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三爲主題的演講稿(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3W

以大三爲主題的演講稿 篇1

三年,想想很長,過起來卻是如此短暫,往昔依舊,眼前重複的竟然是三年前的光景,最可怕的是,記憶絲毫沒有模糊。這才重新感嘆,時光荏苒。其實我最感嘆的還是我的好兄弟,都說大學是個小社會,在大學裏面不會有真的兄弟感情存在,純屬荒謬!我在大學裏面有這樣一位好兄弟:無論你讓他做什麼事,嘴上不答應,背後卻幫你做得井井有條;有些事情,在你不知情的情況下,他也會幫你佈置好一切,最後還嬉皮笑臉的說:“只是順便幫你弄的!”;他還會爲你有些事情的不公而爲你打抱不平,氣憤之極!;他也會在你不在場而需要交錢的時候幫你交上一切費用,無論多少!過後不要。……種.種的種.種,我現在都歷歷在目。在大學裏面有這樣的好兄弟,誰還敢說大學裏面沒有真正地兄弟情呢?反正我不信。

以大三爲主題的演講稿(精選3篇)

三年前第一次走進校門的欣喜;第一次進入大學宿舍的無眠;第一次走上學生會的競選臺告訴大家,請相信我會做的很好;第一次衝上舞臺盡情的展現自己;第一次聽到了掌聲捧到了鮮花;第一次慶祝到很晚以至於-進宿舍;第一次站在講臺講話介紹我自己;第一次憑着自己的努力和汗水賺到了獎學金,那份衝動,並快速告訴老媽我賺錢了;第一次生活拮据到每天只能幹啃饅頭度日卻也硬着頭皮不向任何人求援;第一次在一天之中獨立處理n個問題,卻還算順利;第一次告訴弟弟妹妹,你們要努力,我會一直支持你們,無比的自豪;第一次,第一次,第一次……三年中有太多的第一次,每次都會發生什麼、改變什麼,每次都是很努力纔會做到,每次過後都會興奮很久。如今往事已成往事,很多事情已做成了習慣,很多記憶已成永恆,很多美好已經定格。思維很亂,想到很多卻不知如何描述,更不知從何處下手。

曾經是多麼的盼望着早些離開校園、離開宿舍、離開課堂、離開書本……離開學生的稱呼……,但到了真正不得不離開的那一剎那,才知道,自己對這片土地是多麼的留念。在這裏,留下了我最最美好的回憶和記憶。

初入校園的時候,對什麼都如此陌生卻又好奇,於是憑着各種興趣選擇了各種生活方式,體會了各種成功和失敗、辛酸和汗水、苦澀和甜美;由這裏第一次登上了夢寐的舞臺,也在不覺間做的很好,竟然小有名氣;在這裏,竟然悟到了不用怎麼努力卻也會有不錯的成績,但最終自己卻會很傷心,大學三年好象一無所獲;在這裏,認識了很多的人,有的成爲了朋友,有的只是擦肩而過,有的甚至會對彼此吝惜一個微笑;在這裏,我體會到歡笑和爭吵、甜蜜和苦惱,還有種.種無奈和嘆息。始終認爲自己很努力,很珍惜,但爲何到最後還是覺得自己做的不夠、還會有這麼多的遺憾?總是回頭想,這件事如果那樣處理會更好,但已無濟於事,上天不可能再給你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即使真的重新來過,可能結果還是這樣。生活總是這樣一天天的過着,甚至在前一天還感覺是理所應當、無所謂的,但今天就要離開,突然才感到了太多的無可奈何,感嘆爲何不生活的更有意義呢?

其實人生真的無所謂對或錯,就象我每天幾乎都在尋找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但我覺得我大學裏面的那個最好的兄弟卻每天重複着同一樣的日子,有的人會羨慕我,有的人卻很不以爲然。有時我會很羨慕整天學習的那個好兄弟,他們真的在大學時段學到了很多的專業知識,但有時我又會很不屑,鄙視他們錯過了很多更精彩的東西,但仔細想想,卻真的不知道到底應該怎樣生活纔是對的,纔不會後悔。我想不管是象我這樣不學無術的人或那些悶頭苦學的同胞,在畢業的時候都會有遺憾,都會想嘗試另一種生活。

以大三爲主題的演講稿 篇2

《中國小小好舞蹈》大家都不陌生吧!它是由方俊先生攜手星空衛視、燦星傳媒、騰訊視頻專爲少兒舞蹈愛好者量身打造的一檔強力舞蹈電視節目!

