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協會暨文學創作培訓會議上的演講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7W

首先,感謝作協xx給我創造了這個和大家交流的機會,打“改非”後,第一次有機會和各位文友如此零距離地接觸,很高興。同時,也感謝文聯微波主席,放棄休息時間,光臨這個xx文學界的盛會。

作協會暨文學創作培訓會議上的演講

剛纔,聽了微波主席的講話和作協xx祕書長的介紹,感覺xx近年來文學創作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省市報刊發表了不少文學作品,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豐碩。同時出版了不少較好的作品,如xx的長篇小說《代理鄉長》、xx的中短篇小說集《家裏家外》等等。更令人欣慰的是,參加今天這個年會的,既有不少熟悉的老朋友,又有許多年輕的文學新人,這表明,我們xx的文學創作生生不息,後浪推前浪,大有可爲,大有希望。

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們的文學隊伍還不是很強大,所發表的作品,質量不是太高,精品稀缺。會前,與xx交流,他說現在xx有些作者,創作上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作品寫出來了,自我陶醉一番,也就鎖在抽屜裏了,頂多掛在空間了事,純粹自娛自樂。因此,我今天講的第一個主題,就是和大家推心置腹地聊聊,以一個xx老作者的身份,給大夥鼓鼓勁,打打氣,或者叫:共勉。

一、寫作目的

寫作有什麼目的,或者我們爲什麼寫作,其實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甚至是老生常談。可鑑於我們xx目前的創作現狀,我以爲,即便是老生常談,也有必要談談。

我記得,XX年,也是隆冬時節,爲紀念《xx文藝》創刊5週年,文聯召開坐談會,在坐的有不少作者參加過這個座談會,當時的《xx》編輯部主任,後來的副主編冉正萬先生應邀蒞臨。會上,有人問他爲什麼寫作?冉先生坦言:我是爲愛情寫作。此言一出,全場響起一片笑聲。我想,這笑聲裏的含意無非是:爲作家的坦誠,爲目的的明確,再就是有人在笑聲中會想,寫作可以尋找愛情,最不濟也可以找到老婆是吧,要不我也試試。作爲會議的主持者,這笑聲裏無疑也充斥着我的一些分貝,但更多是,作爲朋友,爲他坦言那一份真實的過往動容。因爲我知道,正萬兄弟在地質隊整整幹了8年,跑了8年野外。據說,許多時候,方園數百公里人跡罕至,溝壑縱橫,能喝上一口水成了奢侈。在這種環境中,一是心靈需要有宣泄的渠道,再就是本能的需求,找個老婆,安個穩定的家。那麼,通過什麼手段來實現這最低的要求呢,那就是寫作,或者當時條件所允許的,只能是寫作。結果,通過寫作這個手段,抱得美人歸的同時,一不小心還成了作家,一舉兩得,心裏那個樂,那就別提了。

會後,xx藉作家xx深有感觸,以此這由頭,寫了篇文章在《xx礦工報》發表,這是後話。實際上,他們的經歷有異曲同工之妙。應先生早年曾經是煤礦的掘進工人,正是通過寫作,從井下寫到地面。據他所說,他的老婆正是看到他的一首獲獎詩歌,而開始喜歡上他的。有趣的是,這個因爲詩歌而喜歡上他的姑娘,是我在衛校任教時的學生,一個漂亮可人女生。

我之所以以這兩個真實的故事爲例,在於說明,雖然我們並不提倡功利,但寫作,自覺或不自覺地都會有些目的性。有人爲愛情,有人爲稿費,有人爲揚名,有人爲出路,有人爲精神的撫慰等等,不一而足,但都無可厚非。那麼,我們在坐的爲什麼而寫作呢?我看了下,大多數作者都是端着“鐵飯碗”的,因此,恕我斷言,大夥寫作的目的並不是爲了金錢,更多的應該是爲自己困頓的靈魂,尋求一片停泊的港灣。

