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聽衆留下想象的空間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9W

很多演講者只留想象空間給自己,但是這樣聽衆在聽演講的時候,就和演講者失去了互動與共鳴。但是我們何不在演講的時候留下空間給聽衆,讓聽衆有一個想象的空間以及獨自體味的時間呢,也許這樣的效果會更好。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關於如何讓聽衆留下想象的空間,歡迎借鑑參考。

如何讓聽衆留下想象的空間

文學創作十分重視“留白”技法,即不把話說盡,爲讀者留下思考的餘地。而爲了達到更好的演講效果,我們不妨在演講中採用類似的“空白”技巧。空白原指平面上沒有填滿或沒有被利用的部分,是事物存在的一種自然狀態。而演講中的空白是演講者特意留下的,在與聽衆有着相當社會背景與思想背景的前提下,有意採用情節跳躍和“有話不直說”等方式調動讀者的思想運轉,激活聽衆的想象力,讓聽衆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和獨特感覺去作合乎情理的補充,從而充實、豐富和擴展、深化演講的思想內容。那麼,怎樣才能創造演講的空白美呢?

一、橫向撐渡式的顯此隱彼。

字裏行間是一層意思,文字背後又是一層意思。明表暗裏,含蓄地表達暗示之意,使聽衆在此彼表裏的撐渡中感受空白的張力所在,以昭顯其深層次的意蘊之美。

徐志摩的《泰戈爾》,以精美的喻語和象徵,盛辭禮讚泰戈爾的博大、崇高和威儀。“在這個荒慘的境地裏,難得少數的丈夫,不怕阻難,不怕餒怯,肩上扛着剷除誤解的大鋤,口袋裏滿裝着新鮮人道的種子,不問天時是陰是雨是晴,不問是早晨是黃昏是黑夜,他只是努力的工作,清理一方泥土,施殖一方生命,同時唱着嘹亮的新歌,鼓舞在黑暗中將次透露的萌芽。”言外,揭示着泰氏孜孜不倦、不辭勞頓的佈道精神。似乎比“他是瀑布的吼聲,在白雲間、森林中、石罅裏不住的嘯響”之類的詞語更近深沉。

魯迅在他的著名演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中多次借曹氏、司馬氏的篡權**與出爾反爾暗刺蔣介石,影射其背信棄義、口是心非,藉故屠殺革命者的罪行。“魏晉時所謂崇奉禮教是用以自利,那崇奉也不過是偶然崇奉,如曹操殺孔融,司馬懿殺嵇康,都是因爲他們和不孝有關,但實在曹操司馬懿何嘗是著名的孝子,不過將這個名義,加罪於反對自己的人罷了。”看上去言而有據地談學術,縱橫“魏晉風度”,然寓於其中的卻是對*****派的痛擊,敵人明知捱了罵,卻抓不住把柄--這是“空白”的,靠意會而得知,是指桑罵槐。“倘若曹操在世,我們可以問他,當初求才時就說不忠不孝不要緊,爲何又以不孝之名**呢?然而事實上縱使曹操在世,也沒有人敢問他,我們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們也殺了。”透過這些諷刺、挖苦,高明地揭示出蔣介石是“曹操再生”這一意旨。

二、突破關聯式的意識跳躍。

敘與議的有序組接,雖然順乎邏輯事態和思維的發展,但容量極小。而大膽地剪輯、脫節、重組,進行跳動思考,省卻任何邏輯與關聯的過渡和說明,使所敘所議在比較、對照、交叉中產生一種藝術空白,其內涵將更爲豐富。

演講中的事例、事態,一般不需也不可能全盤托出,如描述一位患心臟病的軍人跳江救人:“他拖着疲憊的身子,卻又幾乎是瘋狂地撥開刺骨的江水,朝已經漂到江中心的小孩游去……五米、三米、一米……”描述一位民警與歹徒英勇搏鬥的情形:“……他負傷倒地,但還一邊用微弱的聲音呼喊,一邊艱難地向前爬去。一步,兩步,……鮮血汩汩涌出,一帶殷紅的血跡在頑強地延伸、延伸……”沒有“細化”,卻達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其中不乏“空白”的功勞,而細細刻畫不但不易找到合適的語言,而且搞不好還會有“蛇足”之累。

