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

來源:瑞文範文網 7.75K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篇一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

各位好,歡迎收看今天的《話說長三角》,我是主持人高嵩。

今天要跟您分享的,是一個遲到了22年的諾言。位於江蘇的周莊古鎮被稱爲中國第一水鄉,各位可能都去過。古鎮往東跨過一條河,就到了上海青浦的金澤,兩地呢,常年是擺渡來回,而連接兩岸的渡船也促成了不少上海和江蘇的跨省聯姻,村民張泉勇就是其中之一。22年前,他把妻子從周莊迎娶過岸的時候,曾經許下了一個諾言,他說:“你嫁給我吧,聽說這兒很快就要造橋了,有了橋就什麼都方便了。”轉眼二十多年過去了,村子裏的路一修再修,橋卻一直沒有架起來。老張每次和妻子回孃家還是得坐渡船,而且一般不敢留下來吃晚飯,因爲天一黑船就得停,繞路回來得多花四十分鐘。每天晚上的五點半是最後一班船出發的時間,但通常都會再等一等。有不少村民在對岸的周莊上班,他們都得搭最後一班船回家。聽村子裏的人說,這個渡口已經運行了超過百年,除了晚上船不能開,遇到颱風大霧天還得停航,造橋幾乎就成了所有村民的夢想。直到去年,長三角一體化_上升爲國家戰略,交通的互聯互通是基礎保障,而第一件事就是要打通省界斷頭路。藉着這股東風,在去年(20xx)八月,兩岸的造橋工程終於啓動了。今年(20xx)三月兩岸合龍,步行的通道已經開放。終於,村民去對岸。上班,不用再擔心天黑了回不了家。如果要過河去走個親戚,也可以踏踏實實地留下來吃頓晚飯。而那個遲到了22年的諾言,真的實現了。

當見證時代變遷的渡口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座新橋不僅讓老張的諾言實現,也讓兩岸百姓的生活更加緊密的相連。當然,撤渡架橋只是第一步,未來我們期待長三角一體化,能讓三省一市的更多地方架起一座座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橋,讓更多的藍圖變爲通途。而作爲一個主持人,我也會繼續奔走在長三角的土地上,我希望,自己也能成爲一座通往觀衆的橋。而這要從講好每一個長三角故事開始,感謝各位收看今天的《話說長三角》。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篇二

歡迎各位收看本期的《挑戰不可能》,我是小齊。

本期的主人公,和大家一樣都是萬千追夢人當中最普通的一員,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故事。但是,有夢想誰都了不起,所以我們-起來認識一下,了不起的齊岱澤。

這個小男孩對於主持人這個職業最初的印象,是來自於他做法官的母親,那時候每次吃完飯,都要看的一檔節目叫《今日說法》,以及那時屏幕裏的那位主持人。而當這個小朋友說,我也想成爲電視裏的那個人時,他迎,來了人生的第一次不可能。父母和朋友都對他說,以你。的能力,你不可能做到的,它太難了。那直到成功的考上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主持藝術專業,他纔開始有能力去丈量自己與舞臺之間的距離。直到大三,終於有機會錄節目了,那這個機會叫《開講啦》。也是從那時候開始,他開始去更多地獲得實踐的機會,但是第二個不可能,從屏幕對面的觀衆席傳了過來。每一條觀衆們非常嚴格的評價,都讓他考慮自己要不要去放棄。但他又轉念一想,咱們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既然沒有人支持,那就創造出支持自己的人。那在接下來,他不斷去實踐,終於開始有一個人,一羣人,去肯定,去期待他。而在今天,他帶着一個的不可能來到這個舞臺,這個不可能就是一直伴隨着他的不自信。那直到剛剛,他來到舞臺中央,和小撒老師並肩而立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來自己最後一次錄製《開講啦》的時候,無數次在幻想,自己何時能夠和他同臺相遇。他突然感覺自己站在這裏,距離自己夢想的距離又近了那麼一點點。當然,追逐夢想的腳步還在繼續。但是這-次的不可能,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如何去挑戰。他只需要準備好話筒,面對着所有注視他的觀衆,一字--句地說出:大家好,我是主持人齊岱澤。