既然是自己的精神需求,而不是別人強迫你爲之,自覺地寫作,充分地享受創作過程中的快樂和愉悅,就是不言而喻的事兒。

二、鎖定目標

上面我們說了寫作的目的,抑或說明確了寫作目的,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你寫作有沒有目標,你要達到什麼目標。

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簡單,可許多簡單的問題,卻關聯重大。打個比方,大海航行,如果沒有明確的航向目標,我們轉了半天,可能只是在海上轉圈圈,耗時費神,一事無成。

就我自己的體會而言,我以爲,在座的作者,應該樹立,也可以達到如下目標。

1、儘量向紙媒衝刺

當今是網絡時代,發表文學作品的出路,已不再是傳統的報刊雜誌。網絡文學的方興未艾,就是明證。最起碼,也可以將自己的大作掛在空間裏,無需求人。

然而,事物都具有兩面性,網絡容易發表,門檻低,幾乎無需擡腿,就可以跨進去。殊不知,正因爲容易,門檻低,無人把關,就使我們鬆懈了寫作的難度,甚至爲此沾沾自喜。於是,網絡文學良莠不齊的現象,就顯得尤其突出。當然,我們不否認也有優秀的網絡寫手、網絡作家,比如唐家三少什麼的。但恕我直言,相當多的網絡作者語言之粗疏,結構之拖沓,簡直到了令人不忍卒讀的地步。

因此,我建議我們xx作者發表文學作品的出路,應該以報刊雜誌爲衝刺目標。也許,這會很難,因爲它們都設置了門檻,有的甚至很高,還有把門的人,這個人,就編輯、主編。也就是說,只有你的作品得到了他們的認可,給你發“準生證”,你的大作纔有可能面世。且不少報刊都有意無意地形成了自己的“圈子”,或者說作者羣,要擠進去並非易事。但唯其難,也才具挑戰性。我想,只要你的東西品質上乘,終究會有人識貨的。當然,這裏有個問題,那就是要認真揣摸報刊和編輯的“口味”,我這東西你不喜歡,行,那我另找個地方試試,說不定在張三眼裏不屑一顧,在李四那裏就是個寶貝疙瘩呢。

2、投稿不屈不撓

在研究報刊特點,適銷對路的礎上,就要不屈不撓地投稿。因爲一即中的機率,是很少的。過去時興退稿的年代,可能會因爲退稿,把你的信心都退沒了,這時候,就要咬緊牙關:挺住!要經受住退稿的考驗。現在不退稿,給你打個電話交流,或者在郵箱裏給個回覆,就夠負責和客氣的了。許多時候,我們寄(發)出去的稿子,泥牛入海,音訊全無,夠傷自尊的哈。但沒法,你還得堅持下去,要有自信,相信自己有一天會感動“上帝”的。

我既是作者,又當過多年編輯。我覺得有個需要注意問題,就是作者和編輯之間,需換位思考。

作爲作者,創作態度要嚴謹。作品就像工廠生產的產品,首先你自己要覺得合格,拿得出手。其次要認真檢驗,用魯訊先生的說法,寫好後,至少看兩遍,將那些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掉。請注意,先生說的是至少兩遍。像先生這樣的大師,都要看兩遍,那麼我們這些人呢,就應該多看幾篇了。可我們有些作者很懶,或者說不太負責。寫好後,以爲字字珠璣,鼠標一點,便發出去,結果錯別字,漏字,甚至讀不通讀不懂的句段也不少。美其名曰:讓編輯去改。實際上,一般情況下,編輯是不會費心勞神地爲你改稿子的,他們慣用的是斧頭和剪刀。顯然,這樣草率地投稿,要命中,是十分困難的。