三、超脫主題式的倚花看柳。

作爲“空白”設置之一法的“閒話”,是一種凌駕於主題內容之上的藝術手法,其高妙就在於它滑離“實線”反擊閒宕,卻正着主題。使演講性靈的表現天馬行空、無拘無束,辭語間意境幽深、活力勃勃。閒話式“空白”,應該有三個層次:特定的心緒、個性的表現和理性的思考。正所謂深溪蓄翠,曲折宛致。

魯迅的《娜拉走後怎樣》中,娜拉不走的答案是沒有的。這已經不僅是家庭的更是一個社會的問題。但走後怎樣呢?“……易卜生並無解答;而且他已經死了。即使不死,他也不負解答的責任。因爲易卜生是在做詩,不是爲社會提出問題來而且代爲解答。就如黃鶯一樣,因爲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給人們聽得有趣,有益。易卜生很不通世故的,相傳在許多婦女們一同招待他的筵宴上,代表者起來致謝他作了《傀儡家庭》,將女性的自覺,解放這些事,給人心以新的啓示的時候,他卻答道,‘我寫那篇卻並不是這個意思,我不過是做詩。’”這與內容實在沒有什麼關係,倒像在插說。但是當我們從責任、意識的角度去看中國的出路時,頓覺這決非空白之本意。女權,不僅是參政權,更重要的是經濟權,是經濟制度的問題。而對此的關注,連作爲作家的易卜生尚認爲自己在“做詩”,這已經不是責任不責任的問題了。因爲,女權、經濟,本身就是一個超越時空的問題,像該篇演講在最後說:“北京的羊肉鋪前常有幾個人張着嘴看剝羊,彷彿頗愉快,人的犧牲能給與他們的益處,也不過如此,而況事後走不幾步,他們並這一點愉快也就忘卻了。”這已是意識使然,羣衆愚昧、麻木到了如此地步。閒話背後揭示出唯有“深沉的韌性的戰鬥”,才能讓無意識者覺醒,讓覺醒者戰鬥,負起“解答的責任”、開出“療救”的方子,讓“娜拉”、讓中國,有路可走。

四、欲合偏離式的騰挪躲閃。

爲了反映演講者特殊、複雜的心緒,心本這樣想,話卻有意那樣說;明明是爲了說明這個意思,卻偏偏去說那個意思,欲此卻彼,欲合偏離,正如魯迅所言“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典型的如反語,言非心聲,意也非本意。用這種方式設置“空白”,可使語詞時近主旨,時遠主旨,情趣盎然,跌宕有致。

這是讚美一位將軍的演講片斷:“我要稱他爲拿破崙,可是拿破崙經過了毀約、失信和血流成河的戰爭而獲得王位;我要稱他爲克倫威爾,可是克倫威爾只是一個軍人,他所建立的國家,同時與他埋葬在墳墓中;我要稱他爲華盛頓,可是這位偉大的弗吉尼亞州的人卻使用奴隸……”雖在談論拿破崙、克倫威爾、華盛頓之短缺,但稍作品察,便知其意在謳歌、盛讚將軍集三者之優長於一身。隱去主旨,虛化處理,“空白”處神韻別緻。

五、明而不確式的啓發導引。

空白,是爲了引發聽衆的思考,把思維結論的自由交給聽衆。演講者在表達某種主意時,有意採用提問、說半截話暗示等方式,引導、激發聽衆去思索,而自己不作任何回答。

如上文提到的《娜拉》文收束時說:“可惜中國太難改變了,即使搬動一張桌子,改裝一個火爐,幾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動,能改裝。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國自己是不肯動彈的。”這已經說明中國的改變需要戰鬥。“我想這鞭子總要來,好壞是別一問題,然而總要打到的。但是從那裏來,怎麼地來,我也是不能確切地知道。”這個“空白”是要費思理解的,爲着自己“適意”去作“犧牲”,不過如所剝之羊去與“剝羊者”進行韌性的深沉的戰鬥。演講中具體運用什麼樣的空白方式,當視演講時境和演講者個性、風格而定。但設置空白,必須處理好這幾個關係。

