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8W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 篇1

圈子原本的一種含義是指人與人因爲相同興趣、經歷或其他目的而結合成的非正式團體。志同道合而相聚一起,或結伴臨溪,流觴曲水,或坐而論道,疑義相析,都不失爲一種人生樂趣。但是當下社會和官場上流行的圈子卻完全脫離了志趣的主題和情感的聯合。不少人削尖腦袋鑽進圈子,想方設法經營圈子,千方百計擴大圈子,形成了一種畸形繁榮的“圈子文化”。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精選5篇)

“圈子文化”最注重界限。圈子看似鬆散,但卻“畫圈爲牢”,水潑不進,針插不入。不管人與人關係多麼錯綜複雜,一個人進沒進圈子,是誰的圈子卻分得一清二楚。在圈子內,可以呼朋引伴,稱兄道弟,觥籌交錯,互相照應,彼此絕對心照不宣;但對圈子外,或冷若冰霜,形同陌路,或表面和氣,暗中使絆,乃至排斥打擊,落井下石,鬥爭起來毫不手軟。讓人感嘆圈內圈外是“兩重天”。

“圈子文化”很講究中心。圈子實行的是家長制。圈子中的人際關係如同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描寫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波紋的中心就是圈子的“家長”。“家長”掌控着圈子內外部資源的獲取分配和圈子的運作,圈子其他成員只能唯“家長”馬首是瞻,老老實實服從指示。圈子還實行等級制。圈子之內誰是老大,誰是心腹,誰是馬仔,誰也不會搞混。“上下有等、尊卑有序、貴賤有別”之類的在圈子中最適用。

“圈子文化”最關鍵的是規矩。這種規矩是潛規則,擺不到檯面上,也落不到紙面上,但是誰要敢壞了規矩,那今後肯定是在圈子裏“混”不下去了。圈內圈外,第一位的規矩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圈內人要是混出了名堂,必定要彼此拉一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要是出了問題,則必定要統一口徑,百般包庇。因此社會上常常聽見某個地方“拔出蘿蔔帶出泥”,被“一鍋端”。圈子上下,第一位的規矩是“江湖義氣”。下屬對待老大要“忠心耿耿”,老大對待下屬則要“義薄雲天”,你爲我效犬馬之勞,我爲你兩肋插刀。至於這種規矩是否符合黨紀國法,是否遵從組織原則,都在所不問。

這樣畸形的“圈子文化”讓一些領導幹部成爲利益團體的附庸,喪失了獨立的政治人格、清醒的政治判斷。任其發展,將是對組織紀律的嚴重挑戰,將對黨的事業和黨的組織造成極大的傷害。

“圈子文化”從源頭上看是專制主義糟粕的殘留。專制主義延續幾千年的陳腐觀念、人身依附、等級制度、門客政治等等在黨內仍未得到完全肅清,並且在思想日益多元、利益日益分化的今天還有所發酵。一些人錯誤地把組織當成了朝廷,仍然在搞任人唯親、任人唯派,進行人身控制,圍繞自己打造盤根錯節的現代“宗族”,將組織內純潔的同志關係江湖化、庸俗化。“圈子文化”從形式上看是黨內宗派主義的變種。每個小圈子就是一個小團體、小山頭,它們時常鬧獨立性,只強調局部利益,無視整體利益,往往通過內部被異化的僞團結,相互間無原則的爭鬥,於無聲無息中解構了組織意志,綁架了組織意圖,裹挾着組織的運行。“圈子文化”從本質上看是利己主義的惡性發展。組織的運行圍繞一個“公”字,圈子的運行圍繞一個“私”字。混跡圈子的人形形色色,但目的無非是爲了獲利。歸根到底這類圈子都是個人利益關係的同盟。它們交織着權力、地位、關係、面子,將單純的利益交換關係發展爲飽含“人情”的人際承諾,爲其赤裸裸的目的蒙上一層“溫情脈脈”面紗。

匡正風氣,破除“圈子文化”的途徑有很多,但最關鍵要擺正組織和個人的關係,學會正確對待組織和領導幹部個人。每一個黨員都必須認識到,無論職務高低,能力強弱,貢獻大小,個人都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工作,都必須毫無例外地把自己置身於黨的一個組織之中。要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服從組織分配,積極參加黨內生活,認真接受黨組織的監督。

要時刻牢記感恩組織,而不是感恩個人。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自己的成長進步歸根到底靠組織關心培養,而不是靠圈子幫襯,更不是靠“貴人”相助。因此要對組織心懷感恩,心存敬意,更加自覺地相信組織、更加緊密地依靠組織。但是這種感恩的對象只能是組織,而不是組織裏的任何領導,決不能因爲某些領導曾經有過提攜之舉,就搞庸俗的“投桃報李”那一套。