如果我們能做到自己的稿子讓編輯眼前一亮,愉悅地卒讀,那麼,你的小說就大有希望了。

從編輯的角度說,應該肯定,絕大多數編輯對好稿是由衷歡喜的。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小說,會有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這是一種職業操守,或者本能。但實際情況是,這種興奮很少,他們每天面對的是大量的平淡無物的來稿。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的小說不忍卒讀,要讓編輯耐心地看下去,是不可能的,也是殘忍的。因此,許多時候,編輯往往就看個開頭,實在讀不下去,也就棄之不理了。也許,有作者會說,這太不公平了,我辛辛苦苦熬更守夜好不容易弄個小說出來,你們就這樣處理啊!可編輯呢,如果值得讀和不值一讀的來稿都要讀,那不累死纔怪。

所以,如何讓自己的小說一展開,就能緊緊抓住編輯的眼球,恐怕是我們的着力點。

再就是不要怕麻煩,最好將你的小說打印了寄出去。因爲一般情況下,郵箱裏的稿件除非要用,編輯是不可能打印下來,認真卒讀的。

3、要讓自己的作品走出去

文學作品是精神產品,這東西當然可以自我欣賞,自我陶醉,但我以爲它更大的功用,是讓更多的人欣賞,也就是社會效益。所以大家寫出作品後,如果覺得可以問世,應該讓它到更廣闊的天地去,讓更多的人欣賞陶醉,自娛自樂,孤芳自賞,我覺得是不可取的。

需要強調的是,我不是反對大家在網上發作品,我自己就經常掛一些東西在空間裏。我要說的是,把向報刊雜誌衝刺作爲主攻方向,尤其是年輕作者,堅持下去,定有收穫。

一句話,不管你養出來的是騾子是馬,千萬別顧慮,大膽地拉它出去溜溜。

4、力爭加入各級作家協會

創作是個體勞動。

作協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客觀存在。儘管有人對此不以爲然,對把作協辦成衙門頗有微詞,但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們沒法不面對這個現實。因此,作爲寫作者,應該把加入市級、省級、甚至中國作協,作爲我們的奮鬥目標。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個名義嘛,遮得風還是擋得雨啊!是,確實僅僅是個名,既不能遮風擋雨,更不能漲工資發財升官,可它畢竟是個標誌,是對你文學創作成果的肯定。因爲不管是何級作協,都有入會標準,你達到了這個標準,才批准你入會。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你創作成績的檢閱。當然,也不排除有人通過非正常渠道,“混”了進去。可我想大多還是名至實歸的。

會前,與xx交談,瞭解到我們xx現在有省級會員五六人,作爲一個60多萬人的中等縣區,我覺得還是不太相稱。假如,通過大家的努力,三五年,七八年後,我們的省級作協會員達到二三十個,四五十個,形成一個強大的作家陣容,那又會是什麼景象呢?

5、貴在堅持

文學創作是艱苦的腦力勞動,心想事成,一蹴而就,並不多見。許多人,包括卓有成就的大家,都是在經歷了一番挫折和失敗後,才摘取成功果實的。

所以,如果你有志於文學創作,並想有所成就的話,一定要堅持,貴在堅持,堅持不懈。

就算你一年僅僅發個萬字的短篇,積少成多,十年就是十篇,二十年呢,就是二十篇,20萬字,出個作品集,綽綽有餘。

今天到會的,既有老作者,又有年輕作者,這說明我們xx的文學創作隊伍正在不斷地壯大,後浪推前浪,令人欣慰!可客觀現實是,有相當一批老作者,因年齡,身體,工作,興趣等原因,擱筆了。在某種意義上說來,是非常可惜的,因爲就像蒸饅頭一樣,就差那麼一口氣了,你說可惜不可惜啊。因此,我建議大家,如果你覺得文學能讓你的心靈安樂,如果你沒有別的消遣方式替代它,那麼,一輩子熱愛文學吧!

