養大批有戰略眼光、會經營善管理、職業化的優秀經營管理人才隊伍;造就一批掌握核心和關鍵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快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農村實用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努力把各類優秀人才集聚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事業中來。

1、依託資源優勢吸引高層次"將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人才資源中,對科技創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關鍵作用的,往往是在工作上敢於突破、善於創新的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家和教授,他們能夠帶動起一支人才團隊,在一些關鍵的領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種人才就是將才。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在競爭中並未佔據優勢地位,原因就在於我們資源開發起步晚,產業發展剛剛起步晚,資源深度開發和綜合利用水平低,自主知識產權少,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和產業優勢較慢,加上長期經濟發展落後,人才環境較差,各類人才缺乏發揮作用的舞臺和平臺,原有的一些人才流向發達地區,創新型的高層次技能人才和科研人才引不來,資源開發缺乏領軍人物,造成我市高級技術人才嚴重缺乏。當前,我市已經進入資源開發轉化和大產業集羣全面建設的時期,引進和培養一支高技能、高層次人才隊伍,適應資源開發和產業發展需要,已經成爲我們非常緊迫的任務。隨着科技進步,一些擁有先進科研成果的人才都在尋找市場尋找舞臺,施展才華。我市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各類產業正在加快建設和發展,這無疑給高層次人才創業和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了良好的機遇。我們要依託資源優勢,構築平臺,吸引高層次人才投資創業,以優勢資源和優勢產業聚集人才。一是做好資源深度開發和產業延伸發展的規劃,優化項目結構,確立一批利用高科技進行資源深度開發和產業精深加工項目,有效地吸引企業高層決策者、經營管理者和高層次科技人才,參與優勢資源的開發合作,成爲優勢產業的企業家、高級科技人才精英隊伍。二是要深化改革,鼓勵自主創新的科研成果以股份參與項目開發、經營,分享資源開發收益。三是堅持引資與引智、引技相結合,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和新科技成果的應用,使高層次人才大力引進高新科技成果和高層次人才爲我所用。四是加強企業科研機構建設,加快配置企業科技領軍人才,形成一批能滿足重點領域自主創新所需要的專家隊伍。

2、以產業優勢培養高技能"幹才"。專業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各行各業產業大軍的優秀代表,是技術工人中的核心骨幹,在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提高企業競爭力、推動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圍繞打造以鋁工業爲主導,以冶煉、電力、石化、食品、糖紙、煤炭爲支柱,以特色農業、旅遊、商貿、物流、建材、中藥材、繭絲綢以及文化產業等爲增長極的發展格局,鼓勵各類企業與**學院、**職業學院開展企校合作,加快培養能夠創造性應用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的優秀專業人才、技能人才。抓緊實施"緊缺技能人才培訓行動"、"新技師培養帶動計劃"和"百萬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計劃",啓動重點產業和關鍵行業緊缺技能人才培訓項目,培養大批具有較高專業(工種)知識水平、有精湛技藝、能獨立解決複雜和關鍵技術操作難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技能幹才。

3、加快培養新農村實用人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一大批新型農村實用人才。要大規模培訓大批種養能人、科技能人、經營能人。加大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就業培訓力度,幫助他們提高就業技能和創業本領。推廣"農家課堂"等行之有效的農民培訓模式,整合縣鄉黨校、職業學校、成人學校、廣播電視學校等各類培訓資源,形成新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體系,培養出大批新型農民。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通過聘任大學畢業生回鄉工作、選送優秀青年農民入學培養等多種形式,帶動新型農民的成長。鼓勵有一技之長的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帶領廣大農民共同創業致富。加強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使他們成爲推進當地農業產業化和經濟發展的領頭雁。

(二)創新人才工作機制,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面對激烈的人才競爭,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新型人才隊伍,必須進一步創新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健全選才用才機制和激勵機制,堅持以人才小高地爲載體,多方式培養、多渠道引進,不斷提高人才工作水平。