謝謝。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篇三

歡迎收看《瞬間故事》,從瞬間看人間,我是今天的講述人周瑜。

20xx年8月,甘肅舟曲突發泥石流,--夜之間,小半個縣城被衝沒了。我去現場報道,兩天之後我精疲力竭,隨身帶的方便食品也吃完了。去買,第一家小賣店連水都賣光了,能喝的只剩下啤酒。第二家,捲簾門已經拉了下來,好不容易敲開了,-看櫃檯都空了。我正準備走,櫃檯裏的大姐突然用濃重的甘肅口音問:姑娘,哪來的?我順手指了指袖子上的臺標:上海過來的。大姐突然顯得有點急,說:“你等等啊。”然後就轉身進屋了,再出來時拿着-個塑料袋往我手裏塞,說:“謝謝你們從那麼遠過來報道我們,家裏也沒多少吃的,拿着。”那個有點舊了的塑料袋裏,裝着三張這麼大,這麼厚的餅,很乾很硬,真的不能說是好吃,可是那個口感我一直記着。我只是做我的本職工作,卻讓一個身處不幸的陌生人充滿了感激,這份工作我得對得起它。我真的希望當年的大姐能看見今天的節目,告訴她:當你給我餅的那個瞬間,那個初出茅廬的小記者明白了,新聞不只客觀的數據和事實,那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有溫度在努力生活的人,關注他們的境遇是我的職責。

一個又一個人的命運,也確實因爲我們的持續關注發生了改變。20xx年,上海的朱阿婆撿回一個棄嬰,小軍龍-天天長大,可是因爲沒有戶口,上學都難。我們新聞人一直在持續的發問,制度有沒有給這些無辜的孩子一個合理的安排?直到20xx年,戶籍制度迎來了改變。20xx年,小軍龍的戶口和收養關係辦下來了。去年他上大學了,18年的故事終於完滿告一段落。我自豪,幾代新聞人記錄的故事裏,也有我用力寫下的幾筆。現在我的工作每天晚上都要進行一場新聞直播訪談。面對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和他們心裏的榮耀、幸福、壓力、委屈,碰到坎兒,遇到阻力是常有的事。現在我還時常會想起大姐遞給我餅的那個瞬間,告訴自己再試一-次再多想一個辦法,因爲我們的堅持和關注,也許就是下一個故事溫暖的開始。

謝謝。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篇四

讓國寶來傳情,歡迎收看《國寶會說話》,我是主持人劉熙燁。

如果編鐘會說話,或許它會對着現代鋼琴說:“瞧,我能奏出你身。上所有黑白鍵盤的音符,可我卻比你大了兩千多歲呢,而且我在一個鐘體上還能夠發出兩種完全不一樣的聲音。”你聽,正鼓音,側鼓音。沉睡了兩千四百年的曾侯乙編鐘,從擂鼓墩的泥土當中甦醒之後,以它恢宏的氣勢,豐富的樂律銘文,一鍾雙音的非凡效果,驚豔了世界。在很多次重要的歷史場合,發出了它鏗鏘有力的中國之聲。而我,有機會在曾侯乙原鐘的複製件上,帶領着外國駐華大使敲響它的時候,我多麼想跟它說說話,我想告訴它,我看到了外交官眼裏的震撼和驚歎,我想告訴它,我是多麼地驕傲呀。

和我-起敲響編鐘的是譚軍老師,就是他讓古老的編鐘煥發出了年輕的聲音。曾侯乙編鐘在出土的時候鐘體保存完好,但是所有的鐘槌都已經腐爛了,所以他開始在鍾槌。上下功夫。不停的試不停的改,有的時候甚至會用上“肉槌”,就是用手去拍打這個鐘體,就是爲了尋找那個美妙的聲音。這些全都是和譚老師朝夕相處的夥伴,當譚老師小心翼翼地交給我的時候,再三地叮囑我說:“這可都是我的寶貝呀。”這裏邊有二十多年前在曾侯乙編鐘原件。上演奏過的槌子,我來帶大家稍微的感受一下。木質的鐘槌在編鐘上發出的聲音可以圓潤而飽滿,可如果換成橡膠的鐘槌,它可以讓編鐘的聲音更加的醇厚綿延。不同的材質,不同的形狀,譚老師已經研究出了五十多種鍾槌。這些鍾槌讓曾侯乙編鐘不再是博物館裏面那個冰冷的青銅器,它讓我們看到了國之重器的響器之魂。我想帶大家來聽一聽古老而年輕的中國聲音。這就是我們當代人發出的年輕聲音。