假如你能生命不息,筆耕不輟,那無疑就是難得的境界了。

上面講的這些,主要是借這個難得的交流機會,給大家鼓鼓勁。

下面我從編輯的角度,講講小說創作。因爲在座的,有不少搞小說創作的作者。而且,一個地方小說創作的成果如何,對衡量其文學創作的繁榮與否,很具代表性。如果非要給我所講的內容擬個題目,那就叫“好小說的四要素”吧。

一、語言

我們知道,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同理,小說也是語言的藝術,或者是構建小說的基本材料。打個比方吧,語言就像建築所需的磚塊。只有你的磚塊質量上乘,你建起來的房屋才能結實美觀。倘若你的磚塊歪歪扭扭的,要想建成經久耐看的房屋,幾乎是不可能性的。

所以,xx說:寫小說是寫語言。

可見,語言之於小說,有多重要。因爲小說的結構及它所表達的一切,都是通過小說家熟練地操作語言來實現的。

概而言之,凡是人能意識到的事物和現象——包括這個世界存在的和不存在的,小說都可以表現出來。這種表現的手段,就是語言。

那麼,什麼是小說語言?換句話說,小說語言有什麼特點呢?

我以爲,小說語言是社會化,感情化地摹繪人生的文學符號。有不同於散文、詩歌、戲劇等文學體裁的特點。即,準確、生動、鮮明、形象。

1、小說語言的多樣與統一

小說可以深入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無所不寫。因此,小說語言是多樣的,具有廣泛的來源。

也就是說,小說是人類文化語言的總倉庫。只要是人類的語言,不管是藝術的,還是非藝術的,小說都可以拿來作爲自己的構建材料。按我們當地的說法,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具體說來,我們寫農民,就要有農民的語言特色,寫商人,就要有商人的語言特點,以此類推。一句話,要寫什麼,像什麼。但不管什麼語言形式,一旦進入小說,都毫無例外地會染上小說的文體本色——變成小說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就是小說語言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2、慎用方言

顧名思義,方言,就是一個地區,一個地方的特定語言。因其流通範圍小,使用的人數少,不適宜在廣闊的社會中交際,更不適應於當今的信息社會。

一般說來,方言這種特定語言,都是比較生動、有趣的,有其獨到的功能,合理地,準確地,有節制地使用方言,可以爲自己的小說添彩。相反,過多——毫無節制地應用方言,無疑會給讀者,首先是編輯造成閱讀障礙,從而影響自己作品的發表率和在更大範圍內的流通。比如我們xx的一些方言,咋樣、啷個搞的等等,我們不但聽得懂,且覺得挺有趣味,可到了省外,別人就會不知所云。

因此,方言可用,但要慎重。

那麼,具體怎樣來把握這個度呢?

我的體會是,對話中可適當地使用方言。但小說的敘述語言,一定要用普通話,儘量別用方言。

二、敘述

敘述也叫敘事。就本質來說,小說就是敘事文體,或者說是敘事文體中的一種。

因此,小說情節的推進,人物性格的發展,都是靠敘述完成的。

通常。敘述一般分爲四種。一是順敘,主要按時間的先後來敘述;二是倒敘,先說結果,再倒轉過來敘述原因。小說創作中,這種敘述方式使用得較多;三是插敘,穿插進去,也就是敘述中,將一些情節進行穿插;最後是平敘,即平行地敘述同一時段內發生的兩件或者幾件事。

應當指出是,這幾種敘述方式,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在小說創作中選擇什麼敘述方式,可根據你所寫的題材,故事,人物的需要,還有你自己的習慣來確定。一句話,感覺得心應手,即可。

1、最佳視角

我們前面說了,敘述是小說的重要特徵。接下來的問題是,我們要選擇最佳的角度來敘述。換句話說,小說創作中,選擇最佳視角進行敘述十分重要。

這不單是技巧和藝術形式的問題,還關係到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以及表現這些內容所採取的整體構思。因爲,敘述視角即是作家主觀意圖所確定的敘述主體及所選擇的觀察點和立足點。只有選準了這個觀察點和立足點,你的敘述纔能有條不紊,遊刃有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視角與人稱的關係

視角多種多樣,客觀地說,視角對作者的敘述是一種限制。因此,從視域的限制來屆定,我們通常將視角分爲:全知全能敘述,也即第三人稱;限制敘述,即第一人稱;純客觀敘述,即第三人稱仍是描寫對象。