1、繼續抓好人才小高地建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有關人才小高地建設文件精神,加大投入,加強指導,強化管理,人才小高地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先後建成了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市人民醫院、礦務局、××強強碳素公司等人才小高地。我們要認真總結經驗,着眼於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在高標準建設好現有人才小高地的同時,有效整合資源,選準各類載體,新建設一批人才小高地。各縣(區)可根據各自的實際,建設不同層次的人才小高地,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不同層次人才的需要。建設人才小高地,要始終堅持高層次、專業化、好環境、多樣性的標準和要求,使人才小高地真正成爲小而精、小而優、小而高、小而強的優秀平臺,成爲聚集高層次人才、提升科研水平、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基地。圍繞建設以鋁爲主的新工業基地、中國乃至亞洲重要的鋁工業基地、旅遊新一極、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優勢,集中人才,集中資金,研究開發一系列新產品、新技術,打造知名品牌。同時,還要盯住國際國內特別是東盟市場,加強科技與經濟結合,人才與項目合作,努力造就一批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

強化服務,不斷改善管理。小高地建設,重在管理,成在服務。市、縣(區)各有關部門要針對人才小高地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調查研究,進一步落實完善政策和改善管理,充分發揮"人才特區"的功能和作用。特別要制定人才小高地引進高層次人才的"綠色通道"政策,對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報酬,根據其本人所任職務和專業水平,參照其在外地工資情況,由聘用單位和個人協商,從優確定;對人才的住房,由聘用單位結合報酬情況與本人協調解決;對人才的家屬安置、子女上學、醫療服務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應當提供優惠條件和便利。通過這些細緻入微、體現人性關懷的政策措施,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打造平臺,努力提升層次。要打破城鄉界限、企業院所界限和所有制界限,加強統籌、發揮特長,鼓勵合作、公平競爭,打造聚集高層次人才的平臺。要準確把握髮展趨勢,把握最新動態,使小高地的科研和推廣始終保持前沿性、前瞻性,充分發揮小高地的人才示範帶動作用。

2、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提升人才隊伍素質

要着眼於人才素質的提高,樹立大教育、大培訓觀念,重點提高人才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一要制定和完善人才教育培訓規劃。根據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進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訓規劃,以重點培訓帶動全員培訓。要突出抓好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農村實用人才教育、培養、培訓規劃的制訂與實施,繼續完善大規模培訓幹部規劃和人才培訓"十大工程"規劃,使全市人才培訓工作有計劃有步驟開展,滿足我市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

二要建立健全人才教育培訓體系。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創新,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教育資源,推動基礎教育、職業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協調發展,形成合理的教育結構,充分發揮國民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基礎作用。要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面向我市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所急需的人才,大力推行"訂單"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就業競爭能力。要發揮大中專院校在人才教育培訓中的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逐步建立以學校培養爲基礎、企業培訓爲主體、各類培訓基地爲依託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

三要加強人才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市和縣區要把加強大中專院校、黨校特別是職業技術院校、職業高中的建設作爲人才教育培訓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持。要深化縣鄉黨校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在抓政治理論學習的同時,切實搞好實用技能培訓,使縣鄉黨校成爲農村黨員和實用技術人才培訓的基地。加強培訓基地的信息化建設,逐步配備完善現代化教學設施,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選聘政治素質強、業務水平高、實踐經驗豐富的黨政領導幹部、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建立市級人才教育培訓師資庫。

四要不斷創新人才教育培訓方式。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別培訓對象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特點,努力探索提高各類人才素質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爲人盡其才提供保障。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培訓方式,委託名牌高校爲我市培養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產業化的技能型人才和高層次人才。近年來,我市先後選送具有本科以上學歷的在職幹部脫產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大學等院校深造,培養了一批急需的工業管理、城市規劃和旅遊產業人才。今後我們要在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根據發展所需,選送一批在職幹部到全國其他重點大學培訓學習。進一步加強與浙江、廣州、東莞、珠海等沿海省市合作,繼續選派基層幹部、科技人員、農村人才到廣州、江蘇等發達地區掛職培訓,藉助他們的師資、基地等力量培養人才。繼續辦好"講壇",邀請國內知名的專家和學者等到講學,傳授知識和技術。進一步實施"農家課堂"培訓工程,不斷深化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模式,培訓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鄉土人才。