1、虛空與意實的關係。空白,是一種含蓄的藝術,講究“意味無極”。意味來自聽衆對空白的思考與想象,來自空白之中飄逸的關於主旨的靈氣。“空白”就是爲了把同樣的意思用另一種活潑、富有生氣、比較虛空的方式表達出來。像上文中所列的那些方式,都是讓聽衆自己去得出那個與“直白”之意相同的結論。因此,設置空白,既要考慮到方式上的含蓄,虛化,講求“避真”,居於藝術的高度去組織、安排,讓聽衆“欣賞”演講,在虛空中尋找“空白”之源,但同時也要寓實於虛中,保證聽衆找得到。

2、閒化與歸旨的關係。從某種意義上講,設置“空白”往往就是一個“閒化”的過程,“顧左右而言它”,將直接揭示主題和意旨的表達“旁逸”、“變異”、“添足”成一種聽似與之無關的無用之言。因此,我們設置“空白”,必須善於借鑑戲劇中的“暗轉”,音樂中的“空拍”,書法中的“飛白”,將意旨暗賦於“閒話”之中。“空白”的目的不是爲了空白,“空白”的內容不是空白,“閒話”的目的和內容也不是閒話,而是爲了不空、不閒,它是一種高妙的語言,體現着演講者崇高的審美理想、高超的篇章結構和語言運用能力。

3、個性與共性的關係。既要體現出演講者駕馭語言和運用辭式的“個人主義色彩”,又不能偏於怪誕,過於深奧,要有普遍意義,誘使人們從經歷、閱歷中去找“共同”的知識和經驗去“填空”。要設置一個大背景或大前提,賦之以方向、定位的暗示,讓聽衆覺得應該“那樣想”才合適。只有這樣才能解決演講一閃即過的特點和對空白理解、消化的矛盾。這裏面的實質首先有一個時與境的問題,當時、當地,這些受衆能否熟悉、理解並接受你的這些思維方式、思想內容;其次空的是什麼,空的東西聽衆能否從現實中或憑着認知在對過去、將來的思索中得到填充。魯迅講《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的關係》、《娜拉走後怎樣》就處理得十分適於聽衆口味,能咬爛,能消化,能吸收。

同時,古人有詩云:“綠陰不減來時路,更添黃鸝四五聲。”在衆人熟悉的綠陰職畫的景色中,又傳來黃鸝的歡快叫聲,別有一番情調,更能吸引人心。同理,如果我們能在平實的言談中,巧妙地滲入一些新的東西,就能使我們的言談充分體現迷人魅力和積極影響。言談富有新意的常用方法有:

借物寓意巧說明

即使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常常帶有諷刺或勸戒的性質。如聯想集團總裁柳傳志提出的“鴕鳥理論”就是一個很有趣的寓言故事,他說:當兩隻雞一樣大的時候,另一隻肯定覺得你比他小;當你是一隻火雞,人家是一隻小雞,你覺得自己大得不行了吧,小雞就會覺得咱倆一樣大。只有當你是隻鴕鳥的時候,小雞纔會承認你大。所以千萬不要把自己的力量估計得過高。這種淺顯而新穎的語言形式,絲毫不影響其中所包含的道理的嚴肅和深刻,反而更有啓發性,更爲人所津津樂道。

形象鮮明巧對比

這是一種普遍使用的語言方法,但拿誰跟誰比,卻大有學問。如日本三洋公司的井植薰說:“我在公司的人才培養上,採用的是‘水漲船高’的辦法,水就是全體公司職工,首先是把水位提高,船是浮在水面上的出色人才,水漲高了,船才能更高。‘水落石出’是企業在人才培養問題上無所作爲的一種結果,水流乾了,露出來的幾位突出人才,充其量只是一般的肯幹的幹部。”拿水漲船高與水落石出相比,對比強烈,形象鮮明,效果集中,對對比雙方的精心選擇以及對這種語言技巧的高超運用,由此可見一斑。

自圓其說巧“逆解”

人們的心目中不同程度地板結着一些自己深信不疑的觀念,不能簡單地說這些觀念是錯誤或陳舊的,但其中確實存在很多不全面、待更新的地方。如果你敢於“逆解”這些觀念,揭示新的理解且能自圓其說,必能產生不同凡響的效果。如松下幸之助提出一個觀點:“吝嗇就是創造新價值。”他認爲:吝嗇這個詞,從字面上看是個貶義詞,但吝嗇的本意是將自己的一切提高到更重要的地位。人們往往只從消極的、非生產性的角度去想象吝嗇的含義,而沒有從積極的、生產管理的角度去發展吝嗇的內在精神。當代市場中的價格競爭,往往取決於企業的“吝嗇”程度。這種說法的確使人耳目一新,在震驚之餘產生共鳴。