前面兩種敘述,大家使用得較多,也比較熟悉。恕不贅言。

所謂純客觀觀敘述,指的是敘述者,也就是作者,只描寫人物所看到的和聽到的,不作客觀評價,也不分析人物的心理,作者不在作品中出現,更加“隱含”。

這和新聞中的純客觀報道,似乎有相同的地方,其重要區別是,作者用的是小說的手法和語言。

3、視角轉換

我們講了敘述的三種方式,但這三種方式並不孤立和相互排斥。相反,這三種敘述可以互相滲透,複合交疊,密不可分。

我們通常稱之“復調”。

現代小說中,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靳凡的《公開的情書》、xx、xx的《xx》,都採用了三元視角;諶容的《xx》、xx的《xx》,xx的《xx》等作品,都設置了兩個以上視角。

上述小說的多元視角,複合交錯,始終處於流動的變化莫測的狀態,而馬原的《xx》,卻敘述者與作者分裂。作者馬原直接進入小說,成爲敘述對象,即有時他是敘述者,有時是被寫進小說,成爲敘述對象的馬原。再就是藉助小說中兩個虛構的人物——姚亮和陸高,作爲他的替身,使三者分別表現自己,袒露自己。

這種獨具風采的的技巧,的確令人折服。

應當說,敘述視角的開放性和多元化,是現代小說的主旋律,這種多視角的 “復調”,無疑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容量。

可見,敘述是是一個基本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無論是古典小說,還是現代小說,從發生學的角度來觀照,都是“敘述”的產物。離開了敘述的小說,本質上是難以想象的。

至於選用什麼視角,因人而異,因題材而異。

衆所周知,展現與表現,是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分水嶺。從敘述的角度來分析,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古典小說:以故事爲主,敘述邊緣化,是自發的;現代小說呢,敘述是第一位的,甚至是本性的存在,自覺的,舉足輕重。

因此,某種意義上來說,現代小說對傳統小說的“革命”,其實質就是“敘述”的革命。現代小說在形式領域的許多重大變革,都是以敘述方式的變革爲前提的。

對現代小說來說,敘述絕不僅僅是技巧性的問題,而是涉及到小說的觀念、審美形態,哲學思維和形式構建的大問題。

小說的本質是虛構。

如果說,從“寫什麼”到“怎麼寫”,確實能代表小說從古典階段向現代階段轉化的某種線索的話,那麼,推動這個轉化的轉軸和支點,就是敘述。

例如,xx的小說,《xx》,就根本沒有什麼客觀存在的“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在敘述中“杜撰”和“衍生”出來的,故事的形態,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破碎和零亂的。

4、調子

視角有了,人稱有了,我以爲,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尋找一個適合自己敘述的調子。只有找到了準確的敘述調子,才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這有點像唱歌,首先要定調,這調定高了,你唱不上去,定低了呢,又找不到感覺,唱不出味道。

具體說來,我覺得就是小說的第一句話,最難找,最難寫,找到這個了切入點,下面的鋪陳也就好辦多了。

據說,xx獲諾獎的長篇小說《百年孤獨》,一開始也難以切入,後來,他終於找到了開篇第一句話:“許多年後,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接下來的敘述,便迎刃而解。

以至,這個開篇,成了現代人學習摹繪的經典句式。 

陳忠實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白鹿塬》,也碰到類似問題,後來,作家靈光一閃,找到了“白嘉軒後來引以爲豪的是一生裏娶過七房女人”這個調子,緊接着便敘述娶這些女人的過程,故事也就生髮開去,洋洋灑灑,數十萬言。

許多時候,我們難以落筆,左右徘徊,就是沒找到適合的敘述調子。

這時候,千萬彆着急,開動開動腦筋,多轉一轉,說不定,靈光一閃,你需要的調子便“蹦”了出來。

三、感覺

感覺,即藝術感覺。

這個問題,說起來似乎有點玄,但確是真真切切的客觀存在。可以說,但凡從事藝術的人,都是需要有藝術感覺的。當然,我們這裏講的主要是對小說藝術的感覺。

從定義來說,感覺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動物及人接受外界傳來的及發自體內組織和器官的刺激特徵;二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三是覺得,認爲。

