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開學典禮致辭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1W

XX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王振民開學典禮致辭:做第一流的人,做第一流的學問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開學典禮致辭

親愛的XX級新同學,還有老同學,老師們:

晚上好!每年這個時候都是令人興奮的時刻。今天我們在這裏舉行法學院開學典禮,正式歡迎463位各地精英學子成爲法學院大家庭的新成員。今年新生來自全國所有的省區市,還有70位來自美國、加拿大、意大利、保加利亞、盧旺達、緬甸等11個國家的學子,真可謂五湖四海。歡迎你們!感謝馮象教授和王贏校友剛纔給大家提出的忠告,感謝各位老師出席今晚的迎新活動。

明天就要開課了,今晚我想給大家講講你們未來幾年在清華大學應該學什麼的問題。中國人以前都習慣把讀大學叫做“做學問”,凡是進了大學的,都是“學問人”。所謂“做學問”就是讀書學習、完成學業的意思。你們進了清華校門,當然要做學問,而且要做第一流的學問,成就第一流的學業,將來開創第一流的事業。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你必須首先成爲第一流的人。古今中外,成就大學問、開創大事業的成功者,無不首先擁有第一流的人品,做第一流的人,是爲人誠懇、誠實正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悲天憫人、一身正氣的君子。他們俠肝義膽,疾惡如仇,捨身取義;他們深明大義,通情達理,大公無私;他們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他們敬老愛幼,關愛他人,關心社會;他們行爲端莊,言談文明,爲人師表;他們尊重別人,尊重自己,不隨波逐流,不隨隨便便;他們吃苦耐勞,頂天立地,中流砥柱,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們以德報怨,慈悲爲懷,忍辱負重,沒有惡行惡言,絕不向社會釋放負能量。

最基本、最重要的,往往也是最難、其實應該是最容易的,他們堅守做人的底線,始終牢記不要把人混同於普通動物,有人性,有人味,有人情;說人話,做人事,盡人責。而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斷開發人類特有的、沉澱在心底深處的良知、良心、天良,不斷消除人們身上依然存在的、有時候甚至十分張揚的動物的野性、任性、貪性,讓人類不斷遠離動物本性,不再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爾虞我詐,讓人類越來越像人,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理性。這些本來是做人的底線,但這個底線常常被突破,使得人有時難以與動物區別開來!儘管人好的時候,是動物當中最好的動物,但壞的時候,卻是動物當中最壞的動物。最近一段時間,一些地方發生慘絕人寰、手段極其殘忍的暴力犯罪,特別是那些喪心病狂、喪盡天良、針對無辜兒童乃至嬰兒的暴力犯罪,即便在動物世界都不會發生,爲什麼發生在21世紀的人類社會?人類是在進步,或者是在退步?

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終極關懷都是爲了不斷增強人的人性,弱化人的動物屬性。人類每一天的追求、幾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在不斷努力證明自己不是一般動物,自己與“衆”不同。這樣就產生了人文社會科學,產生了政治、法律、文化等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也產生了教育、產生了大學,用以教化人們要學會文明理性生活。我們不僅要讓每一個人文明起來,而且還要讓政府、讓國家文明、理性起來,把權力放入法律制度的籠子裏邊去,使其只能爲善,不能爲非,很多人間悲劇都是國家不文明、不理性的政策造成的,所謂“苛政猛於虎”。相比約束個體的人,約束國家和政府的野性更難,這也正是法治憲政、法律科學和法律人的莊嚴使命。

因此,如何做人、如何做第一流的人,是未來幾年你們在清華的必修課。對法律人而言,做個真正的大寫的人尤其重要。因爲法律人不是一般的人,對人情世故、對如何做人有更高更嚴的要求。以前在中國農村,村裏人發生什麼矛盾糾紛,一般不會打官司,而是找村子裏德高望重的老人“評理”。這位老人當然不懂法律,他憑什麼給人定紛止爭,當然靠的是他心靈深處樸素的道德規範,靠的是良知良心和公平正義的理念。村民們爲什麼接受這位老人的裁決,也是因爲他的裁決符合天理和人情。鄉下人常說一句話“人人心中有桿秤”,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成文立法和法院判決有時執行不了,往往也是因爲這些立法、判決不符合常識,不符合人類基本道德規範。如果法律無關公正,無關天理,這樣的法律就是惡法,這是我們極力要避免的。法律人形象高大,受人尊重,就是因爲就像村裏那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們不僅懂法律,是護法者,更重要的,他們也是“護道士”,是人性、是社會道德價值的捍衛者、踐行者,是道德底線的堅守者。