推陳出新巧合成

每一種觀念,包括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些爲衆人所熟知和認可的觀念,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產生的,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些觀念從個體上看,有其合理性,也有其侷限性,而從整體上看,這些觀念之間又有相互補充、糾偏、完善的潛在作用。如果採用組合的方法,把它們有機地合成一種新的觀念,那麼其合理性就會擴大,更接近事物的本質。如,求賢若渴和懷才不遇是一對古老而常新的矛盾,某領導談到這一問題時說:其實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也常有,關鍵是要找,而不能坐等。如果伯樂有“三顧茅廬”的誠意,千里馬有“毛遂自薦”的勇氣,那麼不管是伯樂找到了千里馬,還是千里馬找到了伯樂,對於雙方都是幸事。“伯樂與千里馬”“三顧茅廬”“毛遂自薦”等歷史上的觀念,就這樣被合成了一個更完善、更能爲衆人所接受的現代觀念。

認知和諧巧“借殼”

借殼,本是股市中的一個術語,指某個上市公司因爲種種原因導致經營困難重重,而其它有實力上市的公司通過與這種公司的資產重組、結構調整等方式,既賦予舊公司新的靈魂,又促成新公司順利上市,這實在是一舉兩利的好事情。在言談中,同樣也可以採用這一方法,即借用大家熟悉的某一形式,融入自己所要表達的觀點,讓大家在對“殼”的熟悉和對“魂”的陌生中產生新的認識。河南南陽和湖北襄陽各有一處臥龍崗,兩地都建祠紀念諸葛亮,且一直爭論不休。南陽武侯祠中有一副對聯曰:心在朝廷,原無論先主後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陽南陽。1954年,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胡耀邦,在同南陽二中師生會見時,唸了他改過的對聯: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利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就近取“殼”,並寓時代精神的靈魂於其中,境界高遠,胸懷博大,富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不落窠臼巧翻新

一種形象在形成之後,在很大程度上便會成爲一種惰性的存在,長久缺乏變化或變化速度遲緩,那麼再美的象徵,再大膽的變形,也都會變成遠古的化石,沒有生命和活力。從翻新法的特點來看,它由本體和喻體構成,本體不變,喻體可變,我們完全可以不斷推翻本體和喻體的配合方式,從而更加豐富人們對本體的理解和感受。翻新的辦法主要有:

①把生活中的新事物、新現象、新詞彙等大膽地運用到翻新法的配合當中去,使人們對本來已經熟悉的東西產生一種新的聯想和體驗。如把做生意比做“像股市一樣,牛市也罷,熊市也罷,都有人能賺到錢,關鍵看你怎麼做”。

②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用很專業的知識進行形象的聯想配合。如王碼公司總裁王永民把成就、榮譽、地位、金錢等比做像“電荷”一樣,在一個人身上積累多了,“電壓”就會升高,“高電壓”使別人難以接近,自已也十分危險,解脫的辦法是“放電”,把自己“接到地上”,“接地”,“放電”,回到“零電位”。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理解社會科學中的心理現象,又何嘗不是一種值得稱道的“組合技術”呢?

③把一個高遠、抽象、新奇的事物通過聯想拉回現實,和生活中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東西配合在一起。如在談到計算機軟硬件的關係時,某專業人士形象地說:電腦只是盤子,軟件纔是菜,人是爲吃菜,纔買盤子,兩者的關係不能本末倒置。又如有的企業家把“團隊精神”比做“能打羣架”,有的把它比做“團長死了,營長就會上去,照樣能打勝仗”等等,正可謂:境非真處即爲幻,俗到家時自入神。

法國的丹納曾經說過:“一切典型永遠可以推陳出新,過去如此,將來也如此。而且真正天才的標識,他的獨一無二的光榮,世代相傳的義務,就在於脫出慣例與傳統的窠臼,另闢蹊徑。”只要我們敢於和善於創新,就能使我們的言談永葆生機和活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