應該承認的是,感覺這東西,是一種天賦,以生俱來。許多年前,我剛開始從事文學創作時,當我向別人討教祕訣時,有文友就坦言:兄弟,寫作的感覺是天生的,全在於自己去感悟,別人沒法教,也是教不會的。當時,我對此似信非信。數十年後,深以然。如若不然,我們怎麼解釋魯訊的兒子,何以沒成爲大作家呢?

我想,主要是他沒有遺傳先生的天賦。

因此,我以爲,感覺是一種天賦,與遺傳、學歷、專業、環境等等,無關。古今中外,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

當然,作爲創作者,參加一些文學活動,從而觸發靈感的事,是可能發生的,但如果你沒有感覺,什麼大師都愛莫能助。

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許多人熟視無睹的事情,在作家眼裏,卻是不可多得的素材,經過他們頭腦的加工製造,甚至成了經典。這就應證了羅丹的名言: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

這種發現的才能,就是感覺。

勿庸諱言,感覺既然是天生的,那麼差異就是客觀的,這就是爲什麼有人寫出傳世之作,有人卻無法企及的主要原因。前些年,有的刊物搞“同題創作”,同樣的題材,不同的作家寫出不同的作品。假如,我今天給大家出個相同的題目,就叫做“臨街的窗”,也就是通過這個臨街的窗口,去摹寫窗外衆生世態,我相信,在坐的數十人,絕對沒有一篇是相同的。

其本質的原因,我想主要就是感覺的差異。

不過,我們說感覺是天賦,並不等於它是一成不變的,也許某人的文學天賦並不怎樣,但他有常人沒有的經歷,有獨到的人生經驗。尤其是後者。再加上不斷的積累,善於學習,勤于思考,能夠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屬於自己的東西,他的天賦就可能有所增長和提高,從而寫出令人括目相看的作品。

創作水平如何提高?也許會有人會勸你多讀、多寫,尤其是對年輕作者,可謂語重心長。在這裏,我想強調的是,多讀沒錯,至於是不是非要多寫,一天,或者一月規定寫多少字,值得商榷,或者說大可不必。我覺得,更重要的,應該是思考。也就是前面說的,發現別人沒發現的東西。倘若寫一大堆人云亦云的東西,無異勞民傷財。因爲數量並不等於質量,樹立精品意識,是我們每個寫作者都不可忽略的。

現代文學文學史上,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比如錢鍾書,其小說數量極少,可一部《圍城》,卻有着無法忽視的地位,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峯。

四、意味

意味,也即意蘊。

作爲小說作者,終極目標,就是追尋小說的意味。

美國文學批評家克萊夫·貝爾說:“小說乃是有意味的形式。”這裏指的意味,即含蓄、情趣、情調、趣味的意思。

因此,小說的意味直接影響到讀者的閱讀效果和審美感受,同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作品的藝術品格。意味的有無與豐富與否,是衡量一部小說藝術水準高下的重要標尺。

法國作家哈·霍利寫過一篇小說,名叫《德軍剩下來的東西》,極短,全文僅200字,我們不妨抄錄如下:

戰爭結束了。他回到了從德軍手裏奪回來的故鄉。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燈昏暗的街上走着,一個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語調和他講:“到哪兒去,是不是上我那裏?”

他笑笑,說:“不,不上你那裏——我找我的情婦”。他回頭看了女人一眼。他們兩人到走了路燈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來:“啊!”