3、創新選才用才觀念,建立任人唯賢、唯纔是舉的工作機制。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選才有才觀念。牢固樹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爲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堅決破除"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的狹隘人才觀,充分尊重人才的個性,用人之長、容人之短。堅持德才兼備,羣衆擁護原則,大膽提拔使用那些有事業心、有開拓精神的優秀人才。對主導產業、外來投資企業、私營企業中高層次、高技能人才,要進一步轉變人才觀念,不拘一格,不求全責備,只要工作需要、能幹事、能幹好事,我們就應當積極爲他們創造條件,充分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積極性,使各類人才創業有機會、幹事有舞臺、發展有空間。

(三)進一步優化人才環境,不斷創新引才留才機制

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不僅要有良好的人才環境,而且要有靈活的機制。因此,要在落實和完善人才政策、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上下功夫。

1、落實和完善人才政策。近年來,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先後出臺了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激勵、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結合實際,相應制定了培養和引進高層次人才等政策。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些政策落實得都比較好,但是也有一些部門和單位對這些政策理解和落實不到位,影響了人才工作的發展。一部分政策還缺乏可操作的實施辦法,因此,要儘快出臺和完善符合我市實際的有關實施辦法及相關配套政策。採取有力措施,降低人才准入標準,實行"零門檻"制度,讓人才無阻礙進入,無障礙發展;完善保障性人才政策。要出臺引進人才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等相關具體政策,特別是對於關鍵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引進,可採取靈活多樣的辦法和優厚待遇,保證重點人才得到重點引進,以良好的政策環境聚集人才。

2、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機制。貫徹以人爲本思想,堅持市場認可、行業認同原則,引導各行各業進一步完善行業管理制度,科學評價人才,創造人才成長的良好環境。各級黨委、政府以及行業主管部門、各人才小高地建設單位,要進一步完善工作制度,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做到工作到位,考覈到位。高層次人才要按照黨政領導人才重在羣衆認可,企業家重在市場認可,高級專家重在社會和業內認可的評價標準,構建羣衆評價、市場評價、成果評價有機結合的評價體系。技能人才評價要打破資歷、年齡、身份限制,建立以職業技能爲導向,以工作業績爲重點的評價辦法,完善技能人才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鼓勵和倡導企業在培訓、薪酬、福利等方面,向關鍵技術崗位的高技能人才傾斜,實行高技能人才津貼制度。建立切合各類人才實際、有利成長的評價手段,創造一個尊重創造、鼓勵創新、支持創業的人才成長和諧環境,進一步激發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展現人才工作的勃勃生機。

3、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建立以政府獎勵爲導向、用人單位爲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鼓勵各級各類人才在加快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形成創業光榮、創新可貴、創造無價的社會導向。對勇於探索、勇於創新,有突出貢獻的人才要給予重獎。認真研究制定有利於激發各類人才奮發向上的機制,制定有突出貢獻或重大創新人才評比和獎勵制度。

三、切實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領導

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各級黨委必須堅持黨管人才原則,進一步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發揮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把實施人才強市戰略任務全面落到實處,不斷提高全市人才工作的水平。

(一)發揮黨委領導核心作用。新時期的人才工作,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未來可持續發展。各級黨委務必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在謀劃發展全局時,要科學統籌,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人才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人才工作和經濟、社會工作有機地融合起來,以人才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要加強對人才工作的指導,深入調查研究,認真總結經驗,不斷創新人才工作思路。各級黨政"一把手",要把抓人才工作作爲抓好發展的"第一要務"和科技"第一生產力",又要抓好人才"第一資源",千方百計做好培養、吸引和使用人才的工作。