我們舞蹈中心應邀於20__年10月4日參加全國總決賽,我們參賽的作品是《貓鼠之夜》,參賽學員有:沈凌暄、陳蕭晗、唐鈺晗、金軻蔓、王詩晗、徐丁怡鈴、鍾多俊、謝奕帆、徐思意、方旗安、我,編舞老師:張老師、歐陽老師,

10月3日這天終於來到了,我們坐着大巴車前往目的地—上海大寧劇場。酒店入住後,我們就去劇場走臺排練,做最後的衝刺。4日我們就早早起牀化妝了、彩排。下午,參加的節目一個比一個精彩,連翻個跟斗,搭橋做得乾淨漂亮,轉圈輕鬆自如,足現功力深厚,拉丁舞跳的熱情奔放……輪到我們上場了,馮老師讓我們放鬆跳,盡力就行。音樂一響,我們馬上進入狀態,只聽見雷鳴般的掌聲在我耳邊響起,我越跳越投入,越跳越興奮……

最終我們取得了三等獎的成績!

以大三爲主題的演講稿 篇3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以愛之心,踐行仁恕》。

什麼是“仁恕教育”?相信在座的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理解,在我看來,“仁”即“仁愛”,取“仁者愛人”之精髓,實現真愛教育;“恕”即“寬恕”,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仁”是基礎,“恕”爲昇華,仁恕教育要求我們具備寬厚博愛的胸懷,擁有教育良知,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踐行仁恕,不但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還要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而這一切,都體現在我們日常工作的點點滴滴中。

我校是一所農村國小,留守兒童居多,有的班級留守比例甚至高達70%,這些孩子長期不在父母身邊,缺乏關愛,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都需要有人指導,而我們的身份是老師,也是父母。

這學期剛開學時,我輔導了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參加“師生共讀”的演講比賽,這是一個剛滿十一歲的小姑娘,長得眉清目秀惹人喜愛,只是身體過於單薄,顯得十分瘦弱。因爲不是我班學生,便讓她每天下午早一點到校加以輔導。第一天,剛過十二點,她就來了,我很奇怪:怎麼這麼早?她告訴我:中午沒有回家,自己帶飯在學校吃的。我就告訴她,再帶飯,到我這裏熱一下。第二天中午放學,她來了,手裏拿着一隻老式的鋁製飯盒,自豪地告訴我:裏面是她自己擀的麪條!打開飯盒,我驚呆了,這是這樣的一份午餐啊!所謂的麪條其實就是一塊塊巴掌大的面片,每塊足有1釐米厚,就像我們家裏蒸的死麪餅子,又幾塊粘到一起,熟不熟都不好說。面片旁邊躺着幾根手指頭粗細的蘿蔔條,沒有青菜,沒有湯,沒有半點油花。看着這樣的一份午餐,我的心被狠狠地揪成一團,如果不是被我偶然發現,這個孩子就靠着這樣一份冰涼的午餐度過一天。我也是母親,也有孩子,此情此景,讓哪一個做母親的看了不揪心?更讓我心痛的是:她一點也不覺得自己的午餐簡陋寒酸,還是那麼樂觀。我強忍着就要落下的淚水,背過身悄悄擦去,儘量不讓她看見,因爲我實在不忍心讓她察覺自己有一絲一毫的寒酸,害怕傷害她的自尊,破壞她的快樂。我不知道怎樣呵護這顆純潔的心靈,是把她的飯倒掉嗎?不,不能!我只好給她熱飯,只是加入許多自己炒的菜。第三天中午,等了許久,也不見她來,也許是不願再打擾我吧。叫了半天,她纔過來,臉上掛着羞澀的笑容。這次,帶來的是死麪卷子,依舊是厚厚的面片,夾着零星幾個蔥花。可見,這就是她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的飯菜質量吧。我一邊誇她的卷子做得好,一邊把我的飯給她盛了一碗,告訴她“做多了,實在吃不下。”

晚上,我給她遠在唐山的媽媽打了電話,跟她說了孩子的情況,電話那頭的母親泣不成聲,我也跟着掉眼淚。後來,做母親的重新安排了女兒的生活,事情總算有了一個圓滿的解決。

我時常想,作爲老師,我們不能只關心孩子的學習好壞,還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對於留守兒童的教育,更要以“仁恕”的思想爲指導,時刻留意學生的細微變化,關注學生的長遠發展,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給予關愛、理解、寬容和指導,爲將來打下基礎。最後,用一句歌詞結束我的發言:讓仁恕的思想,引領着我們在江淮大地再創輝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