他也不由抓住女人的肩頭,迎着燈光,他的手指嵌進了女人的肉裏。他們的眼睛閃着光,他喊道“約安!”把女人抱了起來。

下面,我們以這篇精短小說爲範本,談談它的意味。

這是一篇精粹、獨到的短篇小說。表面看來,它似乎很簡單,不過是街頭即景而已。然而,當我們透過簡短的文字,從意味的角度去解讀,就會覺得它很不簡單,甚至說很複雜。因爲它幾乎囊括了一對情人在大戰前,大戰中、大戰後的全部故事。

我們可以這樣來解讀。

一個士兵戰後回到自己的故鄉,在街道昏黃的路燈下,邂逅他夢寐以求的情人。作家雖只寫了這些。但彷彿浩瀚大海中僅露出水面十分之一的冰山,作家提供的極爲有限的情景,讓讀者感覺到了掩藏在水下的更龐大的部分。小說文字的後面,隱藏着更豐富的內容。關鍵的問題是,讀者必須參與到作品中去。

“戰爭結束了”。短短5個字,卻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結束了的戰爭,曾有過突然的開始和漫長殘酷的過程。這個士兵也許生性懦弱,他被迫參軍,九死一生,僥倖活了下來。也許他英勇無畏,屢建戰功,胸前掛滿勳章。現在,他在故鄉的街道上,“匆匆忙忙地走着”。按理,凱旋的心情應該是驕傲和喜悅的,他爲什麼竟如此匆忙?士兵對攔住他的女人說:“不,我不上你那裏去,我找我的情人”。故事一下子複雜起來。當初,開戰前,士兵和他的情人,有多少花前月下的暱喃,有多少難捨難分的約會?戰爭爆發後,士兵開赴前線時,他與情人告別,有多少生離死別的眼淚和信誓旦旦的承諾?又怎樣地一步三回頭?戰爭中,在戰壕裏,在槍林彈雨中,士兵多少次遙望故鄉,心裏裝滿多少肝腸寸斷的思念?……這些,並不是杜撰,而是隱藏在海水下面的看不見的冰山,是小說意味生成的故事應有的內容。否則,何以理解士兵回到故鄉的第一件事兒,就是去找自己的情人?且爲什麼如此匆匆忙忙,迫不及待?再有,他終於認出拉住他的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時,爲什麼使勁地抓住她的肩頭,手指嵌進她的肉裏,喊一聲:“約安!”把她抱了起來?如果不是一種刻骨銘心,生生死死,地久天長的情愛,他絕不會有這樣的舉動。

再說士兵那個叫約安的情人,她顯然已經淪落爲妓女,德軍佔領了他們的家鄉,一個有點姿色的女人要活下去,她會怎樣呢?可以想像她還有別的選擇,可她選擇了當妓女,與其說她習慣了這種生活,不如說德軍迫使她習慣了這種生活,所以她纔會用“吃醉了酒似的”放蕩口氣,勾引每一個過路的男人,她像土地,村莊一樣,是被德軍蹂躪過的東西。德軍潰敗之後,剩下什麼呢?滿目瘡痍的大地,頹敗的女人的肉體,更可怕的是傷痕累累,難以撫慰的靈魂。因此,當她認出士兵時,她嚷了一聲“啊!”這聲啊,包含着驚愕,興奮、羞愧、憤怒、無奈、控訴?什麼都有。它包含了一切——過去和現在,似乎幻化爲一個極其恐怖的夢魘。

類似關於意味的例子,還有海明威的《白象似的羣山》,楊爭光的《乾旱的日子》等等,不再贅述。

最後,就我的親身經歷,說個有關意味的真實故事。

大家知道, “改非”後,我在《xx》做編輯。期間,既讀了大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自由來稿,也讀了不少名家的小說,如韓少功、xx、遲子建、阿成、範小青等,其中, “短篇王”xx一個短篇小說的編輯過程,就很能說明“意味”的重要。