反之,如果你的爲人不行,做人不合格,“人學”沒有學好,有才無德,有知識沒智慧,不管你掌握多少法律知識,不管你精通多少法律技能,不管你多麼滿腹經綸,滿腹詩書,多麼精於辯論寫作,巧於邏輯推理,善於調查取證,這一切都是枉然,終將一事無成。古今中外歷史證明,得大道、有大德之人,必有大智慧,一定所向披靡,無往不勝。因此,從進入法學院的第一天開始,你們就必須把修身養性,陶冶情操,培養良好品質,造就健全人格,強化責任意識,作爲最最重要的學業。我們的院訓是“進德修業,至公至正”,首先是進德,然後纔是修業;要以天下爲懷,以蒼生爲念,踐行公平正義,追求至善至美。我們的大樓叫做“明理樓”,也是要讓大家先明理,再明法,只有先明理,才能真正明法。

如果現在問你,進入大學的目的是什麼?很多同學會回答:學知識,學本領!的確,這裏有很多知識淵博、學富五車的大師,有幾輩子都看不完的書籍,做學問,學習知識和本領當然是你們來大學的重要目的。但這並不是你們進入大學最最重要的目的,大學給你們提供的首先不應該是知識和技能,而是“道”,你們應該首先學“道”,大學應該首先教“道”。今天,一個人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式方法很多,甚至根本不需要進入大學也可以很容易獲取知識和技能,大學已經無法壟斷知識和技能。但是你們爲什麼還要進大學學習,還有那麼多莘莘學子參加入學考試,希望取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我認爲,進入大學的主要目的是來深造“道”和“德”,來探索、追求真理。大學之道在於道,大學之所以成爲大學,是因爲這裏有大道,有很多得道名師和得道高人,能夠爲迷茫的人羣指明前進的方向,能夠爲失落的靈魂點亮希望之燈。大學不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創造地、聚集地、傳播地,而更應該是社會良心之所繫,是社會的道德高地,是維護、開發人類良知的堅固陣地。大學之間的差別不是擁有知識和技能的數量多少,今天清華大學在這個方面與一般大學毫無二致,大學之間的差別在於有多少得道大師。中國古人強調傳道第一,授業、解惑第二,“朝聞道,夕死可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也是這個意思,都在強調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養明德親民、人格完善、品行良好的良民君子。

但是我們看到今天的大學太強調授業、解惑,過分偏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播,忽視了道德和文化的開釋和傳授。XX年哈佛學院前院長哈瑞•劉易斯教授出版《失去靈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記教育宗旨的》一書,揭示了哈佛的辦學目標如何從真正的引導性教育向迎合學生和社會需求的“用戶至上主義”方向發展,嚴厲批評了哈佛的教育過程缺乏長遠的打算和遠大的目標,在課程設置、學生評價、校園文化、道德教育等方面總以“提高學生的滿意度爲工作目標”,總是設法“取悅學生”,而不是幫助他們成長,大學的失職導致學生的性格和道德不能健康發展。XX年3月26日哈佛大學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教授在清華大學發表題爲《變動世界中的高等教育》的演講,提出“教育的功能和理想乃是致力於照亮人性之美,這一原則應該被奉爲高等教育的靈魂。”這也許是對劉易斯教授擔憂的迴應。

如果說哈佛的教育存在重“術”而薄“道”現象的話,中國大學的這種傾向更爲明顯。本來中國大學非常注意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有社會責任意識的公民。這些年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大學的學術水平確實有很大提高,發表的論文比以前多很多,但是大學越來越失去自己的道德堅持和真理訴求,失去了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精神支柱。“幼兒園向國小學習,國小向中學學習,中學向大學學習,大學向幼兒園學習”就是典型寫照。“到公司去,到海外去,到鈔票多的地方去”,與多年前“到農村去,到西部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形成巨大反差。

因此,在新學年開學伊始,我們師生在這裏探討如何學,學什麼,如何教,教什麼,探討21世紀的大學之道十分必要。大學必須迴歸本來面目,培養有崇高理想信念、有強烈社會責任感、關心人類和平和可持續發展的“完人”,既能腳踏實地解決實際問題,又能夠仰望星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理想追求,永遠不會讓專業知識和技巧超越人類的美德和良知的底線。讀書人如果不是文明的功臣,就是文明的罪人,沒有第三種可能。

今年我們第一次設立院長榮譽畢業生獎,就是力圖改變過往評價“好學生”的標準過分偏重學業成績之不足。我們評價標準有兩個,學業優秀者固然有機會獲得這個榮譽,如果你的學業不一定最優秀,但是品學兼優,德才兼備,道德文章皆有成就,有很強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也可以獲得這個獎項。希望幾年後你們畢業之時,能夠力爭獲得法學院授予畢業生的這個最高榮譽。

當然,我絕對不是說學業不重要了,做學問當然重要,成就第一流的學業自然是你們清華歲月的應有之義,以你們的天資、智慧和勤奮,這些都不是難事。我只是想在此時此刻,提醒大家一定要首先努力培養自己成爲“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毛澤東:《紀念白求恩》,1939年12月21日)因爲只有做第一流的人,才能做第一流的學問,未來才能開創第一流的事業。望你們切記!

祝福你們,謝謝大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