要時刻牢記對組織忠誠,而不是對個人忠誠。領導同志作爲組織的靈魂,對組織控制力強、貢獻大,很多時候是組織意志的代言者。但是每個黨員都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任何領導都只能代表組織,而不能代替組織,在組織之內每一個黨員的政治人格都是平等的,絕不存在凌駕於組織之上的特殊黨員。要明白自己是組織的黨員,而不是誰的家丁、門客,不能將個人進步等利益訴求寄希望於對某些領導的“效忠”上。

要時刻牢記維護組織利益,而不是維護個人私利。決不能爲了一己私利,損害組織利益,更不能拿原則送人情,做交易。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 篇2

好人主義乃“德之賊”。其根源在於實用主義,是錯誤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爲人處世上的反映,與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格格不入。

然而好人主義猶如“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主要表現有:不講是非,只講世故,信奉多栽花、少栽刺,不講原則、不顧真理;不講有爲,只求無過,遇到矛盾繞着走,對“刺頭”問題、“釘子”問題等,能推則推、能拖則拖;信奉“厚黑學”,玩弄“潛規則”,表面一團和氣,平時不說、關鍵時亂說,格調低,處事俗,以庸俗的人際交往代替教育管理,以犧牲制度規定來搞無原則讓步等等。

好人主義既害集體,又害同志,更害自己。防止和克服好人主義,要靠堅強的黨性原則。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增強黨內生活的原則性戰鬥性,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堅決反對黨內生活的自由主義,確保黨內生活健康運行。要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始終堅持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學深悟透關於強軍興軍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從中把握大勢、汲取智慧,增強政治鑑別力和政治免疫力,不斷增進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始終嚴格落實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方針,確保官兵立場堅定、道德純潔。要靠良好的人品官德。厚德才能遠行。有了良好的人品操守作底子,做人才有骨氣,做事纔會硬氣,做官才能正氣。要努力培養高尚的人格情操,用實實在在的品格去贏得信任,用克己奉公、光明磊落的行爲影響同志。要靠過硬的能力素質。敢於擔當不是匹夫之勇。要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善於抓住事物本質做事,善於從全局和長遠角度提高解決眼前緊迫問題的能力。以不甘人後的決心和敢爭敢闖的勇氣,力爭思維上快人一步,行動上搶先一步,成效上勝人一籌。要有求真務實的執着勁頭。盯住崗位職責、盯住經常性基礎性工作,盯住矛盾問題,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持之以恆、攻堅克難,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爲實現強軍目標貢獻力量。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 篇3

多次強調,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而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清正的從政環境,就必須清理各種拉幫結派的“圈子文化”,要對那些整天琢磨拉關係、找門路的黨員幹部當頭棒喝,“圈子文化”不是共產黨人的文化,必須痛加鞭撻,堅決抵制。

“圈子文化”在一些地方能有生存空間,其根源在於公權力異化爲了少數領導幹部謀取私利的工具。地方領導幹部尤其是“一把手”權力過大,權力行使制約少、權力運作邊界寬,領導幹部一句話就可能左右幹部任命。部分心存私慾的領導幹部在選用幹部中任人唯親、搞“小圈子”,給圈內幹部“開綠燈”,讓圈外幹部屢吃“閉門羹”。在這種權力磁場的強力吸引下,就有幹部迷失了政治信仰,熱衷“圈子文化”,迷信圈子決定位子,一門心思琢磨找門路、拉關係,把“尋圈子”、“拜山頭”當成仕途升遷的捷徑。

在大力強調從嚴治黨、依法治國的今天,“圈子文化”的歪風邪氣,把政治生態搞的烏煙瘴氣,打破了黨內正常政治生活的平衡,背離了“權爲民所用”的根本宗旨,必然爲黨紀國法所不容。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堅持鐵腕反腐,隨着“大老虎”落馬,其身後的“祕書幫”、“石油幫”、“山西幫”紛紛垮塌,對“圈子文化”起到了很好的震懾作用。但也應看到,只要領導幹部權力缺乏有效監督,被不受約束地濫用,“山頭主義”與“圈子文化”就會“樹倒根存”,不斷再生和膨脹。

“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選人用人的權力更不能凌駕於組織紀律之上,任性干預選任幹部。唯有堅持從嚴治吏,把權力裝進法治籠子,圈住任性權力,讓圈內無法外之權,斬斷圈子的利益鏈條,防止少數領導幹部以言代法、以權壓法,才能釜底抽薪,盪滌官場“圈子文化”,確保領導幹部規範用權、依法用權,最終把德才兼備、表裏如一的好乾部選用起來。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 篇4

在幹部隊伍中,有這樣一類人:無論別人說什麼,他都一律“好好好”“對對對”。久而久之,爲自己贏得了“好好先生”的綽號。他們只講私情而不講黨性、只講關係而不講原則,認爲“堅持原則麻煩多,平平穩穩好處多,拉拉扯扯朋友多”。這類“好好先生”奉行的正是好人主義。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指出,要堅決反對黨內生活中的自由主義、好人主義,這話意味深長。現在,確有一些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好人主義盛行,對錯誤的東西聽之任之甚至隨波逐流,把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丟得遠遠的。對上級,熱衷於“吹喇叭”“擡轎子”,百般投其所好,即使明知不對,也一味迎合;對同級,“你好我好大家好”,極力保持“一團和氣”;對下級,只“栽花”,不“栽刺”,該教育的不教育,該批評的不批評,甚至出了問題,還費盡心機去包庇、去掩蓋。