謝謝大家。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篇五

大家好,歡迎收看《今日關注》,我是主持人張楚雪。

提到“一帶-路”,您會想到什麼呢?是“國際經濟合作走廊”,還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沒錯,“一帶一路"很大,大到涉及上百個國家和數以億計的資金。但“一帶一路”也可以很小,小到關乎一個男孩,今天我們一起來關注他的故事。

視頻裏的這個柬埔寨孩子叫沙利,因爲能用十多種語言來叫賣旅遊紀念品,他成了“網紅”。20xx年的時候,我第一次到柬埔寨,我就發現當地能用多種語言來叫賣的孩子很多,而他們大多都穿着破舊的衣服,和不合腳的舊拖鞋。有的孩子怕賣貨的時候把鞋子跑壞了,於是就光着腳抱着鞋衝到遊客身邊。看到金髮碧眼的遊客,他們趕緊推銷推:“請買一些紀念品吧,我們有很多漂亮的包。”看到能說粵語的也能馬上切換:“靚仔,快點來買啊。”但是無論說什麼,他們都會加上一句:“我們需要賺錢,養家。”八年的小小賣貨郎生涯,讓沙利學會了十多種語言,但爲了生意,他常常顧不上吃飯,這在他的身體上留下了很明顯的痕跡:身高一米四,體重只有四十多斤的他,看起來很像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對吧?但實際上他已經15歲了。而如今,這個少年終於可以放下身上沉重的擔子了。今年(20xx)五月,在“一帶一路”公益基金項目的資助下,沙利獲得了免費來華求學的機會。過去只會說中文的他現在可以踏踏實實地坐在課堂上,和來自全球各地的同學們一塊學着寫中文。而關於未來,沙利夢想着當企業家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實現自己的夢想,並幫助別人是沙利想做的,也是中國正在做的。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柬埔寨修建了更快的鐵路,獲得了更多的投資。當然也有越來越多的“沙利”走進了課堂。讀書的孩子多了,賣貨的孩子少了。小到關乎一個男孩的“一帶一路”正切實地贏得信賴,惠及世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或許就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初衷。

感謝收看《今日關注》,我們明天再見。

主持人大賽三分鐘演講稿集錦篇六

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匠心傳承》,我是主持人孔皓。

我手裏的這把扇子是中國戲曲舞臺上最常用的一個道具。那它的主人是誰呢?照片上的人是豫劇大師常香玉先生的弟子,被譽爲“中原第一小生”的王希玲,在生活裏我也叫她姥姥。這把扇子就是她在豫劇《風流才子》中飾演唐伯虎時的重要道具。它在臺上的每一次翻轉開合都是姥姥“不瘋魔不成活”的匠心寫照。

三十年前,《風流才子》第一次和觀衆們見面,爲了展現唐伯虎詩、書、畫三絕的才子形象,排完戲回家的姥姥在飯桌上還忍不住用筷子蘸着菜湯寫寫畫畫。三十年過後的今天,七十五歲高齡、裝着人工膝蓋的姥姥仍然堅持着踩上三寸的厚底靴被人攙扶到臺側,可當鼓點響起的瞬間,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在臺上走得步步生風。這種忘我的精神也讓我明白,原來匠心就是在重複的歲月裏對得起每一寸光陰。

姥姥的匠心就像這扇面上的畫一樣,一經亮相那就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這把扇子在二十年前就曾跟着姥姥把豫劇帶出了國門,一位外國觀衆演出結束後深情地握着姥姥的手,他說:“這齣戲精彩得我看兩遍都覺得不夠。”您看,二十年前我們對於文化自信或許還沒有很明晰的認知,但在那一刻,我們也真切地感到了在新時代構築文化高地的可能。

20xx年我去了美國留學,姥姥鄭重地把這扇子交到了我的手裏,她說:“都說戲比天大,但這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堅守,咱家這根弦到了你這兒可不能斷啊。”我知道,這把扇子背後,姥姥教給我的不僅是從初心到匠心的堅守,也是從傳承到傳播的重擔。隻身在海外的日子,這把扇子將陪我一同度過。不論是站在這個舞臺還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我都要把血脈裏的文化講給你聽。感謝您收看本期《匠心傳承》,我是主持人孔皓,我們下期再見。

熱門標籤