那是XX年初的事兒,何銳主編約來xx名叫《人事》的短篇,擬發頭條,版面都留着了的,可謂虛位以待。

小說收到後,何主編要我先看看,然後提出處理意見。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xx是市報社從事科長,既是科頭,也是科員。梅科長很正統,大有“馬列老太太”的味道。報社有個年輕女記者,生性開放,坐的士跑上兩圈,也能高擡着雙腿,舉手投降似的跟的哥做愛。事情被發覺後,報社領導責成梅科長和這女記者談話,可這記者對自己的行爲並不以爲恥,說這是自己個人的生活,與報社無關。並說梅姐,你的生活如何,不行的話,找點生活片來看看。梅科長表面對女記者不思懺悔痛心疾首,卻又鬼使神差地買了生活片回家,與丈夫一起看。丈夫陡然性起,抱着梅就要上牀,這時,她又忸怩開來,後來雖半推半就地入港,雙方都沒找到應有的感覺。於是丈夫半玩笑半認真地,說要到外面去找女人。梅威脅說,你敢找,就離婚。丈夫果然敢說敢幹,利用當頭和單位女工多的有利條件,先後和了幾個女人有染。梅科長知道後,很憤怒,堅決“抗日”,並提出離婚。

秋天,xx被評爲全省人事系統優秀工作者,到省人事廳接受表彰,認識了聯絡處的華處長。舞會上,兩人一起跳舞,梅說,感謝你,華處,是你讓我當了先進呢。華處說,應該的,我喜歡你嘛,這沒辦法。梅說,你喜歡我什麼?華說,喜歡你的小,小就是美嘛。我第一眼看到你,就想抱你。

一支舞曲結束,華處趁勢抱了抱xx,梅愣了愣,沒吱聲。

舞會結束,xx剛回到房間,華處便打來電話,說小梅呀,過來聊聊啊!領導有請,xx也不好拒絕,那好啊,聊聊。隨即便來到華處的房間。她剛進房間,華處便關上門,一把把她抱到牀上。xx說,華處,你不是讓我來聊聊嘛?是啊,華處說,牀上聊不是更有意思麼?

接下來,兩人自然便成其好事……

小說讀完後,我覺得xx真名不虛傳,不管語言結構,還是敘述轉換,均無可挑剔。但我覺得,xx與華處上牀的情節,似乎有點過。應當說,現實生活中,這種權色交易的事兒,並不鮮見,絕對可信。可從小說的社會效應來說,似乎可以商榷。因爲這樣安排情節的話,讀完小說後,無疑會令人產生人事即性事的感覺,社會效果不是太好。

我把這看法跟何主編彙報後,他覺得有道理,是啊,這樣人事不就成性事了。先放放,何主編說,我跟慶邦打電話談談,讓他改改。

隨後,何主編給xx打電話,說了對《人事》的看法,希望他能改改。但劉不以爲然,好久好久了,一直沒回音。

稿子沒有修改,《xx》自然也就不可能發表。

後來,xx的短篇小說《人事》在XX年第11期《北京文學》發表,並被《小說月報》轉載。

爲了證明當初的判斷,我特意將發表後的《人事》找來“對讀”,我發現,xx最終還是接受了《xx》的意見,將xx和華處長在賓館上牀的情節作了修改。

修改後的文本是:

兩人正在牀上週旋,電話突然響了起來。 

趁華處長正在接電話,xx趕緊翻身下牀,出門去了。

回到報社後,xx老想起華處長,一次做夢,還夢到和華處長做到一起去。

xx也沒再提和丈夫離婚的事,丈夫有要求,她也不再拒絕,只是說,你要溫柔點兒。興奮得丈夫直搓手,說,我的好老婆,你總算想開了。

可見,作了修改後,小說的意味得到了昇華,藝術品位也更高了。

之所以說這個真實的故事,一是說明《xx》之所以是《xx》,那就是敢於對名家說“不”;再就是哪怕是名家,也有對意味把握欠妥的時候。既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無名作者呢?

讓小說具有雋永豐厚的意味,應該是我們奮鬥的目標。

好了,拉拉雜雜地說了這麼多,權當拋磚引玉,僅供參考。不當之處,請各位文友提出批評。當然,如果有時間,我們也可以現場交流交流,時尚的說法,叫互動。

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