好人主義的危害不可低估。它從庸俗的關係學出發,遮蔽真相,迴避矛盾,放棄批評,導致黨內生活極不正常。好人主義盛行,實際上起了掩護和縱容幹部錯誤思想和言行的作用。一些地方的領導幹部問題嚴重,羣衆屢屢有反映,但當地黨委、組織部門、班子同事愣是充耳不聞、裝“不知道”,甚至導致“塌方式腐敗”,這正是好人主義盛行帶來的惡果。

好人主義並不是什麼“好東西”,“好好先生”也不是我們黨需要的好乾部。一堆奉行好人主義的人在一起,必然蛻變爲“山頭主義”“團團夥夥”。早在70多年前,毛澤東就在《反對自由主義》中,歷數了好人主義的對象——“熟人、同鄉、同學、知心朋友、親者、老同事、老部下”,這些對象就是“害死人”的“小圈子”雛形,就是沆瀣一氣、利益攸關的“朋黨”的基礎。

好人主義,看起來是對人“好”,其實是對同志不負責任。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難免有缺點、犯錯誤,需要經常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許多幹部犯錯誤,開始往往只是一個小缺口,如果這時候有人及時咬咬耳朵、拉拉袖子,早提醒、早糾正,可能就不至於越走越遠,滑入錯誤甚至是犯罪的深淵。更何況,有的人看起來是“好人”,其實是雙面人,當面不說、背後亂說,會上舉手、會下搖手,當面唯唯諾諾、轉身挖坑設陷,哪有半分“好人”的樣子?

好人主義,意在通過討好別人使自己得好。毋庸諱言,好人主義之所以盛行,就是因爲不少“好人”得了好處,帶來模仿跟風,以致“潛規則”蔚然成風。如果幹部選任只是簡單地以票取人,“唯票”的指揮棒下,必然會出現幹部拉關係、拜門子、爭票數。奉行者得了好處,講原則、敢批評的不僅沒有應有的鼓勵和褒獎,甚至還被看作異類。這種“劣幣驅逐良幣”、“逆淘汰”,帶來的結果只能是搞關係的越來越多、講原則的越來越少。

“老好人”並不是真“好人”,“多栽花”無非是要“少栽刺”,“與人方便”終究是爲了“自己方便”。克服好人主義,關鍵是確立科學的識人標準,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建立起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老好人”得好的價值標準。在全面從嚴治黨新格局下,中央越來越注重憑實績用幹部,旗幟鮮明的引導下,好人主義者的好日子已不多矣。

整改圈子文化好人主義演講稿 篇5

多年來,“圈子文化”在一些單位普遍存在,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派系”和裙帶關係,擾亂正常的組織秩序,成爲黨政機關的“毒瘤”,也成爲一些幹部濫用公權的工具。構建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必須從思想和行動上根治“圈子文化”,徹底清除“圈子文化”滋生的土壤。

“圈子”的本質是由權力、名譽、地位、關係而結成的利益聯盟。它以圈爲界,爲圈而戰。它還以“和諧、團結”爲幌子,幹着“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違法亂紀勾當。“圈子文化”標榜的是“圈子社會”,用複雜的人情關係綁架法治進程,甚至凌駕於法律之上。如果領導幹部用權向着“圈子”,結成了利益團體,就會無原則地維護圈內人的利益,甚至成爲腐敗的變種,破壞公共權力的正常運行。

規範領導幹部“朋友圈”。社會環境是一個大“圈”,你我都在其中,小“圈子”的“亂”則是大“圈子”中的霧霾,不防範、不治理,總有一天每個人都無處可逃。領導幹部要慎獨、慎欲、慎微、慎友,守住做人、處事、用權、交友的底線,純潔生活圈、交友圈,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不要因誤入某些“朋友圈”而斷送自己的政治前途。

一些幹部熱衷“圈子文化”,直接原因是一些單位的選人用人權高度集中,壟斷在個別人手中。打破“圈子文化”,要用科學的制度剷除潛規則滋生的土壤,向陳規陋習宣戰,杜絕在小圈子和少數人中選人,營造科學民主、風清氣正的環境。“圈子文化”現象屢禁不止,一個重要原因是有的領導幹部民主政治意識不強。要加強和完善黨的民主集中制,推動黨委和政府工作、議事、決策的民主化、公開化、透明化,堅決抵制個人說了算,推進民主決策和科學決策,擴大民主政治參與的渠道,確保羣衆能夠及時、有效、充分、順暢地表達意願、實施監督。只有堅持走羣衆路線,破除特權利益,才能對“圈子文化”釜底抽薪,真正構建起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