(二)善於組織和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和支持人才工作。各級黨委要按照管宏觀、管政策、管協調、管服務的要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人才工作強大合力。切實加強黨委、政府和部門的協調配合,認真組織動員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中介組織以及學會、協會等,積極參與人才開發建設,共同爲人才隊伍建設貢獻力量。

(三)積極營造有利於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進一步加大人才工作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是集聚人才、造就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重要條件。要積極營造鼓勵人才幹事業,支持人才幹成事業,幫助人才幹好事業的氛圍,使人才在寬鬆、寬容的環境中工作。以最好的服務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優的資源和產業、最佳的投資回報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以最大的誠意和良好的政策環境留住最需要的人才,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同志們,時代呼喚人才,人才造就時代。實施人才強市戰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已經成爲當前落在各級黨委政府肩上的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我們堅信,只要我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緊密團結在以爲的黨中央周圍,堅持把人才作爲第一資源,以我們正在開創的偉大事業來凝聚人心、聚集人才,以我們正在培育的強大人才隊伍來支撐事業,我們就一定能夠爲實現富裕文明和諧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新的輝煌!

市人才會議講話稿範文 篇3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緊緊圍繞創新型城市建設和“三創”活動的開展,立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優化政策,搭建平臺,創新方式,突出抓好創新型人才和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培養和使用,爲推動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

一、優化政策環境,完善科技人才創新激勵機制

一是完善《萊蕪市科學技術獎勵暫行辦法》,設立科技進步最高獎項,每人獎勵10萬元,目前已有兩人獲得該獎勵。今年授予科技進步獎55項,總獎金20萬元。二是規範《萊蕪市專利發展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和《萊蕪市優秀專利發明人獎勵辦法》,每年設立70萬元專利發展補助資金,對專利授權人、優秀專利發明人每人給予600-元補助或獎勵。今年以來已補助授權專利466項,發放補助資金45萬元,並拿出2萬元專利補助資金,用於獎勵優秀專利發明人。三是完善了《萊蕪市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項目管理辦法》,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吸引培養了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今年以來,共組織實施2個國家支撐計劃、2個“863”計劃、4個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等一批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吸引了4名院士、16名行業領軍專家參與項目實施,培養了20名企業技術骨幹。

二、深化產學研合作,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

一是利用國家新材料產業化基地、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等金字招牌,積極推進市政府與高校院所的全面科技合作。先後與中國工程院、中科院金屬研究所、中南大學、西安牆材院、山東農業大學等1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全面科技合作關係,並舉辦了中國工程院院士萊蕪行、山東農業大學專家萊蕪行等各類科技活動。今年以來先後舉辦兩次全國粉末冶金學術及應用技術座談會,邀請24位專家,深入12家企業考察指導產業發展。圍繞粉末冶金、高分子材料、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月份,我們邀請中科院、省科學院17名知名專家到我市對產業科技需求進行把脈會診、出謀劃策,先後深入21家企業詳細瞭解企業技術需求和生產經營情況,並提出了多項建設性意見。

二是積極引導高新技術企業與國內高校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關係。今年來,先後引導愛地高分子、生態潔等家高新技術企業與中科院化學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12家高校院所建立了長期科技合作關係。目前,全市已有60家高新技術企業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科院等100餘家高校院所建立了技術協作關係,聘請130餘名專家教授擔任企業常年技術顧問,爲企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三是立足我市優勢產業,瞄準國際前沿技術,積極推進國際科技合作。今年來,先後促成了泰鋼集團與烏克蘭鈦研究院、新藝製品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研究院、力創公司與美國鏗騰公司等8個國際合作項目,吸引了20餘名國外一流專家參與項目研發。其中,泰鋼集團合作的不鏽鋼項目被列入科技部國際合作計劃,獲得了430萬元的無償資金扶持;新藝製品出資300萬元共同研發的高強度粉末冶金結構件項目被列爲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

四是建立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先後引導企業建立3家院士工作站、8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0家中試基地,引進120餘名高科技人才參與平臺建設和項目研發,大大提升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特別是今年在中興汽車、固德化工和生態潔公司建立的家院士工作站,引進了北京科技大學胡正寰、中石化撫順研究院胡永康等名中國工程院院士、20名博士進站工作,積極開展高新技術研究和新產品開發。

三、創新培訓方式,提高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意識

一是開展優秀企業家創業培訓活動,培養造就一批創新型企業家隊伍。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我們重點針對企業家隊伍發展境界不高、創新意識不夠、創大業慾望不足、駕馭複雜局勢能力不強等問題,啓動實施了全市規模以上企業負責人赴浙江健峯企管集團參加培訓計劃。培訓活動從今年3月份開始,8月份結束,共組織7期,373人蔘加了培訓。通過培訓,對企業家在新的管理思維模式、戰略規劃、發展方向等方面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目前所有參訓企業都對所學知識進行了消化提煉,正在對員工進行分期培訓,有80%的企業正在研究制定企業管理新模式方案,50%的企業正與健峯公司洽談後續的輔導培訓。

二是舉辦各類專題報告會,增強科技人員自主創新意識。先後邀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田力普、省科技廳廳長翟魯寧、省企業專利協會會長董以浦等領導,到我市就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等作專題報告,共組織60家高新技術企業、92家民營科技企業負責人、技術骨幹800餘人參加了報告會,使企業科技人員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境界,增強了幹大事、創大業的信心和決心。

三是積極引導企業選派骨幹人員到國內知名高校院所、企業進行充電深造。今年以來,先後引導汶河化工、愛地高分子等13家高新技術企業170餘人分別到16家高校院所和企業進行知識更新和技術培訓。力創公司選派12名技術骨幹參加了山東科技大學工程碩士培訓班;愛地高分子選派15名技術管理人員到海爾集團參加業務培訓。

儘管我們在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當前複雜多變的嚴峻形勢,對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政策措施,力求在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引進培養上取得新突破,重點做好三個方面工作:

一是繼續抓好科技獎勵、專利補助等各項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政策的落實。嚴格履行兌現市科技局支持全民創業的服務承諾,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儘快出臺《關於加快引進海內外高科技人才的意見》,並按照意見要求,認真做好信息發佈、人員考覈認定和政策兌現落實等工作。積極爭取更多高新技術項目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等重大科技計劃,吸引培養一批創新型科技人才。

二是圍繞我市優勢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搭建各類合作交流平臺,爲高層次科技人才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突出抓好院士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技企業孵化器等科研平臺建設,力爭年內,新建家院士工作站、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家中試基地。以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爲依託,加快推進功能完善、設施完備、服務高效的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建設,吸引一批高科技人才到中心創新創業。深入推進市政府與中科院、工程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舉辦院士行、專家研討會等各類學術交流活動,爲我市企業發展建言獻策。設立國際科技合作專項資金,支持引導我市企業與國外一流高校院所和企業開展技術攻關、產品開發、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吸引一批國外優秀人才和海外華人智力資源,不斷提高企業影響力和產業競爭力。

三是抓好各類科技人才創業培訓。做好優秀企業家創業培訓後續輔導,將培訓進一步延伸到研發、管理、生產、銷售等不同層面,一方面指導企業採取不同方式,將培訓知識回味消化,分期輔導,搞好內部培訓;一方面針對企業需求,分期請健峯公司專家到企業諮詢論證、現場診斷,拿出解決方案。11月份將組織部分高新技術企業的優秀企業家到中國臺灣接受高層後續輔導培訓。同時,圍繞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積極開展科普宣傳、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專利知識培訓等各種培訓活動,培養一批實用型人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